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第一篇】

2021年的第一本书《穆斯林的葬礼》。

4天的时间,又读了五章的内容,已经读完了,书的脉络也大致清楚了,一个个疑问也慢慢解开。

隔着一扇门,隔着三十年的光景,一个玉的世界,一个月的世界。玉和月一个在人间,一个在天边,看似差着很远,却又有几分相似,美丽、纯洁、高尚、不可玷污……

韩新月像极了韩子奇,像40年前的,也像现在的。他们都是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的,他们的身上都透露着一股倔强执着的劲。他们虽然在不同的领域,却有同样的追求,就是不服输,努力做到极致,对自己的事业有着神圣的信仰,眷恋痴迷着,愿意为之奋斗终生。

书中的景物描写也是精妙绝伦的,通过文字,我们仿佛置身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北平。抗战前短暂的和平,传承千年的玉石,工匠的精雕细琢,古朴渊博的博雅宅,庄严神圣的清真寺,览玉盛会会上的斗智斗勇,春风得意的“玉王”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韩新月在北大的那段学习时光是韩新月一生中少有的快乐,也是全书最温情美好的地方。外面的斗争如火如荼,可象牙塔里的学生却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燕园的春光令人向往,未名湖畔读书诵诗引人艳羡。

韩新月在这里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英语老师楚雁潮。才子佳人,郎才女貌,有着共同的理想,相近的爱好,两个同样善良美丽有思想的灵魂碰撞,仿佛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可这一切随着韩新月生病退学都改变了,那场《哈姆雷特》还没有上演,两人还没有互表情愫……一切似乎向着悲剧发展……

在关于月的故事中多次提到《哈姆雷特》,楚雁潮在《哈姆雷特》中的台词“让我在她的葬礼中上场,跳下她的墓穴”,卢大夫谈到莪菲莉娅“让她疯,让她死,这也是使我不能接受的!”对后文做了铺垫,也暗示了新月的悲剧命运。

悲剧的不只是新月,孤苦伶仃辛苦了一辈子的姑妈,被韩太太恶意拆散的韩天星和小荣子,以及韩太太本人都是不幸与悲苦,刚嫁给韩天星的陈淑彦不知又会是何命运……

以上就是读到第十章的感受。

他们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平等地和任何民族的人比个高下,而不愿意被别人先看成“弱者”而“让”一下或是“照顾”一下。

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人都不会是天生的劣种,更不应该自己看不起自己。

别人的误解、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了自信,如果你是自信的,就什么话都不用说了。真理从来都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除了它本身之外,并不需要额外的加以解释,正如一个真正美的人,任何附加的首饰都是多余的!

她从备斋前走开了,踏着被白雪覆盖的小桥,沿着粉琢玉砌的石阶,走上了湖心小岛,站在小亭的檐儿下,静静地听着,琴声在她耳畔回旋,回旋……

雪花静静地飘,落岸边的宝塔,水中的石舫,都披上了一身轻柔的白纱。垂柳,国槐,银杏,红枫枝叶都早已落尽了,如今被白雪挂满了枝头,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洁白的燕园,洁白的未名湖,洁白的小岛,漫天飞雪中,伫立着一个少女的身影……

一个人了解了自己的真实情况,不管是长处还是短处,都应该感到幸运,这使我们自知!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首先是自知的。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弱点,然后才能克服它,战胜它,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不论前面将有什么样的打击和挫折,都不怕了。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了打击和挫折,回避是不可能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第二篇】

两代人的一生。

从晶莹剔透的君璧到顽固守旧的韩太太,

从活泼可爱的玉儿到满面沧桑的冰玉,

从潦倒穷困的到富可倾城到身心俱碎一无所有的韩先生,

从活泼到面冷心热的天星,

还有那一轮新月,没有等到月圆就月落了。

印象最深的是韩太太,青年时一身烂漫,到中年无情冷酷,心胸狭窄,生活与环境的变化真的会造就一个人,特别是结婚后对家长里短的琐碎与烦腻,很容易变成只顾小家庭的妇人。

韩子奇我认为是一生软弱自私的,爱情亲情信仰家庭都比不上事业的爱好,这何尝不是很多中国男人现在的写照。但社会又需要这样的痴,这样的热爱,来成为社会的不朽的传奇。

新月与天星,亦成为他们母亲守旧与传统的牺牲品,失去了生命与爱情,错失了一生的幸福。

在书中,我倒赞成梁冰玉的生活方式,为爱为自由,敢于争取敢于拼搏也敢于退出,可惜她对女儿的放弃,造成女儿不幸的命运,也是对她那种自由的不赞成吧。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第三篇】

合上书,心里是满满的悲伤,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破坏给人看,所以悲剧更加令人震撼。的确,《穆斯林的葬礼》就是如此。韩新月,那个才华卓然、聪颖善良的女孩,就像一块真正的玉,莹莹的散发着难以演示的光润,却早早地陨落了。当这个年轻、美好的生命离去的时候,留给她身边的人,不是悲哀,不是哀痛,而是空白,因为她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

这是月和玉交织的一个世界,如此美好的两件东西,他们代表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有韩子奇对玉艺术的孜孜以求,追逐玩思之真;有玉儿对爱情奋力争取的情之真;有新月对人宽容待人的和善之美;有楚雁朝墓前拉小提琴的意境之美。月是虚无缥缈的,是阴晴难测的,但却是恒久不变的、亘古长存的。玉是真实可及的,是可以拥有的,却是脆弱易碎的。生活中哪一个更重要,是短暂的拥有,还是永恒追求?

生活往往复杂的多,真与假、短暂与永恒、是与非并不是那么清晰地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呈现在我的面前。新月的妈妈为了儿子的幸福,竟然亲手拆散了儿子与其女友的美好爱情。虽然她为儿子挑中了媳妇——新月的同学,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孩,儿子成亲后的生活也算幸福,但是这样的穷尽计谋、舍近取远的做法是正确还是错误?生活是不是有另一条更平坦的路可以走呢?新月的爸爸——韩子奇,那个玉石界的传奇人物。他穆斯林的身份不容置疑,他对玉的执着追求无可否认,但是他却完全不是什么穆斯林,令其执著一生的玉器也聚聚散散。人可以成为暂时玉器的主人,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乃至几十年,但是玉文化,那是一条流淌的河,他不语于某个人。楚雁朝、韩新月,这两个可爱的人,他们是师生、恋人,更是知心朋友。楚雁朝知道新月的病情,他不顾世俗的眼光、旧礼法的约束,依然决定付出自己全部的爱,给予爱人短暂的幸福与甜蜜。新月,那个纯真聪慧的女孩,顽强地活着,为了亲人 爱人努力的与病魔战斗,幸福和甜蜜是短暂的,年轻的生命一闪而过,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成为了永恒。

当新月年经的身体被埋入深土,似乎所有人的心都被狠狠抽了一下,绝望的气息弥散在人群中,当楚雁朝几十年孜然一身,独自守候着爱人的墓碑,拉动小提琴,琴声如泣如诉,某种欣慰、希望、温暖的温情又重新注入到每个人心中。

或许生活本来就是捉摸不定的;执著一生的东西会在某个瞬间释然;毕生守候的东西会在霎那间放弃;煎熬中等待的东西会成为永久的纪念;痛苦中挣扎的东西会成为真正的美好。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第四篇】

早期经常闲逛书店时,总会看到这本书摆在很显眼的位置,那时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本舶来品,以为又是翻译自某国外文学获奖作品,因个人偏好的问题经常错过,所以一部盛传国内近30年的名著,说来惭愧,近期刚刚读完。

小说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清末至建国初期生活在北京的三代穆斯林玉器艺人的人生变迁,恰巧作者霍达出生在玉器世家,又有回族穆斯林的血统,于是让我们近距离的了解到了穆斯林的生活以及玉器手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民族情怀。

整本书的基调还是较为悲情的,怀有满腔热忱的梁亦清一心想要完成《郑和航海图》的玉雕以示对回族先祖郑和的敬意,最终猝死在了水台上,韩子奇拥有高超的技能和精明的生意头脑,最终获得了物质和名誉地位的极大成功,但却遭受着伦理道德的长期折磨,并遭受着亲历女儿早逝的巨大痛苦。

女主人璧儿一心为了家人,在父亲早逝后努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韩子奇逃离战争时也尝试着维系玉器店生意并守护着家庭,但最终却要面对丈夫与妹妹所生的女儿并在妹妹远离后担任母亲的职责;韩新月,一个如名字般纯洁无暇的女子,初次露面便让人觉得清新、活力,充满了新生的希望,却遭遇着无法与心爱之人相守的命运,最终因先天心脏病早早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

读完书的时候,内心还是极大的不平静,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惋惜,为逝去的人们悲痛,正如小说名字一般,书中多次大笔触描写葬礼,特别是穆斯林特殊的葬礼形式。在这个葬礼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人们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流露,也让我们接触到了不同民族在礼仪上的区别。

悲伤,总会激发人们前行。

小说创作于80年代,正逢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各民族之间也在更亲密的融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希望通过小说传达的是各民族间的和睦与平等,特别是在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感情脉络上,能够看到作者倡导跨越不同民族的爱情的平等与自主。当然,在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新月的母亲璧儿,一个坚持着穆斯林固有思维的传统女性,一方面阻挠女儿的婚事,一方面设计破坏儿子的跨民族爱情,最终让儿子选择了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穆斯林姑娘。

一心精心算计的璧儿,却从来不知道,这世间最大的讽刺,是自己一直相守终生的丈夫,一个她认为地地道道的穆斯林,其实本身只是一个汉族人家的流浪儿。在作者看来,感情的东西,本是不受外在干扰的,特别是在一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人们能够突破固有思维,迈进新的时代,还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书中人物的命运千回百转,而作者在其中的文学表现手法,现在读来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最为突出的是通过三代人时空并行的方式,分别表达三代人的故事。开始读时有些迷惑,但越深入越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读来豁然开朗。将人物关系层层剖析开来,故事脉络渐渐理清楚之时,竟有种发现新大陆的喜悦之感。这种表达,即便在当下的文学作品创作中也是不多见的了。

读书会中,我为大家分享了梁亦清与韩子奇初次见面的一小段,主要是对于穆斯林的礼节做了一些分析。穆斯林,似乎是一个离我们很近又很遥远的群体,大街小巷常常遍布清真餐厅,西安的回民街更是全国闻名,但我们其实并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于是借着读书会大家一起探讨。

参加读书会的朋友们,有无神论者,有基督教徒,有接触过佛教等等,大家在探讨时还是比较激烈。但究竟哪个宗教更好,已经完全超出我们的知识范围,所以大家只是简单的分享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经历。

栗子讲到了自己在西藏旅游时遇到的淳朴的藏民朋友们,犹记当时在高原旅行体力不支时当地人主动分享的奶茶。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否信奉宗教,又或者信奉何种宗教,人心都应是向往和平与美好()的,坚信真善美,才会让人与人之间相处更融洽。

71 362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