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范例【实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初中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范例【实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初中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范文【第一篇】

问题:(投影)。

一个农民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和兔子各多少只?

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做出解答,教师巡视.最后,在学生动手动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给出各种解法.

解法一:在分析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只动物都是鸡,对吗?

(不对,因为50只鸡有100只脚,脚数少了.)。

只动物都是兔子对吗?

(不对,因为50只兔子共有200只脚,脚数多了.)。

3.一半是鸡,一半是兔子对吗?

(不对,因为25只鸡,25只兔共有150只脚,多10只脚.)。

怎么办?(在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我们可采取逐步调整,验算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4.若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那么动物总只数,脚数分别怎样变化?

(当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时,动物的总只数不变,脚数比原来少两只.)。

5.现在你是否知道有几只鸡、几只兔?

(若学生回答还是感到困难,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一半是鸡,一半是兔时多10只脚,做出5次如问题4所述的方法进行调整,即增加5只鸡,减少5只兔,则多出的10只脚就没有了,故答案是30只鸡、20只兔.)。

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是解决了,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字50和140比较小,比较简单,若它们相当大且又很复杂,那么像上述方法这样一次次的试算就很麻烦了.然后提出问题:是否有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若学生在思考后,还很茫然,则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可否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行完成)。

解法二:设有x只鸡,则有(50-x)只兔.根据题意,得2x+4(50-x)=140.

(解方程略)。

追问:对于上面的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可解,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解?(若学生想不到,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要求的是两个未知数,能否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求解呢?让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方程.然后请一名学生板演解所列的方程.)。

初中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范文【第二篇】

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

借助列表分问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

用列表的方式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量的关系。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夏季用电紧张的局面,为疏导电价矛盾,促进居民节约用电、合理用电,各地出台了峰谷电价试点方案。

学生独立思考,容易解答,以一道生活热点问题引入,具有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节约、合理用电的意识。

理解题意是关健,通过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

(图见教材115页,图)。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设问1.如何设未知数?

销售款与产品数量有关,原料费与原料数量有关,而公路运费和铁路运费与产品数量和原料数量都有关,因此设产品重x吨,原料重y吨。

设问2.如何确定题中数量关系?

列表分析。

产品x吨。

原料y吨。

合计。

公路运费(元)。

铁路运费(元)。

价值(元)。

由上表可列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

因为毛利润-销售款-原料费-运输费。

所以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的和多1887800元。

引导学生讨论以上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

学生讨论、分析:合理设定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本例所涉及的数据较多,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合理设定未知数的愈义。

借助表格辅助分析题中较复杂的数量关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课堂练习。

购到这种水果140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但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受季节等条件限制,公司必须将这批水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为此公司研制二种可行的方案:

方案一:将这批水果全部进行粗加工;

方案二:尽可能多对水果进行精加工,没来得及加工的水果在市场上销售;

方案三:将部分水果进行精加工,其余进行粗加工,并恰好15天完成。

你认为选择哪种方案获利最多?为什么?

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选择经济领城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决策能力,同时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

2、小组讨论,试用框图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用框图反映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

程概括整理,帮助理解,培养模。

型化的思想和应用数学于现实。

生活的意识。

布置作业16、必做题:教科书116页习题第2、6题。

17、选做题:教科书117页习题第9题。

18、备19、选题:

(1)一批蔬菜要运往某批发市场,菜农准备租用汽车公司的甲、乙两种货车,已知过去两次租用这两种货车的记录如下表所示。

甲种货车(辆)乙种货车(辆)总量(吨)。

第1次。

第2次。

3627。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探究的问题信息量大,数量关系复杂,未知数不容易设定,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然后在小组讨论中合理设定未知数,借助表格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求得问题的解,在本节的小结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概括整理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并比较完整地用框图反映,培养模型化的思想。

同时本节向学生提供了社会热点问题、经济问题等现实、具有挑战性的、富有数学意义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展开数学探究,合作交流,树立数学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初中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范文【第三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3)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力图提示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关系,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示出方程和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

教材分析。

前面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和一次函数(形)的关系,是这两章知识的综合运用。强化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为今后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操作------自主探索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和思考,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自主探索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也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形”----函数的图象(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迪卡儿的故事------蜘蛛给予的启示。

在蜘蛛爬行的启示下,迪卡儿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下几何图形(形)和方程(数)建立联系。迪卡儿坐标系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而我们可以把图形化成方程来研究,也可以用图象来研究方程。

二、尝试探疑。

1、y=x+1。

你们把我叫一次函数,我也是二元一次方程啊!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学生先是疑惑:方程就是方程,函数就是函数,它们能有什么联系呢?然后通过思考、交流,最后恍然大悟。初步感受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内在联系。

2、函数y=x+1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是否满足方程x-y=-1?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来计算。从函数y=x+1图象上找几个点看它们的坐标是否满足方程x-y=-1。结果都满足。然后学生就会自主和同伴交流,问一问同伴函数y=x+1图象上的点满足不满足方程x-y=-1。结果也都满足。这样他们就会搭成共识:函数y=x+1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x-y=-1。

然后学生会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另一个结论:以方程x-y=-1的解为坐标的点一定在函数y=x+1的图象上。然后开始思索函数y=x+1和方程x-y=-1到底有何关系呢?通过交流自动得出结论:以方程x-y=-1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x+1的图象相同。

3.在同一坐标系下,化出y=x+1与y=4x-2的图象,他们的交点坐标是什么?

方程组y=x+1的解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y=4x-2。

y=x+1的解。

y=4x-2。

教师作最后总结:因为函数和方程有以上关系,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图象法解决方程问题,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图象问题。

解方程组x-2y=-2。

2x-y=2。

学生会很快的用消元法解出来。

老师发问: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并给予口头表扬。如果没有人用其他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不能用图象的方法求方程组的解呢?这时,学生就会去探索新的思路、方法。

一回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有了!方程组的解不就是两个方程变形得到的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吗?学生就会迅速动笔用这种方法把方程解出来。作完之后,互相交流。学生总结一下做题步骤:

1.把两个方程都化成函数表达式的形式。

2.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

3.画出交点坐标,交点坐标即为方程组的解。

问题又出来了,有的同学的解是x=2有的同学的解是x==。

y=有的同学的解是……虽然都和消元法得到的结果相近,但各不相同。

老师提问:你能说一下用图象法解方程组的不足吗?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用这种方法求的解是近似值。不准确。学生提出疑问:既然不准确,那学习它有什么用呢?用消元法就足够了!

教师解释一下: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遇到特别复杂的方程,用消元法解不太容易,我们就可以用电脑绘制成函数图象,很容易找出交点坐标。教师可以用z+z智能教育平台演示一下。

用作图象的方法解方程组,这体现了两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数学知识,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起到化新为旧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逐步让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新知识的技巧。

四、引申。

方程组x+y=2。

x+y=5解的情况如何?你能从函数的角度解释一下吗?

学生用消元法开始解方程组,结果无解,怎么回事呢?学生会尝试运用方程组的图象解法。画出两个函数图象。答案有了!图象是平行的,没有交点。所以方程组无解了。哇!太神奇了!方程的问题可以用图象的方法解决了。

因为有了上面的用作图象法解方程组,在这里,学生就会自觉地从函数的角度探究方程的问题,初步具有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五、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操作和思考,揭示了二元一次方程和函数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也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函数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六、作业。

1.用作图象法解方程组2x+y=4。

2x-3y=12。

2.如图,直线l、l相交于点a,试求出a点坐标。

教学反思。

这节课由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了三个尖锐的问题,让学生尝试探索,在探索中既体会到了探索的艰辛,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应用和引申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自主的解决问题。学生在紧张、愉快中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

初中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范文【第四篇】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1.做图像时要标准、精确,近似值才接近。

学习方法:

先自学课本,用心思考自主学习部分,努力独立完成,再与其他同学讨论未明白的内容。课上展示,针对自己不明白问题多听多问。

自主学习部分:

问题1.(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组?写出其中的几组解。

(3)在一次函数y=5-x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们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5)由以上的探究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3)由以上探究过程,我们发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除了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还可以用法解方程组;我们还发现可以利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合作探究:

(1)用做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2)用解方程的方法求直线y=4-2x与直线y=2x-12交点。

初中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范文【第五篇】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能熟练的进行简单的整式的加、减法运算整式的运算,知道方程的解的意义,能熟练的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了二元一次方程以及解的意义、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意义,能通过代人消元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列整式、列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获得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技能;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前面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初步体现数学研究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方程与方程组的重点放在解法和应用上,特别强调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如何解方程与方程组时方程与方程组教学的主体和重点.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讲,强调“消元”的思想和方法,应是贯穿于始终的一条主线,通过“消元”,将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实现求解的目的,体现了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基本策略,对促进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第一课时是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但对于有些方程用代人消元法解可能比较繁杂,用加减消元法要简单一些,同时加减消元法在学生将来的矩阵运算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个课时就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加减消元法.

加减消元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要求两个方程中必须有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或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一个适当的不为0的数或式,使两个方程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相加或相减消元.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消元”思想和“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讲授新知;第三环节:巩固新知;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巩固练习,在练习中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怎样解下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呢?(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引导、解疑,注意发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想法,可以让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学生将他们的方法板演在黑板上,完后进行评析,并为加减消元法的出现铺路.)。

初中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范文【第六篇】

(2)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1)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回顾知识)。

内容:

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1)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方程组的解与图像之间的关系(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内容:

1、解方程组。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和y=2x,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1)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转化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横纵坐标;

(2)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第三环节典型例题(10分钟,学生独立解决)。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例1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如图,直线与的交点坐标是。

第四环节反馈练习(10分钟,学生解决全班交流)。

内容:

1、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的交点为,则。

2、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都经过点a(—2,0),且与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的面积为()。

(a)4(b)5(c)6(d)7。

3、求两条直线与和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与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关系;

(1)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习题组(优等生)1、2、3b组(中等生)1、2c组1、2。

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初中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范文【第七篇】

本节内容共安排2个课时完成。该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综合应用。通过探索方程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图像解法,使学生初步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一次函数的图像(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要注意的是由两条直线求交点,其交点的横纵坐标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要得到准确的结果,应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确立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即方程,再联立方程应用代数方法求解,其结果才是准确的.

学生已有了解方程(组)的基本能力和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知识,学习本节知识困难不大,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和形间的相互转化,从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的问题可以通过形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来解决.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3)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2) 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 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2.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3.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1.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2.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建立方程与函数图像的模型;第三环节 典型例题,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第四环节 反馈练习;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

内容: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 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 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 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 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如下关系:

(1) 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 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方程x+y=5和一次函数y= 相互转化,启发引导学生总结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

效果:以问题串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前面研究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相应的一个一次函数的关系,现在来研究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和相应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关系.顺其自然进入下一环节.

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方程组的解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内容:1.解方程组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 和y=2x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1) 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转化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横纵坐标;

(2) 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意图: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初步体会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两条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打下基础.

效果:由学生自主学习,十分自然地建立了数形结合的意识,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数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形来处理,反之形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数来处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第三环节 典型例题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例1 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 如图,直线 与 的交点坐标是 .

意图:设计例1进一步揭示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形来处理,但所求解为近似解.通过例2,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由形来处理的困难性,由此自然想到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把形的问题转化成数来处理.这两例充分展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下一课时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第四环节 反馈练习

内容:1.已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像的交点为 ,则 .

2.已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像都经过点a(2,0),且与 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 的面积为( ).

(a)4 (b)5 (c)6 (d)7

3.求两条直线 与 和 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 与 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意图:4个练习,意在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效果:加深了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就是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所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转化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关系;

(1) 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 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 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3种: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 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意图:旨在使本节课的知识点系统化、结构化,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

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习题

附: 板书设计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了解方程(组)的基本能力和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二元一次方程和函数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引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以及应用代数方法解决有关图像问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楚图像解法的局限性,这是由于画图的不准确性,所求的解往往是近似解.因此为了准确地解决有关图像问题常常把它转化为代数问题来处理,如例2及反馈练习中的4个问题.

初中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范文【第八篇】

相对前面两课内容来说,这一课的内容较为容易理解,再加上有前面两课的基础,学生应该好学习些。因此,这一课我在以下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做好,图形解方程组的画图规范,利用图形进一步理解前一课的内容:“当x为何值时,y1<y2,y1=y2,y1>y2的题目类型”。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结合例题,总结出利用函数的图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步骤:变形、画图、标交点、得结论。利用足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画图象解方程组,学生标交点的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好,为此,提出了怎样才确保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出是由图象得到交点坐标,得到方程组的解的,学生讨论的结果还是让我们满意的,不但由交点画垂线,在数轴上标出交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而且把交点坐标在图上写出来,做到双保险。

利用函数的图象复习了上一课的学习难点,学生理解的人数更多了,在利用函数的增减性认识和理解,确实效果会更好些,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函数的增减性理解须从交点出发向左或者向右变化来理解。

要动员学生议论或争论起来,这才是最有效的手段,个别辅导时,有同学在我的办公桌前进行争执,我看到了学生因相互的讨论而掌握,学生自己能够真正动起来,这是最好的,我希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努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69 2037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