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读梁家河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第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就是在梁家河这个地方正心修身的。

他“逃离”北京的种种,来到梁家河,在知青专列上只有习近平一人在笑,一路颠簸,到达革命圣地的兴奋逐渐被失望掩埋。知青们打量着村民,村民也打量着这些来自京城的知青们,这是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也是一群心怀使命感的知青与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的对视。梁家河是一个“原始”的地方,但是习近平没有没甘于这种原始,他外出探访学习,带领村民们探索出沼气、淤地坝等有利于百姓实际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东西,为梁家河人民留下了永远的财富。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旁边的宣传画正是习近平的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工农学兵商,五类人代表全体中国人,要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双手发展,自力更生。那时候习近平真正的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而不是知青,成立铁业社、代销点,打水井,为人民办实事,是他的心、初心!

正心而后修身,在梁家河的岁月里,习近平不断地汲取书中的营养来充实丰富自身。天黑之后的梁家河都已早早的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的窑洞里还透出亮光,那微弱的亮光照亮了他的人生,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插队期间,习近平读了很多很多书籍,他读的书与求知紧密相连,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后来他能脱口而出的经典,都是知青期间看到的东西,是梁家河时期打下的坚实的知识基础。

习近平说:“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是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于此,获于此。”是陕北高原给了他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他以后的人生轨迹。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启承点,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都是在延安形成的。梁家河是整个延安的一个缩影,习近平心系梁家河的每一个人,他一直要为百姓办实事,在年轻时就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他坚持不懈,入团入党之路都是十分的艰辛,申请书一份一份的递上去,却因为父亲的原因总是被搁置,但是他不忘初心,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先后两次来到这个他曾经奋斗过,挥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身感受这个陕北小村庄的巨大变化,无疑是中国人民脱贫致富,走向繁荣的一个缩影。

几多牵挂,几多深情,梁家河是习近平心中挥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感受他在梁家河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我们作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学习习近平那饱经风霜仍然坚守正道的精神,不断充实丰富自身,艰苦奋斗,更好地为祖国繁荣,民族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斗。青年还需不断前行。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第二篇】

书香氤氲,时光匆匆。深夜,城市退去了一天的喧嚣,归于宁静。我在暖橘色的灯光下,又一次翻开了《梁家河》这本书。好几次想提笔写些什么,却又奈何不知从何入手。每一次翻开这本书,带给我的都是满满震撼,是一次次心灵上的触碰。从来都不敢说我已经真正读懂了这本书,因为每一次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而新一次,却又在这本书中成长。

我们对于历史,多数是听老一辈的口述。我所听到的,动荡岁月里,大部分人都是在抱怨,都是在控诉,都是大时代下对于自身命运无法把控的哀怨,很少听到有人说在那个岁月里,真正能明白自己是谁,想要做什么,未来在哪里,甚至于连此时此刻我想干什么都不曾真正思考过。真正的强者,是在人生的每一步,都能清楚自己定位。而习近平做到了。“黑五类”、“插队”、“知青”,每一个在当时看来都是不得已的选择,他却能在命运的的拐角处给自己一个完美的回答。扎根农村,当农民,那就踏踏实实的干自己该干的事,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建大坝、挖水井、修沼气池、办供销社,从村里的实际出发,心系着梁家河的村民,一点一滴的为村民更好的生活努力着。

习近平的每一次决定,都是在实地的了解梁家河贫困的根本原因的情况下,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历日经年,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功果自见。要上学,那就刻苦的读书,在当时教材短缺、书本贫瘠、学习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习近平依然没有忘记了读书,平日里繁重的劳动,要带领村民解决温饱,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多,夜晚,他还是会努力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销都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坚定的意志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书籍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习近平坚定的意志,使他在艰难的岁月里,不曾放弃读书这件事,而从书中,他也学到了无穷的知识。这种经验与现实的结合,使他扎根在农村七年的岁月里,为农民做了实事。

不知不觉,我们已处在了一个书籍的势力日渐衰败的时代。当今社会,娱乐的方式太多太多,电影电视,电脑电玩,酒吧舞吧……书籍已经被孱弱地挤到了一个冰冷的角落,不复当年之盛。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现代人们的心灵日益喧嚣,人们的阅读更多地停留在网络、报纸、图片、消息之上,蜻蜒点水般地一带而过。究其根本,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媒体与网络的浏览时代,书籍曾经带给我们的身心洗礼和道德熏陶,文字曾经赋与我们的神秘美感和深刻体验,阅读曾经带给我们的淙淙琴韵般的享受和愉悦,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

现在大多数人下班回家后,不是玩电脑、玩手机就是看电视,思想与文字的疏离已经日甚一日。那些商业气息浓厚的画面、场景渐渐侵蚀着我们的心灵,那些无需思索的直白表达让我们的思绪日渐枯竭与麻木。与人类文明一起衍生出来的文字,在很多情况之下,仅仅只是种表达工具。书籍,更多的成为了束之高阁的摆设品。

文字会和其他许多盛极一时的文化一样没落吗?我想不会,因为文字有他独特的表达功能,书籍有他独有的艺术魅力。但书籍确实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种能进入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深化能力的危机。过去那些影响了我们几辈人的优美语言,那些如浪花般能激起人们心中阵阵涟漪的文字魔方,已经不再打动现在人们的心灵。那些“沧海月明、蓝田日暖”,那些“青山依旧、几度夕阳”,那些“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那些“斜风细雨、桃花流水”渐渐飘逝在了岁月里,现在的人们,已经远离安静而又意境深远的文字,更多依赖热闹的媒体来麻木本已疲惫不堪的心灵。

然而落叶总会归根,繁华过去终是宁静,我想人们对书籍的认识总会迎来一个返璞归真的时期。书籍中所蕴含的力量和意味,总会是有一部分人永远为它的魅力所倾倒。而阅读,正是人们亲近文字的最好方式。鼓励孩子们多阅读能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每一个有趣的故事都能拓展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成年人多阅读好书,能平静心情,提升气质,增添阅历,更有助于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反思和进步。文字能带给我们媒体和网络所没有的力量,那就是思索和想象的力量。在文字的长河里徜徉就如同散步在空气清新的公园里,使人身心愉悦。人,也许身体已经不需要再生长,但我们的心灵,确实时刻都需要成长和代谢的。一本好书就如同一轮太阳,能消融我们心灵里时刻衍生出来的各种霉菌,照耀着我们的心灵健康温暖。

文字使人明,读书使人智。习总书记说:“读书,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造高尚人格”,他将读书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最终从书中汲取养分,深刻领会众多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加之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在这个媒体和网络盛行的年代里,我们也不要忘记了,要多静心,多读书。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第三篇】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在这里,他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顽强意志品质,铸就了为民造福初心。2020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时,动情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小山沟里有“大学问”,“大学问”蕴含大精神。今天,我们探究和弘扬梁家河精神,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战脱贫攻坚,谱写宁陕追赶超越新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学习《梁家河》的感受,谈几点体会。

一是领会梁家河精神,要学会做人。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成长之路,学习他对党、对国家一以贯之、不掺杂质的忠诚,在思想上充分信赖、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进一步增强对党的领袖、人民领袖的敬爱崇敬之情。俗话说: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为我们修身做人、用权律己、干事创业树立了标杆。弘扬梁家河精神,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心路历程,就能更加自觉地坚定信仰信念,加强党性锻炼,补足精神之钙,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是领会梁家河精神,要学会做事。习近平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后,他带领村民修淤地坝,建沼气池,办扫盲班、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磨坊、菜园,打甜水井,使村民逐步过上好日子。他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总是走在前、干在先,苦活重活抢着干,干一件成一件。正如乡亲们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却干成了他们几十年都没有干成的事,使梁家河成为远近闻名的好村子。这种带头实干的作风,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风范。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这启示着我们,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必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无论多难都要干好、干到群众心坎上。

三是领会梁家河精神,要学会感恩。书中写道:和习近平很要好的村民李印堂在铜川当工人,回家时带了一点大米,让母亲蒸了给习近平尝尝。印堂妈细细淘了米,蒸了一碗白米饭,让印堂趁热给习近平端过去。过了几天,已调至关庄公社工作的王宪平回到梁家河,习近平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黑子,我前几天吃上白米饭了!’‘嘿,你咋吃上这好东西了?’‘印堂家给我送来一碗,可把我吃香了!’习近平说着,还好像刚吃过一般。这种感觉,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体会的。习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回报的人,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对他的滴水之恩他都当涌泉相报,他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修淤地坝,建沼气池,办扫盲班、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磨坊、菜园,打甜水井,使村民逐步过上好日子。所以,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不要忘本,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土地。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第四篇】

在认真阅读《梁家河》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这本书中表现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感染。

通过阅读,我认真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的工作、生活经历和梁家河几十年的时代变迁,被这其中蕴含的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所触动。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岁月里一言一行,真切地诠释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进取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意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初心。

总书记的初心就是在梁家河形成的,而且始终如一,历久弥新。习总书记初到梁家河村就面对“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的挑战;因为家庭原因在入团、入党、上大学等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对待和种种考验;不放弃自我学习,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并与实践相结合;为老百姓谋实事,到四川认真学习建沼气池并回来帮助全村建设;带领村民打地坝、挖井、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和磨坊;离开梁家河后不忘接济乡亲等等。青年习近平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珍惜光阴读书学习、不怕吃苦敢于吃苦、勇于担当善于谋事、心系百姓多干实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正是我们扎根在基层农村青年干部所需要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养分,强筋健骨,能更好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有益贡献。

正是这七年艰苦而又生动的时间磨练,使习总书记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铸就了人民领袖的人生格局。从梁家河的一点一滴中,读懂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具有浓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是党心军心民心所向,是人民之福,是群众公认、全党认同的,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工作生活的第一站,是习总书记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祥地和逻辑原点、实践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以及深邃的理论思考,起点就在梁家河。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正是在这里艰苦奋斗的生活历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逆境中前行的精神,在重重困难中披荆斩棘的魄力,是我们所有农村基层年轻干部的优秀学习榜样。

要深入学习《梁家河》精神,就必须要在学习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忠诚核心、拥护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政治上高度清醒、感情上高度切近、行动上高度同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学习中要突出融会贯通,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要深入学习《梁家河》精神,就必须要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所展现的优秀品质精神能传承和发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维护核心,始终在思想上看齐追随,按照镇党委统一安排,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践行“梁家河”精神热潮,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业绩。同时,还要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盯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深入贯彻省市新发展理念,推动沙河营镇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

69 480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