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第一篇】
【摘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以事实而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虽然无法同大城市、城镇相比,但改变的力度、改观的趋势、改善的层次是有着显著提升的。然而客观的讲,地处贫困、偏远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仍然极其薄弱。文章从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入手、探索产生的原因,提出如何解决这种差距的意见。改善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仅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完善,更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键词】教育差距 城乡 原因 意见
2012年8月24日,首节中国贫困地区小学校长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与会的主角并非有关部门的领导、学界专家,而是来自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贫困县的55名乡村小学校长。来自贵州赫章的校长郭昌举感慨:“我们村教育发展离县城至少差20年,县城离北京又差了50年。”如果城市教育仅一枝独秀的话,那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恐怕要变成一句空话,而教育的公益、统一又从何谈起。
本文首先将从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分析,从城乡发展结构、经济基础、人为因素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继而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加快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最后结合目前的现实情况,给予城乡教育差距合理的建议。
一、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
村与县相差20年、县与城相差50年。这样算来,乡村与城市间的教育差距相差70年。郭校长的话看似夸大,但并非夸口。贵阳作为贵州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中心,是贵州最发达的城市,但其各方面的建设不仅与京上广一线城市相差巨大,就算与武汉、南京、西安等二线城市相差甚远。除此之外,一些偏远地方,比如四川的一些县、乡在90年代初才用上了电。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如此缓慢,可想而知,教育的发展又该面临多少困难!
(一)城乡教学设施的现状
城市中的孩子上学有校车,私家车接送。即便没有这些,也可以做公交车上学;但是,乡村中的孩子上学则没有这么便利,坐索道过江、翻山等。一位参加论坛的校长聂章林就指出:“小学三年级毕业时,孩子就走完了25000里“长征”了,累都累得长不大。”另外的一些教学设施上,比如乡村的教学楼简陋,甚至是危房,即便如此,还经常会出现几个年纪的孩子坐在一个班里上课的情况。而城市中的孩子所用的各种教学设施则方便、优秀得多。
(二)城乡学生自身情况的现状
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学生们很难吃上早晨。事实上,就连正餐也常常只能吃一些营养极差的饭菜,仅仅是填饱肚子而已。根据论坛中的一些老师的描述:“只有家境好的学生,才舍得花5毛钱,给自己配上一包榨菜。”相比他们,城市中的孩子则又白又胖。我们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营养跟不上又怎能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除此以外,在学生中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乡村学校里,9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长连人都找不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是远胜于学校教育的,家长出外打工自然会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起到不利的影响。
(三)城乡师资力量对比
城市的师资力量几近饱和、超编现象严重,教学质量极其优异;而乡村则与之相反,缺编、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微博。一些乡村教师的待遇只有几百块钱,出去打工都比做乡村教师更有诱惑力。
二、引起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
关于城乡教育差距产生的原因,很多分析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了制度不够完善、地方财力不足、自然环境恶劣、个别领导重视不足等。诸多原因导致城乡的教育差距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教育质量越高的地方,发展越是便利;而乡村的教育发展则越发艰难。本文则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以下四个发面:
(一)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结构变动
中小城市的发展结构。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一些小城市采取的发展模式属于“猴子摘玉米”——捡了玉米丢弃芝麻、看到西瓜扔了玉米、最后看见蝴蝶则放下了西瓜追寻蝴蝶,最终什么也没得到。
这些小城市为了发展经济通常会将引进的资产投入到新区的建设中(或者说以新区为建设重心),由于城市规模较小,各种经济体都会迅速涌入重点区域——新区,在各种经济体活动的带动下,整个城市的居民、企业甚至是政府都会在新区重新建立居住、工作的新场地。在这种情况下,新区会投资建校,老区学校亦会想法迁至新区,学生们随着家庭的搬迁会转至新区学校,而且新校在个各方面的硬件设施会更加完善,师资力量也会转移至新建学校中,这会导致老区教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模式——越发展越差。而周边的乡村教育会受到更加不利的影响,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渐的被拉大。
大城市的发展结构变化。不同于小城市的中心迁移发展模式,大中城市通常是以原有的“点”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区域内的经济体都会被带动发展,随着区域发展的扩大,中心的教育在得到经久发展的同时,区域边缘的学校也会得到发展,因为这些学校受到城市发展规模的影响拥有者便利的交通和优异硬件设施,而未就业的本地人以及众多外地人则成为了学校发展吸纳人才的来源。这种发展虽然保障了本地城乡教育的差距,但从宏观来看却增加了其他地区(尤其是贫困乡村)的差距。以大城市为中心的这一区域吸纳着众多人才,这个区域外的一些优秀教师自然愿意进入这一区域,这就可能导致区域外的城镇、县乡的师资力量变得极为薄弱,久而久之亦会加大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二)经济发展导致家庭结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农民工这一名词早已是耳熟能详。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导致乡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极为重要。城市中的孩子无时无刻不享受着父母的关爱,父母为了他们的未来会教育他们学习的重要性,会告诉他们大学的美好。而乡村中的学生,没有家长对他们的影响,甚至连老师都不曾体会大学的美好,加之教育水平有限,很多孩子考不上大学,所以他们很难体会“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改变人生”的感觉,更加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其将时间浪费在没有出路的学习上,不如早点挣钱养家,久而久之,较之城里孩子们良性的学习竞争气氛,乡村学生们则形成了读书无用的理念。
(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教育、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其实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是指物质的基础,上层建筑是指精神层面的东西。说白了,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就没有资格谈精神。当一个国家的人民连饭都吃不饱时,谈教育、艺术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经济基础稳固了,上层建筑才能稳定发展。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乡村,那么多孩子更愿意出门打工而不是上学受教育。上面已经描述了乡村的孩子连饭都吃饱,对他们更加实际的事情可能是挣钱养家而不是上学受教育,这样的思想只能是乡村的孩子与城市中的孩子受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制度虽不完善,执行力较差才是重点
制度的一般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所以制度应该是一种工具,用来维护大家共同遵守准则的一把工具。既然它是工具,就一定存在漏洞,不可能满足或者规范所有人的活动准则。这就要求我们的责任人在办事的过程中善于变通,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勿死抠教条。
近十年来,农村教育出现了“留守儿童相应增加”和“适龄学生相对减少”的“一加一减”新局面,针对新形势,许多地方大力执行“撤点并校”政策。数年之间,农村中小学数量锐减一半以上。按理说,学校数量迅速减少,国家下拨经费稳步增加,这“一减一加”的新情况,应该可以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设施的改善需要。但具体执行是帐就不能这样算,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虽然庞大,可在分配蛋糕时,占有先天优势的大中城市自然抢得了先机。加上农村地区的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如果在农村学校大兴土木,收益的学生人数相对偏少。所以,即使有数目可观的经费下拨到了各地,县、镇一级的财政、教育等职能部门在使用时,又私爱城镇学校。这样一来,偏远、贫困、薄弱地区的中小学能分到的教育经费自然少的可怜。可怜到捉襟见肘,难以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以农村寄宿制学校所必须的学生宿舍为例,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调查,受益的88所贫困学校,仅占调查获知紧缺宿舍的乡村贫困学校总量的%。这样推算,全国依然有超过万所贫困中小学,处于急需学生宿舍状态!这样,本就先天不足的农村中小学,与城市城镇相比差距越拉越大!
三、对城乡教育差距的思考和建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战败国德国面临着相同的境遇,国家一片废墟,经济彻底崩溃,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德日两国重新崛起,经济恢复迅速,德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以及世界三大强国之一。他们是如何缔造这一奇迹的,他们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什么!——教育,出色的教育体系。由此可见教育与经济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就全国而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统筹城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以下三点开始:一是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教师全员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以河南为例,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教育厅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省市两级为农村中小学培训5万名骨干教师,至2010年,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及以上者达85%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以及上者达50%。二是把“以城带乡”的观念提升为城乡共同发展。建立城镇中小学和校长与农村教师和校长相互学习交流机制。2006年8月,河南郑州就启动了城乡教师异地交流任教活动,城市教师下乡,把教育理念、教学教改的新方法带到农村,对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配合“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统筹策划和开发文本、光盘盒多媒体资源,为农村地区教师培训提供支持,尽快缩小城乡教师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差距。
(二)切实改变“穷国办大教育”的认识误区,真正把教育投入放在首要位置
发展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还需要靠财力的支持。从国外农村的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德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为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所给予的教育经费上的支持。在国家教育经费拨款总额停滞不前的趋势下,农村的教育经费却从未断裂,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而美国政府为了推动农业的教育,自1995年以来,每年都以8%的速度增长。而我国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到4%的目标还没实现。穷国办大教育并非是教育投入低的真正理由,相对于满足公共需求而言,政府经费永远是不足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关键是如何取舍的问题,如何把有限的财政收入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在很早以前,我们就曾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穷不能穷教育”,然而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口号层上。农村基础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要把有限的财力优先投放到具有公益性的公共产品中。基础教育首先是政府的义务,然后才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三)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德国的著名元帅毛奇在俘虏了法国皇帝后说过一句极为精辟的话:“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因为所有大学生和大学教师都是有小学教师培养成才的。所以中小学对学生们的影响极为之大。
注重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习惯。科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最初8年是接受知识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小学的教育中应以开发智力的方式去教学,让孩子们在学习找到乐趣,这样会加大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才能促使他们阵中的去热爱学习,为了学习而去接受教育;另外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极为重要。一颗苍天大树再生长之处必定有一颗良好的基础,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小学就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对其一声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注重当代老师思想的培育,同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不健康的现象——“拜金主义”。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人正在变的自私自利,跳槽、攀高枝的例子极其普遍。事实上,在教室的队伍中,也有一部分这样的人,他们考特岗教师、去农村支教的目的并不淳朴,知识想利用这些机会变成正式教师,再向城里调动。所以,在学校的教育中,从小到大都应重视思想的教育,调成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还要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极低的问题,农村教师队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待遇偏低,非常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事实上,西部农村地区,国家为九年义务教育就已经设立特设岗位教师,由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地方设立专项经费,招聘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或有经验的优秀高中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由省财政设立山区教师岗位补助,改善山区教师待遇,特别是帮助农村教师承担一部分继续教育经费,减轻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成本。这样将会大大激发农村教师自主更新知识结构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缩小我国的城乡教育差距,实现社会公平,首先要缩小城乡居民教育投入差距。解决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教育、政治、经济、等社会各界力量同心协力,才能从根本上真正的解决城乡教育差距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第二篇】
一、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差异的表现
(一)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开始,也不是教育的结束。城乡家庭教育差异是导致城乡教育差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城乡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教育重视程度和教育方法上的差异。
父母忘记了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当下许多父母不能做孩子的好榜样。正是因为家长的示范作用和教育观念出了问题,才造成孩子对是非观念没有判断能力。还有,在农村,许多家长外出打工,把子女交给了老人。这些老人一方面要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他们的个人文化素质低。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怎么能用知识改变命运呢?
(二)师资力量的差距
1.教师队伍的隐性缺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些年来,虽然在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教师超编现象,但实际上我国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的短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偏远农村真正用于教学人员出现严重的缺编。落后的教学设施,艰苦的教学条件,同工不同酬的待遇,甚至有些地方拖欠教师工资等原因造成农村优秀教师逐渐减少,纷纷向城市或者发达地区流动,致使农村教育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适应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教师的隐形缺编。
2.教非所学,学科结构的失调
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由于教师的缺编和专业教师的缺乏,导致农村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们可以从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所学专业与任教学科、骨干教师状况和教研教改情况进行分析。
1从学历的起点看:农村学校的教师第一学历以中专为主,而城市基本上是重点师范大学的大专及本科毕业生。所以农村学校教师学历起点普遍偏低是导致城乡教学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2、从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上看:城市中小学教师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评职称方面比城市困难。因此,职称难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从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的差异上看:农村学校教师所学的专业与任教学科不一致的情况还占一定比例。而城市学校这种现象非常少见。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符也是影响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4、骨干教师状况:农村学校基本上不存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正教授级高级教师等;而城市几乎每所学校都有10多个特级教师,他们可以带动全校的教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教學设施的不同
在城区学校,由于政府投资力度大,教育设施可谓接近完美,多媒体、科技楼、以及各类教学器材、实验器材相比于农村学校都算齐全,甚至于农村学校望尘莫及的远程教育,根据一些地区的调查情况来看,远程教育既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别;,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而且还对农村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将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给广大农村孩子带来了福音。由此看来,上面所说的这些差距都是造成农村与城市孩子教育差异的外在因素。国家以及政府部门都应该看清这样的情况,并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
(四)资料缺乏带来的差距
教育公平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在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便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起点不公、过程不公,最终导致教育结果不公。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首先要考虑如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这就应该有当地政府部门拨款投资于学校各类学习资料与书籍,增加学生的广度。
二、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对策
(一)改变农村家长传统教育观
增强农村家长的素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首先,促进农村家长不断学习,更新农村家长教育观念。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其次,大力优化家庭教育外部环境。消除封建文化残余,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城乡互动。农村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方式,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家校两方教育力量配合协调;做好城乡家长互动。
(二)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首先,是要解决农村教育投入问题。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动地方政府加大义务教育上的投入。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教育的评估标准从单一的以量为中心转向全方位以质为中心,过于关注量的指标,更加注重学习质量,是大限度的促进教育公平。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一方面,要提高农村地区教师收入,解决工资拖欠和工资过低的问题,切实贯彻落实农村教师医疗保险等权利的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收入,增加农村教师数量。
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加强师德教育,使每一位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时代的教育理念。
(四)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性
构建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距,实行对农村教育的倾斜性政策,修正过去一“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取向,增加对农民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总量,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农村学校发展提供资金和物质保障。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尽管教育的总体趋势是在进步,但城乡教育的差距也在进一步加大,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因为只有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才能推动农村学生更好地享有教育的权利,也才能让农村学生实现追求的梦想,进入像城市学生一样理想的殿堂。
如何缩短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抛开外部因素不说,笔者认为,作为学校,可从打造校园文化方面入手。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景观、校园建筑设计、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第三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出现了空前的进步。教育进步了,但城乡教育的差距却依然存在,甚至差距呈现加大的趋势。随着城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明显地落后于城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城乡教育的发展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了解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剖析和发展农村教育,明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找到其应对政策,更好地推进农村教育的建设。
一、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
1、城乡学校设施配备存在明显差距。
受教育政策导向的影响,多年来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偏向于城市。农村教育资金的筹备能力极其有限,教育设施配备的城乡差距日益严重。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关键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被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凭借着优越的办学条件,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择校赞助款,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校设施,使学校更加富有条件;而办学条件原本就薄弱的乡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投入。就拿计算机来说吧,虽然它已很普及,而在农村,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的比率明显低于城市学生。教师几人才能合用一台计算机,而城市教师大多是人手一台。农村教师不能很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另外,还有体育设施比较差,农村教育虽然也很重视体育教育,他们不只教学生读书,还经常鼓励学生锻炼身体。但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像样的体育器材,所以就很难培养出出类拔萃的体育人才,很多体育天才被埋没。更重要的是,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那样的教学资源,不得不每天拿着书本看,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农村教育又落后于城市教育。我认为应该充实农村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体育器材资源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村孩子的素质,发展好农村的教育,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2、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存在明显差距。
城区学校学科教师配套,基本上是专长有专教,专业水平普遍较高,教师进修和交流的机会也多于农村学校,福利待遇更是明显高于农村学校。而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短缺,进修提高的机会不多,福利待遇更是微薄。所以,城市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大批农村骨干教师向城区集中。在教师流动上,呈现出农村学校向城区学校、薄弱学校向优秀学校流动的趋势。而教师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又往往带动着学生流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致教师和学生过于集中到某所学校,其结果是更加剧了城乡学校教育间的不平衡发展。
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势在必行
近几年,随着教育的发展,尽管国家在农村教育上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但老百姓受传统思想和思想道德素质偏低的影响,农村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此,改善老百姓的思想,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学校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势在必行。
1、农村学生素质的提高需要通过提高学生家长的认识水平来实现。
农村学生学习重视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家庭的重视程度。而学生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学生素质的提高,更要依赖于家长对教育认识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农村家长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与城市人民文化水平相差甚远,其家长的认识水平不可能在同一起点上。农村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单不高,有的家长甚至让学生辍学打工赚钱,他们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农民认识水平的提高,切实将农村教育落到实处,只有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更好的推动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实施。
2、农村学生家长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需要教育来引导转变。
当今大量的农村家长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都进城打工,很多打工的来到城市,被那里的物质生活所吸引不再甘于生活在农村。有能力的能把家人接进城里,而没有能力的就在城市里过着打拼的生活,留下的大都是老弱妇孺。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教育的一大难题。面对本来思想道德素质就不高的农村老年人,要改变他们世代遗留下来的传统思维很难,让他们重视孩子的教育就更是难上加难。为此,只有通过加强对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转变农村人固有的思想,也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应急对策
教育是发展了,但城乡教育的差距却在进一步加大,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只有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才能推动农村学生更好的享有教育的权利,也才能使农村学生实现追求的梦想,进入像城市学生一样理想的殿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解决城乡教育差距的难题,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1、提高教学硬件设施,缩小城乡教学设备差距。
教师要想教出有知识有文化的学生,必要的硬件设施是不能少的。生活在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没有一定的科技知识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因此,要大力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国家的拨款和社会的资助要合理的分配,不能盲目用于地修建教学楼,还要注意到相关的硬件设施应做到保质保量。同时,应加快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吸引优秀人才,缩小城乡师资的差距。
受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很多优秀的大中专学生大都不愿到农村学校教学,农村教师队伍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工资过低、标准不统一是制约农村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1)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在核定教职工编制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如英语、计算机、音乐等学科教师配备,应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还有,应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实行有利于农村学校教师稳定的补贴政策,为农村教师解决生活问题,争取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安心教育、服务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针对农村教师实际,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自觉发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教育的优良传统作风,争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
3、创建优越的农村教育教学模式和制度,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由于教育投入的不均衡让农村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高等教育阶段的门槛更是让农村的孩子鞭长莫及。全国高考看上去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诸多不公。尤其自大学并轨以来,学费增长过快,更使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上不起大学,无法接受高等教育。
首先,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可以适当调整农村孩子的课程,要偏重理科教育,然后文科辅助,争取学生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其次,应改革现行的分名额、划线录取制度。努力建立起以高校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新体制。
最后,在高校收费方面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费方式。如,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来源状况来确定收取学费的时间和每次收取的数额;也可按学分收取学费,让优秀的农村学生少交钱就能上好学校。同时应适当减免那些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的部分学费,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等制度。
总之,只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满足农村广大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才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也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村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乡教育的差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抓住机遇,全力以赴,为实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农村教育的飞速发展而努力奋斗!
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第四篇】
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实践是全世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国教育的重点方针并受宪法及教育基本法所保障。然而在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很难实现。在这方面教育部积极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均和发展。在偏远地区通常人口稀少、交通不易到达、生活较为不便、文化资源少。正因如此,近年来政府及民间投入许多教育资源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一、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因素
1.环境及经济因素,限制家长的期待
在偏远地区,因就业机会较少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期待相对较城市地区低,常因家庭经济因素而对子女或孙子女的期待趋向于提早就業、分担家庭负担。
2.教育资源贫瘠,学生文化资源较少
在文化弱势的乡下及偏远地区,受限于社区资源不足,周围条件不够,相对城市地区而言,有明显差异。
3.教师身兼数职、流动性大
在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因为教师人数少,代课门数多,且如果不是当地的教师,在婚后还会考虑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生活机能而选择进城执教。
4.学生学习动机相对较低
在城市地区,学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环境的支持、同学之间的竞争,使得学生的求学意愿和动机远比乡下小孩高。而农村地区,因为学习竞争较不激烈、文化资源也较少,和城市地区学生比较起来学习意愿也就不那么强烈。
二、城乡差距所带来的影响
1.较重视教育的家长迁居,学区学生数减少
笔者居住于乡村的亲友中,就有部分家长为了本身的工作机会考量、给孩子更多的文化刺激及同学竞争而迁居至城市。
2.学校人数锐减,冲击家长信心
当学校人数锐减时,部分学区家长将学生的就学人数视同学校的办学能力而对学校逐渐失去信心而选择其他学校,重视同学竞争或文化刺激的家长也不会选择小校就读,而会选择开车接送孩子到较远的大型学校或特色学校就学,以符合家长期望。
3.留在农村就读的孩子,学习动机相对低落
因多种因素,留在农村学校就读的都是上课缺乏动机之低学业成就的学生,只要能按时上课就已经不错了。
4.学生人数减少,学校面临被撤并校的危机
实践中,某学校因上述三项因素交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结果,从早期全校8班的规模,降到目前全校只剩3班。该校长正积极努力地筹划学校发展愿景,希望让学校不致于遭受到撤并校的危机。
5.教职员工面临超编而调动的情况
学校招收学生班级数锐减甚或因全校人数太少被撤并校,对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团队而言,将是一大挑战,首当其冲的当是校内的教职员工,因为班级的生师比,超额老师将被调往他学校。
三、缩短城乡教育差距建议方案
1.发展学校特色
发展学校特色是各校追求卓越、创新的途径,可考虑到学校愿景、文化、师生需求与共识及农村发展特色及方向,邀请校长、全校师生及家长、地方人士来共同参与规划。可融入乡土、创意、科技、环保、人文等概念,落实及应用在课程教学、环境文化、行为品德、服务管理、结合社区等策略。
2.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
借由学校特色结合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比赛、进行地方展演,提供学生表现的舞台,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亮点,相信自己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借以提高其自我效能。再开办晚自习、课外辅导、技艺课程,以同学的相互支持鼓励提升学业成就或是个性的技艺发展。
3.修缮教师宿舍,改善生活质量
在偏远学校任教教师多半并非本地人,教师宿舍年久失修,额外的房租支出增添教师的生活负担。为满足教师基本的居住需求,打造适宜的居住空间,修缮教师宿舍,提升教师生活质量,才能留住偏远学校的教师。
4.建置后备教师资源系统
在后备教师资源系统方面,除教育局的支教教师选派计划和推进轮岗交流,促进城乡教师流动,发挥支教教师的教学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外,还可以积极利用每年的大学生支教活动。政府机关和民间力量结合,适时提供人力与专业上的帮助,对农村学校的师资问题能够予以缓解。
5.开放多元的进修渠道
偏远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以及时间等因素导致教师参与研习意愿低,如若将研习时间调至周五或许能够增加教师意愿。此外,采取在线学习的研习方式也可解决交通距离的不便。校内自办研习活动,不仅能够针对该校问题,以教师为中心精进专业发展,还能符合在地需求,事半功倍。
综上,农村学校的师资问题对教育质量影响甚大,教师人力不足、流动率高、工作负担沉重以及专业进修不易等是长以来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发展学校特色、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整修教师宿舍、建立后备教师系统以及开放多元进修渠道等策略,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人力的窘境。
上一篇:学习党史的意义精彩4篇
下一篇:学习张桂梅自查报告【范例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