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村官事迹材料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公文资料“最美村官事迹材料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美村官事迹材料范文1

获得“感动中国XX年度十大人物”荣誉的分别是: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XX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肖卿福;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XX年逝世的科学家师昌绪;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陇海大院。此外,“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以下是应届毕业生事迹材料网为您搜集整理的XX年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及颁奖词汇编。

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动中国#好好的活着:郑州市二七社区陇海大院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陇海大院里的邻居,给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的高新海一个家。

#感动中国#危难时刻,他们和非洲人民在一起:埃 博拉医疗队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感动中国#矢志报国赤子情怀:师昌绪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他是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师昌绪。

#感动中国#守护父亲:朱晓晖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感动中国#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他是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

#感动中国#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感动中国#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XX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感动中国#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最美村官事迹材料范文2

刀笔,原指古代文人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再用刀削去,所以,古代读书人常随身带着刀和笔,用以随时修改错误。后顾名思义,专指代人书写诉状的人,深谙法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其职责近乎现代的律师。不过,旧时的刀笔,往往操纵如刀之笔,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为追求胜诉,以一字千金的效果,做出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因此,名声都不太好。

凡事都有个例外。清代嘉庆年间,宁海州(今牟平)出了个刀笔,叫孙孰,他在当地就很有口碑。

孙孰,字孟邻,姜格庄镇林北村人,其天资聪颖,博学多闻,以学问、文章名闻乡里,可是自考取了廪生(秀才)后,却屡试不第,知情人透露,曾有阅卷官在其试卷上批道:孙孰一卷,笔笔皆刀,刀刀见血。孙孰闻知此事,知仕途无望,索性做起了桑田居士,也兼做刀笔生意。

孙孰做刀笔,从不挣昧良心的钱,为穷苦百姓书写诉状,有求必应,对于泼皮无赖,常给予教训,对于欺压百姓的恶人也绝不放过。牟平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他的一些故事。

这年夏季的一个夜晚,林北村东的广河发大水,把上游村庄一去世老人刚埋葬的棺材冲了出来,冲到河下游岸边搁了浅,这棺材正好被早晨起来捞浮草的一村民发现。此村民本来就是个见钱眼开的主,见了棺材,如获至宝,手提铁锨守在旁边,就等死者家属前来索要,讹人钱财。果然,死者家属很快得到消息,前来交涉,怎奈对方咬定自己捡到的棺材,并狮子大开口。几番商讨,皆无功而返。死者家属刚送走了亲人,家又贫寒,哪里还拿得出钱来,只得去求孙孰帮忙写状子,到县衙告状。孙孰了解了情况,略一思索,便在其耳边耳语了几句,让其回家。

再说那捡到棺材的村民,原以为张口就能来钱,谁知讨要了几次,死者家属不但不肯出钱,竟连面也见不着了。渐渐地,看热闹的人多了起来,见他一手扶着铁锨,一手掐腰,一副无赖样子,不免侧目。也有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给他加火加钢,让其坚持。火辣辣的太阳升起来了,晒得人直冒热汗,大家半天见不到死者家属,都觉无趣,慢慢地也就散了。人走光了,他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起来,这才想起,早晨没有吃饭,这都正午了,家人也不来送饭,自己也不敢离开,就怕前脚走,后脚人家把棺材抬走。天气炎热,饥饿难耐,他开始站着,后来坐着,现在索性在河滩上躺下了,早晨要钱那股子劲早就没了。太阳偏西了,死者家属还是不照面,他有点沮丧,主动央人前去商量。很快,传话回来说,人家说不要了,让你留着。他一听,又惊又怒,抡圆了铁锨就向棺材上拍,可是手到半空,想到上午人群中那些鄙夷的眼神,就落不下来了,事情竟走到如此地步,再想到晚上要在荒郊野外守着一具尸体过夜,不禁毛骨悚然,罢!罢!罢!算我倒霉,白看了一天的死人!他拍拍屁股,拖着铁锨,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

死者家属正等在家里,听说那人走了,忙请人帮忙把棺材抬回来,重新下葬。一场闹剧,就这样风浪不惊地平息了。

多年后,人们才知道,孙孰鄙视那人见钱眼开的行径,就为死者家属出了个以静制动的主意。

一年冬天,一农民的羊吃了另一农民地里的几棵麦苗,这多大点事,谁知两人平日在村里骄横惯了,针尖遇上了麦芒,谁也不让谁,非要打一场官司,先后来找孙孰,一个要写诉状,一个要写驳状。孙孰调解不成,就想教训一下这两个人,分头给他们写好了状子。到了县衙,县令接状,先阅诉状,只见写道:“羊吃麦苗,四蹄乱刨,鼻嘴齐嗤拱,连根啃掉。”羊啃麦苗如此凶狠,这还了得!再看驳状:“三九寒天,地赛钢砖,大镢劈不动,羊嘴怎能钻。”是啊,羊嘴怎啃得动!也有道理。为难之际,仔细一看,见两状都是孙孰笔迹,便知其意,喝令将原告、被告各打四十大板。可怜两人被打得鬼哭狼嚎,皮开肉绽,从此再也不敢逞强斗狠了。

孙孰的得意之作,是他为本村姑娘孙儿打的一场官司。孙儿父母早亡,由舅父收养,后被歹人拐卖到文登县一家妓院。这妓院依仗秀才杨氏父子的势力,竟把前来寻找外甥女的舅父一顿暴打,逐出境外。孙儿的叔父到文登县衙投告,知县王某极力庇护,三年无果。孙孰闻知,激于义愤,亲赴文登,向曾为学山同道的杨秀才恳求放人,不意竟被软禁在客栈,后经友人相助,才得逃脱。孙孰回乡后,决心帮孙儿打赢这场官司。他听说山东新上任的学政宋某正来文登公干,知道机会来了。因为在清朝,取得科举功名者犯律可直接投诉学政,革除其资格。于是,精心写了一份诉状,将杨氏父子连同王县令一起告上。那时,官场很看重望族,他就先将本人家族以诗书为业,叔公为孝廉,伯父为举人,分别在江苏、河北官场任职,本人为廪生等情况写在前面,亮明自己的身份,接着以大清律例中,有功名的士子与娼人、歹徒相交为恶,有辱斯文,官法必惩的条文作为立论之据,详述孙儿的不幸身世,揭露知县王某、杨氏父子与妓院逼良为娼的不法勾当,“王县主形同木偶,罔闻案下魑魅;杨恶衿势恃钱神,遂为海滨豺狼。”最后又写道,“方将续尼山之讲学,人文化及三千,岂肯传管子之治齐,女闾增其三百!”给学政戴了个高帽。宋学政刚上任,正须做出点成绩,又见诉状写得立意深刻,言辞犀利,有理有据,经核实事实确凿,就按官场法理处理了此案。不久案件得到解决,知县王某经部议革职;秀才杨氏父子l去青衿(剥去读书人的衣服),取消学籍;妓院中所有,准其亲属领回,不必赎金。

这一状,告倒了一个县令、两个秀才,解放了一批,文、牟两县民众拍手称快,孙孰从此名扬乡里。

刚直不阿两进士

前些年,听说高陵镇高陵村,有一曲姓大户,其住宅门厅上曾悬挂一块匾额,上写“刚正不阿”四个大字,说是其祖上有人在朝廷做官,因为官清正,不畏,严正执法,被皇上赞为“刚正不阿”,并赐匾额。此匾额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中,匾额被作为大毒草销毁。

近来浏览牟平史志资料,还真的看到了这则故事,原来这是一段历史史实。

故事的主人翁叫曲,号一斋,康熙戊戌科(公元1719年)进士,历任内阁中枢、刑部河南司郎中,其故事《宁海州志》、《牟平县志》(民国版)、《高陵镇志》等史料都有记载。其中《牟平遗香集》记叙比较简练,现转录如下:一斋居官清峻,毫无假借。时有富室为巨寇所扳,河东督奏论大辟,察其爰书曰:此诬也!或沮之曰:河东督势重,未可与争。弗听,力为驳正,卒得雪。他多类此,世祖宪皇帝称其刚正不阿。然竟以忤上,官移膳部,旋告归。晚精星纬堪舆,尤工柳诚悬书法,人多珍之。

曲不惧位高权重的河东督,将其所判错案力为驳正,并多类此案件,博得了世祖宪(雍正)皇帝“刚正不阿”的赞许。然而,此举触犯了清廷“忤上”的官场规则,被剥夺了司法权,官移膳部,管伙食去了。于是,一怒之下,辞职还乡。

史书上并无记载雍正帝赐匾之事,曲自己将书有“刚正不阿”四个大字的匾额悬挂门厅之上,也不全是因为雍正帝对自己的嘉许。彼时,清朝官场风气败坏,偏重功名利禄,做官必须有靠山,上下交结,官官相护,十分精神,七分用于交结,官员以模棱为晓事,以钻营为能力,以苟且为服官之计,一味巴结奉迎、献媚上司。对此,曲深恶痛绝。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整个官场制度,但却能远离恶行,洁身自好。他崇尚“刚正不阿”精神,要把“刚正不阿”当作做人的准则,作为美德和操守,让家人遵循,作为家风,代代相传。

曲的后代们如何践行“刚正不阿”的家风,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几十年之后,高陵曲氏家族又出了个在官场上颇有影响的人物,此人之个人修为和官场品行,比之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就是曲之孙、乾隆丙午科(公元1766年)进士曲永文。

《高陵镇志》这样记载:曲永文,字文兹,号莲浦,其性质聪颖,器宇魁岸,从父受书自会五经外,秦汉唐宋之文,明清诸名家,无不研究。后登第,初仕青州府学教授,次铨井研县知县,多善政。生平惟尚质实,不喜世故习气,读书外无它嗜好,服官奉法,人不可以干以私,亦不可以私干人。不貌为有才,妄希上官知遇。无幕友,案牍惟自治,词讼速结,左右不得进其说,吏胥不得舞其奸。困守一官逾十年,以任满升都察院经历。甫越岁,彼累镌一级。同事有劝,以祈请者,答云,“吾老矣,此膝不宜妄屈。”拂袖归,居林下,惟以读书课孙为务。

曲永文洁身自好,服官奉法,多善政,却在井研县令位置困守十余年,任满升任都察院经历刚过一年,又被累“错”降职一级,当同事劝其向上司求情时,终于动怒:“吾老矣,此膝不宜妄屈。”拂袖归!“此膝不宜妄屈”“拂袖归”,彰显了曲永文铮铮铁骨、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其接力和弘扬了“刚正不阿”的家风。

说到家风,就不能不提到曲氏家族中的另一个人物,那就是曲的父亲、曲永文的曾祖父曲帅正。曲帅正,字正子,号清海,清顺治戊子科(公元1648年)副榜考授推官进士,授湖广安陆府京山县知县。《高陵镇志》这样描述他:为官务实,正直廉洁,归乡居古朴,布衣布履,骑驴出入,尤乐施与,懿行硕德,乡人颂之,历久不衰。看来,曲氏家族良好的家风,与曲帅正的言教身传有关。家风是成长的摇篮,家风是信仰的播种,家风是习惯的养成,此言不谬。

富不忘亲的草根富商张颜山

1929年秋,青岛市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德国马戏团事件。彼时,一德国马戏团在青岛市商业演出,一市民因买不起票,在外面偷看,竟被德国看守用佩刀刺死。此事惹恼了一个人,他一怒之下,包下了青岛所有的剧园,免费请市民看戏。德国马戏团因租不到演出场所,几十个人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乱转。没扛上几天,就被迫向市民低头道歉,向被害人赔偿了一笔抚恤金。

这个人,就是牟平富商张颜山。

张颜山,原名张宗贵,号燕山,后改名张颜山,祖籍牟平养马岛张家庄村。

旧时,养马岛地少土贫,张颜山出生没几年,又添两个弟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无奈,其父张吉广带着全家渡海逃难,来到牟平城东北部邵家D村,安家落户,一家人靠开荒种地维持生计。

1876年,15岁的张颜山被送到烟台“泰生东”杂货铺(现北大街派出所处)学徒。苦难的童年,农活的磨练,使其养成了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品质,加之天资聪慧,仅五年的时间,就由打杂升到下街(看行情),再到二掌柜的位置。

19世纪末,烟台开埠,德国人维里哈姆在烟开办了德孚洋行,推销“狮马牌”染料,“泰生东”亦其代销商之一。1903年,洋行管理员克劳克要回国服兵役,临行前,建议张颜山办一染料专卖店,专营“狮马牌”染料,并许以先提货,销后付款。“泰生东”掌柜赖芳圃惧担风险,又因积蓄不多,无意再做生意,索性处理了存货,把店铺酌价转给了张颜山。于是,张颜山筹集资金,雇用店员,添置设备,正式开设了“泰生东”染料店。

其时,自县城开始,东走文、荣、牟,西奔蓬、黄、掖,一身布衣,一口方言,边讲解,边试验,染不好,不要钱,一路走来,顺利地打开了销路。不久,取得了“狮马牌”染料在山东的专卖权。接着,向城市进发,在烟台设立“泰生东”总号,在济南、青岛、上海、哈尔滨设立了分号,在许多市镇设立了代销处,买卖越做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人急于回国,便将烟台、济南、青岛等地德孚洋行所存染料全部移交“泰生东”销售,议定战后按现价还本付息。大战期间,染料来源断绝,价格暴涨,“泰生东”由此发财。至民国九年(1920)前后,又先后办起了棉花庄、绸缎庄、缫丝坊、面粉公司、银号等,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富商。战后,德人返华,张颜山将转让的染料货款如数奉还,以诚信感动了德国人,其60岁生日,德国人送了一辆本茨轿车为生日礼物。

张颜山出身农民,不忘土地之本,有了资本后,在老家牟平邵家D购置了土地、山岚各1000余亩,盖房210间,在牟平城东门盖房100余间,雇用长工20余人,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地主。

张颜山贫寒出身,发迹之后不忘草根。他在本村办起一所小学,包下学生和老师的所有费用;捐款14000元兴办县立中学;在村西建旅馆一处,贫困行人免费食宿;自筹资金修筑了从烟台到金沟寨的一条石条公路;还为当地慈善事业捐资十几万元。

他鄙视那些势利小人。1932年冬,济南商会宴请济南各大银行行长,席间,张颜山像往常一样,粗衣布履,农民打扮,不意受到荣大银行新任行长的藐视。过后,张颜山突然向荣大银行要求提出全部存款,该行无力支付,束手无策。该行长了解了张颜山的身份后,后悔不已,忙托人说情,并登门道歉。张颜山一时名噪泉城。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爆发,张颜山创办的“义生”钱庄焚于战火,同时,由于用人不当,钱庄资产被席卷而去,张颜山赔了70多万元,加之几处商号均受到日寇侵扰,张氏企业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最美村官事迹材料范文3

伤逝――最后的“儿童节”

临沂市李学国,原本是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每天早晨6点,妻子徐景花准时起床做早餐,一家3口一起吃。7点之前,他准时开车出门,不管刮风下雨。中午,他随便在外吃点。晚上,便定会回家吃饭。

开出租车很辛苦。徐景花常常劝丈夫,早晨不要走得太早,晚上也不要回得太晚,“与其早出晚归多赚几个钱,不如一家三口一起吃顿饭更重要。”一家人过得平淡而温馨。

为了让家里生活好一点,李学国干起活来很卖力。李学国一家在一套7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住了10多年。现在,儿子大了,李学国很想换套大房子。“好好工作,争取尽快换一套宽敞的房子,也好以后留给儿子。”

6月1日这天,李学国盘算着怎么给儿子过节。儿子今年就要小学毕业了,按照惯例,小学毕业后就不再过“六一”儿童节了。然而他没有想到,这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儿童节”。

下午4点多,一家人出门,打算带先到沂河边玩玩,然后在外边吃晚饭。李学国陪老婆孩子在岸上玩了一会儿,看到河边有人捕鱼,到车上取出了小鱼兜,从岸上走到了河边。

这个时候,河南籍游客魏继峰和同乡毕育锋等人,也在这里捞鱼玩,突然,魏继峰一个踉跄,倒在了水里,立刻被冲到深水区。毕育锋看见魏继峰两手不停地乱抓,知道情况不妙,大声呼救。

李学国毫不犹豫,纵身一跃……等救援人员赶到了现场,水面已经恢复平静,他和落水者转眼不见了踪迹。

听到有人溺水,在岸上的妻子徐景花想都没想会是丈夫。他水性好,这么多人在河边玩,怎么会那么巧?

魏继峰体重200余斤,李学国把魏继峰托举起来三四次之后,两人开始下沉,一块被淹没在沂河里,再也没能上来。

39岁的临沂普通的哥李学国走了,没能陪儿子过完最后一个“儿童节”。

震撼――瞬间的大义担当

在亲朋好友眼里,李学国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当别人遇到事情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当别人有困难时他会第一时间赶去帮忙。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古道热肠。他们说,得知李学国救人牺牲时,第一反应是震惊,但第二反应并不是意外。

舍身救人的李学国在纵身一跃的瞬间,用生命的大义担当感动了一座城市。他的英雄义举,得到了社会的至高评价。

目击者毕育锋感叹:“李学国是为了救人才牺牲的,他是英雄!”

中共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建华对李学国的英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他的英雄壮举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和新时期沂蒙人的精神境界,是沂蒙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李学国所在的临沂市东方出租有限公司经理耿兆贵眼里,李学国是一名好员工,在他工作半年多时间里,公司从来没有接到过任何一个投诉他的电话。“以1天拉30名乘客算,1个月就是近千名各种各样的乘客”,他的车友告诉记者,“能够让这么多乘客都满意,不是件简单的事。”

李学国义无反顾、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迅速在山东河南两省传开。出殡那天,临沂市400多辆出租车和私家车自发加入,护送他最后一程;上千名素昧平生的乡亲父老纷纷赶来,敬礼献花表达敬意。还有不少人专门从河南赶来,表达崇高的敬意。

几天后,被救者魏继峰的妻子李丽娜料理完丈夫的丧事,从千里之外的河南郑州赶到临沂,诚恳地跪拜三次,感谢李学国的大义之举。

临沂河南商会会长绍龙森说,我们河南老乡应该记着这么一位英雄,牺牲自己拯救别人,同时也搭建起了山东和河南人民之间的友谊。

财富――大爱大义的沂蒙精神

“历史上临沂圣贤辈出,出过很多有大爱大义的人,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沂蒙精神,一直传承到今天。红嫂、沂蒙六姐妹等在人们心中印象很深,这些积累造就了今天临沂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优秀品格。”李建华如此说。

人们喜欢去寻找英雄成长的足迹,感叹英雄的壮举绝非偶然。然而我们更应该深思,为什么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英雄会如此之多?是什么力量让沂蒙大地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李学国”?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临沂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长达12年的革命战争中,沂蒙人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万众一心,积极踊跃支持和投身革命。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涌现出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模范担架队等成千上万的巾帼典型,她们或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伤员、或舍弃自己的子女哺育革命后代。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沂蒙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先后建起了44座大中型水库,使鲁南苏北免除了世代水患,改变了山区缺水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此,库区40万农民自愿离开祖辈居住的家园。

1991年初,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沂蒙九章》中,把九间棚喻为“镌刻在大山间的雕塑”。九间棚是坐落在临沂市平邑县龙顶山上一个村庄,四面悬崖,山高涧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村党总支书记刘嘉坤,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大规模整山治水,彻底改变了该村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九间棚成了全国艰苦创业的典范。刘嘉坤带领全村人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闻名遐迩的小康示范村。

临沂罗庄区沈泉庄村,靠拉地排车起家的党支部书记王廷江,自愿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600万元血汗钱无偿献给村里,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早在1996年底,王廷江就组建了陶瓷、建材生产企业――山东江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江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功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股票上市的村办企业。出身农民、不会任何外语的王廷江还把生意做到了国外,在非洲国家设立办事处。昔日贫穷落后的沈泉庄村成了今天的百亿村。

临沂市罗庄区姑娘张广秀,2009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考取了大学生“村官”,到烟台市福山区福新街道垆上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出色完成村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福利发放等工作。2010年8月开始,忙碌中的张广秀常常感到脖子疼得厉害。但她坚持做完全村村民的健康档案工作后,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张广秀身患白血病后仍忍受病痛坚持工作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大学生“村官”和当代大学生,感动了全国。社会各界盛赞张广秀为“最坚强大学生‘村官’”。

最美村官事迹材料范文4

张昱,一个1987年出生的城市姑娘,因为一个朴实的信念,在黟县南屏村这片皖南土地上一待就是三年。乡村纯朴的风土人情,带给她厚实的记忆和满满的感动,一个梦想也随之深深地根植在她的心里――让网络改变村民的生活。

一碗豆浆,

让她做起网络小掌柜

2014年8月15日,是张昱任职村官年满三年的日子。三年时间,在她现在所在的这个徽州古村落南屏村面前,短暂得不值一提。可是对于张昱来说,这三年的时光给了她太多的回忆和收获、成长和感动。

2011年从铜陵学院财会专业毕业以后,她就通过了当年的安徽省第四届大学生村官选聘考试,被安排到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带着满心的激动和好奇,张昱被村支书领进了村。

南屏村始建于元明年间,聚居着近千人,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8幢古祠堂,当地村民依靠不多的山林和土地,生活并不富裕。来村里没几天,新鲜劲刚一过去,张昱就琢磨开了自己这村官该怎么当。书上没有“村官指南”,网络上也没有“村官攻略”,人生地不熟,张昱心里没底了。

工作方法还没想到,难题却是一件接着一件来了。

住宿和吃饭是张昱首先面临的问题。村委会里的一间小平顶房从中间隔开,一半办公,一半是她的卧室,一床一书架就占据了几乎全部空间。没有空调,夏天太阳暴晒之后,小屋像个烤炉,只有一台小电风扇相伴,张昱几乎是夜夜无眠。村官可以去镇政府食堂吃工作餐,但是为一日三餐来回奔走实在折腾,去镇里吃饭的想法就打消了,张昱只好去小卖部买面包、泡面解决,就这样将就近一年时间,现在她闻到泡面味就恶心。村长也曾给张昱找了个农户,让她搭伙,可她的工作时间几乎配不上村民正常的三餐时间,为了不给人添麻烦,张昱又回到自己解决温饱的状态。2013年,村委会搬迁,张昱的宿舍被安排在隔壁农户家的小房间里,有了空调,还可以借农户家厨房做饭,这让张昱特别满足。

南屏“土话”是张昱遇到的又一个难关。虽然她是屯溪人,距离黟县不远,但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当地土话她几乎一句都听不懂。但是张昱有自己的一套土办法――每天晚上工作结束,张昱就溜达到村里的小卖部,那里是村民闲话唠嗑的地方,跟大家打过招呼,她就蹲到一旁,一边仔细听着大家聊天,一边打开手机录音功能,遇到实在听不明白的,就礼貌地打断别人,用普通话问人家“这句是什么意思”,晚上回去再将录音翻来覆去地听。清晨起床,呼吸着山村清新的空气,张昱早早来到河边,这里村民们早已一字排开在浣洗衣服,分享各自有趣的事是这个“洗衣晨会”不变的主题。“她们肚子里有数不清的有趣故事,你会觉得每天都是新鲜的。”张昱说,这是她最快乐的学习语言的方式。

就这样,才3个月时间,张昱就能拿当地土话跟大家无障碍沟通了,不少村民惊讶得直咋舌。

工作之余,张昱会在微博上跟朋友们显摆显摆自己这里的一些新鲜事,村里的土特产制作工艺、村子的历史和村民的生活故事,都是她记载的内容,没想到竟有不少人添加关注。小小的“知名度”是有了一点,可是实实在在为村民们谋福利的事,她还是没想到什么好法子,直到自己无意中邂逅了一碗俘获了她全部味觉的豆浆。

在乡村工作,张昱一有空就到周围村子里转。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昱在关麓村被远远飘来的豆浆香味瞬间吸引住了。精选优质黄豆,配上高山泉水,一碗香醇的豆浆就颠覆了张昱的价值观,感觉之前喝过的都不能再叫作豆浆。就是这惊艳的农家味,让张昱萌发了要把当地传统工艺的好味道推荐给更多人的想法。

说干就干,2013年初,张昱联系了几个小伙伴携手把南屏土特产搬到了网上,实现了古村落电子商务“零”的突破。

开拓“村官菜园”,

绿色有机是王牌

2013年,在微博和微信上做足宣传之后,“村官菜园”微博和淘宝账号分别注册成功,短短两个月之后,粉丝就突破一万人。

《舌尖上的中国》曾介绍过地道的徽州美食,张昱和她的小伙伴们就是要做这样纯粹又有特色的网上菜园。为了搜寻最高品质的食材,张昱和隔壁村的村官几乎每周都要进到山里,不仅腿跑得勤,心也操得细,对于食材品种和品质的选择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花阿姨家的笋尖干”是“村官菜园”的一道招牌食材,可是挑选的过程有多严格是所有人都难以想象的。为了做好笋尖品质的把关,张昱和小伙伴几乎跑遍了周围的十几个村落。1斤精品笋干,需要12斤左右的新鲜竹笋入柴锅烘煮后晾晒制成,即便如此,张昱他们还是要求精益求精,选用尚未破土的鲜嫩竹笋晒制。晒得很干的笋干很脆、容易碎,需要一根根整理,半斤一包装。当年卖不完的笋尖干,张昱就留下来自己吃,从来不留到第二年再销售。“用心才能做出家乡味。”这是张昱给“村官菜园”定下的准则。

“关麓夹心豆干”也是“村官菜园”里一道颇受欢迎的地方美食,曾颠覆张昱价值观的那碗豆浆就是出自于此。这种夹心豆干是由当地一家十几代祖传的家庭手工作坊供应,区别于市场上豆制品用石膏点卤,关麓豆干全是人工用卤水点卤、纯手工压榨,然后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再加上火腿、牛肉等各色馅料,一道完整的工序需要至少三天时间。

“村官菜园”淘宝店不仅产品过硬,而且不刷信誉、不强求好评、不过度包装,产品的介绍语言也都平实亲和。张昱会在网上店铺里写一些和商品有关的文字,其中“77岁的老蜂农”的故事就感动了很多人――“去收蜂蜜那天,老爷爷像往常一样开蜂箱、取蜂巢、割蜂蜜、过滤装陶罐储存,一旁看着,就觉得他像在完成一套仪式。57箱中华蜂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他说这些中华蜂就像他的家人一样,小蜂走失了他就爬上树去带它们回家,有‘偷蜜贼’老虎蜂来袭击,他就会不停地查寻蜂箱,见着就消灭。”老人的蜂蜜除了自己吃和少量友情价卖给亲朋好友外,几乎不对外销售,家里甚至还有三五年前的存蜜。同样是因为感动,张昱把老人的蜂蜜搬上了“村官菜园”,一年竟能有一万多的销售额。然而这种中华蜂采集的蜂蜜,纯度很高,网络邮购的时候,在普通的玻璃瓶中剧烈摇晃可能会因为膨胀发生爆裂,不少网友笑称这是“会爆炸的蜂蜜”。为了保证蜂蜜的品质和对精美食材的追求,张昱他们通过考察国外的一些先进包装技术,最后决定采用一种成本较高的食品级塑料瓶包装,有时甚至是赔钱在做。

“村官菜园”创办一年多,黟县共有29户农民曾为张昱供过农货。在严格控制品质指标的前提下,张昱总是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农户处收购农产品,然后通过微博和淘宝销售。这样,所有的市场压力最后都集中到张昱这里。不仅如此,每次将农产品销售以后,所得利润张昱几乎全部返还农户。合伙人开始不理解了,张昱不吭声,半天才平静地说:“你要是这样想,我就不跟你合作了。”张昱认为不是每件事都要用挣钱来衡量,既然选择做村官,就得事事把村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这样能帮城市和乡村之间搭一个桥梁,一方面帮村民增收,希望村民们能够更多地加入进来;另一方面也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乡村的这些绿色环保食品,让这些传统手工制作农产品的技艺传承下去。”

一粒种子,

激起梦想的涟漪

除了做在网上卖笋尖、蜂蜜、菜籽油等这些“不务正业”的事,村官张昱也用她大学生的新思路帮忙解决了南屏村的历史遗留难题――留守儿童暑期安置问题。

全村从小学到初中共有三十多名留守儿童,学校放暑假的时候,正赶上农忙,这群孩子基本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仿照城里孩子的“夏令营”活动,2013年暑假,张昱干脆自己办起了留守儿童暑期学堂,上午辅导暑期作业,下午进行课外活动,地点就设在村支部。也是受到“村官菜园”的启发,有人在网上淘食材,张昱干脆通过微博和微信在网上淘起了志愿者老师。

张昱招募志愿者,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进南屏村一切景点费、食宿费自理;二是有足够的技能或精彩的故事可以和孩子们分享。期间有一些在校大学生来做短期辅导,更吸引了一批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有安徽大学的广电系的教授来给孩子讲“非洲大草原”、有著名的诗人给孩子们说“大学”的样子,有新浪旅游的编辑来给孩子们说自己在诗巴丹潜水的经历,有热爱徽州文化的杂志编辑来给孩子们说乡村故事和环境保护等等。这些有趣的课程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一颗对未来无限憧憬的种子。

因为办留守儿童暑期学堂和“村官菜园”,张昱在2013年底被省里评为“平凡人,中国梦”十大人物,拿到了5万元奖金。这笔奖金,张昱恰到好处地为“村官菜园”添置了一样她自己的“自主品牌”――绿色有机水稻。为此,她还专门去北京和上海周边考察了当地比较成熟的有机水稻种植技术。碧阳镇政府也给了张昱很大的支持,不仅帮助她在碧山村流转来16亩优质农田,还替她解决了十年的土地租金。

那段时间是张昱最忙的时候,网上菜园在经营着,村里的工作也是忙的几乎抽不开身,这边自己的试验田还要选种、育苗、插秧、拔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村务,八九点出门去试验田,吃饭基本就在田埂上解决,晚上回到村支部再加班到深夜处理订单。很紧张,但也有条不紊。村民都知道张昱的水稻和别家不同,张昱称这是“优质三无水稻”,即无除草剂、无化学农药、无化学肥料,提倡回归原始农业,施用农家肥和生物肥(沼渣和沼液),农田里伫立的一盏盏太阳能灭虫灯更是将现代科技和纯粹种植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那都是没办法的事情,庄稼地里长虫子也是一样。秧苗一长起来,有一块田就出现了虫变的苗头。张昱赶紧找来农业种植的专家协商解决问题。抓紧时间施农药!这是专家给出的唯一答案。张昱的倔脾气上来了,说过不打农药就不打农药,不然还怎么叫三无水稻,自欺欺人的事她干不出来。

专家被她气走了,可是虫变还在蔓延!怎么办?张昱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决定去寻找民间的土办法。不知寻访了多少有经验的老农,最后有人告诉她可以尝试在虫变的稻田里撒上石灰。张昱立刻上网百度,发现这个方法果然有记载,大致原理是石灰发酵后可以通过酸碱调节的方式杀死病虫害。

张昱赶紧买来100斤生石灰撒进稻田,虫变居然奇迹般地遏制住了。

8月,张昱的实验水稻快要成熟了,田里的稻谷开始结出满满的谷粒。张昱每天都会骑着她的“小电驴”去碧山村赴她的“绿色约会”。走过稻田,俯身查看稻穗,“试验田里的稻子低垂下了腰身,天空放晴,阵阵稻香随风自由地飘,每一天都是更加金黄的模样。”8月21日,张昱在微博上这样描述即将收获的喜悦。

最美村官事迹材料范文5

面对疫情,我们首先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出门记得戴口罩,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在家要勤洗手,注意卫生,同时监督自己的家人,不要进行聚会等。病毒不可怕,隔离也不可怕,特殊时刻,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念,打败病毒。下面是网为大家整理的驻村干部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

驻村干部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疫情就是命令,党员就是先锋,防控就是责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系统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涌现出一批坚持党性原则、践行党的宗旨,始终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鼓励大家一起把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化为自觉行动,即日起,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将在官方微信推出系列报道《战“疫”先进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李勇。

李勇,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2018年03月被派驻青岩镇达夯村任驻村干部。一直以来,李勇认真践行党员初心使命,根据派驻单位的工作要求,结合达夯村的实际情况,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切实将老百姓的烦心事、困难事放在心上,把达夯村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李勇更是集中精力扑在防控一线,从1月30日接到工作命令以来,一天也没有缺席过,切实帮助村民守好了进村的“最后一道”关卡。

宣传发动。通过流动小喇叭、张贴宣传标语、入户讲解等方式向村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措施,与全体村民建立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让所有村民认识到参与群防群控是每一个村民的责任和义务,疫情防控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人民战争。

组织募捐。组织全村党员集体宣誓:我是一名党员、我是一名干部、我就是一面旗帜、疫情防控、我在一线。为表示对疫区的关心,全村党员还为疫区捐款,共募捐资金3200元。善款由村委收集以后,交给镇党政办集中处理。

安排消毒。协助村支两委每日对进寨路口、2个公厕、村综合楼、37个垃圾箱、110个垃圾桶进行消毒。

全村拉网式大排查。对各村寨实行封闭式管理,在青岩镇网格工作组、达夯村村支两委、驻村工作组共同参与下,对全村610余户进行拉网式大排查,对100余名外来及外出返乡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动员村民用手机扫描 “贵州110便民服务”及“贵阳市疫情防控信息收集平台”二维码的方式收集信息,并分门别类在各户门上张贴红卡、黄卡、绿卡、白卡,便于工作人员掌握各户基本情况。此外,工作人员每日还要将收集到的信息填写各种表格报送有关部门。

根据疫情的变化,前期已开展了4轮排查,现正进行第5轮排查。

设置防疫卡点。协助村党支部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入党积极分子、村民志愿者在全村设置了9个防疫卡点,对来往车辆及进出人员进行排查。

急群众之所急。青岩镇达夯村仅有一辆垃圾收运车,但要负责全村36个垃圾箱的收运工作,每日清运垃圾5车3吨,日运行70余公里,而且这辆垃圾收运车现已连续运行近6年,车辆损耗严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环境卫生工作尤为重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勇立即将情况上报被派驻单位。经协调,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采取借用的方式,解决了达夯村垃圾清运车问题。

疫情无情,人有情。李勇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党的宗旨,凝聚点滴爱心,汇聚磅礴力量,维护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而不断努力。

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守好自己的村,与乡亲并肩抗疫。在这场疫情防控的全国大考前,像李勇一般严守抗疫一线的驻村干部们,也是最美逆行者!

驻村干部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新田县400多名乡村医生冲锋在前,每天拿着体温枪,带着随访包,奔波在巡诊路上。新隆镇山田湾村卫生室的廖建民就是其中一员,从大年初一开始,他和同事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用最朴实的行动守护在乡村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60天 穿梭的抗“疫”路上

一个泛旧的随访包,一台摩托车,每天骑行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给村民看病、为居家医学观察人员测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这是疫情防控期间,乡村医生廖建民的日常。出发前,他需要经过洗手、消毒、检查工具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每天两到三次,到3月24日,整整60天。

廖建民正在为居家医学观察者进行心理疏导。

“春节前,村里很多外地务工人员都回家过年了。有些担心,但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入户排查登记。”从大年初一开始,廖建民和村里的另外两名乡村医生分片入户,每天光排查返乡人员和测量体温就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他说,虽然有时候忙的顾不上吃饭,但看着自己亲手记录下的正常体温数据和逐渐减少的监测人员,一切辛苦都值得。“我们是村级防疫防控的第一个关口,必须做好这个把关人才行。”

山田湾村有6个自然村,2400余人,从湖北、广东等地回乡,被列入监测对象的有60余人。在这些村民的心里,乡村医生不仅仅是健康的把关人,也是心理导师。

2月15日,对于从武汉回乡的郑红兵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经过二十多天的体温检测,他终于平安过关,拿到了医学观察解除通知书。回想起那段被隔离的日子,郑红兵虽然心有余悸,但更多的是“感动”。郑红兵说,乡村医生除了每天给自己测量体温、科普防疫知识,还会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让他一步步消除内心的恐惧。“在廖医生没来之前,心里有一点慌。他给我量了体温后,又给我进行一些心理上的疏导,整个人就放松很多。”

个性化服务 守护村民健康

目前,山田湾村的监测对象相继解除医学观察,开始返岗复工。但廖建民的工作并未减少,除了每天给外出务农的村民测量体温,他和同事依然要走街串巷,入户排查,精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慢性病管理工作。廖建民升级帮扶方案的其中一户,就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廖春辉。

廖春辉一家属于因病因残致贫的四类重点对象,他自己患有精神残疾,父母也属于慢性病管控对象。廖建民决定,在定期入户回访的基础上,将“健康饮食”和“心理疏导”纳入今年的帮扶工作中,让廖春辉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我们会一步步跟进,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情绪疏导,希望可以缓解他的病情。”

聚焦“精准”二字,山田湾村已经制定出了一套规范的家庭医生签约和慢性病管理台账,一户一档,不落一人。廖建民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31年,对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都十分了解,做好村民的健康“把关人”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使命。“疫情防控只是我们乡村医生其中的一个考验,以后我们会践行‘医者仁心’的责任,坚守“赤脚医生”的精神,把村民的健康守护好。”

驻村干部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这个春节,他注定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但在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他冲锋在一线,奉献在基层,像一块基石,与群众共同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党员对党的忠诚和为民服务的初心与本色。他就是大关县融媒体中心派驻翠华镇翠屏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杨德强同志。

他是别人眼中的“不孝子”

杨德强的父亲早逝,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均已外嫁,家中常年只有一个6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他作为驻村队员,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工作繁忙,平时很少回家看望母亲,尽儿子应该尽的孝道。

今年春节,驻村工作队安排了4天假,让队员回家陪陪父母。杨德强高高兴兴在大年三十购买了年货,回到家中,准备今年春节好好陪陪母亲。

正月初二,年味正浓,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年的味道。正在陪母亲过春节的杨德强接到了返岗参与疫情防控的命令。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匆忙收拾行囊,告别母亲,赶赴阵地。疫情防控期间,杨德强多次念叨着要回去看看母亲,又一次次打消了念头。每次给母亲打电话,他总是说:“我们一天到晚与来来往往的人打交道,现在疫情严峻,不能保证自身未被传染,等疫情过后,我再来看您。”

他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高高飘扬

翠屏村共18个村民小组,按照新冠肺炎疫情村级指挥所的统一安排部署,杨德强同志被安排到龙洞村民小组完成疫情防控任务,落实网格责任。龙洞村民小组有62户农户,外出务工人员多,人口流动大,疫情防控难度大,杨德强同志接到任务后迅速开展摸排、宣传、统计、上报等工作。

做好疫情防控责任重于泰山,仅凭一人之力做好村民小组疫情防控工作难免出现疏漏。为切实建立起群防群治、联防联治堡垒,杨德强同志充分发动党员、群众,组建村民小组自愿巡逻小分队,发挥小分队作用,及时告知群众疫情防控常识,劝阻群众聚集、串门,设置卡点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检测、监控,帮助居家观察人员及村民小组群众购买、派送物资。

参与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战士们,人人都是旗手,让党旗插满了每个乡村,在这众多的党旗中,由杨德强“旗手”扛起的这面党旗高高的飘扬在龙洞村民群众当中,时刻警醒群众疫情的严峻,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灾难面前党的伟大、祖国的强大,党员干部形象有形树立,干群关系进一步加深,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得到了有效凝聚。

他用平凡工作彰显对党忠诚

杨德强同志的工作像许多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一样平凡,饿了就吃方便面,渴了就到群众家中喝口自来水,每天抱着文件夹,手提小喇叭,穿梭在农户门前,一遍又一遍的喊着:“村民们,老少健康人人盼,请大家呆着别乱窜;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国家有难,咱不添乱,现在政策好,听从指挥最牢靠,发现外来人口及時报;别去街头巷尾打听小广告……”

69 1245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