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优秀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优秀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第一篇】
我曾经因为一时的冲动买了这本书,然后像对待大多数我买的书一样将之束之高阁。然后某一天心血来潮,像十几年后第一次与“教练”重逢的米奇一样充满了浮躁和不安,随便翻了这本书作者写的序和余秋雨先生写的序,不曾觉得有什么价值,因为浮躁的心让我无法平静下来,只好用很忙的借口放下这本书。
直到一年后的今天,我再次拿起这本书,竟然发现即使是在当初烦躁的心理状况下看了两篇序,仍然对莫里老人与米奇的一段对话印象深刻:
莫里老人对不停捶着自己后背帮助自己顺利呼吸的米奇说:“我知道你早就想打我了。”
米奇回答:“你知道就好。”
这是一个将死的老人与自己学生的一段对话,到死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幽默和乐观,不带一丝做作。
也许是有了时间,就让我给一年前的错过留点儿面子吧,我的心变得比较平静,我开始能够捧着这本书,我却不舍得放下她了,她仿佛有生命一样,吸引着我。
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书:每句话我都有感触,每句话我都想画下来,每句话我都想在边上发表自己的感慨。
我觉得我就像十几年后再次出现在莫里老人面前的米奇,追求车子、房子、镜子等物质享受,即使自己的待遇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自己的设想,但是仍然觉得自己无法停下来,想对每个人抱怨自己很忙,却还是不停的朝前冲,从来没有要改变这种生活现状的想法。所以边读,我边不安,我很想像米奇一样:拍自己的大腿。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我和米奇一样的想法,认为一个将死的人还那么关心时事,让人无法理解,即使我们这些活在壮年的人也并没有多么的关心时事,我们太忙了,自己的事情都关心不了,如何关心别人的事情呢。
可是莫里老人不仅在关心着时事,他会为半个地球之外毫不相干的无辜受难的人流下同情的眼泪。他因疾病而痛苦,可是他只有在早晨起床的那个时刻有些微的难过,他每天都在想的是那些比他更要痛苦的人,他同情他们。
一个人将死的老人都能做到这样有爱心,我们呢?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现实和理性,而老人理直气壮的告诉米奇和所有有这种想法的人:爱才是最理性的。
我们怎能不汗颜。
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自怜连带着抱怨,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在做的事情,有的人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自怨自艾。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自怜,一直持续到晚上,觉得自己不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觉得领导对自己有偏见,觉得同事排挤自己的,觉得自己总是最痛苦的。
莫里老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失去跳舞的能力,失去行走的能力,失去吃饭的能力,甚至失去上厕所的能力,连头部转动都要靠别人,最让他难堪的是连擦*都要别人代劳。
他是最有理由自怜的人,他是一个如此善良而有爱心的老人和学者,上帝待他应该是最不公平的,理所当然的,他也有抱怨,只是在早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小会儿,但是很快就过去了,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自怜,因为他有很多幸福的事情要做,他还有能力倾听,还有能力接待来访的人。
他认为自己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有时间跟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说再见。
看到这里,我和米奇一样反应:莫里都能这样,而我们呢?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
从这段文字里,我没有读到莫里老人的遗憾,我读到了我们这些人的遗憾。我们一直在自私的追求的那些东西,莫里告诉我们: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你埋头不断的工作、工作的时候,你得到了你所想要的一切物质享受的时候,你会想米奇一样稳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
这难道还不是遗憾吗?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这几乎是人人都在谈论的话题,尤其是很多智慧的老人,他们说我并不害怕死亡。可是莫里老人没有这么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他一再重复的一句话:“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谈论死亡的时候,我却从莫里老人的话语中读到了这两个字:“珍惜。”
莫里老人不是让人去了解有几种死法,哪种死法带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死。他是要告诉还在肆意挥霍自己的时间、青春和健康的人,要知道人活着的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一分一秒,即使是与亲人之间的一个小小的亲密接触。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自以为该做的事情,必要的物质追求是应该的,但是更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你在死亡之前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不需要那么多物质。
坦然的接受自己会死亡的事实,享受自己活着的时光,这就是莫里老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他没有将焦点放在死亡上,而是放在了死亡之前宝贵的活着的岁月上。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
对于这个领域,我其实真的不知道要如何来写自己的体会,我不得不承认,我和米奇的感觉是一样的,虽然我并没有遇到亲人的拒绝关怀,但是我又和米奇是有差别的,因为我表达对亲人的关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钱。因为我成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像莫里小时候一样,我不想我的父母和兄长再次体会到那种感觉,我没有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甚至不如米奇,至少他试着努力走进生病的弟弟的内心世界,去关心他,虽然他遇到挫折以后有所怨恨和生气,虽然他拼命工作,远离家庭,但是至少他努力过,我好像就没有努力过。
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是我潜意识里认为我自己是家里最辛苦的,牺牲的,除了我的父母。我觉得他们应该理解我,应该都让着我,包括我的父母。
“守护”,莫里用这个概念来诠释家庭,他的家庭概念不光包括他的妻子和儿子,还有他的祖母、父母和兄弟,他对他们都有同样炙热的感情,他教育儿子热情的对亲人表现出自己的关怀。
他说:谁都会离开你,尤其是你生病脆弱的时候,但是家人不会。当我在抱怨我生活辛苦的时候,牺牲大的时候,我却没有意识到父母和兄长为我付出的那些守护、关心和对我坏脾气的忍让,这些事别人不能给你的,只有你的家人能给你,而这些却是无价的。
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时代在飞速的前进,我们有个电视,有个电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坐在家里去解决,于是出现了所谓“宅男宅女”、“山顶洞人”这样的称呼。
人们躲在自己虚幻的世界中,躲避所有的感情,不敢表达出自己所有的感情,尽管自己真的非常需要。
对同事表达友好,怕被勾心斗角和闲言碎语淹没;对领导表达关心,怕被同事说自己拍马*;想对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恋,怕被对方拒绝,怕丢面子;想告诉别人自己一个人的孤独,怕被别人笑话不正常,生活质量不高;遇到难过的事情时,想痛哭来发泄,怕别人说自己不够坚强……
这是几乎每个活着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孤独、恐惧、痛苦、伤心都会降临,却努力抵御、逃避,努力不让自己去体会,却有时时刻刻活在这些感情可能降临的恐惧中。我们这样矛盾的生活着,比我们逃避的孤独、恐惧、痛苦、伤心更加孤独、恐惧、痛苦、伤心。
莫里老人像告诉我们关于死亡一样[],让我们勇敢的去体验,敞开心扉投入自己的`感情,知道了怎样悲伤才会了解如何去超脱悲伤,知道如何痛苦,才会了解如何去超脱痛苦,知道了如何孤单才会去了解如何超脱。
想要超脱自己,就要去体会,体会了之后才能超脱,那种根本没有体会任何感情就大谈特谈超脱的人是值得可怜的。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像米奇所说,这是我们这一带最害怕的事情。我们买各种各样的化妆品,我们买好多漂亮的服饰,我们不停的去美容院,我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站在镜子前看自己是否有皱纹。我们害怕别人问起自己的年龄,我们希望别人夸我们越来越年轻,尽管我们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三十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感叹,自己要只有十八岁该多好。我们总是在忙着羡慕比我们年轻的人,忙着回忆我们年少的时候有多么无忧无虑,有多么开心快乐,一年又一年,我们一直活在羡慕和嫉妒里。
直到读到这个题目。
“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这就是莫里老人对衰老的诠释。享受每个人生阶段,你会发现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美好,都有别的人生阶段所无法比拟的幸福。
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会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
这是莫里在谈论金钱这个部分送给米奇的话,像他自己说的:里面没有提到薪水吧?
莫里没有要求我们超脱于金钱之上,或者说鄙视唾弃金钱,他没有排斥必要的金钱和物质追求,但是他像中国的很多哲人一样:强调一个度。
物质不是人生的全部。而我们却正在做与这句话相反的事情,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有的人失去陪伴亲人的时间,有的人失去了朋友,有的人做出了让人无法原谅的事情,有的人甚至还犯罪。
很多人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认为只要自己有了充分的物质条件,比如自己成了亿万富翁,认为整个世界都会尊重自己,都会围着自己转;而有的人认为自己有了权力,这里就是自己的天下,所有的人都要向自己俯首称臣。
到头来却发现,别人不是围着你转,是围着你手里的钱转,别人不是向你俯首称臣,是向你的权力俯首称臣。而这个时候,你却发现你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爱和尊敬。
我们毫不吝啬的过渡耗费自己的时间在争取那些物质利益的时候,我们应该静下来想想我们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需要它。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
这是莫里老人自始至终在坚持的事情,也是他认为可以实现的事情。童年的不快乐回忆,让他总是对爱的表达充满了热忱,他有一位沉默寡言的父亲,他与父亲最近的接触就是他到停尸房去认领他的父亲。
所以他毫不吝啬的给出自己的爱,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拥抱、亲吻、交谈、欢笑和道别。而同样的,他最后时刻来临的时候,他的身边围着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亲眼见证他所发生的一切,他是那么幸运和富有,他从来不曾感觉到孤独。
可是我们生活中的状态很多时候不是跟莫里的父亲有很多相似之处吗?误会哪里来?不是因为不交流吗?生疏哪里来?不是因为不接触吗?我们总是害怕付出自己的爱,怕万一被拒绝怎么办?
试想这个世界上,有谁会拒绝友好,有谁会拒绝爱呢?
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这个话题我应该是最没有资格提出感悟的人,因为我没有婚姻也没有恋爱,但是我见证了我祖母和祖父,还有我父母的婚姻。
我祖母是个性格非常暴躁的人,而我祖父却非常温和。我祖父是军人,见识很广,很有文化,而我祖母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又爱骂人。我常常把他们比喻为苏格拉底和他的老婆。
可是十年前,我祖父生病之后我才发现,其实不是我想的那样,俗话说:床前百日无孝子。何况我祖父母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我常常看见祖母一边不停的骂骂咧咧的,一边伺候我祖父吃药、打针、吃饭。
我看着他们之间的互动,我在猜测,祖母到底在第几天会因为伺候越来越刁钻的祖父而失去耐心。结果我的确等到了,可是是在十年后,我祖父离开人世的时候。
我没有看到祖父离开时祖母的表情,我想她肯定是很难过的吧。
我父母的模式正好和祖父母相反,我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而我母亲却是个忍辱负重、性格温和的人。永远看着父亲对着母亲大吼大叫。记得小时候,我非常不解的问母亲:你为什么会看上像父亲这样的人?
母亲摸着我的头,笑着说:晚上看的,没看清楚。我当时就想我将来找个结婚的人,一定要白天看,要看清清楚楚的。
可是我发现我似乎又错了,我一直认为都是母亲在向父亲妥协。但是当我看到母亲发火时,父亲不吭声的样子,看到他们凑在一起非常有默契的商量家里的大事情,看到当父亲刀枪不入的,谁也说不通的时候,母亲几句唠叨就有效果,看到母亲车祸时,父亲泪流满面的样子。
我才知道,从头到尾都是我错了,他们已经形成了他们特殊的相处模式,不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能够理解的。这就是婚姻。
莫里说:“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
每一对坚持下来的夫妻,都用他们特殊的方式相处,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
莫里口中的文化是个贬义词,但是他是用健康的心态来评价文化的。
“每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问题,我认为逃避不是解决的办法,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让自己尽量去适应各种发展和变化。”
“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当我们在生命的终点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而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这就是莫里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种的优劣,没有高层与底层,只有人类,只有这个大家庭,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你都是诞生——死亡。
当我们有了这种观点之后,我们也就能接受我们文化中的种种弊端和不合理现象,我们也能学会不去抱怨,而能用自己的爱建立属于自己温暖的小社会。这并不难。
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临死前先原谅自己,再原谅别人。”
“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莫里老人用了“不要犹豫”这几个字。
我们活在记恨和固执,自负和虚荣中。我们总是在想:某一天,他很不给我面子,当着那么多的人说我;我待他那么好,他却从不给我回报;我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去呢?这件事情我完全可以做的更好的……
我们把很多时间用在记恨别人和自责上,我们为此彻夜难眠,我们为此寝食难安。可是事情却越变越糟。
而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情绪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呢?除了更多的后悔和痛苦,好像什么都没有。
何不原谅自己,原谅别人呢。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
最困难的事:“与生活讲和”。
最完美的一天: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口可口的、又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的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的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
这就是莫里老人认为完美的一天。
我想很多人看了这段话都会嗤之以鼻吧。毕竟十个人之中有八个可以很轻松的完成上面的一切,甚至每一天都可以做到。因为朋友也许就在同一个城市,只是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公园就在家周围,只是早就忘了公园的样子,美美的睡一个好觉,不记得那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家庭、社会关系、单位的事情,折磨的我们睡不着。跳舞?当然会,但是是在那种黑暗的环境中,谁也看不到谁,只能看到灯光投在墙上的犹如群魔乱舞的影子。
太忙了,没办法啊,太累了,想发泄一下。所有人都用这样的借口来解释自己为何完成不了以上如此简单的一天。
可是如果告诉你,你明天就要去见上帝了,你还会说累吗?你还是说忙吗?我想每个人都会像莫里老人一样希望和朋友呆在一起,希望可以平静和祥和的过每一天吧。
当你对这个“完美的一天”不屑一顾的时候,想想你到底在干什么?你是否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道别,跟莫里的躯体,但是保留他的灵魂。
我看过很多书,我看过很多人的死亡过程,但是这是我跟着作者一起流泪的一本书。我仿佛坐在米奇的位置上,看着我面前的这位可爱的老人一天天枯萎。我的鸡皮疙瘩一颗颗都竖起来,和米奇一样,我最终没有忍住,我流泪了,直到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仍然忍不住流泪。
流泪是有好处的,我记得莫里老人这样说。
十四个星期二而已,只有十四天而已,可是像米奇最后说的:“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他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
这门课仍在继续。”
我不得不回到“课程”上来,因为我是个老师,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用两个身份来看的,一个是前面内容的体现:一个对生活的意义的了解不够透彻的青年,一个中国的女版的米奇;
另外一个是:一个已经从事教育事业三年的老师。
博学,宁静,坦然,倾听,豁达,交流,激情,乐观,真诚,细腻,鼓励,赞美,宽容,精力集中,爱,责任感,使命感,心理健康,同情心,高尚的灵魂,得第二又怎样。
这是我以一个老师的身份读这本书时,从莫里教授那里得到的经验,很乱,因为我一边看,一边用笔记下,这就是莫里教授能成为一个终生的教师的原因。
博学。网络并不能给我们全部,多看一些书,成为一个专业上博学的人,你的学生会对你另眼相看的;
倾听。很多时候,学生并不需要老师的滔滔不绝,他同样需要你用温柔和眼神看着他,听他诉说。
豁达。为什么一直记得在哪个地方学生没有和你打招呼,在哪一节课上学生顶撞了你,哪一次学生辜负了你,没有考好?其实那个时候,学生比你还要紧张。
激情。刘良华教授说:激情有时候比讲什么内容都重要。当别人说你是老疯子的时候,当看着你嘴角带着饭渣,仍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当看着你手舞足蹈,要表达清楚你的意思时,学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甚至是开心的大笑。
上面的每一个词汇,当你贡献给社会上的人之前,首先要给我们的孩子,他们是最需要这些东西的,他们也是受你的情绪影响的人,因为你是一个老师。
“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亨利·亚当斯”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幸好我在我初为人师的时候看到了这句话,看到了这本书。
幸好我前三年做的还可以。我想做学生心目中的一个好老师,我要吧每一个经过我手的孩子视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用我的努力和智慧去将之打磨的璀璨发亮。
而我更大的希望是,更多的人来看看这本书,尤其是老师,更多的老师成为像莫里老人这样的老师。那样我们的世界将会多一些璀璨发亮的宝石。他们用充满爱的眼神注视着他们周围的人,因为他们受了我们的影响。
从未写过这么多的读后感,从未在一天之内看完一本书,可是对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我做到。而且我还想再多看几遍,我想收藏它,我想我在我的房间内走动的时候,随时可以看到它站在那里,好像可爱的莫里坐在他的躺椅上,用智慧、宽容而鼓励的眼神看着我,让我为我喜爱的教育事业不懈努力。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100字【第二篇】
几年前,一位好友劝我读一读在美畅销排行榜的一本好书《相约星期二》,它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启发,改变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出于好奇和期盼,周末的一天,我走进新华书店,在新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 “一个老头,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的课”,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从此让我改变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一位美国一位颇有成就的专栏作家、电台主持,他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症,在前往探视中与老教授相约每周二,在与莫里教授相伴的最后十四个星期里,米奇。阿尔博姆聆听莫里教授最后的教诲,他们聊到了许多的人生问题多,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人生是莫里教授的临终一课。这持续了十四周的人生课题,直到莫里教授的逝去。米奇。阿尔博姆将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谈话内容编辑成册,书名《相约星期二》。
翻开这本书,我看到面对自己将要逝去的生命,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它没有发人深省的警示名言,也没有什么心灵鸡汤之类的词语,只有记录了莫里教授用他的平和、亲切、幽默面对即将死去的事实,侃侃谈吐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这是一堂关于如何面对爱与被爱,衰老与死亡的教育课。之所以让我感动,面对关爱,当大多数人在索取,在抱怨自己没有得到更多一些关爱时,而莫里教授却始终保持往以的乐观和一向饱满的热情,继续给唯一的学生上课;面对衰老,当大多数人在哀怨惋惜,在抱怨时光如剑、逝者如斯夫时,而莫里教授坦然的回答:“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面对死亡,在大多数人恐惧而终日不可惶恐时,而莫里教授面临死亡,坦然的说:“死亡跟生命一样自然。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用清醒冷静和热情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去辨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以前,回想自己工作生活的现状,勤勤恳恳的工作,忙忙碌碌的一生,随着流失的岁月,也看不到自己人生价值所在的体现。自从读《相约星期二》之后,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认知,再也不会抱怨和畏惧。我明白自己不能抵挡时间逝去的脚步,也不能抹去岁月留在脸上的痕迹,但我会保持一个阳光的心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生活,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踏踏实实的走自己的路,做一个永远快乐的平凡人。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第三篇】
最近在看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还一知半解又有点震撼?没有一种统治能如思想统治这般强大从恐惧、茫然、自我怀疑到现在的慢慢释然,只有你想明白死的问题以后,才能好好地活,我们都害怕死亡,究其原因,是害怕自己还没有爱够,怕自己还没来得及去爱,来不及去道歉,来不及偿还,来不及看看未来。相信没有人会说是因为我还没来得及去赚钱和玩手机吧。
很显然,我们曾想破脑袋的生命价值,其实就在于和爱的人建立联系,共同生活。物质名利是基础和保障,也是一个虚荣心,甚至是一个逃避责任的借口罢了。当死亡来临时,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可笑。
这本书十天前看完的,一直没写书评,现在是时候了,我想,最好的直面死亡的办法,是做好现在该做的事,无愧你可能会说,就这么简单?这算什么答案。就这么简单,也很难。无愧于自己,意味着克制自律又要取悦自己,让自己保持快乐积极健康的生命状态。无愧于别人,意味着对所有人坦荡,时刻尊重温柔相待,从不敷衍。对自己很好很好,每天都会有感恩;对爱的人很好很好,每天都坦坦荡荡;哪怕有一天,有些人要离开,也不会太遗憾。人生就是一班观光车,到了某个地方,一些人就下车了,不舍但无悔,就足够了。
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他们从此一直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
最好的直面死的方法,是今日无悔,这也是最好的直面活的方法。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第四篇】
《相约星期二》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翁是一个叫莫里的老教授,年迈之时得了绝症后,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将这辈子最后的一堂课教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米奇。米奇是一个体育专栏的主持人,在大学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在电视上偶尔得知自己在大学时期最要好的教授得了绝症后,米奇匆匆赶去看望了这位十多年没联系过的老师,而老师却决定将自己人生最后一堂课教给自己的得意门生,二人相约每个星期二上一堂课。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上课,这门课教授一共讲了十四个星期。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份,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便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而这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便轰动一时,曾经连续四十周被列入图书销售排行榜。
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莫里老教授所呼吁要摈弃的东西,正是我们社会所追求的,包括作者米奇,他毕业后努力追求的正是老教授宣布要摈弃的。莫里老教授告诉米奇要建立自己的小文化,真的很佩服这样一位老人,在这个人人都在追求物质,权位,虚名的社会,他能在遵循文化的一般性生活准则上建立自己的文化,而且在临死之前还能为呼吁阻断这种文化灌输而努力。当然,此书里面莫里老教授还提到很多值得让你深思生活的意义的话题。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师,将了一辈子课,把最后一堂课留给了后人,深思人生的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第五篇】
如果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么我想在有生之年,能够为他人做一点小小的付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就足以让你的生命绽放华彩!一位临死的老人,就应是智者,他教会了我这一道理,并且还远远不止这些。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所在,没有必要羡慕别人的地位,正因你同样重要,或许你自己并不了解,但是这并不代表你没有价值,怎样正确的看待自己,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就像此刻的我,在班级这个大群众中,不是最优秀的,不是主角,但是我依然扮演着我的`小主角,一部完整的戏也用样需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主角,这样才能使这部戏更加的完美!(演好自己的主角!这已经是了不起的觉悟了!)
我们总是斤斤计较那些小利益,不肯让自己吃亏,如果把心胸放宽,多谦让一分,淡然的去看待,我想自己的情绪也必须会得到释然吧。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好正因这些小事所生气,破坏了一天的情绪,为何不看开些,调整姿态,用微笑去应对晨光呢?!
死亡----一个人们永远忌讳的话题,我想只有在这位即将离去的老人面前,有着深厚人生阅历的老人面前,才能够得到破解,他的坦荡,他的豁达,令任何一个人惊叹!是呀,何必那么惧怕死亡二字呢,这是每个人都必经的道路啊,只是早晚的问题,我们要把眼光放在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好处。如果说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如果说每一秒都是最后一秒。这样我们会怎样度过呢?!
这只是我看完整本书的感想,或许正因人生阅历的关联,有些问题还不是看得太透彻,但是我想我此刻所领悟到的这一切,就足够使我受益终身!
上一篇:断舍离读后感(5篇)
下一篇:学习身边的榜样演讲稿范文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