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聚汇总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汇聚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第一篇】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书法与绘画就在不断发展、不断演进并记录着人类的文明足迹。我国古代书画起源问题,都是从伏羲画八卦和仓颉造字开始的。[1]唐代文艺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谈到了书画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书画是否同源,它们之间的同异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在《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就从“书画同源”以及“书画用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相应理论论述。他认为绘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一种现象和反映,有教化人伦的作用,并且与社会的文明也有一定的关系,而且绘画还可以表达出文字的内容,对人们以后的道德伦常及记载历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同源”的思想,在《叙画之源流》中写道:“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管》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2]他在这里指出了书画是同源的,虽然具体表现出来书法文字是象形的,绘画是图形,但一样都是能表达出人类的思想情感,并且绘画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可以说,中国画(尤其文人画)离开了书法的用笔,绘画也就很能独立存在。但是对于张彦远所说的书画同源关系,在相关资料中发现,一些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认为绘画的历史要远远早于文字,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出现了绘画,而那个时候并没有出现文字,古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日常生活状态与社会文明。而以学界共识文字的成熟应以甲骨文始,而书法的成熟大约在魏晋。笔者认为不必去追究谁先谁后,作为艺术形式只要能够表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能抒发出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表现传达出一种美感,就够了,它们都只是记录文明的一种方式。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书法与绘画都是用来记录人类文明的工具,记录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它们都是用来记载历史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抒发表达思想情感和宣泄情绪的方式。
书画的'另一个相同方面就是在用笔上的相似性,张彦远在《论顾、陆、张、吴用笔》中就提出:“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连,隔行不断,惟王子敬(王献之)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2]用笔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美的手段,张彦远认为舍弃用笔的画不可取。南齐谢赫在其“论六法”中也谈到了用笔的重要性,“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形思古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看待书画用笔方面,他觉得书画用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在强调气韵。而中国画强调的就是气韵、意境,在绘画当中很多用笔都是需要用线来塑造的,但是不同的线条与力度所表现出的感觉也是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书法的练习才能掌握国画中的用笔。所以,学习中国画之人都是先从书法开始练起,所谓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善书。看似书法是一个个独立的文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文字这么简单,它还是另一种抽象的图画,在用笔方面需要先将书法练好才能在绘画中更好地掌控线条,也就是中国画所说的笔墨,这样才能在绘画中更好地将线条的柔美、刚劲、韵律表达出来,只有很好地掌控笔法才能在绘画中更好地将笔墨情趣和力度美最大限度地发挥表现出来。例如,苏轼、赵孟頫、八大、徐渭、扬州八怪等等皆是书画兼善的书画艺术大师。现代国画大师李苦禅也曾说过:“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
中国书法与绘画所用的材料工具也都是相同的,都是笔墨纸砚,笔与墨及纸张的选取,两者也都是一样的。郭沫若在为安徽一宣纸厂题字时写道:“中国的书画如果离开宣纸则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所以,两者之间是相通的,不过是同源异流而已。笔墨线条是中国书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书法中的草书、楷书、隶书、行书等都是由线条所组成,而在中国画中线条更是能将画面营造到一种妙境高度。谢赫在“论六法”中写到过“骨法用笔”,也就是用笔的力道。赵孟頫在题画诗中也写道:“石如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同。”和“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书画中笔墨线条的重要性,也是两者都在追求的。在用墨方面,绘画中更注重笔墨的运用配合,这样才能将皴、点、擦、染、干湿浓淡更好地配合起来,反映在具体作品中。在书法中也是需要笔法间的相互配合才能把作品完善,而且在用笔时,运笔快速带过会留下非白,这种效果在书法中很常见,同样在绘画中也可以用到,一般我们在作画或者书写的时候第一笔往往沾有很多的墨,浓墨与水结合达到一定饱和度时再去书写绘画效果是不一样的,而往往在国画山水中常常会有这种浓淡墨的效果。
在中国绘画中书法也是画中必不可少的,中国画的“画”称“写”,一方面因为练习书法可以帮助提升绘画中线质,同时中国画中的题款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结合,每一幅完整的作品都需要书画的配合,作为中国文人画,仅仅画完一幅作品如果没有题款好像少了什么,款识也是画的一部分,起着调整构图作用,也就是谢赫所说的“经营位置”,每位书画者都需要考虑构图,这样才能让作品更好地展现出来,因此书画就不得不又被统一在一起了,所以说书画根本就是分不开的。
在看过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书画关系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书画有着一种源和流的分不开的关系,是同源异流而已,它们关系非常的微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史前文明到现在,文字与绘画对我们不仅有记载文明足迹的作用,更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前进的号角。对促进社会文明,反映民族风貌都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现如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继承繁荣中华的传统文化,许多中小学也都开始增添了书法教学课程,人们渐渐也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笔者看来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我们应该多去了解本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书法与绘画既能修身又可养性,我们应该多去了解书法绘画的知识,在继承的过程中将其传承与创新。为此,我们应该将书画艺术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为中华文化增添一份光彩,贡献一份力量。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第二篇】
如果说中国是一棵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树,经历了无数的电闪雷鸣、风吹雨打才走到这天,那么一向支撑着它的便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林。还记得2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是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表演场面之大,用人之多,演出之华美,再现了中国千年礼貌的精粹与魅力。让世界人民知道在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中,不但有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万里长城,还有古老的文字、四大发明、书法、水墨画、戏曲、古典舞蹈、茶文化等等。开幕式的精彩表演使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有了新的形象,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血脉。我以前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想,也许这并不是正因哺育我生哺育我长的土地,也不是正因我头顶的那一片蔚蓝的天空,也许最最关键的是正因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液,我的思想里延续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每一个中国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有如空气氤氲在中华大地上,浸润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为不一样时代的人们镌刻特定的生命印记。万籁俱寂的夜晚我们仰望星空,那启示哲人思想、灌注诗人情怀的浩瀚星空,在五千年的历史里荡漾,漾过秦汉,漾过唐宋、漫漶于明清……在奔腾的长江里洗涤过,在澎湃的黄河里沐浴过,最后呈此刻了我们的眼前。这幅历史的长卷从没停止过书写,古老的中国人民兢兢业业得记录着五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维系着只属于中国人的血脉。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生活的这个年代也会转为历史而成文化,这代人的生命也便能以这样一种另类的方式延续下去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从某个角度看它也是有生命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该热爱本国的文化,了解并发展它,彼此相辅相成才能源远流长。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第三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在涵义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习俗、文化,并且每一种文化都能映射出与之对应的文化特点,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学习语言的基本技巧来发掘不同语言背后存在的文化差异。举例而言:在学习大学英语词汇过程时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地理环境,导致培养出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思想。汉语中的“气功”以及“八卦”等词在英语词典里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而中国传统谦虚礼让的思想在西方人眼里则是虚假无知的表现等等。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知程度,以便于更好的理解英语,提升综合能力。
文化与语言的关联语言不仅仅是人类表达的一种展现形式,更是一种传递思想的道具,语言表达受到宗教信仰、价值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正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所谓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单单只包含听、说、读、写的能力,更多的是强调自身交际文化的技能。语言的决定因素就是文化,文化的传递实则是物质与精神的交流,穿越文化的沟通是目前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教育便是在打破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让不同民族共同使用一种语言成为现实。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第四篇】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也有幸接受了这方面的教育,通过多年的学习和体验,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和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还包括了文学、音乐、艺术等方方面面。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和内涵。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让我对待他人更加温润、有礼;诗词歌赋中的文化底蕴,让我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都是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所感受到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更因为它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许多文化遗产、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观念,现在仍在现代社会中涌现出新的生机和灵感。例如,在教育、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领域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它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知识层面,还包含着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指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礼、义、信、仁等都是重要的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这些基本道德准则,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增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底线和品德高尚的人。
第五段: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秉持“承传统、创未来”的理念,不断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第五篇】
李庆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一书中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死亡是一种自然的归宿。
生和死都是很自然的现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首先考虑的是过好自己的生活,没有必要去为无法抗拒的死亡和根本不存在的死后世界忧虑、烦恼。但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便有了不同的价值选择:一种是消极避世,放任自流的态度,如“竹林七贤”。另一种是自私自利,巧取豪夺,拼命满足肉体、感官欲望的享乐主义方法;另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就是:珍惜生命的存在,尽可能使人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我们无法获得生命的永恒,但我们可以通过生命创造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传予后人,使已不朽。
(二)死亡是一种令人恐惧、给人威胁的力量。
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宗教理论对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再加上亲历临死者的痛苦神态及死后的“狰狞”面目,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一种本能的恐惧感。这种恐惧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只要我们觉悟到死亡对人生的真谛,认识到日益逼近的死亡所造成的生命的有限性,那么这种“恐惧”不但不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恐慌,相反会给予我们对未来希望的某种启示和提醒。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渐近性,我们必须抓住生命历程中的种种机遇,最大程度地利用生命,赋予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无法设想,假如人类没有死亡,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的空虚、无聊甚至可怕。
正因为死亡的唯一性、不可逆性,死亡的濒临便成为一种生命外在的威胁力量。相反,“以死相拼”也成为抵御某种威胁自己最高理想和价值的最后的武器。国家正是利用这种威胁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根本的价值目标。对违法者最严厉的惩罚便是死刑。
(三)死亡是一种痛苦的解脱。
无论是来世的死亡观还是现世的死亡观都能成为它的逻辑前提。佛教中的“涅槃”让人进入一个极乐世界,道教的顺“天道”而亡就有一了百了的寓意。《红楼梦》第一回踱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好便要了,了就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如果生命的过程实在难受,有些人会以死亡的方式作最终的了结,这是对现实的绝望,对生存价值的彻底放弃。其实不然,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对个人来说,它是统摄一切的力量;对社会来说,它是构建社会大厦的根本基础,社会的一切都要来源于它。
(四)死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这里又有两种情况:要么把死亡作为追求理想的工具,认为有比生命更有价值的东西。“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多少痴情男女为爱殉情:梁山伯、祝英台化蝶而飞,罗密欧和朱丽叶相卧而死。要么把死亡作为一种灵魂的升华,把美赋予死亡本身而美化死亡。为什么成为千古绝唱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悲剧而不是喜剧。有人认为三毛的自杀既是她对荷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留恋和无奈,更是她把死亡作为“灵魂升华”的手段。她与荷西的结合是灵魂和肉体的'最完美的结合,荷西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荷西去了,她也去了,死亡便成为她必然的选择。把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寄托、镶嵌在死亡身上,使死亡本身看起来如此美丽让人向往。在这里,美好的愿望便超越了痛苦的事实,反映了人们通过死亡来延伸美好愿望的心理期待。
从李庆先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心目中的死亡观念散发着浓厚的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气息。大多数的中国人往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思考死亡,彰显、规定死亡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中国历史造就了如此众多千古流芳的仁人志士的原因。再一个,中国历史变革过程中的曲折和驳杂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在每一个历史的紧要关头,死亡观也往往处于现代和传统的交合中。由于个体生命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主流文化中突出的是为“集体”而献身的英雄和烈士,这些人往往被神化以达到某种政治教化的目的。所以,中国人的死亡观念往往被赋予政治上的意义。还有,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专制的历史,在这座政治大山的高压下,个人显得如此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当他们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时候,于是把希望和理想更多地寄托于死亡身上,要么美化它,要么使之神秘化。所以说,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念的三大基本特征。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第六篇】
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
三、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第七篇】
译:作为小人,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妥协肉体,努力增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开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表现了天的意志,不孤负宇宙给予小人的职责和才干。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由于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关于一些庞大的。却有益于他人的坏事,不要由于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善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分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自动承当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他人多体谅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相互仇恨。
5、小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小人总是从残酷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动身,一心一意促使他人完成良好的志愿和合理的要求,不会用冷漠的目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他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越自己的优点和优点,就谦逊讨教,仔细学习,想方法赶上他,和他到达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陷或缺乏,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陷或缺乏。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他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坏事,不能优柔寡断,即使教员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开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小人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小人不会纸上谈兵,做起事来却矫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心心相印的人,他们的力气足以把稳固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宣布分歧的意见,压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小人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小人就算有出色的才干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四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辰把才干或技艺发扬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取得的效果,将会招来损失和灾祸;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缺乏,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小人乎?——《论语》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誉;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理想,不凭空猜想;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敏,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义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团体在一同,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教员。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陷和缺乏,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小人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小人总是指摘自己,从自身找缺陷,找效果。小人经常把目光射向他人,找他人的缺陷和缺乏。
18、小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小人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举措也显得十分酣畅安宁。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思担负很重,就常忧虑、担忧,外貌、举措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曲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他人,后来开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他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大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失肯定加以粉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失而不矫正,这就是真的过失了。
24、小人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小人努力于基本,确立了基本,“道”也就自然发生。
25、小人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小人以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英勇的好表现。
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他人的小,缺陷比他人少而自鸣自得。
3、小人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小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看待他人。
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需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由于有蝼蚁在打洞,能够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能够由于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惹起火灾而焚毁。
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判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他人的批判意见要细心反省自己,有错就矫正,无错就当作是他人给自己的劝说。
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暖和;相反,尖酸苛刻的狠毒言语,损伤他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冰冷。
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1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坏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索就不会感到迷茫,只梦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故弄玄虚,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1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抓紧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需慎重思索,思索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意只会招致失败。
1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索,用眼细心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失掉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诲他人不感到厌倦。
16、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聚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中央,不把细流会聚起来,就不能构成江河大海。
1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宽广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1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诩。——《警世通言》
译:虽然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他人面前自高自大,自己炫耀自己。
1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2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分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劳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21、三思而先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需要经过重复的思索后才去做。
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投罗网。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能够犯错误,犯了猎误,只需矫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4、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团体时,不能由于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假设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一定会掌握的。
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第八篇】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文化教育已经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达成共识,即通过对社会文化事实的认识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了解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大学英语中文化教育因素占教学比例逐年增加,这样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融入文化教育因素的作用和特点。我国教育部也制定出相应的大学英语教训要求,其中提到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内容要放在技能运用、知识理解以及学习策略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英语的交际能力。由此不难发现,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掌握文化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语言,而了解语言又需要建立在掌握文化的基础上,二者相辅相成。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输导理论,该理论基础首先由美国科学家提出,即将文化教育的理论核心内容放在假说输导环节上,大学生通过接触高于自身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种语言输导,来提高自身对英语的理解程度。第二,构建理论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既不属于主观思想,又不在客观事物的包含范畴内,所以需要学生通过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达到构建的效果。该理论基础强调社会活动与交往在学生学习中的发展地位。
上一篇:感受父爱的初中作文范例【8篇】
下一篇:立春作文创意写作方法(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