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党课讲稿推荐8篇
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专题党课讲稿
第1篇
深刻领悟与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原则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哪些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四个坚持”。这次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所以我以深刻领悟与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原则为主题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
(一)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政策落实到位的核心。正如邓小平所言:“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政治方向的把握上,更体现在对改革进程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上。例如,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通过精准施策,有效化解了过剩产能,促进了产业升级,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作用尤为
突出。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改革得以在不同领域和层面协同推进,确保了改革措施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了改革过程中的碎片化和片面性。此外,党的领导还体现在对改革成果的监督和评估上,确保改革成果真正惠及人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党的领导与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改革决策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党才能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例如,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时,通过科学决策,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世界前列,数亿人口成功脱贫,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党领导下的科学决策和改革措施。党的领导与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体现在对改革目标的精准定位
和对改革路径的合理规划上。在改革过程中,党运用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的方法,对改革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例如,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党不仅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还通过引入“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策略,确保了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种基于问题导向的决策模式,使得改革能够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
而提高了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改革成果能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党领导下的改革不断深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制度支撑。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取向
(一)人民利益的改革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原则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导向是核心。这一导向要求我们在改革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确保改革成果能够普惠于民,实现公平正义。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通过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超过13亿,这显著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在教育领域,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缩小了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每一步都应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改革的每项政策和措施都能够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
(二)改革成果的普惠性与公平性。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普惠性与公平性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在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下,改革的每一步都旨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的普遍提升。例如,通过
改革教育体系,确保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使得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据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超过3700
万名学生,显著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此外,通过医疗改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超过13亿,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正如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所言:“发展是扩展人们自由的过程。”改革的普惠性与公平性正是在不断扩展每个公民自由和权利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确保了改革成果能够惠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分享国家发展的红利。
三、坚持守正创新是本质要求
历史发展有着内在规律,其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把握历史规律越深刻越全面,前进方向就会越明确越坚定,开辟未来的历史主动精神就会越强烈越持久。守正就是要坚守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创新就是要以一往无前的胆魄和勇气变革现实、扫除障碍,沿着历史前进的逻辑前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
(一)改革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与协同性是确保改革成效的关键。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改革不仅需要在各个领域内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整,更需要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改革的合力。例如,中国的“十
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了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的实施,就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改革,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协同。通过系统性改革,可以确保改革措施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避免出现政策冲突和改革的“孤岛效应”。协同性改革则要求不同部门和层级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统一的改革行动,如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的紧密配合,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而这场革命的成功,离不开改革的系统性与协同性。
(二)各领域改革的相互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进程中,各领域改革的相互促进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关键。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例,通过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我国私营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持续增长,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社会就业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依法治国、扩大民主等措施,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法治保障和民意支持,确保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广泛参与。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是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只有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才能确保改革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开放是一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模仿。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大胆地试、勇敢地改,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四、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鲜明特点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决定》强调要“坚
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一)制度优势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在国家间的竞争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制度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承载着党的政治理念和目标,展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制度优势,具备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我们必须持续进行改革,不断推动其与时俱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致力于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我们旨在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二)针对性解决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针对性解决改革中的突出问题显得尤为关键。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社会不平等等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例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如降低贷款利率、提供税收减免等,以缓解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识别改革中的痛点,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资源分配不均的问
题,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此外,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改革成效进行客观评价,确保改革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问题导向与改革目标的精准对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问题导向与改革目标的精准对接是确保改革成效的关键。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为例,通过精准识别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例如,针对教育不公问题,改革目标应聚焦于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可以精确地识别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区域,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精准对接问题与目标,能够确保这场革命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途径
(一)法治在深化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法治不仅是改革的保障,更是其基础性作用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深化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法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确保了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为改革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环境。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
《公司法》、《反垄断法》等,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同时保障了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在社会管理领域,依法治国原则的实施,如《民法典》的颁布,不仅规范了社会行为,也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法治的实施,使得改革在遵循既定规则的基础上,能够有序进行,有效避免了改革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确保了改革成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改革决策与法律规范的协调一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确保改革决策与法律规范的协调一致是维护法治权威、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例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通过立法先行的方式,确保了改革措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如《公司法》
的修改,为市场主体的活力释放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确保了改革措施的合规性。此外,通过引入法治思维,改革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法律审查机制,如“合法性审查”模型,已成为改革决策的必要环节,这不仅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也增强了改革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正如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言:“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因此,坚持法治思维,确保改革决策与法律规范的协调一致,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基石。
六、坚持系统观念是基本方法
(一)系统观念在改革中的应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系统观念的应用至关重要,它要求我们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出发,对改革的各个部分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革命不是局部的、零散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单一的市场机制改革,而应同时考虑宏观调控、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确保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通过系统观念的应用,我们可以避免改革过程中的“孤岛效应”,确保改革措施的协同性和整体性,从而实现改革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的长远规划与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长远规划与战略布局,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远见卓识,更要有科学的分析和精准的决策。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改革的每一步都置于国家发展的大棋局中,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在“十三五”期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了GDP年均增长6.5%以上,这不仅体现了改革的成效,也展示了长远规划与战略布局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应借鉴邓小平的名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要敢于突破旧有的束缚,勇于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战略布局,我们能够确保改
革的每一步都稳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三)进步与改革的可持续性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进步与改革的可持续性保障是确保改革成果得以长期维持和发展的关键。正如邓小平所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的每一步都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确保改革措施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例如,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模型,我们可以评估改革措施对环境、
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影响,确保改革不仅在短期内有效,而且能够为未来几代人带来持续的利益。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参考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改革的可持续性。此外,通过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反馈系统,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改革策略,确保改革方向与国家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布局相一致,从而保障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必须深入领会并贯彻执行“六个必须坚持”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哲理。首先,我们要把人民至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我们要把自信自立作为引领新时代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再次,我们要把守正创新作为推动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
力,既要坚守正道,又要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推动社会进步。此外,我们要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守牢底线的前置要件,始终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我们要把系统观念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全面考虑问题,统筹兼顾,确保各项工作的协调有序进行。最后,我们要把胸怀天下作为我们的光荣使命,放眼全球,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第2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重点任务、指出了主攻方向。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部署要求,立足经济综合协调部门职责,坚持小切口、大纵深,着力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力有效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走深走实,把中央的“大写意”切实变成全省的“工笔画”。
一、深刻认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夯实改革的经济基础,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改革越是千头万绪,就越是要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以重点带动全局,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的强大合力。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从经济体制改革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立,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书写了经济发展奇迹新篇章。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谋划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
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明显增多。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这迫切要求我们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二、坚持系统观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会《决定》强调了“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其中坚持系统观念是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涉及领域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既不能单打独斗、急躁冒进,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着力处理好经济
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
(一)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关系。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使二者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一方面,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红绿灯”,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福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透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实现经济和社会两者互促共进。
(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形式,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政府要把该放给市场的权力放足放到位,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同时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同向而行。
(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效
率是公平的基础,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要通过深层次改革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做大“蛋糕”。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前提,解决的是“均不均”的问题,但绝不是平均主义,而是通过合理的分配形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真正分好“蛋糕”。
(四)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活力和秩序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一方面,要“放得活”,通过改革除障松绑、除弊纠顽,激发全社会创造潜能,释放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管得住”,使活力在秩序的框架下持续涌动,支撑和保障社会活力不断迸发,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五)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一方面,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通过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才能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保障安全。另一方面,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发展无从谈起。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有力应对前进路上的不确定性。
三、坚决落实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
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省发展改革委将以全会精神为指
引,坚决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注重系统集成,注重突出重点,注重改革实效,以改革之力破解发展难题。
(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继续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地方立法工作,推动成立我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联席会议,建立健全政企“直通车”服务机制,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继续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如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持续破除市场壁垒,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投资,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二)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政策供给,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持续推进商业航天、生物产业、新能源和光电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三)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立足国家战略需要、省委战略意图和我省全面振兴的重点方向做好政策研究,总结
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高质量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强化规划计划的刚性约束,在规划引领、政策引导、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强平衡调控,建立完善正向促进和反向约束机制。
(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韧性城市建设等各项任务,开展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着力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和形式,持续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五)完善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立足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扩大经贸合作,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加快实施新一轮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规划,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扩大鼓励外商投资,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第3篇
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同志们: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此次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一丝不苟地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学会运用系统观念,做好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协同创新,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以点带面、全面系统地推进改革各项目标任务,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形成改革合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一)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构成的整体。所谓系统观念,就是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认识事物,把认识对象作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并且多方面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动态中探索和把握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争取实现最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和核心要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又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系统。万事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系统而发展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既没有隔断历史的“飞来峰”,也没有孤立存在的原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只有用顾全大局的观念、整体系统的思维、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科学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我们想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特别是要重视分析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
内在逻辑,善于从事物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研究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规律。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系统观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对领导干部开展工作、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科学思想方法论,即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看待问题,对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战略谋划,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展开的方法论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变革程度深、推进难度大,既需要强化整体推进,又需要加强点面结合,推进各项举措顺利落地和贯彻实施。这个过程中,必须注重系统集成,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集成到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之中,使各个领域协同推进、各类资源充分共享、各类要素相得益彰。这当然离不开以整体观念来谋划改革全局,离不开以系统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的“更
加”二字,凸显了系统谋划和推进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和新要求。
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树立全局观念和坚持系统思维,就是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认识改革、把握改革,既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大局通盘考量,做到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统筹兼顾,又要坚持在重点领域、难点问题上的革新突破,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全面性、协同性。
(三)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既利当前又顾长远,既重全局又重局部,以点带面实现整体突破。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上把握,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就现象论现象,加强规律性分析,这就体现为通过辩证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规律性;二是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观察,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不要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加强全局性谋划,这就体现为通过系统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三是善于把当前的问题放在过程中研究,加强前瞻性思考,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要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只管当前、不管长远,这就体现为通过历史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四是善于把战略性问题落实到具体的策略中,审时度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不封闭僵化和刻舟求剑,这就体现为通过创新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创造性;五是善于把手段的灵活性问题放到战略的原则性中看待,在原则性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不离开原则性去讲灵活性,避免机会主义,这就体现为通过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更加注重突出重点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动态过程。而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永葆自身的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着眼点,既不回避问题,又能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在战胜一个个问题挑战的过程中完善自身。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
局面的突破口。”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逻辑,也是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论。根据唯物辩证法,现存的事物总是有限的。所谓事物存在的有限性就具体表现为现存事物本身不是绝对完美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首先不能回避问题,必须承认问题的客观存在。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问题和矛盾,关键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内部总是同时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也就决定着问题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因此,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事物暴露出来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重点论,紧紧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性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问题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
活力。
只有突出问题导向,才能找准改革方向。改革是奔着问题去的,要解决问题就要针锋相对,提出的措施要有针对性。改革的过程正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所在,才能明确“应该怎么改、往哪个方向改”的重大要求。只有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到有效的改革路径;只有持续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才能确立清晰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指导我们在实践中进行调整和优化。
只有突出问题导向,才能增强改革动力。突出问题导向能帮助我们更好识别和理解矛盾的本质,从而找准改革的关键节点。通过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能化解当前的矛盾,还能预见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突出问题导向能够有效提升改革的可持续性,激发各方面的动力和积极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朝着更加有序和稳定的方向前进。
只有突出问题导向,才能提升改革实效。改革实效的提升正是依赖于我们对问题的精准把握和解决。如果我们对矛盾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回避或掩饰,那么这些矛盾就有可能在未被解决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最终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突出问题导向是确保改革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手段。通过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出更多新的更符合发展要求的政策举措。
(三)着力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的,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转化,并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正是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才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各项历史成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出现了许多新的突出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进行解决。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实现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质量落后、科技水平低等问题。通过实现协调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通过实现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通过实现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实现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着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
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必须做好发展和安全这两篇大文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高质量发展带动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坚决防范改革发展领域可能出现的一切风险挑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同一切危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势力做坚决斗争。
三、坚持实践观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的一次伟大社会实践,是针对现存世界的不足与局限进行变革,消除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实践性跃进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以实干为先,实事求是谋划和推动改革,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使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生根,让广大人民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理论,而是具有强烈现实关怀和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真理。马克思在实践范畴基础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深刻提出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命题,强调对客观世界改造的重要意义。坚持实践观点,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在实践中实现理论推陈出新,用变化的实践丰富理论,用先进的
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在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方法,更要保证改革思路与实践相符合,不断推动改革实践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实践是人们认识的来源,实践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两大任务相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同时能动地改造世界。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个基本原则正是坚持实事求是。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能在实践中把握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不至于陷入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也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够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做到有效改造客观世界。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到实事求是。
(二)实事求是谋划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做任何事,既需要整体谋划、绘制蓝图,更需要贯彻落实、干出实效。否则,再好的宏伟蓝图也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处理好科学谋划和抓好落实的关系,首要的就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高度来看,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抓好落实,就是干事创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有机统一,既要实事求是地深入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矛盾和问题,又要持之以恒地推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我们既要重视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绘制好工作蓝图,科学制定改革的目标、任务和举措,更要重视把这些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到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当中去,使之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改革合力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的事业,必须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和推动,才能够达到改革的目标,成就伟大事业。
凝聚共识,形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基础。凝聚共识是形成改革合力的基础,没有共识,改革难以进行,更难以取得全面成功。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在深刻调整中,需要我们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下更大功夫来凝聚共识。我们要注意解决执行中统一思想的问题,把推进改革的道理讲清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解决不同观点和利益之间的矛盾,找到可以达成一致的最大公约数。
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合力。我们应当重点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我们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鼓励支持,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推进改革中来,共同推动改革事业的成功实施。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更是改革成果的享有者。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倾听人民声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凝聚起14亿多人的磅礴力量。
同志们,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篇作出新的贡献。
第4篇
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全力以赴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安排,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提出300多项重大举措,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提出一大批战略性、全局性的改革举措,既有鲜明的改革特色,也有足够的改革成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起全局性、引领性作用的文件,必须更加突出重点,把重心放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上。我们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当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向前行,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今天的专题党课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的内容、要求,以及如何抓好落实。
一、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找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力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紧紧抓住的战略重点任务
《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有15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为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会着眼党的中心任务,科学谋划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明确了改什么、怎么改等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为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主攻方向、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第一,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决定》在结构布局上,安排6个部分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分量最重,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
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基本涵盖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大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只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只有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才能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才能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才能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第二,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在这方面,《决定》围绕着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作出重要战略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此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党的二
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并一体部署,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必须深刻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第三,注重全面改革。《决定》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抓好《决定》部署贯彻落实,要增强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下力气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不断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着眼全局、突出重点,有针对性解决近年来人民群众反映比较集中、强烈的问题,包括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人口发展、网络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等,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决定》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
出位置,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行专门部署,为破解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推进《决定》部署贯彻落实,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抓好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点改革举措,又要注重国家安全领域改革同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改革的协同性,注重防范化解地方债务、房地产、金融、产业发展、对外贸易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第五,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决定》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求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一方面,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切实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另一方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完善为重点,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目的,坚持不懈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通过坚持和完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贯彻落实机制,持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
改革,不断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二、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决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以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不能仅仅依赖经济增长,还需要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同步推进。因此,统筹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可以更好地回应人民的需求,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方式,目标是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营造公平、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健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制度体系。当前,政
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领域还亟待加强;与此同时,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竞争不充分,这些问题不利于更好发挥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此,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经济安全,让政府精准发力,弥补市场失灵。要把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制度创新,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对待,下大力气引导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深刻认识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重大意义,不断提升公平竞争治理水平,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坚持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大力整治扰乱市场正常秩序、妨碍市场有效运行的突出问题,以良好的环境保障市场运行。进一步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管理、狠抓责任落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不容有失”的紧迫感、“人人责任在肩”的使命感,坚决守住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底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提升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水平,一体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和效能提升,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以开放促改革,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营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必须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有效应对挑战,努力拓展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空间。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服务贸易,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支持企业有序“走出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要以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为核心,深化产权保护、公平竞争、政府采购等规则、管理、标准的国内外相通相融;要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开放能力,强化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效应。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强化贸易、金融、产业政策协同,促进通关、税务、外汇等监管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支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发展的制度环境。货物贸易方面,积极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等新
增长点,营造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服务贸易方面,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服务业扩大
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数字贸易方面,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巩固东部沿海开放先导地位,提升中西部和东北开放水平,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推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政策沟通与产业对接,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高质量建设境外合作园区,把“一带一路”打造成造福各方、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三)以改革保障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同时,这也是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通畅的客观要求。只有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才能持续扩大消费,夯实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三、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当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把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要切实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回应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期盼,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提高改革的获得感。围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要求,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等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充分挖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潜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倡导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鼓励、保护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区分出公心
的改革探索失误与借改革之名行谋私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使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举国群策群力、上下联动互动的工作格局,把改革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几米”走深走实。
第一,加强思想引领和宣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是抓好贯彻落实的基础。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齐心协力抓好《决定》贯彻落实。认真组织专题学习,广泛开展集中宣讲,精心做好宣传报道,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着力推动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更好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在把握巨大成绩中坚定发展信心,在把握深刻论述中增强行动自觉,在把握部署要求中提升工作效能,切实做到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宣传工作上下功夫,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做好新闻宣传报道,深入进行理论研究阐释,引导干部群众全面准确把握全会精神。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把稳改革方向、增强改革主动,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全力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
第二,细化落实改革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要根据全会精神,细化落实改革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基。
顺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等发展规律和趋势,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围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第三,强化制度保障和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强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通过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确保改革措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要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律师制度、公证体制、仲裁制度、调解制度、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
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强化“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等理念,提高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改进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认识和信仰水平,厚植法治社会土壤,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四,增强改革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各领域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单兵突进和碎片化改革。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确保改革措施能够相互支持、形成合力。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冲破陈旧腐朽思想的观念束缚;敢于碰硬、敢动真格,打破根深蒂固、束缚发展的利益枷锁;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原则,既要追求“金山银山”的经济繁荣,也要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倾听人民群众心声,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汇聚人民群众智慧,推进全面改革不断深化。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建设等方式,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实际,精准定位改革方向,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远景规划,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能够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第五,加强监督和考核。对改革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能够按时保质完成。要及时总结改革经验,推广成功做法,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个方面全部过程。坚持原则不动摇,确保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坚持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在深化改革中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保持与党的改革部署“同频共振”,对党的改革拥护“坚如磐石”。始终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从老百姓关心、关注、关切的热点、痛点、堵点中寻找改革的切入点。坚持换位思考,把涉及民生利益的小事,当成我们的中心要事、心头大事、头等急事、不断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改革,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改革的红利。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听取意见、吃透问题、查找不足、思考对策,提高改革创新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动员党员干部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改革、关注改革、支
持改革的强大合力和战略定力,在彰显改革担当中激发奋进之力,在坚守改革初心中把守提高基层工作质效的“压舱石”。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落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工作要求和大力倡导的工作方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以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推动各项改革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5篇
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
平
同志们:
为了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了“七个聚焦”,其中之一就是“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并在第三板块专门强调“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落实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在新征程上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深刻认识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水平的战略意义
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是我们党对执政经验的深刻把握、对执政考验的高度清醒、对执政使命的强烈担当,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保证。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全党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只有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这艘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领导改革开放、迎来伟大飞跃的关键所在。改革是充满艰辛的伟大事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卓越的领导水平,推进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只有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始终有正确的方向目标,始终有坚强的政治定力,始终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始终有强大的制度保障。
永葆清醒坚定、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大”和“难”的辩证逻辑,需要既看到“独特优势”,又看到“独有难题”。“独有”,是因为纵观世界社会主义500余年的发展史,都没有任何成功先例可循;“难题”,难在随着体量增大如何始终确保队伍先进性纯洁性,难在风浪考验下不能犯任何颠覆性错误,难在始终适应时代要求推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守正创新,难在承平日久容易滋生松懈麻痹思想。建党100多年来,强烈的忧患意识、历史主动精神已深深融入党的血脉之中。新征程上,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必
须时刻保持“愈大愈惧,愈强愈恐”的态度,不断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开辟“中国之治”的新境界、谱写伟大奇迹的新篇章。
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开创伟大事业、引领伟大变革,党的全面领导是“定海神针”,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根本保证。新的起点上,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开创性事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党不断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
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水平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新时代之所以能够发生如此伟大的变革,民族复兴伟业之所以能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正是这一思想开启和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卓越的举旗定向能力。我们党之所以饱经风雨沧桑而朝气蓬勃,备受千磨万击还坚忍不拔,就在于能够穿过历史风云的迷雾,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趋势,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立场、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个战略安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动力……正因如此,才使改革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才使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迈出铿锵的步伐。
无畏的自我革命能力。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是关系党千秋伟业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经过百余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就是自我革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正是我们党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才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
高超的守正创新能力。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领导水平的鲜明气象、执政能力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之“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正”,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成就之“新”,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体现“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这正是我们党在推进改革中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人间奇迹的制胜密码。
杰出的群众组织能力。我们党具有强大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逻辑起点,是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
面胜利,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抗击新冠疫情“大考”,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控制速度之快、感染比率之低、救治力度之大无可比拟;解决民生难题“大事”,千方百计、念兹在兹,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反映了饱受屈辱、久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认同和情感依归。
非凡的改造社会能力。建党10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推进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宏伟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国民经济量增质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9万元,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嫦娥系列飞天揽月、中国空间站迎来“常住民”,“东数西算”网络神州等超级工程、大数据、云计算应运而生,中国制造、中国质造、中国智造令世界瞩目。正是这样的成就,才使14亿多中国人民有了今天的志气、骨气、底气。
科学的把握未来能力。回顾百余年党史,每当面临重大风浪考验,我们党总是能作出正确抉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把握主动、把握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观大势、谋全局、
明方向,鲜明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和我国发展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部署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七大任务,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广大党员干部从实践中深切感到,按照党擘画的施政纲领,就一定能够交出不负时代、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优异答卷。
深入落实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水平的部署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对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全党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必须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准确把握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方向原则,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意志行动。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计划,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体系,认真落实领导班子读书班、“第一议题”、专题党课、专题
研讨等具体制度,健全年轻干部、青年党员理论武装制度,完善理论学习考核评价机制,防止走过场、学用脱节,推动党员干部全面深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立足岗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行动。
着力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牵引,完善“两个维护”制度机制,完善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完善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分工、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监督执纪等制度,推动全党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
大力锻造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聚焦干部工作五大体系细化制度措施。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做深做实政治素质考察,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推动干部保持以政治能力为前提、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以战略思维和专业思维为媒介、以领导能力和专业精神为支撑的特质。加强党的执政意识教育,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完善“原理学理哲理加案例”的培训交流机制,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
建设能力。持续抓好后继有人这个百年大计,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年轻干部常态化推进机制,发挥好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让整个干部队伍都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
持续用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完善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健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机制,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加强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完善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为基层减负赋能长效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着力构建融党员发展、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作用发挥于一体的全链条工作体系。
着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战略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人才自主培养和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6篇
深入理解全会精神,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部署、落实各项改革任务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市委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宣讲报告的统一安排,今天有幸到X系统作专题报告,与大家交流分享对全会精神的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
任务。我重点从五个方面对全会精神的脉络进行梳理,下面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进一步把握具体要求,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要举措、根本保证等重大问题,对贯彻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很强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指导性。
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知行合一,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部署上来,当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一)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全会的主题、总目标、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
根本保证。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主题、总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扫除各种障碍,源源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二是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决定》在总论部分,提出贯彻以下六大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
这六条重要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
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总结和运用。我们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严格遵循,认真贯彻。三是把握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举措。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决定》13个部分的分论中,涉及经济领域的就有6个部分,占了将近一半比重,足见其分量之重。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四是把握根本保证。《决定》在总结经验、阐述意义、提出原则、部署举措当中,都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决定》还专门用一个部分来部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为此,《决定》从三个方面展开部署。一是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三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决定》特别指出,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为了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决定》强调要落实“三个区分开
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决定》强调要加强诬告行为治理,这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将让担当作为的干部免除后顾之忧。
(二)切实抓好《决定》部署的贯彻落实,坚持一抓到底、一以贯之,确保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见到实效。《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
总动员、总部署,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一是必须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把《决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就要充分调动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是要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
口,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度。同时,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和改革落实执行力。二是必须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复杂尖锐,硬骨头越难啃,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投入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不仅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还要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改革路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压力、阻力、暗礁、潜流,只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就能持续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三是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要求各地各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制
定好实施方案,做到精准施策、适时适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真正把《决定》的“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施工图”,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完成。与此同时,必须深刻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前进定力,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以想改革、敢改革的良好风尚激发能改革、善改革的积极作为。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要实,如此方能实打实、硬碰硬地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干出实效。
(三)扎实做好下半年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抓好下半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方面要求,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搞好“五年规划”总结评估和谋划工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重大部署上来,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准确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向上向好。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严格规范从基层借调干部,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对具有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和清理,切实为基层减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健全要素齐全、功能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善于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突出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把抓好学习融入日常,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行动计划,从严从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监督、全方位管理,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加强监督执纪执法,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细化完善工作措施,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动的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把握任务部署,扎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落地落实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更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前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思想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明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有力回答了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向什么目标前进等根本性问题,确保改革开放在正确方向上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改革的使命、方向、目标、策略、动力、方法等方面作出系统阐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凝结着我们党对改革的原则、规律、经验的总结,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
正是在这些精神品格的激励下,改革开放成为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我们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理念全面深化改革,聚焦
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作为“阅卷人”从切身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衷心拥护改革开放,与党同心同德共画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最大同心圆。
第二,筑牢有力制度支撑,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
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国家治理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对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在政治治理方面,改革推动行政体制优化,促进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经济治理方面,改革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体制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社会治理方面,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在文化治理方面,改革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在生态治理领域,改革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着力抓住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通
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外
部环境,中国式现代化才走得通、行得稳。
第三,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是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组织保障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支撑。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全局性、系统性都很强,
既要牢牢把握改革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实践要求,又要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扎实推进,确保改出高质量、改出好成效。牢牢把握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原则,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为重要目标,以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思考、谋划、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首先看是否符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是否符合党中央决策部署,决不能“掉队”、不能“迷路”、不能“走偏”。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优化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组织效能,能够使各类组织更好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改革能够打破体制机制束缚,
促进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改革还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协同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在经济领域,改革能推动企业组织创新和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社会领域,改革能促进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全局观念,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棋局”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统筹好与其他领域改革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强化系统思维,系统集成推进改革,使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管党治党需要相适应、与党的各项建设相配套。注重时度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明确优先序、把握节奏点,确保改革方案务实管用可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抓住党的建设领域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以重点带动全局。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问题中把握要害问题、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转变。坚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扭着问题做、揪着问题改,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机制。
三、进一步落实任务要求,奋力开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要深刻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更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前进。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和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决心。
(一)科学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确保正确方向和改革成效。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讲求方式方法,做到精准施策,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地、取得实效。守正创新是改革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守正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回答好合规律性守正“守的是什么”的问题,也要回答好合目的性“如何更好创新”的问题。,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
同性,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时代性、世界性及其风险挑战的需要。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要把握好系统集成的辩证要义,防止出现空间上“孤岛化”和时间上的“断裂式”,要关注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辩证发展的观点把握改革及其进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总目标的统率下,多样性、差异性的各项改革构成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风潮。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要处理好“一”和“多”的辩证关系,坚持总目标的统率性和一元性,把分领域、分时段的多项改革统一到总目标的方向上来,做到以“一”统“多”。
(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遵循《决定》明确的方向和路径,把握好、落实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安排,妥善解决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
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弱化或取代市场作用,而是要弥补市场失灵,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决定》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明确“到二O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具有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能的宏观管理、完备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等特征。
(三)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十四个方面的系统部署,展现了我们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和不断发展、日臻精深的改革之道。要在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和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注重各项改革的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推动各项改革在目标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在效果上相得益彰,形成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同学习领会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结合和贯通起来,深刻领会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抓好学习培训和宣传宣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头雁效应”,示范带动全区学习宣传贯彻不断深入。统筹抓好下半年工作,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全力抓好经济增长、企业服务、提振消费等工作,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做好“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谋划工作,以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效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
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历史与实践早已证明,我们的事业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我们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开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用实干业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厚望重托。
第7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同志们: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不断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获得无穷的智慧,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和拥护支持中获得强大的动力。
一、深刻认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一)这是引领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推动时代进步是互相适应的。而推动时代
进步要求坚持走群众路线。时代进步表现在经济物质发展、精神思想充实、思维方法发达、社会结构完善、生活秩序和谐等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基本趋势。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所谓“根本”,是指事物具有全面、全局的意义;而所谓“政治路线”,是指在执政条件下,党加强群众工作,集中群众智慧,反映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这样一个思想路线、组织路线、行动路线的集中表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正确带领群众,及时反映群众意愿,善于集中群众智慧,不断满足群众需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一路线说明了: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历史活动不仅造就了群众事业,也推动了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则推动了历史发展,也印证了走群众路线的伟大功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走群众路线,才能站在时代前沿,引领社会进步。
(二)这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社会稳定是群众促成的,群众的活动方式和力量走向决定着社会的稳定程度。社会稳定涵盖经济走势稳定、政治局面稳定、文化活动稳定、百姓生活安定等内容,这些内容实质就是人民群众经济文化利益发展的稳定,正确对待、维护和代表群众的经济文化利益,就要按照群众路线的本义、要求和方法去制定政策、战略或决策,促进经济走势稳定、政治局面稳定、文化活动稳
定、百姓生活安定,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实现发展,在社会发展中推进改革、维护稳定,在深化改革中实现稳定、加快发展。在稳定、改革、发展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社会全面进步中实现稳定、改革、发展,这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逻辑,也是巩固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逻辑。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中心任务,把促进稳定、推动改革和实现发展三者高度统一起来,形成稳定合力,增强改革动力,提高发展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运行,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三)这是完善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党是群众路线的制定者、执行者和推动者。党的领导及其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天掉下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在建立密切关系基础上,为着共同的理想目标,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一切敌人、推翻一切反动统治和反革命势力取得的,也是在建设和谐中国、文明中国、民主中国、富强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居于核心领导地位是历史赋予党的神圣使命,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抉择。但是,党居于执政的核心地位,并不等于党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组织,党的工作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历代领导人都强调,不允许任何一级党组织、党员以恩赐的方式对待群众,
与之相反,要坚持以民为本、情为民系;不允许任何一级党组织、党员凌驾群众之上,与之相反,要坚持以民为根、利为民谋;不允许任何一级党组织、党员以权力的掌握脱离群众,与之相反,要坚持以民为基、权为民用,等等。这些执政理念构成了群众路线的本质内涵,它被写入党章,载入党的文献,成为党指导群众、检查自己、巩固组织和促进工作的重要原则。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意味着要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改善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意味着各级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始终清醒,增强为民执政的忧患意识;要在政治上始终坚定,提高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要在作风上始终务实,增强为民发展的节俭意识。深刻认识这些新的要求和丰富内涵,对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坚持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汲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和力量
人民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回望党的百余年
奋斗历程,我们党领导人民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奋发图强、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靠的是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无论是围绕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还是基层治理中加强调查研究、畅通民意渠道,我们党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在总结群众经验、汇聚群众智慧中获得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形成新成果、推动新发展。比如,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留言超过854.2万条、2.9亿字。无论是科技界、产业界,还是乡村教师、种粮大户、快递小哥、餐馆店主、法律工作者等,都能通过各类渠道、各种方式提出真知灼见,推动政策落实、改革落地。从“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到“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发现基层创新典型,及时宣传总结推广”,只要坚持人民立场,充分尊重人民意愿,人民就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
比从群众中汲取的力量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心更珍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才能始终保证中国这艘大船的正确航向,更加积极稳妥地摸着石头过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加需要从人民那里获得应对风险挑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智慧和力量。要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人民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人民的创造热情得到激发、创造意愿得到尊重、创造实践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
概括、总结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并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的伟大实践。
(二)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其一切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其一切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该来自人民,都应该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实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将“人民”二字铭刻在灵魂深处。建党初期,我们党积极领导与组织工人运动,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伟大斗争,掀起大革命高潮。革命战争年代,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开展抗日战争、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再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在一次次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不畏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人民翻身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始终重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无论推进什么领域的改革,无论改革推进到哪个阶段,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
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大到医疗、教育、户籍等重大制度改革,细到身份证异地挂失受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等便民服务,国家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一切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都是为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实践充分证明,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只有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百姓心为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决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话题作出部署,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切实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具体改革思路、制定具体改革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
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40余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统一。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凝聚起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
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出征,议大事、抓大事、谋全局,主持召开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引领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改革航程。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更广、触及利益更深、推进力度更大,协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任务更重,更加需要依靠党的自身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担负起这一重任。只有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才能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造福群众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步调一致、
令行禁止,始终确保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通过发扬民主、集
思广益,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和改革落实执行力。要加强改革方案评估和改革落实情况督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不断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取得成功。要广泛凝心聚力,把全党和全社会的力量集中起来,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形成齐心协力抓改革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8篇
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精心设计,提出“七个聚焦”,从总体上囊括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七个聚焦”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力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是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要紧紧抓住的战略重点任务。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于全面把握和落实改革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方向,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力抓好改革任务的组织实施,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此,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今天的主题党课,重点围绕“七个聚焦”重大战略任务,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一、指明改革方向,勾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蓝图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尤为重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用“七个聚焦”勾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蓝图,其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位于首位。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支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改革全局来说,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支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改革全局来说,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
(一)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和注入强大动力。《决定》紧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七个聚焦”,吹响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号角,对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疑会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和持续注入强大动力,这就要求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形成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体制机制。一是从国际国内形势来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
在加速演进,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军事上、外交上全面围堵中国,竭力阻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国内经济运行也面临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而是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来看。我们必须要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三是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强烈的追求,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生活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及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必须要着力破除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理解《决定》传递出的重要信号,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从内容来看,《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覆盖经济、民生、教育、科技、法治、党的建设等领域,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决定》传递出许多改革的重要信号,有不少重要看点、突出亮
点值得关注。一是突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调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更加突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三是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四是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意味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突出的亮点和看点在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确定了14个方面的改革任务。
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求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在重点聚焦基础上的全面深化,既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又全面部署了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既有对过去改革措施的完善和提升,又有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措施。
(三)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不折不扣地将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决定》提出,到二O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决定》提出的“三个更加注重”“七个聚焦”“六个坚持”,是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关键指引。各方面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七个聚焦”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些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和突破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运用系统观念,才能领会和把握好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进而增强改革整体效能,确保改革协同高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线带面抓好《决定》的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要不折不扣地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真正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二、理解丰富内涵,沿着正确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一招,通过破除体制和机制障碍,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决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六个紧紧围绕”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明确提出了“七个聚焦”,总体上囊括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我们要全面把握“七个聚焦”的丰富内涵与实
践指向,对照总目标把握好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协同配合,分领域有重点地推动改革目标实现,努力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效应。
(一)“七个聚焦”的提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七个聚焦”的总体背景是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演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那时候关心的问题是“要不要改”“怎么改”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即改革不仅需要在纵向方面做到深化,还需要在横向层面做到全面,从而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改革篇章。而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所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以坚定的政治决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这就是“七个聚焦”的总体背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
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高度重视、认识的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彰显了我们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主动担当,是源于党的伟大觉醒的内生动力。而“七个聚焦”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体现,表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来凝聚人心、汇聚共识,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二)“六个坚持”“七个聚焦”“三个更加”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六个坚持”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总结,体现在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七个聚焦”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必须有重点突破的领域。所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七个聚焦”,明确了今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图。“三个更加注重”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指向,即今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不难发现,“六个坚持”“七个
聚焦”“三个更加注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六个坚持”是原则规范,是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新总结。而“七个聚焦”勾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图、“三个更加注重”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指向。
(三)充分认识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意义。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诉求。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既是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过程,更是体制变革和创新的过程。高质量发展要有高水平的制度作为保障,必须在产权制度、公平竞争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按照更高标准推进改革,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高水平”是一个历史概念,指的是相较于过去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众所周知,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历史演变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和成熟定型的过程,这是理解“高水平”的历史思维。另
一方面,“高水平”是一个定位概念,指的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定位。今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体现在“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上,而且要体现在“促进东中西协同开放、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决破除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三、把握根本着力点,分领域有重点地推动改革目标实
现
二十届三中全会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清晰地展示了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脉络,再度宣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强决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决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七个聚焦”,增加了安全领域,
对各领域目标要求也与时俱进作了丰富和完善。这些目标要求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既准确领会每个“聚焦”的鲜明指向和丰富内涵,又对照总目标把握好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确保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协同配合,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效应。
(一)将“七个聚焦”作为发力点和着力点,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有许多卡点瓶颈需要破解。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发挥牵引作用。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拎衣要拎衣领子,牵牛要牵牛鼻子。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是艰巨繁重,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是纷繁复杂,就越要坚持重点突破,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创造更好条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立足发展新阶段,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夯实战略支撑、注入强劲动力,就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始终把握发展主动权。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实践中,
牢牢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打好关键之战,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我们就一定能穿越激流险滩、跨越层峦叠嶂,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二)以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前行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党能够明确历史方位,以历史主动精神精准把握基本国情,抓住主要矛盾,擘画顶层设计,把党的领导贯穿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调动人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主动投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才能汇集更磅礴的改革力量引领社会变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住房、社保、养老托幼等民生领域切入,从人民视角关注、以人民思维谋划、推动人民主动参与,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把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方位全过程;要在坚持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前提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举措,在关键处落好子布好局;要抓好过程监管,依纪依规依法高质量、严标准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要突出改革创新重点。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七个聚焦”改革方向,以系统观念、辩证思维从体制机制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要讲求改革创新方式方法。改革创新要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既着眼于地方发展实践需要,又着力突出比较优势和特色,深入挖掘基层生动实践,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经得起检验的鲜活经验。要激活改革创新内生动力。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协同推进、形成改革合力,紧扣“七个聚焦”把改革推向前进。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及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等新挑战,我们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磅礴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
撑。我们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厚植思想文化根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始终坚持一切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一切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改革的着力点,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既要增加物质财富,又要增加精神财富,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全面谋划和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把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向纵深,切实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之以恒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激发改革活力、稳定改革秩序、把准改革方向、明确目标任务,以科学的谋划、创新的魄力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决定》强调“七个聚焦”,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改革,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要全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的“七个聚焦”,不折不扣地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真正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凝心聚力、鼓足干劲,汇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上一篇:初中生责任心演讲稿【汇集1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