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著作读后感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习近平著作读后感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习近平著作读后感1

根据局党委安排布署,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习近平用典》一书。这本书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并对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每则典故,在解读部分阐述了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诠释了古典名句的出处和深邃的寓意。读之有如沐春风之感,阅罢生醍醐灌顶之悟,感受颇深,获益匪浅。结合工作生活实际,我将自己体会最深的几点陈述如下: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有植根于内心深处的修养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典出(北宋)苏轼《范增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7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引用的。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这句话来教导我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腐败问题的关键在于腐败者自身道德素养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因此,我们在把好基层土地管理第一关的同时,要学会自重、自省、自警,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要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更加自觉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加清醒认识我们党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四 大考验”,努力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要自觉对照党章,以焦裕禄、陈惠丽等先进典型为榜样,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和转变工作作风等方面入手,强化党性锻炼、党性修养,进一步解决好工作中“疑难”问题。

要有崇高的政治理想,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优良的政治品质。政治上要站得稳、靠得住,工作上要冲得上、干得好,生活上要行得端、做得正。要从内心深处听从党的召唤,从灵魂深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做人民群众的表率和先锋。

二、严格自律不触线,要有无需提醒的自觉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典出北宋包拯的《上殿札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等文中引用的。习近平总书记意在启示我们: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无明法不足以正纲纪,无纲纪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习近平总书记引

用这句名言就是要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落实,党员干部应该带头依法办事、执法严明、遵守纪律。“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正是要求党员干部摒弃好人主义和私心杂念,使法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从而形成全民守法的社会风尚。

由此我认识到,守纪律讲规矩就是要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自觉遵循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自己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的责任,做到“三个服从”,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带头严格自律,既在8小时内恪守规章,也在8小时外严守纪律,自觉摈弃从众、侥幸、麻痹心理,心存敬畏、守住底线。

三、强化服务意识,要有替人民着想的善良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典出明于谦的《咏煤炭》,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的。习近平总书记以此来告诉我们:“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否则,啥也不能,为啥选你?啥也不干,要你干啥?民生不是抽象空洞的理念,应该落实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考验着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习近平同志引用这句诗,就是要求各级干部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民生工作,努力办实每件民生小事。

我认为自己虽然是一名普通基层的党员干部,但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多从老百姓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要多从老百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自己本身就来自老百姓,要有替人民办事、为百姓分忧的善良,要用好手中的权力,摆好自己的位置,为百姓送上一份热诚,为百姓送上一点便利;对群众做好耐心地解释,为群众送上温馨的提示。要真正为百姓服好务,为百姓谋福祉,做百姓的贴心人。

习近平著作读后感2

通过阅读和学习《习近平用典》一书,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很好地理解国家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针。我们可以从该书中汲取一些营养,获得生活的智慧。读习近平用典,深刻地认识到其实这些用典就是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质名片,向世界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

我认为学习《习近平用典》,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像习总书记那样,由此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走进经典文化的海洋、加强学习、提升素养,这样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学习和传承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需要。东方西方,人心向善;呼唤仁爱,寰球共鸣。而这,恰好证明了习总书记努力倡导的,回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中国背景与意义,而且还具有世界背景与意义。习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论述道,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习近平用典》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把中国古代经典文化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阅读这本书,会有一种天然的怀旧感、亲切感,会让你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独乐不如众乐。独自学习不如构建学习型社会。古往今来,许多社会贤达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营造学习氛围,挽回世道人心。就社会成员而言,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不学习就无法改善自身处境。学习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

习近平著作读后感3

我们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理清了习总书记对依法治国、治国理政若干重大问题阐述的认识和理解。围绕习总书记讲话始终贯穿着的坚定的信仰追求、科学的思想方法、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务实的思想作风,联系自己的工作体验,结合着学习、理解、感受,总结为坚定一种信仰、坚守两条红线、坚持三种精神。

一、坚定一种信仰

信仰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信仰是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远景和远大目标的自觉追求,是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一直让我心醉神迷,一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头顶上的星空是指人的信仰,道德律是指内心的秩序。一个人如果拥有了这两样东西,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力量无穷的人。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九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之所以有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秘诀就是靠无数共产党员坚定信仰和道德实践取得的,二者缺一不可,互为促进。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对信仰的追求却一脉相承。共产党人的信仰,不同于一般的信仰。我们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有着超越平凡的力量。共产党人是有追求的,面对十八大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展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愿景,更加需要每个党员、干部以坚定的理想信仰支撑良好的官德,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梦和教书育人梦教师的信仰,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中国梦呼唤了新时期的民族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可以有10个样本,可以有N多个样本,不仅仅是将名字镌刻在历史史册的人可以成为样本,我们每个有信仰的人只要坚守,“忍将心血埋深土,为待他年人问津。甘为苍生受苦难,五十年后识斯人”的精神,我们都可以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样本。

二、坚守两条红线

严守纪律红线、坚守政治底线。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严守纪律红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要求。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不容置疑地指出,对踩“红线”“闯雷区”零容忍,而且要求这个观念一定要非常明确、非常强烈、非常坚定。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检验。

对“红线”,要有敬畏之心、戒惧之心,绝不能踩踏。要把严守党的政治纪律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坚定信念,自觉遵守,夯实责任,以上率下,不断自我革新、 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要勤于学慎于言笃于行,作为党员干部,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必须以政治纪律为准绳,真正做到在党为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不能在精神上‘缺钙’,患‘软骨病’,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掌控好,必须经受“四大考验”、防止“四种危险”,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始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严守政治纪律不是一句空话,不能只表态、不落实。明确行为准则, 坚持防微杜渐,始终修身严行,管住小事、守住小节、谨防小错,始终把严守政治纪律作为底线和准则。严守政治纪律最关键的是要夯实责任,要牢记自己第一身份 是党员,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把讲规矩、讲纪律、讲认真作为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干部廉洁自律的 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永葆共 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信念,做到信党章、信中央、信组织,坚决做到“四个服从”,强化政治担当,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党员干部头脑要清醒、心中有定力,必须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自觉遵守党章和党内各项规章制度,自觉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心中有 杆秤,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使纪律真正成为廉洁从政的刚性约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 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强前瞻意识,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中有数、处 变不惊。

三、坚持三种精神

坚持钉子精神、学习精神、担当精神。在中共十八届二中 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用了“钉钉子”这一比喻,强调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他说,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 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把每一棵钉子订牢、订直、订实,不说空洞的口号,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不做表面文章,多做基础工作,不搞政绩,多为民生谋事,坚持不懈,一项接着一项,一茬接着一茬,不断钉下去。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以致用,应用的过程促进学习深化,也检验学习成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把学习成效体现到促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改造上,使思想真正有所提高,使工作切实得到改进和加强,既能学到理论、掌握新知、认识真理、探索规律,提高改造客 观世界的能力,还能加强党性锻炼,提高自身修养,改造主观世界。习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这是由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 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要勤于学、敏于学,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还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

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这是检验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习总书记在接受外国记者专访时,他深情地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语意重大而深远。担当,意即接受并负起责任。作为党员干部来说,担当就要真正接受和担负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用担当的责任精神在实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具有担当精神和敢于担当,不仅是共产党人的立身基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价值取向。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为民奉献,倾心竭力,善作善成,不推诿,不回避,不怕麻烦,真抓实干,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就能形成一种巨大的担当力量,才能对得起党员这个称号,不会贻误党的事业,才能成为一个有历史担当的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大大小小百余次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平实、深入浅 出,触及心灵,振聋发聩,充满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充满了语言魅力,看得进、学得懂、记得住、传得开,能入耳入脑入心入神:“打铁还需自身硬”、“温水煮青蛙”,“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 ‘钙’”,“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话语都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习近平的系列讲话,认识清醒,见解深刻,既没有丢老话,同时又讲出了新话,体现了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现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我们要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做到知行合一,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持之以恒,常学常新,把对讲话精神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习近平著作读后感4

“人间四月芳菲尽,全民阅读花盛开。”伴随着全民阅读春风的徐徐吹来,在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重要论述,“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仔细品味,领悟读书的意义,感受读书的氛围,阅读学习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那意境、那气息,惹人心醉。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传统经典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的《习近平用典》一书,是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是一本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视野广阔、推陈出新、启迪精神的好书,全书共六大部分、135个典故,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了“新生命”,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以经典名句画龙点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蕴深厚,“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示它引领中国发展的能量,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生机、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怀。书中以独具匠心的雕琢,传承了经典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理、智慧启迪、我为能有这样的好书而深感自豪,愿意和更多的读者一起学习其中的道理。

阅读这本书,会有一种天然的怀旧感、亲切感,会让你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独乐不如众乐。独自学习不如构建学习型社会。古往今来,许多社会贤达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营造学习氛围,挽回世道人心。就社会成员而言,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不学习就无法改善自身处境。学习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是的,结合“三秦书月书香兴平”活动的开展,我不仅自己阅读,而且白天在单位组织我们新胜医院党支部的全体党员阅读学习,晚上在农家书屋和村民分享书中的快乐,开启一种好学乐学的新风尚。

这本书中多次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借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境界问题。中国哲学讲求境界,用心学习,真心学习,就能体认“本体至乐”。它超越了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算计和私欲,让具体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毫无拘束,灵明清爽。付诸实践,既能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又能服务大众,改造世界。《习近平用典》中多次引用《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里讲的“本根”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枝叶茂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如何能够确保“本根不摇”呢?那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敬民爱民的工作。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

在如何有效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上,古为今用,回望历史,从我们灿烂、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家底中寻找自信,不失为一种解决途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那么,又该如何破解古为今用的知易行难?习总书记频繁用典告诉我们,让悠久的历史文化照进现实,其实并不遥远,就在你我的一言一行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郑板桥《竹石》的题画诗,咏物言志,借以表现作者正直倔强的品格,以及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铮铮铁骨。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劝告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为困难所扰、不为矛盾所惑、不为利益所诱。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才能站稳价值立场,才能保持清醒认识,才能具备政治定力。自信,才有执着的坚守;自信,才有自觉的践行”。这种用典说理形象有力,是对优秀文化创造性的传承,更闪耀着文化自信的诠释胸襟。

习近平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血脉,那么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饱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成就大格局、大境界人才必须学习的内容。习总书记对经典古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释放整肃吏治的信号,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国理政,通古今之变,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然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开创全新局面。阅读《习近平用典》时,被这种斩钉截铁的意志深深感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干部选拔的重要性,再次突出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敬民爱民,巩固邦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们翻阅儒家经典《尚书》时,就会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曾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当别的民族还处于神话、宗教或茹毛饮血的历史阶段时,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将重心转向了“人”。人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高贵。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的最高价值就是“仁”。这个“仁”足以统摄包括行政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仁”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应当成为主宰行政事务的最终依据。“仁”具体化为“礼”,进入社会治理的具体环节,使得权力运作有章可循。在传统社会中,“民为邦本”这个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切实改善民生,成为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写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

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期领先世界。从发展的波峰跌入波谷,中华民族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但民族脊梁的挺立,使中华民族终于在自己的艰苦奋斗中走出了一条重新崛起之路,给世人展示了一条古老民族复兴的独特魅力和十分壮观的历史场景。

通过阅读《习近平用典》一书,不仅仅让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更让我感受到阅读传统经典文化所带来的益处,当你真正把阅读看成生活的一部分时,你就是快乐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真正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拥有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让读书激励你、我、他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雨露吧。

69 711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