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案写作技巧实用(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九年级语文教案写作技巧实用(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九年级语文教案写作技巧【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喜欢读谚语,有主动学习谚语的愿望。

2.借助拼音认识12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知谚语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教学难点:

让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初步感知谚语告诉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

搜集低年级学生能接受的谚语。

学生。

回忆以前学过的谚语和平时听说过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谚语,引入新课。

1.回忆以前读过的谚语,背给大家听。

2.教师有激情地问小朋友:还想读更多的谚语吗翻开课文第二课自己读读吧!

二、自学生字,交流评议。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勾出不懂的字词。

2.再字读课文,自主解决不懂的字词。

3.学生交流,相互提醒把字音读准,说说字词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点拨。

4.复习生字词,用开火车等形式巩固生字。

5.齐读课文,想一想:谚语讲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三、朗读谚语,领悟意思。

1.自由朗读,感悟谚语的意思。

2.齐读或男女生对读,说说读后有什么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明白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春光的美好、时光的宝贵。

四、朗读谚语,交流谚语。

1.小组内同学赛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感情。读得好的同学上台诵读。

2.完成课后第二题,把你知道的谚语与同学交流。

九年级语文教案写作技巧【第二篇】

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有文化底蕴丰富了,以后才能够做到对学习各种阅读训练材料、写作指导之类的东西游刃有余。因此,一要多读一些史、传、文摘之类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之类的著作。但是仅仅多读多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当读了一定数量的书后,我们的眼界便开阔了,思考问题也全面了,于是文化底蕴便开始丰富了。二要重视读史、(包括社会发展史、文学史、科学史等)读传、读文摘,这样收获会很大。读史,可以增长我们的才、学、识;读传,可以让我们时时感到一位历史伟人的精神力量,明确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读文摘,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取舍。我们注意到有许多学生买了许多介绍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书,读书时抄抄写写、录文断句。不可否认这对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三、总结学习要点,浓缩知识精华。例如:

1.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

2.说明文的要素: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方法、语言和观点的连接。

3.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4.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5.修辞的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等。

6.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7.词的分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8.短语分类: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等。

9.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顺序:主、谓、宾、定、状、补。

四、固定读书时间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应该是一件轻松的学习活动。学习语文其实不用刻意去学习,它靠的是日积月累和逐渐的积淀。每天固定地拿出一些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十分重要。当阅读和写作成为习惯后,任何一位同学都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并发展成“爱好”的。久之您的文化底蕴就会越来越深。

五、打牢语文基础。

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学习语文入门,开始“学习”的。语文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数、理、化、史、地、哲等各门学科都离不开对文字的理解。因此同学们必须要打牢语文基础,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好语文不能靠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多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文学基础知识非常广泛,有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篇章、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诗词鉴赏、语法应用等,这些知识都要做到分别掌握,方法是多读、多写、多摘录、多归纳。

六、要讲究学习效果。

主要是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制定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中是极为重要的,平时多请教老师,多与同学讨论,多进行探究,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研究别人的学习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特别要重视语感培养、知识的归纳和累积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十二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记忆习惯。

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演讲习惯。

让学生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

3、读的习惯。

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4、写的习惯。

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看日记能看出老师的水平,更能看出学生的水平,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我二十年不批改学生作业,但我说一句话管二十年,就是每天1篇日记。

5、定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6、预习习惯。

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在实验中学时我就要求老师讲课别超过20分钟。昨天发给大家的材料-江苏洋思中学,“只讲四分钟”,后进生明显进步,秘诀就是预习、自己学的习惯。反之,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我从1979年开始,开学第一天就期末考试,把新教材的期末试题发给大家。这样做就是要学生会预习。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所以请各位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7、适应老师的习惯。

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我抓学生习惯基本就这么抓。尖子学生做尖子的事,后进学生别盲目攀比。大的目标够不到,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做的题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来,富得起、穷不起。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永不言败。

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

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师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市教委规定对学生实行量化作业,它的落实,一靠检查,二靠老师良心,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常规量的学生可以接受,学生才能适应教育。浙江书生中学就特别强调这点。

10、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每次考试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学生,如何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就不要了,这次30分,下次40分,这就是伟大的成绩。找到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好习惯。

11、出考试题的习惯。

学生应该觉得考试不神秘。高中学生应该会出,初中学生会出中考试题。

12、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

学生要会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学习资料。

十二个习惯,不要求齐头并进,各学校要有自己的特点,让老师以教书为乐,让学生以学习为快乐。这快乐要建立在养成这些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只有师生都成了学习、教育的主人的时候,教书这份工作才能真正成为乐园,才能使“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成为现实,使我们短暂的人生充满快乐。祝大家在尽到生存责任的同时,更多地享受到育人的快乐。

经常查阅工具书。

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随时查阅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阅读材料来读。高中生最好要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两本工具书。

认真学好课本。

所谓“课本”,即一课之本。许多同学,尤其是高三学生,认为现在高考的阅读分析材料都是课外的,课本不闻不问,置之脑后,整天沉溺于题海之中,结果是耗时费力,广种薄收,效果甚微。比如文言文的学习,课内篇目还没有读懂过关,词法、句法没有学懂弄透,就急于到题海里去“畅游”,显然是枉费心机,本末倒置。课内文言文这只“麻雀”,仔细解剖透彻了,才能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该背诵的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该熟读的一定要烂熟于心。一般来说,考试的材料取自课外,但考点和答案却在课内。

学会独立思考。

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许多同学说每天的作业都来不及做,哪来时间读书?我看关键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想不想读书,想读书就有时间,不妨你试试!我建议大家每天要保证有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时间可以是整块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每天睡觉前问一问自己,今天读书有一个小时吗?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读书,郑板桥利用“舟中、马上、被底”背诵,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读书除了报刊杂志的“浅阅读”材料外,一定要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一周读一本,一学期就是十几本,一年就是30本,高中三年就是百来本了。这些书,不仅可以让你自信走入高考考场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将受用一辈子。

善于整理读书笔记。

语文知识零零碎碎,要经常把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摘抄、摘录法,做卡片法,提要钩玄法,写读后感法等。

坚持写日记练随笔。

日记和随笔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不但形式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坚持练笔,一练语言文字的熟练程度,二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考能力。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语文的作文能力就需要“笔不离手”。

主动向人求教探讨。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求教于人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学习还需要有追根刨底的精神,真理往往在研讨中诞生,智慧的火花只有在碰撞中闪现。

专心致志听课。

听课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解外,一要动笔,在书上划划圈圈,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二要边听边思考,听课要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要点,同时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发言。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堂听讲这一环节,一节课的内容在课外却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弥补上,真是得不偿失。

以上8种方法,既是学习语文的技巧,也是学好语文的习惯,更是打开语文这把锁的钥匙。真可谓“有了金钥匙,不愁锁不开”。

九年级语文教案写作技巧【第三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九年级语文教案写作技巧【第四篇】

材料+论点(引出论点)。

要求:如果材料只有100字以下的基本可以照抄,但是如果材料太长的只要概况事实即可。

过渡词语或句子+论点。

第二部分:本论部分。

过渡+反面的事例+自己一两句的议论。

第三部分:结论部分。

用100字以下总结,得出结论即可,要求与文章开头呼应。

材料: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他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逆境中成长。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过渡(如:古今中外,有众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是侵透了……在逆境中成长,成就事业的。)+正面事例(事例一定要概况)+自己的议论。

过渡(如反之……)+反面事例+自己的议论。

第三部分:结论。

第三部分:结论部分。

用100字以下总结,得出结论即可,要求与文章开头呼应。

谈磨练。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会把巢穴里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当幼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本领--飞翔!由此观之,经受磨练,往往能使人成材!

纵观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正是因为经受了磨练,才创造出另一番伟业。司马迁正是遭受了皇帝的误解、官员的诬陷,承受了残酷的刑罚,才下顶决心用自己的生命与黑暗的官场做斗争,最终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假如司马迁没有经受种种的磨练,那么他根本就不会想到用另一种方式去提升生命的价值,或许他一生也只是一个平庸的小官。正是因为经受了磨练,才使司马迁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新的彻悟,才使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心,用饱受磨练的心灵铸造了“史家之绝唱”。泰戈尔说得好:“没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炼造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没有流过血的手指,怎么弹出世间的绝唱”。

反之,如果不经受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等到暴风雨来袭时,就会一蹶不振。就像沉迷后宫歌舞的李后主,一直过着奢侈的生活,从来没有研究兵法、朝政。宋兵来袭时,慌张的李后主如梦初醒,没有什么办法,只得做了宋国的俘虏。可见,磨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只有经受了磨练,才能使自己更坚强,如果沉迷安逸,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经受不起半点风吹雨打。剑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永远不会被打造得锋芒四射;梅花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永远不会吐露出醉人的芬芳;而人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永远不会拥有坚韧的生命,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敢于在挫折中奋发向上,敢于在磨练中不断完善自己,生命会变得更加充实而精彩。

材料:

墙壁上,一只虫子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过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步艰难地往上爬……。

九年级语文教案写作技巧【第五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

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阿拉文库写的新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

3.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

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树:高大。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我”—不依靠。

四、精读诗歌,感悟主旨。

1.补充背景知识,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多媒体播放视频)。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向通过这首诗歌向读者传达出自己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结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以4/6人为以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明确:“树”在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诗文主旨。

在那个时候,具有这种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不仅仅是沈尹默一人,还有很多比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都具有这样的思想。所以说,《月夜》不仅作者沈尹默具有这种进步思想,也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五、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仿照本诗,自选一种景或物,写一首优美且富有哲理的小诗。

2.分享一首小诗《自信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同时期的其他新诗,读一读,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九年级语文教案写作技巧【第六篇】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思乡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

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

学生点评:1节奏韵律2情感表达。

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

4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羁旅。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颈联:理。

尾联:情。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九年级语文教案写作技巧【第七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前一阶段作文复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总结作文选材的原则和方法。

2.引导学生在作文修改的过程过程中,领悟作文谋篇的技巧。

[教学重点]。

作文选材谋篇中的较为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作文实践中自主总结并运用,增强修改意识,提升习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写作复习的侧重点是“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和立意”,今天紧跟其后的两步是选材和谋篇。

二、当我们面对一个作文题目,进行审题时,思路常常会逐渐打开,内心逐渐进入活跃的状态,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纷至沓来的写作材料,过往的人事、酸甜苦辣等生活经验涌上心头;学过的文化知识作为长久的积淀焕发新的生命;曾经碰撞过的思想的火花变成了活的资源。此时,思路的广远又不免带来内心的纷乱。材料多固然好,但有所也会带来问题。大家看讲义上周勇同学和王之正同学两篇作文的原稿。

周勇同学写《收藏》一文时,想到了母亲,想到了有关母亲生病前后的很多事。母亲的不幸、母亲给我带来的烦扰,我的想法和做法,内容显得有点杂乱。

王之正同学参加学校“直面灾难”征文比赛比赛时,觉得《南方周末》关于成都交广电台女主播孙静的报道,很值得写一写。“地震刚发生时孙静是什么反应,后来如何,再后来又如何”,大致把原材料压缩了一下,加一个结尾,显得有点空泛。

怎么办?教大家一个办法--将写作材料进行聚焦。

三、提起聚焦,同学们自然会想起物理课上学的透镜聚焦。它的作用可不小。有这样一件事:用冰块做透镜曾拯救了一支南极探险队。这支探险队由于丢失火种,面临寒冷、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一个聪明的队员用冰块琢磨成一块凸透镜,把阳光聚焦,点燃了引火物,重新得到了火种,挽救了这支探险队。如果我们把写作材料聚焦,形成燃点,在聚焦而成的燃点的触碰下,这些纷繁的材料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周勇同学在修改他的习作《收藏》时,有切身的体会,我们请他来说说他两次修改的经过和体会。

第二次修改时,他找到了最能使自己的情感激动的那一点--心中的剧痛。我们把它称之为“动情点”

(一)寻找动情点。

1.什么叫动情点?

动情点就是最能使自己的情感激动的那一点。它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一片风景、一种情境等等,总之是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那个点。在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内,它是题意与情感的契合点。寻找到了切合题意的动情点,写作时就找到了选择材料的准则。

2.到哪里寻找动情点?

人性中最为重要的情感就是--爱:亲人、师友乃至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爱向来是永恒的主题。虽然我们不可能把不同的题目都往“爱”上来靠,但是由于爱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因而往往可以作为动情点最重要的根源和线索。

爱与什么是紧紧相连的?(血脉亲情、无私奉献、责任感、……)。

痛。无爱者是没有真正的痛苦的。所以,在寻找动情点时,我们不妨从爱与痛着眼,在自己的生命中追寻最珍贵的情感。

(二)再来看看王之正同学的修改稿。他看了《南方周末》对于成都交广台女主播孙静,很有感触,也很受感动。但当时他找不到聚焦点。

希望他在思考过程中,由原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就是抓住了人的感觉、情感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起飞点--孙静,你的冷静就是一种勇敢。我们称之为感悟点。

如何寻找感悟点?

感悟点由感觉而起,往往稍纵即逝,因此我们可以先寻找最强烈的感觉、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孙静,一个弱女子在大灾面前的`镇定、坚持,起到的巨大作用而在事后又如此淡然),这种寻找的过程其实就是再现了思考的过程,而且是思考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把自己感觉与情感中的经验转化成理性的解悟,感悟点就找到了。

感悟点是动情点的转化,它包含动人的力量,但它不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而是从理性的高度启迪人。

四、练习:从如何聚焦写作材料的角度,对学生习作《纪念日》在选材上提出修改意见。

五、过渡。

六、结合两篇学生习作及其修改稿《收藏》《出格》,来谈在谋篇布局上给你的启示。

先看开头,经过修改,两篇文章的开头有了怎样的改进。

入题快了,而且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部分:《收藏》叙事链、情思链纵贯全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出格》以议为主,重点突出。

结尾:《收藏》首尾照应、紧扣题旨,并深化主旨。

《出格》再次强调观点。

七、布置作业。

对《纪念日》一文在谋篇布局上提出修改意见,使之更上一个台阶。

强调作文修改的意义作用。

[板书设计]。

选材。

生活经验动情点痛(爱)。

文化积淀    聚焦  燃点。

思想资源感悟点    勇敢。

谋篇。

紧扣题旨,把握文体。

开头:尽快入题,引人入胜。

主体: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结尾:点明题旨,深化主旨。

[教学反思]。

在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作文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往往贯穿复习始终,我坚持把作文讲评和学生修改相结合。众所周知,获取知识之途中知行合一很重要。作文讲评让学生获取了“知”,学生修改则是通过“行”将“知”化为己有的重要环节。学生要将“知”真正吸收,必须要亲历思考修改这一环节,有时候甚至是不止一次的修改。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高三复习阶段,学生写好作文的心理需求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每个同学,不管他平时的作文水平如何,都很想再把自己的作文提高一个层次,这种内在需求就是一种激励因素。

事实胜于雄辩,修改后的文章确实能上一个档次,当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冲动,他才会主动地做好这件事。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把作文讲评与学生修改相结合,是既有必要又很可行的一种教学手段。

这堂课就是基于此的复习。所以,提供的材料都是本班同学的作文原稿和修改稿。从学生切身感受出发来激发他们的作文升格意识。

我制定了如下目标和重点:

1.引导学生在前一阶段作文复习的基础之上,总结作文选材的原则和方法。

2.引导学生在作文修改的过程过程中,领悟作文谋篇布局的技巧。

[教学重点]。

作文选材谋篇中的较为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因为我是按照走好作文关键的前两步--审题立意,再到今天的选材和谋篇的,所以主体放在前一步选材上。后一部分今天有点匆忙,学生活动得还不够。

我把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在作文实践中自主总结并运用,增强修改意识,提升习作水平”上,那应该是体现在对别人的习作能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这一点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但还不够,其实更应体现在对自己习作的提升上,由于时间关系,这一步只能在课后进行了。

写作,是一个很自我的过程,但是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规律的,让他们自我总结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师的引领之下,通过对习作不断分析思考修改,最终是会有收获的。我希望这堂课的意义不仅仅在方法和技巧上。

九年级语文教案写作技巧【第八篇】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

2、体会苏轼心系民生的感情、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学会勤诵读、多联想、抓意象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爱的宽广情怀。

一、导入:

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怎么来的?是词作者方文山根据苏轼的词《东风破》改编而成,东风破是词牌名。我们刚学过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赠刘景文》,唐诗宋词,诗词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的二种体裁,那么诗词有些什么区别呢?词有词牌名,诗只有题目,词可有题目也可没有题目,词的句式长短不一,诗则字数一致。词牌即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而诗只有几种,故词自由得多。

二、对于诗词,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呢?请同学们先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来学习诗词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1、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先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要求准确流利,字正腔圆。请学生评价。老师指正:上下片要停顿长些。再请学生读。

足蹈也叫踏歌,请学生脚踏节奏读。然后手舞足蹈配合读。

古人作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应读得舒缓,仄声应读得短促。学生试读平仄。

再手舞足蹈并读出平仄。老师手势指挥齐诵读。

2、人们品读诗词时,常说诗中有画,是因为文字给了人以丰富的想象。所以赏析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多想象。

请学生再品读《浣溪沙》,边读边想象。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小结:有了联想,平面的文字就变得立体起来,有了生命力,所以赏析诗词,一定不能失去想象。

3、赏析诗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请学生在词中找出认为是意象的事物:枣花、古柳、缫车、牛衣、黄瓜、日、野人家。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农村氛围?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看着这幅农村图景,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欣慰,愉快。

可是苏轼有什么好高兴的呢?简介背景。因为和朝廷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调到了杭州,不多久,被迁调到偏远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四年后又被调迁至徐州(今江苏,靠近山东),到了徐州,又适逢大旱。碰上这么多不顺心,假如是你,会感觉怎样?(沮丧,失望、忧郁等)。

不以个人得失为意,心中装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志。乐观豁达,爱民如子,亲民,胸怀宽广。

下片中有一个词很能体现苏轼亲民的特点,是哪个?“试问”。

怎样才算“试问”?客客气气,不想打扰。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老妇前致词,吏乎一何怒”,和苏轼的“试问”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所以离开徐州时,百姓都依依不舍,所以苏轼到今天仍被后人景仰,决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文学才华,还因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大爱的人格魅力。

5、总结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勤诵读、多想象、抓意象。

三、作业: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张志和的《渔歌子》。

69 2299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