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发言稿样稿(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读书交流发言稿样稿(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读书交流发言稿【第一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此次经验交流会,与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

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各种琐事充斥着,人们不能够静下心来去阅读,甚至感慨阅读没有意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变得十分陌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只知道看自己的教材,很少有人会去阅读,去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来接触到一些不同的观点,思考这些观点哪一个更合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样遇到事情时就能够自主地去思考,去解决;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周围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身心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得到一丝的安宁。

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书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的著作《人性的弱点》。20世纪早期,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战争和贫困导致人们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卡耐基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套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和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教育方式,对人性进行了深

刻的探讨和分析。他讲述的许多普通人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真实故事,激励了无数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大家都说进入大学就等于是进入了一个小型的社会,大学也是进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段。在大学里我们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等等。然而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做呢?很多人都处于迷茫中。而《人性的弱点》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人。正如作者所言:“如果你想从本书中获益就必须具备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否则再多的方法也帮不了你的忙。这个神奇的条件就是:迫切改变自己和学习的意愿。一旦你具备此条件,不需要其他建议,就能从本书中获最大利益,并享受快乐的人生。”

在卡耐基看来,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事方式,我们更应在细节处注重礼节和人际交往。同时,他教会我们处事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两个字:真诚。真诚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是拥有最多朋友和最好人际关系的人。正如在平常的社联工作中,只有真诚地与他人交流,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去抱怨别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美文如饮醇酒。酒,越酿越纯;文,愈久愈香。”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从阅读中找寻生活的真谛,从阅读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学会阅读,善于阅读,不要让阅读仅仅是阅读,要学会思考,发现书中那些对我们生活有益的东西,并认真体会,让它们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祝愿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体悟生活的乐趣。

谢谢大家!

读书交流发言稿【第二篇】

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读书月”活动,大家纷纷带书到学校看。一到中午,大家都陶醉在书的海洋中……

以前我看书都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管它三七二十一。一句话只看它三五个字就以为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所以,书中大多意思、前因后果我都不知道,就不了了之,扔在一旁得过且过。而且,我每本书只读一遍。

但是,这次老师要求做笔记,多读几遍。我仔细地照着做了几遍,书的意思渐渐清楚了。以前我没发现的东西我现在都发现了。例如,人物的动作、语言都可以体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令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环境的描写更可以体现出人的欢乐、悲哀、忧愁、喜笑颜开……种种情绪。这一切为什么我以前没发现?难道书读多了,由兴趣,认真,到最后的精品(精细品析)可以找出这一切?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看来是真的。的确,只有书读多了,才能理解意思,开阔视野,不断增加知识。看来,我以前那套读书方法行不通。不过,我又发现了另一种读书方法——多看,仔细。真希望这能陪伴我走得更远、更远。

读书交流发言稿【第三篇】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本书。Ppt出示,书的封面(介绍于永正)于永正全国名师,江苏省特级教师,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语文教育方面是泰斗级的人物,有很深的研究。并且是很有教育情怀,对教育很有研究的真正的专家、教授、作家。

当时,在郑州国培时,听学员提到过他,又听至少三、四个老师说到过他,于是就很好奇,这本书是10月份就从网上买了这本《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在10月18日这天,我翻看了几页,就感觉这本书是我最先看的。(笔记本第一页10月18日ppt出示)可是直到后来准备,评职称讲课答辩的事,把读书这件事放后了。但这本书是装在包里,每周都随我回家、外出、到校,可以说有时想读,但心静不下来。11月12日讲完课又开始,(第二页日ppt出示)静心地读到现在。今天已经是日(PPT出示笔记),我才读了一半。是我读书以来,读得最慢的一本书。读得慢,也好。

读得慢,一是因为书中的某篇某句某个观点,或让我身同感受,或让我醍醐灌顶,或让我跃跃欲试。

所以,读读停停,脑中不断翻出前面读过的一些语文教学或教育方面的书,翻出一些教师的公开课,用书中的一些观点去看,去想这些,似乎是站在几个山头之上,俯瞰全貌,虽是模模糊糊,但总好似有些清楚。

读得慢,也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急。首先从心态上不要把自己逼急,可以有个小计划,每天读多长时间。但不要硬性计划每天读几章或多少页,因为有的东西,匆匆读过后,到后面才发现,无意识中还是会复读前面读的快的部分,回头算一下,还是不如慢慢读。所以,不急,计划每天的读书时间,而不去计划读多少。

读得慢,是还有一个心理原因。像这样的书,我舍不得读得快。现在才读了一半就想,读完,我再去哪儿找一本像这样让我入眼的书?对我帮助这么大的书?好像小孩买了心爱的食物舍不得快吃完;买了漂亮的衣服舍不得穿一样。

《语文新课程标准》从识字、写字、阅读教学、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对教学目标有了规定。这几项也是语文教学最最核心的问题。怎样做好这几项,这本书里都有答案。

要想正确认识语文教学,要正确认识语文的功能。也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在这里,大家也可以讨论一下。

总结一下,大家刚才的讨论:除了学好语文,适应现在的考试外,就是会用语文应付生活,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这就是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让我们会用语文说话,书写,表达观点,从古到今,跨越几千年的那么多知识是怎样传下来的?就是靠语文,靠文字永久留下来的。人文性就学生通过学语文,通过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让我们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有感情,会审美,会更好地生活。

但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一门学科是需要拾级而上的,也是为了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所以,国家统编了教材,学校就有了各年级不同的语文教材。从这方面来看,语文教材是孩子学习语文的例子,但不是全部。一个教师花了很大功夫去教好教材,并不代表他教了好语文。

要学好语文靠的是什么?(大家可以讨论)

教师的语文课要上好、要让学生有兴趣学……

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就抓好两个方面读和写就行了。”读,就是多读书,多读教材以外经典的书。写,就是写好字,写好作文。

1.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中每周六节语文课,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的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了这次高一年级的统考。结果,他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80点几。李校长笑着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精讲,多读,局然就成了!

2.

1997年,吉林市丰满区对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统考,语文成绩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班里的其他学生排名也很靠前!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怎么能教出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他带人到实二小支调研,看看杨巧云老师是怎样教语文的。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不留。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的学生日记,这些日记从篇幅上看,有的几百个字,有的几千个字,有的只有几句。内容也是包容万象,有记事、状物、写景、还有写读书心得的。后来教育专家们分析: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云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靠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仅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

于永正先生说:说到读写习惯,不由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

我是在山东老家读完小学的。1954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徐州。那时,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到了四年级,张老师还一句句地领着我们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到了五、六年级,徐老师和白老师都是串讲,多数课文都要求背诵。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天写1篇大楷,写四行小楷。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高年级,白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那时的画书(连环画)很流行,《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书。看了画书,便想看原著。我读的第一本是《三国演义》,似懂非懂地读,读到“诗曰”“有诗赞之曰”就跳过去。《水浒传》也读了好几遍。从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吃草一样,是草就吃。读初中一年级时,受到李老师的启迪和激励,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那时,常到父亲的办公室里读报。时间长了,觉得不读便像缺了什么似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读书读报的习惯。这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

怎样教语文?我的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为,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语文能力(即让孩子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受到人文熏陶)。

语文能力是什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和学生的语文成绩有关,但关系有时不太紧密。有的村干部,没有上过多少学,但讲起话来却头头是道。很有说服力,这就是语文能力。那他们的表达能力是从哪儿来的?对,是从大量的实践中认识、训练出来的。

那么学习语文的“大量”就是课外书。阅读,是一种能调动很多内脏神经协调的一种行为。读了一本书,一个故事,1篇文章,你首先要思考吧!要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你在无形中训练的是理解能力;你会跟别人讲,里面这个故事中的谁很可笑,谁很勇敢,这说明你会感受,这是感受能力;你甚至会把自己想象中书中的某个人,我们常说的浮想联翩,这是想象能力。最后,你可能会通过读书,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是你感受到了书中的“人文性”。我们常说“那么长的一本书,你都能讲中其中的故事情节。读后,你都能知道写了什么。不要说1篇短的教材中的课文了,理解它,那不是小菜一碟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书包里装的一本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他一边务家,一边继续找书读。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著作。有的似懂非懂。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上了镇上办的中学。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其庸比别人读的书多,悟性好,说他肯定是“书香书第”。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的“稻草门第”。后来,丁老师对他非常器重,这使他很受鼓舞。

冯先生的例子告诉我们,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特别是对于班上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一个学生请家长买课外读物。

家长说:“语文书还没有读好呢,买什么课外书?”

一句话噎得学生直翻白眼。似乎成绩不好,就没有资格问津课外读物。

大谬不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其中自然包括语言)。智力越是低下的学生,越应当为他们打开一些认识周围世界的窗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窗口就是书。

下面是于老师班上的例子:

一年秋天,我班上转来一位叫杨鸣的学生。我指定他朗读。一个长句子他分三次才读完。这一“鸣”,便露了馅。我对家长说:“老实说,孩子语文成绩不好。可以断言,他的作文前言不搭后语,而且写不长,什么事一到他笔下,好像就没有了似的。”

几句话,把家长的眼都说直了。

“您真有眼力!”家长叹服说:“每篇作文他都写不长,像兔子尾巴似的。”什么眼力?这是经验。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百分之百的语文水平低下,百分这百的写出的文章不通顺。原因很简单:语感不好。

我说:“这样吧,从今天开始,您的孩子必须完成这样一项家庭作业——读课外书。您要为孩子多买点课外书,例如国内著名童话,专家为青少年改写的古典名著,等等。总之,要有一定情节的,这样能引起孩子的读书兴趣。要出声读,不是默读。每天坚持半小时。累了,声音可以轻一点。开始,在没有兴趣以前,可以强制他读,时间可以短一点,比如说十分钟、二十分钟。”

家长像得了法宝似的,退着出了办公室。

有到一年,大见成效。杨鸣在参加班级举办的“五一”征文比赛中荣获实实在在的二等奖。我在他的文章后面写了四个鲜红的大家:“一鸣惊人!”

家长逢人便宣传:“于老师有办法!”

这个办法叫“治本”。学习语文,仅靠课本那点“烟火”熏,远远不够;要靠大量的课外读物去熏。我几乎在我所有的学生的作文薄上都写过这样的话:“请和书籍交朋友!”

再说说我班里学生小乐,他是这学期才转过来的。因为是新生,我对他不了解,上课也特别注意他,他不跟读,不张嘴,不做作业,不回答问题,不做作业。有几次,我看他无所事事,就指名他起来读课文。刚点完他的名字,其他同学大笑起来。跟他一起转过来的几个女生说:“老师,他也不认识字(因为他们中间已经有一个不认识字,不会读课文的)。”但他还是很给我面子的,拿起书,眼光盯在书上,像看个新鲜事物一样,看了好大一会,才开始断断续续地读,只读了几个字,就停下来,原来是后面一个字难到了他。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着急,就在课堂上或私下里找他说过很多次,上课要好好听讲,要有信心之类的话,但这种现象没有多少改变。

他第一次的作文只写了半张作文纸,他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写,不写,行不行?”我心里一凉,想这孩子真是不会,成绩肯定是不行了,虽然没有考试,但从这段时间的表现以及他说的话,我知道他的语文不是一般的差。

后来无意中我发现他喜欢读书,每天中午都到图书室借书,看书。我的班上每天中午都有至少3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他读课外书时,可是很专注的,从来不走神。有时,下课也不出去玩,可以说是只跟课外书亲。这个发现,让我又惊又喜。抓着了个闪光点,就大大鼓励,有时还邀请他讲一段书里的故事,他看得更投入了。我建议孩子们写日记,他的日记里很多都是写“今天我读了一本**书,里面有……”一天都不落。我又抓住他一个闪光点: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里写自己读的书。隔几天,给他个鼓励性的批语互动他写的内容。这次考试,破天荒,他的作文认认真真纸写得满满的。从只写6行的第1篇作文,到坚持读写,现在能写出几百字的作文,除了我的唤醒,更多的是书籍带给他的力量。

上课的精神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出声读书,每节课都举手好几次,回答问题。并且自信心超强,非常喜欢上学。

上次,他的家长来校给他请假,问我:“小乐在学校成绩怎样?回家说得是挺好的,说他学会了很多东西,会读书,会做题,整天在家念叨学校的事。”

我如实汇报:“成绩不好……”

可没等我说完,他爷爷打断我的话说:“我知道,以前他是大白板,什么都不会。怎么像他说的那样,会那么多?”

孩子的学习真没有进步多少。但他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学习的激情,对自己抱有希望,会主动去学习,分享,想进步。内在的改变,往往能带到外在改变,他在不断进步。

这些孩子的转变靠单靠家长的叮咛嘱咐,靠我们教师的说教,或者补课,收效甚微,特别是有的从一年级学习习惯就没有养成,基础知识不是缺了一天两天的“老差生”。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本来就差,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而学校又是一个凭学习成绩“论资排辈”的场所,虽然我们老师们不以分数衡量孩子,但教育大环境是这样,孩子成绩差,自己她会感觉很自卑。很多差生都是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心态,在教室里坐了一节又一节课。

我觉得《当代教育家》杂志主编李振村先生说:“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丰富,或许能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学习和持续进步的热情。

这是读课外书给小乐带来的变化。读课外书,让他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再上老师的表扬,提高了他的自信心,把他的注意力重新拉到了课堂上。

关于语文教学我就谈到这里。再说说怎样做个语文教师。

于永正先生还有一句话:“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也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的人文性。”

还有一个教育家说过一句话:“教学不只是一门技术,成败全在于教师本身。”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去,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教育就是榜样。”

这些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无不提醒着我们:要想让孩子们成为怎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怎样的人。

就语文教学方面,自己要想让孩子读书、写字、作文。自己首先要爱读书,、写好字、做好文。

在这里,我前面写过一短篇关于语文教师的小文(前1篇微信链接语文……),现在再看起来,很浅陋,很片面,但多少会给人点启发。

我教语文三年来,刚开始不知识于老师的这句话。但幸好我早知道德国 福禄贝尔的一句话,“教育之道无他,爱和榜样而已。”

这句话也是我的一句座右铭,放在教室的日历上。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学做孩子们的领路人和他们的榜样。

读书交流发言稿【第四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市委读书班集中学习第二组研讨发言的安排,我就“加强党的建设”专题中“重形式、轻实效,学以致用存在脱节”这一方面简要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党建理论唯有转化为实践才是最根本、最关键,也是最有意义的

习总书记强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抓落实,就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还指出,理论学习有收获,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通过这几天的读书班学习,让我更深刻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我们只有将学习的党建理论用于我们新承担的实际工作中,用于指导我们攻克前进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难题,才能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正视“重形式、轻实效,学以致用脱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上,不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讲学习的人多,真学习的人少;

说上片言只语的多,真正入心入脑的少;

各种笔记记得多,提升整改落实少。二是工作中,重形式、轻实效,习惯于看展板、对档案、查记录,而对落实情况具体成效关注不够、对群众真实感受了解较少。三是传达落实上级会议精神上,往往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重视实际效果;

检查、指导工作习惯于听汇报、看材料,缺乏深入实地考察了解。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切实做好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文章

一是重视抓好上级部署要求在基层的细化转化。上级关于党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往往是宏观的,基层在具体落实中应做好细化转化工作。比如,抓政治思想教育,大讲道理,学中央文件精神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但还有一个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特点抓落实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公路事业将创建以“路连四方”为核心的党建品牌,以“公路”为载体,以“公路之星”为依托,不折不扣严格党建“必选动作”,同时,加大创新“自选动作”,以系统化的党建工作促进和推动公路事业顺利健康发展,以品牌之力影响和带动整个系统内党建工作与公路事业的有机结合。

二是重视抓好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党建工作不能就党建而党建,而要着眼于促进业务工作来开展党建。要结合实际,把党建融化到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血液中,时时刻刻有这个意识,然后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目前,有些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得可谓轰轰烈烈,党员学习笔记也记了、心得也写了,洋洋洒洒,表面看,工作似乎很认真,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就是党建和业务“两张皮”。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正在探讨建立党建与业务同步工作部署机制、检查督导机制、目标考核机制,使党建工作责任化、常态化、长效化。为此,我们组织了专门力量,正在研究从工程项目和公路养护管理上率先取得突破。

三是重视以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光靠空洞说教不行,基层党组织要有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上下功夫,做一些探索,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干部职工参观平度红色教育基地,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加强干部职工的党性教育。将党的建设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实,为公路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69 763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