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指导【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记叙文写作指导【最新4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第一篇】

1、要素要交代清楚

记叙的要求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既然是记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有时间、地点、前因后果的,因此,写记叙文总要交代清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做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如果不把这些记叙的要素说清楚,文章就显得内容不完整、脉络不清晰。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交代记叙的要素有两点应该注意。第一因为事情有时是比较复杂的,随着事情的发展,人物活动在增减,时间在推移,地点在转换,场景在变化,所以写作时要随时把这些变化交代清楚。第二,在1篇具体的记叙文中,这些要素如何交代,不是死板的,也不需要平均用力,某些要素,例如时间和地点,如果读者已经熟悉,或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有时也可以不写或略写,有的事,应当写明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甚至某分);有的事,只说“十几年前”或“我小时候”就可以了,一切要根据表达需要而定,切不可机械照搬某种模式。

2、立意要深刻新颖

从“深”处立意。“深”是指深刻。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体验,从中找出我们感受最深刻的东西,去反映生活的真实本质。某些生活细节、平凡小事,在不经意间,会触动我们的心弦。在感动之余,我们何不揭开事件表面的面纱,去体会、咀嚼一下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呢?

从“新”处立意。“新”是指具有时代精神。每个人的思想经验,都是时代的产物。如果你能时时站在全新的角度,把握时代的主旋律,那么,你一定能从一些常见的事中翻出一些新的感受来。

从“小”处立意。“小”是指平凡的小事。你要善于借日常生活中细小的材料来反映生活中的典型意义。吃饭、走路是小事,但唐人李绅能在吃饭时慨叹“粒粒皆辛苦”,鲁迅能在回“故乡”时思考走什么样的人生、社会之路。其实,你也可以从读书交友、梳洗穿衣等琐屑小事中找出生活表层之下的典型意义,从而提炼出恰当的主题。

3、中心要明确集中

中心思想要明确集中,是对所有文体的基本要求,所选的材料都是要紧紧围绕着中心思想的,让读者在看完文章之后对文章所写内容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明确,所写内容散乱,读者便不知作者所云,更谈不上理解文章内容了。在1篇文章中,最好集中表现一个中心思想,即使写几件事,也应从头至尾一线贯串,不能搞多个中心,喧宾夺主。

4、内容要具体生动

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了,还应让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具体生动。我们在写作时、往往容易犯内容抽象笼统、材料剪裁不当、材料不够典型的毛病,这些都会影响文章中心的表现。为了使文章的内容具体生动,我们可以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所选材料要“真”“精”“新”。所谓“真”,就是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如实反映自己最熟悉的现实生活;所谓“精”,是指选材不在于多,而应根据主题需要,选取典型材料,以少胜多;所谓“新”,是指选材要新颖,即使是平凡小事,也要有时代气息。

5、表达要灵活多变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并不是孤立地运用在1篇文章中,而是综合运用的。我们在写记叙文时不一定每一种表达方式都用,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或两三种综合运用即可。一般来说,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抒情和议论也经常运用,主要是用来抒发情感。但不管选用哪种表达方式,还是要以记叙为主,从记叙中自然引发出来,而不是脱离记叙内容,凭空添加进去。

6、结构布局要严谨

记叙文是很讲究布局谋篇的,一件普通的小事,如果我们善于安排文章结构,也能体现出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要注意安排好文章的开头、过渡和结尾。

从行文次序来看,记叙文的结构安排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介绍人物、事物为主的记叙文,结构上通常按照“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这三种方式来安排,其中“总一分一总”运用最普遍。所谓“总”,即是概述;“分”就是对,‘总”的展开,展开的内容之间一般是并列关系。

以叙述事件过程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地点的转换,或者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其中,以事件发展变化为线索的做法较为常用,即按照”发生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来安排结构。

以叙述感想、看法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结构安排一般遵从感想、认识的发展变化,例如不喜欢某人—因某个契机而对此人产生兴趣—通过交往真正了解此人—赞扬此人的品质

回忆性的记叙文通常以倒叙手法开头,结尾再“回到现在”,使全文的结构形成环状。行文中如果有需要补充说明的事件或人物,可采用插叙的手法,但文字不要过多,同上下文的意思要连接起来。

7、顺序要恰当合理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顺叙是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先后次序叙述。这种叙述力一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倒叙是把事件的结果或事件发展中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叙述。它能造成悬念,渲染气氛,使文章波澜起伏。插叙分为追叙和补叙,是根据补充说明或交代衬托的需要,暂时中断原叙述线索而插人相关的另一人或事的叙述,它能使内容更充实,情节更曲折。平叙是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情的叙述,也叫分叙,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不论采用哪种叙述方法,都要按照叙述的基本规则办事,努力做到完整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流畅。

8、人称要通篇1致

在记叙文中,一般有两三种人称,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前者用“我”“我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后者用“他”“他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第二人称使用一般较少,但在记叙文中抒情时可用到它。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真切,而且便于表达细致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可直接倾诉感情,与未出场的“你”直接对话,自然亲切;用第三人称则便于超越时空限制,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对于作者来说,不管选用哪一种人称,都应把那一种人称使用到底。也就是说,不应在行文中间变换人称,如果变换了人称,文章的线索就会中断,叙述就会混乱,从而显得不近情理。

9、记叙详略要得当

如果是记事的文章一般都要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交代清楚。虽然不是每一个事件都有剧烈的冲突,但高潮部分都是存在的。一般来说,高潮部分是记叙的重点,要写得比较详细;其他部分只要交代明白即可。

写人的文章,重点在于能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进行详尽的描绘,通过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也可以引述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神态等,表现其内心世界。如果要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性格,则要抓住一件事和一个侧面作为重点,其他的可以相应简略。这样的安排可以避免因内容过于琐碎而使中心不鲜明。

写景状物的文章先要确定记叙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突出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部分。比如写月季花,最引人注目的显然是它的花朵,所以就要从颜色、形态等方面进行描写,叶、茎、根等其他部分则可以略写。

需要注意,详略是相对而言的。详写不是要面面俱到,略写也不只是一笔带过,而是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详、略安排。

10、语言要生动形象

写出1篇优秀的记叙文,在语言上要把握住以下几点共同的要求:

首先,规范准确。这是对语言文字最基本的要求。要运用规范的文字,不能生造词语;注意语法的正确和句式的完整;运用修辞手法时,不要违背基本规则,例如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在某方面有相似性,排比句要由三句以上的句子构成等。

其次,通顺流畅。所谓通顺流畅,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说要用词恰当,意思清楚,没有语病或歧义。这是字面层次上的要求。第二层含义更重要,就是要符合逻辑,上下文联系紧密。

再次,恰当生动1篇记叙文,只干巴巴地交代一个人做了一些事,即使没有任何遣词造句上的语法错误,还是称不上语言优美。在记叙中适当地运用描写,采用修辞手法,挑选恰当而传神的修饰性语句,都会使文章增加吸引力,语言也更有文采。

最后,有特色的语言能使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但经过训练,是可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的。

记叙文写作指导【第二篇】

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写作指导

江苏 曹津源

锁定靶心 精准出新

决定写记叙文后,审题能“锁定靶心,精准出新”,则高分有望;审题有误,则全盘皆输,其后果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并不夸张。怎样提高记叙文审题的精准度和新颖性呢?

一、善作比较。例如《发生在身边的变化》与《可喜的变化》,两者虽然都有“变化”一词,但因为其修饰语不同,隐性要求也不一样――前者所写“变化”必须发生在“身边”,可写正面的、可喜的,也可写环境恶化之类负面的“变化”,以叙写自己的忧患意识;后者所写“变化”则不受“身边”之限,但必须写正面的、令人欣喜的,绝不能写负面的。又如《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中的“季节”明显具有比喻色彩,指能够展示自己个性和才华的空间、平台,但“审题”不能到此为止,你还可以将此题与《属于我的季节》作比较,明确添加“总有”两字后审题的隐性要求――叙述中要包含一段失落的经历,写出失落后的不气馁,凸显自信。

二、逐字扫描。例如这样扫描《那天,我捡到快乐的钥匙》:“那天”:写某一天具体发生的事;“我”:行为主体一般是作者自己;“捡到”:拾取,拾到,属于无意识行为,与“拿到”“找到”这类有意识行为不同,所写应突出“无意识的捡”;“快乐的钥匙”:比喻快乐的方法,不能只叙写快乐过程而不见方法。

三、抓住关键。例如作文题《奖励自己》的关键词“奖励”是指以精神或物质进行鼓励、表扬,重在“奖赏”。有的记叙文却叙写自己失败后在英雄精神激励下终于获得成功的过程,很明显,这位考生以重在激发鼓励的“激励”替换了“奖励”,混淆了概念,造成失误;有的关键词隐藏在暗处,更要注意,例如作文题《书香做伴》,其中就暗藏着关键词“我”――“书香”是谁的“伴”呢,是“我”!有的考生写了很多“书香”,但其中看不见“我”的经历、体会和感悟,如此作文,何“伴”之有?文题《在尝试中成长》,“尝试”这一关键词隐含着“第一次”“有意义”“主动”等内涵,有的考生看不到这些,而是写自己在多次考试中收获自信、坚韧之类,殊不知“考试”一般应属于“被动”类,不可能“尝试”;作文题《跟自己赛跑》的关键词是“赛跑”,“赛跑”不同于“同行”,它的比喻意义的核心是“自信自强”“不断超越”,只有“审”出这一点,立意才与文题吻合;又如文题《悄悄地提醒》的关键词是“提醒”,“提醒”与《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中的“告诉”不能等同,“提醒”可以是“告诉”,但“告诉”不一定是“提醒”,只有带有善意,能给人启示、帮助的话语行为才是“提醒”,文章记叙的人与事都要“锁定”这一点才行。

四、多向拓展。例如作文题为《凝聚》,很多考生看见提示语第一句“凝聚亲情,才会有……”审题就到此为止了。于是思路都往这条道上涌,“送雨伞”“做好菜”“备牛奶”等事件大量出现,“拥堵”严重,令阅卷老师产生严重审美疲劳。(教学论文 )如果拓开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校园”外的社会、自然、人生、历史……都能成为“凝聚”的指向,如能“审”出这些落笔方向,文章也就容易出新。又如文题《远方》,没有一字提示,平时习惯于依靠导语进行审题的考生不知所措――这“远方”指什么呀?这些考生不知:“远方”不只是个地理空间概念,它可以指理想、目标、境界……所指可实可虚。追逐远方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写古人,也可以写今人,可以是“本我”,也可以是“他我”……如果你多向拓展和想象能力强,就会写出下列精彩:对蚂蚁而言,“远方”是一粒米,一个洞穴;对石缝中的小草而言,“远方”是一点贫瘠的土壤,一点微不足道的阳光;对江河而言,“远方”是大海;对日月星辰而言,“远方”是宇宙;对学习后进生而言,“远方”是老师变得温柔的目光和一次亲切的交谈……你的联想天地如能如此广阔,何愁没有与“远方”有关的事件记叙?

五、“化”中出新。这里的“化”,包括虚实之间、大小之间的“化”。泛泛而谈,令人困乏;善于点化,才能出新。例如作文题《送他人一朵花》的“花”,本是很“实”的概念,审题时必须“化实为虚”――句衷心的祝福,一声真心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善意的提醒……都可以成为“送他人的一朵花”。又如作文题《日子》的外延很大,审题时宜“化大为小”――在相遇(相约、相知……)的日子里;在无忧无虑(失败无助、烦躁郁闷、被冷落、想放弃……)的日子里,等等。

六、审出诗意。这一点对于半命题作文尤其重要。例如作文题《曾经错过的____》的诗意就是对美的追忆和赞美,所以只要是经历中与美有关又被错过的`事物都能用来补题,越是形象、越是富有诗意越佳,例如“一轮明月”“一片绿叶”“一缕晨光”“那次牵手”等都是较好的选择。

打造细节 亮出精彩

写人记事、状物写景的文章,每一种叙写手段都需要细节支撑。请欣赏鲁迅《故乡》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你看,杨二嫂的动作细节“塞”是在“絮絮地说”的烟幕下麻利而不慌乱地完成的,这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她的自私、放肆和泼悍,看到她被当时社会所扭曲的心灵。一个物品细节和一个动作细节,把人物写活了。

不少考生不善于细节描写,主要误区有三个:

一是“细节粗疏’’,直奔主题。

二是“细节离题”。不论什么题材,不管主题是否需要,都有写景细节,其中“鸟语花香”的“出场率”最高。“鸟语”细节最出彩的可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多么耐人品味的“鸟语”细节呀!作者连用4个拟声词“咕”,描摹的是鸽子在不受惊扰的自由自在状态下的叫声,小说通过“我”之口,由鸽子叫声产生联想,把鸽子的自由、叫声的动听同德国侵略者的强暴专横构成对比,对侵略者进行嘲讽,爱国之情也就蕴含其中。可我们的考生呢,“鸟语花香”细节成了“召之即来”的点缀。有位考生写《学会了宽容》,以早晨上学路上同学间发生的一件事为题材,但开篇却用七十多字写路旁的鸟叫怎么动听,人靠近了也不飞走等等,与主题“宽容”毫无关系。同样写鸟叫,《最后一课》所写是亮点《学会了宽容》的描写却是败笔。此类离题的“万能细节”怎能不使阅卷老师摇头呢?

三是“细节不新”。以话题作文“趣”为例,不少考生写学钢琴、学舞蹈之“趣”,记叙“有兴趣――后厌烦――受启发――获成功”的过程。阅卷老师调侃说,作文卷面上真是“落花无数”“蚂蚁成灾”。原来,考生写由“厌烦”到“受启发”的过程时,总要让“我”走出去,走出去后不是看到遭遇风雨吹打仍然挺立的百花,就是欣赏蚂蚁不知疲倦地运送食物,如此趋同化的细节毫无新意可言,你不“厌烦”,可阅卷老师“厌烦”着呢!

怎样走出上述误区,精心“打造”细节,使之亮出精彩呢?下面介绍三种方法:

1.精心打造细节链条。平时要强化细节意识,提升细化景物或人物的局部和“放大”局部情节的能力。下笔时,细节描写要尽量做到一环接一环,形成闪光的细节链条。作文《有温度的话语》从雨天上学前“我”不愿带有破损的伞和有污点的雨衣写起,形成的细节链条是“(母亲在家)一给雨衣一“我)一米范文●(”一拒雨衣一二给雨衣一二拒雨衣一(母亲)冲进雨中送雨衣一为保住雨衣险出车祸一“我”泪洒雨衣一为母亲披雨衣一雨中一声呼喊‘妈妈,把帽子戴好一雨衣裹紧’”,母子之间的双向之爱,那“有温度的话语”,真挚感人。

2.注重强化细节意蕴。细节的意蕴指向和主题含量是细节运用的生命所在。细节的选取决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经过严格筛选,精心构思,使之闪亮于当用处。还记得鲁迅《故乡》的开头吗?――“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你看,呜呜的冷风,天色的苍黄,横着的荒村,寥寥几笔就奠定了文章的悲凉基调,成为富有主题的经典细节。

3.学会创新细节内容。细节贵新。细节拒绝陈陈相因,必须远离“你有我有大家有”的老套。上面说到的话题作文“趣”,有位考生善于创新细节,这样写道:“……我撑伞来到池边,只见原来水平似镜的湖面上,一朵朵小浪花此起彼伏地溅起,跳荡着,舞蹈着。路灯的微光落在浪花上,水面成了光亮闪烁的舞台。雨点啪啪啪地敲打在他们身上,他们却不退让,不畏缩,反而欢笑着接纳挑战,演奏着高昂的进行曲。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那跳动的小浪花不就是我看厌了的五线谱、弹厌了的黑白琴键吗?我仿佛明白了什么,赶紧返回屋里……”你看,作者所写的细节由水花联想到五线谱、黑白琴键,自然贴切,又有新意,如此“人无我有”的细节创新,来自作者的自主联想,当然是那些一窝蜂写“落花蚂蚁”细节的考生无法比拟的。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第三篇】

1、特别要注意不能缺题

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以话题做标题。拟题是显示你才气的一个好的平台,不能轻易放弃。缺题影响远不止2分。正好给了评卷老师扣分的理由。

2、文章要有一至两个亮点

学而思老师建议: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抓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记叙文不能没有描写。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12个典型的论据,就应该有纵横捭阖,很深刻的见解。如果是微型小说一定要有巧妙的构思。这个亮点还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也可以是一个超常的搭配(酽酽的歌喉)。总之,要能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震。

3、引用古诗词、句

在通篇的作文中,出现一两句古诗词,不仅会是作文富有文学气息,还会给阅卷老师一个很好的的印象。(想要把古诗词、句,活用,当然首先是清楚每一句古诗词的含义、背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平时涉猎大量的古诗、古文。)

4、注意把握开端、结尾

阅卷老师一天要改上百份试卷,会看上百份作文,写好作文的开头很重要,开头开得好,老师大概扫一眼,再一看接为部分也不错,就应该会给个不低的分数。(好的开端和结尾,要紧扣作文主题,要突出的反应作文题目的含义。可以用巧设悬念、反问。等手法吸引老师)

5、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

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6、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可以通过细节描写、选用情感鲜明的词语、打造抒情语句来流露真情。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写丰富细腻、真挚感人。作者将“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动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一个,心思细密、宽厚温和、体贴女儿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第四篇】

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

那么,可以写哪些情感呢?

(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1篇。”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获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具有丰富的主题潜能的材料呢?

(1)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话题,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非要去一窝蜂地移植别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记忆移植给别人呢?为什么非要去移植名人、伟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记忆呢?移植了别人的记忆,人物双方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旦把思路打开,选材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2)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其实,具有丰富内涵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正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就更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文章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

(3)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中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选材都比较实,都是实实在在地叙述、描写。其实,最具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

3.材料要有初步的形式意味。

在考虑记叙文选材时,许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内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强调选材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忽略了记叙文的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文体感不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会因为选材不当而显示不出来。

记叙文选材

小(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写具体个例,做到以小见大以点代面)

真(情真,艺术上的真实,现实中可能发生的真实)

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深(深入挖掘)

立意做到:情真动人、深刻

添加细节:情趣盎然,性格鲜明

再看一个故事《茶叶蛋》

每每路过宿舍楼边那卖茶叶蛋的小摊,心中总有一股涩涩的味儿。虽然,那茶叶蛋煮得好香,酽酽的。

记得大姐将上大学那年,我上小学二年级,对大姐羡慕得近乎嫉妒,因为她将独占那几个溢满香味的茶叶蛋。临行前,妈拿出她带着体温的小布钱袋。那碎花布袋里曾藏过我多少的童趣呀,麻花串、铅笔盒、小鞭炮……而今于妈用那小布袋里的宝具换来了几个鸡蛋,好大好大的。在童年的我心中,它们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夜晚的厨房,昏黄昏黄的,妈忙碌的身影,小砂锅里飘来的香味……我挨近妈身边嚷着要吃一个。妈拢拢额前的散发,哄着我说:“乖,别闹,哪天牛牛上了大学,妈一定给你煮一大锅茶叶蛋。”当然,这个遥远得近乎幻影的许诺并不能打动一个孩子的心。

我依旧不依不饶地哭闹着:“不嘛,妈,我就吃一个,一个最小最小的。”而妈却哭了:“牛牛,听话,啊!给姐吃,哪天你考上了……”最终,妈还是把全部的茶叶蛋塞进了大姐那磨得发白的绿书包里,第二天,大姐走了。她偷偷地把一个最大的茶叶蛋悄悄地留给了我。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那几个茶叶蛋竟是大姐从家到北京途中的全部食物。打那时起,茶叶蛋成了幼年时憧憬的一个梦。

物换星移,十年寒窗,酸甜苦辣。而今我已经是继大姐后和第二位大学生了,临上学前的那个晚上,全家都忙着为我打点行装。易拉罐、火腿肠、高级奶粉挤满了精制的旅行皮箱,牛肉干、开心果堆得手提袋直冒尖。妈一边忙一边问:“牛牛,看还缺点啥?”我沉默了:“妈,给我煮几个茶叶蛋吧!”“茶叶蛋?”他们都很惊讶,而我却哭了。

文章取材的特点:

讲解:这些事虽只是发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但通过姐弟俩上大学时的不同情境,就反映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姐姐上学时,只带了一个磨得发白的旧绿书包,弟弟却有皮包,又有皮箱。姐姐只带了几个茶叶蛋,弟弟那么闹,妈妈都不给,最后是姐偷偷留下一个。今天弟弟带的饮料、水果、食品一大包。这是典型的小中见大的写法。我们写记叙文,就要力求“小中见大”,赋予深意。

编故事不是简单的叙述一件事,而是要表达一种明确的思想倾向,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或褒或贬,或赞或批,都能引人思考,给人以帮助。生活中有自己非常赞赏的人和事,就想方设法写得更美些;对那些不如人意,或令人反感的材料,可以用自己理想中的情景去描绘来感染人;当然,也可以用揭露丑恶的方式来伸张正义。总之一句话,就是激浊扬清。所谓浊就是假恶丑,而清就是指真善美。

赋予深意:小中见大,激浊扬清

附:记叙文选材四字诀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都为材料的选择而苦恼:有的同学缺乏对生活的敏感,觉得生活平凡而枯燥,没啥可写;也有的同学有一大堆材料,却不知道从何写起;还有的同学积累了相当多的材料,但不知道哪些材料是可用的,哪些是不可用的;或者哪些材料用了之后效果更好,哪些材料用了之后效果正好相反。其实,材料的选择,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的。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却有四个字需要特别注意,可以作为学生作文选材的原则来强调一下。

一是“小”

很多同学写作文,老想写大事,觉得小事不值得写,写了也没有多大意义。可是,我们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人,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有意义的大事”可写。其实,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因为以小见大,本身就是文章最好的写作方法,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是这样写的。朱自清写《背影》,那么大的作家,也只是写了一件父亲买桔子的小事。莫泊桑写爱国主义这么个大主题,也只是写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与在学校上课的见闻(《最后一课》)。这些成功的例子不可能不给我们很多启发。

二是“真”

选材要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有些同学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到了作文课上,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信笔写来。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不要说不能打动别人,恐怕就是自己读了也要反胃,当然更不会以情动人了。比如有的同学写老师关怀学生,总是写下雨了,老师借雨伞雨衣给学生,自己淋着雨回家;或者在路上,自己的自行车坏了,过来一个老师,拿出工具修好了;或者自己病了,老师冒雨来给自己补课,自己很感动。其实,大家都知道,生活中这样的事是很少的,而且即使有,也并不见得就能深深的感动学生。任何时候都要牢记,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写作文时,不仅要有真实的故事,还要有真实的感情。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新”

首先,所写的人和事,必须是新的,别人没写过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俗话说,“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别人写过的材料,自己再写,本身就有“瓜田李下”的抄袭之嫌;再说,原作者肯定对那个材料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挖掘了,要想达到人家那个水平,也许本身就需要花费好多功夫,万一弄不好,赶不上人家,岂不是费力不讨好(当然,如果能超越原作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借鉴)?再说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肯观察,用心去注意生活,就一定能发现有意义的、新鲜的材料。所以,要尽量写自己观察到的,别人没注意的事物——在平常的事物中有不平常的发现。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和事,才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有阅读的兴趣。

四是“深”

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让读者明白所写材料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实现写作的目标。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当然首先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大师的作品都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多读一些这样的作品,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比如杨朔先生的很多作品,是很适合开始学着写作文的初中学生学习的。其次,要想写的深,还离不开自己的思考。任何时候作者都要对自己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语言、形式等作科学的安排,反复推敲、反复斟酌,选用最合适的表现手法,选用最恰当的句式,选用最准确的词语。要能像唐朝诗人卢延让一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相信就没有写不深刻的材料了。

71 202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