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党课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中国式现代化党课

一、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党的XX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鲜明特色,这既是对独具鲜明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概括,也是对独具实践优势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一条康庄大道。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迈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无论是谋事、想事,还是干事、做事,都要立足14亿多人口基数的现实,充分考虑城乡发展水平差异、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等实际。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迈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要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聚焦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认真落实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积极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国各族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迈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要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不断地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也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明需求,建设极具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迈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更新迭代,全面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迈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为矢志不渝的追求,开放合作、发展共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弘扬全人类共有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精准把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遵循积贫积弱的农业大国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发展规律,结合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等形势,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根据我国国情实际,选择的一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从历史必然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自然选择。历史文脉从未中断的中华民族长期以来领跑人类世界。明清以降,闭关锁国,中断了与世界文明的交往互动,错失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机遇,逐步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1840年的一声炮响,被迫卷入世界发展的洪流,至此迈进了百年的被压迫、被掠夺、被殖民的屈辱历史。为改变这一被动落后挨打的屈辱状态,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自然而然由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来。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历经千难万险一步一步探索实践出来的,也是在艰难困苦、荆棘曲折中付出巨大代价而摸索出来的,是一条顺应历史大势的必由之路。

从假设选择性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可拷贝不可重复,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希望新选择。工业革命前夕,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出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农奴制度的解体、圈地运动等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剥削提供了大量自由民和劳动力,地理大发现、黑奴贸易则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兴盛特别是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总的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剥削制度和霸权掠夺基础上的现代化。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不被世人所接受,全球化、工业化、产业链等经济格局已基本形成,民主的文明观已深入人心,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进现代化带来了可资借鉴的崭新模式。

从先进文明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文明形态。物质文明基础坚实。我国用七十多年的“叠加发展”完成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成世界第一大清洁能源体系,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世界覆盖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体系。政治文明保障坚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完善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文明建设成绩斐然。精神文明支柱坚实。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社会文明根基坚实。我国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标志着中国社会文明程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态文明支撑坚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改变。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到实践,不仅展现出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也为人类社会更好发展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新型经济体制,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来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两步走”的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战略步骤,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发展阶段、综合发展形势、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科学作出的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增强主动有为动力的战略部署,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我们的目标任务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一定能够实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最大的挑战、最难啃的骨头,还是在于我们自身的薄弱环节,在乡村振兴、教育就业、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使1亿多贫困人口走出绝对贫困,迈进小康社会。然而,目前我国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特别是城乡社会中低收入群体依然存在。按照中国居民五等分分组人均年收入来看,2021年,20%低收入组的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694元;20%中等偏下组的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1537元。也就是说,2021年我国收入最低的40%的居民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不足1500元,大约有近6亿人口。这近6亿的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偏远的农村农民家庭、农民工家庭、部分城镇中的低收入家庭、长期被疾病困扰的家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难点、重点、堵点都应该是这庞大的低收入人群,如何提升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绝对数值,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艰中之艰。据统计,我国就业人口中,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员所占比重合计超过60%,就业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持之以恒推进教育科技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百年大计的重要位置。2022年,全国经济体量最后的西藏、青海、宁夏、海南、甘肃、吉林、黑龙江等7个省区经济体量总和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8%,这7个省区的经济体量总和仅仅等同于四川省一个省的经济体量,这7个省区的经济体量总和还不到广东省一个省的经济体量的一半。且这7个省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还不到6万元,尚不及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30%。由此可见,区域不平衡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难点之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综上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还需要持续在乡村振兴、教育就业、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重点用力、精准用力、持续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重点把握好共同富裕的核心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持续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不断扩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需要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蛋糕”,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进而分配好“蛋糕”。要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社会保障问题,着力解决各族人民在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着力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体制机制,依法严格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积极推进财富积累机制建设,引导各类资本依法健康有序发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发展,发展好传统社会的“老祖宗经济”、穷则思变敢闯敢干的“老天爷经济”、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老百姓经济”,真正实现国有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大繁荣、经济社会大进步,为共同富裕夯实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特别注重处理好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国上下一条心、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又要充分发挥地方有效治理的作用,联系区域实际大胆探索,创造性开展相关工作,形成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要把战略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制定战略上要立足全局、着眼世界,突出远见性、整体性、稳定性;在调整策略中既要稳、又要活,突出灵活性、随机性、应变性,谋定而后动,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要把守正创新与继往开来有机结合起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中国式现代化的根脉和源头;敏锐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在变中找机遇、在变中求发展,以不变应万变。要把提高效率与保障公平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有为政府作用,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统一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创造出更高的市场效率和市场价值,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把激发活力与维护秩序有机结合起来,遵循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规律,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改善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生机与活力;发挥有为政府市场监管作用,统筹发展与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经济发展活力无限且秩序井然。要把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对核心技术、关键领域要自主研发、自力更生,以点带面、打通堵点,进一步畅通和丰富国内大循环;要强化互惠互利、合作共生、开放共赢,深度参与并主导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不断巩固和拓展国际大循环。

69 3114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