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英语论文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英文论文【第一篇】

关键字:英美文化历史文化日常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精神特征,而每一种精神特征都必然蕴藏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及其形成这种精神特征的历史根源。要想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国家间文化差异就应该从该国的历史入手,下面我们来简要谈谈英国和美国历史与文化间的差异。作为当今社会上的两大强国,英国和美国具有许多十分相似的方面,它们语言相同,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上的重大事件起着导向的作用。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再相似的两个国家也会存在着差异之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习俗上面有很大的区别。英国人非常讲究绅士风度,这与他们悠久的皇室贵族传统息息相关,无论是他们的服饰还是餐饮礼仪,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在服饰方面,英国人对于穿着十分讲究,经常是西装革履,头戴礼帽,一举一动都散发着“绅士”的派头;而美国人对于服饰的要求却没有那么复杂,他们的穿着讲究随性舒适就好,不会特意注重衣服的款式,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个人主义比较严重。在饮食方面,英国人的饮食也是相当讲究的,他们把下午茶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还十分注重餐桌上的礼仪,也经常举办酒会和宴会等;而美国的餐饮文化也非常出名,由于他们的生活节奏较快,使得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快餐文化风靡全世界,在美国快餐十分受欢迎,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二、英美经济生产差异

民族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着该国生产的商品。如上所说,英国的商品更加突出的是高端的、奢华的、以及绅士的气质,而美国的商品则以标准化、大众化、可复制化为代表。英国的劳斯莱斯与美国的福特,一个专注于高端精致奢华的享受,一个却面向大众消费者,让大家都能开上轿车。体育文化上,英国的足球运动完美地表现出了他们优雅的享受,而美国的NBA则是一个成熟的商业体系。

三、英美教育理念的差异

完整的英语论文【第二篇】

Good morning, appraises committee members and schoolmates. I come from class 08951, and I am Yu Lianfei.

Today, the title of my paper is On the Network Novels. In recent years, the network literature is developing rapidly. Network novel is one of the fast of them. In the middle schools, high schools and even universities, there is no lack of network novels' addicts. For the above facts,I select the subject of “on the network novels” as the title of my paper. Then, I will show it to you. In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I divide it into four parts, as the concept of network novel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ir authors,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novels and the prospects of that.

The first part, the definition. Its concep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generalized and the narrow. And it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boys’ and girls’ in another way.

The second part,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ir authors.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authors. The first kind is some people who have favor of literature, they are writing but not for fame. Then, there is some one has favor for literature and also be for fame. The third kind is some people who have explicit goals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writing. And the last kind are some people who just want to express their view, their viewpoint and their feeling with no desire of being published. They take up the most of the authors.

The third part, the development. The network novels’ development can not separate for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 and the literature websites. Its developing process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pproximately. The first stage is from 1996 to 2000. This time's literary work often did not strive for (were also not aware of) the fame and fortune, and moreover received the control of tradition. The second stage is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mainly contains 2001 and 2002. In this period, the whole network presented the situation of “chaos”。 The third stage is from May, 2003 and continues until now. In this period, many schools come into the world, and when a school became a hit there must be many people mimic it.

The last part, the forecast. Looking from the internal strength pattern, the outstanding writers in our country mainly hold one kind of critique and the pessimistic manner to the network novels at present. If each big literature website enlarges their own supervision, the vulgar works, the pornography and bad works like those things, meanwhile hanker for new person’s new article as well as depth ones, the network novels can be accepted by more people.

Not a low-level novel but a kind of enjoyment.

英文论文【第三篇】

文学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的性,即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想象。因为“艺术想象严格来说只是一种在艺术目的引导和控制下的自由想象”。二是形象性,即要利用一定的形象、表象和意象因素进行构造活动。但文学想象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运用和依赖形象,最终还要以创造一种形象或形式,一种意境或情景为归宿。文学想象特别重视典型意象、形象组合,塑造后创造,并以此集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有积极辅助作用。因此,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至关重要。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现力

语言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写作实践活动的过程。写作实践是把理论和文学创作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写作实践的灵活性很大,不论是形式,篇幅,体裁等都具有多样化特点;另一方面,写作是一种体验性学习,语言表现力展示了体验的功效,能够帮助学生有效习得英语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引入创意写作,如诗歌、故事、短剧的创意写作,要求学生使用语言准确、得体,思想表达清晰连贯,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三、开展创作研讨班

英语文学创作课程的写作研讨教学模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成为一种系统的、持续的、自然而然的智力互惠活动。将创意写作引入英语文学课堂教学,开展创作研讨班,建立一个激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新机制,能够使学生在练笔过程中获得创造愉悦感和成就感,激发思维活力和创作热情。按照写作的规律,课堂教学可围绕教学计划展开,由项目或活动带动。鼓励学生精读、多思、勤写,尝试用英语写诗歌和小说,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文学想象力和语言表现力。课内外的活动板块(包括专项技巧训练)还包括作品完成之后的润色和修改。为使作品尽善尽美,作品修改技巧和训练还可应用于任何一个写作环节(包括素材搜集、主题提炼、意象培育、情节设置、场景描写、人物刻画、人称转换等)。引入投稿机制,让完成后的作品在公共出版物(如校报)或网站(如校园网站)等处发表,这些活动既是创意活动的延伸,又是写作活动的转换。总之,把写作研讨班教学法引入到英语文学课堂,通过课内的“听”“说”“评”,课外的“读”“写”“改”等活动环节和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学生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同时还是听者,三者之间的角色不断转换,使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得以融合,整体提升每个写作研讨班成员的英语思维水平。

四、结语

英文论文【第四篇】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我国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并不十分清晰,对目标内涵的层次定位更是模糊,因此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进步缓慢。本文认为,只有明确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才能找准英美文学教学的层次定位和课程设置。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实现两个突破:一是要突破专业选修课的限制,二是要突破英语专业的限制。

本科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以阅读体验、文学常识和批评方法为轴线,研究生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则应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为轴线。在过去十多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从传统的分配型转向市场选择型,本科教育逐渐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研究性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曾经是英语专业主要支柱课程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其主要问题是,大量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与市场关系较大、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①如何应对这一现实,李公昭教授说:“除了从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等方面找原因外,我们更应从自身去寻找原因。

比如,我们应自问: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如何设置,英美文学课的教材究竟应该如何编,编入哪些内容才更科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讲授英美文学课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广大讲授外国文学课的教师都来参加讨论,并拿出有效的办法,以推动外语专业外国文学课的教学”(李公昭11)。李教授提出的问题是中肯的,我们必须全面反省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层次定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走出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

一、英美文学教学目标内涵的认识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这一表述比较笼统,缺乏指导教学实践的层次感,但为我们提供了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再结合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知的经验层次。它的重心是把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亲身阅读体验,逐渐培养起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判断能力。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文学原著,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的知识层次。它的重心是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的发展概况和脉络,了解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作品和作家,从而获得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层次。它的重心是通过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如王守仁教授认为,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王守仁11)。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nationalcharacter),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culturalawareness)和文化认可(culturalrecognition)②的跨文化交流层次。它的重心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进而胜任跨文化交际,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基于人文关怀和道德塑造的哲学层次。它的重心是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除此之外,外国文学也是真正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路径”(虞建华8)。

对照以上分析,我国现行的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即王守仁教授总结的“文学史+选读”(王守仁10),主要偏重于第二层次,即对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传授。文学史教材编写得面面俱到,知识点过于细琐和庞杂,学生陷于知识的无边海洋,无暇旁顾。文学选读课程往往从古典作品开始,学生还不具备阅读英语古典作品的语言能力,加上课时和古典文学参考书的限制,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只能解读经书式地逐词、逐句讲解。生动活泼、美仑美奂的文学作品被解析得支离破碎,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艺术魅力。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和学习者。他们的学习任务往往凝缩成对英美文学历史背景、事件、人物、作品、思潮及其评论的知识性记忆,文学课程“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教化功能难以实现。学生对作品,尤其是现、当代作品的阅读和反应,是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应有的起点。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把目标定位在,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真正领悟到文学课程的“有用”和“意义”。总之,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的基本定位不应该是专业理论课程,而是着眼于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素质教育课程。换句话说,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高尚审美情趣的现代人格,而不是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专业工作者。后者的培养任务,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即本科教育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只有统一了这个基本认识,才能有效地讨论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问题。

二、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要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五个目标内涵。

必须思考的问题有:我们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某一课程应该在哪一阶段开?哪些可设为必修课,哪些可设为选修课?要实现专家们提出的人文素质、思辨能力、审美情趣的提高,是不是非得专门开设文学史?本科的文学史教材应该怎样编写,是不是应该类同于研究专著?对文学史知识面的掌握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什么不同要求?本科生的文学课程应该达到什么层次?哪些问题以留给研究生去学习?目前流行于各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结构,是英美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总体来讲,实际教学情况是过分偏重英美文学史知识,对文学理论知识和批评方法重视不够。这种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对英美文学发展史链的重视,有学者甚至要求英美文学史教材要更加全面,要“首位贯通、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对各个时期的各个文学流派应尽可能详细地讲清其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情况,讲清各种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继承,文学史的线索要清晰明朗,最好不要留空白此外,教材还应吸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所谓的主流或非主流作家作品应重新界定,对中外研究的同异应有所交代”(程爱民等13)。如果着眼于培养英美文学专业人才,这种高度专业化的教学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普遍按照这一要求来设计英美文学课程,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英美文学的教学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事业的进步,外国文学史链越来越长,分支越来越细;第二,国内外对主流、非主流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比如由于女权主义运动和少数族裔民权运动的推动,研究英美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第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不断开发新课程,留给文学课程的必修课时已经大量减少,而且只会越来越少;第四,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选修英美文学课程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大多数不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或教学等专业工作。英美文学课程体系是否需要突出英美文学史,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从小学语文到大学语文,接触到的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可谓不少,但我们并没有按照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次序,更没有在语文教材中安排系统的文学史知识。《中国文学史》只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同理,《英美文学史》也应该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只有英语专业,而无英语语言文学专业,③其导向显然是着眼于本科教育的“宽口径”,给予各个学校选择专业特色和发展重点的自由空间。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作为二级学科设置在研究生阶段,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但是,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界似乎没有敏感地把握和应对教育部的这一意图。在语言学和文学课程与专用英语(ESP)课程平分秋色的今天,比较现实的考虑是如何划分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文学教学的不同任务和目标,如何在本科阶段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到培养学生解读、阐释文学作品的能力上,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认知需求。以上四个现实问题迫使我们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英美文学课程最少可以按照四个层次来理解和设计。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目前大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和不断提高英语水平的渴望,以及大学的师资力量和素质教育取向,都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提供了可能。④我国大学英语的改革方向,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文化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即大学英语教学从单纯为了学生考级,转向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这就为开设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提供了合理性和操作接口,并且使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一定要定位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上,不追求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不追求文学批评的理论性,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

经典作品可以根据任课教师的偏好和特长来取舍,课程的内涵和名称都是开放的。课程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分类的,如《英美现代小说赏析》、《英美诗歌赏析》、《英美戏剧赏析》等。第二个层次是面向全体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概论》,课程性质是专业基础课,为英语专业各个方向的学生所必修。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要定位在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经典作品上,应开发若干种全国统编教材和教参。《英美文学概论》要以文学语法(literaturegrammar)知识,如文类、主题、人物、情节、叙述、文体、民俗等为主,辅之以英美文学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介绍。此外,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教学还要渗透到《综合英语》和《阅读》等课程教学中。原著可以放进《综合英语》教材里,⑤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精读一些文学经典作品的短篇或节选;《泛读》教学除了涵盖实用文体以外,还要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名著,让学生每学期读几本英语小说、戏剧。这些课程以阅读体验为主,文学知识和文本分析为辅,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实现文学的娱乐和教化功能。第三个层次是面向英语专业中具有文学偏好和学术兴趣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如《英美文学史》(通史)、《文学批评方法》、《英美小说》、《英美诗歌》、《英美戏剧》、《英美电影》、《英美散文》等。具体开设哪些课程,应根据具体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应定位在英美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批评的方法上,它的重心是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第四个层次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在这个层次上,课程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从事英美文学教学、评论、出版、研究和翻译的专业人才上,要求学生掌握系统而充分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接受严格而专业的学术研究训练。因此,课程重点是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比如英美文学的断代史、经典作家研究、国别文学研究、经典作品研究、文学流派研究、文学现象研究、文学类型研究、文学理论研究,等等。具体开设哪些课程,应当视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而定。以上思路可以总结为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一、二、三模式”,即一个体系,两个突破,三种要求。一个体系是要建立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外延广阔的开放式英美文学课程体系,供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自由选择。两个突破,即英美文学课程一要突破专业课程的限制,让英美文学渗透到英语专业基础教学中;二要突破英语专业的限制,让英美文学课程向全体大学生开放。两个突破的目的是要扩大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使英美文学课程摆脱英语专业理论课程的限制,成为一门大众化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秀英美文学作品和文化遗产的陶冶和滋养。

三种要求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课程性质建立三种不同的课程要求,即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要求以阅读和赏析为主;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美文学课程,要求以阅读和评论(包括评论方法)为主;对以英美文学研究为发展方向的本科生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英美文学课程,要求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专题研究为主,当然应包括阅读实践和文学批评的方法训练。文学批评方法课程应开设在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可开始西方文论的学习。掌握了批评的方法,会大大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兴趣。本科阶段的文学课程,要以介绍性、体验性、审美性为主,可以和电影、电视、录像片结合起来,把文学看成是大众的娱乐和教育手段,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和理论。简而言之,本科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以阅读体验、文学常识和批评方法为轴线,研究生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则应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为轴线。这样的层次定位可能更符合我国当前英美文学教学的实际和需要。

三、英美文学教材和课堂教学方法文学选读教材编写中的传统思维定式,是造成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缺乏热情的一大因素。

目前,大多数英美文学教材按照年代顺序编排,教学从早期诗歌等古典作品开始,到20世纪初或20世纪上半叶就结束了,学生很少读到英美文学的现当代作品。这是按照文学史链安排教学内容的必然结果。早期作品难度较大,要么生词太多,要么背景遥远,要么篇幅太长,文学课往往上成了语言课,导致课程进度缓慢,教师除了精解语言难点外,就是讲述作品的故事梗概,缺少对作品的审美解读。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曾经用公式i+1来说明外语教学内容的难度问题。如果语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为i级,他能接受的语言输入难度应该为i+1。如果难度为i+2,则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压抑和焦虑;如果难度为i+0,则不能激发求知欲,也没有提供进步所需的新知识(Krashen100)。因此,精心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并且给予必要的处理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果借用克拉申的公式来衡量现行文学教材的难度,那么不少本科文学教材的难度可能是i+2,甚至i+3。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受到抑制。这里有两个事例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问题。2004年4月两位瑞典的大学教师Ingegard和Gunnilla到宁波大学做学术交流,她们准备了6首瑞典当代诗人的英译诗歌,给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上课。作品的主题都涉及到当代话题,生词不多。首先,她们轮流朗读了这几首诗,然后让每位学生再默读一遍,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划出重点诗行,写下简评。她们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分组,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感受和评价,最后让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情况。

另一代表再给全班同学朗读他们讨论过的那首诗。学生们思想活跃,发言踊跃,而且还能把不久前在《综合英语》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和语言表达方式活学活用到对诗歌意义的阐释上,朗诵的同学理解到位,声情并茂。学生的表现给两位瑞典教师和两位观摩的中国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瑞典教师还及时记下了学生的某些观点和精彩话语,大加称赞,说回国后要向瑞典学生交流。这个例子说明,文学作品确实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认知潜力和思维能力,调动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并在相互讨论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并不是不喜欢文学,关键是让他们读什么样的作品,怎样去读这些作品。年代久远、通篇生词的作品,自然不会受到欢迎。国内一位学者举出了另一个生动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按照现行教材的体系,学生首次开始文学学习的探险,就遭遇到最为苦涩、艰难的古英语诗歌‘贝奥伍夫’。教学的实践表明,为了达到起码的理解,都是不得不花去大量时间解释诗歌用词、术语、格律等,文学课堂成了变相的精读和语法课”(史慧风100-101)。我们希望学生既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又能读懂古今经典文本,还要对文学产生持久的热情,这样高的期待难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文学兴趣。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主张,要重视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再创造。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就应该重视学生对作品的参与和理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共同分享阅读经验。学生的见解有的可能是肤浅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只有通过阅读和表达的方式,才能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学课成为启迪思想、激发创见、开发潜能的人文素质课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认识到文学正在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想。这样,文学的实用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如果忽视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一味强调古典作品的重要性,把课堂变成教师灌输自己对作品理解的一言堂,就难以实现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读懂早期经典作品,而冒使他们失去文学热情的风险,是得不偿失的。再者,文学经典从古到今数不胜数,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经典作品,理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较大的经典作品,或把它们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是更加理性的选择。王守仁、赵宇编写的《英美小说》,⑥以小说要素为纲进行编排,就是打破以史为纲的一种尝试,语言难度问题也比较容易兼顾。文学教材的编写方式简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文学教材都是在作品选编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文字解释,几道思考题,再加上作者简介等,缺乏对文学理论、文学术语和文学的基本构成成分,即文学语法的介绍。文学教材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教授学生如何切入文本分析十分必要。因此,文学教材编写方式应该改革,只有增加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的介绍和训练,才能授人以“渔”。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加重要。这样编写教材的另一优势是理论与文本阅读相结合,理论的活力和意义在实践中得到展示。通过文本分析介绍文学理论,还可以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变得晦涩玄奥。

总之,在知识和信息越来越丰富的时代,学生要在大学四年成为文学专家是不现实的期望。但掌握一些阅读文学的技巧和方法则是可能的。本科阶段打下文学阅读和批评的基本功,让学生产生对文学的兴趣,消除他们对文学的敬畏心理,应该是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定位和目标。

71 1551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