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作文【汇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尊师重道作文【汇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尊师重道作文【第一篇】
作者简介:李莹莹,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方明宝,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唐海滨,蚌埠汽车士官学校助教。(安徽淮北/235000)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AHSKQ2014D36)、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教学与尊严:大学教师的知识社会学研究”(2013jyxm102)、淮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淮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2014xq030)的成果之一。
摘 要:大学教师被绑架上道德神坛,又被抛入沉闷无聊的机械化劳作中。道德绑架导致大学教师的情感衰竭,机械劳作导致大学教师的人格解体。大学教师在“道德神人”与“工作机器”两种非人状态中倍受煎熬,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于尊严迷失后的空虚感和无意义感,这是大学教师精神世界意义危机的总爆发。
关键词:职业倦怠;机制;尊严
“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 (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其最初含义是指助人行业的工作人员因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并且无视自身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也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1986年,Maslach与Jackson 两位学者发展了这一概念,他们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它是身体的损耗和持续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消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和生命的消极态度。自“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很快引起较大的反响。它从心理学领域逐渐蔓延至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相关研究表明,那些需要情感付出、压力大、缺乏社会支持的职业易发生职业倦怠,而大学教师正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大学教师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便会导致“职业倦怠症”,严重影响到大学教师正常水平的发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本文无意描述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面特征,而是把目光聚焦于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发生的深层机制。我们试图把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纳入到尊严论的视野之中,从大学教师的道德压力、机械化劳作、意义感迷失等维度分析大学教师因尊严的缺损而产生情感衰竭、人格解体与低成就感等职业倦怠现象。为此,我们首先要对尊严的概念进行厘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尊严研究的分类框架。
一、尊严的含义及其分类框架
有关尊严的思想在人类历史上传承久远,作为一种情感特征的“尊严”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尽管尊严的词义中外有异、古今有别,但它的一般含义都是指“某人、某事物或神灵、国家、民族等所具有的不可冒犯、不可亵渎、不可剥夺、不可侵越的地位、权威和意志精神,主要代表着一种社会秩序和规则、一种精神观念或伦理禁忌”[1]。
这里,我们试图通过对人的尊严的分类描述,初步建立起一个尊严的分类框架,以便为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找到一种观察的视野。对任何事物进行类别的划分,首先要确立划分的标准,然后依据标准进行归类。通常,采取任何一个单一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划分,可能都难以周全。因此,在对尊严进行划分时,尽量突破标准的单一性而采纳至少两个以上的多重标准,力求将人类社会已有的尊严现象、事实和问题都纳入到分类体系中,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人的尊严面貌。我们尝试提出两种划分标准和四种尊严类型。
第一种划分是以尊严主体意志的决定性因素为标准,将尊严划分为消极尊严和积极尊严两类,前者主要表明尊严作为确立人的基本人权一个重要来源不应受到侵犯的状态。然而,人受或不受侵犯并不取决于自我意志,而是受控于自我以外的其他意志,诸如极权国家、专制政府、自利集团、邪恶的力量、家长制权威以及金钱、权力、名位等诱惑,这些都有可能剥夺人的尊严,因此为了捍卫这种尊严,必须由法律来加以守护。换句话说,消极尊严之所以构成一种不受侵犯的状态主要取决于法律的意志。后者主要表明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认可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选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而不受其它意志的干扰。
第二种划分是以尊严主体的普遍性程度和平等性状态为标准,将尊严划分为秩序尊严和价值尊严。前者主要指在一个存在等级序列的社会秩序中,由人的身份、地位、权力、财富、血统、性别等外在标识所决定了的生存状态。这种尊严不能够为所有人平等地享有,每个人享有的尊严程度取决于他在等级社会中的序位,并且依据享有状态和尊严内容的不同,尊严主体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也就是说,凡是那些不能够平等地由每个人普遍享有,具有明显社会等级差别和个体差异的尊严,都可以纳入秩序性尊严的范围之内。后者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因其具有人之为人的内在固有价值无例外地享有的尊严,包括人性尊严和人格尊严,它们是基于对人性和人格的尊重以及对人之为人的承认而使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享有的尊严。在后面关于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讨论中,我们将重点使用价值尊严这一概念。
二、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机制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机制可从大学教师尊严的迷失中找到根源,这种迷失主要体现在大学教师的“道德绑架”和“机械劳作”两种现象中。
(一) 道德绑架中的情感衰竭
教师这种职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天然地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说教师是在从事“教书育人”这种工作的时候,不仅意味着教师要传播知识,还要求教师以德育人。把教师与道德联系起来,是我国的一项教育传统。《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周礼》中亦有如下记载:“师者,教人以德者之称也。”韩愈在《师说》篇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仅把“传道”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责,还以是否“存道”作为判断为师资格的基本标准。
由于教师和道德的这种天然渊源,导致人们在对教师进行人格评价时,对其道德境界所持的标准非常严苛。人们要求教师像“辛勤的园丁”那样栽培祖国的花朵,像“春蚕”那样为学生吐丝结茧,像“铺路石”那样甘于奉献,或者像“工程师”那样对人类灵魂施加影响。关于教师的这些经典隐喻集中表达了人们对教师角色的道德期待,使得教师不得不承受来自公众的道德压力。就大学教师而言,因其比中小学教师享有更高的文化声望,公众对他们的道德期待自然就更为强烈。然而,道德圣人的境界若不是来自大学教师的自主选择,而是来自外部的道德强迫,它就成了一种无形的折磨人的东西了。对教师的那些经典的隐喻,一方面赋予大学教师以一种神圣光环,另一方面却含有强烈的道德暗示,即大学教师必须像春蚕和蜡烛那样把生命耗尽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或者像铺路石和人梯那样被别人踩在脚下,成为别人走向成功之路的牺牲品才能被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如果大学教师不愿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那么,就会被指责为不配为师。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可怜的大学教师是被公众强行绑架上道德神坛的,这使得他们在道德上彻底丧失了主动选择的权利,成为不折不扣的道德傀儡。
被架上神坛的大学教师们不能像普通人那样选择自己所欲的一种生活,只能按照公众为他们规定好的生活模式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在这种道德强迫中,大学教师的积极尊严被剥夺了,失去了他们作为人的道德自主性。不可否认,大学教师这种职业的确需要从业人员大量的和持久的情感投入。然而,这种情感的持久性只能基于大学教师本人对自己职业意义的高度认同而内生出来。如果需要靠一种外在的强迫力量去迫使大学教师生成这种情感,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当大学教师在道德高压的负荷下被迫献出自己的感情时,因缺乏持久的情感再生能力,这种感情最终只能被消耗殆尽。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衰竭现象正是这种道德绑架的必然结果。
(二)机械劳作中的人格解体
关于人在机械劳作中的“畸形发展”问题,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的异化现象所作的描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即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中工人的劳作状况作了深入的刻画。前者把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分割成若干道工序,然后交由不同的工人分别去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培植工人的片面技巧。“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压抑人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不仅各种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3]而后者则在更令人厌恶的形式上把工人变成了服侍机器的奴隶。“机器上面的一切劳动,都要求训练工人从小就学会使自己的动作适应自动机的划一的连续的运动。只要总机器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同时动作并结合在一起的机器构成的体系,以它为基础的协作也就要求把各种不同的工人小组分配到各种不同的机器上去。”[4]无论是工场手工业阶段,还是机器大工业阶段,其劳动都不是从工人出发,而是从利润出发,工人不过是资本家用来创造利润的工具而已。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可以利用生产工具,而在机器大工业中,工人必须服侍机器。前者造成的结果是工人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力,他们的迟钝和无知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后者造成的结果就更为恶劣。“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甚至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5]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是因为他们在19世纪刻画出来的工人的“异化”现象居然与当前发生在我国教师身上的“人格解体”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我国的教育学界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共识:今天的学校类似一个“人力加工厂”,在这个工厂里,校长是厂长,行政人员是监工,教师是员工,而学生就是生产流水线上有待加工的产品。整个生产过程可以说是无数略带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半成品按照机械化大生产的流程去塑造大致相同规格的产品。每一个教师都是这架自动机生产线上的一个零部件,他们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操作,在工作内容上毫无创新,年深日久,他们的神经也开始麻木了。他们与19世纪的工人一样,被异化为机器的附属品。一位高校青年教师这样描述自己的大学生活:“感觉每一天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度过,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每天都在重复地上演着大致相同的程序和事情,四年大学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画上句号的。缺憾于日子在流逝,却一事无成的内疚当中,无形中顿感生活的厌倦。”①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渐渐会产生出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上述大学教师所描述的大学生活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广泛地弥漫在大学人群中,他们的呆板、单调的生活自然损害了他们的进取精神。那台永不停歇的自动机逼迫着他们不停地劳作,破坏了他们的身体活力,使他们除了从事自己所会的那种局部工作以外,便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他们在自己的专门职业中的技能是靠牺牲他们的智力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潜能而取得的,这种缺陷造成的结果是,他们不能精力充沛地、持久地使用自己的力量,他们作为人的完整人格已经被拆解得支离破碎。当大学教师被贬低为一种为了得到最大效率而永不停歇的“工作机器”时,其作为人的人性价值和人格价值便双双缺损。显然,大学教师价值尊严的沦丧是导致他们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一个深层原因。
三、大学教师尊严的迷失与职业倦怠的产生
(一)大学教师价值尊严的迷失
无论是道德绑架,还是机械劳作都损害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尊严。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对价值尊严的欲求有着一种近似本能的根深蒂固的内在需要。马斯洛指出人除了拥有生物本能之外,还具有一种类似生物本能的“似本能”。他认为,人类的似本能是在种系进化中形成的,是一种弱本能。它与通常所说的基于遗传基础的生物本能相似,但遗传特性不强大、不明显,很容易受到压抑和控制,在强弱程度上由机体结构和外部作用所决定。人的尊严需求就是这样一种似本能,在人类的需要中,自尊和尊重的需要可以被视为人类对尊严需求的一种渴望,它们代表着每个人都希望被作为“人”加以对待。但是这种需要因不像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那么迫切,很容易为习惯、暗示、文化压力等因素掩饰、更改甚至抑制。这恰好可以用来解释我国的大学教师群体在道德绑架和机械化操作中尊严的迷失。在道德绑架中,教师被架上神坛,扮演“神”的角色;而在机械化操作中,教师又被从神坛上拉下来,一落千丈沦为“机器的部件”。无论是“神”,还是“机器部件”,都表明教师被异化为“非人”。在两种“非人”角色之间痛苦地挣扎,把大学教师折磨得筋疲力尽,几乎失去了“人”的资格。然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要其人性尚在,他就有权获得人类尊严。
文特森认为人的尊严之所以存在,除了它是一种似本能之外,还存在着一种更为深层的要求,即它植根于我们的道德本性。人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本性使人具有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潜能,这种潜能又使人产生了不懈追求的动力。其中,人具有尊严和人应该享有尊严正是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直接结果。因此,文特森认为,人所具有的尊严感主要源自于人的内在潜能,是对人的社会功能理性追求的一种诉求。显然,文特森阐述的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尊严的概念,这种尊严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至关重要。遗憾的是,身心疲惫的大学教师们却没有这种提升人格境界以达到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当他们被绑架上道德神坛或被安置进生产机器中的时候,他们的自尊已被摧毁。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却处处遭到蔑视。他们渴求自主,却被排斥在自主管理之外。“学校政策的制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者之间的特权,很多政策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心理和情感,使得教师话语权被剥夺,工作上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②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学校的主体部分之一的教师,却鲜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整体管理之中,更别说参与各种与己亲身利益戚戚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了。各种决策的拍板和定稿基本上都是由学校组织高层垄断式的闭门会议的流程生产出来。如此一来,这种在相互之间缺乏深入沟通和了解的基础上出台的政策,势必会激化管理者与教师双方之间的矛盾,招致教师在思想上不理解、行为上的抵制行为,不仅影响了政策效能的发挥,还背离了政策制定的初衷。
主人翁地位的缺失会让大学教师陷入到一种深深的绝望气氛中,一旦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职业倦怠的症状也会随之悄然而至。长期的精神压抑,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几乎不再抱有什么幻想,要么是在道德上自我放逐,要么是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于是,虚无主义开始悄然无息地占据他们日益空虚的心灵。他们不再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了,他们与普通人一样,尊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投身于商海与政界,试图在金钱崇拜和权力崇拜中重建自己的秩序尊严,迷失了自我的本性。正如一位教育学者痛心疾首地言道:“在今天这样一个真诚逃亡和良知隐逸的时代,无限与永恒、信仰与孤独、神秘与本体、灵魂安顿与终极关怀……这些形而上的概念,对很多人来说,已是遥不可及了。生命最本真的问题时常被物欲所遮蔽……在中国文化的设计中,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人应该怎样活着’而对于比‘人应该怎样活着’更高的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缺乏深度的思考。因而中国的伦理道德都带有功利的色彩,并不可避免地沦为一种处世的伎俩。”[6]对终极关怀的回避,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彻底地投向了世俗的怀抱,他们再也不能像传统的知识分子那样,肩负起“传道”的历史使命了。
(二)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人类作为一种意义的存在,其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应当有某种无限伟大的东西,使人类能永远对它顶礼膜拜。一旦失去了它,人们将无法生存下去,而必将死于绝望。美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丹尼尔・贝尔说:“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这些意义规定了一套目的,它们像神话和仪式那样,解释了共同经验的特点,或通过人的魔法或技术力量来改造自然。这些意义体现在宗教、文化和工作中。在这些领域里丧失意义就造成一种茫然困惑的局面。这些局面令人无法忍受,因而也就迫使人们尽快地追求新的意义,以免剩下的一切都变成一种虚无主义或空虚感。”[7]今天,大学教师正在日益失去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深刻的意义危机,这种危机表现为三个层面的“精神迷失”。首先是道德迷失,大学教师们自己从道德神坛走下来,却不能内生出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因此,也无法得到公众对他们的道德认同。其次是存在迷失,在世俗化的潮流中,大学教师终身都要受生产机器的摆布,始终不能以真正的“人”的面目示人。最后,是形上迷失,即走下神坛的大学教师们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具有本体意义的终极关怀,其灵魂便无处安顿,只能表现出一种令人难堪的沉默与逃避。总之,大学教师尊严的迷失,让他们丧失了对教育工作的职业认同,终身被包裹在一种低成就感和无意义感的绝望气氛中。
四、结语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根源于他们作为“人”的价值尊严的迷失,要避免这种现象的频频发生,唯有一条道路可以选择:寻回大学教师迷失的价值尊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不得不回到康德那里去,把“人即目的”这一人类的最高道德信条用于大学教师的管理和生活实践中去。康德在其《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定言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人即目的便是符合这一命令性质的一个崇高的道德信念,它意味着人作为目的具有绝对的价值,任何其他的价值都不能和人的价值相提并论。康德告诫我们,人作为一种自由理性的高贵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实存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用的工具。因此,我们希望社会公众在对大学教师进行道德评价的时候,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宽容的雅量,不要把大学教师强行推向道德神坛;我们也希望高校的管理者不要把大学教师当作为学校赚取利润的工作机器,对于大学教师这一知识分子群体而言,被降低为达成其他目的的一种工具或手段,是一种无法容忍的羞辱;当然,我们更希望大学教师自身不要在世俗化社会中沉沦下去,毕竟,自我放逐和无限只能把人带进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一言以蔽之,大学教师要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就只能首先把他们还原成“人”。
注释:
①②来自笔者的访谈资料。
参考文献:
[1]韩德强。论人的尊严:法学视角下人的尊严理论的诠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5-16.
[2]刘冬梅。“教师经典隐喻”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尊严观[J].教育科学论坛,2011(6):55.
[3] [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8,460,461.
尊师重道作文【第二篇】
一、彰显教师尊严,传承和发展“师道尊严”的文化情结
“师道尊严”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尊师重教的传统,是难以割舍“师道尊严”的文化情结。当今的社会和教育要彰显教师的尊严,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数千年“师道尊严”的文化情结。师道尊严面临诸多困惑和挑战: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进入了以财富论“英雄”的时代。教师面对经济尴尬的境遇,教师在呵护职业尊严的同时,自我人格尊严经常受到世俗的冲击。由此教师对“师道尊严”的维护和追求陷入了诸多的困惑之中。
第二,教师职业化倾向日益突显,“师道尊严”出现了缺失。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教师,最主要的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道德象征,如果教师上课,只是讲授知识,那是没有“道”可言的。学校对教师业绩考核过于功利化,教师教学过程过于工具化,直接导致职业尊严和自我尊严意识的缺失。
第三,学生以张扬自我个性为由,挑战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自我尊严。从人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界限,但二者又有明显的角色差异,二者的责任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分别是永远都存在的。既然要教师爱学生,那么学生也要尊重教师,尊重和爱是相互的。
二、彰显学生尊严,发展健全人格
第一,彰显学生尊严是教育者肩负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责任。以有尊严的人为主体的社会,才能够成为一个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和谐社会。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最基本的尊严应该是人性尊严。学校在教育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中要渗透尊严教育,强化学生的尊严意识。在学校做一个有尊严的学生,走向社会才能做一个有尊严的公民。
第二,学生尊严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原因在于:1.尊严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尊严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尊严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2.人格尊严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尊严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3.人格尊严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尊严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
第三,彰显学生尊严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内化。学生的尊严体现在平时的言行和文化素养之中。在公共场合中,有些人无所顾忌,随意破坏秩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这些人不尊重别人,却自鸣得意。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一部分人素质的低下,素质的低下是缺乏尊严意识的外在表现。因此,要使自己有尊严,一个重要的途径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以有尊严的人为主体的社会,才能扎扎实实地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尊严,才能够成为一个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和谐社会。
三、彰显师生尊严和维护国家尊严是有机的统一
国格首先是一种最基本、最起码的人格。共同的人格是每一个人格的基础。只有让渡人民以应得的公民之权,尊严存于人人之中,才会肇致民族之刚强、国家之兴旺。因为民族的刚强和国家的兴旺要以人民的尊严为动力,要以人民的尊严为依归。只有人民有尊严才能捍卫民族之刚强和国家之兴旺,只有以人权和尊严作为基础和动力,刚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以学校教育永远需要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宣传和提倡。
四、学校进行增强师生尊严意识的实践尝试
提升师生的尊严意识,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威权、说教、激情来支撑。提升师生的尊严意识的关键之一是要培育师生的理性。尊严的真正确立是一个过程,它需要在良性的教育氛围中,在教育教学各项规定的有力保障之下,通过切实的对人性、人权和人格的启蒙,通过深刻的历史文化反思,培育师生理性的“自尊感”。
第一,让师生充分认识到增强和内化尊严意识对构建和谐精神家园的深远意义。维护尊严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有助于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取得成功。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必须自尊、自爱、自重。一个自轻自贱的人是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的。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活着,还要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二,教育师生要把握维护尊严的度。
第三,面对困难的学生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更要使他拥有尊严的力量。
教师必须先成为大写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一名教师,然后再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人格尊严的魅力,学校才会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里,浇灌出教育和生活的绿洲。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主义教育,很有可能让学生输在人生的终点上。缺少尊严的教育输掉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一生,有可能输掉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未来。
尊师重道作文【第三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误区
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所处在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依赖于知识的生产、进步和创新,取决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教育所担负的根本任务。现在的语文教学不是仅仅拘泥于文字的考证、词语的解释、语法的分析等知识点的传授上,而是着力于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学生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高级思维潜能的开发上,使语文学科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一方沃土。不过笔者多年来在中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切身感到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创新教育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搞了多年的创新教育,但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并未明显见长。原因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存在有一些误区。
语文创新教育误区一:“创新教育”是新时代的一个全新的概念。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想像、比较、抽象和概括,让已知与未知形成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对创新教育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创新教育是当今时代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但事实上创新教育是我们中国古已有之的一个宝贵的文化财产。
据我所知,创新教育的思想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事实上当然可能更早。荀子在《荀子?劝学》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取之于水而寒于水。”[1]荀子的这句话指的是师生之间在学术上的师承关系,倡导学生在学术上要超越老师。如果没有学生的在学术上的创新能有这种超越吗?在古代教学实践中,孔子和朱熹都十分重视温故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2]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说:“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又说:“须是温故方能知新。”[3]两位古贤都认为:“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他们倡导“温故知新”,就是倡导在“故”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新”。用现代的话说,“新”即“创新”,学生“知新”的能力,即是“创新能力”。当然,孔子和朱熹二贤的“故”和“新”在思想内容上有其局限性,限于儒家学说里面。但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儒生的不断创新,才使儒家思想发展成熟,并统治中国两千年,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当今教育中,创新教育更为如魏书生等教育家所实践。不同的是,现在的语文在教学内容上更深广,社会、自然,科学,哲学和文学艺术等等无所不包,创新能力的内涵注入了时代的血液。
创新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素质教育有很多途径,其中主要渠道仍然是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我上课喜欢分析字形。有时一次我在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讲到“屿”字,我解说了这个字的音形义,我说只有我们中国汉语中把小岛称作“屿”,现在我们中国南海中有许多岛,叫“某某屿”,南海周边国家也这么叫。许多的岛在归属上有争议,我们单凭岛屿名字就可证明这些带有“屿”字的岛归于我们中国。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这些岛屿并取好名字,那些来争夺的都是后来者,沿用了我们的叫法。一个字能解决国际纷争,学生听了都新奇不已,不经意中还受了一场爱国和爱汉语的教育。那节课十分成功,但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要扯上南沙诸岛和爱国,并得到认可,这可是我那些同仁想不到的,我自己也料想不到。他们说我跟紧了时代,我想我不过是继承我们古代那些教育家的传统而已。
语文创新教育误区二:新型师生关系就是放弃“师道尊严”。
在创新教育中非常注重民主的师生关系。这里先看一个从我听来的例子,是上我们《现代教育理论》的徐老师说的,说的是:国内一个有名的初中语文老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有这么一个设计,为了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这位教师让学生直呼其名。这是一个为了追求师生关系民主的典型事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其大胆创新。师生关系不和谐,难以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和空间,是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实行教学民主,创设宽松的、自由的、民主的良好环境尤为必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先是由于受陈旧的观念,教学中唯我独尊;后来听说要创新,又过于前卫,放下了“师道的尊严”,但效果肯定不如人意。以上述的例子看,我姑且不说其它的,单让那些中学生直呼一个老人的名字,就已违背中国传统尊老的礼节。如果讲究民主,就不要了“师道尊严”,未必就能赢得孩子的喜爱和尊重。
尊师重道作文范文【第四篇】
尊师就是尊敬师长,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尊师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是社会文明进行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学生除了要有尊师的良好品德外,更要养成遵守纪律,文明有礼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尊师守纪为主题做一个国旗下讲话,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尊师守纪的国旗下讲话,仅供参考。
尊师守纪国旗下讲话稿范文1: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尊师守纪,文明有礼。在生活当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对老师来说,我们是学生;对父母来说,我们是儿女;对国家来说,我们是一位小公民。我们的身上寄托着父母、老师、祖国的希望。作为一位光荣的小公民,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尊师守纪、文明有礼、从小立志、学会做人”呢?
首先,我们要树立信念,勤奋学习,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习是终身大()事,而老师却不可能伴我们终身。因此,大家要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掌握“捕鱼”的技巧,懂得“点石成金”的“法术”,做到“好学、会学、乐学”。只有从小播下自主成长的“希望的种子”,才能踏上成功的阶梯。
其次,我们要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从小立志,学会做人。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播下性格,收获命运。”的确,良好的习惯能架起我们成功的通天之路!为了争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小公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必须“从自我做起,加强自护自律,争做文明雏鹰。”例如,在家里向父母长辈问好,主动给他们倒上一杯热茶,添上一碗饭,这是孝敬长辈的表现;每天进校门,对值日的同学点头致意,平时见到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好,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主动帮助小同学解决困难,这是文明的体现。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正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身上洋溢着无限的青春与活力,美丽的校园正因我们而更加充满生机!更加靓丽多姿!我们一定要珍惜人生中最为宝贵的年华,用智慧、勤奋与美好的心灵,在这块沃土上吸取丰富的营养,丰满自己的双翼,在不久的将来飞向理想的天空!让我们行动起来,去做文明有礼的一代新人!
尊师守纪国旗下讲话稿范文2: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尊师,从课堂开始》。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孔子择善而从、善学尊师开始,尊师就作为一种社会礼仪在中国发扬光大。
教师,一个普通的名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多么神圣的字眼。这个名字赋予我们的实在太多太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培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和更新,无不饱含着老师的辛劳和奉献。解决疑难,教师是书;传递文明,教师是桥;科教兴国,教师是帆。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每个学生的一点进步,每一份成功,无不浸透了老师们的心血与汗水,无不来源于老师们的栽培与辛苦。是老师的引导,老师的鼓励,老师的呼唤,老师的人格感召,才会让你们获得成功。
有人说:父母之爱,让我们感受到养育的艰辛;朋友之爱,让我们体会到互助的温暖。在这里我要说:教师之爱,让我们享受到了不求回报无私关爱的博大!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人生榜样。老师是我们事业前进路上追寻的一串深深的脚印!老师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教师把整颗心都掏给了学生们,他们默默的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光辉的事业——教书育人。
作为学生,我们听到上课预备铃响后,应迅速走进教室,准备好课本、作业本、文具等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安静端坐,等候老师的到来,这是学生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
上课起立向老师问好,这也一个最基本的礼仪。当班干部喊起立时,我们应迅速站起来,整齐响亮地向老师问好,而不是拖拖拉拉地有气没力的问好。
上课过程中,我们要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做到声音清晰、响亮。听从老师教导,书写认真、工整。
我们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扰乱课堂秩序,让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地,争取不断进步,让老师的心血没有白废。这些都是尊重老师的表现。
同学们,请大家记住:尊师,从课堂开始!
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了解你们,理解你们,要宽容你们在学习方面暂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有“诲人不倦”的耐心,不断地鼓励你们,指导你们,相信你们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
相信孩子,静待花开,让我们的观小有一幅学生爱学习,老师爱学生的和谐美好的画面。老师们,孩子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尊师守纪国旗下讲话稿范文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本周,我们将迎来第二十九个教师节,因而我演讲的题目是:“尊师重教,争做文明学生”。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都不应该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怀师感恩。
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关于尊师重教的记载。《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疾学在于尊师”,说的是要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重教师。无论是在求学的道路上,还是在对梦想的不断追求中,老师和教练永远是奉献的代名词。老师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教练在训练场上挥洒着如雨的汗水,他们默默地、无悔地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托付给光辉的事业,无非是希望我们能够在奋斗中拥有怒放的生命。
尊师重教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陈家坝镇中心小学以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针,在秦岭山麓树起了一支艳丽的奇葩,我们作为陈小的学生,更应该让尊师敬长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当然“尊师重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与训练中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因此我向全校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逐渐形成尊师重教的新风气。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配合老师的工作,以一颗赤诚的心去理解老师,把老师作为我们最敬重的人。在学校见到老师、教练恭恭敬敬地道一句:老师好。这是对他们的尊重。同学们,讲文明,懂礼貌,规范自己的言行,尊师敬长、学做真人就应该从这些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只有做好了这些小事,长大后才能有出息,成大器。
(2)时刻遵守学校纪律,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想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反思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否能够做到时刻遵守学校纪律。在我们的同学中,有部分同学会踏着预备铃甚至是上课铃进教室,有部分同学会在上课时讲话、做小动作,有部分同学会不认真听讲……我想这些行为都绝不符合学生身份的
(2) 在不断地历练中,逐渐成为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人。
学习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辛苦、劳累,可能会萌生放弃的念头。然而我想说:“请再坚持一下”,因为这是一种历练;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同学闹矛盾,然而我想说:“请宽容一些”,因为这是一种历练;学习上,我们可能会对老师的批评心生反感,然而我想说:“请理解一些”,因为这是一种历练。在不断的历练中,我们终究能够学会宽容、理解,并且成长为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人。
同学们,就让我们将心底的那份对老师、对学校的挚爱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们以尊师爱校为动力,以理想、信心为针,以勤奋、拼搏为线,去编织自己彩色的梦!
最后,祝教师们节日快乐!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尊师守纪国旗下讲话稿范文4:各位同学,各位老师,早上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尊师是美德”。
有这么一句话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尊敬师长的故事就不胜枚举。
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尊师重道在近现代更加得以发扬。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们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牢记初中数学王老师对自己语重心长的教导:“学习如同打井,只有认定目标,挖到深处,才能得到清清的泉水。”他时常对别人讲:“我能取得一些成绩,全靠老师的指导和栽培!”
希腊有则神话故事:国王要将阿尔卑斯山口春天最美的一树桃花精心给贡献最大的人。伟大的诗人来了,杰出的画家来了,卓越的医生来了,一片霞光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师也来了?这时,国王庄重地将那束桃花送到老师的面前。同学们,你知道国王为何要把桃花送给那位满头白发的老师吗?是的,国王深情地说:“没有老师的栽培,就没有伟大的诗人;没有老师的培育,就没有杰出的画家;没有老师的仁爱,就没有卓越的医生!”
千千万万的老师们,严谨治学、辛勤耕耘,用微笑、勤奋、仁爱与严格,陪伴着同学们一起走过生命中最快乐的学习路程。所以人们用各种美好的词语来形容老师,赞美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你是怎样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是表现在每一天课堂上?还是表现在每一次问候中?还是?我想同学们心里肯定都有了答案!
我们要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对老师有意见和要求,能善意诚恳地提出来,不许顶撞老师。师生关系,是特殊的长幼的关系,尊重老师也是尊敬长辈的表现。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作文四年级【5篇】
下一篇:大学校运会运动稿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