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观后感(精选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居安思危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居安思危观后感【第一篇】
3月17日,河北路桥高速公路养护有限公司组织员工集体观看了《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八集专题片。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昔日强大的苏联,为何会走到今天这般境地,通过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论思考,逐步发现了苏共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历史原因。首先,体制改革有问题,苏共是依靠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才建立起新政权,但在长期独裁中,苏共的体制改革迟缓,使本应是人民根本利益代表的苏共的代表性和合法性受到了严重损害,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其次,党的领导权落入反苏亲美派分子手中,并受到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是苏共从内部开始瓦解。最后,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及其领导人,尤其是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
由此可见,外部的干扰固然可怕,但内部的侵蚀瓦解才是最具有破坏力的。路线要正确,方针要明确,人民要团结,这是一个国家兴旺的前提和保证。前苏联的惨痛教训教育我们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政治意识,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落实群众路线,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定,积极进取奋斗。
在看完之后,我感触很深。此次观看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增强党员干部居安思危的意识。我们要以史为鉴,牢记历史使命,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居安思危观后感【第二篇】
近日,单位组织每位党员在工作之余抽空观看、学习专题历史片《居安思危》,本人怀着高度重视和激动的心情细细的观看完毕,感触良多。本片主要阐释了苏联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特别是如何走向溃亡的过程,对苏共的垮台与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在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苏共下台后,竟然没有一个苏共党组织、一个党员公开对此表示反对或进行抗争。从表面上看,这一现象似乎令人难以理解的,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有着70年执政史和2000多万党员,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领导其人民创造过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大党。然而,从《居安思危》这部专题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曾经和人民血肉相连的政党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特权阶层的出现逐渐拉开了党和人民的距离;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政治上实行个人专权、破坏党内和党外民主,渐渐脱离了曾经是其执政基础的人民群众,苏共垮台前夕,当时的苏共领导人不仅在思想上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还在在党内监督机制上否定民主集中制,推行绝对民主化。此时的苏共已不再代表广大苏联人民,它只代表它自己,只代表仅由极少数人构成的党内特权阶层的利益。面对这样一个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党,人民当然没有理由为了阻止它的消亡而去抗争,这样,人民的冷漠与无动于衷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应从苏共的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吸取教训,不让历史悲剧再次重演。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在其成功的方面,还是在错误、失败的方面,其经验和教训对我党我国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创造了许多辉煌的经济奇迹,成就固然欣喜,但我们也不能头脑发热,必须保持清醒和冷静,居安思危,认清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国之间仍存在差距。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我党对于现在国际形势清楚的认识,以及对于自身的严格要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古人的经验和教训,是规律。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具有深远意义,它关系着党的命运,而党的命运,决定着民族兴衰、国家强弱和人民的福祸。面对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党如何才能发展壮大,带领中国走向富强,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坚持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思想。苏共垮台、苏联崩溃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失灵。尽管苏联的悲剧已成事实,但中国等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尽管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国家实施了各种拯救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没有改变。因此,马克思对资本、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就依然有效。只要人类历史的演进没有终止,无论人类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解释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本身具有科学的、理性的力量,它靠的是以理服人,只有在讲科学道理的基础上,只有让人民感受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才能有效地让人民相信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思想。二、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苏共的垮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苏共脱离了人民群众,搞起了特权化。中国共产党应吸取这一经验教训,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人民群众谋求利益,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三、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发展经济建设。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保证国家的安全稳定,才能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提高,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诚然,苏共的最终失败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在诸多原因中,必然有一种是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从根本上来说,问题主要出在苏共党内:-、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袖;二、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三、党的组织丧失了先进性;四、党风败坏 严重脱离群众;
本人作为一名在职大型国企员工和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除兢兢业业的做好本职工作外,也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我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做到:一、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中国在国际上所处的环境,敏锐观察和判断国际动向,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警惕性。二、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为党和祖国的发展做贡献。三、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四、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于社会经济建设。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只有不断改革,着眼于历史的高度,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推陈出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才能永葆青春。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祖国的命运与自己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努力,同心同德,为建立和谐社会、振兴中华,早日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居安思危观后感【第三篇】
从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人们思想束缚等,没有来得及深入细致研究改革的历史伟大意义和政治,就以“摸着石头过河”的仓促前进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和预测——这恐怕是今后给共产党人留下的历史隐患。其实邓小平同志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是精神礼貌建设,在物质领域发展过程中,没有强大意识形态的精神礼貌建设,就好比一个畸形儿,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中国正是这样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今日的巨大的阵痛!
反思80年代的改革,改革本身也没有错,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这是共识。改革怎样改?走走看看,摸摸看看都能够,就是改着改着,构成了特权思想、权贵意识——这是改革最大的败笔!逐步构成巨大的官宦集团利益链条。一切向钱看,一切为人民币服务,把人们、民众彻底忘却了。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深有体会,上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改革的举措就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提高地方政府的参与权、话语权,只要地方政府加大教育的投入,教育发展时地方政府优先有话语权,说话算话了。所以那时候高考一下子出现政策重大变化,北京的高校就是招生北京学生的比例大大增加,且这个比例不断升级。试问:北京政府的财政哪里来,谁给的?国家财政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利益链条,就是北京的孩子、高干的子女能尽可能上好的大学、享受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意味着好大学就是好工作、好岗位、好待遇,意味着好的前景、好的归宿!——这是最大的不公平!这样特权思想、意识下改革,带着巨大问号的改革成了某些人作为拥有特权的借刀石,为自我局部利益画上一个无可厚非的圆满句号,诸不知,这样的思潮在全国各个领域迅速蔓延,一时下海潮、经商潮猛烈膨胀,官宦子弟开始摸索寻求自我的生存之路,这样的历史背景不发生今日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就怪了。其实这样的过程产生今日的结果都是一种必然。
还有借助改革大旗(实际是幌子),国有资产很多流失,流入地方政府以及个人腰包。显性流失就是一夜之间把国有资产瓜分、变成个人私有财产;隐性流失把原先属于国家划归地方,把全中国人们的共同财富划给局部利益机构——这种改革一夜之间某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倾吞国有资产,一夜暴富。把国有资产划给地方同时,地方政府也千方百计打造自身利益链条,把国家、人民给一步步忘记了,忘记了国家与地方政府关系,把国家给的利益当成自我的特权,官宦横行,猖獗泛滥,权贵意识、集团利益慢慢构成,官二代开始寻求分享改革的最终一杯羹,很多的官二代开始寻求在自我能伸手的领域肆意攫取,为了人民币不惜任何手段和卑鄙伎俩,变本加厉瓜分最终国有资产,官商勾结,伸手垄断行业,如:铁路、煤炭、石油、能源、电力、水利、通讯、地产、银行等等等等,构成中国独一无二的官宦利益链条,逐步构成巨大的网络,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占据国家的核心部门和要害位置,有牵一发动全身之功力。这样大规模、习以为常的官宦利益链条网是任何国家所没有的,应对这样的形势,当局者也十分清楚,彻底铲除就会经历漫长时间和精力,甚至把自我的性命有可能搭上,如果不铲除,这股恶势力就会进一步助长和蔓延,就会把国家机器运转的满目沧桑,遍体鳞伤,让广大民众彻底失望。
试问:这些利益集团捞钱捞到什么时候是个结,当权当到什么位置是个终?如何,习近平担任组长,自我把自我推向很危险的前沿阵地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深化继续推进还是局部妥协还是彻底妥协?
居安思危观后感【第四篇】
“防空”这一词在我的意识中从未接触过,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因为从小生活在安定的年代里,没有战乱,不曾艰苦,所以不能体会防空的重要性。可当我读完《人民防空》这本书后,才感悟到:哦!原来防空是那么重要,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强盛,捍卫着一个国家的尊严。
顾名思义,人命防空是指让人民群众一起防备敌人空袭和消除空袭的行动,被简称为人防。而民防就是把民众参与实施的战时防空与平时救灾结合,成为民防。人防和民防都是我国国防的核心部分,是促进现代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让全民一起来参与的重要事业。因为防空是一项需要时刻准备的任务,所以“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是人民防空的三点工程。
在我国《人民防空条例》中规定,人民防空的任务是:根据现代战争特点,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采取防护措施,与敌人的空中袭击作斗争,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避免或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人民防空是必须贯彻执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可见,人民防空是被我国极度重视的一项实施方案,人民防空能为我国人民带来安宁与和平。
人民防空是一项长期的战备任务,因为只要帝国主义仍在,战危就一直不会散去。所以我们不能让现在的片刻安宁麻痹了我们的思维,人民备战也就不能停止。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的杀伤力也越来越大,在未来的战争中对居民造成的伤害也必然越来越大。因此,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加强人民防空的建设是当今核时代的需要,它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现在,我相信,只要配合国家人民防空建设。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是最强大的。我们不能忘记抗日战争时的耻辱玉血泪,那是我们血的代价,是我们用血肉之躯重塑新中国时的艰难与险阻。现在,我们应居安思危,好好的为国家的将来做好一切准备,这样才会有备无患。
合上书本,“人民防空”这四个大字早已深入我的内心,久久不能挥去。为了祖国的将来,为了走向世界的顶端,我们应该认真的读书,好好的做一名国家未来的小主人,我们还要不断创新,不断强健体魄,让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的顶端。我坚信,人民防空将会越来越受广大群众所重视,祖国也会日益兴旺、发达。
观看《居安思危》有感【第五篇】
虽然已经是二十年前的旧事,苏东剧变仍然是今天的人们会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就像一场无法预知结局的电影,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它如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给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原两大阵营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一直试图描述和解释这段历史,但并没有达成一个共识,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但不管怎么说,苏东剧变结束了冷战的对立格局,也重写了人类合作与抗衡的永恒主题。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就是一本以社科院为主角,代表了中国主流学术界对苏东剧变看法的书,该书汇聚了大量对苏东剧变史料的研究分析,最终得出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根本原因的结论。虽然我认为这本书也避免不了中国学术类专著先有结论后作分析论证的套路,但这本书翔实的内容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并让我想起学生时代对苏东剧变的研究和写过的1篇文章。重新拿起这篇文章来看,当时的立足点更偏向经济,认为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化推进的太快,当然这是我分析复杂问题的一个角度,而苏东剧变的原因显然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上这么简单,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及历史因素。用1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涉及这么多方面显得面面俱到,也失去了研究价值,一个角度能解释清楚,已经殊为不易,从这点上来看,我对《居安思危》这本书的立意是认可的。
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是应该更加关注于分析苏东剧变本身,还是要纠结于在各种不同的角度中选取所谓最有价值的角度,即书中所提出的“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书中把大量篇幅用于证明苏联的解体不是由于苏联的制度有问题,而是由于苏共的领导集团逐渐脱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谈到“一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史,同样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并且是一部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史”,话说到这儿,刚好应证了作者曾经提出的“对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根本原因的不同解读,本质上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不同研究者的不同的研究立场”。作为中国主流学术解读的权威性跃然纸上、旗帜鲜明、不容反驳。
但这个社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声音一个观点一个角度可以睥睨天下的时代,在这本书之外很多分析讨论苏东剧变的资料中,我找到了东欧经济转型问题专家金雁博士的文章《苏联解体20年祭》,学生时代对经济转型问题的研究看过不少金博士的文章,曾给我很大启发。这篇《苏联解体20年祭》站在一个和《居安思危》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引用了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话“我不认为我们有别的什么道路可走”,认为苏联体制的垮台有其内在逻辑,并不能归罪于哪个个人。苏联“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国家干预无所不及、混同民主与福利的需求,最终导致了这个体制的崩溃。描述东德情报机关史塔西监视和窃听持不同政见者的电影《窃听风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东国家对国家的公权与个人信息自由之间界线的无视,社会国家化、权力集中化,这一切让半数的苏联人不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社会正义的社会中”,丧失了苏共的执政基础。
不管是《居安思危》,还是《苏联解体20年祭》,都提出经济学家一直强调的斯大林模式或僵化的苏联及东欧计划经济模式,并不必然引致整个体系的分崩离析,这当然是合乎情理的判断,但不可忽视的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不可避免会带来人们精神生活上更高的需求,以及对个人权利和保障的重视,这一切如果能推动体制向着有利于普罗大众的方向转型,这种经济层面的转型就是可持续的,反之则会因为体制的固化或利益集团的裹挟最终影响到经济转型本身。罗杰斯在他环游世界的游记里提到,苏联用价格管制和出口控制保证了国内的低物价和几乎为零的通货膨胀率,但苏联的物资还是匮乏,体现在生活用品上极为明显,一方面能买到的东西少,另一方面能买到的东西与国际比价格极低,这种封闭的计划经济带来的低效率、官僚主义和腐败最终葬送了不仅仅是苏联人民而且也包括苏共党内,甚至领导集团对体制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的转型显得顺理成章,在苏联却又来得迅雷而不及掩耳。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讨休克式疗法和渐进式改革的利弊,中国的专家学者诟病萨克斯的休克疗法把俄罗斯带入了一个难以恢复元气的低谷,而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却一步步取得巨大成就。从短期经济效果来衡量这种说法也许没错,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俄罗斯是长痛不如短痛的爆发式解决问题,而中国却把真正的难题推向了以后。陈志武也提出中国渐进式改革难以为续的原因在于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推动改革的动力消失了,中国很有可能会掉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反观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体制转变完成之后经济逐渐恢复增长,部分东欧国家甚至步入发达国家队列,市场的基础一旦确立,要止步不前甚至倒退都是不可能的了。
在苏东剧变发生之后,冷战刚刚结束之时,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预言到,最后的历史是自由民主的历史,在自由民主阶段,人类获得了平等的认可,历史也就终结了。但苏东剧变后二十年的今天,历史并没有终结,从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经验来看,从独裁到自由民主的过渡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必然历程。苏联解体之后,许多所谓第三波民主转型的国家都未能如外界所期盼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民主政体,而产生了一种结合了民主原则和威权治理的“混合体制”,有人说这还处在过渡阶段,但这种稳定的状态却往往让我们质疑过渡阶段将持续多久,这也使我们回溯到弗朗西斯。福山的老师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构》中所强调的文化传统在文明冲突中所起到的作用,即自由民主的文明在西欧__文化之外地区的适用性问题。
苏东巨变前的二十年,是利比亚的八月革命,卡扎菲夺权上台,而苏东剧变二十年后的今天,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的威权政府纷纷倒台,卡扎菲不知所终,有人把近期的政权交替称作“阿拉伯的春天”,但看看苏东剧变后的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千差万别的政治局面,我们很难判断春天之后是灿烂的盛夏、萧瑟的秋日还是西伯利亚平原的寒冬。世界历史的滚滚巨轮不会为一两场变革而止步,人类文明也不会因为政体的更迭而倒退,我们在这里探讨苏东剧变,一方面是要有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从更多角度、更广范围得到一些启示,能帮助我们去思考。毕竟,解释历史的价值不在于真正拿历史指导现在,而是为了不忘却,唯有不忘却,才不至于重蹈覆辙。
上一篇:《变形记》观后感通用5篇
下一篇:话剧少年黄大年观后感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