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白银帝国》有感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观《白银帝国》有感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白银帝国观后感800字【第一篇】

白银帝国是一部内含金融史的商业电影巨作,更是1篇鸿篇巨制的史诗。它像红楼梦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政治家看倒了清朝晚期的民不聊生,会心生感慨:国破家亡,皮之不存,毛焉能附?同时也能从中学到驭人之术。经济学家能在里面看到银行业的雏形——中国古代的票号业务,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小说家们则会赞叹康夫人与康三爷之间的禁忌之恋。就连女权主义者也会热情讴歌其中所体现的新女性的解放与坚持自我。

我看了这部电影,也有自己的一些感触。

从一个经济学学生的角度,我深切感受到如果一个企业,一个百年老字号想要获得长足发展,一个安定的政局是首要的。而国家的强大也是通过拥有无数个强大的企业这种社会组织,以高效的方式来使整个社会高效运作来实现的。企业界一直有“以企树国”的观念。所以当今我国才会反复提到“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强国之路也无从谈起。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普通公民,当看到电影中清政府垮台以后,其发行的纸币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一大堆民众在票号门前挤兑,甚至有人因为身家财产在政局变动中化为乌有,绝望之下引火自焚。让我不禁联想到,近年来有人因为《拆迁条例》与《物权法》相违,权益受损,手举《物权法》自焚。此时,不得不在心中自问:”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柔弱的个人如何抵御生命财产权力被侵害?”我们不断的立法保护民权,但民权仍是不断的被侵害,难道遵纪守法只是普通民众才需遵守的义务?

作为一个女人,我也很佩服康夫人的勇气与决绝,总觉得她拒绝的不仅仅是康老爷,而是整个封建礼教。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倔强而坚强,最让人感动的是她的善良。她比现代社会的很多女人还要勇敢,因为有时屈从太易,反抗太难。

乱世出英雄,绝处出智勇。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很大,也许有时生活就像一场战争,我们必须努力再努力,坚持再坚持!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白银帝国观后感【第二篇】

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白银帝国》讲述了一家票号的故事。票号可谓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前身。正如在《白银帝国》中的商人一样,票号掌控着全国的金融命脉,同时垄断了汇兑,借贷以及储蓄管理等业务。在《白银帝国》中,这个虚构的商家反映了当时票号的状况:他们在全中国以及包括俄罗斯、蒙古和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都拥有大量的分号。山西省被斯特林·西格威福在他所著的《宋家王朝》一书中称为“中国的华尔街”。晋商以他们的博学以及高效率的商业体系闻名,这也使他们在明清两代能够在财政上挑战朝廷。正如今日的华尔街控制着美国金融系统一样,票号也掌控了当时中国的金融世界。做为借贷的机构,票号的支柱是汇款业务。他们发明了一套有安全密码的汇兑(类似于现代银行所出的现金支票)系统,使得商家和朝廷可以不用运送大量的银子也达到交易的目的。分红制也始于晋商的发明。投资者和经营者从起始就一同拥有股份,这种做法在当时很独特,也保证了管理层的连贯性以及员工的忠诚度。员工们都会努力工作,争取获得股权,就像现在资浅的律师争取在事务所中升级成合伙人一样。所有的票号都是总经理中心制。投资人不得干涉银行的运营和业务。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都不得踏入银行一步。这保证了体系内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也避免了家族企业中常见的裙带关系。

康家的先人将活命的最后一口粥让给了陌生人,借到30两银子,百年后连本带利有五窖银子,占家产的三分之一。还依然在为恩公计算着,这就体现了一种对信义的坚持的力量。也许有人说:“这是一笔不错的投资嘛”但是我相信康家先人在让出最后一口粥的时候不会想那么多,心里一定是仁义怜悯的观念超越了生死,正如孟子所说的“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正是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了陌生人,带来了家族第一笔投资;而这种对于仁义的坚定信念,也确保了康家创业的成功,我相信当时有30两银子的票行商人应该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发展成为“天成元”票号的规模也不多见,“天成元”票号堪称清代的全国“金融大鳄”,它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以及俄国、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当然有康家一代代的不懈努力,也有顺应了时代潮流的金融创新模式,也有严格的风险控制以及到位的员工激励措施,但是在这一切之上,康家祖上秉承的“舍生取义”的经营理念也是成就这事业的内在保证。

当然在片中也体现了浓厚的家族观念,光宗耀祖成为中国人原动力之一。得到祖宗的认同也显得如此重要。“天成元”票号的票规,也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理念“悯念先人,俯仰天地;至诚至信,大义参天”先人立下规矩,树立了榜样,后辈就要谨慎遵行;甚至片尾,画外音也以“让你们的祖先骄傲”作为激励观众的方式,岂料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失效了。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社会,斩断了我们固有的家族血缘脉络,在经过五四运动和文化革命的冲击,现在很多家庭连家谱都失散了,何谈光宗耀祖呢?可见看得见的都是短暂的,看不见的才是永恒的。光宗耀祖的观念不是永远的动力,“荣耀神,以神为乐”才是永恒的动力。

清末动荡,尤其是从白银币制转到纸币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于票号业的冲击,最后国破家亡,经商企业有不能承受之重,很多储户存进急速贬值的纸钞,而要求兑现比较坚挺的现银,想将风险转嫁给票号。票号作为经营方,原本无需承担社会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只有面对艰难的选择时,我们才认识自己,定义自己。在此家族生死存亡之际,难能可贵的是,康三爷秉承祖宗遗训,以“仁义”为本,打开了尘封百年的家族银窖,又承受巨大的风险将现银运往北京,分发给储户们。后面的结果不清楚,也许康家在巨大的社会经济动荡中泯灭了,山西票号业也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绞杀下走向衰落。但在关键时刻,也康三爷为代表晋商仁义为本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鼓励一代代的中国商人。其实我觉得这表现了在关键时刻,取舍的抉择的问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一个人心目中,到底孰重孰轻,平时尚可以虚伪,尚可以口是心非,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到了关乎切身利益的时候,一切虚假都是掩饰不了的。康家三爷的选择与当年康家先人的选择,某种程度上面临类似的情形,都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正是在这样关键时刻,他们都选择了“仁义”,而非生命或者金钱。体现了仁义的宝贵,康三爷打开银窖,发现“仁义”的家训,感动得跪拜先人,他得到了先人的认同。我们作为基督徒呢?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8,这是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平时在教会也许口口声声的说爱主,可是实际生活中呢?遇到时间精力金钱取舍的问题时呢?我无法想象一个连聚会都不规律,奉献也时断时续的信徒,会跟随基督,以至于死?从《白银帝国》中我看到了一种力量,坚持正确选择的力量,不为压力所动,不为利益所诱,这才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硬,威武不能屈。

作为对比邱掌柜在最初于青黄不接之时发放高利贷,被接纳回票号之后仍不思悔改,在最危急时刻勾结山贼,背叛了“天成元”票号,亲手杀死了朝夕共处几十年的日昌师傅,给票号带来致命威胁!在邱掌柜心中,银子是被什么都重要的,高过道义,高过忠诚,也高过生命。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了,排序方式不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带来很多罪恶,尤其是在突然之间,邱掌柜的贪念丧失了“天成元”挽回败局的最后机会,也葬送了很多同仁的姓名。值得思考的是康老爷一生阅人无数,他自以为让邱掌柜已经覆灭的职业生涯复活,他就能感恩戴德,一辈子作康家的家奴。岂不知人性里面的贪婪可以被短暂压抑,但是一旦有了合适时机就会更加凶猛的反噬,险些葬送了康家的家业。这对于我们反复思考用人的原则,德才兼备最好,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也要以品德为先。在山西票号如此严格的监管措施和如此到位的身股分红(员工持股)的激励机制之下,邱掌柜依然可以在非常时期选择背叛,因为他已经不满足于拿最高的员工分红,而是要整个康家的家产。再好的奖惩措施都是有漏洞的,而一旦事情看站起来就要同舟共济,彼此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就使我想起林后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不同的价值观念造成不同的选择标准,在关键时刻就会有不同的想法,造成不同的观点,容易造成分裂和不可预料的后果。摩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所以我们作为基督徒,选择人生伴侣和生意伙伴之时,要首选主内有共同信仰的重生得救的真信徒,这样才能有共同的合乎圣经的价值观念,才能更好的生活或者共事,这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耶稣,约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我们也不可轻易将自己的婚姻幸福,事业发展交托给不信主,不畏天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种人是非常可怕的,不仅造成平时的很多不同看法,在关键时刻也会造成分裂和难以预料的后果。

作为金融行业的基督徒,尤其有所收获。CFA课程第一堂不是讲金融理念而是讲道德(ethics),如此复杂的金融体系,从业人员和客户之间存在的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而也无时不可面临着巨大的来自于金钱的诱惑。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和个人就是因为无法抵挡这样的诱惑,至客户利益和道德准则于不顾,铤而走险,给客户和公司带来了巨大损失,也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向覆灭。比如:巴林银行

雷曼兄弟、安达信等等,这几年尤其如此,所以金融行业呼唤诚信。原本以为中国金融监管不健全,可是实际看到的是监管最严格的,制度最完善,历史最悠久的,实力最强大的华尔街恰恰成为各种骗局和商业欺诈的发源地。在金融危机中,友邦的高官甚至用政府的救助金去开Party,报销按摩费,高比例分红,惹得天怒人怨;前纳斯达克董事会主席麦道夫,涉嫌诈骗500亿美元,造成很多家庭倾家荡产,养老金打了水漂;使华尔街成为贪婪的代名词,我作为中国金融从业的基督徒依然也要以此为戒,明白生命中孰轻孰重,不能因为金钱出卖自己的信仰。我们知道在基督里我们已经得着了,不可贪爱世界,因为那是与神为仇。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就要践行“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林前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上帝安排我们在金融行业作见证,就要活出他的荣耀来,侍奉神而不是侍奉玛门,路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希望我们在金融业服侍的基督徒,作主忠心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将来见主面的时候,能听见主的赞许: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白银帝国观后感700字【第三篇】

有人说,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让你思考。我却觉着一部好的作品能迷得我神魂颠倒罔顾其他,一部不那么好的作品才会使我动脑。后者如《白银帝国》,白天看了信手涂抹几行感想,犹感不足,夜里找原作来看,第二天不由自主想了一个上午。

想的是两件事,不包括昨天议论的影片的精彩程度:起初怀抱的对晋商事迹的兴趣,在读《白银谷》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又越发关注书中用心良苦的布局在影片中如何展现。前一部分里票号的功能、“股”的意义等背景资料,为理解晋商故事所必需;后一部分我的观点颇为主观,实在是由于影片与原著差异太大,想多谈一点。

第一部分中,如“票”、“折”、“股”等的名词的含义是中国古代社会固有的,异于我们通常理解的自西方引入的概念。首先,清代产生的票号,其作用与银行有相似之处。书中提到了票号的两种主要业务,其一的凭据姑且称之为“票”,将银两存入此地票号,便可持出具的“票”在有办事机构的彼地取得银两,类似于异地汇款,正是晋商最早开展这一业务,并因此产生了“票号”产业。其二的凭据或可叫做“折”,同样是向票号存入银两,但数额较前一种少,商铺出具不记名的“折”,持折人既可以凭“折”向票号支取银两,也可以将“折”馈赠他人。票号业务多样,但电影中涉及的主要是以上两项。其次,票号的经营理念和行业规范。东家出资,掌柜经营;出资者取得“财股”,有一定资历和成绩的经营者取得“身股”;在分配盈利时,“财股”和“身股”的享有者都可以取得分红,在分担风险上,出资者要负担亏损的风险,经营者则不必承担损失;掌柜通常由票号培训的学徒担任,优秀者能取得“身股”、身家丰厚,但掌柜一旦被辞退,取得的“身股”不能带走,即使能被其他票号录用,也很难再取得新东家的信任和高额的报酬。

白银帝国观后感【第四篇】

从片头三爷(郭富城)对着天底下空旷的戈壁自问“天地这么大,人这么小,该如何安身”到电影结束时天成元打开地底下的银窖救济灾民挖出书写着“仁义”的卷轴,“仁义”作为一条主题暗线一直埋藏在电影中,却一直被主体的电影叙事排除在外。像《白银帝国》这样一部“史诗”电影,“仁义”这样用道德挂帅的主题不要行不行?当然可以,只要电影真正倾向于“白银”和“帝国”即可。而“仁义”最终还是被从地底下生拉硬拽出来了。除了像有人分析的那样像郭台铭这样的新富阶层为了中和人们的仇富心理这种潜在的文化逻辑之外,电影主创们的心理逻辑是:越是仁义这样崇高的道德字眼越能激发普通观众的情感,人们进入影院就是为了体验生活中无法体验的东西,更何况,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对于中国的伦理有多少了解呢?除了在某本介绍中国文化的概要上隐约读到的“仁义”二字。于是究竟在观众心中激起的情感是粗浅还是深刻,儒家的仁爱伦理与斤斤计较的商业理性之间到底能不能调和这些问题全部弃置不顾了,就像有些商业电影无论有没有艺术性一定要冠之以“商业艺术片”一样。

导演选择以年度总结帐开始,把所有掌柜聚在一起,这方法有点借鉴教父开塲,但运用得很成功,自邱掌柜被罚开始一步步呈现出一个大商业机构的管理及运作模式。如股份制,掌柜制等。尤其是大算盘那一段,使人觉得新奇趣味十足。虽然我不清楚当时记帐时否眞需要使如此大算盘,但如此安排颇具戏味。同时逐步显出各人性格,如邱掌柜贪利,一爷仁慈,二爷鲁莽,三爷消怠,四爷懦弱,张铁林善用权术,戴掌柜精练能干。开篇的一连串事件,把天成元那种落后不近人情的规章显露无遗,使人感到衰败的裂缝隐隐若现。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精彩开局近年国产片中难得一见。

这是对晋商经营技巧的描写过于片面。全片大多是对天成元管理的纵向描写,即张铁林片中数次提及的驽人之术,但横向关系却鲜有著墨。只在救四媳妇时吩咐买个人情及运银时与山贼互通声气这两处略为提及。生意的成功内部管理固为重要,但若无稳妥人脉关系将会寸步行。或者是触犯国内政治禁忌,但纵观中外佳片,如《教父》中米高与议员在房内针锋相对的密谈,房外太太们谈笑风生一段,又如《跛豪》中秋节拿著装满现金的月饼盒去送礼一段。至今令人回味。

尽管偶有亮点,但并不能掩盖后半段剧情苍白的硬伤,荒漠夜战羣狼一段,特技精彩称得上国内一级水准。就剧情而言只是加强邱掌柜叛变的反差。八国联军侵华,使票号生意大受损失,郭富城锐意求变,但亦不过是一大票号死前的回光返照罢了。一元开户,看上去让人不知所谓。后半段郭富城高举仁义大旗,并想借此营造出一商业人才形像,却不料后半段之所以剧情单薄正因如此,仁义先行,剧情为辅,显得处处束手束脚,张力不足。本来当时社会,革命党起义不断,政局动荡。正是出英雄的好时机。这样的背景剧情方面可雕琢之处甚多,偏偏编剧置之不顾,让主角自说自话,显示不出一种商界人才所有的大局观。或者导演应该改下宣传“中国仁爱街,山西商界孔子育成传”。

影片开场不凡,茫茫戈壁,碧空黄沙。郭富城饰演的康三爷独立于天地之间。他那句“天地如此之大,人何以自处?”颇有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气度,也为电影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和思想主线,康三爷的一生其实都是在完成这个追问。开篇这个场景也呼应了康家发迹的故事。康家的祖先原本是个驼夫,在大漠之中把自己最后的一口粥给了一个饥饿的陌生人,自己饿着度过了除夕夜。第二天醒来,陌生人留下了几百两银子,这就是康家这个掌握着相当于国库十分之一财富的庞大帝国之源。这样的一个家族故事的设定既符合全世界所有故事都有的“好人有好报”的路子,也符合晋商文化的根本。在当年的乔家大院宗祠里,一直供着乔家祖先要饭的时候穿的乞丐服和打狗棒。乔家的打狗棒在《白银帝国》里变成了宗祠里一直供着的一份帐单,康家人一直替那位当初赠钱给祖先的恩人记着账,按照股份,这数百两白银到康三爷这代已近乎天文数字。最初的清贫不仅能愈发显现出如今的荣耀,也让子孙清楚地看到祖辈创业之艰辛,饮水思源,时刻不忘祖辈之苦。通常,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发迹了,才会不羞于提及当年自己或祖辈之卑微,而如果依旧卑微的人则会想法设法去掩盖。无论是打狗棒或账本,都是极具仪式性和象征性的。而这种仪式感和神圣感从头至尾贯穿在《白银帝国》里,特别是开篇年底结算分红那段。康老太爷带领众人向关公上香,念到“悯念先人,俯仰天地,至诚至信,大义参天”,这时候能清楚地感觉到,维系这个庞大的金融帝国流畅运转的,除了严密的运营体系,清晰的利益分配模式这些东西,更重要的还有内在的力量——儒家精神。儒家精神这个词太庞大太繁杂,但于世俗层面简而言之就俩字“仁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这两个字也是康家及康家所代表之晋商最核心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

当影片结尾,康三爷挖出祖上藏于地下的救命钱来还债的时候,看到祖先写的“仁义”二字,他所做的一切都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据和信仰上的承载。什么是“仁义”,在我看来仁就是推及及人,博爱是谓仁,不仅想着自己也想着别人。义就是只要觉得对,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去做,就像康三爷用自己全部家当来还债一样。电影里的康三爷在很多地方应该都是以乔致庸为原型的,包括他因为几个兄弟的变故而不得不承担起家族大业,他对行业的革新等。姚树华对这个人物的设置非常有趣,他身上有很明显的俄狄浦斯式的悲剧性,与名分上为自己母亲的杜筠青之间的爱情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东西,一如康老太爷所说,康家列祖列宗和上下几百口人都比不上一个女人。最后康老太爷的出走其实也是他逼走的,暗合了弑父情结。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性还体现在一如影片开始他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问一样,他的每一步都是被逼出来的,而非自己选择。但导演又给了他另外一个东西,类似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知难而上,愈挫愈强,以及在严苛的父亲管教下显现出的独立性,也就是康老太爷所谓的“杀气”。这让他成为和父亲不一样的人。康三爷和杜筠青的爱情占据了影片很大的篇幅,许多细节非常出色,也颇为感人。

《白银帝国》是部商业电影,就如晋商们的在商言商一样,一定要拍的好看,让观众接受,但从电影中可以看出《白银帝国》的创造者用一种使命感来拍这部电影,通过电影让观众了解晋商背后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儒家精神,这样的态度让人尊敬。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国人拼命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慰藉,一群所谓学者把儒家思想和典籍包装成心灵鸡汤贩卖的时候,他们通过电影让人真正感受到基于儒家思想的某种力量,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以赢得尊重。

71 454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