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事迹摘抄【优秀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公文资料“雷锋事迹摘抄【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雷锋事迹摘抄【第一篇】
雷锋开始学习写日记的时间是1957年秋,在望城县委机关当公务员的时候,请教的第一个人是县委组织部的彭正元同志。
一天下午,在望城县委机关门口,雷锋面带笑容对彭正元说:“我想学一学写日记。”老彭说:“学习写日记,这是好事,我也在写日记。”接着他告诉雷锋:“写日记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与写作水平,也可以锻炼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雷锋也接着说:“写日记的好处确实很多,那日记怎么个写法呢?”“从写日记的形式看,有无标题的,开始就写X年X月星期X,还有一种有标题的,我喜欢后一种形式。因为日记有标题,就体现了这天日记的中心内容,看了一目了然。也便于今后归类整理。”老彭把自己写日记的体会和盘托出。
雷锋饶有兴趣地说:“还这么讲究啊!”并继续问,“如何才能写好日记呢?”老彭思考了一下说:“我觉得有几点注意的:一是不要记流水账式的,如记起床、睡觉、吃饭、上班、下班等,这个就没意思了;二是记一天中,有突出意义的事。选择一两件把它记全、记深、记好,不要面面俱到;三是记事时,可写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或者练习写景物,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雷锋听了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雷锋最早写的日记能够查询到的是在1958年3月,内容是“我学会开拖拉机了”。还刊登在《望城报》上。最后的1篇日记是1962年8月10日,也就是他牺牲前的5天。
1960年的下半年,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工作组,在雷锋所在团了解到雷锋的苦难童年和先进事迹,还听说雷锋有日记。同年11月初,在沈阳军区工程兵召开的政工会上,党委常委集体接见了雷锋。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特意要求雷锋把日记带到沈阳来。雷锋把自己的5本日记送来了。
王寄语连夜拜读,越读越感到惊讶,越读越感到雷锋了不起,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日记竟然写得这么好,不仅思想境界高,而且极富哲理性。他被雷锋的日记深深地打动了。第二天,他就安排专人对雷锋日记进行摘抄整理,而且要求按原文照抄,不许修改和补充。然后送给党委常委们阅读,大家反映强烈,非常赞赏。
《前进报》的总编辑稽炳前带着两个记者参加政工会,了解到雷锋事迹时,看到了雷锋日记。他们读后也很感动,稽炳前把雷锋的日记交给了报社党政组组长董祖修。1960年12月1日,《前进报》加编者按语摘登了雷锋的15篇日记。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日记摘抄》。这是雷锋日记首次在报刊上发表。雷锋牺牲5个月后,《前进报》再次比较全面地刊发了雷锋日记。
雷锋在参加工作的6年时间里,给我们留下了18个笔记本和108篇日记,记载着他从1958年3月到1962年8月10日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应该说这是雷锋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经典。从1963年《雷锋日记》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到此后的几十年,先后进行了大约5次的修改、核实。
1963年2月,根据《人民日报》社长吴冷西的意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再次要求核实雷锋日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都刊登了“雷锋日记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又做了个别地方的改动后,正式出版了《雷锋日记》。
雷锋事迹摘抄【第二篇】
做好人好事的榜样
雷锋的事迹能够被发现,并被树立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主要是他的事迹确实感人。
雷锋曾抄写过一首歌词,其中有一名句:“我把党来比母亲”,这句词表达的正是他的心里话,他把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恩情牢记心中,在少年时代就经常做好事,并且把这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乐趣,一直是大家称赞的好少年。1956年雷锋高小毕业后,乡政府选他当通信员,由于表现好,工作出色,不久就被县委调去当公务员。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被县委机关评为“工作模范”。县里建团山湖农场,需要人,他主动报名去那里开拖拉机。他政治上进步很快,1957年加入共青团。他工作中有一种拼命精神,在参加根治沩水河的工程中,被评为工地模范。
1958年11月,雷锋响应党和政府积极参加工业建设的号召,远离家乡,到人生地不熟的东北鞍钢化工总厂当了一名推土机手,一直干到1959年12月。仅仅一年时间,他就被工人们称赞为最能干的优秀工人,由于工作出色,他多次被评为“红旗手”、“标兵”、“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60年1月,雷锋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的一名战士。参军后他表现仍然突出,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团营嘉奖多次,被评为节约标兵,沈阳部队工程兵领导机关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称号。他入伍不久即担任班长。1960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在部队内外经常做好事,产生了很大影响。1961年6月,他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雷锋从心里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他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政府给的,自己要把一切交给党。通过学习,他把这种朴素的感恩之情上升到了为人民服务的高度。无论是当工人还是当兵,雷锋出于内心的真诚,做了大量好人好事。有一句话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并不是过誉之词。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5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雷锋在当工人时就以做好人好事而被组织赞扬。他入伍后,做好人好事更多了。部队也多次因此而奖励他,曾将他的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通过各种方式作了广泛的宣传。其宣传材料大多是这样记述:雷锋在部队的培养教育下,他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连队分配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担任班长后,大胆管理,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姓名。
在雷锋陆续收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扬他的信中,也主要是称赞他做好人好事。他常年坚持帮助别人,而且不图任何回报,的确令人感动。以至后来人们一提到做好人好事,就说这是“学雷锋”。
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典型
1960年9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随之在全国也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门先后作出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规定,要求各级干部有系统地学习中央文件和马恩列斯毛著作。
解放军在学习毛主席著作中,走在了前列。当时,解放军高级将领们在大学毛主席著作方面,都是十分积极的推动者。雷锋在学习上历来是争先进的,在学毛主席著作方面自然也走在了前列。在解放军学毛主席著作运动中,要抓典型,特别是那些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了觉悟,并且有实际表现的典型。由此,雷锋所在部队对雷锋事迹宣传的侧重点,转到了宣传他学习毛主席著作上。
庆幸的是,在宣传雷锋学习毛主席著作时,并没有宣传他背语录的“功效”,而是宣传他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了觉悟,从而做了大量好人好事。虽然这种宣传,是在林彪强调学习毛主席著作要“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的大背景下,是在证明人学习毛主席著作就能够成为好人,就会不断做好事的背景下,是在各级组织都在抓“一学毛著就出成果”的典型的情况下,但从总体上说,还没有完全脱离实际,因为雷锋确实是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品德,并且用做好事来体现自己的品德。
雷锋被树立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典型,在宣传雷锋的事迹中,就特别注重于把他的事迹与学习毛主席著作联系起来。在介绍雷锋事迹时,有许多关于他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故事。当年,有一幅雷锋在汽车驾驶室上利用短暂休息时间读《毛泽东选集》的照片,可以说是体现了这种宣传的意图。雷锋生前也认同这种宣传。他在作报告或者谈体会时,多次谈到自己是如何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他还介绍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一种钉子精神。雷锋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这段话就是后来被人们广为称道的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雷锋在1960年有一个讲话,题为《一辈子学习毛主席著作》。他在讲话的前一段中,就把自己学习毛主席著作与提高觉悟而做好事联系起来。他说:
……我想,学习毛主席著作,是为了改造思想,不断地提高共产主义觉悟。我学习了《纪念白求恩》那篇著作,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到现在我一共学习了20多遍,看一遍有一遍的体会,有一遍的心得。毛主席热情地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我就按照毛主席这些话来鞭策自己,检查自己。毛主席说,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那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是党的需要,革命的需要,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我就要做好。
当时,雷锋和另一位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廖初江还建立了友谊,形成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
应该说,雷锋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而提高觉悟的事,当时在全国人民中是产生了广泛影响的。那个年代,人们所体会的学雷锋,一是学习他做好人好事,二是学习他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大家常常二者并提,后来,学习雷锋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渐渐上升为主要方面。因为无论是宣传部门还是雷锋本人,都把他做好事、忠于党、努力奉献,与学习毛主席著作紧密联系起来,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1962年七千人大会之后,在学习雷锋这个典型时,进一步加重了两个成分:一是进一步加重了他忠于毛主席的成分;二是进一步加重了他学习毛主席著作从而提高了觉悟的成分。其实,这两个成分的进一步加重,也基本符合雷锋的实际。雷锋在旧社会是一个苦命孩子,他亲身经历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成为国家主人的历史大变动,从心中热爱共产党、毛主席。他对党和党的领袖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他也认同对于他忠于毛泽东的宣传。
榜样形象被全国人民认同
雷锋被树立为全军榜样后,从来没有脱离第一线生产,并且比其他人要完成更多的生产任务。1962年8月,已经成为模范的他仍然在劳动。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他在路面指挥战友倒车过程中,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一摇晃,猛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方木杆子的楞角恰巧砸在雷锋的右太阳穴上,导致颅骨损伤及脑机能障碍殉职,年仅22岁。
雷锋因公殉职的消息刚刚传开,知道消息的人们流着眼泪从四面八方拥到医院,几万人围在医院周围痛哭失声。
8月17日,雷锋的追悼会在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举行。此时,雷锋殉职的消息传得还不算广泛,仅仅在抚顺市范围内,但是,知道消息的人都到了。当年参加过这次追悼会的人估计,现场有几十万人。当年抚顺市人口也就几十万人,可以说,是倾城出动。追悼会后,在送雷锋的灵柩去烈士陵园时,几十万人自发要为雷锋送行。由于路窄,部队方面做工作,限制送行人数,但仍然有10万人自发护送雷锋到烈士陵园安葬。
雷锋因公殉职后,他的事迹得到更大力度的宣传。经沈阳军区上报,1963 年1 月7 日,国防部决定授予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月18日,沈阳军区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雷锋运动的决定》,决定要求立即在全军区部队内深入开展学习雷锋优秀品质的运动。1月21日,沈阳军区隆重举行“雷锋班”命名大会,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强晓初代表东北局出席了大会。在大会召开之前,总参谋长罗瑞卿题了词。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宋任穷和沈阳军区首长陈锡联、赖传珠也题了词。在命名大会上,陈锡联宣读了国防部的批复,并把一面绣有“雷锋班”的锦旗授予了雷锋生前所在班。东北军区副政委杜平在会上讲了话,他号召军区部队全体同志立即行动起来,开展一个学习雷锋同志的运动,把雷锋同志好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全部学过来,传下去。
雷锋的事迹很快就传到全国。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以通栏标题近一整版的篇幅发表《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的专稿,同时发表编者按,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在第五版用一整版的篇幅发表了《雷锋日记摘抄》,还发表了总参谋长罗瑞卿的题词。
《人民日报》此举已经打破常规,自然立即引起全国广大民众的关注。接着,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报纸都刊登了雷锋的事迹和他的日记摘抄。雷锋的言行、品德、素质、风貌,感动了全国人民,干部、群众都自觉地以他为学习的榜样,雷锋的形象在这个时候已经被全国人民认同和树立起来。
毛泽东题词推动全国学雷锋
1963年,《中国青年》编辑部的全体同志也被雷锋的事迹所感动,编委会经过研究,决定编辑出版一本“学习雷锋”专辑,还从各编辑部抽调骨干力量,专门组成一个“学习雷锋”专辑编辑组,具体讨论编辑计划和组织落实。在编辑过程中,有人想到了是否请毛泽东为雷锋题词的问题,认为如果毛泽东能题词,会更有号召力。这个意见得到编辑部全体同志的赞成。于是,《中国青年》杂志就此事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直寄中南海。
毛泽东收到这封信后,向中央军委领导进一步了解了雷锋的情况,还仔细阅读了报纸上有关雷锋的报道。他曾对当时的军委秘书长罗瑞卿说过,“雷锋值得学习”。他决定为雷锋题词。
当时担任毛泽东秘书的林克是经手这件事的人,他后来在1篇回忆文章中记述了毛泽东为雷锋题词的过程,他写道:
记得大约在1963年2月中旬的某一天,《中国青年》杂志准备出版一期学习雷锋专辑,该杂志编辑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学雷锋题词。
2月22日,毛主席睡醒以后,值班警卫员打电话告诉我,毛主席让我去一下。我带着事先选好的文件、资料匆匆来到毛主席的寝室。毛主席正穿着睡衣斜倚在床栏上看文件。看见我到了身旁,便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我随即将新文件放在他床头的长桌上。他示意我坐下。这时,毛主席从他身旁左边床的书堆上拿起了一张信纸递给我。我一看,他已在纸上用毛笔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7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我为他拟的10来个题词,他—个也没用。这时,他还吸了一口香烟,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道:“你看行吗?”我爽朗地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好像要解释为什么没有采用我拟的题词这一疑问似的,接着说道,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要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随即,毛泽东的题词被复制为插图,刊登在1963年3月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上。
由于《中国青年》编辑部在请毛泽东题词时也向其他一些中央领导发出了请求题词或写文章的信,加上《解放军报》得知毛泽东题词以后,迅速向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中央政治局常委发出信件,请求题词。这样,几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为雷锋题了词。
为了使毛泽东的题词和他其他中央领导的题词集中发表,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中央书记处专门开会研究,决定于3月5日由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发表毛泽东题词手迹。发表后,首都各大报社纷纷刊登了毛泽东题词手迹。
1963年3月6日,即首都各大报发表毛泽东题词的第二天,《解放军报》发表了在京的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的题词手迹。刘少奇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的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邓小平的题词是:“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需要说明的是,周恩来先后两次为雷锋题词。第一次是他收到《中国青年》的请求题词信件不久。当时周恩来的题词是:“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题词后他派人送到《中国青年》编辑部。周恩来的题词同毛泽东的题词一起刊登在了《中国青年》3月2日出版的“学习雷锋”专辑上。在为《中国青年》题词不久,周恩来又接到了《解放军报》要求为雷锋题词的信。这时,他已得知毛泽东题了词,就让办公室打电话到《中国青年》问主席题词的内容。杂志社告诉毛泽东题词内容后,周恩来又一次作了前述题词。后来邓颖超曾回忆说:总理第二次题词时,已经是深夜了,他又一次翻看了雷锋日记摘抄,然后在房间踱来踱去,沉思了近一个小时,才坐下来题词。可见,周恩来的题词是对雷锋事迹的本质作了认真思考后写下的,是对雷锋精神的高度概括。
还需要说明的是,陈云因当时不在北京,收到题词请求信稍晚,因此,他的题词是在1963年7月8日写的。他的题词是:“雷锋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大家向他学习。”
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们都为雷锋题词,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也是党成立以来第一次,影响极大。紧接着,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和全国总工会也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从此,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
雷锋事迹摘抄【第三篇】
我们知道,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上的社会现象,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如果不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不从阶级观点出发来看问题,你就看不清楚。离开阶级分析就不可能判断问题的性质,认识问题发生的根源,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雷锋同志用他自己的经验,给我们指出了这一点:“昨天我在军人大会上忆了苦,到会的一千多名战友,以及家属,都很同情我过去受的阶级苦和民族苦,都掉下了辛酸的眼泪。……我今天找了一个战友谈心。我问他在旧社会受过苦没有?他低下了头回答说:‘我爹被日本鬼子抓去当劳工,冬天冻死了,三岁的小弟弟被饿死了,妈带着我要饭,受尽了折磨和痛苦。’我又问他:‘在旧社会里为什么穷人受苦、富人享福呢?’他说:‘穷人在旧社会命不好,富人的八字好、运气好。’我说:‘过去所谓的富人——地主、资产阶级,现在都垮了台,穷人都当了国家的主人。这难道说富人的八字就不好了吗?穷人的命就都好了吗?’”“他两眼看着我,答不上来。他为什么答不上来呢?主要是他还有迷信思想,没有掌握阶级分析的武器。……必须从阶级根源上找原因,来认识它。一件事物为什么这样,怎么会这样,它符合哪个阶级的利益,这样一分析,它的性质就清楚了,是非就明白了,就能正确对待它了……。”
我们学习雷锋同志,首先应当学习他坚定的阶级立场,明确的阶级观点,正确地掌握阶级分析的武器。我们对待雷锋同志,对待雷锋的毕生事迹,也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正确地认识它,正确地学习它。这就是说,要用雷锋的精神来学习雷锋。
雷锋的毕生事迹贯穿着一根红线,这就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请读雷锋同志的几段日记吧:“人生总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却重如泰山。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一九六一年十月三日)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同年十月十日)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一九六二年四月四日)
“我今天听一位同志对另一位同志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斗争。”(一九六二年八月六日)
如果我们不像雷锋同志那样,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问题,那我们就无法理解雷锋,更谈不上学习雷锋。
衡阳某工厂有一位共青团员,写了1篇学习雷锋的心得,对我们很有启发作用。他说:“雷锋同志的事迹和日记摘抄,我反复看了十二遍。开始一遍,我只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并没有发现可贵之处;由于青年人的好奇心,我又看第二遍,发现他真是‘傻’;为了发掘他‘傻’到什么程度,我看完了第三遍,意外的感到惊奇,我彷佛听到他向我抗议:‘如果说这就是‘傻子’,我甘愿做傻子,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祖国也需要这样的傻子,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我的心啊!突突的跳得厉害,我贪婪地一字一句的读完第四遍。知道了雷锋同志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自觉地服从祖国需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进一步学习他,以他作为自己的榜样,我读完了五遍、六遍……十二遍。……我检查我自己,与雷锋同志的事迹对照,从我的心里挖掘;有很多个人主义。”
这里可以看到:这位共青团员,在第一遍和第二遍阅读雷锋同志日记的时候,是完全站在错误的立场上,第三遍阅读才开始发现自己的错误,“贪婪地一字一句的读完第四遍”才接触到雷锋的本质,“知道了雷锋同志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立场。”这时候才下决心,“为了进一步学习他,以他作为自己的榜样,读完了第五遍、第六遍……第十二遍。”正因为这位共青团员认识了雷锋同志坚定不移的无产阶级立场,也就用阶级观点来衡量别人,检查自己。他说:“我检查我自己,与雷锋同志的事迹对照,从我的心里挖掘,有很多个人主义。”接着,他就列举了自己的一些个人主义的表现。
这篇学习心得,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学习经验,如果不放下个人主义的包袱,就不可能学好。因为雷锋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革命战士,而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两个互相对立的阶级立场,当然是格格不入的。据说有人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有知识,不能向雷锋学习;也有人认为自己有专长,不能向雷锋学习。这些人都是背着各种不同的个人主义包袱,包袱不放下,是无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
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就要像雷锋同志一样,学习铁钉的钻劲和挤劲。雷锋同志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就是这样的。他认识到毛主席的著作是粮食、是武器、是方向盘,一心一意要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要听毛主席的话,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日日夜夜,挤出时间,反复阅读,刻苦钻研,边学边用,用来改造和提高自己的思想,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因此,他终于掌握了毛泽东思想武器,学会了阶级分析的方法,成了自觉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为什么雷锋同志能够这样热爱毛主席的著作,这样如饥如渴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呢?归根到底,主要是阶级立场和阶级感情问题。毛主席的著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当代的伟大经典著作,它捍卫了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雷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感到十分亲切、十分重要,这是很自然的。
其实,有知识,有专长……并不妨碍向雷锋同志学习。因为雷锋同志也是有知识、有专长,而且非常重视知识、重视专长的。只要同雷锋同志一样,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孜孜不倦地学习,任何好的东西都是能够学习得到的。
雷锋事迹摘抄【第四篇】
每年3月5日,也成为“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学习雷锋”的标语随处可见,成为一种时代风景。然而,少为人知的是,毛泽东的题词并非是在当年的3月5日,而是在2月22日;鲜为人知的是,最早刊登毛泽东主席为雷锋题词的媒体不是《中国青年》而是《新民晚报》,且目前发现多份有关毛泽东主席为雷锋题字的手迹。
一、宣传雷锋新闻战催生题词之闪念
雷锋牺牲后,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主要媒体均对雷锋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国、全军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面对全国宣传雷锋的火热局面,当时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听了有关汇报后,以极大的热情充分肯定了宣传雷锋事迹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并要求共青团系统加大对雷锋的宣传强度,组织全国青少年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对胡耀邦的指示与号召,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当然应带头响应、责无旁贷,但作为半月刊的《中国青年》杂志,如果还是发表雷锋日记摘抄、组织纪念和学习雷锋的文章,显然在宣传速度上和报纸相比自然是稍逊一筹的,因此,他们立即发动全社人员献计献策,并召开编委会,精心研究,开动脑筋,另辟蹊径,千方百计找出新的角度,迎头赶上甚至超前于全国宣传雷锋的其他兄弟报刊。
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中国青年》编委会最后决定:编辑出版一本“学习雷锋”专辑。由于国家还没有完全度过困难时期,纸张非常紧张,此前的《中国青年》不得不由每期32页改为24页。而24页的篇幅要做一本“学习雷锋”专辑还是显得太“轻”,为了使这本专辑够分量,编委会决定将5、6两期合刊,出48页。
根据编委会的决定,从各编辑部抽调骨干力量,专门组成一个“学习雷锋”专辑编辑组,具体讨论编辑计划和组织落实。
那时,王江云在《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组当副组长,被抽调到这个编辑组。在讨论编辑计划时,大家主要讨论如何在其他报刊已经宣传的基础上做到后来居上,都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有人提出请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郭沫若等党内名望甚高的“四老”为学雷锋活动题词。这些设想应该说都很好,得到了同仁的首肯。就在讨论的过程中,王江云忽然想到了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的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正是毛主席的这一题词,使刘胡兰的事迹广为人知并激励了亿万青年,现在出了雷锋这样一个新时代的英雄,如果毛主席能题词,那将会是多么巨大的号召力啊!
于是,王江云说出了请毛主席题词的想法。大家一听都很兴奋地表示赞同:“对,请毛主席题词。”
但冷静之后,又都认为请毛主席题词,非同小可,不是一般的动议,是不是有点太敢想敢干了?能有把握吗?会上又有人说:不试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呢?王江云的一位同事说,毛主席一向关心青年,关心《中国青年》杂志,对雷锋这样一个值得青年学习的榜样,说不定会答应题词的。就这样,大家抱着希望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毛主席发出了请他题词的信函。
主要内容是:“现在全国已掀起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我们《中国青年》拟出一期‘学习雷锋’的专辑,向全国人民推荐这个先进典型,教育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好地锻炼成长,恳请您老人家为雷锋题词。”给主席的信不长,大约三四百字。
曾有人回忆说信件由时任思想教育研究组组长的黎勤起草,但也有人证实是由《中国青年》女编辑朱伯颖起草的。
起草好信稿后,经过该社领导反复斟酌,修改好后,请毛笔字写得好的编辑丁有和用毛笔在一张小的竖的宣纸上抄写了一遍。丁有和后来有1篇文章里回忆此事时写道:“接受这个任务,我感到光荣,很用心的给抄了出来,是用中国老式的竖行信纸写的,总共也不过两页。写完以后,大家认为很满意,就寄出去了。”这封信的信封也是丁有和写的,他工工整整地抄写下醒目的两行大字:中南海,呈毛主席。
当时,中直机关有人听说此事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说,毛主席给刘胡兰题过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白求恩和张思德分别写过纪念文章,可那是发生在战争年代,和平时期还未见他老人家给其他普通人题过词。
给毛泽东的信是1963年2月16日送到中南海的。朱伯颖43年后回忆说:“因为当时是我起草这封信,就由我来与毛主席办公室联系。我是1959年才到杂志社,是新兵。我以前没有跟毛主席办公室联系过,当时社里联系过的同志不少。信送出后几天我就跟主席办公室打电话,接电话的是林克,我问信收到没有,主席看了没有,他题不题词。林克说信收到了,主席也看了,但没有表态。我们当时想主席没有表态也就是没有拒绝,还有希望,那就等一等。”
毛泽东在阅读《中国青年》的来信前,已经从《人民日报》上读到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摘抄,也阅读了团中央的关于开展向雷锋学习的汇报材料,他在思考:“大跃进”之后,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非正常死亡几千万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受到损害,党群关系也疏远了,国际上,中苏正在论战。国内外这一系列事实与现状,令毛泽东再三思考千年大计——中国的前途和未来。1962年,他曾有过一次谈话,说美国要想在中国第一、第二代身上进行和平演变是不可能的了,他们只能把和平演变寄希望于中国的第三、四代身上。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想法在毛泽东的脑海里油然而生,要教育青少年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雷锋不正是一个鲜活的教材和绝好的榜样吗。于是,毛泽东决定为雷锋题词。
朱伯颖回忆说:“过几天我又跟林克打电话,当时我很紧张,主席万一工作很紧张,他不题了,也没辙。结果一问,林克说毛主席说他决定给你们题词。我高兴得不得了。”
听了这个回答,《中国青年》编辑部的同志都很兴奋,接着请主席办公室的同志转告主席,“‘学习雷锋专辑’准备3月1日出版,付印时间2月26日,请主席最好能在2月25日前题就好。”
这不是向最高领袖逼“文债”吗?不过,毛泽东还真的满足了他们的愿望。2月22日,毛泽东为《中国青年》杂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二、寥寥七字手迹成为学雷锋的
伟大号召
毛泽东秘书林克晚年如此回忆:“……我将他们《中国青年》杂志社的要求报告了毛主席。毛主席让我先拟写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我回办公室,思索了一番,拟好了十来个题词,立即送给了他。我现在还可以回忆起其中几个题词的大致内容。如:‘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革命精神’等等。2月22日,毛主席睡醒以后,值班警卫员打电话告诉我,主席让我去一下。我带着事先选好的文件,随机将新文件放到他床头的长桌上。他示意我坐下,我便在他床前一张藤桌旁的椅子上坐下来。这时,毛主席从他身体左半边床的书堆上拿起了一张信纸递给我,我一看,只见他已在纸上用毛笔书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飘逸的行草字。我为他拟的十来个题词,他一个也没用。这时,他吸了一口香烟,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道,‘你看行吗?’我爽快地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好像要解释为什么没有采用我拟的题词这一疑问似的,接着说道:‘是嘛,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件好事,也不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雷锋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习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习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现在看来,毛主席的这番讲话不仅指出了学雷锋的方法,而且指明了雷锋身上最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指出了学雷锋的方向。毛主席谈完之后,我便回到我的办公室,打电话给《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告诉他们,毛主席的题词已经写好了,请他们到中南海西门来取。应当特别指出,毛主席在题词之前,就阅读了报纸上有关雷锋的报道,了解雷锋的事迹。他曾对当时的军委秘书长罗瑞卿说过:雷锋值得学。”
2月22日下午3点多钟,《中国青年》女编辑朱伯颖接到林克的电话,非常兴奋。日后,她回忆道:“我马上报告社领导,社领导又马上报告团中央书记处,后马上派了通讯员刘全聚立即骑上摩托车去中南海西门去取。当时我们的同志很着急跑到楼下去等,我在六楼的楼梯口等,过一会儿刘全聚就回来了。他举了一个信封往上跑,后面跟了一批人,我在楼梯口等着。信封拿来一看,还写了我的名字。信一拿回来,这个信封我根本拿不着,被别人抢去了。社领导把信拆开了,一看,毛主席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大字,这几个字写得特别好,主席的字本来就好,这几个字特别好,特别帅。一看这几个字,我们都没有想到,这几个字高度概括。后来书记处领导,胡克实等都出来了,传来传去看。反正我什么也见不着。后来社里决定把题词做一镜框挂起来,信封写了我的名字就归我了。后来中央档案馆马上就把题词要去了。就剩这个信封了。”
《中国青年》杂志社轰动了,团中央轰动了。“毛主席为雷锋题词了!”这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到了新闻界,各大报刊纷纷要求刊登毛泽东题词手迹。
其实,《中国青年》编辑部在请毛泽东题词的同时,也向周恩来和其他一些中央领导发出了请求题词或写文章的信。给周恩来的信是和给毛主席的信同时发出的。周恩来对《中国青年》一贯是几乎有求必应,接到信后很快就挥笔写下了“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题词,并派人送到了《中国青年》编辑部。中国青年杂志社原总编辑邢方群回忆说:“周总理的题词是早于毛主席的题词先送到了编辑部。”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出版,在历史上首先发表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周恩来的题词也一同发“学习雷锋”专辑上。不过,目前发现1963年3月1日的《新民晚报》第四版刊载了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周恩来总理“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题词。据收藏家董兴喜介绍,这是最早刊登毛泽东主席为雷锋题词的报纸。至于为什么早于《中国青年》杂志发表就不得而知。
“学习雷锋”专辑还刊登了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郭沬若、罗瑞卿、谢觉哉应《中国青年》编辑部之请而写的诗歌和文章。罗瑞卿当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又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对《中国青年》出版“学习雷锋”专辑非常支持。接到编辑部的约稿信后,他立即组织专门班子研究,很快就写出了《学习雷锋——写给》的专文。谢觉哉当时正生病住在医院,《中国青年》编辑部的同志去医院看望他,顺便谈起了雷锋的事迹和《中国青年》准备出“学习雷锋”专辑的打算,希望谢老病愈后能写点东西。谢觉哉当即问了“专辑”的付印时间,让编辑给他送去一份雷锋日记摘抄。在病榻上,谢觉哉阅读有关雷锋的事迹后,写了1篇散文《读雷锋同志的日记摘抄》和一首《学雷锋》诗:“曾云六亿舜尧群,崛起平民总不同,谈到做到心意广,神州处处学雷锋。”谢觉哉的散文和诗都赶在2月25日前写好了。董必武也送来了一首诗《咏雷锋同志》,诗曰:“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阶级观清楚,勤劳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长新。所作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普通一战士,生活为人民。”
刊登有毛泽东、周恩来题词和其他中央领导诗歌和文章的《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出版发行后,广大青年争相购买,一时间真可谓“洛阳纸贵”。这本专辑在全国5个代印点几经重印,累计印数达到800多万份,仍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有些青年买不到,就互相传阅,或到图书馆借阅。《中国青年》编辑部曾收到一位炊事员寄来的一封信,说他到处奔走,也没买到这一期《中国青年》,他只好借了一本,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了下来。把一本16开48页约8万字的《中国青年》手抄了一遍。《中国青年》编辑部收到这封信后,给他寄去了几本当期《中国青年》并请他把手抄本寄给编辑部。1963年10月,《中国青年》创刊40周年纪念时,这本手抄的“学习雷锋”专辑在编辑部举办的展览会展出。周恩来看到这本手抄本时仔细询问了它的来历,并指示有关部门增加给《中国青年》的纸张供应,以扩大发行。
《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出版后,也就是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主席手迹。从这一天起,一个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以排山倒海之势蓬勃兴起。之后每年的3月5日也就成了学习雷锋的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