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传承中华精编传统文化提升党员干部政德修养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党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政德修养

同志们:

A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治国理念,本仁以育万物,本义以正万民。A总书记强调的政德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思想的守正与创新。在千年历史长河中,诸多官吏在儒家思想的导引下,养成终日孜孜、忠诚仁义、节俭清廉等品质。他们的精神品质逐渐内化为一种优秀官德文化。我们应当从传统政德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古代治理智慧与现代政德建设的有机结合,以此提升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领导干部正心修身,坚守为政之本。这里,我讲三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以深明大德为根本遵循

《资治通鉴》载:“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官员之“大德”,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襟怀,兼“先难而后获”之气度。其中包含以身报国的政治决心,又有胸怀天下的格局担当。“大德”作为政德的首要内涵也是其中层次最高的,在新时代包括四层含义: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领导干部须将“明大德、行大道”作为政德之魂,牢记在心目中,落实在行动上。

筑牢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灵魂,是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更是为政以德的精神支柱。《左传》中载:“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官吏毕其一生主动担当作为,造福一方百姓,无论是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还是公正断案、赈济灾民,他们都认真履行职责,兴利除弊,保证社会稳定和百姓富足,所治之处眷属乂安、公私和泰。这种政德彰显着一种强烈的政治理想、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一种崇高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该如何做?A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补足精神之钙,锤炼坚强党性,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政治灵魂,赤子之心”的准则立身处世,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砥砺前行。

厚植天下为公、公忠体国的家国情怀。家国同构的情怀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忠孝一体、经世济民的共识基础之上,以家族伦理情感为出发点,辐射至国家和整个社会,把对家庭的小爱推及到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唐太宗曾说:“为政莫若至公。”隋唐以后的官员大多科举出身,深受儒家思想教化,他们将家国之忠孝化为以天下为己任之大德。着眼今日,领导干部应将自我融入家国之中,心怀修身律己的自我约束、家齐邦宁的社会理想、我将无我的治国使命、天下大同的世界愿景,恪尽兴国之责,书写时代精魂。

秉持爱民恤物、推己及人的厚德仁心。中国古代深厚的民本思想,是传统官德文化的精华所在。儒家学说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等治世之言,成为当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文化养料。南宋陈傅良一贯推行民本主义,他剖析宋王朝统治危机之成因,指出“民心离则天心不享,则其祸必及于此”。由是在为官施政的实践中格外重视民众利益,主张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教授百姓农业生产技术,多措并举扶助农民脱贫。汉代刘向曾说:“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也就是说,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应该关心百姓疾苦,体察社会民情,顺应人民心意。新时代领导干部应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认真“做事”而不“作秀”,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彰显奉法循理、扬清去浊的法治素养。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提升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古往今来,值得称颂的官员都具有奉公守法、公正无私的共性品质。首先,在处理公务过程中,不偏私不舞弊,依据事实作出公正判断;其次,坚定职业操守,面对贿赂不为所动,清廉如一;最后,坚持原则底线,面对权势豪强的威胁,仍然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所谓“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公正无私、忠于法律是新时代政德文化的应有之义,领导干部若心中无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则会成为法治建设的大敌。领导干部必须严格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自觉按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办事,坚决抵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二、以谨守公德为有力保障

“公”意为公事、国事,与“私”相对,是“肃肃宵征,夙夜在公”中的“公”。易言之,领导干部应守的公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作为官员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其包含的内容也比社会公德更加广泛,不仅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遵守公序良俗,更要有新时代领导干部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素质和职业内涵。

凝聚刚直坦率、仗义执言的浩荡正气。2022年12月,A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要营造环境、创造条件,鼓励基层干部群众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敢于进诤言、反映真实情况,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与魄力。明朝海瑞生性刚直,不惧强权,他深知社会积弊日久,群臣讳莫如深,而他决定做“吐真言”的先锋,甚至提前准备棺椁、交代后事,以慷慨赴死之觉悟上疏,直言诤谏,用词犀利,深切时弊。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领导干部更要以装聋作哑的“明哲保身”之举为耻,做到肝胆磊落,直言不讳,不畏祸否,不回避失误,不掩盖矛盾。这是优秀干部应有的品质,亦是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

培养不为功名、甘于奉献的淡泊情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舍小我、为大我的集体观。诚然,有无政绩是评价领导干部好坏的重要标准,但若一味急功近利,企图将自己所有付出都置于“明面”,乃至寸功未建便希冀以“面子工程”来粉饰乾坤、鼓吹政绩,则会因小失大,为党和人民所不耻。“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清代循吏缪燧行将就木,交办后事时,只字不提家事,只是用尽了全身力气,反复叮嘱要把县志修好,把义学办好,把堤坝修好。这些事业功成之时,他早已化作一抔黄土、阴阳两隔,而正如其临终之言“心无累子孙”,只愿造福子孙后世。新时代共产党人当志在为千秋伟业夯基固本,而非一己之功名。“显绩”固然重要,“潜绩”更加可贵,要有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与定力,尽“功成”之力,而不求“功成”之誉。

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优良作风。古语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千言万语描绘的美好幻想终究是镜花水月,只有将工作落在实处,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曹魏时期的邓艾患口吃之症,饱受嘲笑,不受重用。他在地方负责屯田之事时,走访各地,针对不同地形因地制宜规划农桑。功不唐捐,最终得遇伯乐,并把数年来实地考察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运用到实际中,修复芍陂,开河渠,引水灌田,使草茂粮丰,人丁兴旺,所治之处不再受水害困扰。元朝时期,宁夏的河渠因战乱早已废坏淤浅,郭守敬亲自到故迹寻访,现场勘验,修复河渠数十条,溉田9万余顷,使宁夏平原成为“塞外江南”。此皆证明,面对困难只有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才是真正的实干。实干是为政之要,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作风。新时代领导干部绝不能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光说不练,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提振精神,以身作则,奋楫笃行,真抓实干,把实干精神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在困难面前多想办法、多找“方子”,埋头苦干、实干、巧干,在新征程上做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

发扬勤勉担当、夙夜在公的敬业精神。勤政乃为官之本分。中国传统官德无不强调勤勉之于为政的重要性。孔子认为,要用“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标准约束和要求官员。对官员来说,懒政怠政是为官大忌。身在其位,就必须勤谋其政,勤勉勿懈,甘于吃苦,如此方得政通人和,社会安定。蜀汉丞相诸葛亮是“鞠躬尽瘁”的典型代表,他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治理“科教严明,赏罚必信”,百姓无不信服,社会风化肃然。曾国藩将为官之勤分为“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五个方面,告诫后人需知行合一,办事认真,守道勤政。领导干部要秉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标准,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职守,将勤勉敬业精神贯穿治理始终,为官以勤,事无留滞,真正造福于民,无愧本心。

三、以严立私德为核心动力

私德,即个人道德,属于广义的道德范畴,是一个人内心价值的外在体现。人作为社会成员,就必须受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约束和评判。历史上的官吏于民而言,是手拥权力的管理者,但他们依旧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只不过因身份地位与百姓存在差异,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如若“其身不正”,以致“虽令不从”,恐怕难逃失职之罪。对领导干部而言,私德名为“私”,本质依然在“公”,不仅是品性修养、价值追求在个人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更直接影响党员干部履职用权,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实践证明,私德不立,公德难守,大德难彰。

锤炼博古通今、明经知礼的深厚学识。北宋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从科举考试开始实行后,许多官员通过十年寒窗苦读,一朝中举扬名,得以施展抱负,将读书学习积累的才学,用到社会的治理和百姓的教化中。唐朝柳宗元博学洽闻,在柳州任职期间,不满于当地买卖人口的陋俗,将自己的满腹经纶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一方面革除乡法,解放奴婢;另一方面兴办学堂,破除落后观念,提升百姓整体素质。柳宗元在任期间,柳州产业兴旺,治安良好,口碑载道。他用切身经历告诫后代为官之人,唯有自身具备高超的理论素养和庞大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服务百姓,造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面向不同群体,多次强调要加强读书学习,主动分享自己的读书学习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读书学习的重要论述。领导干部应在工作和实践中加强学习、增强本领,将所学所悟转化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

塑造朴素节俭、不贪不腐的清廉品格。“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为官之人手握权力,很容易遭受投机钻营之人的“围猎”。要想成为一名清官,一方面要在经济上廉洁,在生活中俭朴。汉朝王彦超位列国公,却仍“居处服用,咸遵俭约”;宋朝包拯“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另一方面当抵制诱惑,“临财毋苟得”,建立抵制贪欲的牢固防线。南朝顾协的一个门生“知其廉洁,不敢厚饷,止送钱二千”,顾协大怒并严厉惩罚了他。历史上的清官们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面对诱惑也能不为所动,给后世官员留下了修身洁白、居官无私、清正廉洁的宝贵文化财富。新时代领导干部只有保持清正廉洁本色筑牢拒腐防变底线,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不徇私情,才能把腰板挺直赢得群众的信赖。

加强自重自警、自省自律的慎独修养。“君子必慎其独也。”在大庭广众之下自觉检点言行大概是人之本能,而在幽隐细微处仍能恪守原则、临渊履冰,却少有人做到。因此在独处时也表里如一、笃行正道的人才能被称为“端方君子”。清代叶存仁即是这样的君子,其离任时,部属感其恩德,在更深夜静时送来许多礼物,叶存仁却只感慨赋得“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之句,将礼物全部送还。所谓诚心正己,怀德自重,就是心中始终有一根防线,将自己不论何时何地的言行举止都紧紧约束在防线的范围内。领导干部要谨记“危亡起于细微”,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一名清清白白的好干部。

弘扬以德立身、以学立世的优良家风。家庭风气不仅对个人价值观的养成尤为重要,也会影响社会风气的塑造。中国古代先贤历来看重门楣家风的传承与弘扬,并将其摆在极为突出的位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约束家人、整顿家风是履职尽责的前提。南宋陆游告诫家人应“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晋代琅琊王氏的“信、德、孝、悌、让”之家训世代相传,从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上注塑了代代英才。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其家风家教不仅关系一己之进退、一家之荣辱,而且影响一地一域的党风政风、社风民风。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管好亲属,当好表率;教导家属遵法守纪,杜绝特权现象。

A总书记强调,“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该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坚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心怀“国之大者”,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涵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砥砺拼搏。

69 3016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