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议论文范例【汇集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素质教育议论文范例【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素质教育论文【第一篇】

1.音乐教育以人为本

目前的高校受教者,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找到音乐的本质。音乐教育并不只是教给学生学习,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做一个能动的人。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始于自身,人们对音乐的亲和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且生产活动也离不开音乐。音乐教导人们劳动、抒情;音乐帮助人们找对象、敬鬼神;不管是学者还是艺人,也不管成绩优秀或是一般的高校学生,他们都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得益于音乐。因此音乐教育更多地重视以人为本,从人类的本质出发,培养音乐感,认识音乐,借助于音乐培养自身修养。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艺术一样,也是一种人类的本性艺术,众多的史诗中也有证明这一点。音乐艺术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人的感情是十分敏感的,大学正是学生感情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阶段。通过音乐教育,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感情培养,把对自己的感情延伸到对人类和自然中来。这也是在鉴赏音乐中审美的抒发,是通过音乐教育而带来的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音乐教育的功能也可以通过情绪感染来实现,人们可以从音乐的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产生关于认识和道德的力量。音乐活动来自于人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但它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它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2.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教育中也有极多的非审美因素,比如道德、政治等,但这些表现形式也都是寓于意向,能够通过审美过程将其表现出来。鲁迅曾经说过,虽然享受美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它的功能,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将其寻找出来,美学具有特殊性,它是如此直接又让人偷乐,如果美的功能无法发现,那么它也不见得美了。由此可以说明审美是艺术教育的核心表现。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也有提到,艺术不是买卖,没有任何非艺术的目的,它就是那样为审美而存在的,音乐之美在于心灵、情感和思想,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将其替代,因而构成了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有特殊价值的行为方式与理论命题。音乐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教育,在学习和鉴赏音乐的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是为了教会学生聆听、表演和创作。这与必要的音乐训练是无法分开的,如果离开了技术训练,那么音乐教育所肩负的任务就很难完成。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享受艺术,那么你本身就应该具备艺术修养,这与音乐教育的本质也是相同的。对于无法分辨音律的人来说,音乐就不是所欣赏的对象了。审美不仅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技艺和性能,音乐的审美是与生俱来的,但通过音乐教育我们能将其更好地发扬和表现出来。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表现形式

1.音乐教育能增强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他各方面素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健康的体魄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前提条件。如今高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就业压力较大,容易感到身心疲惫。音乐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欣赏音乐,帮助他们舒缓压力、增添活力,指导高校学生的身心共同健康发展。演奏音乐更需要眼、耳、口、四肢乃至全身的共同配合,与体育锻炼一样具有增强体魄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的身心教育中,音乐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学习或工作的状态,就无法保持身心的愉悦,音乐教育对促进高效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2.音乐教育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正能量,只要通过适当的指导就能够帮助学生指正方向。古今中外,有非常多的艺术作品,音乐素材随处可见,同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极其多样,不用局限于一种乐器,其欣赏价值往往是大于教学价值的。其实从上幼儿园、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受到了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庄严肃穆的国歌传达着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使命感;雄壮热情的“热爱祖国”赞美着爱国爱民、勤劳勇敢的美德;优美抒情的“世上只有妈妈好”饱含着对母爱的深情歌颂。优秀的音乐作品有生动而浓厚的情感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勤劳善良、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等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这种感之于心、导之于行的作用值得注意。音乐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或者校歌、班歌,这也是音乐教育的很好表现。好的音乐能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爱国爱党、爱校爱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形成更强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这对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语

音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对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分析和表现探讨,从实践角度出发解析音乐教育价值,正视音乐教育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这对指导当代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素质教育论文【第二篇】

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文化产品要有文化和有灵魂。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但发展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文化创意发展无底线。2010年,山东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展开了西门庆故里之争。产业发展,经济繁荣,忽视了道德文化,文化中的低俗的、被批判的内容当做宣传发展的内容。影视粗制滥造,匪夷所思。抗日剧层出不穷,因拍抗日剧之多,横店一度被坊间戏称为“抗日根据地”。故事情节不断超出想象,被戏称雷人剧。文化创意发展超出基本的事实,脱离了生活,无法被大众所接受,注定产品没有市场。作品的“山寨”。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缺乏和层次不高,创造不出高品味的文化产品,当一个好的文化形式出现后,纷纷模仿。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的《201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指出艺术创作的雷同问题在某些领域引人担忧。文化元素使用乱点鸳鸯谱。2015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环球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内衣时装时,糖葫芦、青花瓷、戏曲脸谱等传统文化元� 内衣秀和传统文化的关联点在哪里,为什么要如此的牵强附会,传统与现代结合就是简单的拼凑吗?“文化接受”还是昨日黄花。奔驰的列车、拥挤的高速公路、宏伟天安门的广场、莫斯科红场、纽约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巴黎的卢浮宫对于中国的大妈们来说不过是很好的跳广场舞的地方。文化创作者的文化根基浅薄,创作不出能被大众所接纳的文化产品,宣传不了优秀的文化,文化受众的文化无法提高,就接受不了高雅的文化,就不愿意接受或者接受不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与文化产品的内涵、文化产品受市场欢迎度不是协调共进,侧面反映文化产业人才的创意能力和素养。高素质文化创意者只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市场需求,结合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进行精深思考、艺术创新,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必须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文化培养。

二、高等院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校的职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外又增加了文化传承这一职能。高校的文化传承职能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所需求的核心。但中国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上也是在举步维艰。

(一)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生源质量不高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截至2014年,中国高校录取698万人,录取率为%。各地方政府以教育拉动经济内需,整合资源,筹建地方高等院校;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1999年的1020所增加到2014年的1802所,增加近一倍的数量。扩招计划使中国精英式的普通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在客观上造成了高校的生源质量下降,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最初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行业人才多是民办院校培养的。1998年,国家允许创立民办高校;2002年,对民办高校政策进一步放开,允许民办高校有招生自主权;截至2015年,中国正规具有颁发高等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高校从2001年的58已增加到722所。作为公办高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审批,需要政府财政投入,师资力量的引入行政化审批,因此,公办高校的一个新专业的筹建、审批、建设发展周期比较长。而民办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比较自主,能够很快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所以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行业人才的培养是民办院校。但在扩招的大背景下,多数学生因中学阶段基础薄弱而无法进入公办高等院校,而被迫进入民办高校,因此,民办生源质量比较差。民办高校又因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无法满足,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培养不够重视,所培养的人才在进入行业后,无法满足高质量的有内涵文化产品的创意。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学习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喜欢这一行业,而是因为在中学阶段学习能力不够,而中途被迫学习相关艺术类专业基础课,进而进入创意设计、表演类等专业,他们的先天文化基础并不厚重,决定了他们的后天的文化创意不足。

(二)高等院校忽视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文化素养的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是立足创意,而创意的基础则是对各种已有文化的创意加工,而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内容为王,”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界早已达成的共识。所说的内容即产品所包含或体现的文化价值,文化创意产业所产出的产品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并且被大众所接受和消费,这个产品才是合格的。文化产品形式各异、内涵多样,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创意者所具有的文化基础以及对文化精神内涵理解,这个文化基础价值是直接体现创意者的文化价值观、大众文化价值观、社会文化价值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综合融汇。联合国教科文组� 而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文化创意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了解不同文化,彼此进行借鉴吸收,才能创意出被相应的地域或民族文化的消费者所接受。有识之士在总结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中第一个就是具备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没有了文化根基的创意是空中楼阁。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力,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是文化,需要创意产业者对相应的民族、民俗、社会、历史、文字、宗教、文学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在“专业”化的形势下,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则应放眼大视野,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印下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记忆,结合世界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现代人的思维,培养高素质的创意产业精英。邓小平同志在期间被下放到江西“改造”期间,在精神上靠的是文学来充实自己的内心。在最艰苦的时候,他坚持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哲学、中外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这些书籍,陪伴邓小平度过了在江西的艰难岁月。改革开放的创意必须具备改革开放的高的追求与基本的基础,没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基础,如何创意出高品味的文化创意产品。近几年,我国的文化市场上低俗、怪乱的产品不少,各种另类的炒作现象不断,超乎大众想象的雷人影视层出不穷,其根源在于当前的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文化素养不够,文化根基薄弱。在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使用了《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一古典名句。不仅是这次,据统计,在各类讲话中300余次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言。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怎么写出震撼人心的讲话稿。目前,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大学生要重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并没有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没有重视传统文化基础的构筑。在高校扩招后,生源素质下降,但高校的教学改革并没有加大师资的投入,而是纷纷降低学生在校学习的学分。一些专业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降低或压缩学生学科基础课程,导致一些专业不得不放弃学生的文化素养课。北京联合大学2015版培养方案设定学生毕业学分为160学分,该校作为北京市属应用型二本院校,该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学习的必修课安排,只在选修课里安排了计32学时2学分的内容不定的课程;与之相同学校的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2014级培养方案均开设有3学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接受学科基础和3学分的艺术哲学;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学专业普通班2015版培养方案涉及学生文化素养课有5门,总计10学分,另有文化沟通类的选修课。学生没有系统的文化知识,没有专业的文化熏陶,只能依靠初高中阶段文化进入社会,所创意的产品也就停留在学生时代的认知水平。2015年,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轰动业界,被当代中国动漫分水岭之作。但这恰恰反映了当代中国动画的衰退。当代中国动画不仅严重缺乏艺术性,而且故事低级。网络戏评中国动漫只有狼、羊、熊。人们怀念的仍旧是《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黑猫警长》、《阿凡提》、《葫芦兄弟》等传统动画,似乎在这些传统的动画片里找到乐趣,找到他们熟悉的童年。因为这些动画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国服饰、音乐、造型、故事情节等都带有浓重的民族风格特色。广电总局的统计显示,“包括孙悟空、阿凡提、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在内的11个国产怀旧卡通形象,如今的市场估值高达17亿元。”(2015年6月3日文汇报)但是对这些卡通形象的产品的开发在市场上却是寥寥,不能不反映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马福平2013年7月在《中国文化月报》发表《看了又看》一文,对国产电视剧发出无奈的感慨,新的剧作要忍受穿越时空的武器、神一样的抗日英雄和猪一样的日本鬼子;剧作人物早于历史时间出生;只好每年暑假都是选择四大名著等传统经典。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十六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尽的宝藏,正如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所说:“民族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沃土。”但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怎么能开发这个资源宝库;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观,还是会出现争夺“西门庆的故里,潘金莲的家乡”的奇怪事件。

三、总结

素质教育论文【第三篇】

1.体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大脑的机能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体育运动中优美的动作、高难度的技巧、多变的队形等,在一定时间、空间上使健、力、美和谐统一,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运动之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可以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认清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公共体育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利用特有的方式,把素质教育直接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

1.重学分、轻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只注重体育课考试内容的学 表现在一些学生为了拿到“高绩点”,在练习时只强调考试内容,对老师教授的介绍内容和普及内容置之不理;另外一些学生提前“考察”到哪些项目容易及格、不会太累,在选课的时候就报哪个项目。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

2.意志品质薄弱。

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现象:第一,怕苦怕累。在测试身体素质练习前,总会讲“保存实力”,不认真做准备活动,稍加剧烈运动就能躲就躲,或者应付了事,只有在老师的“逼迫”之下才会勉强跟着做。一些量大的复习内容,也是能偷懒就偷懒,找不同借口休息。第二,团结协作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在体育课上,即使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练习,经常也可以看见有些同学独自一人练习,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练习;在集体项目活动中,一些学生更多的重视个人技术的“展示”,缺乏协作配合的战术;在比赛中一旦本队其他同学失误,便大加指责,怨声载道,缺乏鼓励的言语和激励的肢体语言。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敢跟水平高的人一齐练习、比赛;学习新动作的时候一些学生明明没有学会也不敢向老师请教,怕老师说他“笨”,其他同学取笑自己;对待比赛的输赢认识不足,常有“输不起”的现象,不是在技术上找原因,总会找各种各样的其他理由掩盖自己做得不足,很少能冷静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利用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之中。

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既要讲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有针对性地选好有关素质教育的专题进行讲授。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体育运动员们成功的事例,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树立勇敢顽强、热爱祖国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战胜自我的能力。第二,通过体育生理、心理的理论分析,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明白不亲身体验体育运动中的“苦”,自己不付出,是永远无法体验到运动所带给自己的“甜”,强调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培养出不畏艰险的思想品质和坚强毅力,更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满足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长此坚持下去将会终身受益。

2.改革公共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开始,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通过准备活动的教学组织,一方面可充分热身,避免受伤;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适应课程基本部分作好生理、心理的准备,使学生尽快投入到体育课教学中。一般的准备活动是由体育教师或体育委员带做,这样的教学活动比较容易统一,动作也规范、到位,但每节课都如此进行,学生会日渐乏味,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为此,可在每学期2~3节课之后将准备活动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具体是这样,每个班约42人分成7组,老师提前将基本要求(如时间、运动量、参与度等)交代给小组长,各小组长根据要求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规定的时间里带领全班做准备活动,规定时间一到,教师便点评(以表扬优点、鼓励创新为主,出现的问题共同学习),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准备活动的形式,避免枯燥无味的常规热身,又给了学生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敢于竞争、勇于创新提供了条件,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3.发挥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班一般是由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一个新集体,如何在这个新集体中组织好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这就需要通过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实施。体育课比起其他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们面对面、最直接地交流,在学期开始上课之初,组织学生彼此介绍、相互认识、明确纪律、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良好风尚。体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项目繁多,且具有群众性、集体性和竞争性,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活动中的练习部分,进行灵活多样的安排,多组织学生们集体练习,如在学习羽毛球高远球练习时,可以以组为单位每人接一次球的接力赛;在健美操复习动作的时候可以以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创编队形,再进行表演,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体育课教学,每位同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学习任务时,也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近一些,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实施教学相长的原则,提倡能者为师,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老师也应该及时表扬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注意发现进步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通过实践证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任课班级,都已经初步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明白只有在好的合作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成绩。

4.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论文【第四篇】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多途径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自觉养成明礼诚信、敬业奉献的基本行为准则。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和小事做起,加强修养提升,完善人格,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质。

(二)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把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专业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专业技能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应将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重点做好高职院校学生选修课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人文、社科等领域的精品选修课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深化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社会职业岗位的工作情况,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把教学实践环节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部过程,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并不断使其提高;同时,要借助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的优势资源,积极发挥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的引导作用,经常开展专业性社团实践活动与技能竞赛活动,积极组织高职学生参加国家、省、市职业技能比赛等,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之中,在现有的专业课程中去增强创业技能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项目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中接受创业相关知识的教育,培养其创业素质。

(四)注重身心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通过各种途径举办多形式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公共体育教学活动要由竞技训练为主要内容转变为大众化的健身方法上来,淡化竞技技能的提高,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良好心态。建立覆盖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情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高职院校学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自信的良好心态,引导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奋发上进的优秀品质。

二、当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素质教育理念不够重视

当前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本着学生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过多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提高,并以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衡量标准,致使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出现重专业技能、忽略素质教育的现象。特别是在当前学生就业率偏低的背景下,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知识、就业技能为主要出发点,实施了技能型的教育结构和课程设置体系,然而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够重视。

(二)教育过程中存在功利化倾向

由于当前财政资金安排不能满足所有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通过扩大学生招生规模、缩短学制、降低素质教育学习学时、延长毕业班学生实习时间等方式减少教育成本,实现短期的数量型发展。这种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的品德教育、历史观教育、文化观教育等素质类教育严重缩水。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不断向现代技能训练倾斜,偏离了人文精神,逐渐成为“机械型”人力的培训主体,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虽具备了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胜任某项职业的岗位,却不会系统地考虑职业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责任,只能以工作充当生存的手段。

(三)素质教育方式和途径相对单一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素质教育必须要采用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的平台和途径指导学生参与、体验、互动,以便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据对河南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教师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讲授课程为主,但是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讲座、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形式所占比例很小,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不能有效实施。

(四)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往往追求职业技能和知识的教育,致使学生的素质教育出现严重缺失,对文化、文学、历史通识缺少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现实缺乏积极的价值和审美判断,没有必需的知识转换能力。当素质教育缺失时,不良的社会观念、非主流的“二流“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会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出现盲从现象,尤其是当前不良的网络信息传播,更容易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形成不良审美观点和错误的道德判断,出现价值扭曲的现象。

三、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升途径与方式

(一)完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等方面均缺少有序的安排和整体计划。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事先充分考虑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同时,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要着眼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逐步开展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职业发展、创业等方面内容的课程教学。

(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社会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要立足校内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依托经济行业、实践企业,广泛建立社会、科技、职业技能实践基地,拓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将学校职业技能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融为一体。通过职业技能社会实践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把合作企业作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基地。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到锻炼,达到了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素质教育目标。

(三)构建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由学校领导为主体的素质教育领导组织,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并进行人员分工。二是财力保障。高等职业院校要拿出相应的资金来用于学校的素质教育;同时,在进行素质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的实践项目也要给予必要的费用保障。三是师资保障。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技能实践都需要教师的全程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应整合全部教师力量进行素质教育布局,并有针对性地对素质教育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四是制度保障。通过制定和完善素质教育制度,使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实施,形成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

(四)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体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同专业技能教育相比,在教学效果的考评上具有滞后性、间接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鼓励教师开展素质教育。尤其要改变当前功利性的价值评价理念,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尝试多元化的评价体制;同时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也要结合素质教育的课程特点,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并体现在教师职称、薪酬等评价体系之中。

(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71 3380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