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农村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农村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随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量不断增加,处置难度随之上升,加之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不到位,随处可见,居民追求优质生活环境的美好愿望受到影响,农村垃圾分类难、处置难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受长期农村生活习惯和垃圾分类起步晚的影响,多数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缺乏认识,自觉将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薄弱,随手将厨余垃圾与可回收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混为一体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对垃圾分类标识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乡镇一级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面子工程”。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自主性不强,当政府对垃圾分类加强宣传的时候,垃圾分类才会出现成效。父母对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注重垃圾分类的引导教育不够。

二是垃圾处置面临挑战。受生态保护红线、水源地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处理成本和技术等因素影响,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置面临更大挑战。直接填埋、就地焚烧、集中堆肥等传统垃圾处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绿色发展需要。以武都区裕河镇为例,全境位于国家生态保护区内,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但耕地资源紧缺,交通不便利,生活垃圾只能选择就地焚烧或集中堆放在垃圾房焚烧,就地填埋、集中填埋、分类运输弊端明显。焚烧垃圾产生的浓烟和难闻气体,一方面影响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污染大气,不符合环保要求;深挖填埋处置,会对地下水源造成不同程度污染,乡镇产出的大量生活垃圾处置难度增大。

三是硬件设施缺乏管理。随着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回收站点、村社垃圾池(房)、分类垃圾桶(箱)基本配备到位,但建成投入使用后,管理滞后或无人管理,垃圾清运不合格、保洁岗位未发挥作用,垃圾分类、回收、转运设施设备老化破损,乡镇对垃圾设施设备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管理缺位。

四是分类处置体系不健全。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了治理农村垃圾的重点任务,但农村垃圾分类处置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各环节并没有完全打通,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置的处置流程还有短板。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分类意识。通过制作横幅展板,发放宣传读物等形式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宣传月等活动中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常识;借助县、乡、村三级广播、电视、微信朋友圈、抖音公众号,经常推送垃圾分类知识;鼓励乡镇培育垃圾分类宣传大使,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倡导志愿服务,形成少先队员、大学生、帮扶队志愿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定期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开展驻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入户走访宣传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的一项内容,纳入年度考核范围。

二是强化统筹谋划,制定合理措施。以县为单元,根据镇村分布、政府财力、人口规模、交通条件、运输距离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临近城区的村庄,采用统一收运、集中处置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交通不便或运输距离较长的村庄,根据消纳途径和环境容量,因地制宜、灵活施策,按照“户分类、户处置、不出村、零填埋”的原则,用“烧、卖、收、送”的方式就地就近分类处置;细化分类处置,对可堆肥垃圾,采用生物堆肥方式集中处置,对可回收垃圾,在家中整齐存放,不定期出卖,对有害垃圾,存放在有害垃圾桶,等待村保洁员上门回收;乡镇设立垃圾资源回收点,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将金属、塑料、玻璃、纸盒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取缔露天垃圾收集池,建设或配置密闭式垃圾收集点(站)、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和密闭式垃圾运输车辆;建设一批小型化、分散化、无害化的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动员群众共同谋划,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方法制定、垃圾收集点(站)选址等工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三是加强日常管理,提高管护水平。县级主管部门要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摆上重要议事议程,明确管理考核责任,不定期对乡镇垃圾处置工作开展督察;强化乡镇属地管理责任,乡镇一级制定垃圾硬件设施设备日常管理办法,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日常巡查机制,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确保设施正常使用,发挥效用;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加强专业保洁队伍建设,每个自然村至少配备一名保洁员或由公益性岗位人员担任并按照聘用合同约定给予劳动报酬;加大对废品处理的科技投入和政策补贴;加强对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将农村垃圾治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四是健全分类处置体系,实现垃圾减量治理。贯彻执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GB/T51435-2021),规范各环节的日常作业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提高收运处置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设施建设和处理技术向农村转移;探索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收运体系经费保障机制;科学制定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推进有机垃圾再生循环体系建设,探索厨余垃圾质能转化途径。

农村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

一、存在问题

目前,省市县政府部门已开始加大力度,投入资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工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但经调研,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具有点多、面广、量小等特点,存在着特有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垃圾处理重视程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政府农村垃圾协调机制和监管机制还未建立,相关部门对垃圾分类重要性认识不一。一些乡镇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对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农村环境卫生重视程度不够。城乡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制度已建立,但基层落实的力度还需加强。调研发现,大部分乡镇的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往往是一个部门几个牌子,人手少,也缺少具体的工作方案。

2、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的关键条件是资金投入。从现实情况看,我县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大部分乡镇、村经济实力较弱,财政收入有限,同时收费机制的尝试也有很多阻力,导致在推进生活垃圾治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等能力不强。

3、垃圾处理终端设施用地难以解决。目前,我县在开展试点过程中发现,由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垃圾制肥机设施房或太阳能沤肥设施房)必需用地,但因农村基本上没有建设用地指标,即使在尽量占用边角闲置土地的前提下,仍然难以避免或多或少需要占用农用地,从而导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终端涉及的用地指标和具体用地问题难以解决。

4、宣传教育针对性不强,影响群众分类主体发挥。媒体宣传是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重要推手,乡镇、村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基层管理的主要力量,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素质直接决定农村环境保护能否有序进行。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宣传、教育是提升广大农民环保意识和素质的重要途径,但调研发现,目前媒体宣传的氛围还不浓厚,一些地方的做法尚不到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内容等比较枯燥和单一。

5、垃圾处理设施和处理技术能力不足,制约有效分类的开展。在收集运输方式上,有的地方源头分类不彻底,有的地方虽然源头分类,但却采用混合收集方式,影响源头分类的积极性。在垃圾运输方面,有些地方常用板车、小推车、三轮车等运输垃圾,既效率低下,又易造成二次污染。在处理终端运维上,各地的保洁员(分拣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终端设施运维技术不足。

二、建议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民生事业,事关千家万户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为做好此项工作,特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领导,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垃圾分类政府高位协调机制和监管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省直部门职责,特别是要发挥妇联、团委等团体作用,形成县、乡镇、村条线分工清晰,块状合作有力的局面。出台农村生活垃圾试点奖励机制,对试点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建立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经费投入随经济、财政收入调整的内生增长机制。

2、点面结合,分类处理。精心做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分类分批逐年扩大垃圾分类试点覆盖范围。当前重点是要抓好美丽乡村精品线、风景线沿线村庄和人口密集村试点,特别是要切实抓好源头分类,因地制宜选用太阳能堆肥、机器堆肥、沼气处理等终端处理模式,防止项目试点“齐步走”、模式选择“一刀切”,逐步建成贯穿垃圾源头分类收集、运输和末端处置全过程的体系。

3、争取上级支持,简化程序,灵活用地。积极争取上级国土部门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终端用地列入专项指标,特事特办,淡化用地性质,简化审报程序和手续,确保用地,及时用地。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终端用地作为农业设施用地,以农用设施办理有关手续。

4、要开展有针对性、耳熟能详的宣传教育。突出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和增加垃圾分类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宣传活动。如,宣传部门开展专题宣传,文明办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情况纳入系列文明创建,教育部门可小手牵大手活动,影响和带动每一个家庭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工作的开展。治理村可成立由热心群众组成的人数适当、户数分布合理的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志愿者)队伍,开设垃圾分类红黑板、促进墙等平台,从源头开始,从我做起,全家行动,邻里监督,共同参与,形成解决利益冲突的决策和执行机制。

5、健全法规政策,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县政府要对生活垃圾分类出台政策,明晰各方责任,建立奖惩机制,从而规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向前发展。同时也要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调节各方利益。

6、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是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发展的一种重要选择。政府要引导第三方积极参与农村垃圾治理,提升垃圾处理的有效性。要积极扶持再生资源回公司(站点),调动其积极性,进一步扩充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网点),方便群众对可回收物的回收,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效率。同时,政府应建立健全垃圾终端处理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引导和扶持一批专业的垃圾分类处置企业,从而使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走上市场化、产业化道路。

7、加强科研驱动作用,发展垃圾处理产业链。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县委县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借智借力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详实而准确的实证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企业层面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加强投入,利用自身科技实力和政策为发展垃圾处理产业链作出努力。

农村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

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有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根据省、市相关工作部署,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切实提高农村环境卫生质量,加快我镇生态镇建设步伐。

二、基本原则

(一)源头减少、资源化利用的原则。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减低垃圾处理压力,实现垃圾资源再利用。

(二)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原则。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减量应坚持政府整体规划指导, 农户自行分类为主, 农村保洁员分类收集为辅, 鼓励市场参与的原则。

(三)统一规划, 因地制宜原则。村社负责指导实施本区域内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统一管理工作。结合人口 聚集程度、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垃圾成分、 性质与情况,因地制宜组织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具体实施工作。

(四)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选择一批环境综合

整治示范村和优秀村作为试点,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减量和处理利用,逐步探索和推广符合我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利用的工作模式。

三、目标任务

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两年成熟运作、三年全面推开”的目标和思路,逐步在全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促进全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不断提升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和减少垃圾排放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设施设备,从源头减少垃圾量的产生,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最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全面落实。

(一)到 20xx年10月底,制定我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施方案,明确今后三年工作任务和目标,并选取试点村进行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二)到 20xx年11月底,建成有示范作用的农村垃圾分类试点行政村1个。

(三)到20xx年底,完善试点村分类减量设施建设,

初步构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及管理机制。

(四)到 20xx 年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行政村不少于4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例达40%。不断加大农村分类减量设施设备投入,分类收集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配套网络及资源回收网络初步建成,节能环保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五)到20xx年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例达50%。

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健康成熟运作。

四、实施范围

全镇农村范围内的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指农户),均实行分类减量投放收集处置管理。

五、分类指引

(一)分类标准

1.可沤肥垃圾。指厨余垃圾(厨房产生的食物类垃圾)及瓜皮果壳、农作物秸秆、枯枝落叶、畜禽粪便等。

2.可回收垃圾。指纸类(含纸箱、纸盒等)、金属(铁、铜、铝及制品等)、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废弃家用电器等再生利用价值较高, 能进入废品回收渠道的垃圾。

3.不可回收垃圾。指废弃衣物旧鞋、卫生间垃圾、白色垃圾(一次性餐具、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泡沫板)等垃圾。

4.有害垃圾。指废电池、萤光灯管、灯泡、过期药品、农药瓶等对人体健康有害及对环境有危害的垃圾。

5.惰性垃圾。指不定量产生的废弃陶瓷品、建筑垃圾和泥沙砖块碎石土渣等无机惰性垃圾。

(二)分类设施

根据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需求,完善分类垃圾收集处置过程中的设施配套建设。

1.农户垃圾分类设施。按每户村民配备一组(两桶)的标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按“可沤肥、不可回收垃圾”标识,分别用于存放“可沤肥”和“不可回收垃圾”;“惰性垃圾”由农户自行操作直接用于铺路或在村庄附近的沟壑、废旧水塘等地方填埋;“可回收垃圾”由村民自行分类、存放、出售。农户配置的“两桶”及公共场所有毒有害垃圾收集桶,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发放。

2.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村小组垃圾收集点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区分“可沤肥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投放,并有遮雨棚,收集点的容量应能满足服务区域垃圾投放需要;垃圾房中应配置有毒有害垃圾收集桶1个,有毒有害垃圾由村民直接投放到集中点的相应容器中。负责垃圾收集点收运的保洁员相应配备1台垃圾收集手推车,用于垃圾分类的收集和运输。

3.生态堆肥池配套。每个自然村建设一个生态堆肥池

(场),用于就地消纳处理“可沤肥垃圾”及部分垃圾灰土,

沤制成农家肥还田。生态处理池宜设置在离村民住宅300米以上的村头地边,并宜按三格设置,按满足20天以上的垃圾填充量要求确定每格的容量,依次填满沤肥,循环使用。鼓励将厨余垃圾(厨房产生的食物类垃圾)及瓜皮果壳与秸杆、稻草等农业废物混合进行静态堆肥处理,或与畜禽粪便、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及沼渣等混合堆肥,亦可混入畜禽粪便, 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生态堆肥池要求布局合理,不污染水源,并具有挡雨功能。纳入城市垃圾分类的区域可以无需建设生态堆肥池。

(三)分类处理

按地域特点、产业结构、运输成本等特点,实行差异化收运处理模式。我镇交通运输道路平坦,生活垃圾应在就地实施分类减量的基础上,以集中处理为主,纳入镇生活垃圾分类和收运处理体系。

(四)分类收运

农村生活垃圾采用户分类,保洁员收集细分(消纳),

行政村收集运输、处理。

1.农户定点分类。村民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将生活垃圾进行准确分类。

2.农户定点投放。农户按照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将垃圾定点投放到垃圾分类收集点。其中“可沤肥垃圾”可实行分散处理(喂养家禽家畜等)或统一收集投放到生态堆肥池或就地消化处理,对少量不能分散处理和堆肥还田的,自行投放至村收集点。

69 1223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