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文化思想专题党课讲稿6篇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党课讲稿

第1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极大丰富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七个着力”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切入口,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既有强大的理论指导,又是科学的行动指南。其中,“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统领全篇,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起着定性定调定向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

一、深刻把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艰巨使命任务,只有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有力领导,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迟滞中断,才能确保党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下好先手棋,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红色政权坚强稳固。

(一)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具有极端

重要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前途在今朝,民族实现复兴、国家实现现代化只有物质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于政党而言,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一经掌握群众才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为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证。于国家而言,一个没有共同社会理想的国家,是没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让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上结成一条心、拧成一条绳,团结起广大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凝聚起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磅礴伟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进程才会迸发出强劲动力。于

民族而言,自觉的文化认同和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为代表的爱国情怀、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代表的社会观念、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代表的博爱胸襟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厚思想根基。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以“长征精神”为标志的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以“红旗渠精神”为标志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以“改革开放精神”为标志的敢闯敢试、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的血与肉,“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这些先进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文化条件。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关键所在,具有极端重要性。其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性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职责是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为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积极有力的宣传思想文化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其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可以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其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加强党的领导可以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统一性、思想引领力和组织实效,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强大合力,为更好地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政治保障。

(二)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具有战略紧迫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着眼国内大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形成实现首要政治任务和新的文化使命的战略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我党的

思想旗帜,更是走好新征程的行动指南,需要我们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和人民,我们党才能把握好历史使命,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此外,从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演进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除了要在实践场域完成相应的物质实现,更要在精神领域形成高度的价值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只有坚持并加强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确保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才能从根本上保护中华文明的传统血脉,确保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才能从根本上决定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确保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着眼国际大局,随着我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来增强应对复杂局势和风险挑战的战略警觉。一方面,随着民族复兴进程稳步前进,一些国家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在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错误思想文化渗透、各种意识形态战争、纷杂社会思潮侵略越来越具有迷惑性和隐蔽性。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都是发展起来以后

的问题和难啃的“硬骨头”,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国内外风险挑战相互交织,严重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淡化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干扰党对国家发展事业的全面领导,影响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形势越是严峻,越要发挥党统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敢于与敌对势力斗争,敢于向错误思想亮剑,坚守好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确保中国梦如期实现。

(三)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具有历史

必然性。历史必然性指的是“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的决定性、不可避免性和不可改变性,即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党领导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创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内在要求,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的集中体现,具有历史必然性。首先,坚持党对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符合历史逻辑。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始终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成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坚定领导核心,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中

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领导中国,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其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符合理论逻辑。184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提出了“宣传工作”的概念,明确将宣传工作作为加入同盟的必要条件,要求盟员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而在列宁的著作中,强调“宣传鼓动工作”,提出宣传工作“就是在工人中间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目的是要唤醒工人阶级政治觉悟,培养无产阶级革命热情。

二、深入总结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优良传统与基本经验

回望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在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历程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党始终牢牢把握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

(一)坚持和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不断夺取胜利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传播革命真理、在全国各地创办红色刊物,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革命斗争形式与实际,将党对思想的领导放在其他一切工作领导的首位,以革命的

理论指导革命的运动,在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根据国内外形势、革命任务和宣传对象的变化,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工作主题各有侧重,为我们党领导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破”“立”并举,大力加强全社会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大力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除旧布新,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全面恢复国民经济、顺利完成三大改造、推进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引导大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求发展,不断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取得了伟大成就。

(二)“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所在。新时代,我们党更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观点,并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党和国家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委讲师团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成了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四梁八柱”和体制基础。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能够实现新的飞跃,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全党上下要深切领会“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新征程进一步赢得未来的根本所在。

(三)“两个结合”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继续夺

取新胜利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需要我们辩证把握系统推进,贯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理论和实践也会不断发展变化,需要发扬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和真理精神,在坚持中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处理中国实际问题中发展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

思主义能够结合并且高度契合而又相互成就,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要让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于本国本民族文化沃土,让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用中国风格表达马克思主义,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特色展现中国形象,以中国式现代化续写中华文明时代新篇章。

三、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实现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理论层面上的高度凝练和深刻总结,更在实践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基本原则、指明了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这一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动力来源,为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切实领会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思想内涵。

首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

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

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其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管宣传的原则不动摇。

各级党委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遵循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媒体,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要紧密围绕党的意识形态展开,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方针政策,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准则。同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传播谣言、不渲染负面情绪,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此外,要注重加强党性教育,培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党性觉悟,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要问题和重大事件上及时表明态度,在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上敢于亮明立场。其二,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党领导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目的所在与力量源泉,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同地区、行业、年龄的群众接受党的理论教育的切入点不尽相同,要把握好统一性与多样性原则,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传到群众耳中心中。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生活期盼、现实问题反映出来,以问题导向为抓手,不断提高党的政策方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其

次,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现路径。其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六个“更”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文化底蕴,是我们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信心所在和底气所在。百年大党栉风沐雨,风雨兼程,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文化自信是我们民族复兴伟业最坚实的精神支持。其二,历史深刻证明,中华文明一旦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开放包容本就是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和繁荣进步的显著标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都有其历史合理性和现实借鉴意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自觉吸收先进文明的时代精华,推动中华文明的自我革新。其三,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途径。守正,守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守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魂脉,守的是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命脉。创新,创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新,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创的是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机制体制方式方法之新。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内在统一、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需要系统把握、整体落实。

(二)持续完善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

首先,完善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要完善党的组织体系。“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只有“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都坚强有力、充分发挥作用,党的组织体系的优势和威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其一,要在横向上构建起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格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文艺创作、新闻舆论、文化产业等工作各有侧重,需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配合、群众支持参与的工作合力,各级党委各个单位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优势,推动协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其二,要在纵向上打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各级党委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认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党对其领导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并自觉将其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基层党组织作为面对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第一责任人,是党联系人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联系人民的纽带,更是反映顺应民意、赢得守护民心的桥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都要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其次,完善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

体制机制要以成熟公正的法律体系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多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党内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先后出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发,为今后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约束。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以立法执法促进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体实施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党内外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此外,执法部门要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法律的权威,统一明确的标准,增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自觉,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权,强化文化执法理念创新,提高文化执法水平,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高效顺畅运行。

(三)不断提升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实际效能。

首先,党领导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核心在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可爱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组建一支政治过硬、能力够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专业队伍,在把握思想路线方向时旗帜鲜明讲政治,在应

对意识形态危机时忠诚履职不动摇,在巩固主流舆论文化时围绕中心顾大局。高校要高度重视和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教育广大青年,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培养生力军。各单位各部门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主动承担第一责任人,以丰富的工作经验帮助青年骨干提高政治站位,加强专业技能。青年骨干“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主动投身宣传思想文化第一线。其次,提高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业务本领,将党的领导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实际效能。一方面,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锤炼过硬作风。新的历史起点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挑战交错复杂,错误思潮层出不穷,严重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解决好实际工作中各类堵点、难点、痛点、焦点问题,将钉子钉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锤炼过硬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将钉子钉牢。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钉实。另一方面,要锐意改革进取,砥砺奋进前行。立足信息时代,党员干部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

界观看待问题,准确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环境、对象、范围、方式的变化,主动识变、积极求变、科学应变,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针对网络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的实际,掌握网络传播规律,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形势变化,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时俱进、扎实有效。

同志们,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的指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深刻认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战略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始终牢记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优良传统与基本经验,坚决贯彻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与决策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第2篇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逻辑,奋力开创中华文明新

辉煌

同志们:

文化兴盛支撑国家强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围绕我国文化建设重大问题形成的一系列内涵丰富、论述深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理论总结。

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直接参与和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萌发、孕育、成熟,在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用、检验、升华,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问题的直面回应与科学解答。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既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更是中国共产党直面国家文化自信、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困境与威胁,回应推动文化繁荣的时代诉求而创立和不断完善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

思想来源于实践,并在对实践之问的回答中不断发展丰富,这就是其所彰显的鲜明的实践逻辑。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数十年从地方到中央的领导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形成了针对县域、市域、省域、国域不同层面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伴随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演进而逐步发展并最终形成。党的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同志参与文化建设工作而总结的实践经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萌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体智慧结晶,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最终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一)在保护文物古迹中萌发历史文化传承理念。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历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批评“许多领导同志的头脑中,轻视文化、教育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提出文化兴县战略。他指出要搞好教育文化事业,大力推动文物古迹保护抢救工作,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用起来,让不会说话的古迹活起来。在他的领导和部署下,正定先后完成了修复隆兴寺、保护古槐树、编写《正定古今》等文化建

设工作。正如正定群众所说:“近平同志对正定的历史文化传承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在对地方民俗民情的认识中初现文化建设工作思路。1985年6月至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先后在福建省厦门、宁德、福州和省委、省政府担任重要职务,领导并探索福建的文化建设道路。一是大力推进文艺繁荣。习近平同志着力振兴闽剧,推动芳华越剧团发展环境“升级换代”,领导创作了《山海的交响》等一批文艺作品,他指出,要“抓各门类的艺术创作,包括文学、音乐、影视、歌舞、曲艺、书画的创作。各个艺术门类都要大力提高艺术生产力”。二是着力保护城市历史文脉。习近平同志领导保护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抢救万寿岩,修复林则徐系列遗迹,打造福州城市文化雕像景观,推动武夷山、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是尽力支持文化出版事业。习近平同志推动《闽东报》复刊,两次扩版《福州晚报》,并出版一系列福建省古籍图书。在文化发展规划中推进建设文化大省。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和省委书记。“主政那五年是浙江文化建设大步跨越迈入前列的五年”,在他的治省方略“八八战略”中,其中一大战略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习近平同志提出“三个不相适应”和“一个不够协调”的论断,并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

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繁荣,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构建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整体框架,即以“三个力”为方向,以“八项工程”为抓手,以建设“四个强省”为目标构建的“3+8+4”框架,撑起浙江文化建设宏伟大厦的“四梁八柱”。《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最重要的一项文化决策,把准了浙江文化建设的方向,擘画了浙江文化发展的蓝图,在浙江文化建设史上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在传承红色革命文化中探索文化大都市建设。

2007年3月至10月,习近平同志任上海市委书记。他履职后的第一场公开活动是瞻仰中共一大、二大会址,重温党的初心使命,接受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文艺单位调研时针对上海文化建设指出,“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把文化的力量融入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文化发展,全面推进文化大都市建设,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互鉴中传承弘扬中华文明。2007年10月,习近平同志进入中央工作,正式开始了领导国家层面的文化建设工作。任职国家副主席期间,习近平同志赴俄罗斯、日本、美国、德国、比利时、匈牙利、老挝、

孟加拉国等多国参加文化外交活动,增进中国同世界的彼此了解,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展、成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建设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从2014年首次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到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从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九个坚持”,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从“两个结合”到“七个着力”;从宣传思想工作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到“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成熟、完善,并于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正式提出,其中凝结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文化建设工作实践经验的集体智慧。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最终确立的,它的相关理念、观点从习近平同志早期在地方的从政经历中萌发、初现,在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发展、成熟。它来源于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它的生成、完善过程体现了鲜明的实践逻辑,未来也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推进而继续丰富完善。

二、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在全球化和数字化大潮中,为增强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稳步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提出与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的实践需求、实践进程相呼应、相契合。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现实需要的积极理论回应。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中国陷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境地,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和失败感,文化优越感和自信心逐步丧失,中国国民文化心态逐步由封闭的自信自负走向自卑自虐。“全盘西化”等丧失文化主体意识的极端自卑心理充斥着当时的中国社会。更有甚者直接将东西文化之别等同于野蛮与文明、落后与先进之异,对中华文化展开了充满文化自虐色彩的偏激自省,把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片面地归结于中华文化的失败。中华文化自信的近代失落,导致文化主体性和中华文化正统地位逐渐缺失,全盘西化带来的文化自卑心态,混杂着这一心态滋生出的仰视西方、崇尚西方、模仿西方的

文化价值判断日益成为主流社会的心理趋向,使中华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陷入危机。

这种缘起于近代中国文化失落危机导致的文化自卑心态延绵至今,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背景下,更易衍生出文化主体危机、文化安全风险等诸多现实文化建设困境。因此,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迫切需要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先进文化理论纠偏文化心态,引领文化发展,进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代重构。坚定文化自信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深厚价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文化立场,是新时代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正是顺应了新时代建构国民文化心态和文化价值观的实践需求,回应了中国文化自信当代建构的实践呼唤,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和深刻的实践意蕴。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践呼唤新的文化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引发了文化碰撞,出现了思想混乱、崇洋媚外等诸多文化安全问题。在最初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中,中国文化发展处于弱势地位,中国的文化产业、传统文化观念等受到西方全球化的直接冲击。二是网络与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带来了舆论和价值观领域的文化混乱。西方国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对中国进行

文化渗透,致使不良文化、错误思潮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体系产生消极影响甚至破坏。三是在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扩张下,中国的文化安全受到威胁,文化价值观面临西化、分化风险。西方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等是造成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面临安全困境的因应。以解决文化安全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是文化建设实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着力化解文化建设实践中面临的安全问题的策略。首先,“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至关重要,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渗透和思想侵入,严重威胁和侵蚀我国的文化安全。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

必须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屏障。其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管文化”重要原则、直面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而提出的。从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针对文化建设的“十四个强调”,到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七个着力”,都明确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我国的文化安全才会更加牢固。最后,“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信息化条件下,维护网络文化安全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科技前沿,分析网络文化传播规律和网络舆情生成演化机理后指出,“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增强网络文化安全意识,“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条件下掌握舆论主导权,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除此之外,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所倡导的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

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等理念,也有力回应了增强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的文化建设实践需求。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新时代增进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它系统回答了长久以来中国文化建设所面临文化自卑与安全困境的实践问题,统筹文化自信与文化安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实践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增进文化自信、保障文化安全的同时,也致力推动文化繁荣。它为新时代文化繁荣指明实践路径,是“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需要而生”的科学行动指南。

“精神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精神文明建设,对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细致谋划和实践部署,明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之一。具体来说,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繁荣,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一)宏观来说,推动文化繁荣,就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七个着力”文化建设工作方略,明确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新

时代文化建设的两大重要内容,其繁荣发展关乎文化建设工作成效,关乎能否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关乎能否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具体的实践任务。新时代新征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确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要着力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加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定要突出社会效益,要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作贡献,这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使命和任务。

(二)微观来论,推动文化繁荣,就要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全面覆盖、协调并进的文化繁荣。“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行动领域,它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是覆盖广、门类多、种类繁、成果硕的文化大繁荣。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未来

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为使其顺利完成,就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推动实现全方位、多领域的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总之,伟大的时代呼唤文化的繁荣,并催生伟大的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实践路径,是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的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创中华文明新辉煌。

第3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原创性贡献

同志们: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不仅会议名称增加了“文化”二字,而且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在我国文化建设史上、党的理论创新史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正确把握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对于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矢志不渝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从“两个大局”的维度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两个大局:一是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

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这是国际大局;二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国内大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相互影响、彼此交织,中国既面临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又同时面临重大风险考验。那么,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

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明繁荣兴盛为支撑,需要把14亿多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创造凝聚起来,拧成一股绳,汇聚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这就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篇章,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应对国际国内复杂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

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深化了对这一命题的认识,作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重大判断。所谓世界之变,主要指世界范围主体力量的对比关系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矛盾日益加剧,西方自殖民时代建立的“中心—边缘”的世界体系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东升西降”的趋势不可阻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必然推动国际格局发生深度变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度调整。所谓时代之

变,主要是指当今时代特征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文明文化交融互鉴更加广泛深入。另一方面,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层出不穷,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全球发展和世界前途面临新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所谓历史之变,主要是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突出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示出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昭示着社会主义和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灿烂美好的光明前景。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下,国际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时而隐蔽,时而公开,舆论交锋时有发生,“意识形态战”呼之欲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民族安危、国运兴衰、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的战略高度,强调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

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应当看到,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境外敌对势力加大渗透和西化力度,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不断变换手法,制造思想混乱,与我争夺人心。一些单位和党政干部政治敏锐性、责任感不强,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助长了错误思潮的扩散。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这些重要论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要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居安思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确把握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基本态势,深刻认识国际国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长期性,坚决打破西方舆论封锁和国际话语霸权,有效应对美西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图谋,坚定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科学思想的正确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正确开展国际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正确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二、从深化文化建设规律的维度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只有科学认识、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用以指导工作、推动实践,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成功。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同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一样,有其内在固有的规律。一方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搞现代化建设不能离开文化建设。因为文化建设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和高素质人才;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必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强大

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观念性障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党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

认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强调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展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文明”,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首次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在“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现代化建设

战略全局的重要位置,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使命任务谋篇布局,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如何突破传统体制和观念束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其中一项重大举措是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转企改制,即推动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广电传输等单位的转企改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重点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据不完全统计,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近30万个。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一,深化了对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自强的认识。过去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侧重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从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等方面进行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文化

建设新的使命,深刻阐释了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自强。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他说:“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习近平总书记还把坚定文化自信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强调“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文化的本质和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刻阐释了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第二,深化了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重要观念,如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特征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出发,说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时代价值,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2023年6月

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

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

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这些重要论述从“两个结合”的维度,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在“两个结合”中才能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三,深化了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党的文化使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认识,在创新发展中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大局”高度,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把建成文化强国列入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还部署了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任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

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对党的文化使命的最新概括,深化了党对文化使命的认识,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四,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意识形态工作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间关系的认识。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其他方面工作都紧紧围绕并服务中心工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的原则和方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党的十八大前后,围绕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一些领导干部和单位片面理解中心工作而忽视其他方面工作,以为只要经济工作搞好了,其他工作放松一点,有些偏差遗漏也不要紧,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甚至搞一团和气。丧失党性原则和批判勇气,不愿或不敢同错误言行作斗争,是当时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高度敏锐和高瞻远瞩,用“极端重要”“三个事关”来概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

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对扭转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发挥了巨大的引领

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五,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时代,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始终存在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反马克思主

义思潮的较量和斗争。这一较量和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是尖锐激烈的。列宁曾指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一直存在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言论。党的十八大前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他指出,“我

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他还说:“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思想舆论领域划分为三个地带,主张对不同地带采取不同策略:“对红色地带要巩固和拓展,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对黑色地带要勇于进入,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斗,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对灰色地带,要大规模开展工作,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如何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观点,比如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文艺、党管党校高校,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等等。这些重要思想和论述,对于如何开展思想舆论斗争、管好思想舆论阵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深化了党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建设的认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关于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道路与原则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方向,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以及其他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表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及其显著特征。最早完整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论断的是党的十四大报告,此后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和重要文献都坚持了这一表述,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一以贯之和坚定不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主要是考虑到“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战略构

想提出以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成为党在文化建设方面新的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道路,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形成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作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继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文化发展道路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可概括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两个结合”。这既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担负好党的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的原则。二是坚持人民至上。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理论本质,同时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理论本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就是体现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既要

坚定文化自信,又要建成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四是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造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开放包容,指的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五是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与“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体”主要指本体、主体,“用”主要指运用、实践。“体”和“用”的关系,就是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明体达用”就是说,形成正确认识或科学理论是为了实际应用,用以指导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当成观念的东西,成为书斋里的学问。“体用贯通”是指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行动和实践必须有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成功,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另一方面,行动和实践是产生一切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基础,必须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理论的正确性,推动认识和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把“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哲学理念运用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说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是从事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要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力量。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

开放式的思想体系,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五个坚持”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可以视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方法论意义上的重要体现。

(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包括六个重要方面。一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网络文明等。二是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内容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等。三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内容包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诚信文化,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发挥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内容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体育强国等。五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内容包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六是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工作布局、实践要求。内容包括:新时代文化建设路线图和任务书,如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宣传思想工作的“九个坚持”,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推进新的文化使命的“七个着力”等。

四、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向深入

(一)正确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要深化相关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比如要正确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避免产生认识误区。第一,要避免“两张皮”。所谓“两张皮”既体现在认识上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互不关联或关联性不强,又体现在阐释方式上没有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

何相结合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思想理论创新和宣传阐释工作,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互不关联或关联性不强

的观点影响式微。目前的问题主要包括,在阐释方式上如何说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说清楚我们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特别是要说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现在惯用的一种阐释方式是,先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重要观念或思想,比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然后说这些观念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再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论述的正确性。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往往一笔带过或语焉不详。这显然是不够的。

第二,要避免简单对比拼凑。应当看到,“第二个结合”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结合。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而不是颠倒过来用传统文化观念阐释马克思主义,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既要注意避免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又要注意避免

生搬硬套、削足适履,陷入教条主义或复古泥古的泥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著名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全面深入地理解“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的首要前提是剔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糟粕、不合时宜的陈旧内容,弘扬其优秀的思想、理念、观念与思维方式。其次,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契合性,因为两者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具有高度契合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

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三个方面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彼此联系,缺一不可。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陈旧落后的观念甚至反动的封建文化相结合,也不能搞无条件的生拉硬拽的结合,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把意识形态工作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有力部署下,经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尽管如此,滋生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内外部条件依然存在,境外反华势力仍加紧推行对我意识形态渗透。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有时

交锋激烈,呈现出隐蔽性、顽固性、难治理等特点。202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尖锐复杂,需要全党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善于斗争的本领主动应战,牢牢掌握主动权。”我们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牢固树立阵地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网络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引向深入。

第一,要改进意识形态工作,避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术研究,搞一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送审及审查的重点应该围绕是否存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和重大政策问

题,是否存在违背学术研究的规范问题。要严格规范匿名评阅审查制度,对审阅专家实行有限授权,用清单的形式明确审查方向、审查重点,坚决杜绝和防止“恶评”现象。要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健康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通过理论辨析和思想引导达成共识、共同进步。

第二,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信息化时代,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人接收信息的途径已经从报纸、广播、电视、门户网站,转移到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适应这种变化,主流

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必须与时俱进,在公众信息接受度高、影响力大的空间建立舆论阵地,不断扩大影响力。主流媒体必须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观,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并向纵深发展。要积极开展与有影响的、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有影响的自媒体平台及用户的合作,特别是开展与在年轻人群中有影响的自媒体平台及用户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共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坚持内容与形式并重,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做到内容丰富扎实、形式新颖多样。应当看到,信息的碎片化、形式的娱乐化成为当今传播方式的重要特点,内容轻松、语言活泼的短视频、短文章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主流媒体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切实改进文风,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新闻舆论工作,真正回应群众的关切,切忌枯燥的八股习气。

第三,要强化对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的监管,积极扶持网络正能量。市场化资本化程度高的社会媒体,以及为赚流量谋利而不顾道义的自媒体,往往是网络负面舆情的推手、制造传播谣言的集散地、境外势力影响国内舆情的桥头堡。虽然这些媒体不占主流,但其破坏力不容小觑,对缺乏自主意识和判断力的青少年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强化对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的监管,净化网络空间,弘扬正能量,

意义重大。监管部门要加强工作力度,把不良媒体的负面影响和社会危害降到最低,同时支持和扶持积极传播正能量的自媒体,扩大其网上影响和社会影响,推动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第四,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推动构建国家监管、平台履责、网民自律的网络治理新格局。国家层面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立法,给各类新兴媒体以及广大网民划出法律红线和政策底线,让网络平台和网民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要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强化各类媒体的网络治理责任,防范和打击各种网络暴力犯罪活动,斩断滋生网络暴力的利益链条,严厉打击网络水军造谣生事,追究网络平台及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责任。要做好舆论研判工作,及时掌握舆情最新动态,准确评估舆情走向并做好相应预案。要适时进行舆论引导,不拖延、不敷衍、不过火,牢牢掌握舆论斗争主导权、主动权。要注意舆情反转现象,及时公布事实真相,因势利导。要旗帜鲜明开展舆论斗争,严格区分“三种地带”“三类问题”,敢于批驳错误观点,坚决遏制负面舆情。要规范个人在网络空间发布信息的行为,禁止发布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公序良俗的信息,禁止发布侵犯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声誉的信息,禁止超越事态范围进行人肉搜索、人身攻击等行为。要加大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教育,培育网民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各网络平台要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意识,正确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组织人力自查自纠,规范平台用户言行。

第4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党课讲稿: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及其科学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把握好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切工作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践当中生成的。两大思想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关系,是基本理论与文化理论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包含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丰富实践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

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关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在哲学层面理解“体”与“用”的关系,做到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相互统一。“体”是根本,“用”是实践,“明体”就是明晰宗旨,“达用”就是完全通达实践,“体用贯通”指理论与实践相互统一。“体”与“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近代许多思想家也曾使用这一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用”体现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包括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等等。

习近平文化思想历经实践检验,其科学性与作用力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遵循好、运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科学而准确地发挥好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伟力。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我们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与科学架构,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此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不能孤立学习,要结合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及其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系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这篇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范畴,这一范畴可以支配并包容其他概念,是完全成熟且具有典型性的范畴。

什么是范畴?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范畴。康德曾说过,范畴“是关于一个一般对象的概念,通过这些概念,对象的直观就在判断的逻辑机能的某个方面被看作确定了的”。涂尔干说,范畴是最高概念,可以支配和包容其他所有概念,“是精神生活的永恒模式”。恩格斯指出:“一切真实的、寻根究底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出和确定无限,从暂时中找出和确定永久。然而普遍性的形式是自我完成的形式,因此是无限性的形式,它把许多有限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无限的东西。”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从新的文化使命出发,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两个结合”的深厚意蕴。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穿在我们党的全部历史过程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起点,贯穿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建设并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分阶段进行建设,不同阶段显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

从革命史、现代化史的角度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丰富我们对党的历史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过程,同时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领导民主革命的大业,提出“第一个结合”,为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支持,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

供了支持。在民主革命进程中,我们创立了先进的左翼文化、近代的红色文化,形成了具有文化形态价值和意义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第一个阶段,即与“第一个结合”相适应的阶段。此后,我们步入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第二个阶段,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这两个阶段可知,要想最终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具有新的更高的理论自觉,出现新的理论创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第二个结合”。没有“第一个结合”,就不具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没有“第二个结合”,就无法最终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成之时,中华文明将形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辉映的双子星座。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较之古代文明,将更加雄浑壮阔并富于时代精神、向着未来无限演进。

(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现代”的理解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现代文明,是与古代文明相对应的概念。中国古代文明,又被称为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或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全球史的视野看,中华文明往往与

地中海文明相对应,二者共同构成了古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虽然“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等于能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觉建设起来,还需要有一个合格的主体自觉、自为地建设。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此重任。之所以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不是近代文明或当代文明,是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体现了其与古代文明的形态传承与区隔,也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与政体的标识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这段重要论述表明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关系,表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古代文明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明标识。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光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

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这段重要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应“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密切关系,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成阶段的文化形态。换句话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建设完成。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的光明前景。与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概念一样,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有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又有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的深厚物质基础。

(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替,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者是形态的传承与区隔的关系。我们绝对不能理解成,一旦有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抛弃古代文明,二者不是断裂性的区隔关系,而是包容性的、蕴含性的区隔关系。

(五)文明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是文明的集中体现与依托,国家政权与文明形态不能够割裂,一旦割裂往往就政息人亡。关于文明与国家的关系,一部部文明史已经非常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古希腊文明与城邦制结合在一起;西周青铜文明与当时的封建制度结合在一起。总之,文明与国家政治制度不可分割。历史上许多文明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消亡而消亡。所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要与我国的国家政权和国体紧密结

合,相互适应,相互支撑,不可分割。

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形式为依托,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路径,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基础,以“两个结合”为动力,尤其是以“第二个结合”为直接动力的文明形态。

(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概念上的强

亲缘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表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已经被创造出的文明的新的形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

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段话表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容。

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

础,二者又共同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基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些重要提法、重大命题之间,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基础,又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基础。从主体性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从全球文明的视角出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合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此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新的文化使命自然涵盖在内。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中国的时代主题、实践主题,也是正在进行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当使命、

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就表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是正在进行的重点任务。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需要共同努力创造、扎实推进的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具有重大历史理论内核的理论范畴,但三者的“时态”不一样。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尚在建设当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二者的共同基础,并在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后,继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动力。

(八)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标志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

成阶段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创造的文明。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彰

显出的文化形态。

(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目标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目标是开辟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也是当代中国的思想主题、理论主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理论上的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并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美丽的中国篇章,今天我们的建设重点要放在开辟新境界上。

(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问题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极其牢固、极其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

有力体现。”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主体性建设,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要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更加鲜明地突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性;在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主体性”一词,体现党的历史的贯通性,也体现阶段性。随着党的二十大所擘画的蓝图不断推进与展开,已经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继续向前发展,吸纳从古至今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更加鲜明而强固的主体性,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特性”与“文化主体性”“旺盛生命力”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

(十一)如何理解新的文化使命

只有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对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高度的理性认识,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和根本动力。其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条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点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段话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古今中西之争”,这是学术界研究的重大命题。

总之,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就已经出现了。党自建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开启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已经融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之中。

四、“两个结合”的提出及其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

(一)“两个结合”的提出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两个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阐述了“第二个结合”,并且使用了“贯通”与“融通”的讲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思想来源,揭示了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方法与方向,指明了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

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

要讲话与上述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

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四方面基本认识:第一,要从全部党的历史出发,在大历史观中看待“两个结合”;第二,“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三,“两个结合”的提出体现党的理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第四,要从“两个结合”出发,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二)“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我们已有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进行总结概括,是过去进行时和完成时的时态;第二部分“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是现在进行时的时态;第三部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正在进行时和将要进行时的时态。这篇重要讲话,意义不断递进,视域由远而近,展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所以,我们要想真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科学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第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

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第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第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第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第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其次,我们需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

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

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从前提、结果、道路根基、创新空间、文化主体性五个方面,揭示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也揭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两个结合”的关系。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说,“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发展动力、方法、路径、特征。“两个结合”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没有“两个结合”,就无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建不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五、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在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的文化使命等重要概念。那么,我们应该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文化”,又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文明”?

文明与文化,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理清这二者的细微差异,有助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把握蕴含其中的方法论。

总体上看,文明是可物化的文化,文化是观念化的文明。所以,可以直接看到的,具有可标志性,并有一定的外在表现的文化,被称为文明。简单来说,文明是让文“明”起来,文化是让文“化”开去,虽然都是以文为内容,但是一个是向外显示,光明灿烂、人人可见,一个是向内生存,深入人心、人人可感。人人可感的,未必人人可见;人人可见的,一定是人人可感。在时间上看,先有文化,后有文明,文明诞生后,又进一步发展出新的文化,二者互相转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包含文明的内容,也包含文化的内容。什么是“文”?“文”是一个训诂学和文化史、思想史相叠加的概念。很多人都曾专门写文章探究此事,“文”字携带着从具象到抽象、从政治到文化的多层级的复杂含义。一方面,文字、文词,都属于“文”;另一方面,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婚嫁、丧葬、饮食、工事等,也都属于“文”。面对如此丰富庞杂的内涵,有一个简单的理解方法,“文”与“野”和“质”相对。也就是说,与一切野蛮的、质朴的内容相对,就是“文”。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种文化一旦可以用物化的方法标识,就往往被称作文明,而不再称为文化,比如金字塔所标识的古埃及文化就被称作古埃及文明,又如中国的长城、黄河、长江,都是华夏文明的标识。文化史比文明史更长,我国拥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明史之所以比文

化史短,是因为一种文化思想,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够以器物化的形式标识出来。一旦有了器物化的标识,这种文化的意蕴和内涵会更加鲜明突出。所以,文明是文化的定型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感性层面可感可知的,也是与人民生活交融在一起,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的现代文明。我们可以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个方面,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总而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通过“两个结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5篇

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我们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国际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形势,面对严峻复杂的文化挑战,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推陈出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规划。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深化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必须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

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无不彰显了我们党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大势和文化发展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诸多特性,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之“矢”去射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文化发展之“的”,科学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的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能够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内在因素。文化建设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更离不开紧密结合实际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

座谈会等,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客观上要求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必须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文化自信融入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之中。要以中国共产党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加强现代文明的互相交流、学习、借鉴,秉持着“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必须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

大精神,必须紧紧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牢记“七个着力”“九个坚持”,不断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磅礴力量注入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也是彰显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突出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嵌入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前和今后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必须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复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提供了鲜明的实践导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重中之重、怎样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总结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结晶。要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把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必修课。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阐释了意识形态和党的全面领导问题,为新征程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撼动的根本。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明确提出的“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

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和正确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阐释了文化的传播问题,为新征程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文化这个软实力的支撑,文化既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又是国家精神内涵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加强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加强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中。一方面,“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能够始终确保国内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能够使中华文明走出去,在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阐释了“两个结合”问题,为新征程上提升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价值遵循。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两个结合”上升到了党的使命任务和关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地位。“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必然,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担负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使命任务。一方面,在“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从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创新和创造活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阐释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为新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同步促进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建设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具有强大的物质文明作为保障;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了动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推动全体人民在坚定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总的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源,也是中华民族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者。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强调了我们的文化是植根于人

民群众之中、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和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方针和总依据。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已经为党和国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深、悟透、学懂、弄通并融入实践之中,是一项无比光荣的政治任务,必须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笃定初心使命,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高党性修养。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创新创造的理论之所以能保持鲜活生命力,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终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并不断从人民群众之中汲取智慧并反哺于人民群众。“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党性的修养离不开人民性的滋养,不断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

的人民性去锻炼自身党性修养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要不断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就要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中去,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洗涤思想上的尘埃,把党的创新理论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紧密联系起来,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和自觉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党员干部必须带头自觉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凝心聚魂,

站稳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秉持使命担当,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锤炼品德修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道德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道德建设战略部署,推动我国社会道德水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理解,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了,又把中华文化同中国精神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激活了中华民族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观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既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力量,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秉持使命担当,自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民群众、全社会、全民族一道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的道德认同,不断锤炼自身的品德修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发扬斗争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锻造过硬本领。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的滋养,也需要伟大斗争的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激荡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局势,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同时必须看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长期存在,风险挑战仍然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世界思想文化的激荡和腐朽思想的侵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驾护航,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一方面,要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上下功夫,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激荡交锋的思潮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敏感性和尖锐性并存,必须发扬斗争精神,不断

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着力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敢于、善于同错误言论和思想作斗争。

第6篇

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凝心聚力

同志们: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推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实践要求,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以省域探索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1.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到坚定正确立场、融通重大观点、掌握科学方法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完整严谨的科学体系,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体现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全面把握。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关键是要在吃透基本精神、领会核心要义、明确实践要求、做到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凝铸民族之魂、夯实执政之基,开启了文化强国的新征程。这一重要思想科学回答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鲜明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意识

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是新时代以来伟大变革的生动例证。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大方向大逻辑,始终高举党的文化旗帜、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必由之路、迈向飞跃之境,标注了“两个结合”的新高度。这一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坚守魂脉、赓续根脉中作出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里打开互相成就的通道,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夯实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进一步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我们必须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让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更加熠熠生辉、中华文化独特气韵更加充盈丰沛。

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统合古今之变、回答时代之问,展开了文明形态的新图景。这一重要思想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质,茹古涵今明大道、博大精深言大义、萃菁取华集大成,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提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创造性提出“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重要论断,既有思想理念层面的认识论,又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论。我们必须对照习近平文化思想擘画的宏大愿景图和科学路线图,推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大党大国之姿、架起交流互鉴之桥,打开了美美与共的新局面。这一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重大课题,鲜明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等理念主张,树立了有担当的百年大党、负责任的东方大国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正能量。我们必须学习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格局视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更加主动融入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

2.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进一步把准xx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方位和发展定位

xx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习近平总书记在xx工作期间把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亲自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23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xx考察指导,赋予xx“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新定位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xx新篇章”新使命。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唯有带着“回望文明深处”的敬畏感认同感,深入思考何以“是xx”的深层逻辑,方能不负这方热土的厚重积淀;唯有带着“守望文明薪火”的责任感紧迫感,深入解读何以“兴xx”的基因密码,方能切准这方热土的蓬勃脉动;唯有带着“瞻望文

明高地”的使命感奋进感,深入回答何以“最xx”的实践命题,方能擦亮这方热土的鲜明标识。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全面展现“时代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化学习、加强实践,不断增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素质本领,以创新思路、改革举措破解难题,以苦干实干创造新业绩。牢牢把握“一张蓝图绘到底”和“积极探索闯新路”的关系,坚定不移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奋力打造与省域现代化先行相匹配的新时代文化高地,全面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论引领力、舆论传播力、价值凝聚力、文化服务力、窗口影响力、安全守护力,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贡献xx力量。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主动塑造“省域形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个地方展示形象的“封面”、交流交往的“名片”。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在主动出击中让人从一念喜欢xx到一直认同xx、从一次来到xx到一生难忘xx?必须以打造“重要窗口”的担当自觉,加快推动“诗画江南、活力xx”省域品牌立体化系统化形象化,做到“路线图”有章有法、“示意图”有血有肉、“实景图”有山有水,让xx的“美”看得见摸得着、xx的“好”叫得响传得开,以“xx之窗”展示“中国之治”“中国之美”。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广泛凝聚“奋进力量”。xx在政策并无特殊、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省份之一,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始终以精神文化润物无声地教育引导人、激励感召人、滋养成就人。必须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移动端普及的新特点新趋势,充分发挥数字化变革先发优势,重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念方法、手段机制,注重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包括红船精神以及xx精神中思考谋划“载体怎么创新、形式如何丰富”;在重点宣传报道中主动策划“议题如何设置、影响怎么放大”;在推进共同富裕中重视解决“脑袋怎么富、短板怎么补”等现实问题,奔着“人心”去、聚着“人气”干、引着“人流”走,汇聚推动xx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引领助力“示范先行”。能否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认识深度、重视程度、推进力度。必须以强烈的警醒感深入思考思路理念如何保持领先,深入思考媒体平台如何做大做强,深入思考文旅产业如何塑造核心竞争力,深入思考浙产精品如何做到量足质优,真正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引领助力省域现代化先行,变劣势为优势、让优势成胜势,做到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

3.扎实推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重点任务,奋力扛起新的文化使命

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xx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在循迹溯源、融会贯通中奋力打造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文化力量和精神支撑。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用贯通上聚焦用力,深化“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提升政治能力的强大动力。在研究阐释上聚焦用力,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xx的探索与实践”等课题研究,把蕴含其中的重大观点转化为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学术理论。在宣传普及上聚焦用力,用好“xxxx”和“xx后”宣讲团、“浙字号”宣讲矩阵等特色品牌,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形成主流思想舆论强大声势。着眼更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进一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扩大正面宣传,聚焦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xx之声。做好舆论引导,敢于发声、及时亮剑,稳妥处置突发事件和舆情风险。做大融媒矩阵,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

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深化全省媒体融合“一张网”建设,以更丰富的表达、更鲜活的语言吸引受众。

树立社会文明实践良好风尚。实施全域文明建设行动,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立起价值“风向标”,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新时代红色印迹传承弘扬行动,推动红色根脉、精神血脉、厚重文脉一脉相承、脉脉相通。弘扬道德“好风尚”,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打造文明“金名片”,深化“xx有礼”省域文明实践,持续擦亮“最美xx人”品牌,推进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精神生活共富先行探索。紧扣文化共富、精神富足,以更加优质丰富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赓续历史文脉上展现担当,深化西湖、良渚、大运河等保护利用,加强吴越文化、宋韵文化、阳明文化等研究转化,深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示宣介。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观念,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推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担起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持续推进文明之源大遗址保护群、世界文化遗产群打造。在文艺作品创作上勇攀高峰,深

化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推出更多反映xx人文特征、

精神气质、文化品质的精品力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提档升级,谋划建设一批文化新地标,深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文化活动,持续打造“xx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在发展人文经济上融合创新,建设xx文化产业带等高能级平台,

培育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场景,发展乡村旅游、数字文旅等新业态。

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加快跃升。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形成更加合理的力量布局、更加高效的体制机制。发挥特色平台优势,放大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良渚论坛”等溢出效应,讲好“一碗茶说文化”“一折戏讲文化”等文化故事。拓宽流量传播途径,用最具思想、最有温度、最能共情的文化标识展示xx、宣介xx、唱响xx。做好文化出海文章,探索建设海外传播的平台阵地,做大做强对外文化贸易,让海外人士能够了解真实中国、读懂真实中国。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履行好主体责任、领导干部履行好政治责任。管好管牢各类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坚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做深做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加强政治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倡导好学能文,建强人才队伍,

树立勤廉导向,确保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信赖的坚强堡垒。

69 3596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