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范文【优秀5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范文【优秀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第一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做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前提,强化理论武装,团结引导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市总工会的正确指导下,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以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升、地位上提高、权益上维护为重点,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一次重大政治任务,强力落实、全力推进,取得了实效。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组织有力。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33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县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和《**县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单位任务分工方案》,明确了改革的具体步骤、落实时限和各部门的职能职责。
(二)聚焦重点,合力推进。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协同推动作用,加大组织统筹力度,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进,以思想政治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权益维护和队伍壮大为重点,认真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扎实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年”行动和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推进改革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三)突出特色,真抓实改。涉改各部门按照《**县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单位任务分工方案》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在抓好已有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的同时,制定出台更多含金量高、保障有力、现实管用、产业工人叫好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真正让产业工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企业职工薪酬、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第二篇】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为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一项与亿万产业工人息息相关的重大改革拉开大幕。
5年间,从“试点探索”到“区域展开”,从加强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到着力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走深走实。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正阔步走在新征程上。
组织推动凝心聚力
作为一项系统改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需要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
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出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近百个,各省(区、市)均已成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组织领导机构,各地方制定产改专项规划或纳入地方整体规划,把产改工作列入年度考核或督查范围,压紧压实责任,创新改革举措,狠抓任务落实。
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完成对工会法的修改,明确规定了工会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产业工人骨干作用,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等内容。“产业工人是改革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只有坚持改革为了产业工人、依靠产业工人、造福产业工人,始终围绕产业工人特点和需求来谋划和推进改革,才能激发起广大产业工人的主人翁意识,调动起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马璐说。
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是改革的初衷之一。全总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超500万职工参加“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演讲比赛,超8000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聆听了身边榜样的奋斗故事。
“1995年12月,组织批准了我的入党申请。我就想当一名好电工,给乡亲们送去光明,让大伙过上好日子,如果遇上急难险重任务,我也会第一时间冲上去。”谈到入党初心,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宿州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班员许启金这样回忆。许启金用行动坚守初心,用实干担当使命,累计高质量完成1200多项高压带电作业任务,消除3500多处输电线路隐患,完成创新项目100多个。
像许启金一样优秀的高素质产业工人还有很多。5年来,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业之本。按照《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的“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要求,一项项举措陆续推出,改变也悄然而至。
——劳动和技能竞赛提档升级,工匠人才破土冒尖。
胡兴盛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八三厂的一名数控维修工,工作之余,胡兴盛喜欢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赛场上,与优秀的‘技能大咖’同台竞技,既能开阔视野,也能激励我苦练技术,精益求精。”胡兴盛说。经过无数次的练习,胡兴盛获得了2021年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工”冠军。
以比促学、以赛促练,各行业各地方将技能大赛融入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在全国总工会的推动下,技能竞赛由“速度型”“体力型”转向“智力型”“效益型”,广大职工踊跃参与,一批具有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的技术人才破土冒尖、脱颖而出,展示出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有亿人次职工参加各级工会开展的技能比赛活动,有万人次职工通过技能比赛晋升技术等级。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助力产业工人建功立业。
“这是我参加地铁建设评估会的体会,供大家学习参考。”忙完手头的工作,全国劳模、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张海波打开手机,点开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张海波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微信群,分享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作为全国劳模,我要主动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助力青年人增长本领,带领他们开展技术攻关,创新突破。”张海波说。成立7年来,张海波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劳模工匠、技能大师、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等创新人才充分交流、智慧众筹、成果共享的新空间、新平台。
成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是用人单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万家,激励了更多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按照《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25年底,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将达到500家左右,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达15万家。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运用互联网促进产业工人提升职业技能。教育部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汇聚实训、案例、精品课程等资源4000余条;工信部推出“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网上学习平台”,累计上线六大类476门课程8968个视频,浏览量超2000万人次,为550万人次提供技术技能学习服务;全国总工会建成“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累计培训职工超亿人次。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有技能、有发展、有地位的高技能产业工人。
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企联合培养的“订单班”成为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首选。与普通专业班级相比,“订单班”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突出校企优势互补和产教深度融合,实行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快提升职业技能,实现课程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放眼全国,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学院还有很多,他们紧扣国家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搭建各类实训基地,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打造高质量产业工人队伍,既要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又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鼓励广大青年选择职业教育、练就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王晓峰说。
激励保障全面发展
解决好产业工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激发产业工人队伍的内生动力,激励各行各业的产业工人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变化真的很大,过去工资收入由岗位薪酬和绩效薪酬组成,现在新增加了一项能力薪酬,技能等级越高,这项收入就越多。”谈到技能人才的待遇问题,在一线干了26年的张恒珍感受颇深。2019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茂名分公司首席技师张恒珍评上了高级技师,两年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通知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很快,张恒珍就晋升为特级技师,按规定将比照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待遇。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5年来,感受到变化的远不止张恒珍一个人。中国华能集团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快车道”,打通行政岗位职务序列和专业技术技能职务的横向转换通道,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强化技能贡献;中国中车集团探索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短期激励与长效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努力实现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建立技能提升与薪酬水平相匹配的联动机制,优化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和培养体系,促进产业工人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
时代赋予产业工人以重任,也将赋予产业工人以荣光。除了待遇提升,近年来,致敬劳动者的表彰也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重点向产业工人倾斜。在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中,有373名产业工人,占比%,全国总工会还单列35个奖章、3个先锋号名额,用于表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优胜者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者。与此同时,各级工会实行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提高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截至2021年9月,全国31个省级地方工会配备挂职兼职副主席132名,其中劳模和一线职工兼职副主席62名。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总积极推动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企业建会和货车司机等八大群体入会,精准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工作,推动解决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休息休假、职业安全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产业工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时代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铸就新的历史伟业的新征程上实现价值、展现风采。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第三篇】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市委、市政府《2021年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方案》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就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制定如下措施:
一、年度目标
依托试点经验,在全镇全面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为打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样板”添砖加瓦。
二、具体举措
(一)强化政治引领,夯实产业工人思想根基
1.通过组织召开会员大会等形式,积极组织职工学习党的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同时鼓励工会会员积极加入党组织,全面提升新时期产业工人党员队伍建设质量。
2.推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提高发展质量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与职工在建设民富市强的现代化新中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攻坚落实。
3.加强思想教育学习,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提升产业工人思想政治素质。开展主题宣传,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好“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积极挖掘推荐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品。
4.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协调建立企业工会与行政沟通协商机制,保障产业工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构建职代会、厂务公开、产改一体化推进机制。
5.畅通产业工人参政议政渠道,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党的委员会委员、人大政协常委中的比例。选派优秀产业工人代表到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中挂职或兼职。完善评选办法,扩大产业工人评先树优比例。
6.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开设专题栏目,宣传劳模人物、先进集体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
(二)优化成长环境,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
7.聚焦镇重点产业,通过与教育系统工会的合作、积极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8.引导企业建立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制度,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技能津贴等分配形式。鼓励全镇规模以上企业采取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等方式进行特殊激励。
9.围绕市委“七大工程”,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安全生产、提升职工队伍技能素质为重点,在全镇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组织带领全市广大职工群众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最大限度焕发主人翁责任感、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组织产业工人投身重点工程劳动竞赛,推动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优质高效建设。举办市镇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技能人才培育,推动职业技能培训。
10.推进全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积极推荐申报工匠、市“五一”劳动奖、市创新技术成果、市创新企业等荣誉。年内组织50名转岗下岗职工、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
(三)加强支撑保障,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
11.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开展安全生产执法百日攻坚和安全技能提升行动,持续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深化“安康杯”竞赛和“查保促”活动,维护产业工人生命安全。
12.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产业工人的法律素养和诚信意识。深化“工会法律援助在您身边”行动,持续推进“1+5”工会法律服务机制,健全调、裁、诉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13.注重职工心理素质提升,建设集心理关爱、健康体检、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市职工心理健康关爱中心,组建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团,以关爱中心为阵地、职工需求为导向,为全镇职工开展贴心舒适、专业化、多元化的各类身心健康促进服务。
14.打造建设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职工综合服务中心。开启职工法律援助服务中心、职工心理健康关爱中心、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中心、工友创业就业服务中心、职工医疗互助服务中心“五位一体”服务职工的新模式。将职工医疗互助报销纳入全市医保“一单式结算”落实好宣传好,为全市广大职工提供更具普惠性、快捷性、精准性的服务。
15.探索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产业工人成长评价方式,纳入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四)加强组织领导,汇聚产业工人改革合力
16.发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领导作用,构建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的领导机制。健全完善沟通机制,研究解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难点问题。
17.健全绩效评估机制,建立产改观察员制度,加强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对各单位的改革措施落实情况、推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8.依托主流新闻媒体、工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产改政策,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先进经验进行报道,营造关心、支持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决定,成立市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会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第四篇】
去年以来,我区不断深化审批服务领域改革,从行政许可审批中“耗时相对较长、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多、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的现场踏勘环节着手,搭建线上踏勘“云”平台,实现审批踏勘环节从人工现场踏勘向线上“云踏勘”转变,让企业群众“一次不跑、事就办好”。特别是疫情期间,保障了审批业务办理“不断档”“不掉线”,受到办事企业群众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通过“云踏勘”平台已办理线上踏勘业务2400余件,平均压缩踏勘工作时间5个工作日。
一、创建踏勘机制审批服务“全流程再造”。
一是筛选“踏勘”项目。
针对不需要专家论证的食品经营许可、小餐饮登记、农药经营许可等25个现场踏勘事项进行梳理,按照制度、人员、场所、设备、管理等踏勘不同内容细化分类,分解成小餐饮登记、集体用餐配送、食品销售经营、出版物批发设立等53项具体情形,对涉及到的1142项踏勘核查内容和标准逐一进行固化并制定清单。
二是创建标准指南。
以办事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创建“零基础”“同标准”踏勘现场准备指南,将踏勘依据、内容要素、核查标准等条目化、规范化,并着重标注重点难点和问题多发点,方便企业群众准备踏勘现场,杜绝了因踏勘内容复杂、标准不够具体导致的企业群众筹备难、工作人员核验慢等问题。
三是优化运行机制。
制定出台《“云踏勘”工作管理办法》和《“云踏勘”工作制度》,对踏勘要求、踏勘流程和踏勘规范进行明确,将“云踏勘”与告知承诺、信用建设和监督监管相结合。
二、打造“云”端平台实现“线下线上”全覆盖。
一是研发线上平台。
开发**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平台线上踏勘功能,将踏勘事项清单、内容标准、踏勘人员库等47项信息全部录入平台;打造“**云踏勘”微信小程序,将“云踏勘”开展过程中的踏勘时间、地点、内容、踏勘人员、电子报告以及相关影像资料全量自动保存至云端服务器,实现平台端与微信端的实时视频互联互通,夯实“云踏勘”数据基础,确保踏勘行为合法、规范。
二是细分踏勘形式。
依据踏勘事项内容标准的复杂程度,将“云踏勘”分为线上踏勘、线下踏勘、补齐补正3种情形。其中,线上踏勘针对简易情形,侧重于实时视频连线“不见面”审批;线下踏勘针对复杂情形,侧重于现场核验和对现场影像数据等资料的采集;补齐补正针对踏勘现场暂时不符合规定要求、可以通过整改补正的,由申请人将整改后的现场影像资料通过微信小程序上传,踏勘人员线上核验。
三是规范踏勘流程。
申请人递交申请材料审核通过后,踏勘相关信息即时通过线上流转至“云踏勘”平台,平台管理员根据踏勘类型,将每项业务分配至2名踏勘工作人员,踏勘通知同步推送至申请人,由踏勘工作人员与申请人联系,商定时间,通过“**云踏勘”微信小程序开展“云踏勘”。“云踏勘”报告经审核后出具电子踏勘意见书,同步推送至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后续审批。
三、分类实施踏勘按下审批服务“快进键”。
一是简易事项“极速办”。
对资格变更、延续等踏勘内容较少、标准格式相对固定的踏勘事项,材料审查无误后立即进入踏勘环节,由踏勘人员与申请人通过线上踏勘方式进行,实现25项高频事项1小时踏勘“极速办”。
二是一般事项“快速办”。
对踏勘重点为“现场设施设备有无”和“反映流程布局”等形式审查为主的踏勘事项,由踏勘人员与申请人商定时间,做到1个工作日内“快速办”。
三是二次踏勘“即时办”。
对已经现场踏勘并提出整改意见的踏勘事项,申请人整改完毕后随时通过“**云踏勘”微信小程序将补齐补正影像资料上传,踏勘人员实时响应,线上审核确认,即时出具现场踏勘报告。
四是复杂事项“兜底办”。
对个别企业库房面积、人员资质、设施设备等要素要求标准高、条件严,以及需要进行实质审查的踏勘事项,由踏勘人员与申请人积极联系,通过线下踏勘方式,3个工作日内限时办结。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第五篇】
近年来,我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产业工人队伍育才新模式,孕育了近30万纺织服装产业工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建立“院校定向+企业自培”模式,让产业工人“专”起来
一是建立职业院校定向培养模式。由校地共同出资,与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建立人才培养渠道,同江西服装学院共建“苏区新长征班”,北京服装学院在县设立分院,让学生在一流院校进行学习深造。支持企业与县职业中专、服装学校、新长征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合作,县职业院校纺织服装专业相关学生占比近40%,开设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服装产业工人培养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县各职业院校为全县培养服装服装产业工人5378人,开展全县技能提升行动和企业用工预备制培训14期、服装技能培训5期,培训学员近1600人,打造一批符合企业要求、素质过硬的工人队伍。
二是建立企业内部自我培养模式。支持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内部培养的方式,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如,赢家时装公司成立赢家大学制造学院,通过“春蕾、夏阳、秋枫、冬雪”的四季培养工作机制,持续进行人才培养、代练和输出,2021年组织培训42场,培训员工1560人次;赣州兴雪莱服装有限公司成立兴雪莱商学院**分部,每月安排特聘老师到**公司开展专项培训,为公司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技术支持。
二、打造“名师带徒+技能竞赛”平台,让产业人才“涌”出来
一是创新“名师带徒”传帮带模式。
发挥劳模、五一劳动奖章、工匠、技术能手、业务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现场讲、项目带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如,省五一劳动奖章朱xx和优秀职工刘xx通过自身技术优势,对企业和班组的优秀人才言传身教,带队比赛等方式,培养优秀徒弟300多人。
二是打造建功立业平台。发挥劳模(工匠)等优秀产业工人技术引领带头作用,开展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创建、“职工命名先进操作法”评选等活动,打造罗晓茂劳模创新工作室、李石林工匠创新工作室等一批平台。广泛开展“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解决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创新难题,2021年以来,共收集归纳先进操作法95项,创造经济价值1050万元。
三、构建“服务保障+地位提升”体系,让产业工人“留”下来
一是构建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适时调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从人才公寓、购房补贴、配套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开出“一揽子”政策礼包,让工人在园区安家乐业。仅2021年,就将350套公寓分配到园区工人手中。良好的政策让更多的产业工人选择回到家乡就业,今年1-7月,全县为129家招工重点服务企业新招员工10165人。
二是畅通地位提升渠道。提高“两代表一委员”中产业工人比重,优先推荐劳模(工匠)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充分发挥其联系职工、参与决策的作用,让产业工人有荣誉、有地位。去年换届后,全县“两代表一委员”中产业工人58人;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中产业工人代表66人,占比大幅提升。提高荣誉评选表彰中产业工人比重,全县获得各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状(章)、工匠等荣誉的产业工人62人,选树纺织服装产业“**工匠”25人。
下一篇:防溺水班级群安全提醒集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