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感人故事精选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经典感人故事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经典感人故事【第一篇】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二。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
我国着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 “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三。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皮尔 保罗校长“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
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经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在此后的40 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四。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五。赞美是暗室中的一只蜡烛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电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风吹过的晚上)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象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永远是天使!
六。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 门弟 子。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时,看到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 子,却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七。正人先正己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
“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八。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
“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九。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
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
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是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
“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腊兰?!”这位朋友惊呆了。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的人又多了一个,他不无感慨地说:
“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十。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经典感人故事【第二篇】
“大胆的变化”,虽然促使心理电影形成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和表现手法,但同时也带来了“无视传统叙事结构”的评价,从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饱受争议。经典叙事理论经过前人不断积累、总结和认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本文以《二次曝光》为个案,将心理电影纳入到经典叙事理论之下,探讨心理电影与经典叙事理论的诸多契合关联,以期明晰心理电影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特色。
一、悉德?菲尔德电影“范式”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二次曝光》是一部由李玉执导,范冰冰、冯绍峰和霍思燕领衔主演的中国电影,是一部典型的以自我救赎为主题的心理电影,充满着“过往”和“当下”的不断穿插,“幻觉”与“现实”的情感错位,但正如悉德?菲尔德在经典模式的基础上为电影故事总结了一个基本“范式”,其中包括开端、中段和结尾三幕,以及第一幕和第二幕结束部分的情节点。所谓情节点“任何一个偶然事故、情节或大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他转向另一个方向。”[1]
《二次曝光》其实是“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影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关于童年创伤和残酷真相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背叛的故事;第三部分是一个寻找记忆的事件。“寻找记忆”作为关键事件将“母亲之死”“幻觉世界”这两个故事固置在一起,形成了“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而无论是一个故事,还是两个故事,它们都有故事最基本的结构,符合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
“一个故事”。开端,母亲之死,童年遭遇母亲被杀变故的宋其跟随刘建长大,她在养父车祸去世后的一次远行中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导致精神崩溃;中段,幻觉世界,宋其开始产生幻觉,并在幻觉中因遭遇感情的背叛而杀人逃命;结尾,寻找记忆,宋其从幻觉中清醒,寻找丢失的记忆和人生;情节点Ⅰ,宋其远赴新疆,发现母亲被杀真相;情节点Ⅱ,幻觉消失,宋其清醒。
“两个故事”。“母亲之死”,开端,与宋其相依为命的母亲惨遭杀害;中段,抚养宋其的刘建车祸去世,宋其在养父日记的指引下远赴新疆;结尾,宋其在发现母亲被杀真相后精神崩溃;情节点Ⅰ,母亲被杀;情节点Ⅱ,发现“父弑母”的真相。“幻觉世界”,开端,原本工作顺利,爱情甜蜜的宋其在偶然间发现男友与闺蜜(周小西)对她的背叛;中段,愤怒的宋其杀人逃跑,并在逃跑期间误杀警察;结尾,宋其报警自首;情节点Ⅰ,宋其发现丝巾,产生怀疑;情节点Ⅱ,宋其幡然醒悟,决定自首。
无论故事如何地进化或者变革,或是被怎样地分割和细化,电影都有最基本的形式和内容结构,也就是它的“范式”,这是故事不变的元素。
二、克洛德?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法国叙事学家克洛德?布雷蒙在《叙事逻辑》一书指出“任何叙事都遵循一个具有双重可能性的基本序列”,而基本的叙事序列能够产生若干复杂的组合类型。其中有三种基本的可能性或序列组合类型:连续、嵌入、并列。
电影《二次曝光》从“一个故事”的叙事时空来说,属于“嵌入”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影片有着基础的序列,伤痛―迷失―救赎。“母亲之死”带来的童年创伤为宋其精神崩溃产生“幻觉世界”提供了可能,促使行为得以实施。而在幻觉行为实施期间,影片叙事时空发生改变,从现实到幻象,从主人公的外在行为表现到其内在精神展现,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故事,一个全新而完整的叙事序列。幻觉中,宋其发现男友与闺蜜背叛了自己(行动的可能性),然后愤怒杀人(行为的实施),最终报警自首(行为的完成),这是“幻觉”序列的结束。此时叙事时空也再次回归原来的现实,而“记忆的找回”也作为行动结果完成了整个序列。
从“两个故事”的内容和情感主题上来说,影片属于“并列”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幻觉世界”除却其产生原因,在故事内容上和情感主题与“母亲之死”完全不同,“母亲之死”,关于寻求母亲被杀真相,关于亲情;“幻觉世界”,关于爱情背叛,关于爱情。两个故事相对独立,形成了两个并列的叙事序列。但与布雷蒙的理论不同的是,这两个序列不是由同一“动作”在不同序列中的不同功能而产生联系的,而是如同两匹完整的布被“寻找记忆”这一行为“缝合”起来,建立结构上的联系,通过人物、情感、情境以及事件“相同性”做到内容上的融合。
借助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和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分析,我们可知,时空交错、记忆闪回作为心理电影的标志性元素大量出现在影片中,但它们并非“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并非杂乱无章地聚集在故事里,而是被强而有力和坚实的结构维系在影片叙事中。
三、普洛普“行动范畴”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人物研究
在故事中,人物是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是矛盾冲突的载体,是叙事的核心,更加是作品创作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普洛普在自己的叙事理论中将故事中的人物划分成了七类,称为七个“行动范畴”,分别是反面角色(侵犯者)、捐献者(施惠者)、助手、公主(被拯救的人)、送信人(委托人)、英雄、假英雄,和他们“各自的表演者”相对应。而这七类人物是由他们在故事任务中担任的“功能”来决定的。
《二次曝光》讲述的是主人公面对童年创伤与残酷真相时,深陷幻觉,自我救赎的故事。在自我救赎主题中,“英雄”“公主”“恶棍”三者往往是重合的,主人公要拯救的是自己,要战胜的也是自己;虽然“不曾离开”的刘东看似是主人公宋其的精神依靠、“白马王子”,但他在宋其深陷幻觉、努力挣扎时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帮助,是一个“假英雄”;反而是郝医生在宋其清醒后帮助她找寻丢失的人生,充当“帮手”。
借助七个“行动范畴”,影片人物的关系和功能将会更加清晰,而“行动范畴,并不完全等同于影像中的某一专属人物,而是强调故事中不同段落和情节发展到不同时刻文本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2]。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二次曝光》同一人物不仅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中担任不同的“行动范畴”,而且在同一叙事时空也被赋予多重的“行动范畴”。
四、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结合
《二次曝光》作为一部心理电影,承担了解构心理和叙述故事的双重任务。影片将大量的精神分析融入叙事结构和人物设置上,蕴涵于在“母亲之死”与“幻觉世界”的内在关联中,做到经典叙事理论与电影心理解构的结合。
“两个故事”,不同的叙事时空,相对独立的内容,却被影片用各种元素的“相同性”联系起来,建立了“母亲之死”和“幻觉世界”之间的投射关系。“幻觉世界”如“梦”一样是现实中“所见、所说、所欲与所为”,只是那现实中的事物、行为和情感已丢失了原有的逻辑载体,它们被打乱,重组,最终重建在一个全新的故事里,连同自己的欲望也在这一个世界中被具象地表达。杀人工具“橙色丝巾”作为主人公宋其对“死亡”的记忆深深印在脑海里,所以它在“幻觉世界”中再次成为杀人工具;宋其在母亲死后被带回刘建家时的那场雨已经与她的悲伤和痛苦建立了深深的联系,所以当在她“幻觉世界”中发现男友与闺蜜的背叛时,天空下起了雨;两个叙事时空内都有“车祸”,两次都发生在刘建身上,宋其都是无能为力,两次都引起事情发生转变。现实在幻觉中渗透,表达。
人物作为最为具象和最具戏剧张力的叙事元素,是影片解构心理的重要工具。“两个故事”中,名字相同的人物拥有不同的身份,却有相同或相似的叙事功能或情感功能。“幻觉世界”中人物的设置承载了主人公对于“母亲之死”中人物的情感和欲望。
影片中相同的道具、事件、场景和精巧的人物设置遵从经典叙事理论和心理投射原则,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欲望外显在故事结构和人物中,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实现了对主人公的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达到了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完美结合。
五、结 语
通过对《二次曝光》进行经典叙事理论的分析,我们得知心理电影并不是大众批评的那样“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影片不仅进行了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更是符合了经典叙事理论的基本结构和人物设置。
经典感人故事【第三篇】
1、取譬古事,寄情于典。古人古事与今人之事,由于时代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由于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二者又有相同、相似、相通之点,写诗作文取譬古事,寄情于典便成为用典的方法之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有“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容易”,连用了“蚂蚁缘槐夸大国”和“蚍蜉撼树”两个典故。前典出于唐人的《南柯太守传》,说有个叫淳于棼的在大槐树下醉卧作一梦 自己招为大槐安国驸马,生儿育女,作太守20余年。一梦醒来,大槐树下有一大蚁洞,堆土而成城郭台殿。故事说明蚂蚁不过是借助大槐树的蔽荫而建立了自己的洞穴,却自以为气派无比。借此典故喻指那些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内外反动派,自恃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四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实则不过如蚁穴之不堪一击。“蚍蜉撼树”典出韩愈诗《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原是嘲笑、斥责那些诽谤李白杜甫人。借用此典故来喻指内外敌对势力妄图歪曲真理,谤伤坚持真理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过如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取譬古事、寄情于典类似修辞中的比喻格,二者都有打比方的意味,但比喻修辞中的本体和喻体特点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显现,其含义比较单纯,而寄情于典的方法,典与情的关系则更隐曲,耐人寻味、琢磨,其含义更为深沉和丰富,收到借古道今,言不言之言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玩味的余地。
2、暗藏古事、若从己出。这是一种看似无典实有典的用典方法。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诗文所用词语中似乎已明示无余,然而却有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在其言外,读者必须对典故作一番分析,才能把握其内在的意蕴。若不知其用典,则止于词语的表面含义,与作者用意相差甚远。《水调歌头・游泳》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句,乍一读,似乎如白话语句,含义单纯而浅显,却不知由于用典而蕴含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三国志・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从建业迁都武昌,百姓怨声载道,有人上书谏阻,引用了当时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表达人们对旧都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作者对原句加以点缀,不仅道出由长沙到武汉的行踪,而且包含了到处是名城,处处都有可爱的风物,抒发了对家乡故土,对这两座城市的一往情深,透露出对故乡山水风物的浓浓的爱意。这浓情、这意味如果不是用典,仅用语句的表面意义是难以表达的。这种暗藏古事的方法,妙在一个“藏”字。“诗贵含蓄”,有“藏”则有诗,无藏则无诗。行文作诗暗藏典故,俗中见奇,才是上乘之作,历来最为人称道。王骥德《曲律》对此做了非常形象又非常贴切的比喻:“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饮盐水觉其味而不见其形,比喻真是精彩。
3、反用旧典、翻新出奇。反用典故,自古被文人学者公认为比较巧妙的用典方法之一。翻前人故事,创造出新的境界,别具幽默、诙谐、含蓄、讽刺意味。反用典故从语言形式上说,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其意而用之,即不用反语,却能体察出相反意义。如词《清平乐・蒋桂战争》描写红军建立根据地是“收拾金瓯一片”。这里用了“金瓯无缺”的典故。“金瓯”喻指国家疆土象金属的小盆小盂一样完整无缺。《梁书・候景传》记载萧衍夜出视事,到了武德阁,感慨说:“我国家犹如金瓯,无一伤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用“金瓯”喻指当时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土,土地革命治理好其中小小的一片,暗含的讽刺意味是直言所不能表达的。“对牛弹琴”一语本来是讥笑“牛”蠢笨无知,不懂道理的。古代音乐家公明仪为正在吃草的牛弹奏优美的乐曲,可牛无动于衷,“伏食如故”《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却一翻旧意,用来讽刺那些不看对象,脱离实际,空发议论的人是“对牛弹琴”。另一类反用典故是反其语而用之,增改某些字以达到表达相反意义的目的。《采桑子・重阳》有“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句。典出李贺的《金铜仙人楚汉歌》,说三国时魏主曹睿派人到长安去拆铜人,铜人不忍离别故土,潸然泪下,用“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说天地如果有感情的话,见了这不忍离别的凄楚情景,也会为之悲伤而衰老了。这里化“天亦老”为“天难老”,与“人生易老”相对举,道出不变的自然法则。反用典故,来自艺术思维中的对比联想,是由对某事物的感知而引发对与该事物有相反性质或形态特点的另一事物的回忆。如听见朗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喜悦诗句时,便有可能想起“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这抒发悲凉情怀的另一诗句来。但它又不是简单的反面比衬,而是一种融会于心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经典感人故事【第四篇】
关键词:经典文学作品; 兴趣; 感染; 体验、积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28-001
大班的孩子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较中小班孩子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以下就经典文学在大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粗浅的感受:
一、营造课堂氛围,幼儿提高兴趣
在教学《冬天过去是春天》一课时,先播放一段有北风呼呼吹的音乐作为情境导入。当播放完这段音乐,孩子们还沉浸在优美动听旋律中时,我便关掉录音机,询问小朋友听到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是冷还是热?这音乐和哪个季节能起来?然后再播放一段有鸟鸣、流水的音乐,让幼儿体会代表春天的音乐,并让幼儿描述他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导入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创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纷纷踊跃回答。接着再播放一段比较抒情的音乐,让幼儿想一想,春天到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最后我出示课件: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小动物们在快乐地做游戏。孩子们通过听、看、想,理解了北风呼呼地“歌唱”,实际上就是风吹的声音并且让他们知道冬天也是不可怕的。通过欢快的鸟鸣声、流水声,让他们想象春天的美丽。最后看着制作精美的课件,听着美妙的音乐,让幼儿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美的熏陶。
二、教师情绪渲染,幼儿情感升华
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叩击幼儿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幼儿的心田。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导入故事时我饱含激情地说:“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家里很穷,在过圣诞节的时候,那些富人们都在大吃大喝,可怜的小女孩不仅要出去卖火柴,而且连饭都吃不到,外面还在下雪,她是又冷又饿呀!这个小女孩非常的可怜,她没有吃没有穿,而且也没有亲人们的关心,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当孩子们听完故事,他们情不自禁地安静了下来,没有人讲话,都沉浸在了这个故事的氛围之中,还有几个孩子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当我问起孩子们有什么感受时,孩子们都踊跃发言,都说感觉很难受,对小女孩非常同情,有一个孩子还说:“我们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爸爸妈妈的关心,比起卖火柴的小女孩,真是太幸福了!”孩子们的出色表现让我大感意外,也深受感动! 接着我问:“那你们身边有谁需要我们的帮助吗?”小朋友马上说了很多,有残疾人需要帮助,还有那些经历了山洪或地震的人们,还有那些山区因为穷读不去书的人……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很质朴,但是,我相信善良和爱心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发芽了!
三、情境表演体验,幼儿理解内涵
体验指的是幼儿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言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有利于幼儿敞开心扉,更能促进幼儿对故事人物的情感体验。如在《白雪公主》的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故事讲述让幼儿了解了人物,然后让幼儿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如,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猎人等等。体验其中的悲与喜、惊和险,以及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幼儿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在完成,而且连魔镜这样的小角色。小朋友们也演得非常的认真,整个课堂被一片热闹气氛包围着。孩子们非常热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演绎着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而没有参加表演的小朋友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快乐、而悲伤、而担忧,伴随着笑声、眼泪和掌声,孩子们们不仅掌握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还了解了故事的内涵。课后,他们都跑到我身边来,告诉我,皇后真恶毒,不喜欢她,白雪公主好善良,所以,小动物也很喜欢她,而且他们还告诉我,小朋友在一起也要互相关心、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要做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让我深受感动。
四、积累作品知识、幼儿经验迁移
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幼儿畅游其中而引起幼儿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但是由于幼儿经验的缺乏,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而经典文学的可贵特质是诗文中蕴涵着一种引发向上的力量,是心物交感的结果,幼儿乐于接受,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经典文学去激发幼儿的情感。教学《绿色和灰色》一课时,我通过运用课件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聪明而有爱心的兔子和狡猾的大灰狼智斗的战场。把幼儿的想象带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让孩子们跟随着故事中角色的心理变化而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掌握了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孩子们很快把画面中不正确的行为找了出来,并讲出了应该怎么做,在其后的生活中,孩子们知道去帮助身边的朋友,知道要关爱身边的小动物,乃至花花草草。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的材料,更是认识感悟生活的老师,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
五、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幼儿展开想象
下一篇:鲁西西传读后感汇总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