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赏析(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赏析(精选4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白雪歌送武判官⑴归京》【第一篇】

作者: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音【第二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主旨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点评【第三篇】

此诗题目有二,一是“白雪歌”,一是《送武判官归京》,一是咏雪,一是送行,两个主题却有互为宾主,相得益彰,没有对雪的吟咏,这首送行诗就失去了它的独特之所在;没有送行的主题,对雪的描摹便成为了没有人物、没有精神的雪原写生。故此诗连用四个“雪”字,分别镶嵌在四个要冲之处:“第一‘雪’字见送之前,第二‘雪’字见饯别之时,第三‘雪’字见临别之际,第四‘雪’字见送归之后。” (清从章燮《唐诗三百首》笺注卷二)第一个雪字“胡天八月即飞雪”,是送别的大背景,其所引发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异景致;第二处“纷纷暮雪下辕门”引发在饯别席中冷眼观赏“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景致;第三处“去时雪满天山路”是执手相别对前程万里的瞩望;第四处“雪上空留马行处”是人已去而空留马迹的怅惘。“雪”的主题始终伴随着送行的情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释【第四篇】

①白草:西北地区所特产的一种草名,即芨芨草。②胡天:指西北地区的天气。③忽如:一作“忽然”。④梨花:喻雪。⑤珠帘:装饰着珠子的门帘。罗幕:丝织的帐幕。⑥狐裘:狐皮衣服。锦衾:织绵被。⑦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控:引、拉。⑧都护:唐朝于西北边疆设都护使。此处都护和将军均为泛指。⑨瀚海:中国北方东起兴安岭西麓,西至天山东麓的大沙漠,东北至西南绵延2000多公里,浩瀚如海,故名,也以之代指西域广漠的地区。阑干:纵横。⑩愁云:指阴云。惨淡:凄凉暗淡。⑾中军:原是主帅亲自率领的军队,这里借指主帅的营帐。⑿此句谓用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劝酒。⒀辕门:军营门。⒁掣:扯动。翻:飘动。⒂轮台:唐时轮台县旧址在今新疆米泉县境。⒃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中国新疆中部,西端伸入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

71 1763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