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观后感【参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第一书记观后感【参考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及感悟【第一篇】

海拔高达 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终年酷寒,西藏尼辖乡宗措村就坐落在山脚下。

“宗措村”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向阳而生”,然而多年以来,这个村子始终没有像样的产业,几十户牧民靠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忙活一整年,往往只有几千元收入。

33岁的旺青罗布第一次来到这里时,面对四下茫茫旷野,不知从哪下手。

“路是人走出来的,总会想到办法的。”

通过考察与调研,旺青罗布最终将目标锁定在“羊”身上,把发展羊产业作为斩断”穷根的方法,让村民真正地“向阳而生”。

养羊的过程并不顺利。

除了酷寒的环境导致的交通不便,饲料运送以及出栏贩卖都是困难重重,旺青罗布还要面对的难关是部分村民的不信任。

这个在高原土生土长的藏族青年,有股“轴劲”,他始终相信,人跟人之间的感情,能够融化最厚实的冰雪,也能够征服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为此,他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去村民家做思想工作,带着村民垒羊圈,星夜为了守护羊群与狼斗智斗勇为了省下运输饲料的钱,天不亮开车几百公亲自去拉萨拉货……

“羊的事比天大,我们一只羊都不放弃。”这个平时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憨厚的小伙子,一旦谈到“羊”的问题,此时一脸严肃,眼神里容不得半分质疑。

两年过去,旺青罗布的付出得到了回应。曾经被自然冷落的村庄在脱贫攻坚的号角中彻底苏醒,通过成立养殖合作社,发展羊产业,宗措村如期脱贫。

旺青罗布书记的故事,被记录在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中。在刚刚结束的脱贫攻坚战中,近1亿人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作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他们的付出、汗水与努力,值得被记录,以提醒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的来之不易。

赢得群众信任、发动群众力量,没有捷径可走,就得扎下根、扑下身、蹲到村。西藏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为了说服56户村民集中饲养珠峰绵羊,挨家挨户上门动员,讲清养羊合作社的好处,分析收入效益;四川凉山州布拖县觉撒乡博作村第一书记罗洪,针对博作村严重的失学辍学现状,多次挨家挨户地对家长及孩子进行劝导,苦口婆心讲解教育的重要性,陆续将孩子送回校园;望谟县乐旺镇坡头村驻村书记刘恭利几年间风里来雨里去,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与村里的男女老少熟悉得像一家人,被誉为贫困户的“孝顺女儿”……正如旺青罗布所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够融化最厚实的冰雪。

这是一部记录青春、奉献、责任、勇气的影片,这同样也是一部记录第一书记真实心路历程的影片,他们的勇气与失落、他们的执着与愧疚、他们的坚定与柔情,都被真实地记录在银幕之上。

“近一亿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超1800人为之牺牲奉献”。屏幕上简单的两句话,屏幕下最催泪的瞬间。

影片结尾,当那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书记的照片闪现在大屏上时,全场陷入静默,不少观众哽咽落泪。我们知道,在这场中国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和用生命守护生命的交付。

此刻,无需多言,因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第二篇】

“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蒙古马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造就了耐寒、耐旱、耐力强的特殊属性,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不畏艰辛、纵横驰骋、屡建奇功,铸就了蒙古马独特的品格和精神。因而衍生出的“蒙古马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实践的熔铸,融入边疆各族人民的血脉,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重要精神源泉与纽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关键时期,这场特殊的“两会”承载着不平凡的意义。弘扬“蒙古马精神”,是时代之需,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

“铁蹄马”精神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拔。蒙古马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具有超强的耐力,特别擅长艰苦跋涉。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深水期”。“船到中流浪更急”,啃下脱贫最后的“硬骨头”就要弘扬蒙古马不畏寒暑、不惧艰险,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穿沙漠过雪原,驰骋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的精神,拿出“钉钉子”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认真落实“五个一批”扶贫政策,延伸“产业链”,拓展“致富链”,既要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又要防止脱贫人口“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灾返贫”等。以“铁蹄马”精神保障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最难一公里”。

“铁蹄马”精神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往直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贫困发生率由%下降到%……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实干、苦干创造出的“减贫奇迹”。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要将551万变为0;将%变为0的任务还异常艰巨。唯有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铁蹄马”精神勇往直前,想法设法,不惜一切代价打赢脱贫攻坚的“硬战”。“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技术”,要持续推进“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化,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案、一人一招”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激发乡村活力,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调推进。

“铁蹄马”精神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恪尽职守。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而干部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唯有发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蒙古马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促进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显,不断满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坚决杜绝扶贫路上的“形式主义”,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始终把群众关切、群众期盼、群众意愿放在第一位,从实际出发,通过“电商扶贫”“直播带货”等新技术,将有限的资源、资金限度用到扶贫脱贫工作中,不搞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铁蹄马”精神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最终如期实现“真脱贫”“脱真贫”的目标。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第三篇】

正在上映的《我们是第一书记》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以“第一书记”为引,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情感记事簿”,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是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我们是第一书记》由_出品,任杰导演,入选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扶持项目。

谈到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出品人兼制片人兼发行人张苗:“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认为有责任用电影这个我们擅长的表达方式,把这个时代的温度和感动记录下来。感谢中宣部国家电影局、中宣部新闻局和新华社,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新闻人和电影人完成了一次跨界合作的尝试。”

《我们是第一书记》耗时三年拍摄,拍摄团队深入多个贫困地区,真实再现了脱贫攻坚背后第一书记们的动人事迹。该片制片人魏骅说,他在海南当过六年记者,采访过很多扶贫干部和第一书记。“有的人质疑第一书记,说他们就是去贴标签、争荣誉的,可是当你跟他们同吃同住的第一个晚上,你就明白了。因为当万家灯火亮起,第一书记都是驻村的,家人不在这里,他们只有一个人、一盏灯,继续工作。”他说,过去他的工作只需要把有关脱贫攻坚的信息流推送到大家手机就完成了,但当新闻与电影工业相结合时,观众可以在电影里看到手机上看不到的更丰满的细节、更感人的故事。

有观众表示在观看电影时,会有一种“沉浸式”的感觉。魏骅解释,因为拍摄经历了三年时间,第一书记们和摄制组建立起了信任和情感,“有些第一书记的镜头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在被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把最真实的故事带给大家”。

电影中,西藏定日县宗措村原第一书记旺青罗布带领村民养殖珠峰绵羊,带动全村富裕,他的人生格言“翻越山峰,虽千里犹无悔”令人感佩;四川布拖县博作村原第一书记胡小明笃信“少年强则国强”,在当地教育事业中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他坚信自己在“做最有意义的事”;贵州望谟县坡头村原第一书记刘恭利被誉为“敢啃‘硬骨头’的驻村书记”,他带领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山高路远,总有人为你而来。电影让观众看到这群年轻共产党员有召必应、使命必达的伟大和不凡。片尾,那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书记的照片一张张闪现,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奉献诠释时代担当,用真实的力量感动无数被他们守护的人。影片主角之一,西藏自治区尼辖乡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日前还来到了影片的首映现场。被问看到电影中自己的感受,旺青坦言,“从来没想过自己职责所在的事情会被搬上大银幕,一开始答应拍摄其实只是为了能帮村子中的羊宣传宣传。”谈到“奉献”这件事,他说:“比我优秀的同志太多了,我只是想趁着年富力强,还能为家乡和人民做贡献的时候,尽自己的一份力。”

谈到自己心中好电影的标准,导演任杰说:“除了感动之外,一部好电影还需要能带给人爱和力量,希望《我们是第一书记》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他感慨,三年时间不仅仅只是拍摄过程,也是所有摄制组成员一起伴随第一书记们的脱贫攻坚战一起成长的过程。记录脱贫攻坚的新闻和电影,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段历史。这段光荣的历史,是属于第一书记们的,更属于为脱贫攻坚战斗、为乡村振兴事业奋斗的每一个人。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第四篇】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自3日起在全国上映以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阔步新征程的昂扬斗志。影片用一个个真实故事生动刻画第一书记们扎根扶贫一线,用热血挥洒青春、用行动诠释奉献的动人事迹,勾勒出一幅有关青春、奉献、责任、勇气的时代画卷。

“在热火朝天的脱贫战场上,第一书记们把青春热血和智慧力量倾注在祖国大地的村落上。”贵州省兴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范春明,用“震撼人心、触动灵魂、激发斗志”形容看完影片后的感受。

影片中,贵州省望谟县乐旺镇坡头村第一书记刘恭利的坚毅眼神令范春明无比动容:“她的眼神透露着‘必须行’的坚定、‘必须干’的果敢、‘必须成’的信心。”在范春明看来,影片正是通过对刘恭利这样的第一书记进行精心刻画,唤起无数基层一线干部群众的情感共鸣,也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昂首阔步新征程的豪迈斗志。

35岁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工部附中学生科科长颉顺虎,曾担任第一书记,看完电影感慨万千。

“影片中第一书记们的工作能力、朴实作风、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观影时我总是不自觉地对比,如果我是他们该怎么办?我该从何处着手带动百姓增收致富?”颉顺虎表示,“我要向这些第一书记们致敬,致敬他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魄力。”

平凡之处见证伟大。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许多基层干部都有过和影片人物类似的经历。他们因为奋斗过、努力过,在观看影片后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

身处青藏高原,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驻西藏那曲市央庆布吉卡村工作队队长王煦樟,对影片讲述日喀则市定日县尼辖乡宗措村的故事感同身受:“和农牧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让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基层落实好,帮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和心愿。”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成都动车段党委副书记代林均,曾担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烟囱村第一书记。“影片的一幕幕,让我回忆起担任第一书记时的点点滴滴。我要把这些回忆化为前进的动力,立足本职岗位,继续披荆斩棘,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代林均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许多青年观众也从《我们是第一书记》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用一部电影专门讲述第一书记的故事,在当前的电影院线并不多见,但很有必要。”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的25岁观众陈晨在看完影片后,为第一书记的故事所感动。

“影片让我深刻体会到第一书记们艰辛的付出、执着的坚守和攻坚克难的勇毅。”陈晨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将以他们为榜样,用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奋勇拼搏,在最美好的年华写下洋溢青春活力的篇章。”

71 1519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