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治党党课材料参考N篇13万字汇集

爱国 分享 时间:

党风廉政建设和从严治党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强调加强纪律性、增强反腐意识,推动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治党党课材料参考N13万字”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紧紧抓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牛鼻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形成全党动手一起抓的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开宗明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这两种责任不是并列关系,主体责任是前提,监督责任是保障,两者相互作用、浑然一体。

主体责任就是党委(党组)直接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成员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领导责任。主体责任是政治责任,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牛鼻子"。主体责任能否真正落实,关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形势决定任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在发生深刻变化,党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挑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现在查办的腐败案件、信访举报的线索和巡视发现的问题可以看出,不仅是沾钱、沾权的地方容易滋生腐败,就连以往大家认为的"清水衙门"都出现了窝案,令人拍案惊奇!这些都印证了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判断是有的放矢、完全正确的。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把13亿人民凝聚在一起,使中国不断走向富裕和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如果这个核心出了问题,我们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就会荡然无存。党要管党,管的是什么?管的就是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从严治党,就是严明党的纪律、严肃执纪。如果各级党组织再不警醒,还躲躲闪闪、遮遮掩掩,不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何谈起?

落实主体责任是对党章规定的重申,是各级党组织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有些党委书记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委领导、纪委负责。天底下哪有只领导不负责的道理?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是在党委领导下,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其专职是监督执纪问责。如果各级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弃责任、不管不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各级党组织要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深刻认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只有主体责任真正落实,我们才能从容自信应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

主体责任缺位根子在党的观念淡漠

党的观念是党性的集中体现,是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前提。我们党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党的观念淡漠。党的观念一旦淡漠,组织必然涣散、纪律必然松弛,党组织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党的事业根基就会动摇。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忘记了自己的党内职务和职责,只看重行政职务,一说就是"我是搞业务的"。不仅政府部门,就连党委部门、人大政协、国有企事业单位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也习惯以官职相称,把自己简单地等同于"官",忘记了自己是执政党的干部,忘掉了党章党规的要求。我们的干部一般都是先任命党内职务,然后才按有关程序任命其他职务,这正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有的单位机关党组织生活变了味,就是看看电影、搞搞比赛,甚至以党日活动之名,行游山玩水之实。党的组织不是福利部门!有些党组织在抓党风廉政建设上,热衷于开开会、表表态、签责任书,做表面文章。有些党委书记怕得罪人,对眼皮底下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有些党委书记对下属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知之甚少、不管不问,甚至捂着盖着,搞歌舞升平,导致问题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甚至成了区域性、系统性问题。有些党委书记在任用干部时当仁不让,而干部一出问题,就认为那是纪委的事情。用人管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管"戴帽"也得管"摘帽"。也有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自己不正、存在瑕疵,说话就不硬,还敢管别人吗?

党的观念淡漠,必然导致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识不清,责任担当缺失。主体责任不落实必须从根上找问题,从增强党的观念入手,唤醒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观念、组织意识,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的职责。

强化党的观念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党员干部除了遵守法律之外,还必须遵守党的纪律。党纪严于国法。党的观念淡漠往往是从党的纪律意识淡薄开始的。党员干部违法犯罪,必定先违反了党的纪律。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党员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党章,掌握党纪党规,增强纪律意识。要加大对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监督执纪,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

党内职务不是政治荣誉,而是政治责任。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党言党,把主体责任牢牢记在心头、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

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有权必有责,有责就要敢担当。担当要在工作中体现、在实践中检验。没有担当,哪敢负责,又怎么能落实主体责任。

责任清才能敢担当。有的党委书记不明白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的内涵。其实就一句话,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党委书记的事,出了问题首先要追究你的责任。有的党委书记认为,落实主体责任就是"支持"纪委工作。这句话不准确。党委、纪委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不是支持不支持的问题。有的党委书记对机关和下属单位党的建设了解不够,一说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就客客气气,提要求时习惯说"我希望"。要求就是要求!希望就是希望!如果各级党委对形势缺乏清醒认识,没有把管党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当作自己的主责,就是领导不力。

担当就要不怕得罪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是请客吃饭,必然会得罪人。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有负于党和人民。既然承担主体责任,就要在干事上敢于担当,在管人上敢于担当。不能因为怕得罪人、丢选票、伤和气,就当老好人,对违纪行为、腐败现象视而不见,爱惜自己的羽毛。关键时刻要敢于站出来、敢于亮剑,坚决同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

责任的内容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落实主体责任关键看行动,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支撑。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抓得住抓不住,关键在书记。党委书记要旗帜鲜明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定期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且遇重要情况随时报告,经常分析研判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反腐败斗争形势,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抓早抓小。

责任担当的本质是对党忠诚。这是对党员干部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我们既然在党旗下宣过誓,就要遵守党的章程,对党绝对忠诚。对党忠诚,首先要有建立在理想信念基础上的"理性忠诚"。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忠诚,靠的就是理想信念。对党忠诚,还要有对党和人民的"利益忠诚"。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民族利益是绑在一块的,个人前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哪里还有个人的前途和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担负起管党治党的历史使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把监督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监督责任是党章赋予纪委的神圣职责,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的关键一环。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离开党委的坚强领导,纪委的监督作用就难以发挥。没有纪委的监督,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也就难以抓住。

有的纪检监察干部怕得罪人,对监督畏首畏尾,看到问题和没有看到一样,听到反映和没有听到一样,得过且过,监督缺位。有的纪检监察干部乐于从事其他业务,党风廉政建设反成了副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有的纪委书记只想着与同级党委搞好关系,不主动向上级纪委汇报工作,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不愿监督、不敢负责。还有的纪检监察干部总是强调客观,动不动就说级别太低、权威不够、牵制过多,工作面广人少,抓不过来,要求提高级别、增加编制,把应承担的监督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负责任的人能把冷板凳坐热,不负责任的人能把热板凳坐冷。以现有的编制和人员,只要抓住重点,深入下去,干出成绩,切实履行监督责任,就一定能增加工作的权威。

纪委(纪检组)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主要责任就是六个字:监督执纪问责。发挥不了监督作用,履行不了监督责任,要纪委干什么?各级纪委要找准职责定位,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心任务,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不再分管其他业务,集中力量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要抓住突出问题,强化监督执纪,在执行纪律上敢于较真。要认真清理反映党员领导干部问题线索,提出处置意见,及时向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党组)报告,坚决惩治腐败。要加大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反党的纪律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举一反三。

没有问责,责任就落实不下去。党风廉政建设出了大问题,党委的主体责任不可推卸,纪委的监督责任也难辞其咎。要加强对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问题该发现没有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问题匿情不报、不处理就是渎职。党风廉政建设出了问题,特别是出了区域性、系统性问题,就要追究党委(党组)书记、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的责任。

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纪检监察干部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把监督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说到就要做到承诺就要兑现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思熟虑,把制定八项规定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开篇之作,发出刹风整纪的强烈信号,全党全社会为之一振!

作风问题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报告告诫全党,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挑战之中,最根本的还是来自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就是来自党内的挑战之一。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动摇党的执政基础,是脱离群众危险的集中体现。从党内到党外,"四风"问题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都深恶痛绝。能不能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战胜困难、应对挑战、化解风险,这个课题正考验着我们的党员干部。如果不对"四风"问题击一猛掌,我们党就会失去党心民心,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机遇期就会丧失,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实现。

说到就要做到,承诺就要兑现。党中央言必信、行必果,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落实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中央政治局同志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层层抓落实。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执纪监督,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正风肃纪、纠正"四风"。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党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赢得了党心民心。

八项规定的本质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朴素。八项规定展示了我们党鲜明的政治态度,是我们党好传统、好作风的延续。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党的作风建设抓得紧、抓得好,党的事业就发展顺利一些,反之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新时期,我们党以改进作风为突破口,刹风肃纪、正本清源,就是要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有承诺就有期盼,期盼就是倒逼。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是改进作风的第一仗。八项规定是低标准、不是高要求。如果连这个低标准都做不到,就会失信于党、失信于民。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要拿出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这股劲头,紧紧咬住纠正"四风"不放,坚持、巩固和深化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以改进作风的新成效,不断赢得群众支持,坚定群众对党的信心,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正风必须肃纪

作风问题看似事小,实际上是天大的事。没有好的党风作保障,我们党就难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无法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把自己摆进去,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才能认清"四风"危害。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就是文山会海,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都有折磨与被折磨的经历,都对形式主义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官僚主义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有些领导干部自己还没有想明白,就急着开会部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的地方把领导调研搞成了花架子,提前搭场景,树上坐个孩子,下边摆几把板凳,谁的位置在哪儿,事先都安排好了。享乐奢靡之风泛滥。吃山珍海味,喝高档酒、年份酒,把"拉菲"的牌子都快喝倒了。有的地方党政机关办公场所相互攀比,越修越豪华,办公大楼人字形排开,前面修建大广场、大绿地,难道这不是铺张浪费?有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感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93年,我国才废除了"粮票"制度,到现在也只是刚刚解决温饱、进入小康,决不能贪图享受、未富先奢。

"四风"问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对"四风"问题,大家刚开始还有些反感,多了就会见怪不怪,再发展就会习以为常,甚至是沾沾自喜、乐此不疲。"四风"问题先是"潜规则",流行开来就变成"明规则"。"四风"问题不仅党内有,社会上也普遍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不知不觉、不经意之间,从个别变成普遍,最后就泛滥成灾。

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正风必须肃纪。"四风"严重威胁到党的肌体健康,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从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变成了享乐奢靡,我们党就会脱离群众,党的执政之基就会动摇。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是党中央向全党发出的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就是给"四风"来个点刹车。党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强化执纪监督,加大惩戒问责力度,及时查处顶风违纪行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不断释放执纪必严的信号,强化使之"不敢"的氛围。

正人先正己。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从自身抓起。去年中央纪委在全国纪检监察干部职工中开展自行清退会员卡活动,今年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纪检监察干部点名道姓、公开曝光。凡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要持续进行自我健康、自我净化,强化自我监督,树立纪检监察机关的良好形象,坚决维护党纪的权威。

必须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

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不能搞"一阵子"、"大而全"、"大呼隆",必须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驰而不息。

中国节庆日多,元旦、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国庆,一个接一个。群众说,"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节日怎么过,是对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检验。节日期间,人情往来密集,往往是"四风"问题的集中爆发期,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不正之风容易蔓延。比如中秋节,一块小小的月饼,从东城送到西城,从南城送到北城,月饼全城"大旅行",制造了交通拥堵,就是送不到消费者的嘴里。月饼包装越来越豪华,手机、手表、洋酒,甚至金条都在里面。每到元旦春节,单位、朋友、同学之间互赠贺卡,本来是表示节日问候,公款购买寄送让贺卡变了味儿。一张小小的贺卡,带八音盒的、鎏金镶银的,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越来越高档,透着奢靡之风。对这些不正之风,群众都看在眼里,心里自然有一杆秤。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纪检监察机关加强了日常检查、执纪监督、查处曝光。20xx年12月,元旦春节前夕,严禁用公款搞相互拜年活动,精简各种茶话会、联欢会、年终总结表彰会。20xx年"两会"期间,由于有了八项规定,代表委员不再相互宴请,会风大为改进。"五一"前夕,中央纪委领导约谈53个派驻纪检组长、纪委书记,对中央和国家机关落实八项规定精神进行监督检查。9月中秋国庆前狠刹公款送月饼节礼,10月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卡,11月再次禁止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20xx年,结合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习近平总书记点出的"25个有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狠刹群众反映强烈的庸懒散、奢私贪、蛮横硬问题,集中整治党员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借婚丧嫁娶敛财、躲进"培训中心"搞奢靡享乐。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监督。新技术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监督力量。广大群众借助网络、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平台,对顶风违纪者,手机拍照就上网,一搜全国都知道,群众和媒体的监督立竿见影。

天使和魔鬼都在细节中,细节决定成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改进作风必须抓细节、抓具体,用问题倒逼,看住一个个节点,以点带面、逐步深入,不断加大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让广大群众透过一件一件"小事"见微知著,看到实实在在的作风转变。这样,我们党就一定会取信于民。

党风正则民风淳

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就是要实现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风气变革,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民风社风,推动全党全社会优良风气的养成。

历史上有官风和民风之说,官风民风加起来就是社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我们现在讲的党风政风,根本上还是党风。党风与民风社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风是关键、是前提,决定民风社风。改进作风,必须首先要抓好党风,以党风促民风。民风社风是土壤、是风向标,影响党风。抓党风、纠"四风",必须移风易俗,转变民风社风,推动社会风气健康发展。

中国历来是"上行下效",上面偏出一寸,下面就会出去一丈。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仅党内有,社会上也同样存在。党员领导干部吃山珍海味、修豪华官衙、进高档会所,享乐奢靡、铺张浪费,社会上就一定会跟风,老百姓之间也会互相攀比。党员干部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上讲排场比阔气、高档消费一掷千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奢靡之风,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党员干部,助长党内的不正之风。不正之风还浸染了节日文化,公款购买赠送黄金月饼、上万元的大闸蟹、天价粽子等变了味的节礼,越来越奢华、越来越泛滥,严重侵蚀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渐行渐远。

落实八项规定精神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有两面,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关键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勤俭节约的精华,也有享乐奢靡的糟粕。党内和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密切相关。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要扬真抑假、扬善抑恶、扬美抑丑、扬清抑浊。

党风正则民风淳。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党员领导干部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坚持、巩固和深化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四风"问题。党的作风真正改变了,才能以优良的党风影响和带动民风社风的转变,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才能应对我们党面临的各种考验和危险,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四风"问题是长期形成的痼疾顽症,不可能短期内消除。纠正"四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能指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一下子很容易成为一阵子,一阵子容易、一辈子难。

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和阶段成效,密切了党群关系、赢得了党心民心。然而,纠正"四风"工作还不平衡,基础还不稳固。树倒根存。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虽然在面上有所好转,但防止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习难改,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现象仍然突出。有些领导干部说,现在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事都"不想"了。其实,目前阶段仅仅是"不敢",远没有做到"不能",更没有达到"不想"。在高压态势下,"四风"问题更加隐蔽,穿上隐身衣、进入青纱帐。有的领导干部坐公交、打出租去参加宴请,有的躲进"培训中心"、私人会所大吃大喝,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行为仍时有发生。

我们必须保持冷静清醒,既要坚定改进作风的信心和决心,又要看到我们现在取得的这一点点成绩,与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距离。要继续加大正风肃纪力度,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措施治理作风问题,形成有力震慑,彻底打消一些人的观望侥幸之心。目前要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的顶风违纪行为,越往后执纪越严,强化"不敢"的氛围,为"不能"、"不想"准备条件。

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不坚持不足以深化,不深化也无以坚持。当前,改进作风到了节骨眼上,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最盼望的是保持长效。要抓常、抓细、抓长,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决不能紧一阵松一阵、进三步退两步,决不让"四风"问题反弹回潮。要盯住一个个具体问题,以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作风的整体转变。要进一步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依靠群众和媒体开展监督。要加大执纪查处和点名曝光力度,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改进作风最终还要靠制度,要在实践中细化制度,不断建立健全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坚持不懈把纠正"四风"这篇文章往深里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一再精彩不过的论断,彰显了党中央对作风建设的决心和毅力,从严治党将成为新常态,作风建设必须落地生根。要咬住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不放,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住、不发散,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使优良的作风成为全党的习惯和风气,成为党的建设的亮丽名片。

三、依法治国、依规治党

依规管党治党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开宗明义,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列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原则,阐述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就是党的领导。在我们国家,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政党,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解决13亿人民温饱问题和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5000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要有一个主轴,否则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坚持党的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是有机统一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赋予了党治国理政的责任和使命。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必须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保证着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只有把党管好、治好、建设好,国家才能治理好。党治国理政能力强,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求党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层次清晰、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使管党治党建设党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党章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严格遵守的总规矩。以党章为统领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现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现在党内有些同志不深入学习党章,或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只要求下级学,自己却不认真学;有些党校也没有正儿八经开设学习党章党规党纪的课程,真是最该学的不学。只有每一位党员无条件地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受到党规党纪的刚性约束;每一个党组织切实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指导党的工作、党内活动、党的建设的根本依据,党才能带动全社会尊法、守法、用法,把党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维护党章,带头遵守党规党纪。各级纪检机关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同违规违纪行为作斗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已经举起,这代表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立场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个长期过程,可能需要几代、十几代人的努力。目标越高远,就越要立场坚定、脚踏实地、务实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相互促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

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党只有以更严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和约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规党纪对党员的要求要严于国家法律对普通公民的要求。从严治党就是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把篱笆扎得更紧。党纪笼子肯定要比国家法律笼子的眼儿更小、标准更严。打个比方,就像是"国标"和企业标准的关系。好多人想当然地把国家标准当成最高标准,企业标准是低标准。其实,"国标"是强制标准,是必须遵守的底线。企业标准一定严于"国标",否则企业就没有创新、不能赢得竞争。国家法律是全体公民的行为底线,而党规党纪不仅要求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保持道德情操,还要求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

党是肩负神圣使命的政治组织,党员是有着特殊政治职责的公民,必须接受更加严格的纪律约束。要求入党的人首先要认真学习党规党纪,了解党员的义务和党的纪律,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得到、守得住。有些事情,普通公民可以做,党员就不行。入了党,就意味着要多尽一份义务,就得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责任和担当就要更大!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执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靠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严明二字要害在执行,要做到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再好的制度不执行、形同虚设,就一定会形成"破窗效应"。党规党纪执行不严、不紧,党就会降格为一般社会团体,党员就成了普通公民。如果执政党连自己的纪律都守不住、执行不下去,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就是一句空话!必须以严的标准要求党员、严的措施管住干部,确保党规党纪刚性约束,决不能成为"稻草人"。

承诺高,期盼更高。依法治国根本上是党对自己讲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旗一旦举起,人民群众就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管党治党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就会用党纪国法的尺子衡量党员干部。要求党员做遵纪守法的模范,领导干部就必须做楷模,给群众做出表率。党委书记要做从严治党的书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坚持原则、敢抓敢管,自觉担负起从严治党、执行党的纪律的政治责任。

德法相依相辅而行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鲜明特色。这是由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的。我们国家这么大、有13亿人口,如果仅仅依靠法律治理,都退到了底线,那就会很危险。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绵延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经验。德治思想和实践贯穿在中国历朝历代,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等丰富的民本思想,有礼法相依、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等丰厚的治国理念,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示范,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借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民族精神的根脉。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国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国思想、家国情怀。中国人讲的家既指家庭,又包括家族。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始,只有修好身,才能理好家、治好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DNA,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敢说自己不孝、不忠、不信、不义、不廉、不耻!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领导干部如果在德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必然违纪违法、走向腐败。在为官从政方面,我国传统文化留下许多官德官箴,"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告诫为政者官职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历史上,一个德行端正的好县令,在一塌糊涂的朝代里,能够把一个县给治理好的不乏其人。《论语》中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干部没了人形,根本问题都是出在"德"字上,缺德了!为政以德,正心修身。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慎独慎微,讲规矩、守戒律,决不能无法无天、胆大妄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汲取经验和教训,取精华、去糟粕,把握住文化根脉,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让民族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与时俱进健全完善党规党纪

党的事业发展,既要求管好党、治好党,又要求建设好党。我们党是一个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党的建设任务极其繁重。党规党纪是管党治党建设党的重要法宝,必须不断加以完善,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供制度保证。

拥有一整套党内规则,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是靠严明的党纪,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把"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渗透到了骨髓里。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党规党纪成为管党治党的重器。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党内规则制度体系,包括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7种类型。党规党纪明确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目标、组织保障、行为规范、纪律约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当前,党的制度建设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理论研究人才匮乏,对党规党纪的历史渊源、地位作用、体例形式、产生程序等均需系统研究、予以确定;有的党规党纪过于原则,缺乏细节支撑,操作性不强;有的与国家法律交叉重复。比如,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中,就有许多与刑法等法律法规重复的内容。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普通公民都要做到的事,执政党还有必要在自己的纪律里重复规定吗?

要实现党规党纪与法律法规的有机衔接。凡是法律已有明确规定的,党规党纪就应不再重复。党规党纪要体现自己的特点,着重规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证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坚守道德情操。制定党规党纪不能追求大而全,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兼顾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循序渐进,先从提出要求入手,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上升为制度。制度制定出来,就得让大家记得住、做得到,要义明确、简明易懂、便于执行。要抓紧修订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相关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要着眼于反腐败斗争的新要求,借鉴各国有益经验,把实践中具体可行的政策和办法,转化为党规和法律。

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理论品质。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健全完善党规党纪,对于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认真总结我们党93年、无产阶级政党100多年、世界政党300多年制度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保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制度体系。

四、聚焦中心任务、深化三转

定位准则责任清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中央纪委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根据党章规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任务,与时俱进提出的工作要求。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有着鲜明主题,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心任务。"三转"的实质是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找准职责定位,明确主责主业。

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定位准才能责任清。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纪委的权力是党章赋予的,这决定了它的地位、责任和权威。党章第44条明确规定,纪委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这是我们职责定位的根本依据。

这些年,纪律检查机关围绕党章规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工作领域的拓展,也干了大量分外的事,该干的事却没集中力量干好。参加了各种议事协调机构,把时间耗在文山会海上;热衷于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搞检查、考核、评比,有的还专挑旅游景点开会,以各种名义组织出国考察,滋生"四风"问题;对参与小金库、"三乱"专项治理等乐此不疲,揽了不少不该揽的事。省级纪委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竟有4600多个,有的参加了200多个。一个领导小组哪怕一年就开一次会,纪委还有精力干好自己的主业吗?我们用了近两年时间,把省级纪委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减少至460个,清理比例达90%。职责不清、工作发散,就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造成越位、缺位、错位。

权力意味责任,责任就要担当。责任清才能敢担当。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分清责任,聚焦主业,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如果只是把权力揽过来,结果却负不了责,等到责任追究时你就惨了,那还不如揽得少点、把该干的干得好点。说一千、道一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我们的主业,这方面干不好,别的工作干得再热闹也没用。

"三转"是中央要求、形势使然。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问题依然多发,纠正"四风"、防止反弹任务艰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问题亟待克服。如果纪检监察机关不能做到聚焦中心任务、守住职责定位,真正把监督责任担起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难以落实。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改变惯性实属不易,但是必须转变。纪检监察机关要抠住党章规定的职责,聚焦聚焦再聚焦,不断深化"三转",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强化监督严格执纪严肃问责

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工作报告的标题把"聚焦中心任务"放在首位,就是要求纪律检查机关根据党章规定和中央要求,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紧紧围绕监督执纪问责,全面提高履职能力。这是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核心要义。

监督执纪从来都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职责所在。早在1927年,面对白色恐怖,党中央就决定成立中央监委,开启了党内监督的组织创新,举起了监督执纪的大旗。从此,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从严治党,不断强化监督执纪。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发展,取得重要成绩。如果没有几十年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届中央纪委的不懈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就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效,纪委必须履行好监督职责的定位也就不会这么明确。

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理论品质,党的事业是不断发展的,"三转"恰恰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创新。把"三转"放到历史中去看就会发现,形势发生了变化,我们的任务必然要变化。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面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艰巨任务,我们就要有敢于监督、敢于红脸这份责任担当。

"三转"就是要往监督执纪问责上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指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构,我们要善于把握形势,根据现阶段的任务,把党章赋予纪委的职责具体化。监督执纪问责,这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浑然一体,体现了新形势下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定位。纪委不能无所不管,必须紧紧咬住本职,聚焦中心任务,强化监督、严格执纪、严肃问责。

并不是说聚焦了,事就少了,或者没事干了。恰恰相反,工作越聚焦,越深入,就越能抓出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明确职责定位,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清理议事协调机构,调整内设机构,把更多的力量压到主业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执纪检查,增强党的观念和组织纪律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扭住"四风"不放,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发动人民群众和媒体参与监督,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紧扣"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巡视越来越聚焦,震慑作用越来越大。对反映党员领导干部问题线索大起底,规范线索管理、分类处置,严格审查程序和审查纪律,提高质量和效率。这些都体现了"三转"要求,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

纪委是监督纪律执行的,维护党的纪律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如果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够守得住纪律,权力运行还会出大问题吗?我们必须攥紧拳头,把监督执纪问责的责任担起来,不断健全和强化党内监督。

转方式无止境

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纪检监察机关转方式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深化"三转"永无止境。要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组织制度创新,改进方式方法。

转职能必然要求转方式,解决好走内涵发展还是外延发展、集约发展还是粗放发展的问题。过去我们的工作发散有余、聚焦不足,外延不断扩张,管了大量不该管的事,而真正的本职和要害又没有守住。现在,必须根据中央要求、形势任务和实践需要,转变工作方式。

转方式首先要创新体制机制、改进方式方法。过去有的干部开展工作,习惯于一抓到底、全面铺开,搞上下一般粗,一些工作最后难免不了了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我们坚决改变这种做法,先从省一级抓起,以上率下,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省一级的责任落实好了,市一级才能真正落实。没有问责,责任就是空转。开会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下一步,要突出问责。只有抓出几个典型,追责几个人,党委、纪委才能紧张起来,真正把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下去。

转方式要善于抓细节、抓具体,一步步把工作做实做深。有的干部喜欢大呼隆、大场面,一把抓、抓一把,造成许多工作只有声势、少有实效。要把作风建设打造成为亮点和名片,就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中央制定八项规定以来,我们坚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看住公款送贺卡、月饼、烟花爆竹等一件件小事,以点带面、小中见大,推动作风整体转变。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发动群众监督"四风",加大执纪查处和公开曝光力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后要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党纪审查重点,执纪监督、强化问责,坚决防止"四风"反弹。

改革的本质是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只创新方式方法,不改革组织制度,方式方法就无法固化,最终必然又回到原点。实现巡视、派驻两个全覆盖,就要靠创新组织制度。中央一级巡视对象就有280多个。按老办法,10年也巡不完。我们聚焦中心任务,紧扣"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加快常规巡视节奏,探索机动灵活的专项巡视,利剑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派驻监督也一样。中央纪委应派驻单位有140多家,已派驻的只有50多家。要实施单独派驻与归口派驻相结合,靠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派驻全覆盖。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紧密相连,转职能是核心,转方式是关键,转作风是保障。转职能需要转方式来支撑,转方式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前提。职能转了,方式转了,最终还要体现到作风转变上。要深刻领会"三转"的内涵,更加科学有效地履行职责、担当责任。

转作风关键在敢担当

转职能、转方式,必须靠优良的作风作保障。作风不转变,转职能、转方式就很难到位,成果也难以巩固。打铁还需自身硬。纪委作为监督执纪机关,没有优良的作风,就无法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无法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

纪检监察机关不是保险箱,纪检监察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们队伍中也都会有。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经两年了,但是有的干部还是文风不改、作风不转、依然故我。有的干部不敢担当、不敢监督,遇到问题绕着走,不想干、不作为,怕得罪人;有的有泱泱大委的优越感,衙门习气、居高临下、口大气粗;有的作风漂浮、虚躁,抓工作不实,办理公文一转了事,调查研究不深入,得到的是二手、三手情况;有的不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汇报工作空泛表态,没有具体内容,研究问题不弄清来龙去脉,对问题的症结说不出子丑寅卯,工作计划缺乏实践支撑;有的领导不善于和干部群众谈心交心,不愿意倾听意见建议,掌握不了活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有的政绩观不正确,以办大案论英雄,不注重抓早抓小、日常监督,对典型案例缺乏深入剖析,不去查找体制机制上存在的漏洞。作风上的问题,哪怕是一丁点,都会制约纪检监察职能作用的发挥,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

作风建设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离开了在具体事项上的点滴转变,一切"学习贯彻落实"都是苍白无力的,都是空喊口号。改进作风要把自己摆进去,从自身做起,以上率下,切实改变文山会海,开短会、讲短话、不念稿、不空谈,加强基础工作,强化日常管理,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

改进作风的要害和关键在于责任担当。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敢于担当是纪检监察干部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纪委书记既要自身正、过得硬,又要在管理中严字当头、敢抓敢管,领好班子、带好队伍。决不能只知道要权力,却把自己的责任抛到九霄云外;不能把改进作风停留在讲话中,遇到问题不敢瞪眼、不敢挺身而出。在自己履行好职责的同时,要把责任压下去。出了问题就要追责,让每一个干部都把责任真正担当起来,坚决克服思想上的不想监督、不敢监督和作风上的不深不实等突出问题。

己不正焉能正人。正文风、改会风、转作风、树新风,纪检监察干部要做表率。中央要求全党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中央明令禁止的,我们坚决不做。只要我们统一思想,付诸行动,随着形势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三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就一定能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五、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

立足本届一干到底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是姊妹篇,体现了破与立的辩证统一。纪律检查机关贯彻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要立足本届任期,坚持立行立改,确保到20xx年基本完成提出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先例可循,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大胆创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都要靠改革来推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内的党的建设,是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保证。没有这个保证,其他改革就无法深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改革的本质是组织和制度创新。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把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单独列段,明确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我们的改革要围绕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蔓延势头这个目标进行,解决好反腐败工作责任不清、机构职能分散、案件查办不力等问题。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各项措施是系统的、连贯的,必须着眼全局、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目的就是实现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实质是要推动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查办案件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巡视监督和派驻监督等,都连着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如果单就某一项改革谈改革,只抓住某一个方面来落实,改革就无法深入和持久。

党中央对纪律检查体制改革高度重视、领导有力、要求具体。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单独列为一个专题、专设一个小组。制定《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推进纪检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我们的任期是有限的,但党的事业是无限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要立足本届,把任期内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做好。要坚持问题导向,实践探索、循序渐进,不断总结、固化为制度,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要把每一项工作做得实一点、细一点、深一点。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既是对党章规定的重申,又对纪律检查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是对前一阶段改革实践成果的总结,更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启。时间表、路线图已经确定,说到就要做到,干就要一干到底。要密切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把能做到的先做起来,靠改革、靠创新、靠管理,推动党的纪律检查事业不断发展。

改革不能观望等待

改革必须求真务实、实践探索,重在落实。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不能只强调客观原因、坐等条件成熟,不能搞成发文件、写讲话。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改起,真正把中央的大政方针、顶层设计落到实处。

有人说,中央纪委是不是可以多发一点文件,告诉我们改革改什么,落实主体责任该做些什么;或者列出一个责任清单,下面好"照单"办事。等政策、等文件,这是一种依赖心理,是推脱责任、缺乏责任担当的表现。还有的希望搞出一套办法、设计一套指标,规定主体责任的权重比例,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这完全是错用绩效考核方法来衡量党的建设,是新的形式主义。在我们国家,党是领导一切的。主体责任是政治责任,在党章上写得清清楚楚,没有权重问题。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是要求各级党委都要抓好党的建设,要管要治!落实主体责任不需要再发文件,关键是敢不敢、愿不愿意把这个责任真正担起来!

有些纪委领导干部总喜欢强调客观,动不动就说级别太低、权威不够,一提起改革就要求提高级别、增加编制、增设部门。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就是在为纪委明确职责定位、树立权威。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抓住重点,深入下去,以现有的编制和人员,干出成绩,切实履行监督责任,就一定能增加工作的权威。有些纪检组的同志"顾虑"甚多:大家在一口锅里吃饭、一个楼里办公,日久生情、太熟悉不好监督。在一起工作、生活,正是为了方便监督。别忘了,派驻干部的工作证是纪委发的,你可是纪委的干部啊。搞监督的人就得经常打听张家长、李家短,发现了问题,不能装聋作哑,好像没听见、没看到。决不能让"人情世故"把党内关系庸俗化。

还有的同志一说到改革,就定一揽子方案、搞顶层设计,鸿篇巨著、贪大求全。有的纪委领导在推进改革中,不联系实际,也不把自己摆进去,离开自己的责任去讲别人的问题,老是拿基层说事、推脱。改革一定要唯实,不能悬在空中。离开了具体内容,改革就是抽象的、空洞的。我们党搞革命、建设和改革,解决13亿人的温饱和小康,哪一件事是靠嘴说来的?那都是硬碰硬做出来的!实践比制度更重要。与其出文件、写方案,倒不如把该做的先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中央要求,密切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从具体问题出发,盯住一件件工作,真抓实干,循序渐进,不断把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引向深入。这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改革就是要改体制动机制

改革必然是"里子"的变革、内涵的深化,必定要触动体制机制。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保障纪委更好地履行党章规定的职责。

当前,腐败问题多发,一个重要原因是反腐败体制机制不健全。有的党委书记一谈到反腐败工作的具体问题,就习惯把责任推给纪委,口口声声"支持"纪委工作,却忘记自己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对监督执纪畏首畏尾,对参与地方和部门业务却乐此不疲,把自己的主业当成副业;有的纪委书记怕得罪党委书记,不主动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以给本级党委"不添乱"、"抹稀泥"为能事,不去查办案件甚至到上级纪委为有问题的人说情。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改革,靠制度创新。三中全会决定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对创新反腐败体制机制提出要求。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按照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实现改革目标的具体任务、重要举措。

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关键在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书记要是不抓,纪委书记再"折腾"也"折腾"不到哪里去;部门党组书记要是不管,派驻纪检组长能耐再大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要层层落实主体责任,去年先是抓到中央和国家机关、省一级,今年要抓到地市一级。省委落实好了,才能抓好地市委书记;市委书记落实好,县委才好办。纪委的监督责任也是如此。我们国家太大,任何工作都不能搞一贯到底。要先抓好本级,再抓下一级,一级抓一级,把压力传导下去。

要推动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党章规定,纪委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但由于缺乏具体措施和程序保障,实践中纪委仍处在"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状态。改革纪律检查体制,就是要围绕"两个为主",抓住案件查办、干部提名以上级纪委为主等一个个具体问题,提出要求、探索实践,制定规则、健全制度,保证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畅通无阻,保证纪委监督的权威性。

逐步实现派驻和巡视全覆盖,意味着党内监督没有例外、不留死角。用原来那种常规巡视和点对点的派驻模式,实现全覆盖是很难真正做到的。我们不能一说全覆盖,就先想要增加一堆编制,扩大一批职数,搞人海战术。必须转变方式、创新方法,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的改革任务;在开展常规巡视的同时,开展机动灵活的专项巡视,逐步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改革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源泉,需要不断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化认识,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求真务实,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立行立改

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表态期已经过了,现在要的是行动、是落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须臾不可懈怠,要立足工作实际、立行立改,从具体问题抓起。只要符合中央精神、看准了的事,就要下决心去做。

立行立改,是迅速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把学习和领会转化为行动和实践,针对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将时间、目标、措施分解再分解、具体再具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牢牢把握立行立改这一原则,20xx年抓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推动中央国家机关和省一级落实"两个责任";在中央办公厅等部门新设7家派驻纪检机构,探索实现全面派驻的有效途径;改进巡视工作,发挥利剑作用,持续强化震慑;开展查办案件和线索处置以上级纪委为主的试点,使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大起底成为日常工作,规范线索管理和处置,提高纪律审查质量和效率,等等。这些都是靠立行立改实现的,哪一件都不等不靠、扎实推进。20xx年干什么,明年干什么,后年干什么,都要明确下来。我们就要有这种意识、坚持这种工作方法,这就叫任期责任制。

坚持立行立改,就是看准了的事情要先做起来。抓住工作实践中急需改变、上下已形成共识、解决起来比较容易的突出问题,先改起来,力争取得实效,逐步把改革向前推进。改革要从问题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抓住一个问题不放,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全局,推动改革深化。改革要抓住关键,紧紧围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拿出切实管用的具体措施,在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上创新突破,形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支撑,保证责任落到实处。

改革要在实践中推进,不断积累经验,逐步上升为制度。现在巡视的实践就走在了巡视工作条例的前面。那么为什么不及早修改条例呢?因为条例修改得靠充分的实践支撑。我们根据中央提出的要求,聚焦中心任务、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实现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常规巡视全覆盖,探索开展了3轮专项巡视,推动省区市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修改条例就有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在巡视工作实践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边探索、边总结,修改条例自然就水到渠成。

改革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落实好改革的各项任务,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成效,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自我监督防止"灯下黑"

谁来监督纪委?这是党内和社会上都很关注的问题。监督面前没有特殊群体,监督别人的人更要带头接受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自觉、主动、严格地把自身置于被监督之中,强化自我监督,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纪检监察机关承担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监督执纪的人,更要守纪律。从查处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案件看,欺瞒组织者有之,利益输送者有之,跑风泄密者有之,拉关系抹案子者有之,以案谋私者有之,这些人严重败坏干部队伍的形象。纪委不是天然的"保险箱",纪检干部也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必须加强管理,使监督常在。

自我约束、自我健康,才能不辱使命。我们这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就是靠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净化,才始终保持了先进性、纯洁性。纪检监察干部手中掌握着监督执纪的权力,时刻面对着腐蚀与反腐蚀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被"围猎"、触"红线"。防止干部出问题,仅靠个人的自觉性是不行的,仅靠外在的监督也是不够的,必须实现自我净化,强化自我监督,确保监督权始终在制度的笼子里规范有序运行。

己不正,焉能正人?在大的问题上,纪检监察干部一个跟头都栽不得啊。面对各种诱惑,要日日、时时、处处告诫自己,忠诚、干净、担当是一个无尽的过程,是一辈子的事,不是一阵子。对党的忠诚是第一位的,干净是必须守住的底线,担当是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纪检监察干部要联系身边的案例,把自己摆进去,对照革命先烈,检查自己的忠诚度。要讲纪律、守规矩,耐得住孤独,忍得住寂寞,保持定力,锤炼党性。

越是权力机关,越要加强监督;越是纪检干部,越要严格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在组织创新和制度建设上不断探索,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机构的作用,教育干部增强纪律观念,改进干部管理和选拔方式,加强对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监督,严格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回避、保密制度。对跑风漏气、瞒案抹案、以案谋私等违纪行为零容忍,从严惩处,坚决防止"灯下黑"。公开曝光要常态化,让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都发挥作用。

自我监督、自我净化,非朝夕而就。要把"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理念贯彻到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加强自身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制度设计、工作程序和纪律要求各方面,落实到广大干部的行动中,确保我们始终成为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队伍。

把改革成果固化为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二者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既要坚持结合实际、立行立改,又要及时将改革实践成果固化为制度。

改革必须谋定而后动。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字斟句酌、一字千金。在起草过程中,我们就反复研究如何落实。全会一结束,就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方案,真抓实干、逐条推进。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也是如此。全会召开前就开展调研,深入研究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关系,着眼健全党内规则体系,着手修订党风廉政建设相关法规制度。

改革本质上是组织和制度创新,改革成果最终要由制度来确定。不创新组织和制度,改革就会陷于空谈,成果就无法固化,最终"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认准一条就做一条,成熟一条就规定一条。制定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的制度,制定省区市、中管企业纪委书记、副书记和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组长、副组长提名考察办法,要求中央和省区市巡视上下联动,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地从体制机制上改,在制度规则上立。这样,改革就实了,才能够持久和深入。

制度建设要有实践支撑,探索实践在前,制定制度在后。体制机制的变革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制度建设也不能操之心切,必须求真务实、循序渐进。现在有一些制度制定的太快,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反复酝酿,有时甚至就是领导一句话,秀才们很快就拼出一个"无懈可击"的制度。对这样的制度,干部群众不了解,思想认识不统一,又没有实践的支撑,结果是放之四海皆不准,制度沦为形式。要先从提出工作要求入手,在一定范围开展试验,不断完善推广,再总结提炼,等条件比较成熟、各方已形成共识后,再上升为制度。去年初就曾提出修改巡视工作条例的设想,但我们觉得时机不成熟。经过这两年五轮巡视的反复实践,目前才具备了修订的条件。

制度建设要有针对性,不能贪大求全。现在很多制度没法落实,原因就是理想化,在形式上照搬照抄,文字上求多求全,要求高不可攀,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制定这样的制度,无法执行,最终法毁于随。从改革实践到制定制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制定制度要以问题为导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制度解决一个方面问题。不能指望一个制度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要指望一项制度能够管几十年。制度设计要注重细节,有了细节的支撑,才能提高执行力。

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既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也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障碍。要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

形势决定任务

有什么样的形势就有什么样的任务。认清形势,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掌握规律、赢得胜利的条件。落实好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就必须冷静清醒、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形势,这样才能明确任务,把握正确方向。

重视分析形势,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我们面对的内外挑战中,最根本的还是来自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就是来自党内的挑战之一。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如果我们党不能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蔓延势头,任由其横行,就会丧失宝贵战略机遇期,最终将导致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动摇党的执政之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长期积累,解决起来也非一日之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深刻分析当前形势,系统论述了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强调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从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四风"问题面上有所收敛,但是病根未除,禁而不绝;近年来腐败现象趋于严重化,高压之下腐败分子有所震慑,但还在窥测。腐败滋生蔓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一些党委主体责任缺失,管党治党不力。有的被查处的高级领导干部在忏悔中甚至说,自己基本上没有党的观念,从来没感觉到还有党的组织存在。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管党治党、重构政治生态的任务相当艰巨。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必须贯穿到党的建设各个环节。

形势决定任务,也决定着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现阶段的目标任务就是遏制,要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工作重点就是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三种情况同时具备的是重中之重。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要治标、也要治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五次全会工作报告开宗明义,标题就强调"依规治党"。依规治党首先要扎紧制度的笼子,深化纪检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建设。形势是严峻的,承诺是有力的。只要全党一起努力,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把中央的要求一项项落实下去,我们就一定能从严峻复杂的形势中走出来。

遏制的目标决不能动摇

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任务尚未完成,这个目标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对此,必须冷静清醒,保持政治定力。

我们对反腐败形势的认识是在长期实践和斗争中不断深化的,遏制的目标也是逐步明确的。1993年,我们党首次提出,反腐败斗争形势是严峻的,要坚决"制止"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基于这一判断,中央决定中央纪委和监察部合署办公,中央纪委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对党中央全面负责。这是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目的就是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十六大,把纪委"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写入党章。十八大后,党中央审时度势,在"依然严峻"基础上,增加了"复杂"二字,这是我们党对形势认识的深化。查办的腐败案件、信访举报的线索、巡视和审计发现的问题、严重违纪违法者的自我忏悔,都有力印证了中央对当前形势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经过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四风"面上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在,有人仍不把中央的禁令当回事,不知敬畏、依然故我,暗地里搞奢靡享乐,接着玩、接着乐,个别人打高尔夫成瘾。从近期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看,违纪干部没一个是照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去做的,全当了耳旁风。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有的党组织党内生活不严格,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放松甚至放弃对党员干部的管理,造成思想滑坡、自由散漫、不守规矩,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大打折扣。有的领导干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意识严重丧失,甚至变着法子规避组织监督。无数案例表明,领导干部往往是从违反纪律开始、进而违法。改进作风、严明纪律,依然任重道远。

与十几年前相比,腐败问题的严峻程度和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有的地方和单位一把手连续发案,窝案、串案、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滋生蔓延;权力寻租、设租领域不断扩散,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工程项目等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行业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也渐渐成为腐败多发区。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交织,买官卖官、跑官要官,带病提拔、带病在岗问题屡禁不绝,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严重拉票贿选;有的领导干部一家两制,国企领导亲属"靠车吃车"、"靠船吃船",靠什么吃什么,一人当官、全家发财,一人出事、拎出一串。更为严重的是,腐败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互交织,有的人既被围猎又搞围猎,官官勾结、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热衷于和有特殊背景的人交结,拉帮结伙、人身依附;在政治上当"两面人",搞小圈子、耍阴谋诡计。这些问题严重恶化政治生态,反腐惩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严峻"有目共睹,"复杂"更是现阶段的特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只有进行时,必须踩着不变的步伐,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干下去,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认识决定行动

形势认识不清,任务就难以落实。"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就是"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具体表现。如果看不清这个形势,就认识不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行动,也就不会那么自觉、坚定。

形势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认识形势要能"高得上去"、"低得下来"。"高得上去"是准确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低得下来"就是能紧密联系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剖析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有的领导干部在学习讨论时言辞热烈,讲"中央对形势的判断高屋建瓴、寓意深刻、坚决拥护"朗朗上口,成了套路,但一开完会就忘了联系自身实际,分析本地区、本部门情况,结果把中央要求悬在空中。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判断,针对性和指导性很强,是从无数个案例中抽象出来的,是有的放矢的。如果不把自己摆进去,密切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就会讲别人问题成堆,说自己就拍胸脯、打保票,把别人摆进去、把自己摆出来。这是对中央精神和要求的抽象肯定、具体否定。

认识上不去,行动就跟不上。什么叫从严治党?就是眼睛里要有事,伸长耳朵、瞪大眼睛,决不能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是写文章,不能空论,要见诸行动。分析形势不能照抄照搬中央的提法,搞成千篇1律的"文章";不能只谈"庸懒散",不谈"四风"和腐败;不能只谈下面的问题,不谈自身和领导班子的问题。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既有定性判断,又有个案剖析;既有一般性、普遍性认识,又要分析到具体的人和事,特别是要对本地区、本部门发生过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自身特点,对症下药。

认识决定行动,行动就要具体。"四风"泛滥、腐败蔓延,潜规则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落实到位。"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是套话,更不是念一念稿子就完事的,而是要硬碰硬地落到实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现在仍有一些领导干部认识上不去,等待观望。早跟上早主动!要切实增强忧患感、紧迫感,管党治党要管到位、严到份。今年,要在巩固深化省一级落实"两个责任"成果的基础上,把责任压到地市一级和国有企业。党委书记要做管党治党的书记,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书记。

只要各级党委旗帜鲜明,把责任扛起来,态度硬起来,纪律严起来,我们就一定能赢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这场输不起的斗争。

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纪律挺在前面

"四个全面"是我们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从严治党就要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让纪律立起来、严起来,保证党在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我们党始终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把我们党建设好,才能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治国理政、兴党兴国的新高度,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从严治党、严明纪律的要求,他所列举的"七个有之"、"五个比如"等等,都是从当前现象和案例中抽象和总结出来的。如果我们8700万党员的党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怎么能够带领13亿人民应对复杂局面的挑战、实现奋斗目标?

管党治党靠什么?靠依规治党、严明纪律。纪律就是管党治党的尺子。纪委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必须回归本职、回归"原教旨",把纪律挺在前面,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现在存在一种倾向,纪委只重视查办大案要案,只要领导干部不违法,违反纪律就是"小节",就没人管、不追究,忽视日常监督执纪。这既是错把法律当作了尺子,也是错误的政绩观,放松了对党员的要求,损害了党纪的严肃性,造成我们的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无数案例表明,领导干部"破法"者,无不从"破纪"始。纪委就要用纪律衡量党员干部行为,守住纪律这条底线,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发现苗头就及时提醒、触犯纪律就及时处理,绝不能养痈遗患、放任自流。

纪委不是党内的公检法,纪检工作也不是抓小偷,我们的职责是依"纪"进行监督执纪问责。现在,有的领导干部根本不把违纪当回事,也不知纪律为何物。纪委不能不知不觉退到法律的底线上,比如把有的干部档案造假当成是"小错误",认识不到这就是欺瞒组织;买官卖官也不仅是行贿受贿,这首先是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行为;被组织调查后不主动说明情况,反而转匿赃款赃物、订立攻守同盟的,就是对抗组织调查。纪委就是要用党章党规党纪去对照违纪干部的行为,突出执纪特点,把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作为重点,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体现纪律审查的政治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员干部敬畏纪律、遵守纪律。也只有这样才叫名正言顺。

纪检干部要转变观念、把握大局。我们要把握党风廉政建设的"树木和森林",就要用从严治党的尺子来衡量"森林",不能满脑子都是线索和案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央纪委把案件室改称纪检监察室,案件线索规范称为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都不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职能定位的深化,有实实在在的内涵。纪律审查也要服务于目标任务,创新方式方法,按照不同的违纪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置方式,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混同于处理少数有严重问题的干部。发现违纪就要及时处理,该处分的予以处分,该降级的予以降级,这应成为纪律检查工作的重头,而立案审查、移交司法则应是少数。红红脸、出出汗,扯扯袖子、咬咬耳朵,警示谈话、纪律诫勉,都要成为我们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抓早抓小,跟上中央的要求和工作部署。

纪律检查工作就是政治。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从严治党的论述,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创新方法,把全面从严治党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担起来。

以啄木鸟精神严格执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能否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做好纪律检查工作,取决于纪检干部对总体形势的驾驭和对工作任务的把握。要转变思想观念、跟上中央要求,找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定位,以啄木鸟精神,严明党的纪律。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叫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团结统一靠什么来保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体制,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我们党有8700万党员,纪律是要针对大多数的,还是只管少数人?毫无疑问,纪律就要管全部,否则从严治党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如果多数党员都"脱管",只有严重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受到惩处,其结果必然是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长此以往,党员干部可能心存侥幸,对纪律浑然不觉,根本不把纪律当回事,视纪律如无物。"纪"在"法"前。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决定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的前面,让纪律和规矩成为不可触碰的底线。否则,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就无从谈起。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严肃纪律就是治本。只要把纪律管到位、严到份,就能够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病树"必将减少。要把纪律立起来,让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党纪这条红线,自觉做到敬畏纪律、遵守纪律。

"全面"就是管党治党要全方位、全覆盖。从严治党,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党组织都在其中、不能例外。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都要冲着纪律去,使党员受到纪律的刚性约束。党的各部门和各级党委都要自觉承担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发现违纪苗头要马上去管,触犯了纪律就要及时处理,像啄木鸟那样,发现虫子,就及时啄出来,保证树木的健康,否则就是失责。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构、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必须依纪监督、从严执纪,听到反映就打个电话问问,找本人谈话核实一下,让他写个材料说明情况,都能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这样才能把执行纪律抓细抓实。这不就是把纪律挺到前面、抓早抓小,不就是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吗?

把纪律和规矩挺到前沿是"三转"的深化。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把不该干的事交出去,把该干的事担当起来,聚焦主业,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三转"无止境,要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真正管住纪律,就是深化的方向。纪委既面对党员干部,又面对广大党员,监督执纪不能只管"极少数",惩治几个腐败分子,必须在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上下更大功夫。要立足当前,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态度要坚决、震慑要足够,重点惩处"三类人",让腐败分子收敛收手;还要着眼长远,加强纪律建设,实现监督执纪问责常态化,使纪律真正立起来、严起来。

广大纪检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认识、克服惯性,推动纪律检查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切实担负起从严治党的责任。

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纪律检查机关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深吃透,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中找准职责定位,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踩着不变的步伐,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把主音定准,深刻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我们党进行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立场、有目标。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表明了执政党的旗帜、立场、态度;当前目标任务是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纠正"四风"、防止反弹。各级党组织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联系实际、求真务实,把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领域,落实到党的各级组织。不能像深深的海洋,表面上九级风浪,下面却纹丝不动。要紧密结合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有针对性地提出从严治党的办法,既不能光说不干,也不能大轰大嗡。要在落实上狠下功夫,务求实效。

全面从严治党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关键在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从严治党就要真管真治,领导就要真领真导。要把管党治党的责任具体化,党委书记要敢于担当,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用好以上率下这个工作方法,领好班子、管住干部。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对问题有"好奇心",对班子成员"七零八碎"的事儿都有所掌握,发现问题不能含含糊糊、放任自流,必须有认真、较真的劲头,真正把严明纪律体现在日常管理监督中。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有一份管党治党的责任,都要把责任担当起来。凡要求下级和普通党员做到的,上级和领导干部要先做到。要坚持实事求是,有理想但不理想化,把握好步骤方法、分寸火候,今年抓什么、明年抓什么、后年抓什么,都要一一明确下来。要一级压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真正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驾驭现实,用历史、哲学、文化思考支撑信心。腐败,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一直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任何公权力都面临被腐败侵蚀的风险,执政党永远会面对与腐败的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和制度创新,解决好自我监督和纪律约束问题,战胜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使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我们刚刚迈出一步,就试出了人心向背,点燃了人民的希望。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就是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方向明确了,就要保持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坚持下去就是"向",一旦反弹就会"背"。我们要以扎扎实实的成效取信于民,让群众不断看到、感受到、享受到更多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

七、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

坚持方针用好利剑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先全面从严治党。巡视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是反腐败斗争的利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巡视工作的方针,要求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心任务,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做到巡视全覆盖、全国一盘棋。

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1990年,十三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央和省区市党委可根据需要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第一次开展巡视。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十七大把这项制度写入党章。2009年,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成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并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更名为中央巡视组。十八大要求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使巡视工作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强化。

党中央对巡视工作高度重视,旗帜鲜明、领导有力。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听取情况汇报,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审议巡视专题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每次都作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中央巡视工作方针。中央巡视组在不到2年时间内,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视了一轮,实现了全覆盖。根据新的形势任务,不断创新,探索开展专项巡视。巡视强度力度全面提升、效果显著,形成了有力震慑,在从严治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巡视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发现问题本身就是震慑,使有问题的人知耻知止、收手收敛。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5轮巡视,发现了一批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和突出问题。山西塌方式腐败、衡阳人大代表贿选案、南充市党代会发生的有组织公款拉票贿选案,都是巡视发现的。中央纪委查处的中管干部中,苏荣、朱明国、万庆良、金道铭、武长顺、秦玉海等40多人的问题线索也是巡视发现的。发现问题是第一步,处置问题的节奏也必须跟上去,发现多少就查处多少,不设指标、没有例外。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现在是真巡视、真发现问题,巡视组硬邦邦,剑指问题,不讲情面,让老百姓看到了共产党解决自身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巡视发现的问题,有力印证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是有的放矢的,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全面从严治党任务十分艰巨。巡视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平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不断巩固成果、深化拓展,让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

发现问题形成震慑

党中央强调,巡视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巡视是给党的肌体作"体检",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剑指问题。无论是常规巡视还是专项巡视,这个目标都不变,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

巡视要有威慑力,就不能面面俱到。一求全,重点就会泛化;一发散,问题就难以发现。过去巡视一个省,要走遍所有地级市,还要去工厂、下农村、进社区,地域经济发展、GDP、金融监管等样样都管,有的回来后还要推荐干部,甚至还对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提出建议。巡视组的责任是有限的,不可能通过一次巡视就把一个地方、单位的所有问题都搞清楚,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巡视去发现。如果越巡越全,就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形不成震慑。

宁断一指,不伤九指。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必须深化"三转",找准职责定位,聚焦聚焦再聚焦,围绕中心任务,紧扣"四个着力",瞪大眼睛去发现巡视对象在腐败、作风、纪律和选人用人上存在的问题。要体现"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要求,用纪律的尺子去衡量,把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找出来,发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从严治党、落实主体责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盯住重点人、重点事,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

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打有准备无把握之仗。巡视之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功课、"备足弹药",带着问题去巡视。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了解被巡视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历史沿革和文化,根据巡视对象的不同特点,精心准备巡视方案,会同纪检、审计、信访等机关和部门,捋清巡视对象的问题线索。紧紧依靠被巡视党组织,让党委书记深入领会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听听他对哪些人、哪些事感到心里不踏实、不托底。要拓宽发现问题的渠道,同领导班子成员深入交换意见,广泛接触干部群众,注意了解纪检、政法、审计机关发现的问题线索,对实名举报反映重要问题的要及时约谈,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关口前移,下沉一级了解干部情况,尤其要盯住一把手,关注干部提拔、调动后出现的"马桶效应"。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进行抽查,把日常掌握的问题和巡视过程中了解的情况结合起来,相互印证。要对照各单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总结和督导报告,一一查找问题,看看是真整改还是假整改。

窥一斑、见全豹。发现了问题,还要有分析、归纳、综合、判断。巡视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注重研究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见微知著,善于从一个问题线索中,发现被巡视对象存在的普遍问题,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一般中找出重点,做到以小见大、点面结合。

巡视发现的问题越准,震慑作用就会越大、越持久。巡视的根本职责就是党内监督,必须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尖兵、纪律审查的前哨,让干坏事的人就此收手知止,让想干坏事的人感到害怕不敢伸手,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探索专项巡视实现全覆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全覆盖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表明党内监督没有例外、不留空白,这本身就是震慑。

方式要跟着任务变。过去我们只搞常规巡视,巡视时间比较长,一个省一般要3个月。那么多中央部门,以前不去巡视,按照全覆盖的要求今后也要巡视。列入中央巡视组巡视范围的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有280多个,列入省一级巡视范围的对象也不少,如果按照过去常规的方法,怎么可能在一届5年内把所有对象巡视一遍?只有开动脑筋、与时俱进,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探索专项巡视,才能逐步做到全覆盖。

转职能就得转方式。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发现问题的总要求,不断创新巡视方式。过去巡视组进入被巡视单位后,就被安排进了既定程序,巡视对象把巡视组摸得一清二楚,巡视效果就大打折扣。20xx年,第一轮巡视就探索实行"三个不固定",组长不固定、巡视对象不固定、巡视组和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巡视组长不搞铁帽子,一次一授权,建立和完善组长库。20xx年在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视全覆盖的同时,又探索开展了专项巡视。专项巡视不是简单的变换名称,而是工作方式的转变。围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一笔专项经费开展巡视,哪里有情况就巡视哪里,机动灵活、出其不意、直奔主题,冲着具体的人或事去,让人摸不着规律,在较短时间内把问题搞清楚,大大增强了震慑力。这不就发挥了利剑作用吗?今年,中央巡视组要完成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中管金融企业的巡视全覆盖,方式方法又要随着任务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年的发展中,同类企业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具有共性,发展经验相互共享,毛病也互相传染。因此,我们实行"一托二",每轮一个组巡视两家,13个组同类同步安排、分批集中汇报。分领域、分类别巡视,这是巡视工作的又一次重要创新,更有利于发现共性问题,破解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的难题。

仅仅有方式的改变还是不够的,组织制度创新必须跟上。有人提出,实现全覆盖就要增加编制、多设几个巡视组。改革的本质是什么?是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实现全覆盖必须充实力量,但不能一味地加人。去年,在未向中央要机构、编制和人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将中央巡视组增加至13个,解决了干部配备不足的问题。今年,我们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实力量,从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审计署、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监事会和省区市纪委、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抽调干部,参加到巡视工作中来。历史上四品、五品官照样当钦差,只要有中央授权,有责任担当,级别低一些的也能当组长;只要有能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就可以抽调到中央巡视组。

全覆盖是决心,是努力的方向。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提出,各省区市要贯彻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实力量、扩大范围,用好巡视成果。要求已经明确,中央做出了示范,关键在于落实。各省区市要密切联系实际,坚持改革创新,向着全覆盖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用好成果狠抓整改

成果运用是影响巡视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在当前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阶段,更好发挥巡视在党内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把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的要求落实到巡视成果运用中,对巡视发现的问题分类处置,做到件件有着落。

巡视工作有"三步曲",发现问题、负责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推动问题解决。巡视发现问题本身就是震慑,用好巡视成果就能形成更强有力的震慑。如果巡视过后便万事大吉、一走了之,有病不治、问题得不到解决,有问题的人就会长出一口气,群众更会失望,甚至对我们失去信心。巡视成果运用到位,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促进作用,这样才有利于治本。

用好巡视成果,首先必须加强分类处置。巡视组对巡视成果要了然于胸,对发现的问题要有思考、有分析、有判断,进行综合提炼。按照重点突出、客观准确、言简意赅的要求,向党委和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情况,负责任地提出分类处置建议。对发现的体制机制问题,要进行抽象和归纳,解剖麻雀、举一反三,把普遍性问题找出来、把教训总结出来,提出治标和治本的对策建议,报送相关部门和领导,为推进改革提供"活"情况。

用好巡视成果要有紧迫感,谁的问题谁负责整改。要及时把问题线索捋清楚、分下去。对发现的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交纪委核查处置;对发现的选人用人问题,移交组织部处理;对发现的领导干部的一般性问题,要向被巡视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党组织反馈;对发现的班子成员的问题,要向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反馈,只要不涉及一把手本人,都要讲清楚。各相关部门对巡视组移交的每一件事项,都要依规依纪严肃认真处置。尤其是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查清楚就要先处理,决不能放任自流,等问题成堆才处理。

巡视成果要真正落到实处,关键看整改。整改不到位,巡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要牵住党风廉政建设的"牛鼻子",强化被巡视党组织的主体责任,整改意见书由党委书记签收、立此存照。党委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把责任压下去、落实到人,层层传导压力。对发现的作风、选人用人方面的问题要限期整改;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要及时查实,对有问题的干部发现一批、惩治一批、挽救一批。要以公开促整改,整改结果既在本地区本部门进行党内通报,又向社会公布,接受党内、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巡视监督不是一阵子。巡视组在巡视过后要跟踪整改情况,对已巡视过的地方或部门杀个回马枪,开展"回头看",看看问题是不是通过整改真的改好了,党委和纪委是不是真的把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担起来了。对责任不落实、整改不彻底、效果不明显、查案不够、震慑作用不大的,要抓住典型、严肃问责,决不放过。

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新形势下,省区市巡视工作要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形成中央和省一级巡视工作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态势。

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如何落实到省一级,是关乎全局的大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央纪委查处的中管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很多都是发生在担任下级一把手期间;有的省已查处的领导干部中,半数以上属于带病提拔,有的一把手甚至带病在岗10年、20年,屡被提拔。廉洁自律底线被突破,政治纪律红线被虚置,就会严重破坏政治生态,污染从政环境。如果省区市党委不作为,不把腐败遏制在基层,让有问题的人逐级提拔,最后就会把问题全部推给中央。在反腐败问题上,只靠中央抓,那能抓得过来吗?只有形成全链条,上下联动,才能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巡视监督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平台,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督促省区市党委加强监督,把巡视工作向地市县一级延伸,就是要盯住一把手和班子成员,使他们自进入主要领导干部行列起就受到严格的管理监督。只有震慑常在、监督常在,才能做到抓早抓小,防止带病层层提拔、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这也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所在。

伴随着中央精神的明确,在中央巡视组的示范带动下,各省区市对巡视内容、方式方法、组织制度进行探索创新,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积累了不少好经验。但是,当前省区市巡视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面临不少问题。有的地方党委旗帜不鲜明,没有把巡视工作当成主体责任去落实,而是推给纪委、组织部,个别人甚至发现了问题后,还在那里当看客、说客。省委"五人小组"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有的党委书记听取工作汇报时讲表态的话多,不对巡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也不梳理、研究和处置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有的巡视组缺乏责任担当,聚焦"四个着力"不够,发现问题能力不强,不能摆脱人情干扰。有的地方巡视成果运用不充分、移交问题线索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缺乏保障,严重影响了巡视效果。

巡视工作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具体化。是不是重视巡视工作,反映的是从严治党的态度坚决不坚决,采取的措施硬不硬,责任担当强不强。省区市党委书记要坚强有力地领导好本地区的巡视工作,多提出具体要求。要健全完善省区市党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巡视工作制度,"五人小组"要认真听取每轮巡视综合汇报。针对发现的问题,党委书记的讲话不能只是点个卯、表个态,必须旗帜鲜明对重点问题的人和事提出具体处置要求。省委书记的巡视讲话要向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报备。要充实力量,扩大覆盖面,充分发挥巡视监督的效力。

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关键在联系实际、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要推动省一级巡视工作真正深入下去,形成以中央巡视为主体、省区市和中央单位巡视为基础的工作格局。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和关键所在。巡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是一项重要的、严肃的政治工作。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最终靠人,靠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巡视队伍。

中央巡视组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是代表中央去巡视的,背负着中央的信用和权威。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部署,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中央巡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要求。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根据中央部署与时俱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能力越来越强。实践证明,党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巡视工作方针完全正确。现在,我们要把问题再想深一些、透一些,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联系起来思考,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坚持党的领导决不能羞羞答答、遮遮掩掩。要以巡视为契机,猛击一掌,唤醒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章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强化党在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要查找体制机制障碍、管理和制度漏洞,提供深层次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建议,为冲破利益藩篱、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支撑。巡视组要有这样的政治水准。

全面从严治党不是口号,关键是看敢不敢担当、能不能忠诚。要把责任担当体现在扎实的工作上、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要理直气壮地开展巡视,真找问题、敢于较真。无论地方、部门,还是企业、事业单位,都是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工作的,遵守同一部党章、同一套纪律。各自单位有特殊性,但坚持党的领导没有特殊。党要管党,首先是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体现了对党的态度,党委就要管这个,巡视也要检查这一条。衡量巡视成效的标准,就是能否准确发现、如实汇报、促进改正问题。反馈问题要聚焦党的领导,要具体、有针对性,对问题要点到痛处、实处,既对党委提出要求,也对纪委提出要求,推动被巡视单位从严治党,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对发现的问题,被巡视对象和相关单位要闻风而动、立行立改,改好了,就能增强党员和广大群众的信心。

巡视纪律就是政治纪律。巡视组是监督别人的,更要严守政治纪律、执行各项制度。巡视干部要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持谦虚谨慎,切实改进作风,扎实深入工作;必须按程序办事,落实请示报告制度,时刻紧绷保密这根弦,严肃保密纪律,决不能跑风漏气。对巡视干部来说,守住干净底线尤为重要。千万不能别人的问题还没发现,自己先被发现了问题。严师出高徒。巡视组长、副组长要把握好服务、管理和监督的关系,领好班子、带好队伍,把巡视组党支部建成坚强战斗集体。要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巡视组成员应主动提出组织不掌握的回避事项。对不适合做巡视工作的干部,要坚决调离。

巡视工作越深入,越是考校巡视干部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责任担当和履职能力,越要加强巡视队伍建设,始终做到政治强、作风硬、敢担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八、加大纪律审查力度、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讲政治顾大局

纪律检查机关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党在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来开展。纪律审查工作,是党章赋予纪委的神圣职责,是严肃党纪、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必须从政治和全局上来把握,在处置每个反映问题线索、审查每个违纪案件中,始终做到讲政治、顾大局。

纪律审查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这是我们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根本保证。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中央纪委和各级纪委在党中央和同级党委、上级纪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对违纪违法干部的审查都是经中央和同级党委批准进行的,历来如此。所以,党的纪律审查是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必须时时刻刻绷紧讲政治这根弦。反腐败协调小组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的重要形式,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同司法、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保证反腐败斗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纪律审查要服务于遏制腐败蔓延势头这一目标任务。做好纪律审查工作,必须深刻分析和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当前,"四风"问题趋于隐蔽、转入"地下",而且花样翻新;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普遍存在,执行党规党纪失之于太松,松到破了底线;一些党员干部仍然不收敛不收手,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还在增多。这些都表明,腐败蔓延势头没有得到完全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没有过时。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是中央确定的政治任务,是形势所迫,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纪检监察机关处在反腐败斗争的最前沿,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把中央精神吃透,牢记于心。要保持冷静清醒,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把握好纪律审查工作的力度和节奏,以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以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

重程序是讲政治的具体表现。反腐败工作高度敏感,无论对哪个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进行审查,必须把规矩进一步明确起来,加强请示报告。这不是一般的工作程序问题,而是政治立场、政治纪律问题。管纪律的更要守纪律、守规矩。纪律审查进展情况特别是拟立案、重点初核案件,要事先向分管领导报告,分管领导也要及时向主要领导报告,之后再正式行文请示。决不能先斩后奏,更不能搞倒逼、"反管理",把事儿办得差不多了,甚至已经是既成事实了,再往上一端。在纪律审查工作中,不仅要报告结果,也要报告过程,这样才能有"领"有"导",才真正叫领导。这既是对上负责,也是工作程序,更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得越扎实越好。

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人民群众满怀期待。纪检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透彻理解,结合实际见诸行动,扎实深入做好纪律审查工作,依纪依法惩治腐败。

突出执纪特色

全面从严治党,严明纪律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治本之策。在当前"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党的纪律审查工作要不断与时俱进,通过深化"三转",把纪律和规矩挺到最前沿,突出执纪特点,体现纪律审查的政治性。

纪律审查不是简单的办案,不能搞单打一。纪检监察室深化转职能,就是要守住依"纪"进行监督执纪问责这个定位。党章明确规定,纪委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过去人们把纪委内部的纪检监察室称作"案件室",评价干部也动不动就说"办案能力强",好像纪委只负责办案。如果只是办案,纪委职责范围就变窄了,也不准确了。十八大以后,中央纪委把"办案"改叫"纪律审查",把"案件室"改称"纪检监察室",把"案件线索"规范为"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这些都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更是内涵的深化,体现了职能的重大转变,是对党章规定的回归。

维护党的纪律是纪检机关的职责,纪律审查首先要审查违纪行为尤其是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的行为。党内审查是纪律审查,不是司法检控,一个是依"纪"、一个是依"法",二者不能混淆。有的领导把法律当成纪律审查的尺子,只重视查办能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纪律审查报告、审理报告也还是传统的"三段论",混同于司法机关的起诉书,主要体现违法问题,把违纪问题当成注脚。党员违法必先违纪。贪污腐败等问题毫无疑问是纪律审查的重点,但违反纪律恰恰是这些问题的开头,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纪委不光要办大案、打"老虎",更要用党章党规党纪去衡量党员干部行为,用纪律的语言去描述违纪行为,线索处置、立案调查、审理报告都要体现出"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要求。要对照"七个有之"、"五个比如",把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问题查清楚,不能一看不涉法就放过。搞假年龄、假学历、假婚姻,篡改档案,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这都不是小错误,而是欺瞒组织,是对党不忠诚;买官卖官不是简单的行贿受贿,而是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行为;搞攻守同盟、转匿赃款赃物,就是对抗组织调查。把纪律严起来,做到经常化、长效化,动辄则咎,就是要告诫全党,必须守住纪律这条底线,这样才能实现党的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转变政绩观,抓早抓小。反腐败是把双刃剑,打的是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疼的是组织,损害的是党的形象。对每个违纪违法干部的惩处,给他本人带来的损害远没有对党组织的损害大。过去有种倾向,纪委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甚至有的人手里攒着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不少,但对"小问题"视而不见,总是先等等、再看看,"养大了"再办,一处理就"算总账"。这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对干部不负责!平常不红脸,等出事了就不是红脸的问题,再去提醒也已经晚了。"老虎"怎么长大的?实践证明,就是一路腐败、一路带病提拔过来的。惩是为了治。如果在出现苗头的时候提醒提醒、警示警示,就可以避免问题小变中、中变大、单变双,最后演变成违法犯罪问题。纪检机关要认真反思,回归党章规定的本职,逐步完善机制制度,发现线索要及时追踪,有了反映就及时提醒,对一些蛛丝马迹也不能忽略,决不能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严明纪律不能时紧时松,要体现在日常管理监督中,每日每时都要做,有病就要及时治,这才是对干部的真正爱护,对党纪的切实维护。

对一个执政党来说,把纪律这条线看住了,就不至于出现大的问题。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构,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必须改变惯性思维、找准职责定位,依纪监督、从严执纪,维护纪律的严肃性。

创新监督审查方式

形势发展了,任务变化了,工作方式方法就要跟着转变。纪律审查工作要体现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聚焦纪律,就必须深化"三转",不断探索创新有效、管用的监督审查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防止一阵风。

线索处置是纪律审查的源头和基础,要加强对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的规范管理。对于问题线索,首先要清理,然后分类处置,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对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进行了几轮"大起底",做到了动态清理、分类规范、梳理清晰、处置得当,取得良好效果。任何一个线索的处置都是政治,必须体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任务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今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都要按照拟立案、初核、谈话函询、暂存、了结五类标准,定期清理线索,确定审查重点。要不断夯实这项工作,全面掌握所联系地区、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情况,深入分析研判"树木和森林"状况,区别不同情况提出处置意见。

纪律审查要改变以往贪大求全的模式,注重综合效果。过去查办案件工作有种倾向,总想着务求完美、"吃干榨尽",直接把人送上法庭;非得把违纪和违法的所有问题都查清楚,结果是旷日持久、一拖再拖,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风险隐患。纪律审查要突出党纪特点,依据党章党规党纪进行。要讲成本和效益,不能不计代价、纪法不分。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求我们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加大力度就要转变方式。纪检机关不是党内的公检法。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时间,快查快结、快进快出,把违反纪律的主要问题查清后,涉嫌犯罪可以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继续依法查处;针对一些能够作出党纪政纪处分或者组织处理的问题,也要及时办理,不能放任自流。近来中央对部分违纪者给予党纪处分和降级等组织处理,结果公布后,社会效果好、警示作用大,这也是当前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一种有效方式,今后要注意探索运用。

从严治党、严明纪律,监督执纪的方式就应该多样化、经常化。有的听到问题反映就要找本人核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的可通过谈话函询的方式,让有反映的领导干部把问题如实讲清楚,谈话内容要记录在案,形成完整的廉洁档案,如有隐瞒就是欺骗组织,查实之后要严肃处理;可以让领导干部把谈话函询的问题在民主生活会上讲一讲,这样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也就开实了、有针对性了,也是一种创新;有的人主动向组织交待了自己的问题,这应该鼓励,处理上也要有从轻的考虑。有的领导干部所管辖的区域和部门发生了许多严重问题,自己却像个没事人一样,既不向上级报告,也不作出检讨,对此就要进行问责,通过调离重要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等组织处理,使其吸取教训,继续干好能够胜任的工作。从纪律上严格起来,抓早抓小,既体现了惩、又体现了治,既是治标、又是治本。今后除了坚决对那些问题严重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立案调查,纪委还要更多地运用警示教育、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开展执纪工作,实现监督执纪常态化、长效化,这样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做实了。

不管是减少腐败存量还是遏制腐败增量,都要有多种方式来处置。万事开头难。纪检干部要切实转变思路、创新方式,只要方向对,认准了方向,就一步步向前推进,把党的纪律真正严起来。

把握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不放松。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考校纪检干部对政策和策略的把握能力。能不能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把握住重点,关系到纪律检查机关能否完成中央交给的目标任务。

"树木与森林"看似抽象,其实内容非常具体。把发现的问题线索放到全局范围中,作出综合分析、判断,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一般中找出重点,这样才能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纪律审查工作服务于遏制腐败蔓延势头这个目标,就要深入了解所联系的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整体状况,结合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用从严治党的尺子来衡量"树木"和"森林",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把查办腐败案件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大局结合起来,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坚决把隐藏其中的"烂树"连根拔掉,防止病毒蔓延。对于问题严重的腐败分子,一打就要起到警示效果。要站在政治的高度认识"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向。

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重点不能泛化。纪律审查不能大水漫灌、水过地皮湿,不能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不能根据自己掌握的问题线索,哪个容易就先查哪个;也不能跟着感觉走,满脑子都是线索和案件,失去了对全局的判断和把握。必须突出重点,形成足够震慑。要重点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三种情况同时具备的是重中之重,必须马上严肃处理;有两种情况的要重点关注,抓紧处理;有一种情况也要认真对待,不能放过。这就是中央根据形势任务确定的政策和尺子。纠正"四风"也要把握三个时间节点,重点查处十八大以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后的顶风违纪行为,越往后执纪越严。要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列入审查重点,作为纪律处分的重要内容,拿着放大镜去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含糊,不能等其他问题搞清了再一并处理。现在"四风"问题多已转入地下,但这种"星星之火"不可小视。一定要把"四风"问题死死看住,防止不正之风成为腐败的温床。

要抓住监督执纪问责的要害和关键。班子问题最重要,不管是哪个地区还是部门,都要先分析掌握班子情况。而在一个班子中,一把手尤为重要,决定着一个地方或部门的政治生态,必须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这样才能以点带面,促进"两个责任"的具体化和深化。对问题严重的一把手,哪怕是难办也要先办。只有把一把手看住了,把领导班子建设好了,才能以上率下,一个地方和部门的风气才能正起来。同时还要掌握好后备干部、即将进入党政领导班子的干部情况,不能出现"带病提拔、边腐边升"。要保证党的事业一茬一茬、永续发展。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震慑作用才会更大。

在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重要阶段,纪律检查机关要透彻分析"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治"病树"、拔"烂树"、护"森林",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审查纪律就是政治纪律

纪律审查工作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审查纪律就是政治纪律。纪检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底线意识,把审查纪律作为铁的纪律,贯穿到纪律审查工作的全过程。

纪律审查本质上是党内审查。要牢牢把握中央确定的政策杠线,在严格的程序和纪律约束下,用纪律的尺子去衡量被审查干部的行为,这对纪检监察干部的能力要求很高。对被审查的党员干部,要靠理想信念、政策水平、事实证据,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去感化对方,促使其讲清问题、认识错误。要从学习党章党规入手,让他们重温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唤醒对"激情燃烧岁月"的记忆,对照自己理想信念动摇和违纪违法的事实,写出忏悔录。这实际上是对人性和灵魂的救赎,体现了我们党治病救人的方针。

纪律审查是严肃的政治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因为目的的正当而忽略程序、规避程序,不计方法、不计后果,那样既损害纪检监察机关的信用,又损害党的形象,也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要让被审查对象了解我们坚持从严治党是为了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回应群众期待,这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民心向背,从而配合执纪审查,主动交待问题。如果审查的结果是事实不存在,或没有线索反映的严重,就要予以澄清,或给予恰当的处理或处分。

保密是纪律审查的生命线。纪律审查是纪委最重要的权力,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有的人一有"风吹草动",就四处打听消息,利用各种手段"围猎",妄图摆平纪检机关。能否做好保密工作,关系到查办每一起违纪违法案件的成败。纪委从来信接访到后勤服务的同志,人人重要、个个要害,谁也不准打探情况、跑风漏气、帮着说情。纪委的干部要严守规则、执行纪律、管住细节,从政治纪律的高度来认识保密纪律,时刻紧绷保密这根弦,"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

要把各项纪律要求抓得更细更具体。中央纪委已经规定,纪检监察室的主任、处长,未经授权不准与联系地区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联系,这是一条纪律,必须严格遵守。讨论研究纪律审查工作要有专门记录本,由专人负责管理,对电脑和存储介质也要逐一核对、登记在册。还要有回避制度,参与人员如果与被审查对象熟悉,最好声明一下,防止出问题。这是审查纪律,也是政治纪律。分管领导要经常组织纪检监察室的干部开展纪律讨论,总结经验、查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新进纪检监察室的干部,都要通读、熟记有关纪律规定,这也是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私存、隐瞒线索,擅作取舍、选择性办案,甚至胆大妄为,跑风漏气,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出了问题就要同时追究主体责任、监管责任、领导责任。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形成制度、抓好落实,一条一条紧起来,一级管好一级,才能带出一支过硬、放心的队伍。

管纪律的人,对纪律更要心存敬畏和戒惧,更要严格遵守规则和纪律。要把严明审查纪律与加大纪律审查力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不断提升纪律审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九、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干部队伍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纪检监察机关要把"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这个理念体现在用人、制度和管理上,不断强化自我监督,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坚决防止"灯下黑"。

党章赋予纪委神圣职责和权威,纪检干部肩负着党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纪检干部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党中央肯定,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好评。党和人民越是寄予期望,就越要强化对自身的监督。全面从严治党,必然要求所有权力都受到监督,纪检监察机关更要以身作则,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使纪检干部受到比其他党员干部更为严格的监督。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最重要的是靠制度。首先要健全内控措施,加强对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没有内部监督和严格的程序,实际上就是制造管理漏洞,滋长权力滥用的风险。纪委最大的权力莫过于纪律审查权,问题也最容易出在这上面。要严格审查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完善请示报告、回避等制度,把依规依纪安全审查的要求贯穿始终,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线索处置是纪律审查的源头,必须规范管理、依规处置,决不允许私自留存、处理涉案资料。对扣押、没收的款物要有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不定期开展抽查。纪检干部联系同一个部门或地方时间长了,监督容易抹不开面子,就要给他换换地方、轮轮岗。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把对纪检干部的监督一圈一圈地拧紧,真正把纪委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是纪委实施组织制度创新、强化自我监督的成果,任务就是保持纪检干部队伍的纯洁。干部监督室要提高以纪律为尺子监督执纪的能力,当好纪委的"啄木鸟",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重点管好纪委机关本级,盯住下级纪委书记、派驻纪检组长和重要岗位的干部。纪检机关要把自律和他律贯通起来,在加强自我监督的同时,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对相关渠道反映的纪检干部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不护短、不遮丑,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重托。

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不敢"问题,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坚决清理门户;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动辄则咎,深化纪检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不能";把党的领导体现在坚定信仰、坚定信念、坚定宗旨上,体现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选好人、用对人,释放正能量,强化"不想"。

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后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纪律检查机关承担着维护党纪的重要职责,干的就是"打铁"的活儿,自身更要过硬。要始终以"三严三实"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更严的纪律约束自己,中央要求全党做的我们带头执行,中央明令禁止的我们坚决不做。

党中央高度重视纪检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要解决"谁来监督纪委"问题,三次全会上提出要解决好"灯下黑"问题,五次全会上要求纪检机关"清理好门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态度坚决、要求明确,越讲越具体,概括起来就是:忠诚、干净、担当。这6个字来源于党章,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具体化,是每一位纪检干部的基本标准。对党忠诚是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干净是必须守住的行为底线,敢于担当是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干部队伍,是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责任。纪检干部必须从严要求自己,做到政治忠诚、本人干净、敢于担当。

纪律检查机关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是一个纪律性很高的机构,对执行纪律的要求不亚于军队。纪律检查委员会名字里就有"纪律"两个字,没有纪律,纪委就没有必要存在。我们这支队伍在作风和纪律上偏出一尺,党风廉政建设离党中央的要求就会偏出一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一判断对各地区各条战线都适用。纪检监察系统也绝非净土,面临的形势同样严峻复杂。纪检监察干部是党员干部中的一员,党内的一些不正之风,在我们的干部身上都会有所表现。有的人作风漂浮、衙门习气,有的人不敢监督、失职失责,有的人违反审查纪律、以案谋私。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无法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己不正,焉能正人?正人先正己。纪律检查机关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承担着监督执纪问责的重要职责,在关乎人心向背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有着重要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机关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率先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清卡"活动,带头对纪检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在系统机关内设立纪检干部监督机构、强化自我监督、坚决"清理门户",使之与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回答了"谁来监督纪委"的问题。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纪检机关必须严字当头,发挥表率作用。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纪检干部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基层纪检机关做到的,中央纪委就要先做出个样子。

与党中央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纪检机关自身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要适应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直面存在的问题,从严管理监督,建设一支忠诚于党、让人民放心的过硬队伍。

严管就是厚爱

全面从严治党,要把"严"字体现在日常管理和监督中。严管就是厚爱。各级党委、纪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从严管理、抓早抓小,"润物细无声"地强化对干部的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越要从严治党。从严治党是全面的,纪委设立干部监督室,是为了解决自我监督问题,但这不能取代各级纪委常委会和内设部室、各派驻纪检组的主体责任。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作为第一责任人,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体现在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定上,体现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学习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

子不教、父之过,干部出问题、组织有责任。纪检干部严重违纪的教训都是惨痛的,但凡平时管理稍微严格一点,真正按照党章党规党纪去要求,他们就不至于一步步从违纪滑向违法的深渊。党组织对干部应有责任和温暖,平时加强管理,小事上多说着点,干部就会少犯一些错误,这是最大的爱护;党内关系庸俗化、搞一团和气,看起来是"宅心仁厚",实际上是对干部不负责任,是害了干部。纪检机关对发生在身边的每个案例都要深入剖析,追根溯源,反思自己的责任。管理和监督不能流于形式,接到了对纪检干部的反映,哪怕是一封群众来信,都要认真处理。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小小不然,但问题很可能就隐藏其中。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谈话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组织找干部谈话,体现的是对干部的爱护,被谈话的干部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发现苗头性问题,就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让干部在会上谈一谈,既是对本人的监督,也是给其他人敲响警钟。

全面从严治党,把纪律挺在前面,各级纪委要作表率,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纪律为尺子管党治党,就要同违反纪律的行为作斗争,发现问题就及时提醒告诫,违反纪律动辄则咎,作出组织处理,直至给予纪律处分。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应该是最大多数,是常态化的;对违纪行为的轻处分,或者适当的工作调整应该是大多数,这是坚持党的领导、从严治党的关键;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该是少数;对那些严重违反党的纪律,不仅破了纪和规甚至涉嫌严重破法的,就要立案审查,但这是极极少数。

"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说的就是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和纪委机关党委,都要担负起教育、管理、监督的责任,把严明纪律落实在日常,真正体现对党员和纪检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

忠诚是第一位的要求

政党是讲政治的组织,忠诚是任何政党对其党员的政治要求。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写在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誓词里的。对党组织忠诚不忠诚,是党性强不强的具体表现。纪检干部是党的忠诚卫士,更要讲忠诚,一颗红心献给党。

对党忠诚,既有理性的忠诚,又有利益的忠诚。理性的忠诚是建立在理想信念宗旨基础上的忠诚。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党章的根本要求,是党的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党员要坚持的高标准。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忠诚才能有牢固的思想基础,遇到诱惑、挫折和危险才不会动摇。1927年成立的第一届中央监委有10位委员,8位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无一人叛变,用生命捍卫了忠诚。我们要对照革命先烈,时时、处处、事事告诫自己,为了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要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忠贞不渝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

除了理性的忠诚,还要有利益的忠诚,党员个人的利益同党和人民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执政地位和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命运息息相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民"是什么?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的执政使命。离开了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哪里还有党员个人的利益和前途?每一名党员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自觉把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利益。

对党绝对忠诚是对纪检干部第一位的政治要求。我们工作在反腐败斗争一线,天天看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党性,时间长了就很容易动摇,对未来失去信心。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是一个长期的自我修养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党的历史和经典著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熟记党章党规党纪,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警觉性,在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头脑清醒,牢固树立"三个自信"。对党忠诚首先是对党中央忠诚。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

每位党员入党的时候都曾举拳面向党旗宣誓,誓言是自己发乎于心的承诺。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纪检干部,要时刻牢记对党的承诺,经常重温党章和入党誓词,坚定入党时的初衷,坚守自己的誓言,用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守住干净这条底线

忠诚是思想高地,干净是做人底线。监督别人的人,如果自己不干净,怎么去要求别人干净,又怎么敢去监督?纪检干部必须自身行得正,做守纪律、讲规矩的表率。

纪检机关不是保险箱,纪检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对腐败也不具有天生的免疫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挡不住的风情,禁不住的诱惑"无处不在。纪检干部因为手中的权力,同样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和腐败分子拉拢腐蚀。有的干部交往过杂过滥,朋友圈、关系圈不干净;有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接受宴请、出入私人会所;有的无视审查纪律和保密纪律,跑风漏气,打探消息;个别人甚至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说情抹案、以案谋私。执纪违纪,犹如监守自盗,性质更为恶劣。

马列主义手电筒不能光照别人,要经常照照自己。对纪检干部要多问几句,你能否保证自己所作所为经得住别人细抠?能否保证亲人、亲属清白干净?干净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干净不代表将来也能干净,难就难在坚持一辈子。纪检干部监督执纪接触很多问题,阴暗面见得多,有的干着干着就不平衡了,思想道德蜕变,随波逐流、乱在其中。执纪者本应是"孤独人群"。高处不胜寒,这个"寒"就包括了孤独和寂寞。决不能别人热热闹闹,自己也跟着一起热闹,那样很容易被腐蚀。做我们这个工作,要放弃很多东西,失去不少自由。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慎独慎微慎友。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远离奢靡和享乐,不能和商人老板勾肩搭背、吃吃喝喝,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拉拢腐蚀。

守住干净这条底线,关键是守住纪律的底线。纪检干部要做遵守党的各项纪律的模范。纪律审查权是纪委最重要的权力,审查纪律就是政治纪律。纪检干部要始终绷紧纪律这根弦,坚决杜绝泄露工作秘密、擅自处理问题线索,严禁办人情案、关系案。纪律检查机关是执纪机构,在组织纪律上尤其要严格。纪检干部要坚决服从组织,不能跟组织谈条件、讨价还价,要如实向组织报告个人重大事项、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只有守住了纪律,才能做到清清白白、干干净净。

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和人民做事。对权力的敬畏戒惧,就是对组织的敬畏戒惧。每一名纪检干部都要深怀敬畏之心,加强党性锻炼、正心修身,淡泊明志、增强定力,经受住各种考验,把监督执纪的腰杆挺得更硬。

干事要担当管人也要担当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担当首先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勇于承担责任上,同时也体现在对干部的高要求、严管理上。纪检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敢于担当、敢于监督,切实履行好党章赋予的职责。

权力对应的是责任,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职务越高,挑战就会越多,风险也就越大。纪委的领导干部要懂得权责对等的道理,不能只想着要职位、要权力,却把应尽的责任抛到九霄云外;不能把"保平安"当作底线,在其位不谋其政,遇到困难躲起来,遇到矛盾绕着走。要勇于面对挑战、承担风险,担起自己那份责任。担当既要有胆、也要有识,中华传统文化对好官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胆识俱佳。有识无胆,无用;有胆无识,蛮干。担当既要转职能、转方式,更要转变作风,不能等问题和矛盾来找自己,推一下动一下,而是要积极主动,遇事多到相关部门沟通,深入开展调研,弯下腰来接触群众,坚持问题导向,掌握第一手情况。担当既要立足本职、埋头苦干,又要善于作全局性的思考,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负责任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纪检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履行职责必须要有责任担当。监督执纪问责是"得罪人"的活儿,纪检干部必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铁面执纪,不怕得罪人。这是对民族、历史负责的担当。如果畏首畏尾、不敢监督、不想监督,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无动于衷、无所作为,就必然会辜负于党、失信于民。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尤其要有担当精神,坚持原则、动真碰硬,决不能把到纪委领导岗位工作,看作是为了延长三年工作寿命。对不担当、不作为的纪检干部,要给予组织处理,该调整的调整、该调离的调离;对不敢抓、不敢管,监督责任缺位的,就要严肃问责。

干事要担当,管人也要有担当。管理既要靠制度,更要靠有担当的领导来实现。领导干部都有领班子、带队伍的责任,对干部既要教育、锻炼、培养,又要言传、身教、严管。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要管好治下的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也要对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负起责任。言传身教,身教贵于言传。队伍带得好不好,首先在于领导干部自己要正,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同时要靠制度执行力和思想感染力,要敢红脸、敢瞪眼,敢于板起脸来管理,决不能当老好人,搞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着想,领出好班子、带出好队伍、形成好风气。

担当是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就要无需扬鞭自奋蹄,时刻牢记使命、尽职尽责、尽心竭力,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学习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创新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修订廉政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的重要任务。坚持依法治国、依规治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创新,就要扎紧制度的笼子,提高管党治党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特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根本在于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建设好。全面从严治党,关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长期执政和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围绕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尊崇党章、依规治党。与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比,党规党纪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党纪与国法混同、纪法不分,把党员的标准等同于公民的底线;对现阶段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严格规范,特别是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规定得不细、不具体;适用对象过窄,廉政准则只管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党纪处分条例的主要违纪情形,也主要针对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立规修规、完善党内法规,真正把党规党纪的权威性、严肃性树起来。

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紧密相连。制度源自于丰富的实践,又在新的实践中发展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是"姊妹篇",改革的本质是组织和制度创新。要做好"破"和"立"这两篇大文章,及时将改革创新的实践成果,固化为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立行立改,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归纳总结改革实践经验,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廉政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的任务已经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把为什么修改、怎么修改的问题想透彻、说明白,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修订工作。

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首先要扎紧党规党纪的笼子,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标本兼治,是我们党长期形成并始终坚持的方针。治标,起到惩治、震慑、遏制作用,突出"惩"的作用;治本,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重在"防"的功能。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在腐败存量比较大的情况下,要先治标,严肃执纪、严厉惩治,形成"不敢腐"的威慑力,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为治本赢得时间。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倒逼我们加大治本力度,深化改革、建好制度,扎紧笼子。从治标到标本兼治,从行动到规则,伴随着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修订党规党纪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越来越扎实。

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7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来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尤其离不开制度建设作保障。要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实践成果转化为道德和纪律要求,实现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

只要方向正确迈出一步就是胜利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制度创新是永恒的课题。修订党规党纪要坚持正确方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个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要方向对、认准了,迈出一步就是胜利。

立规修规不能贪大求全、毕其功于一役。制定制度不能过于理想化,不要指望设计出一套至善至美、能管几十年的法规,否则就会旷日持久、议而不决,导致制度迟迟出不来;或者费了很长时间弄出个制度,又把时机错过了,失去了时效性,导致决而不行。制度不可能面面俱到,磨来磨去反而把重点磨没了、不能针对现阶段突出问题,结果要义不明、行而不果。制度不能过于原则,对"质"的规定多,"量"的规定少,如果口号大于效力,最终会悬而不用。制度更不能看似完美无缺,实际上没有经过反复实践、缺乏细节支撑,就会导致无法执行,这样既不严肃也不严谨。

制定党内法规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既要有理论的储备和支撑,又要有实践的总结与提炼,还要重视历史的回放与梳理。党中央把修订廉政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列为今年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点,深入研究在依法治国条件下,管党治党靠什么管、用什么治?党纪与国法的关系是什么?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规治党。修订工作从研读党章入手,联系历史、把握当下,捋清来龙去脉,探究理论源头;从解决当下突出问题入手,先探索实践,不断深化和丰富,及时抽象概括提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八项规定言出纪随,加大反腐惩恶力度,强化巡视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切实解决管党治党、执行纪律失之于宽、松、软的问题。丰富的实践为修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不同时期形势和任务不同,问题和矛盾也不一样,制度建设也就必然有不同的侧重点。纪法不分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仅这一点就凸显了修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不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统一。实现纪法分开,就是修规的重点和方向。先走出这一步,就体现了现实针对性。

"制"和"度"是两个内容,"制"是标准规则,"度"是对标准规则的把握。立规修规要兼顾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形成共识、确有必要的作出修订,做不到的宁可先不写。标准也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拿捏分寸火候,确保大部分人认识一致、做得到,这样的制度才能得到有效执行。制度建设还要尊重前人的智慧,体现继承和创新相统一,能不改的就不改,保持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制度建设永远是一个过程。千万不能为了一次前进十步,最后连一步都迈不出去。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打牢实践基础,遵循正确方向,一步步向前迈进。

以德治党确立高标准

全面从严治党,靠党章党规党纪,靠理想信念宗旨,必须确立高标准,树立高尚道德追求。将廉政准则修改为廉洁自律准则,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践行廉洁自律,巩固党的执政之基。

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一个有着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怎么可能还会违反纪律、去搞腐败?绝对不会!反之,党员干部如果理想丧失、信念动摇,就会精神懈怠、意志消沉,淡化党的观念、漠视党的纪律,甚至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党中央提出"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这是相对于在党内法规中纪法不分、错把法律当底线而言的。在党的建设中,则要坚持高标准在前,靠理想信念去引领。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各种诱惑面前站稳脚跟。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德治礼序,家规族规、乡规民约传承着中华文化的DNA。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规矩"、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也是党规党纪的重要源头。法治从来离不开德治。依法治国,公民不能都踩到法律的底线上;依规治党,党员也不能全站在纪律的边缘。全面从严治党,必然要求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以德治党的"德",就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要以德为先,让崇德重礼和遵规守纪相辅而行、相得益彰。

党章对党员的思想道德提出了诸多要求,"廉洁"是其中之一。当前,广大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廉洁问题反映最强烈,修订准则就要紧扣"廉洁自律"主题。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针对时弊,对党章中关于廉洁自律要求作了进一步阐发,使之具体化。准则坚持正面倡导,把原来的52个"不准"纳入党纪处分条例,变"不准"为"自觉",提出行为规范。强调"四个必须",重申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传统作风、高尚道德情操,为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起努力践行的高标准,成为我们党发出的道德宣示和向人民的庄严承诺。

全面从严治党要管全党、治全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必须着眼于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原来的廉政准则适用对象是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只覆盖了80多万人。修订后的廉洁自律准则,向全体共产党员提出"四个坚持",同时为党员领导干部单设一章,提出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四条更高要求。这样既覆盖了8700万党员,又突出了"关键少数"。

道德使人向善,是纪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纪律用来纠错,是道德的后盾和保障。坚持理想信念宗旨高标准毫不动摇,守住纪律底线一寸不让,才能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规治党。党章规定"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就是党员的义务。修订党纪处分条例,必须突出政党特征、党纪特色,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的前面,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组织的内部章程和规则都比国家法律要严格。别说是一个执政党,就是一个幼儿学校都有校规,公司和社团也都有自己的章程,而在这些内部规则里,绝不会写上不许偷窃、不许抢劫等法律已禁止的行为。学校校规、协会章程比法律更严苛,体现着其组织化制度化程度。很多人都觉得国家标准高于企业标准,实际上"国标"是必须遵守的底线,是强制标准,而企业标准必须要高于"国标",否则就不会创新。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公司企业的章程、规则,包括普通学校的校规,肯定都是严于国家法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先锋队性质和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的纪律必然严于国法,而不能等于国法。国家法律是公民的底线,党的纪律是党员的底线,两者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同。如果纪法不分,把公民都不能破的法律底线写到执政党的纪律里,党的各级组织、党员都退守到法律底线上,就降低了党员的行为标准,弱化了党作为政治组织的先进性。在实践中,也会导致法在纪前,把违纪当成"小节",党员不违法就没人管、不追究,造成"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

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与全面从严治党、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要求完全吻合,是思想认识的一次飞跃,是管党治党的理念创新。修订党纪处分条例坚持问题导向,从最应该修改、最具备条件、也最具共识的方面入手,重点解决长期以来党规党纪中"纪法混淆"这一突出问题,去除了原来条例中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重复的70多条内容,凡国家法律已经规定的就不再重复规定。同时梳理整合党章和其他主要党内法规中的纪律要求,分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6类,为广大党员开列了一份"负面清单",体现了对党员的高标准、严要求。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绝不意味着党员可以不守法,恰恰相反,在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党员遵守法律就是题中之义。党纪处分条例重申党章中党员要模范守法的要求,并设专章对违法犯罪党员的纪律处分作出规定,从而实现了党纪与国法的有机衔接。党员是有着特殊政治使命、受到严格组织约束的公民,入了党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一部分普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就要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党员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群众守法就行了,党员光守法不行,还得守纪,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来说更是如此。

党的纪律保证理想信念宗旨、体现优良传统作风、保障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纪在法前,比"法在纪前"难度大得多、要求高得多。从"法言法语"到"纪言纪语",不仅是语境的变化,更是内涵的深化。能不能把纪律挺在前面,反映的是党性强不强、有没有责任担当。只要有坚定的党性立场,办法就比困难多。各级党组织要克服思维惯性和能力不足的危险,敢于执纪、善于执纪,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准和把握政策能力,用"六项纪律"去衡量党员的行为,使广大党员敬畏纪律、遵守纪律,践行高标准,决不越雷池一步。

聚焦突出问题体现管党治党新实践

不同时期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特点和问题各不相同,党规党纪就要顺应形势发展和实践需要,不断丰富完善。修订党纪处分条例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聚焦现阶段突出问题,增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根本行为规范。所有其他党内规则制度,都源于党章这个根本,都是对党章的延伸和具体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学习党章、尊崇党章。立规修规必须体现党章的原则和精神,把党章规定具体化、制度化、程序化。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全面梳理并细化了党章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要求,特别规定违反党章就要受到相应处理,以铁的纪律维护党章,把党章的权威立起来。

在党的所有纪律中,政治纪律排在第一位。不管违反哪方面的纪律,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在群众中和党内造成恶劣影响,最终都会侵蚀党的执政基础,说到底都是破坏政治纪律。这些年,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识模糊、思想麻木、意识淡漠,好像违反政治纪律无所谓,只要"不贪不拿"就是好同志;有的党员干部在会议上、文章中对中央的大政方针表示"坚决拥护",但是饭桌上、私底下说的却是另外一套。从查处的严重违纪案件看,往往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交织,经济腐败为政治目的服务。一些腐败分子为了保住并攫取更大经济利益,在政治上有更大的诉求,从而搞团团伙伙、搞小圈子,这对党造成的损害更大,严重危害党和国家政治安全。加强纪律建设,永远要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决不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党纪处分条例体现党中央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的要求,对反对党的领导,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行为作出处分规定,把拉帮结派、对抗组织等纳入纪律处分范围,用严明的纪律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是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的题,成效有口皆碑。不正之风是产生腐败的温床,顽固性、反复性很强。当前享乐奢靡问题在持续震慑和高压之下改头换面、转入地下,稍微一松就会反弹回潮、又冒出新的一茬。作风建设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经常抓、抓经常,形成习惯。这次修订党纪处分条例,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用纪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把享乐奢靡、公款吃喝、出入私人会所,以及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等"四风"问题纳入违纪处理情形,体现了作风建设的实践成果,也为纠正不正之风提供了纪律保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是一阵风,就是要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把这些要求写进党的纪律,本身就是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有力举措。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政治优势。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这直接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执政基础。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突出群众纪律,新增了侵害群众利益、漠视群众诉求等违纪条款,对破坏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行为作出处分规定,用纪律保障党的宗旨。

制度不在多,而在务实、有效、管用。要突出重点,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不断扎紧党规党纪的笼子,使管党治党的尺子越来越清晰,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

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将于20xx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不搞不教而诛,勿谓言之不预。从10月18日颁布到正式实施,中间有两个多月,就是要给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时间,宣传教育、学习领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加强党性修养,以严、细、深、实的作风,严肃各项纪律。

《准则》和《条例》是对党的各级组织的有力约束,是全体党员的基本遵循。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要把党的观念唤醒,增强党章意识、组织意识、纪律和规矩意识。《准则》和《条例》颁布后,中央纪委有关负责同志已经先后到中央部委、省区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宣讲了50多场,新闻媒体开展了广泛持续的宣传,营造了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这本身就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依规治党、普及制度的过程,目的就是要把纪律刻印在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

制定和执行,是制度建设缺一不可的两面。依规治党既要实施制度创新,更要抓好制度的执行。目前,的确存在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但第一位的问题,还是已有的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有的党组织往往在制定制度上下的功夫,远远超过在执行上下的功夫,结果是制度制定出来就完事了,根本没有认真落实,只是嘴上说说、纸上写写、墙上挂挂。现在,组织不执行制度、个人不遵守纪律的现象还相当普遍,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如果党员在党和不在党一个样儿,有组织、无纪律,那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执行制度最终靠人。中国共产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写出来的。有了制度要见诸行动,以"钉钉子"的精神咬住不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纪律严起来、执行到位。执行制度关键看有没有担当,离开了历史责任,没有了使命担当,再好的制度也形同虚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执行纪律决不能搞"鸵鸟政策"。党章规定:"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全面从严治党是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要把党的领导体现在日常管理、监督中,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儿,小错提醒、警钟长鸣,穿越底线、动辄则咎,真正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决不能当旁观者,领导班子成员人人有责,要层层传导压力。职位越高越要严格要求,既以身作则、带头遵规守纪,又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

制度的执行力,是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的建设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把纪律挺在前面,实现标本兼治,必须在组织制度、管理监督上不断创新。纪委要通过监督执纪问责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使广大党员时刻感觉到纪律的约束,自觉用党章党规党纪要求自己,让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

十一、始终不忘"四个得益于",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得益于坚强有力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效,赢得党心民心,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得益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得益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得益于纪检监察干部付出的辛劳和智慧。"四个得益于"不是虚话套话,而是追根溯源形成的切身感受。

"四个得益于",最根本的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党的领导关键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体现为党自身理想、信念和宗旨的坚定性;体现在治国理政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实践性。要深刻理解党的领导的丰富内涵,时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主动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地把一切工作置于党中央集中领导之下,更好地服从服务于中央工作大局。离开了这一条,我们的工作就会失去方向、一事无成。

坚持党的领导,必然要求推进党的建设,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着重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廉洁问题,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是党长期执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全面部署,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牢牢抓在手里,丝毫不放松、一刻不停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党的历史使命出发,直面"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作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鲜明提出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反复告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特别是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三次、五次、六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做好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向全党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指引我们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斗争。

从党中央做起,从总书记做起,坚强有力的领导体现在时时处处事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放在重要位置,管党治党留下了"印"、抓出了"痕"。无论涉及哪个领域,总书记对坚持党的领导都理直气壮、旗帜鲜明;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是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越讲越坚决、越讲越硬气、越讲越深刻。说问题,从不遮遮掩掩,说得比谁都多都严,从严治党的紧迫感比谁都强烈;说信心,比谁底气都足,比谁都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了多少,自己就做到多少。无论内政外交国防事务有多忙,对中央纪委呈报的事项,都及时、坚定而明确地作出批示指示。总书记站得高、谋得深,事事想在前、干得实,始终占据主动,为全党树立了榜样。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气魄,义无反顾、坚韧不拔的意志,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人民群众对党中央越来越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有信心。

党中央的鲜明立场、坚决态度和强有力措施,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时刻保持冷静清醒,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神圣职责,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和人民的期盼。

得益于全党共同努力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党共同的政治任务,离开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旗帜鲜明的坚强领导,仅靠纪律检查机关就会一事无成。三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得益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责任,这个责任首先在各级党委。我们党是高度组织化的执政党,只有各级党委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管党治党建设党,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后,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党中央进一步厘清责任,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强调,党委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中央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必须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在中央层面,党中央是主责,中央纪委是专责;在中央部门、省一级和企业,党委党组是主责,纪委纪检组是专责。明确责任才能落实责任。各级党委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强化责任担当,全党抓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局面正在巩固发展。实践证明,凡是党组织切实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党委、纪委把真正该做的事做好了,那个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生态就会大不一样。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担当就要见真章。党中央牢牢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坚决查处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湖南衡阳人大代表贿选案和四川南充党代会拉票贿选案,彰显出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问责,释放出强烈信号,越来越多的党委书记敢抓敢管、敢于红脸出汗,把领班子、带队伍体现在日常管理监督中。不少省委书记听巡视汇报的讲话更有针对性,对重点人、重点事提出明确的处置和整改意见。一些省区市实现辖区内执纪审查、纪律处分全覆盖,形成强烈震慑,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实践永远走在制度的前头,制度建设应当实现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有机统一。立规修规首先要思考有没有必要、是否可行。有必要性而没有可行性就不能动;只是可行而现实中并不必要也先不要动。只有当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各方对问题的认识比较统一,绝大多数人能够达成共识,形成了最大公约数,时机和条件才成熟,这样制度才能有效管用。要紧紧围绕推进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剖析身边的典型案例,把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搞清楚,明确立规修规的具体目标,再把实践探索中提出的工作要求、行之有效的经验写进制度、转化为规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项制度着重解决一个方面问题。制定制度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统一思想、提高觉悟的过程。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酝酿,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为执行制度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老问题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也会时时涌现,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必然是一个坚持和深化的过程。因此,立新规矩不能忘了老规矩。我们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规制度体系,要把一项制度放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去审视,首先弄清楚到底是有制度没执行,还是制度本身有缺陷或缺乏相关制度。如果是执行不力,就不要急于修订,而应当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如果是制度存在空白,就要及时健全完善。要相信前人的智慧,不要动不动就另起炉灶,只针对现阶段的突出问题补充新的内容,可改可不改的先不改,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体现坚持和深化、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确立够得到的高标准

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制定制度的科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党的建设实效。要求真务实,体现科学精神,为党员干部树立起看得见、跳一跳能够得到的高标准,确保法规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管得牢。

制度治党要靠党章党规党纪。党章是最大的规矩,党规党纪是党章要求的延展。立规修规首先要从深入研读党章入手,将党章规定具体化、程序化、系统化,确保体现党的原则和要求。要探究理论源头,梳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相关论述,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寻找答案,把握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律和逻辑。不了解历史就弄不清现实,更无以探究未来。要把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摆到历史中去回放,掌握制度产生的过程,追根溯源、捋清来龙去脉,了解这项工作的继承与发展,把为什么修改、怎么修改想透彻、说明白。要将党的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贯穿于制度创新全过程,坚持纪严于法、纪法分开,运用党言党语表述,充分体现党内法规制度的特色。

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要义明确、拿捏适度、简便易行。有的制度对"质"的规定多、"量"的规定少,过于原则、口号大于效力,结果形同摆设。有的定得过细,措施不切实际,把笼子变成了箱子,导致法不责众,损害了制度严肃性。有的过于笼统、弹性空间大,成了牛栏关猫,致使很多问题不仅没有遏制住,反而愈演愈烈。"制度"二字有着深刻、辩证的内涵,"制"是规则和标准,而"度"则是分寸和火候。过错过错,过了就是错,真理越过一步便是谬误。扎紧制度笼子决不意味着标准越高、要求越严越好,如果调门定得太高,在实践中行不通,就成了空中楼阁。法规制度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形式花哨,而在务实管用、简便易行。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高标准要蹦起来够得到,守底线要明确划出基本规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恰如其分、宽严相济,循序渐进将笼子一步一步扎紧。

制定制度不是做文章,不能脱离实际搞逻辑推演,形式看上去很完美、结构严密,却内容庞杂、程序繁琐,让人看不懂记不住做不到。要有理想但不理想化,从典型案例中找出漏洞和不足,从实践中提炼具体管用的招数,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一目了然,确保能够盯住人看住事。承诺高,期盼更高。制度一旦发布实施,群众就会用这把尺子去衡量,这就倒逼制度建设要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立规修规必须经得住"三问",首先要把自己摆进去,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得到、经受得住,做不到的宁可不写,写上了就要能约束住大多数。要把杠线确定在"关键少数"能带头执行、多数人能遵守,为执行制度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在组织创新最终靠班子队伍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制度的执行也是一样,最终靠人、靠班子、靠队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纪委牢牢把握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创新组织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监督执纪问责。

提高干部素质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党的领导是全面的,任何系统都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工作,无论哪个领域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池子中的一员。我们党对干部从来都是一个标准,根本是忠诚干净担当,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新发展理念,拥有"四个自信"。"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党的干部队伍应该是一池活水,这个活字,就是把干部放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培养、考验,使其成为多面手,成为党的事业的中坚。在中央机关工作必须了解基层,否则制定的制度就容易脱离实际;在基层工作也必须把握中央的政治和大局,否则贯彻落实就难以到位。我们党很多优秀干部就是从基层一级级干起,被选拔到中央机关,又从中央部委派到地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具备了跨领域、多地域的工作经验,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干部队伍建设要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纪检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各方面工作的重要保障。纪委是维护党纪的政治机关,不等同于党内的"公检法"。五年来,各级纪委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创新工作理念,面对违反纪律的同志,第一位的是从党章党规和系列重要讲话的高度去审视,做好思想工作,唤醒初心,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把他们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维护良好政治生态的要求落到了实处。纪检干部做的是政治工作,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同样要熟悉掌握。中央纪委着眼纪检工作长远发展,实施组织创新,打开选人用人视野,从组织、宣传、政法、外交等等领域选拔政治强、敢担当的干部到纪检战线经受锻炼和培养,五年中中央纪委机关和派驻纪检组干部交流达1260人次,培训各级纪检监察干部万人次,队伍的精神风貌、能力素质明显提升,为党的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干部人才保障。

忠诚于党、忠实履职,无私无畏、敢打硬仗,是党中央对纪检监察队伍的要求和希望。各级纪委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清醒认识党面对的风险和挑战,始终保持一份斗争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全面从严治党的"严"字长期坚持下去,确保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驶向光辉的彼岸。

采信体现信任信任彰显自信

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谈话函询已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日常性工作。按照党中央要求,中央纪委认真分析评估中管干部的函询回复,对如实说明情况且反映不实的,对其说明予以采信,问题线索了结,并将结果书面反馈干部本人,截至目前已发出1800多份反馈。这种方式体现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和组织对干部的信任,彰显了我们党的自信。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信任是前提,监督是保障。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党员干部队伍状况作正确判断,这关乎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离不开党员领导干部的辛劳和智慧,证明了我们的干部队伍主体是好的,我们党无愧于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组织把干部放到领导岗位上,第一位的是信任,同时也是考验和培养。严管就是厚爱,监督的出发点是对干部的爱护和负责任。强化党内监督,正是为了发现问题、及时纠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信任和信赖。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党的一贯方针。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层层设置防线,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政策和抓手。落实"四种形态"关键在用好第一种形态。每一份函询都要结合干部的一贯表现,对反映的具体问题作出基本判断,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在相信干部能够对党忠诚老实的前提下,让干部有机会自己把问题说清楚。对在函询中如实说明情况并且所反映问题不实的予以采信并了结,这体现的是党的政策,表明组织是严肃认真的,对干部是信任的。应该把了结的结果告知干部本人,让他感受到组织的信任,放下思想包袱。有的干部说,感谢组织用函询的方式给予自己说清问题的机会,接到了结反馈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既是鼓舞也是警醒,要轻装前进、踏实工作,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扎扎实实地为党工作,回馈组织的信任。

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根本在于把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起来。领导干部接受谈话函询是严肃的政治工作,也是干部个人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纪检机关要提高政治意识和政治站位,把握"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准确研判反映问题线索和函询回复内容,认真负责地予以处置。对襟怀坦白的要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和温暖;对勇于认错的要惩前毖后、批评教育;对欺瞒组织、不说真话的,要认真核查、依纪处理。干部接受了组织的函询,应该在民主生活会上作出说明,这既是澄清,也是接受监督。这一做法是党内政治生活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增强了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和党内监督的有效性。

对我们这么大一个党来说,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来支撑,层层传导压力。党中央从中央部委和省一级抓起,把责任让党委党组书记扛上。省委书记再把责任传导给所有班子成员、压给市委书记,市委书记压给县委书记,一直压到基层,开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这样三年抓下来,变化很大、成效显著,充分说明只要各级党组织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我们党就没有战胜不了的风险和挑战。

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一字万金,决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有着极其严肃的政治内涵和实质要求。从中央部委党组织到基层党支部都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拿出浴火重生的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确保党真正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起来。

得益于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各项事业必须为了人民、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顺党心、合民意,是民心所向。三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行动和成效回应人民期盼,增强了群众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古往今来,决定执政兴衰成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心向背。中国传统文化一再强调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民心始终是我们党最强大的执政之基。历史上,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担当起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现实中,党领导人民不断走向富裕和文明,党的领导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的心声、心愿、心念就是民心。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就是衡量人心向背的尺子、检验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断赢得人民信任和拥护,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相信党。纪律检查机关不是秘密机关,从事的是光明正大的事业,必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提高透明度、去除神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中央部委和省区市党委纪委领导走进中央纪委网站,与群众在线交流,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纪律检查机关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公开工作流程,执纪审查信息在网站第一时间发布;中央巡视组从进驻、反馈到被巡视党组织整改情况,全程向社会公开;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坚持公开通报曝光不含糊,这样既检验了我们的工作,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解决我们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党长期执政条件下的自我净化、自我提高,除了强化党的自身监督,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纪委坚持开门搞监督,开通"四风"随手拍、举报一键通,及时受理查处,让群众监督更便捷、更有效,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推动了"不敢"氛围的形成。为什么过去发那么多文件都管不住一张嘴,而现在党员干部不敢到高档酒店公款大吃大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了群众的监督。群众发现了,手机一拍、微信一发,上网就能找出这人是谁。相对于以往搞不正之风,还嘚瑟到群众的眼皮底下,现在"不敢"就是根本性的改变。没有群众的响应、支持和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就不可能取得这么明显的成效。

党不能离开群众,党的事业一定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党的作风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腐败蔓延势头正在得到遏制。要进一步发挥新媒体、新技术作用,畅通渠道,释放正能量,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持。

得益于纪检干部的辛劳和智慧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尊崇党章,落实中央要求,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化"三转",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得到了党中央肯定和人民群众拥护。

遵循党章、回归本职。纪委是政治机关,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带头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自觉把纪检工作放到中央工作大局中去思考、谋划、部署和开展。广大纪检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研读党章入手,不断深化对职责定位的认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清理议事协调机构、调整内设机构,监督执纪力量大为增强;转变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到前面,探索实践"四种形态",把监督执纪做深做细做实;突出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监督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伴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纪委的定位越来越准确,目标越来越聚焦,工作越来越深入。

看齐,不是一时一处一事,而是时时处处事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每一项要求,完成中央纪委作出的每一项部署,都需要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严格把握政策的水平,需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忠于职守,坚持原则、铁面执纪,坚决维护党章党规党纪的严肃性,努力用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纪检干部工作岗位特殊,需要以极强的自我约束力和心理承受力,在同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斗争中不断锤炼党性、磨砺心性,努力养成严、实、深、细的工作作风。可以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凝结着这条战线每一位同志的心血和汗水。

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必先正己。监督别人的人首先要监督好自己。执纪者要做遵守纪律的标杆,这样才能去要求别人、管住纪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直面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机关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无论是开展"清卡"活动,还是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都是先从自己做起,强化自我监督,净化朋友圈、社交圈,坚决清理门户,努力保持队伍的纯洁,使监督执纪的腰杆挺得更硬。

希望就是目标,肯定就是鞭策。要清醒地看到,距离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冷静清醒,坚定信心决心,真正做到无须扬鞭自奋蹄。

十二、把握运用"五条体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明确内涵厘清责任

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提出五条工作体会。这是中央纪委常委会认真领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边学习思考、边实践感悟的深刻认识。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把握运用好"五条体会",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在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要把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把握思想脉络和理论源流,领会精神实质。学习的过程也是看齐的过程。要着眼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深刻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间的关系,统一思想、找到差距、强化担当,把全面从严治党一步步向纵深推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贯穿在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过程。我们现在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归根结底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出现问题的原因也在于党的领导弱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了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只有把党建设好,党的领导才能坚强有力。推进党的建设,必然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全面从严治党,把"严"和"实"的要求渗透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方面面,切实解决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当前,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廉洁自律问题反映最突出,必须坚定不移改进作风、惩治腐败,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的就是增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明确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目的,加强党的建设是根本途径,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障。党的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能全口径对接。党不仅要"管"要"治",还要重在建设。坚持高标准在前,以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为引领,使全体党员向着高标准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不是全部,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全面从严治党不只是惩处极少数腐败分子,而是要用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监督管全党、治全党。

厘清了关系,也就明确了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纪委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找准职责定位,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维护党章党规党纪,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关键在主体责任要害在一把手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应有之义。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失职的观念,紧紧扭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真正把"全面从严"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各领域、各方面。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组织的职责所在。党领导一切就要对一切负责,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必须尽责任、敢担当、善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咬住"责任"二字,反复强调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到现在要求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这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更是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委不仅要态度坚决,更要把问题导向具体化,注重日常、较真叫板,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形成管党治党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把对党忠诚落实到不折不扣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厚植党的执政基础上,增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

全面从严治党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形成以上率下。现在,有一些党委书记把经济建设和党的领导割裂开来,对管党治党心不在焉,甚至认为抓党的建设、从严治党会影响经济发展。谬论!古往今来,从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也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我们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目的正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体现的是党的宗旨。这首先是政治。如果只抓经济、不讲政治,忽视党的建设、弱化了党的领导,经济发展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又怎能实现长远发展?党员领导干部,不管你是兼任部长还是董事长,只要是党委(党组)书记,都应时刻牢记、处处体现从严治党责任,这是一份政治责任!

履行好主体责任,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落在实处。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本身就包含着管理与监督,对党员进行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开展巡视,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都是党委的职责,不能一谈到监督就全推给纪委。要深刻把握领导与监督的关系,党委不仅要任命干部,更要监督干部,把领班子、带队伍体现在日常管理监督中,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使党员干部时时感受到纪律的约束。党委书记要自觉把监督作为分内之事,当好第一责任人,对党负责,对本地区本单位政治生态负责,对干部健康成长负责。要把责任传导给所有班子成员,压给下面的书记,确保管党治党不留空白、见到实效。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落实主体责任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见诸行动。每一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把这个担子挑起来,兑现向人民的承诺,让人民群众看得到、体会到、享受到从严治党的成果。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

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管党治党不能有权力无责任。要把问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一级压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巩固发展全党动手的局面。

党的责任重如泰山。落实政治责任,一把手是关键,领导班子成员人人有责,决不能把自己当旁观者,坐在城楼上观山景,唱管党治党的"空城计"。不能领"职务"时都跃跃欲试、当仁不让,而发现干部有问题却不去管,不报告、不批评;等到干部被审查了还跟没事人儿似的,说"感到很惊讶"。难不成这里面就没有你的监督管理的责任?平日里真的一点反映都没有听到?党内正常的政治关系都跑到哪里去了?领导干部不担当,就是对党不忠诚!当年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今天我们的干部不需要天天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无非是为党的事业得罪点人,难道连这都担当不起来?"四个意识"不能光表态,讲政治、讲大局、讲核心、讲看齐,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旗帜立场态度看齐,找到差距、发现问题。领导就得真"领"真"导",既要自身正、敢担当、言传身教;又要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敢红脸敢瞪眼,领好班子、带好队伍,保持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没有问责就难有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牵住"牛鼻子",有力推动了"两个责任"的落实。过去那种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只是纪委的事、事不关己的思想,已经有所转变。但是,还有一些党组织和党委书记没有认清形势,全面从严治党还存在说的多、做的少,上面九级风浪、底下纹丝不动的状况。有些领导干部身边发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都只说别人,却不谈自己的责任。对这种态度和行为,上级党组织尤其是党委书记不能不管不问,否则就等于姑息放纵。只有抓住典型严肃查处、追究责任,党的纪律才能真正严肃起来,责任才能压下去,不会流于形式、陷入空谈。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在这个问题上,党中央已经是言出纪随。从彻底调查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到严肃问责湖南衡阳贿选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体现了以强力问责推进从严治党的鲜明态度。中央作出了表率,各级党组织就要紧紧跟上,高悬问责利剑,对党的领导作用没有发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走了样、管党治党不严不实、选人用人失察、发生严重"四风"和腐败问题、巡视整改不力的地方、部门和单位,都要严肃问责。既要追究直接责任、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要上追领导责任、党组织的责任。要黑下脸来找典型,或批评诫勉,或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释放出强烈信号,不管是党委还是纪委,谁不落实责任就问责谁!

问责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有怜悯之心。只要条件够了,就要较真叫板,该问到哪一级就问到哪一级,这样才能发挥震慑效应,警醒一大片。要研究制定党内问责条例,完善和规范制度,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定期报告、典型问题公开通报制度,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惩治,惩是为了治,治是根本。要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日常管理监督,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及时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特别是严重错误,这才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真正的关心和最大的爱护。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整顿党的作风》中,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指出"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党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这个一贯方针,才能达到既严明纪律、又团结同志的目的。

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是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体现的正是严管就是厚爱、治病为了救人。党员破法无不始于违纪。干部蜕变都有一个过程,如果从一开始就在执纪方面抓得很紧,及时帮助认识和改正错误,就可以让很多人避免违法。对党和干部负责,就要时刻用纪律这把尺子去约束、去衡量,发现苗头及时提醒,触犯纪律立即处理,做到有病早治、防微杜渐。

"四种形态"是把纪律挺在前面的具体化,是处理好"树木"与"森林"关系的深化,为的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实践"四种形态"就是党委的责任,关键要在用好第一种形态上下功夫。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要体现在日常,只有从一点一滴抓起,才是真正的管党治党。现在的突出问题是,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缺乏党性、不敢担当,好人主义、一团和气。对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蜕变的过程,实际上平时不是没看到、没听见,而是不愿意去得罪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如果第一种形态落实不下去,实践"四种形态"就是一句空话,还谈什么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就要有锋芒和战斗性,发现干部身上有小问题,就要及时拉一把,早提醒、早纠正,决不能对小错视而不见,等同志犯了大错再算总账。"四种形态"是一个有机整体,只要把前三种形态用好了、前三道防线守住了,第四种形态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就能有效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

抓早抓小的前提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纪委要破除"法在纪前"的惯性思维,扭转"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的政绩观。过去监督执纪有一种倾向,要么不得罪,得罪就得罪死。要改变那种接到问题反映,不去"惊动"干部,眼看着他的错误越来越严重的做法,有了问题反映就要同本人见面,鼓励党员干部相信组织、忠诚组织,多大的事都主动找组织讲清楚。任何犯了错误的干部,只要不讳疾忌医、固执错误,以致达到不可挽救的地步,都要让他把病治好。纪检干部要提高思想政治水准和把握政策能力,敢于、善于用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党章党规党纪去教育挽救,真正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体现在监督执纪工作中。

力度不减节奏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再次强调,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没有变、旗帜立场不会变,我们的目标任务不能变。要冷静清醒,认清形势,力度不减、尺度不松、节奏不变,持续形成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全面从严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是一个长期过程,现在仅仅是一个开端。三年来,31个省区市都有省部级领导干部受到执纪审查、纪律处分,形成了有力震慑。天涯无净土,各地区各部门只有问题多与少的区别,没有没问题的。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是政治,也是警讯。反腐败没有歇口气一说,惩治腐败这一手决不能放松。党中央带头管住中管干部,省委就要管住省管干部、市委就要管住市管干部,一级管住一级,层层压实责任。否则,腐败蔓延势头就遏制不住。各省区市党委、中央机关部委党组,都要在旗帜立场态度、顽强意志品质上向党中央看齐,从省管部管干部入手,再下管一级,该谈话的就要谈话,该处分的就要处分,该执纪审查的就要立案,释放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

有人说,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实践"四种形态",意味着反腐败就要减缓收兵。绝对不是!"四种形态"对应的是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组织调整、党纪处分等各种手段,使纪律严起来、管住大多数。这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不是变松了、而是更严了,执纪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要把握运用"四种形态",严格分类处置问题线索,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使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组织处理、党纪处分要经常运用,坚决把存量减下来、把增量遏制住。

突出惩治重点,严防带病提拔,修复政治生态。当前领导干部违纪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混杂、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交织。今明两年是换届之年,决不能让这样的人带病上岗,不能再放到要害岗位。要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严肃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这三种情况同时具备的必须作为重中之重。要认真分析"树木"与"森林"的状况,分清轻重缓急,严格把握政策,真正从"准入"上把"保险杠"上好。

腐败,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一直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不过有时轻有时重。这是历史、文化和哲学思考得出的结论。与腐败现象作斗争同样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的事儿,就要一门心思干下去,坚持立场方向不动摇,盯住目标任务不放松,坚决把腐败蔓延势头遏制住,同时削弱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

全面从严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如逆水行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丝毫不能松懈。要拿出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积小成为大成。

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体现的是科学精神,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坚持无以深化,不深化难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对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都强调要不断坚持、巩固和深化。十八届中央从人心向背这个最大的政治出发,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进而深化为全面从严治党,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旨在密切联系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今年又深化为面向全体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实现巡视、派驻"全覆盖",修订制定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等党内法规,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到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在创新,认识在深化,体现的正是坚持与深化的关系。

始终坚持、不断深化,就要抓经常、经常抓。宽松软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严紧硬也要一步步来。全面从严治党是实打实、硬碰硬的任务,决不能浮在面上、挂在口头,大轰大嗡、搞一阵风。必须严字当头,在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离开了深和细,既严不了、也实不下去。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到前面,注重日常管理监督,使党员时时处处感受到纪律的约束。要发扬"滴水穿石"的韧劲,从点滴做起,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只要咬住不松、坚持下去,就会一年比一年有所前进。

坚持和深化,每年要有新招数,不断释放新信号。针对当前出现的规避组织监督、享乐奢靡转入地下等新情况,纪委要对巡视、执纪审查中发现的"四风"问题线索,尤其是组织和参加大吃大喝、出入私人会所的,直接交党风政风监督室调查,参加吃喝的人一律查清约谈,参加者本人要在组织生活会上讲一讲,红红脸、出出汗,严重的坚决处理。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有坚持和深化的招数,一方面看住面上的问题,巩固"不敢"的氛围,另一方面向纵深拓展,强化"不能"。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抓住具体问题,具体才能不断深化。我们党是从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中一路走过来的。十八大以来,一批严重违纪违法领导干部被惩处,党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个代价不能白付。各级党组织要及时"回收"问题,把当年提拔这些干部的情景模式还原,把出问题干部的蜕变历程反思一下,找出制度漏洞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从严治党的具体措施,在严格管理和制度创新中营造"不能"、"不想"。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那种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动不动就画句号的想法,既不现实,对历史也不负责。永远在路上就要步伐不变,做到经常化而不是运动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坚持中向纵深推进。

十三、学习党章、尊崇党章、维护党章

把党章高高举起来

治国理政的根本大法是宪法,管党治党的最高规则是党章。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把宪法和党章高高举起来。党章是共产党人的"原教旨",全党必须一体遵循。"两学一做",首要的是学好党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尊崇党章、维护党章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党章在管党治党建设党中的根本性作用。

党章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纲领,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明确了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党的干部的基本条件、党组织的行为规范和党的纪律,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历史上党面临的形势任务不断变化,党章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变化,但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一直写在中国共产党的章程里,昭示天下,毫不动摇,展现着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的坚定性。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就是要遵循党章确定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无不源自于党章,处处透视着对党章的尊崇。十八大刚闭幕,总书记就发表署名文章,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系列重要讲话与党章精神一脉相承,既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又深刻总结党的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把握党章和系列讲话的内在联系,融汇贯通,强化党章意识和党的观念,以党章修身、以党章律己,把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制定和完善自己的章程。党的一大制定的第一个党纲,明确了党的政治任务和组织原则;党的二大制定了第一部党章,核心就是提出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建党9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总结历史成功经验,把握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及时把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重大成果体现到党章中。全党遵循党章确定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党章指引、见证并展现了我们党成长、成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是我们党奋斗历史的概括总结和高度浓缩。

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首先要尊崇党章,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经过近百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包括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在内的一整套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党章是最高规则,其他法规制度无一不是源自于党章、从属于党章,是党章要求的延伸和具体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依据党章,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实践经验,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党内法规,进一步扎牢了制度的笼子,使管党治党建设党的尺子越来越清晰。

党章是管党治党建设党的重要法宝。全党思想统一,首先是对党章认识的统一;全党行动一致,首先是在执行党章上的一致。要把党章的权威树起来,捍卫党的集中统一,使党的肌体更加健康、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尊崇党章真正合格

尊崇党章,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的要求,也是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五条体会"的第一条。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尊崇党章,用党章管全党、治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最终要落实在"做合格党员"上。

党章是共产党人正心修身的根本标准。党章规定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党员确立了高标准;明确了党员哪些可以做,哪些必须做,哪些碰都不能碰,这就是底线!尊崇党章,关键在于敬畏党章。什么叫尊崇?就是要心怀敬畏和戒惧,有神圣感、责任感、使命感。做合格共产党员,首先要心中装着党章,守住党员底线,无条件地履行好党员八条义务,按着党章指引的方向,朝着高标准努力。

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是个无尽的过程,增强党性也不会一劳永逸。党章要反反复复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有的党员入党以后就将党章束之高阁,没有再好好学过,甚至当了高级干部也没有再认真学习过;有的党组织长期不按党章要求过党的组织生活,党员不按规定足额交纳党费;有的党校、党组织搞党员教育,教材里不列党章,老师不讲党章,社会上流行什么学什么,花里胡哨,搞的像兴趣班、联谊会。长此以往,一些党员渐渐淡忘了入党时的誓言,把自己等同于群众,甚至滑出了底线也浑然不觉。剖析触犯党纪的党员领导干部案例,无一不是在遵守党章上失守了。很多犯错误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忏悔录中说,自己对党章不了解、不掌握,直到被组织纪律审查时纪委送来党章,重新学习后才幡然醒悟、追悔不已。

"两学一做"要把重音放在"合格"二字上。尊崇党章不是空话,最终要体现到具体行动上。"做合格党员",这句话听起来很普通,标准并不高,但要拿着党章的尺子去"卡",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每一名党员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了吗,党的观念、组织意识强不强?开展学习教育,要咬住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寻找差距、发现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在解决具体问题上下功夫。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先进人物、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事迹为榜样,以犯错误的党员领导干部为镜鉴,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改进、有所提高,坚决守住合格这个底线。维护党的章程是党章中规定的纪委的三项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各级纪委都要履行好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抓早抓小、严肃纪律,督促每个党员成为合格党员,确保党的肌体纯洁健康。

忠诚组织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尊崇党章,做合格党员,要从增强组织观念做起。"四个服从"的第一条是个人服从组织。党员在党,首先就得服从组织,如果连组织都不能服从,还算什么"合格"?要始终把组织放在崇高的地位,服从组织的安排,维护组织的权威,接受组织的监督,以实际行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唤醒党章意识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第一位的是政治意识,党章意识就是政治意识的具体体现。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党的建设经常化的实践,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党的观念,使每一名共产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政治面貌,在党言党、在党忧党,自觉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党章意识不强、党的观念淡漠,是当前我们党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一问题不仅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有,就连各级党委及党的工作部门也存在。交纳党费是党员最基本的义务,当年革命先烈,即使在敌人的监狱里,临刑前也要给组织交最后一次党费。但现在有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党员干部,拿着高薪却不及时、足额交党费。最近经过巡视整改,山西20多家国企的党员干部补交了8900多万元党费,天津60多家国企补交了2亿多元党费。共产党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烧香拜佛、求仙问卦看风水,把佛龛神像都供到了办公室,哪还有一点党员领导干部的样子。有的党组织居然把预备党员甚至是非党员任命为党的干部,可见党章意识淡漠到何等地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再强调牢固树立党章意识,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党的观念一旦淡漠,组织必然涣散、纪律必然松弛,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不可能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

党章意识源于党员对党章、党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植根于党员的内心深处,作用于党员的一言一行。我们党90多年一路走来,所赢得的每一次胜利、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离不开广大党员践行党的宗旨,付出辛劳乃至生命。为有牺牲多壮志!看看老一辈,冲锋陷阵的时候,都是共产党员冲在前面。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牢记入党的誓言,不忘对人民的承诺。这些,不都是党章意识的生动体现吗?现在,党中央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让8800万党员把党章意识激发出来,把党的观念树立起来,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承下去,带领人民为实现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唤醒党章意识,就要求每名党员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廉洁自律是党章对党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应有之义,领导干部更要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廉洁自律准则把党章要求具体化,对全体党员提出4条要求,对领导干部也有4条要求。如果领导干部能把前4条做到,后4条的廉洁从政、用权、修身、齐家,就有了扎实的基础。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严格执行党章的各项规定,守纪律、讲规矩,知敬畏、存戒惧,形成尊崇党章、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

共产党员面向党旗宣了誓,誓言是发自内心的承诺。要把誓词印在脑海里,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增强宗旨意识,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忠于党章勇于担当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提出的要求。维护党章权威、捍卫党章尊严,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用党章凝聚全党的力量,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党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原教旨",每一条都凝结着党的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是管党治党的重要法宝。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章出发,肩负使命担当,针对当前突出问题,把全面从严治党一步步推向深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党中央做起就能赢得全党的拥护;把我们党管好治好了,就能赢得全国人民的信心和信赖。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背离了党章要求,丢掉了责任担当,只是嘴上喊得响,但对违反党章的行为不制止、不纠正,碰着事儿就绕、遇到问题就躲。最近巡视发现,有的单位司局级干部竟然写不全、答不全"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四个意识"的内容;有的领导干部竟然记不住自己的入党年份,有的甚至几年没交过党费。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到了什么程度,这些例子很说明问题。如果各级党组织见怪不怪、听之任之,如果党员干部离开了党章这个本本,那就等于放弃了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核心的本质,最终必然是党将不党、一盘散沙。

对党忠诚就要忠诚于党章,维护党章考验着每一个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忠诚和担当。首先是管人要敢担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管党治党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立足当前,就是要解决不担当、不负责,不作为、乱作为,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从严治党不是嘴上说说,言行一致最终要落实于"行",勇于担当是践行党章的具体体现。要从党的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抓起,针对具体人、具体问题,用党章这个尺子去衡量,强化日常管理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督促党的领导干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

同时干事业也要敢于担当。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写在党章里,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的具体化。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章规定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到位就是担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能不能按照中央要求贯彻执行好,关乎党的领导能否层层落实到位,关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党的观念,不折不扣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党要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把担子压给80多万"关键少数"。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尊崇党章,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带动全党把党章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用党章唤醒激情燃烧岁月的记忆

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章规定的纪委3项主要任务和5项经常性工作,概括、凝练成"监督执纪问责"六个字。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的标题就是"全面从严治党,把纪律挺在前面,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神圣职责"。各级纪委要自觉尊崇党章,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做党章的忠实执行者和坚定捍卫者。

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规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标准和依据就是党章党规党纪。纪委的职责和权力由党章赋予,根本任务也要落脚在维护党章上。离开了党章这个根本,纪委的一切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章对纪委的定位讲得很清楚,是党内的纪律检查机关,而不是党内的"公检法",纪委不能在实践中混淆、模糊了两者的界限。纪律检查工作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纪法不分、法在纪前的思维定势,坚决纠正以"法"为尺子和模仿复制公检法的做法。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用"六大纪律"去衡量,严格准确、丝丝入扣,坚决惩处违反党章的行为,切实维护党章权威。

监督执纪问责是严肃的政治工作,要体现思想政治水平,增强感召力和感染力。大量案例表明,党员干部违纪都是因为党章意识淡薄,背离了党章要求。执纪审查就要从党章入手,让审查对象对照党章,触及灵魂、深刻反省、认识错误。三年来,中央纪委以及各级纪委转变执纪方式和工作作风,对审查对象仍以同志相称,从审查一开始就给他们送党章,重温入党誓词,把当年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再交给他们,唤醒对激情燃烧岁月的记忆,使犯错误的干部在思想上发生积极转变,主动承认错误,真诚向党忏悔。有的干部被转化后知道自己要被开除党籍,还主动交上最后一个月的党费。如果不是对照党章唤醒党的观念,执纪审查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对任何犯错误的同志,都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把他们拉回到正确轨道上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要善于运用执纪审查反面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党员干部尊崇党章、敬畏党章。我们党是从正面的宝贵经验和反面的惨痛教训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党章的每一条都是经验教训的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个代价不能白付,必须严肃认真地反思。现在,很多违纪党员干部对照党章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向党组织写了忏悔录,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深刻教训,对此不能讳莫如深。要对忏悔录进行归纳整理,对其中的建议进行汇总,深刻剖析问题症结,把问题回收,使忏悔录成为党员学习党章、尊崇党章的活教材,成为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参考,在强化"不敢""不能""不想"中发挥重要作用。

想明白、说明白,最重要的是做明白。各级纪委和广大纪检干部要把思想认识的提高落实到监督执纪问责具体工作中,从职能定位到工作方式,再到工作作风的转变,都要不断深化,真正体现党章要求,切实提高纪律检查工作能力和水平。

学好党章形成觉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定是一个有觉悟的先锋战士。开展"两学一做",要在学好党章上下功夫,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学思践悟中提高觉悟,真正把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习党章要与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系列重要讲话无不源自于党章,无不体现着对理想信念宗旨的坚守,处处彰显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和担当。要深刻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的思想理论脉络和历史文化源流,掌握其中蕴含的哲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学深悟透、融汇贯通。要密切联系党史、国史、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特别是自1840年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深刻体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这句话中所蕴含着的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去感受每一名共产党员肩上沉甸甸的历史责任,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督促自己时时事事走在前列。

党章要经常学、反复学,用心去体味,这样就会越学越有味、越学越具体、越学越深入。党章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掌握党章的精髓和要义,首先必须学好总纲,因为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就写在总纲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写在总纲里。只有把总纲学好了,了解掌握我们党的成长历程,才能把握现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成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习党章要经常重温入党誓词,把誓词刻印在心上。党员入党时举起拳头面向党旗宣誓,是发乎于心的承诺,意味着自己已经做出了政治道路的抉择,开启了崭新的政治生命,就要向高标准努力,受到更加严格的纪律约束,就要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合格"是个无尽的过程。昨天合格,未必今天就合格;今天合格,不一定明天仍然合格。共产党员既然宣誓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就会面对如何始终保持合格的问题。做合格共产党员,也是永远在路上。要对照党章反躬自省,时时把自己摆进去,敢于直面问题,看看是否做到了党章"党员"一章中的九条规定,履行了党员八条义务,是否按照"党的组织制度"中第十条第一款要求,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就是要从党章出发,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出发,唤醒8800万党员党的观念,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

学思践悟,关键在悟,最终要形成觉悟。学习、思考、实践、感悟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真正形成了觉悟,才能做到理想信念宗旨的坚定性。《唱支山歌给党听》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党的光辉照我心",这个心就是觉悟。"两学一做",要学有方法、学有思考,努力实践、用心感悟,在学思践悟中养成思想、政治、行动上的自觉,最终形成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觉悟。

十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四种形态"

"四种形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举措,根本目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纪法分开为的是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必须把纪律挺在法律的前面。在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管党治党要靠党章党规党纪。党的先锋队性质、执政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党组织和党员必然要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员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才有可能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违纪违规既是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具体表征,也是党员滑向犯罪深渊的开始。全面从严治党,不能只盯着极少数严重违纪违法的党员领导干部,8800万党员光靠办几个案子是管不住、治不好的。只有用党的纪律衡量党员、干部的行为,把管和治更多体现在日常,让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起来,真正管住绝大多数,才能实现管党治党"全面"和"从严"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问题上,不存在纪法分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我们党是全面执政,从立法、司法到执法,从中央、地方到基层,各项工作都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决不能遮遮掩掩。任何遮掩、包装,不但迷惑不了别人,反而只能麻痹了自己。

把纪律挺在前面,就要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章规定的纪委的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概括归纳为"监督执纪问责"六个字,这是对纪委职责的准确定位。依纪监督是纪委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最日常的工作;发现问题就要严格执纪,抓早抓小、动辄则咎,体现对党员、干部的真正关心和爱护;对引起严重后果、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害的就要严肃问责。"四种形态"就是纪委履行职责的具体抓手。要转变惯性思维,创新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实现监督执纪问责的日常化,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先锋队只有从严管好自己,才能在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发挥领导核心和模范带头作用。要准确把握运用"四种形态",让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维护党的肌体健康,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用好第一种形态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从党的历史和从严治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全面从严治党,要在运用第一种形态上多下功夫,抓常、抓细、抓长,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使党内政治生活有战斗性和锋芒,真正严肃起来。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毫无疑问要用严明的纪律、严格的党内监督,管住8800多万党员和4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而不能以惩治"极极少数"代替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党内监督要体现在平时,把纪律挺在前面,从小处抓起、从日常抓起,使每名党员、每个党组织都在纪律的约束中,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体现着对党的事业负责的态度,能否做到敢管敢严、真管真严,考校着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是否坚强有力,检验着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党性、思想政治水平和担当精神。要勇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发现错误苗头及时谈话提醒、约谈批评、函询诫勉,使管党治党从只盯少数人向管住大多数转变,增强党的观念和纪律意识,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衡量从严治党的成效,不能只看执纪审查的数量,更要注重谈话提醒、函询诫勉了多少党员干部。中央纪委把握运用"四种形态",一方面保持执纪审查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另一方面把更多精力放到第一种形态上。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有的是中央纪委领导直接去谈,有的是委托省委书记谈,有的是中央纪委副书记陪同省委书记谈,谈话的同时还要请本人对反映的问题作出说明,体现党内监督的严肃性。过去,许多反映笼统的问题线索被搁置暂存,现在要本着对同志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约谈本人,要求其写出情况说明。谈话函询之前和之后都要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函询结果要由本单位党委书记签字上交,并纳入本人廉政档案,有的还要在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反映不实的予以澄清,对如实说明且反映问题并不严重的给予了结,让同志放下包袱。对与组织掌握的情况不一致的,要进一步核实,对不如实说明、欺骗组织的要严肃处理。20xx年1至6月,中央纪委处置反映中管干部问题线索中,谈话函询507件次;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谈话函询42341件次,体现出全面从严治党真正严起来了。

实践"四种形态"是对"树木"与"森林"关系认识的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始终要求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失去对全局的把握,要讲政治、顾大局。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平常脑子里要有情况、有问题,把"树木"与"森林"关系研究透彻,这样才能作出准确判断,区别对待,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轻处分、重处分、职务调整或执纪审查等多种方式,处理各类违纪行为。谈话函询是从严治党的常态,是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谈话言要及物、言要及行,起到红脸出汗的效果,决不能走过场。

加强纪律建设是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四种形态"是实现标本兼治的有效路径。实践好"四种形态",要求在执行纪律上更加细化、更加严格。这既体现了"惩"、又体现了"治",既是治标、更是治本。

红脸出汗是最大的爱护

严管就是厚爱。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使广大党员不忘初心,自觉维护纪律。这是对党员、干部最大的关心和爱护。

实践好"四种形态",要紧紧扭住"常态"不放。"四种形态"环环相扣,是一个完整的监督执纪问责体系。在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条件下,既要严肃惩治"极极少数",更要面向大多数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从第一道关口就把住。否则,从严治党就是一句空话。过去纪委在执纪中有一种倾向,有了问题要么不处理、要处理就"算总账",即所谓"要么不得罪、要得罪就得罪死"。明明第一种形态就能处理的问题,却放任自流、养痈遗患,最后发展演变成第二、第三甚至第四种形态,这对组织和干部都是不负责任。只有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使党员干部远离底线,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落到实处。

真管真严就要立足于早、立足于小。从严治党,必须做到日常化、经常化,而不是运动化,搞成一项突击任务。凡是运动式就没希望,只有见诸日常才能行稳致远。要么不红脸、要么一年只红一两次,把问题都攒到年底民主生活会再说,这怎么能叫常态,又怎么能实现自我净化?相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不少党员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和问题,党组织平时要严格一点,多点"婆婆嘴",发现苗头问题或轻微违纪的,就要找本人谈谈,或者打个电话提醒提醒;工作再实一点,就在支部会、生活会上点点他的名字,让他出出汗,及时拉一把而不是推一把。这样,党员干部就不至于突破底线而受到纪律处分,"极极少数"自然就会越来越少。

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说易行难,是个挑战。这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还在于敢不敢担当、会不会担当。一些领导干部奉行好人主义,基本不开展批评,即便批评也是抽象空洞的,包装了再包装,致使批评失去了锋芒,成为无的放矢。有的领导干部把犯错误的干部请来谈话,开场白就是"老兄,对不起啊,这可是领导让我找你谈的",或者说"是上级纪委安排的"。这都是不担当的表现。当年革命先烈为了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今天无非是让你为了党的事业去开展批评、得罪点人,如果这点担当都没有,那我们这个党还怎么能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谈话、批评是做人的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有严肃性,更要有思想性,还要有艺术性,拿捏好分寸火候。要把话谈到心里去,对有问题的能够认识到这是组织给的机会,相信组织、依靠组织,主动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对没问题的,也可以提高认识,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运用好"四种形态",这是方向性的扭转,有待于探索深化。只要有坚强的党性,能够密切联系实际,实践中就能创造出新招数。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谈出效果、红脸出汗,使党员干部不犯或者少犯错误。

"四种形态"主责在党委

全面从严治党,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主责就在党委。各级党委要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功夫下在平时,使党员、干部时时处处感受到纪律的严格约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党的面貌就会大不一样。

党章第三十一条规定,党的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四种形态"是以党的纪律为尺子进行划分的,既针对苗头性问题,又覆盖了各种违纪行为,为党委履行好主体责任提供了具体方法和抓手。当前,管党治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旗帜不鲜明、态度不坚决,嘴上喊得多,实际行动少,甚至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方式应对,把全面从严治党仅仅写在文件的黑体字中,当成了口号。有的奉行"鸵鸟政策",搞好人主义,对错误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三缄其口、听之任之。有的不善于运用谈话批评、函询诫勉等方法,不会为不善为,日常管理监督缺少有效管用的招数。这些问题导致"四种形态"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发挥出应有作用。各级党委要本着对党的事业和党的干部负责的态度,增强责任担当,敢于善于运用"四种形态",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党要管党,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共产党是先锋队,锋就是锋芒、是尖儿,党内政治生活就得有锋芒和战斗性,坚持真理、敢于斗争。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体现了战斗性,应当随时随地把这个武器拿起来、运用好,决不能等到一年一度的民主生活会才开展,也不能等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甚至病入膏肓了再去批评。离开了日常的批评,就谈不上管理和监督。各级党委都要在用好第一种形态上多下功夫,一个好的党委书记就应该当好"婆婆嘴",敢于板起脸来抓管理抓监督,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这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红红脸、出出汗要成为常态,党委就要把立足点转移到抓纪律上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靠严明纪律,同所有违反纪律的现象作斗争,维护纪律的严肃性。把纪律挺在前面,党委书记及其一班人就得眼睛里有"事儿",发现干部有问题,感觉要出"边"了,就要找他谈谈话、提醒两句,对问题有个明确的态度和要求,问题严重的或批评教育,或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防止小病拖成大病。全面从严治党,凡是叫书记的都要切实担起责任,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管好党治好党。

敢于运用"四种形态",对各级党组织是重大的考验,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有坚强的党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只要从一开始就抓住"关键少数",发挥以上率下的作用,一级抓一级,逐步带动全党,就能把从严治党做深做细做实。

相信组织依靠组织

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必然要求,体现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党员干部犯了错误不可怕,关键是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主动向组织讲清问题,积极改正。

共产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申请入党、面对党旗宣过誓,就成了有组织的人,就要珍惜党给予的政治生命,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对共产党员来说,组织是最坚实的靠山,对组织要付之以忠诚。现在,有的领导干部明知自己触犯了纪律,却不主动找组织求得帮助,反而相信"小圈子",相信社会上的"能人"帮他摆平,甚至"不信马列信鬼神",请风水先生、江湖术士出谋划策。有的在组织谈话和函询时隐瞒事实,信誓旦旦用党性保证自己没有问题。有的绞尽脑汁转匿赃款赃物、订立攻守同盟,在接受组织审查时还心存侥幸,交代问题像挤牙膏。这样做,心里哪儿还有组织,哪里还有对党的忠诚、对纪律的敬畏。

对组织的态度,考验着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什么叫党性?关键时候明心见性,就考验出来了。犯了错误后,是不是相信组织,有没有主动承认错误,就是在关键时刻对党性的检验。一时糊涂犯下错误,能够幡然醒悟,及时向组织说明情况、讲清问题,把自己交付组织去评判、处理,这说明他心里还有党的观念、组织意识,对党还有感情。过去一个时期,把这个问题看轻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现在把党章高高举起,把纪律挺在前面,首先就要把这一条对犯错误的党员领导干部讲清楚,看看他是不是对组织老实、对党忠诚。

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培养一名飞行员要花费与其体重等量的黄金,党培养一个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同样很不容易。我们党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志,历来反对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而是既看事实、又看态度。只要没有到不可挽救的地步,都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帮他把病治好。谈话和函询既是了解情况,也是组织在给机会,能主动交代问题、知错就改,就能够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反之如果欺瞒组织、对抗组织,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组织给的机会,就是错上加错。人在做、天在看,这个天就是党和人民,别指望可以蒙混过关。"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己不主动交代,等组织通过深入了解把问题核实清楚,那样性质完全不同,就会是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执纪审查中,不少人通过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主动交代问题,同党交心,真心向党忏悔,实现了思想改造和教育转化。这充分证明,我们党有自我净化、自我纠偏的能力。实践好"四种形态",是党增强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方面。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让犯错误的党员干部认识到组织的良苦用心,及早回头,对党忠诚,主动向组织说明问题,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深化"三转"的方向

纪律检查机关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党在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展开,必须从政治和全局上来把握。实践"四种形态",纪委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执纪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必须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思想政治水准和把握政策能力。

理念的转变、认识的提高,是深化"三转"的前提。实践好"四种形态",是为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各级纪委都要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这个根本目的出发,深刻领会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内涵,深化对党章赋予纪委职责的认识。转职能必须要有转方式配合,否则职能就转不到位,或者即使转了也只是形式上的。历史上我们管党治党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不是只有处分这一种。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性的提醒、约谈乃至轻处分,应该是纪委工作的重头大头,而立案查处只能是多种处置方式中的极极少数。谁都不是从一开始就堕入严重违纪违法深渊,党组织听到对干部的问题反映不能讳莫如深,对苗头性问题提提醒、敲打敲打,请他向组织作出说明,或者在民主生活会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都可以防止滑得更远。对轻微违纪的同志可以进行组织调整,或给予轻处分,这种惩戒就是为了救人,对党的事业和干部本人损失也会小得多。要真正把纪律挺在前面,突出执纪特色,重点解决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方面的问题,让党员干部心有敬畏、行有所止,让有问题的干部知错就改,没有问题的受到教育和警示。长此以往,就能营造出从严治党的良好氛围,真正扭转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局面。

实践好"四种形态"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是对纪检干部政治水平、思想水准、把握政策能力的考验。要把思想观念从"执法"转向执纪,把工作力量从抓"大要案"转向日常监督执纪问责,把工作方法从以"法"为标准转向用党章党纪去约束党员行为,敢于和善于从一个个具体问题抓起,使党员干部敬畏纪律、遵守纪律,自觉守住底线。运用"四种形态",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来看问题,对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作出判断,不能只盯住"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让情感影响理智,代替了党的政策和策略。纪律审查的过程首先是思想改造的过程,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规党纪了然于胸,能够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体现政策的感召力和思想的感染力,这样才能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无论是信访受理、线索处置、谈话函询,还是执纪审查、审理报告,都要体现出政治水平、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我们的工作才能保质保量,纪委才能真正体现党内执纪机关的职责定位。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纪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纪检干部要把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任务要求牢记于心,转变理念、克服惯性、提高能力,真正把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担当起来。

历史文化决定道路选择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中华民族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决定着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

昨天、今天和明天,历史、现实和未来,一脉相承。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历史中有文化的根,只有用心进入历史,唤醒对民族过去的记忆,才能在历史的回放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迎来了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一次文化大繁荣,儒家尚"仁义",道家崇"自然",墨家讲"兼爱",法家倡"法治",各种流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家争鸣、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崇尚和谐、追求大同。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的强盛,不能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民族自信的底气。

看现实、想未来,历史的思考是前提。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非偶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走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道路。任何国家的制度设计,必须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我们民族无法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走出适合自己历史和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从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从1840年以来追寻民族复兴的历程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国共产党95年艰辛探索、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走出来的,是从新中国60多年接续发展中走出来的。历史才是最好的老师!

自秦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国家统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情怀,修齐治平、正心修身是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只有中国把"国"叫做"国家",国和家不可分离,一个家就是国的最小单元,若干个家合起来就是国,治好家才能治好国。中华民族就如同一个大家庭,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主轴,13亿人的中国必须有一个中流砥柱,否则就将是一盘散沙、四分五裂。这个中流砥柱,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过去和现实都雄辩地、决绝地证明,这一历史性选择符合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必须倍加珍视和尊重历史、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

文化差异性构成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美好。忽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想把全世界的文化变成单一文化,只能是无视历史的痴人说梦。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中国的未来绝不是西化,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在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根本在于文化DNA的不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必然是"中国特色"。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文化自信是总源头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我们有信心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份自信来自历史、哲学和文化的思考,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

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地中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都拥有连续的历史纪年和文字记载,成为东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流。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西方文字是表音的,中国象形文字是表意的,每个文字都讲述着一个故事。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断,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我们祖先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沿用至今,从殷墟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文明脉络。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凝聚着深邃的中国哲学智慧。中国之所以人口众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中医,一把草药、一根银针,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历史上,中国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天文算数、医药饮食等诸多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滋养了自豪自信的民族气质,培育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有着一套完整的规则和秩序,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核心就是"八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就是中华文化的DNA,历经千锤百炼,至今无人敢于挑战。无论今天中国人表面上发生了多大变化,骨子里依然是这八个字。中华文化是家国文化,家国思想根深蒂固,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国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英文、法文、德文的"国家"一词中都没有"家"的含义,只有我们的国文中才把"国"叫做"国家"。国与家紧密相连,家是国的基础、有国才有家。中华文化是伦理文化,我们的先贤制礼作乐,社会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形成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先治家。中华文化还是责任文化,在中国人眼里,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个人对国家、国家对个人,都承担着无限责任,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为官一任,连带着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就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深入学习中国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才能理解中华民族所走过的独特道路、所尊崇的精神价值。

中华文明的DNA渗透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液里,赋予我们民族强大的统一性、内聚力和不屈的执拗性格。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整整109年,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奋起抗争、献出生命,他们都是民族英雄、人民英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融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历史文化传承清晰可见、从未止步。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特色"二字的最好的诠释。

13亿中国人民汲取中华文明的丰厚营养,拥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这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动力和自信源泉。中华民族从来都有这份自信,现在的每一位中国人也应该拥有这份信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民族走过的足迹,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迪。历史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尊重历史才能赢得历史的尊重,探究历史、追根溯源才能认清现实、把握未来。

了解历史,方知初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党史、国史和中华文明史,结合世情、国情和党情,以史为师,旁征博引,大量运用中国典籍典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力量,用历史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彰显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一步步走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总结经验和汲取挫折教训中不断地成长壮大。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不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怎么会知道我们今天所走的道路,就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又怎么能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对中华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把握,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历史中有文化的根。一座遗址、一件文物、一段传说,背后都有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印记。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造就了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民族精神。中华儿女无论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重视寻根问祖,通过祭祖、节庆等传统仪式,传承家族谱系,慎终追远,敬畏祖先。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中国人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弄清楚来龙去脉,无论做什么学问都讲师承、论考据,都要探究历史,从典章、文字、技艺、器物、制度的传统中寻找源头和对现实问题的答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知识分子,无论是从事工程技术还是学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没有不熟悉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陈寅恪等学者既研究国学和中华传统文化,又熟悉西方哲学和文明,最终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叶企孙等科学家,都既有强烈的科学精神,也拥有很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寻求民族振兴的家国情怀。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知兴替。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能从自己历史中找到今天的影子,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历史的重现。缺乏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就难以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未来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忘记过去、割裂历史,文化的生命就无法延续,就等于自断血脉。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大量引用中华文化经典名句,目的就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根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通过历史的回放,看清楚我们党在各个领域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与深化,就能明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往历史的纵深看多远、对未来就能看多远,越有历史感、越能把明天看清楚。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把握其思想理论脉络和历史文化源流,把历史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寻根溯源、融汇贯通,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不自信谁人信之

自信是一个人的可贵品质,也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在5000年发展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文明,孕育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的深刻把握之上。

中华儿女从不缺少自信的底气,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满怀信心。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中华文化具有极强包容性和强大生命力。历史上不管哪一个民族来到中原,无不尊重、接受并融入中华文化,否则就难以在中原立足。历史上一些宗教也传入过中国,但最终都被中华文化所同化。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形成独有的特色,影响了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度同世界交流,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长处,使我们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长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延续。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一张白纸能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新中国成立第一到第八机械工业部,建立起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勒紧裤腰带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让重新站立起来的腰杆挺得更直更硬。用中国农民耳熟能详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个字指导生产,建设了一批水利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送走了血吸虫、天花、麻风等为害千年的瘟神,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卫生服务体系,人口寿命、数量和素质大大提升。开凿红旗渠、建成大庆油田,既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也是激励后世的精神丰碑。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极大发挥和集中展现的时期。党带领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衣食住行"四个字形象地说明了从温饱迈向小康的发展历程。"衣食"即是温饱,再加上"住行"就是小康。今天的中国,已经让7亿人摆脱贫困、13亿人解决温饱,中国人民正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是对全人类的贡献,足以让每一位中国人自豪与自信。

人不自信,谁人信之?当今世界,没有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比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更有理由自信。历史不能割断。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发展的成绩极大展现,问题与矛盾也高度浓缩,今天既充满了希望和机遇,但风险与挑战也无处不在。认识现实要运用辩证法、坚持两点论,说成绩不要忘记问题,讲问题更不能忽视取得成绩的大背景。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把机遇与挑战、成绩与问题放在历史的时空中去认识和判断,就能坚定方向、树立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要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只有清醒地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准备放弃什么,才能建立起自信,才知道如何学习借鉴。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培育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明结合起来,带领中国人民赢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胜利。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从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什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迎难而上、坚不可摧的意志。中国的先进分子都表现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气概。正是藉由不屈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才能顽强走到今天,书写出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伴随着中华文化DNA的延续,伟大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流淌在每一位华夏儿女身上。哪怕无数次遭遇自然灾害、外敌入侵和战乱的苦难,中国人民也从不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重新站立起来,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继承了我们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以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充满坎坷、并不平坦,既要面对外部挑战,又要纠正内部的错误,付出过高昂的代价。在革命年代,党内最严重的错误就是教条主义,把"本本""条条"奉为圭臬,外国顾问来指挥中国的革命战争,导致革命力量在红区损失百分之九十,白区几近百分之百,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启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样才能掌握中国的命运。山沟沟里出马列主义。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分析中国革命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写下1篇篇光辉著作,孕育出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那些土窑洞前,老一辈革命家不拿稿子、不用话筒,全凭嘴巴讲、嗓子喊,把革命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让不识几个大字的工农战士懂得了矛盾论、实践论,学会了"一分为二"看问题,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浓缩与延续。

一进中央党校,就看到"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唤起对我们党的历史的思考。1941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党校校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从延安到北京70多年,"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一直在中央党校熠熠生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思想灵魂,应当融进共产党人的血液,成为制胜的法宝。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什么时候实事求是多一点,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一点;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就会遭受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无古人,实现伟大复兴必然会面临风险和挑战,最需要的就是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们党历经千辛万苦,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关键还在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坚定民族自信,发挥我们的优势,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就是历经劫难、义无反顾,置之死地之后重获新生。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程。正是中华文化亘古不变的涅槃精神,赋予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自信和力量。

苦难辉煌的历史命运,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勇气。从盘古开天地起,我们的祖先就与大自然进行不懈的抗争,与入侵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遇到过空前危机、历经无数牺牲,但从未绝望、从不放弃。中华民族的历史一脉相承,有连续的文字记载和文物遗存作为印证。百家姓可以追溯到上古,大量地名变迁都有文献可供考据,西部的乡音整理出来就是文言文。金石甲骨、摩崖石刻、铜器碑铭、竹简帛书,只要保存下文化的种子,就能够重生,继续自己文明的进程。世界上多少古老文明或湮灭、或中断,唯有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正是以这种极为深重的方式,磨砺出的民族心性和精神。5000年历史变迁,中华民族英雄辈出、铭刻史册,始终激励着我们民族继往开来。

血与火的洗礼让一个民族更加强大,也让一个政党更加成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逆境中崛起,在绝境中重生,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步步走过来、一仗仗打出来的,党领导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冲破围追堵截,在战略转移中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民族的品格和信仰的力量。新中国成立67年来取得的成就,同样是一项项干出来的。在一个民不聊生、经济崩溃、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埋头苦干,为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打下基础。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冲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杀出一条血路,激发出民族的空前活力,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时代在变,条件在变,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始终没有变。

涅槃的过程注定要经受考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是顺顺当当的,都要付出巨大代价,有成长的烦恼,也有成熟的烦恼,发展起来后遇到的问题,不见得比没发展的时候少。西方发达国家历经几百年才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至今依然困扰着他们。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到今天的繁荣昌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后面的每一步都会充满挑战。13亿人口的大国,再大的成绩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是小数字,而再小的变化汇集起来就是大变革。挑战与风险、问题和困难,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标准定得高,时间尺度就要拉长。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注定充满艰难曲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应当坚信,13亿人的脚步,足以踏石留印。

完善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

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关乎党自身的兴衰成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完善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党的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

我们党全面执政、长期执政,制度优势已经充分显现,但也面临风险和挑战,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完善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党和国家的治理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规治党,靠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二是依法治国,依据宪法法律法规治国理政。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是中国特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是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对于拥有8900万党员的大党来说,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是根本要靠强化自我监督,以党内监督带动和促进其他监督。党内监督全覆盖,必然要求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健全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是确立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创制之举。我国自秦朝始就建立御史制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独立于行政权的监察体系,这与西方"三权分立"模式下监察隶属于立法机构或行政机构完全不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制度传统。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确立的监察制度体现着中华历史文化,是对中国监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权力制约体制的新探索。监察机关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司法机关,而是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监督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要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从实际出发,实现监察工作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走出一条适合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道路。

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是一体两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我国,80%的公务员、95%以上的领导干部都是共产党员,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既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又具有高度互补性。一方面强化党内监督,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用纪律管住党员干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一方面构建国家监察体系,党内监督达不到的地方,或者对不适用执行党的纪律的公职人员,依法实施监察,真正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辩证统一,本质上都属于党和国家的内部监督范畴,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外部监督。要把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与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需要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将行政监察法修改为国家监察法,使全面从严治党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协调推进。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主张,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实践者,依法治国既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法律,又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确保所有党组织、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要防止落入"法律陷阱"、"民主陷阱",决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一讲法治就绝口不提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我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最大制度优势。在推进法治建设上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确保党的意志体现在法治建设中,使法治建设服从服务于党、国家和人民的最高政治利益。

国家监察法实质就是反腐败国家立法,为监察机关依法履职提供法治依据。监察委员会是由国家权力机关设立的监督机关,与公安、检察机关等执法和司法机关性质完全不同。反腐败针对的职务犯罪区别于一般刑事犯罪,国家监察法也区别于刑事诉讼法;监察机关行使的调查权不同于刑事侦查权,不能简单套用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监察机关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适用国家监察法,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适用刑事诉讼法。要通过制定国家监察法,明确监察机关监督、调查、处置的职责,把目前正在实际运用的调查手段写入法律,赋予必要的调查权限,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留置是调查手段,要将其在国家监察法中确立,形成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解决长期困扰的法治难题,彰显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和自信。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统一,用"政务处分"替代"政纪处分"。"政纪"是历史形成的,我们党早在陕甘宁边区就开始使用这一概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所有"政纪"均已成为国家立法,由《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以规定。在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党纪与法律之间没有中间地带。监察机关依据相关法律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作出政务处分决定,这将进一步推动依法执政,实现纪法分开和纪法衔接。

调查决策要严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任何权力都要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为了有效惩治腐败,改革和立法赋予监察委员会必要的权限和手段。监察委员会在行使调查权时,必须坚持调查决策要严,设置严格的审批程序,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防止出现"灯下黑"。

赋予反腐败机构充分的调查手段是国际通行做法。腐败行为危害巨大,腐败分子警觉性高,作案手段隐蔽复杂,涉案人员利益捆绑、关系密切,串供翻供、对抗调查行为屡见不鲜,反腐败调查取证难度大、风险高。从各国做法尤其是发达国家经验看,一个共同规律就是在腐败犯罪情报获取、案件调查、追逃追赃等方面,除了一般的询问、查询等措施,法律还赋予反腐败机构一些特殊手段。有的可以跟踪、监听、监控,有的允许卧底侦查、钓鱼执法,甚至配备武器,还有的规定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保证惩治腐败的有效性和威慑力。

我国对监察机构的反腐败权限和手段有着严格的限制。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12项调查措施,都是实践中正在实际使用、比较成熟的做法,没有增加新的权限。一方面,是将现行行政监察法规定的查询、复制、冻结、扣留、封存等手段,细化完善为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勘验检查、鉴定等。另一方面,将纪检监察实践中已经运用的谈话、询问等措施确定为法定权限。留置是监察机关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审批程序和使用期限都有严格的限制,这就倒逼监察机关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前期核查工作不到位不充分就不能立案。

在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反腐败工作各环节必须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制衡。监察委员会不是司法机关,不自行搞一套侦查体系。对需要采取技术调查、限制出境等措施的,依然沿用现行做法,经过严格审批后交有关机关执行,监察机关与之不重复、不替代。腐败案件的调查由监察机关负责,查明涉嫌职务犯罪的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对监察机关移送的案件,检察机关经审查后认为需要补充核实的,可以退回进行补充调查。这就在制度上形成了监察委员会调查、检察院起诉、法院审判的工作机制。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其内部机构设置也相互制约。问题线索由相关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全程监控。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分设,"前台"和"后台"分离。执纪监督部门负责所联系地区和部门的日常监督,不负责具体案件查办;执纪审查部门负责对违纪违法行为立案审查,一次一授权,不固定联系某一地区或者部门。案件审理部门负责审核把关,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退回审查部门补充证据或重新调查。对办案过程开展"一案双查",既复查案件本身情况,也查明案件调查人员依纪依法履职情况。这样,就能形成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强化制约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就在施工

凡是重大改革都要进行试点。党中央作出在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审慎稳妥的科学态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试点就是要把问题和解决办法试出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在全国推开探索积累经验。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都已经明确,关键就在施工,党委负主责、纪委是专责。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党委、纪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担当起政治责任,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制定详细改革方案,选好配强监委领导班子,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现。千难万难,一把手重视就不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党委书记站到改革第一线,亲自挂帅、亲力亲为,对机构设立、职能调整和人员配置等难点问题重点研究、认真解决。着力抓好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和任务落实,牢牢抓住转隶这个关键环节,将检察机关反贪、反渎等部门人员整体划转,保证人员先到位,把活儿揽起来,再统筹机构设置、人员安排,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摩擦和阻力。

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从试点进展情况看,三省市先从省一级开始,再逐步推开到市、县,确保在中央确定的时间框架内稳步推进。改革总有一个过渡期,必须把握好动态平衡,拿捏好分寸火候,防止过犹不及。按照"老事老办法、新事新办法"的原则,转隶前已经在办的案子,谁批准谁负责办结;转隶后的新案件按照新的领导关系审批。监委对检察机关移交过来的案件线索登记造册、分类处置,确保齐全完整。做好新组建的监察机关干部的思想工作,开展政治和工作培训,保证了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推进机构、职能、人员全面融合和工作流程磨合,把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好传统、好作风融合在一起、传承下去。试点地区抓住改革良机,探索实行纪检监察机关执纪监督部门与执纪审查部门分设,形成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党中央已经作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决定,各省区市党委、纪委要未雨绸缪,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制定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要吃透中央精神、领会改革意图,密切关注试点地区改革进展,结合实际、提前谋划,把重点难点找准,把解决问题的办法想透,把准备工作和基础工作做在前头。监察委员会是全新的国家机关,改革过程中党委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反腐败机构的职能作用,确保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监察委员会要严格依法履职,做好与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衔接,探索形成监督、调查、处置的运行机制,以惩治腐败的实际成效回应人民群众期盼。

二十、巡视工作要发扬光大、向纵深发展

中国特色的监督制度

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凝结着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理论、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要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不断坚持深化、实践创新,探索出一条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实现党的全面领导、长期执政,最大挑战就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毛主席对黄炎培的窑洞之问,提出要用人民群众的监督去破解这个历史难题。党内监督是根本,群众监督是基础。只有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制度的震慑效果才能真正显现。十八届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真巡视、真反馈、真整改。从巡视组进驻前公开发布巡视对象,到进驻后公布邮政信箱和举报电话、开门接访,再到巡视结束后公开整改情况,都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巡视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党真心信任,说真话道实情,使自上而下组织监督和自下而上民主监督结合起来,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效衔接,中国特色的巡视制度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巡视发挥作用,根本在于党章的权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权威。党中央给巡视工作撑腰,为深化政治巡视指明方向。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一丝不苟按照中央精神办事,重大事项一律报中央决定,绝不在中央精神之外设置空间。巡视组以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尺子,聚焦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就一个地区或部门的政治生态画出像来,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如实向被巡视党组织反馈。巡视组代表党中央去巡视,反馈的意见就是中央要求。被巡视党组织认真整改,把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巡视组是党中央的千里眼、顺风耳,只有在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巡视工作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效。

党中央对巡视工作取得的成效充分肯定,肯定就是鞭策。要始终保持一份冷静清醒,对照党中央的要求寻找差距,思考工作中存在的缺憾,查找参差不齐的问题,认真总结、再接再厉。要深刻体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的深谋远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与时俱进探索、丰富和完善巡视制度。十八届党中央两次修订巡视工作条例,释放的就是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党的十九大后巡视工作还要继续发扬光大。新一届省区市党委要强化责任担当,把巡视利剑牢牢抓在手里,以贯彻执行新的巡视工作条例为契机,谋划好换届后的巡视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出发,发挥巡视标本兼治的战略作用,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回应党内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兑现全覆盖的政治承诺

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是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旗帜、立场和方向。十八届党中央把巡视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兑现了作出的政治承诺,赋予巡视制度以新的活力。

政治巡视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全覆盖的要求,巡视成为党中央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党中央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出发,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将巡视作为政治试金石。十八届党中央的巡视工作涵盖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反腐败等党的建设方方面面,是党建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体现了党的领导、党的原则、党的方针。防止中央和国家机关"灯下黑",把政治"显微镜"、"探照灯"倒过来照自己,把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各领域,坚决打通"中梗阻"。发挥巡视政治导向作用,以"四个意识"为政治标杆,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和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政治要求,查找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的差距,有力地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只有全覆盖,才能零容忍。党领导一切是最高政治原则,党的组织在哪里,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巡视组就要到哪里去。巡视发现的种种问题,警示各级党组织天涯无净土,党政军学企,包括中央和国家机关,没有哪里是保险箱,更无法外纪外之地。全覆盖成为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起到了猛击一掌、震慑警醒作用,唤醒了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管党治党的责任担当。对地方、部门和单位开展政治体检,逐一进行拉网式检查,把大病小病都找出来,把个性、共性、规律性问题都挖出来、摆在那里。发现了问题就要有交代,刀刃向内、较真碰硬,问题就不难解决。巡视组加强督导,被巡视党组织落实责任,深挖根源、对症下药,一件一件抓整改,实打实解决问题。深入研究领导班子建设、党建工作、纪检工作体制,健全制度、明晰责任,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面从严治党使弱化党的领导的问题得到根本扭转。

实现巡视全覆盖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开启。党内监督条例和新修订的巡视工作条例都对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做出明确规定,体现了党内监督无禁区的鲜明立场,有利于十九大后持久坚持巡视制度,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要在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层层传导压力,统筹推进中央单位巡视和市县巡察,保持力度和节奏,创新方式和方法,形成巡视巡察监督合力,不断完善党内监督的工作格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不断与时俱进。

发挥标本兼治战略作用

巡视既是治标之举,也是治本之策。十八届中央巡视如期实现全覆盖目标,在震慑遏制的基础上,狠抓整改落实、注重成果运用,既有当下"改"的举措,又有长久"立"的机制,发挥出标本兼治的战略作用。

党中央的巡视抓住并推动解决党和国家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中央巡视组以党章党规和系列重要讲话为根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被巡视地方、领域重要指示精神为尺子,查找揭露出一些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灯下黑"现象突出、体制机制存在弊端等共性问题。认真梳理归纳提炼总结,形成各类专题报告230份,为深化改革提供参考。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审议巡视省区市、中央企业、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政法单位、意识形态单位、中管高校等6项专题报告,为深入推进司法体制、金融监管体制、教育体制、央企领导班子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等一批制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了参考。巡视成果被吸收到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法规中,充实完善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现问题是前提,整改落实是关键。巡视组不是灶王爷、拿糖黏住嘴,而是敢说真话,原原本本反馈问题,开列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巡视发现的问题根本在于党的领导弱化,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加强党的领导上破题。被巡视党组织从加强党的建设抓起,从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定期交党费等基本组织制度入手,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纠正党的意识淡薄、党的组织被边缘化的倾向。督促"关键少数"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清醒政治头脑,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行动上。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压实到各个领域,推动解决机关党委作用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靠啥吃啥"、事业单位充当"红顶商人"、高校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以实际行动体现"四个意识"。巡视工作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上全面透视党内政治生态,找出病灶、对症下药,有力推动管党治党迈向标本兼治。

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标本兼治新阶段,巡视工作要以更好面貌作出新贡献。要始终围绕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政治原则,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顺风耳",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要把党的建设责任压给党委书记,把各项事业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发挥好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政治作用。

破解"历史周期率"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五年来,中央巡视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始终伴随着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发展,伴随着管党治党建设党的实践、理论和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探索出了一条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把全面从严治党摆上战略布局,把巡视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履行主体责任,牢牢抓住不放,直接领导指挥,亲力亲为、以上率下,使巡视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巡视工作紧紧围绕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检查理想信念宗旨是否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坚决、关键少数的政治立场是否正确。党中央通过巡视把客观存在的问题揭摆开来并推动解决,从根本上扭转了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利益的藩篱,扎紧制度的篱笆。巡视成为党中央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制度利器,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坚强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最终是要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监督的有效路径。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对权力的监督。中国共产党下决心破解这一历史性难题,自己给自己治病动手术,练就"绝世武功",跳出"历史周期率"。这就是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巡视体现了自上而下组织监督的权威,巡视组每到一处都与领导班子成员深入谈话,向干部群众广泛了解情况,发挥了同级监督和自下而上民主监督的优势。巡视前从纪检、组织、信访、审计、互联网等渠道准备线索,带着问题下沉一级了解情况;巡视后将相关问题移交纪检机关、组织部门,把整改落实责任压给被巡视党组织,整改结果在党内通报、向社会公布,必要时再杀个"回马枪"。巡视监督与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通过环环相扣的制度设计,成为党中央发现问题的"尖兵"和"前哨"。巡视制度有效管用,有力印证了我们党完全有决心、有自信、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自我净化,不断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踏上新的历史起点,全面从严治党的"严"字必须长期坚持。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重整行装再出发,坚持深化、发扬光大。只要我们敢于正视现实、直面矛盾,把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探索出中国特色的自我监督道路,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二十一、总结全面从严治党成果,让制度更加科学严密之四

把握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深刻理解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准确把握制度建设的原则和方向,把五年来管党治党的思路举措总结固化为科学管用的制度,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把全面从严治党抓紧抓好。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尊崇党章、依规治党,让制度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加强党的领导,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原则。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党的领导,任何一项制度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我们是拥有89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执政党,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探索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途径,必须通过扎紧党规党纪的笼子,提高管党治党的制度化水平,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相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破"和"立"这篇大文章,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践需要和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梳理、归纳、提炼、总结,制定修订了80多部党内法规,为从根本上扭转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状况提供了制度保障。

改革的本质是组织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坚持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组织创新的实践和制度建设紧密相连,实践是制定规则的前提,离开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制度就会脱离实际,难以立得住、行得通;没有制度的规范和指导,实践探索就难以持久深入、难以推广复制。体制机制变革不会一朝一夕完成,制度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坚持问题导向,体现阶段性特征,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和最突出的问题。有的制度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定得太快,缺乏实践基础和细节支撑,针对性不强,结果放之四海皆不准,致使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大打折扣。没有体制机制创新,不经过反复实践,制度创新就是一句空话。立规修规讲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没有干充分就不要急于制度化。制定制度应当从提出工作要求入手,先在一定范围试验,在实践中深化认识,不断探索完善,等条件比较成熟、各方形成共识后,再总结提炼固化成制度。任何一个规则既是对前一阶段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也是新实践的开启。当新的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制度与时俱进,实现又一次升华,这就是制度建设的螺旋式上升。

党章党规是管党治党建设党的重要法宝。战胜党面临的风险挑战,离不开制度创新。制度建设要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服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作风,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始终,让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只要方向正确迈出一步就是胜利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创新,根本是要体现党的宗旨,方向就是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把从严治党要求具体化、清晰化,增强现实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治本作用。

问题导向是工作的出发点,体现的是求真务实的作风。不同时期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问题和因素也不一样,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如果面面俱到,试图一次解决所有问题、穷尽各个环节,搞出一部"百科全书",反而会把亟待破解的问题淹没在大量条文中,把重要的政治信号变成学术研讨,结果落入"制度陷阱";或者讨论旷日持久,迟迟出不了台,从而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制度建设永远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立规修规不是标准越高越好,而是恰如其分、贵在坚持,千万不能想要前进十步,最后连一步也迈不出去。要坚持不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把握现阶段党面对的形势与挑战、目标与任务,抓住现阶段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抽丝剥茧,查找根源,推动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只要方向对、找准了,向前迈出一步就是胜利。

执行从中央纪委开始

问责要从纪委做起

监督执纪工作规则颁布实施,就是向全党全社会作出了郑重承诺。承诺就要做到。规则由中央纪委制定,执行规则首先要从中央纪委机关开始。有制度不执行、失职失责就要被问责,这同样要从中央纪委机关和派驻纪检组、省级纪委做起,以上率下,体现出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

增强"四个意识",关键要见行动。党中央要求全党做到的,纪检机关就要带头做到,把自己的职责摆进去,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通篇贯穿着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执行规则,纪检干部要深入掌握本地区、本部门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状况。省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到中央纪委汇报工作,不能仅仅谈党风廉政工作和查办案件情况,更要讲清楚本地区、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情况,见人见事,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说出个子丑寅卯。现在的问题是,通过巡视、信访和执纪审查,发现不少问题,但纪委、纪检组对这些问题却没有报告,懵然不觉或后知后觉,甚至出了事也不汇报不检讨。这说明纪检机关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还不高、在"四个意识"上存在明显差距,监督责任远未落实,"探头"作用没有发挥。

中央纪委要带头把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执行到位。规则是以党章为依据,对纪委履职要求的具体化。从制定到颁布,中央纪委广泛发动、集思广益,系统梳理现行相关制度规定,总结十八大以来监督执纪工作的经验做法,汲取纪检干部违纪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和教训,既有历史的回放,又坚持了问题导向,明确监督的程序和方式,为纪检机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立了规程。打铁自身硬不能停留在嘴上,纪律是刚性的,不能当成一张纸,开过会就束之高阁;也不能搞了一阵子,雨过地皮湿都不湿,没有入脑入心、见诸行动。纪检机关要把执行规则贯穿在日常的管理和调度中,发现问题及时提醒、批评和纠正,这既是预防,也是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要求基层纪检机关做到的,中央纪委机关必须自己先做到,学习领会、融入日常,从每一个环节、细节抓起,用严和实的作风,确保规则得到有效执行。

监督别人的人首先要管好自己。监督执纪工作政治性极强,出现任何疏漏或问题,都会给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造成损失。这些年来纪检系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源同样在于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不健康,纪检机关自身加强和规范政治生活尤为重要而紧迫。要切实把"四个意识"体现在思想和行动上,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高度严格执行规则,强化日常管理,补齐监督短板,对工作中失职、渎职,既不报告又不处置的,监督执纪出现重大失误、纪检干部严重违纪的,不但要追究直接责任,还要追究领导责任,真正体现党内监督的严肃性。

十八、维护好党内政治生态

把基础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凝心聚力、战胜挑战的重要保障。净化政治生态,要用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统一思想和行动;靠扎实的基础工作,把情况摸清楚、把握准、分析透,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根本好转。

没有健康严肃的政治生活,就不会有良好的政治生态。这些年"潜规则"侵入党内,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腐蚀党员干部、败坏党风社风。许多被查处的严重违纪违法干部,都懊悔自己没有受过严肃的政治生活锤炼,所在地方部门党组织缺乏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干部犯错误,组织有责任。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党内政治生活因素复杂、问题各不相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规定的12个方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关键是党组织要把自己摆进去,把班子情况摆进去,对照这12条,查找政治偏差,解决突出问题。只有每个党组织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党内政治生态才能一步步好转。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现在有的地方官本位思想严重,有的搞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和政治攀附,有的裙带关系、血缘关系浓厚,政商关系不清,甚至领导干部自己就"亦官亦商"、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党委书记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窥一斑而见全豹,分析判断"森林"与"树木"的状况,摸清楚班子成员政治、思想和廉洁情况,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弄清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突出个性、把握共性,层层剥笋、举一反三。要在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上下功夫,运用"四种形态"进行处置。班子成员接受了上级的谈话函询,党委党组书记就要请本人在民主生活会上说明情况、谈谈认识,这样既有利于增强纪律意识,又有利于接受监督。对本地区本部门发生的腐败案件切不可讳莫如深,要把忏悔录和案件剖析发给大家,用身边事警示教育身边人。只有这样,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灵魂才能受到洗涤,才能不断铲除破坏政治生态的土壤。

对于纪律检查机关而言,监督执纪问责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政治,体现着党内政治生活严肃与否。要随着信访举报、巡视移交、执纪审查和社会案件发现的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情况的变化,把握底数、动态更新,严格分类处置,真正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对发现的领导班子成员政治和廉洁上的问题不要藏着掖着,纪委书记要及时和党委党组书记通通气、提提醒;纪委书记向上级纪委汇报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党风廉政建设和查办了多少案件上,而要能够说清楚政治生活情况,拿得出净化本地区本部门政治生态的具体措施。

中央纪委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省级纪委深化"三转"、加强线索处置、运用"四种形态"、监督执纪问责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督查督导;省级纪委要对市级纪委监督检查,一级查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巩固和拓展十八大以来纪律检查工作取得的新成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严把政治关廉洁关

选人用人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风向标,确立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性举措。选对人用好人、好中选优必须严把政治关廉洁关,让政治生态更加清朗,为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当前,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正在推进,党的十九大相关人事工作也已启动。选对人用好人关乎党的事业接续发展和党的建设全局,关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就能释放最有正能量的强烈信号,激励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担当起党和人民托付的责任。选对一人,造福一片;用错一人,贻害一方。选人用人出了问题,就会严重败坏党风,伤害党心民心,给党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今年是换届之年,更要聚焦政治纪律和廉洁纪律,坚决防止政治上有问题、本人不干净的干部在换届中进入新班子,从源头上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天下最难之事莫过于用人。从8900万党员中挑选出2300名党的十九大代表,确定各级"两委"人选,不是本人没问题就可以,而是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确保成色好、成色足。选好配强干部考校着党委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领导水平和责任担当。要按照党中央对换届工作的决策部署,坚决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对党忠诚、政治可靠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第一位的要求。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入了解、掌握推荐人选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情况,真正把政治意识强、有大局观、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对存在的问题一丝一毫不能含糊,必须及时核查,决不能马马虎虎,如果再发生刚换届就有新任职干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就要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

落实"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必查"规定,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到换届工作人事安排的严格把关上,这是党中央赋予纪检机关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定期梳理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和后备干部遵守政治纪律、廉洁纪律情况,摸清底数、动态更新,把地区、部门的政治生态状况搞透彻,为换届工作提供参考。严把党风廉政意见回复,是对纪检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政策把握能力的检验。决不能再拿出"有反映,但比较笼统,不具有可查性"这样的回复,必须一是一、二是二,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意见,对政治上有问题的一票否决、廉洁上有硬伤的坚决排除。各级纪委要把肩负的把关职责履行好,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和重托。

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

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必须从政治的高度去审视去警戒,时刻绷紧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坚守信仰、站稳立场,始终把准政治方向。

政治纪律是我们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守纪律首先要严守政治纪律,讲规矩根本要讲政治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严守政治纪律的极端重要性,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七个有之",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的"五个必须",这些都是从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典型案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都是有的放矢,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当前,党内政治生活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不讲政治、搞政治虚无,结果是纪律和规矩遭到肆意破坏。对党不忠诚不老实,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阳奉阴违,搞"两面人";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把所在地方和分管领域当作私人领地;拜码头搭天线,选人用人任人唯亲,搞小山头、结党营私,严重污染了政治生态。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事业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重要的尺子,就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凝聚全党力量的重要保证。要唤醒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政治纪律摆在首位,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和执政基础。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重点在"关键少数",要聚焦和纠正"七个有之",真正做到"五个必须"这个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具体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是遵守政治纪律的核心要义所在,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重大政治原则。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按照"四个服从"的原则办事,凡是党中央决定了的坚决照办,党中央明令禁止的坚决杜绝,确保政令畅通,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没有政治警觉性就没有敏感性和鉴别力。警觉性源于坚定的党性原则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决不允许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面前立场摇摆,态度暧昧,甚至往前凑、跟着跑。要善于从政治高度审视问题、发现问题,增强原则性战斗性,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危害党的政治安全行为,坚持原则、敢于亮剑、勇于斗争。

党内监督条例明确了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要把维护政治纪律作为重点,在监督执纪问责时首先把违反政治纪律的问题查清楚,以此警示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触犯了就要付出代价,从而带动党的其他纪律严肃起来,为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两学一做坚定自信

开启新时代、承载新使命,战胜党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重要的基础。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到手,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要伴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真正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立起来。

有信仰才能有自信。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支柱。革命战争年代,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无数革命先辈、民族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信仰,在党的肌体中注入了英雄主义的DNA。长征开始时从瑞金出发的红军还有30多万人,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不到3万。当后辈问起邓小平同志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很直白:跟着走!质朴的3个字,折射出的是对党的理想的坚定信仰,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心。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推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然而,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在蜕化,有的立场不稳、丧失原则;有的自以为是、胡言乱语;有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自作主张、瞒天过海;有的狂妄自大、阳奉阴违;有的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有的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究其根源,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丢掉了共产党人的魂,要么淡化弱化,要么荡然无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丧失了信心。

要通过"两学一做"重拾"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党章一脉相承,无不体现着对理想信念宗旨的坚守,处处彰显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讲问题,总书记比谁都坚决,毫不讳言、一针见血;讲信心,比谁底气都足,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彰显出坚定的信仰信念、强烈的宗旨意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两学一做",学的是精神、是大义。要掌握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的立场、观点,运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驱除心中的"雾霾",解决党面对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要以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为思想武器,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理想信念宗旨是共产党人的"天理"和"王道"。遵守党章党规、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纪律。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尺子,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这个政治灵魂,夯实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党内政治生态状况,就是"森林"与"树木"。纪检监察干部要伴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政治和大局上,求真务实、知行合一,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当好政治生态的"护林员"。

巩固扩大压倒性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的重大判断,同时告诫,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要始终保持一份冷静清醒,坚定信心决心,坚持稳中求进,巩固扩大压倒性态势,最终赢得压倒性胜利。

巩固压倒性成果必须咬住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目标任务,减少腐败存量,重点遏制增量。存量和增量相互联系,存量减不下来,增量就难以遏制,增量遏制不住,存量就难以消化。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七次全会部署,力度不减、节奏不变,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不断释放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政治信号,形成"不敢腐"的持续威慑。要以维护好政治生态为目标,深入分析和把握好"树木"和"森林"关系,抓住惩治重点,严肃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领导岗位且还可能提拔重用的,三者同时具备的是重中之重;尤其要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腐败,通过利益输送相互交织,结成利益集团的腐败案件,维护党和国家政治安全;紧盯扶贫、民生领域,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持续开展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坚决切断腐败分子的外逃之路。今年是换届之年,要严把政治关和廉洁关,对政治上廉洁上存在问题的一票否决。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巩固扩大压倒性态势,既要态度坚决、目标明确,又要善于运用政策策略、方式方法,实现惩治极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为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个一贯方针提供了政策。要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在第一种形态上多下功夫,把住第一道关口,抓早抓小、动辄则咎。要更多地采取柔性化处置方式,够第一种形态的先约谈函询,及时警示提醒,够第二种、第三种形态的给予党纪轻处分或做出组织调整,这样就能达到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目的,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

巩固和扩大压倒性态势,最终要靠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相结合。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整合反腐败力量和资源,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目前北京、山西、浙江开展的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是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体现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巩固扩大压倒性态势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推进标本兼治,根本上要靠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坚定理想信念宗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使我们逐步从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中走出来。

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定力来自不变的信念。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从民心向背出发,把全面从严治党抓紧抓好,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信任和信赖。

政治定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信仰坚定才能定力十足,才能体现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长期执政,制度优越性已经充分展现,但也面临着自我监督的难题。我们党从来都是在各种困难和挑战中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使理想和信仰更加坚定。全面从严治党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过程。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建立健全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不断从思想、制度、组织和行动上提高自我净化能力,推动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从而向世人证明,即使遇到的挑战再尖锐、再严峻,我们党也有信心、有能力去应对去战胜,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我们的信心来自历史、哲学和文化的思考。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不行;拥有8900万党员、440多万党组织的大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没有坚强的政治定力也不行。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民心向背就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中华传统文化历来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古往今来,执政的基础都在人民,中国历朝历代执政者要的就是民心,世界上没有比赢得民心更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靠的是民心,巩固政权也必须抓住民心这个最根本的执政之基。凡是关乎民心向背的事儿,就要一门心思坚持下去,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积聚起强大的民意,构筑党执政的坚实基础。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目前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十八届六中全会紧紧抓住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这个根本,解决党内存在突出问题,维护党内政治生态,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新的阶段。把被污染的政治生态重新净化起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艰巨的工程,认准了正确方向就要咬住不放、久久为功,真正抓出"痕"、留下"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运用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握好战略和战术的辩证关系。对于发现的问题,既要在战略上藐视,增强必胜的信心,又要在战术上重视,条条去解决、件件有着落,一点点地突破。坚持不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既着眼未来、更立足当前,靠严肃政治生活、靠加强党内监督、靠强化责任追究、靠选对人用好人,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不断迈向管党治党建设党的新征程。

十九、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推进试点工作

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制定国家监察法,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每次都发表重要讲话,彰显出强烈的使命担当和自我革命的勇气。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刻把握中央的政治、中央的大局,真正把向核心看齐贯穿到监察体制改革全过程。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作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重要判断,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到新高度,正风肃纪反腐,深得党心民心。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再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党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意志不可动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整合分散的反腐败力量,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成立国家、省级、市级、县级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就是组织创新;制定国家监察法,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就是制度创新。监察委员会实质上就是反腐败工作机构,国家监察法就是反腐败国家立法,这必将有力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根本保证。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归其根本在于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要通过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成立各级监察委员会,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根本目的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涉及政治权力、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是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国家监督制度的顶层设计,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国家监察是对公权力最直接的监督,监察全覆盖和监督的严肃性实效性,直接关乎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科学化水平。监察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行政监察覆盖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律与法律衔接不畅等问题,实现国家监察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将有效提升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的能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制定国家监察法,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根本目的在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国家的最大制度优势。任何改革最终都必须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就是为了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华文化是责任文化,"政府"历来是广义的,承担着无限责任。在广大人民群众眼里,不管大门口挂的牌子是白底黑字还是白底红字,都是党的机关、都是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对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决不能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无论人大、政协,还是"一府两院",都要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党统一领导下的所有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机关,都属于广义政府范畴。创设从国家到县一级的监察委员会,代表党和政府行使监察权,就是要实现由监督"狭义政府"到监督"广义政府"的转变,管住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反腐败斗争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始终讲政治顾大局。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只有党才能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准确判断和把握"树木"与"森林"的关系,作出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大决策。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原则。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决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规定,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党委负主体责任,这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检验监察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就要看党委是否担当起了主体责任,牢牢把握领导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充分发挥监察委员会的作用,保证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肌体健康。

十八大以来,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重要经验是坚持问题导向,监察体制改革同样如此。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的职能是历史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自侦、自捕、自审、自诉的工作模式与其定位不符,不但缺乏有效制约制衡,而且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行政监察机关职能交叉重叠,既造成大量重复劳动、增加了反腐败成本,又带来纪法脱节、信息不畅等问题,以至于出现党员判刑未作党纪处理、带着党籍蹲监狱的咄咄怪事,削弱了反腐败斗争的政治和社会效果。要把纪检监察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整合分散的反腐败工作力量,实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对党中央或地方党委全面负责,把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具体地体现出来,拓展已经取得的实践和制度成果,使已经形成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巩固发展。

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完整体现了党中央对"四个全面"的战略谋划,开启了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新时代。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谈现实、想未来,都不能忘了历史。历史不容割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着我们从哪里走来,告诉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昭示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有些人刻意在有定论的历史问题上做文章,任意剪裁、歪曲历史事实,混淆是非,否定党史、国史、军史,丑化民族英雄和人民领袖,忘记了国家没有主权、民族没有尊严的感觉。有些人对中国的文化一知半解,对西方文化也是半解一知,既没搞清楚西方,也没搞明白东方,食洋不化、言必称希腊,好像月亮都是人家的圆,用哗众取宠的话语忽悠年轻一代,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有些人不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而是割裂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联系,漠视祖先馈赠的财富,夸大现实的问题。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数典忘祖,背叛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可能赢得未来,反而可能重演历史的悲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一个国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也融汇着一代代先辈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否定自己的历史,民族就无法安身立命。对历史应当多一份尊重、对文化要多一点思考,实事求是地学习、认识民族的历史文化,始终对自己的列祖列宗心怀敬畏和感恩。一个人最自不量力的就是背叛祖先,对民族的历史文化搞虚无就是不肖子孙。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就在历史文化的深处。每当中华民族遭遇生存危机,总有志士仁人和风骨犹存的文化大师挺身而出,复活民族的历史记忆,焕发民族文化尊严。在国家和民族蒙受苦难和屈辱之际,王国维等学者开启甲骨文研究,唤回民族自信,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提供精神力量。历史不可能是非黑即白,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责历史。对祖宗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否定历史、抛弃传统,就等于丢掉了文化的根。只有经常进行历史的回放,尊重历史传统、唤醒民族精神,才能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厚植文化根基。

如何看待历史,决定了如何对待当下和未来。每一代人不仅要继承历史留下的资产,也要承担负债,光要正资产不要负资产是不可能的。中华民族的财富在于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正资产远远大于负资产。任何文化中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共产党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贯态度,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共产党忠实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起来,摆脱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中华民族就必将无往而不胜。

十五、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号召全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完整体现了党中央对"四个全面"的战略谋划,开启了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新时代。

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全党的郑重选择,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的心愿,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着8800万党员、440万个党组织的大党,必须拥有坚强有力的核心来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到治党治国治军,习近平总书记总揽全局,始终有力地领导着全党全国人民,展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使命担当、坚强的政治定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无论讲到哪个领域的工作,都始终离不开党章、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离不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为党的领导核心,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落实到向核心看齐上。要以党中央的旗帜立场、决策部署、担当精神为标杆,坚定政治信仰、把握政治方向,始终在思想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彰显了党中央从战略层面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有之"、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理想信念不坚定,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等等,都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是我们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抓住宝贵战略机遇期,战胜风险和挑战,牢牢掌握执政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四年来,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严肃惩处党内的野心家阴谋家、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到查处衡阳贿选案、南充贿选案和辽宁系统性贿选案,充分展现出党中央直面问题的责任担当和强烈的政治自信。

《准则》《条例》是推进依规治党、标本兼治的重要制度成果,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新的制度利器。党中央以制定《准则》、修订《条例》为切入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深谋远虑的重大战略安排,昭示着管党治党建设党踏上新征程。各级纪委要联系责任担当、把自己摆进去,找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职责定位,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全会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从"宽松软"到"严实硬"必然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保持政治定力,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

从严治党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党内政治生活状况决定政治生态,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按照党章规定、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和规矩约束。

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保证。1929年,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党内生活概念,指出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党内生活第一次写进党章,规定积极参加党内生活和革命运动是党员的义务。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准则--《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首次提出党内政治生活,总结经验教训、拨乱反正,对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指导意义。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党的事业就发展顺利,反之就会遭受挫折。

新的历史起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内政治生活总体是好的,但也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的无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七个有之",在六中全会讲话中指出的党内种种突出问题,都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理想信念丧失,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党内政治生活遭到破坏。六中全会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以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切入点,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到了一个新起点。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关键,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锐利武器。在党的所有纪律中,政治纪律永远排在第一位。严明政治纪律,要害在增强政治警觉性,没有警觉性就没有鉴别力。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对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敢于抵制和斗争,维护党和国家的政治安全。目前党内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并存,既有独断专行,一把手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又有软弱涣散,自由主义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不同历史阶段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同,民主和集中的侧重点也就会有所不同。针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现阶段必须把"重音"放在集中统一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不折不扣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党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靠的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管党治党宽松软,一个重要原因是丧失了责任担当,搞好人主义,丢掉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即使有批评也是包装再包装,成了无的放矢。先锋队就要有战斗性,对同志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指出、帮助改进,体现对同志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

一个领导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一名领导干部硬不硬、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经过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密切相关。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认真执行准则和条例,使全党的政治生活严肃起来。

把讲政治放在首位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把讲政治放在首位。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从12个方面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规范,条条都是政治要求,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重要遵循。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责任,确保准则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准则是对全党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和全体党员行为作出的基本规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根本目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章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理想信念宗旨的具体化,是我们党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主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党的领导理直气壮、旗帜鲜明,无论讲到哪个领域的工作,无不强调要加强党对这些领域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的"政",首先是政治方向、政治路线。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是指引全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现阶段直接体现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时处处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提高政治站位、找出政治偏差,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出来、落实到各个领域,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政党就要讲政治,执政党更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我们党的宗旨决定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的诉求高度统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契合了新阶段人民群众与时俱进的诉求,这本身就是政治。"五位一体"建设包含着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目前,党内有些同志孤立、机械、静止地看待讲政治,好像讲政治就是"左",乐于说自己是搞业务的,显得自己不是搞政治工作的。作为党的干部,无论从事哪一项具体工作,都是受党的指派、为党工作,都要在党言党、讲政治顾大局,结合实际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讲政治、搞政治虚无主义,就会政治意识淡漠,丧失政治警觉性和鉴别力,党内政治生活就变得空洞无物、失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会导致党的领导被削弱。要从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出发,把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做有政治觉悟的先锋战士。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要向着坚定理想信念宗旨这个高标准努力,又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党的所有纪律中,政治纪律排在第一位。无论违反哪方面的纪律,发展到一定程度最终都会侵蚀党的执政基础,说到底都是破坏政治纪律。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对党性原则的重要考量,检验的是对党的忠诚。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觉悟、严守政治纪律,任何时候都坚决做到"四个服从",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从高级干部严起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要从党的高级干部做起。《准则》《条例》突出高级干部这个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的要求,彰显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以上率下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

六中全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再部署、再出发。中国历史传统从来都讲以身作则。党的高级干部处在掌握重要权力的关键地位,也肩负着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重要职责,高级干部和普通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容和标准上有很大不同。高级干部自觉践行政治生活准则、自觉加强和接受党内监督,政治生态就会大不一样,党的面貌就会大为改观。十八届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既对广大党员提出普遍性要求,又对"关键少数"尤其是高级干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中央政治局从自身做起、严起,十八大后第一次会议就制定政治局工作规则,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带头开好民主生活会,有交流讨论、有思想碰撞、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体现了"严"和"实"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高级干部以身作则,对全党是最好的示范。

我们党历来把高级干部当作政治家来培养,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高级干部离中央最近,对中央精神最了解,更要带头讲政治,做增强"四个意识"的模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查处了200多名高级干部,他们当中有的妄图攫取党和国家更大权力,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通过利益输送相互交织,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有的搞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分散主义,凡此种种,无不是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丧失,践踏党的基本路线和组织原则,使党内政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污染了政治生态。高级干部必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最终看实际效果。无论是在地方还是部门工作,无论地域远近,都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以勇于担当的精气神,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底。

党的高级干部尤其要保持政治警觉性。党和国家安全首先是政治安全,政治安全中最重要的就是党的执政安全。老一辈革命家政治警觉性非常强,把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视作自己的生命,才使得我们党能够走到今天。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警示我们现在并非"天下太平",政治警觉性须臾不可放松。高级干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决不允许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摇摆、是非不分;决不允许漠视政治纪律,以至于出现了严重问题,还浑然不觉、麻木不仁,甚至跟着错误跑。没有政治警觉性就没有政治鉴别力,要始终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善于从政治高度审视问题,对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坚决抵制、勇于斗争,以使命担当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共产党是先锋队,党的高级干部是先锋队里的先锋,理应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党内监督上作表率,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纪律,形成一支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队伍,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探索自我净化有效途径

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是最重要的标本兼治。《党内监督条例》系统谋划了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制度设计,对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党内监督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我们是一党长期执政,制度优势已经充分显现,但也面临风险和挑战,最大挑战就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必须破解自我监督这个难题,使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对一个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来说,仅仅靠外部监督是不够的,根本在于加强自我监督。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党的执政地位决定,在党和国家各项监督制度中,党内监督是第一位的,党内监督失灵,其他监督必然失效。要以党内监督带动和促进其他监督,健全完善科学管用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内监督是全党的任务,必须围绕理论、思想、制度构建体系,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制度。修订《条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论述,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宗旨、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忠诚干净担当构建监督体系;围绕正确行使权力、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和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设计监督制度。突出党内监督的政治性,提出了八个方面监督内容,着力解决党内监督制度不健全、覆盖不到位、责任不够明晰、执行不力等问题。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围绕"责任"二字,针对不同主体,规定监督职责,体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权责要对等、失责必追究,实现监督主体、职责、措施的有机统一。

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是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必须多设探头,使其决策、用人及个人有关事项更加公开透明,置身于党组织、党员、群众监督之下。监督不能大而化之,必须是盯住人、看住事,就要有具体的招数。《条例》突出关键少数,围绕监督一把手设计制度和责任,总结提炼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实践,汲取严重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在忏悔录中的反思与教训,提出60多项监督实招。规定领导干部要在民主生活会上把群众反映、巡视发现、组织约谈函询的问题说清楚、谈透彻;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敢于担当,考察考核班子成员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评语要和本人见面、载入档案;函询要由干部本人对违纪问题反映作出说明,所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在说明上签字,报上级纪委;建立插手干部选拔任用、工程建设、执纪执法和重大事项记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实践基础,体现了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统一。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执行制度关键在人。《条例》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制度笼子,是加强和规范党内监督的基础性法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增强自我革命的勇气,使积极开展监督、主动接受监督成为自觉的行动,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四个服从"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加强党内监督,关键要牵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把管党治党的责任压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把《党内监督条例》提出的各项监督措施落到实处。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这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国内外管理实践得出的重要工作原则。党组织赋予领导干部权力,既是信任、培养,更是考验,考验其能否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党员领导干部从接受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也要接受组织的监督和纪律的约束。信任和监督辩证统一,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背负的信任越多,责任就越重、风险就越大,就越要受到更严格的监督。在党员领导干部被委以重任时,党组织往往都讲"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干部接受任命时也往往表态"感谢组织的信任"。委以重任就是组织对干部的培养和考验,就应当要求干部接受组织的监督。如果只讲信任,你好我好大家好,责任就会虚化弱化,加强党内监督就会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成为一句口号。监督既要靠组织和有担当的人,也要靠制度。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是底线思维,必须把这个理念贯穿于选人用人、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之中,强化监督制约,使领导干部时刻感受到责任、考验和约束,敬畏组织、敬畏纪律。

党的领导本身包含着管理和监督。领导,顾名思义,就是既"领"又"导"。"领"就是以身作则、引领示范;"导"就是遵循正确方向、施以明确导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管理和监督都是领导的重要内容。广义监督是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的监督,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是党章规定的党组织的职责。狭义监督是指纪委作为监督执纪问责专责机关的责任。领导的重要职责是领出好班子、带出好队伍。所以,管理中就包含着监督,离开了日常的管理监督,党的领导就落不到实处。《条例》把党委的监督职责及制度安排作为重点,把任用干部权力和监督干部责任统一起来,通过谈心谈话、约谈督促、报告工作、述责述廉、考察考核、巡视巡察、严肃问责等方式,强化责任、促进担当,使党内监督真正严肃起来。

要把重点放在自上而下的监督上。党内监督是全党的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是统一的。党内监督的权威,首先来自于上级党组织,谁任命就应当由谁来管理监督。在监督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支持党员群众提出意见、开展批评。实践证明,自上而下的监督最有效。同级监督、下级监督发现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最终要看上级党组织的旗帜、立场和担当。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软弱乏力,其他的监督就会流于形式,也必然失效。《条例》着眼于加强党的领导,强化上对下的监督,发挥同级之间相互监督的作用,改进自下而上的监督,提升党内监督的实效。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重在看方向、看坚持。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准则》和《条例》是依规治党、标本兼治的制度利器,推进了新形势下的制度创新。要深入贯彻全会精神,以《准则》和《条例》为遵循,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十六、全面从严治党强化问责

用好问责这个利器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是第一部规范党的问责工作的基础性法规,凝结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遵循。现在已是年终岁尾,要按照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部署认真盘点,看看失责必问是否成为常态,真正把问责的利器用起来。

制定实施问责条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作出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对共产党人来说,没有离开责任的权力,党和人民赋予权力的时候,更是压上了责任,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担当就得有多大。在权力和责任的关系上,责任总是排在第一位;在义务与权利的关系上,永远是义务为先。厘清权力、责任、担当之间的关系,把权力与责任、义务与担当对应统一起来,是十八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鲜明特色,是党的建设理念的一大创新,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在坚持中深化的具体体现。

没有问责,责任就落实不下去。当前党内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使命意识弱化、担当精神缺失。有的领导干部只想要权力、不愿担责任,组织委以重任时当仁不让,但干工作却不担当不负责,出了问题就溜肩膀、推脱责任;有的搞好人主义、一团和气,对管辖范围内领导干部出现的严重问题心知肚明,却就是不批评不报告,等干部被审查了还说"感到很惊讶",或者马后炮地说"早就发现有问题",不自觉反省、不主动担责,甚至连一句自我批评都没有。有权力无责任是管党治党之大忌。如果领导干部不担当不负责,我们党就无法战胜风险挑战,全面从严治党也无从谈起。十八届党中央综合运用通报曝光、调整领导班子、组织处理、执纪审查、纪律处分等多种方式方法,对辽宁系统性拉票贿选案等典型问题严肃问责,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失责必问的鲜明态度。

问责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保障。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对不担当、不作为、敷衍塞责的干部,必要时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要求,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党内监督职责的,依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规定处理。问责条例与这两部党内法规相互呼应、相互配套,目的就是要把尊崇党章、贯彻准则和条例,同执行党纪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贯通起来,释放制度蕴含的力量,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全面从严治党,严就严在刚性执纪,不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要以常态化的问责,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

问责问的是政治责任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党内问责问的是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要用好问责利器,突出坚持党的领导、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对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问题坚决问责。

党的领导有着丰富的内涵,体现在党自身就是理想信念宗旨的坚定性,体现在治国理政就是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实践性。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归根结底在于坚持了党的领导,存在问题的原因也在于一些党组织党的领导弱化。中央巡视发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坚决、不到位,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方式应对。有的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贯彻执行不力,或者在执行中走样,更有甚者索性把党中央要求当成标语和口号,不贯彻不落实。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失职失责,妨碍党的政治纲领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必须以强有力的问责督促领导责任落实,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

问责必须突出政治责任,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过去对事故事件的行政问责多,对党的建设缺失、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力问责少。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故事件,都有党组织的领导责任。党的好政策得不到落实,人民群众没有获得感,最终侵蚀的是党的执政基础。问责条例将党章规定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责任具体化,对现行党内法规中的问责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提炼,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的纪律、推进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方面归纳问责事项,为强化问责提供制度依据。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好不好、党的建设强不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不坚决等方面去考量,对不担当、乱担当,给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严重损害党的形象的要严肃问责。

开展问责要抓住"关键少数"。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关键在党委、要害在一把手,根本要靠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问责条例明确规定,党组织领导班子在职责范围内负有全面领导责任,主要负责人和直接主管的班子成员承担主要领导责任,参与决策和工作的其他成员承担重要领导责任。要分清责任,权责对等,责罚一致。各级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和组织、宣传、政法、统战等党的工作部门,都要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紧盯履职情况和效果,把管党治党责任压紧压实。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都是有责任的,责任重如泰山。问责本身不是目的,不是搞"事后算账",最终还是要让大多数领导干部受到触动和警示,切实增强担当精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下去。

让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把责任担当起来,严肃问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保证。要从尊崇党章、依规治党的高度认识问责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问责条例,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问责工作在实践中发展,问责制度也在探索中完善。现行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包含问责内容的有100余件,对推动失职失责问题的责任追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现有问责制度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一是问责内容不聚焦,没有突出政治责任、紧扣全面从严治党;二是责任界定不清晰,没有体现权责对等,问责主体不明确,问责方式多样;三是多头立规,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散见于多部法规,表述不统一不规范,问责尺度也不一致,缺乏严肃性。新制定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紧扣"责任"二字,把问题导向具体化、清晰化,抽象提炼典型案例,整合归纳现行规定,明确提出问责的具体情形、问责主体和责任、问责方式方法,形成了一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基础性党内法规,为各级党组织强化问责提供制度依据。

强化问责要从当前形势和任务出发,抓住主要矛盾,明确重点和方向。目前问责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搞"鸵鸟政策",对管辖范围内发生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该问责不问责;在上级督促下被动问责的多,较真碰硬主动问责的少;追究直接责任多、追究领导责任少。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管党治党压力传导不下去,责任落实上紧下松,从严治党还没有真正严起来、实起来。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是党委的工作原则,既然分工负责,就要有问责。要把问责的利器举起来,针对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失职失责问题,及时追究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没有有效的追责手段,问责就等于失去了"牙齿",毫无威慑力。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创造了多种责任追究的方式方法。问责条例总结历史经验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将现行各类问责规定中的10多种问责方式进行整合规范,规定对党组织的问责采取检查、通报、改组3种方式,对领导干部的问责采取通报、诫勉、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纪律处分4种方式。这些问责方式紧密衔接、轻重有别,在实践中经常运用,有利于增强问责工作的规范性和执行力。要把纪律挺在前面,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运用条例规定的方式方法开展问责,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警示、督促各级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任何一个规则的制定,既是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经验总结,也是新的实践历程的开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密切联系实际,从自身做起,从具体抓起,充分释放制度蕴含的力量。

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制度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科学精神,把方向找准,只要方向正确,迈出一步就是胜利。执行问责条例、推进问责工作,同样要坚持正确方向,准确领会中央意图,牢牢把住党内问责的定位,确保问责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制度建设首先要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二者缺一不可。有必要性而没有可行性,就不可为;只是可行而现实中不必要,就先不要动。从必要性出发,着眼解决突出问题,必要和可行兼备,制度才能有效管用。要把握时机和条件,只有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各方对问题的认识比较统一了,绝大多数人能够形成共识,这样的制度才具有可行性。制定制度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必须广泛听取意见,寻求最大公约数,经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使研究和征求意见的过程成为形成共识的过程,为执行制度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修订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都是这么走过来的。问责条例剑指管党治党宽松软、压力传导不下去这个突出问题,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强化责任追究,使实践探索与规则制定相互促进、问责处置和党纪处分条例等制度的实施相辅相成,使从严治党的尺子越来越清晰,进一步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制度创新要求真务实。扎紧制度笼子,决不意味着标准越高越好、笼子的眼越小越好,而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如果标准太高,把笼子变成了箱子、盒子,大部分都执行不了,再完美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只有在制定过程中把自己摆进去,看看自己能不能经受得住、做得到,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有分寸感,才能叫"良法"。问责条例注意拿捏分寸火候,做不到的宁可不写,写上的就要管用,高度凝练、简便易行,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可执行性。同时,又要为各级党组织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把握好尺度和标准留下空间,这样才能尽可能防止在具体实践中变形走样、破坏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制定规则不能贪大求全、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写得洋洋洒洒,力求全面、不留死角,就突出不了重点和针对性,把亟待破解的难题淹没在大量条文中,或者把重要的政治信号变成学术研讨,致使讨论旷日持久,制度迟迟出不了台、贻误了时机。问责条例聚焦现阶段的形势、任务和挑战,宁断一指、不伤九指,既体现了这四年来的工作体会,更抓住了当前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只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本单位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强化问责,管党治党的局面就会大不一样。

党内法规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把问责条例放到党的制度体系里来认识和执行,与贯彻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等其他重要法规贯通起来,发挥制度体系的综合效应。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

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敢于坚持原则,完善配套措施,推动问责制度落地生根。全会工作报告强调,以强有力问责督促各级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要求就是号令,也意味着党向人民作出了承诺。有承诺就会有期盼,问责就必须动真格。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较真碰硬,以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问责是各级党组织职责所在,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党的领导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领"就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引领示范,"导"就是遵循正确方向、施以明确导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党的领导本身包含着日常管理、监督和问责,开展问责的主体责任就在各级党组织。问责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要靠省委、市委、县委强有力的领导,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能不能发现问题、敢不敢动真格、有没有战斗性。要准确把握中央的意图这个政治和大局,向党中央的旗帜、立场、态度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顽强意志品质看齐,在担当精神上找差距,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担当没有问责来配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问责如果只是出台一个制度而没有实际行动,也会成为一句口号。党章党规党纪是面向全党的,上至中央、下至基层,各级党组织都必须贯彻执行。各级党委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要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儿,紧紧围绕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问责,对不能有效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害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力、"四风"问题仍然突出的,对巡视发现的问题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腐败问题严重、不作为乱作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都要严肃问责。一个案例胜过一打纲领。只有抓出几个典型、追责几个人,才能让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警醒起来,把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担子挑起来。

要敢于黑脸,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问责不是一阵子,不能开头热闹一下然后就把制度束之高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必然要求有责任有担当,对不担当不负责的就要及时去问责。问责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不一定都是组织处理、纪律处分,严肃批评、诫勉谈话同样是问责。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奉行好人主义,连张张嘴、红红脸都不愿意,偶尔批评一下还要拐八道弯。有的私底下议论别人时斗争性很强,讲得头头是道,但一到会上却都失声失语,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就闷声低头。监督要体现在日常,问责的武器要经常使用,该批评就批评,该处理就处理,这才是对同志负责,对事业负责。如果日常不去管不去问,等到出大问题了,那就要问你的责。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强化问责的政治信号已经充分释放,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把自己的责任摆进去,建立健全问责机制,谁不落实责任就问责谁,该问到哪一级就要问到哪一级。

纪委要把自己摆进去

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失职失责同样要被问责。贯彻落实问责条例,各级纪委要把自己摆进去,用问责压实责任、用担当诠释忠诚,做党章党规党纪的执行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捍卫者。

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敢于问责,以强有力的问责督促责任落实,把理想信念宗旨坚定起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到位,最终是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监督、执纪的效果要靠问责来强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委在监督执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问责做得还远远不够。党中央把问责的责任交给了党委(党组)和党的工作部门,也压给了纪委(纪检组),各级纪委(纪检组)必须用实际行动和担当精神履行专责机关的责任,在监督执纪的同时加大问责力度。要增强"四个意识",从政治和大局出发,不断在思想和行动上向核心看齐,以党中央的旗帜、立场、决策部署为标杆,着力发现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的责任缺失问题,使各级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党的工作部门及其领导成员,尤其是主要负责人,时刻感受到责任、考验和约束,真正做到对党和人民负责、为党和人民担责。

全面从严治党,严肃执纪就包含着问责。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决不能将制度"冷冻"起来,"墙上挂挂、嘴上说说"。问责应该体现在日常,轻则红脸出汗、点名批评,重则组织处理、纪律处分。责任追究情况要定期报告,典型问题要公开曝光,让具体鲜活的案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要登高望远,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党中央的精神和决策部署,脑子里有情况、有问题,做到"耳聪目明",怎么问的、问了多少,都要心中有数、说得清楚。新的一年刚刚开始,要对去年的问责情况进行"回头看",开展对照检查,深入了解情况,看看该问责的有没有真正去问,及时督促整改,并按照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的部署,谋划好今年的问责工作。中央纪委和省级纪委要定期检查、盘点问责情况,推动问责工作在实践中坚持、深化,形成敢于监督、敢于问责的氛围。

马列主义的手电筒不能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纪委失职失责更要严肃问责。纪委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监督执纪问责是党章赋予纪委的权力,更是党交予的沉甸甸责任。如果连纪检干部都乐于当"和事佬",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问责条例实施以来,党中央严肃查处了辽宁系列拉票贿选案,对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纪检干部进行了严肃问责;派驻民政部纪检组原负责人缺乏担当精神,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受到责任追究。正人先正己,加大问责力度,首先要从中央纪委机关和派驻纪检组做起,从纪检系统自身做起,对监督责任缺失、"探头"作用没有发挥,能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该去问责而不问责的,以及纪检干部严重违纪、造成恶劣影响的,就要问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的责。

没有担当就谈不上忠诚。纪律检查工作政治性极强,尤其需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要紧紧跟上中央要求,坚定政治立场,把责任追究真正落到实处,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十七、严格执行监督执纪规则、不断强化自我监督

打铁还需自身硬

全面从严治党,纪委首先要把自己摆进去。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这是中央纪委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加强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回应党内关切和群众期盼,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的具体行动。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党章赋予纪委很高的权威,党中央对纪检队伍高度信任,人民群众对反腐败衷心拥护。信任就是鞭策,就是考验。纪检队伍的作风和纪律,关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关乎党的信用和形象,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形成有效管用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每年在中央纪委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无不强调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解决"谁来监督纪委"的问题,要求"清理好门户",防止"灯下黑",保持队伍纯洁。中央纪委坚决落实中央要求,率先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带头对纪检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创新组织制度,成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实现自我监督同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纪检机关也绝非净土,自我监督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有的纪检干部与监督对象吃吃喝喝、勾肩搭背,私下交往频繁;有的擅自处置问题线索,帮助有问题反映的干部打探消息、说情抹案;有的超越权限办事,擅自扩大调查范围,甚至利用手中权力寻租,做生意、要资金、拿项目,为他人当保护伞,令人触目惊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机关谈话函询218人、组织调整21人、立案查处17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谈话函询5800人次、组织处理2500人、处分7900人,反映出纪检机关不是保险箱,纪检干部也并不具备天然免疫力,面对腐败分子和不法人员的"围猎",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千古之恨。要筑牢理想信念的堤坝,堵塞纪检系统在管理监督方面存在的漏洞,进一步加大自我约束力度,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

监督要靠党的组织,靠敢于担当的人,靠加强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制定、修订了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一系列面向全党的法规制度,不断扎紧党规党纪的笼子,推动管党治党迈向标本兼治。监督别人的人首先要用更严格的制度管好自己,加强纪检机关自身建设,现在就到了完善制度、推进标本兼治的阶段。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就是针对可能发生问题的关键点、风险点,把纪律检查历史上和十八大以来监督执纪理念、实践创新形成的好经验,固化为制度规则,把监督执纪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纪检机关责任重大,只有自身过硬,才能挺直腰杆去监督执纪问责。广大纪检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接受监督,把监督当成一种关心、爱护和保护,增强执行规则的自觉性,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是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的队伍。

把纪委的权力关进笼子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十八届党中央管党治党、标本兼治的鲜明特色。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纪检机关也不能例外。中央纪委制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就是以实际行动向全党全社会昭示,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是有制度笼子的,纪检干部是有着严格纪律约束的。

监督执纪问责是党章赋予纪委的职责。从发现问题到执行纪律,再到责任追究,监督、执纪、问责浑然一体、相互促进,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颁布了一系列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篱笆越扎越紧。中央纪委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必须是思想和行动上高度自觉的一致。全面从严治党,中央纪委首先要把自己摆进去,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律检查工作的要求细化具体化。监督执纪是纪委最重要的权力,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不受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要针对监督执纪中的关键点和风险点,把规矩立起来、纪律严起来,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严和实的要求,为强化自我约束提供制度保障,更加严肃有效地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

监督执纪纪律就是政治纪律。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全面从严治党联系着我们的中心工作。要从政治和大局的高度把握纪检机关的职责定位,把纪律检查工作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同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联系起来,放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审视,深刻把握监督执纪的政治性。能否做到严格依规依纪,关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给全党、全社会带来的政治效果,影响干部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制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明确纪检机关在工作中执行党的纪律的具体程序和标准,回应党内和社会的关切,这本身就是政治。

制定规则是对实践探索的归纳总结。四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纪检机关尊崇党章,找准职责定位、持续深化"三转",推进理念和实践创新。明确纪律审查是党内审查,纠正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的政绩观,讲政治顾大局,把握"树木"与"森林"关系,开展问题线索大起底,加强线索集中管理,分类处置问题线索;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严格审查程序,规范审查谈话、外查取证、措施使用、案件审理工作流程,加强涉案款物管理,建立审查安全责任制;落实机关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审查组临时党支部建设,强化对纪检干部的教育和监督。丰富的实践为制定规则奠定了坚实基础。规则把这些新理念新举措固化为制度成果,体现了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有机统一。

正人先正己。只有执纪做到严格规范,才能保证监督严肃有效。制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是"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体现,就是底线思维。纪检干部要心怀敬畏和戒惧,做守纪律、讲规矩的表率。

梳理提炼归纳总结

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这反映了认识的规律,也是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经验。制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是对实践探索的梳理、提炼、归纳、总结,体现的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和作风。

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原有的案件审理工作条例颁布于1987年,案件检查工作条例修订于1994年,不少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工作,100多个配套制度,规定零散、标准不一,关键环节存在制度漏洞,难以对纪委的权力运行形成有效制约,迫切要求整合监督执纪相关制度、制定一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工作规则。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工作规则不能搞成纪委的"百科全书"。制定制度决不能贪大求全,试图穷尽所有的工作环节、方法和制度,重复、替代所有的制度规定。规则的定位是工作规程,必须结合监督执纪实际,聚焦关键点和风险点,规范基本的程序和纪律。既然要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就要有的放矢,从工作实际出发,提炼有效做法和具体实招。制度要寻求最大公约数,确保大多数人都能做得到,"法不责众"不如不写,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要去要求别人,不能依据想象推演出一套逻辑,看上去形式很完美,但在实践中无法执行,最终导致落入"制度陷阱"。

制定制度有一个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的过程。首先必须弄清来龙去脉,做充分的历史和现实的调查研究。不了解历史就弄不清现实,更无以探究未来。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历来有严格的纪律和规矩,散见于各个文件规定,渗透在机关的文化传承和一代代纪检干部的言传身教之中,要把这些传统和规矩总结出来,加以提炼完善。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要通过剖析纪检干部违纪违法案例,查找出共性问题,把风险找准。这样既把问题摆到历史的进程中去回放,看看老规定执行得怎么样,梳理经验和教训;又立足当前,找到正确方向,研究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再在此基础上提炼、归纳,最后把实践上升为理性认识,把规矩变成规则,用党规的语言表述出来。

起草规则和征求意见的过程,就是全国纪检机关深入学习思考、加强纪律教育的过程。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央纪委召开部分省区市纪委书记座谈会,要求认真梳理现有规定和工作实践,请部分省区市纪委和中央纪委机关各部门联系实际、分头研究、起草初稿。形成初稿后又下发全国182家纪检机关征求意见,掀起了学习制度、研究规则的热潮。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又根据与会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对规则稿作出重要修改。通过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征求意见和讨论,各级纪检干部受到了培训、教育和警示,增强了纪律和规矩意识,提高了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最终还要落实到行动。纪检干部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纪律意识,严格按规则办事。要用规则带好队伍,加强教育和管理监督,让规则成为纪检机关依规治党、强化自我监督的制度利器。

制度要起到制衡作用

权力越大,风险也就越大,越要受到严格监督。没有制衡的权力是危险的,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对权力进行刚性约束。制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根本目的就是构建自我监督体系,推进纪检机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监督执纪问责是严肃的政治工作,理应有非常严格的审批程序和监督制约机制。纪检机关发生的案例警示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内控机制,有效防止权力滥用。规则紧扣监督执纪工作流程,把权限、责任、标准、程序明确起来,详细规定线索处置、谈话函询的工作程序,对初步核实、立案审查、调查谈话和证据收集都作了具体规定,尤其是对执纪审查的时限作出严格限制。规则要求必须按照批准的方案开展外查等工作,及时请示报告,重要事项既要报结果也要报过程。确保安全是纪律审查工作的底线,只要真正严肃地执行纪律,安全就自在其中了。

管理监督不能大而化之,必须落实落细,盯住人看住事。规则针对监督执纪各个环节风险点,突出"人"这个关键因素,立规矩、划红线,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规定审查事项必须由2名以上执纪人员共同进行,调查取证应当收集原物原件,逐件清点编号、现场登记,审查谈话等要全程录音录像,审查、审理报告应当集体讨论决定。审查组要设立临时党支部,强化对审查组成员的教育监督,加强对借调人员的管理,防止形成固定的办案圈子。要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不仅执纪审查人员要回避,审理人员、借调人员甚至陪护人员同样需要回避。建立纪检干部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登记备案制度。审查结束后要开展"一案双查",一旦发现案件处置出现重大失误、纪检干部严重违纪的,既追究直接责任,还应当严肃追究领导责任。把这些行之有效的实招写进制度,能够强化监督制约,管住我们队伍中的大多数,惩治极极少数。

纪委强化自我监督,要同接受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党的领导本身包含着管理与监督,对纪委的监督首先来自党委。规则严格落实双重领导体制,指明了纪检机关向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报告的事项和情形,要求加强党委对纪委的领导、管理和监督。规则重点设计了与司法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机制,明确审查工作规范、移送司法程序和涉案款物管理规定,检察机关对纪委移送的案件,认为证据不足或不构成犯罪的,可以退回或者撤案。规则审议通过后即向社会公开,将纪委的权限和工作流程亮明,广大党员、群众和媒体开展监督就有了衡量的标准。纪检机关只有严格执行规则,才能经受住方方面面的监督和检验。

上一篇:大学生演讲稿精彩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69 3835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