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1

边建松

一、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学生真的难以接受现当代诗歌吗?

无庸置疑,当代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宁可读小说散文等现当代文章,也不读现当代诗歌。我们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诗歌国度”,一向有写诗读诗评诗的传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文体的陌生转换。语文课堂分析讲解的多是实用文,以及少量的文学性文章如小说散文,这些文章至少在文体方面的概念表述上有相近之处:中心、内容、材料、层次、用词、表达方法……而诗歌在文体方面的概念上的表述是分行、省略、押韵、意象、感情流动……加上诗坛变化多姿,风格多样,新奇之作不断,的确造成很大的阅读难度。2、学生的阅读习惯。于是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造成冲击。其他文体是朗读,诗歌是涵咏;其他文体抓材料归纳中心,诗歌是从意象中捕捉感情流程;其他文体对语言、感情、技巧的要求不如诗歌高。3、教师的学识修养。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他们对诗歌的了解还是大学《文学概论》里得到的知识(大概是十几年前编写的吧),时代在发展,诗歌理论也在发展,而早先很多文学史又只重思想内容评价、轻艺术技巧分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对诗歌的阅读写作是不多的。因此,遇到诗歌篇目,就感到不太好掌握备课的尺度,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也就不言而喻。

其实,这种情况跟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知识渴求是不协调的。中学生完全可以读懂、写好诗歌,甚至包括现代派的诗歌。我举几个例子。其一是开创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兰波,16岁发表诗歌,18岁写成《醉舟》等著名诗章,20岁出版《地狱里的一季》,21岁出版列入世界名诗集的《灵光集》;⑴其二是苏联的叶赛宁,20岁发表名诗《白桦》,入选苏联中学教材,被著名作曲家叶普科琴作曲,现在又入选新教材高中第二册《语文读本》;⑵其三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19岁出版处女诗集《生活与诗歌》,风格兼有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特色。⑶那么,中国呢?诗人海子19岁写出被中国诗歌界一致好评的《亚洲铜》,25岁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已入选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第3课。⑷这些在世界上有影响的现当代诗人的年龄和我国在校中学生差不多,他们能够在这个年龄段写出这些好诗,对我们语文教师是一个不小的启示:对中学生来说,接受现当代诗歌的难度并不太大。而且我手头有一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诗歌选评》,发现其印数达2万册之多;⑸还有一些学生拿着徐志摩、席慕蓉等人的诗作向我请教,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学生对诗歌的喜好。

诗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诗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巧妙地宣泄感情发生、延续、收结的流程,对学生有天然的感召,因此诗歌容易被学生接受。假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文体特点,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教师自身的修为,指导学生读诗、写诗相信不是一件难事。这在语文教育界集体重视文学教学的今天,重视学生心灵教育的今天,也有莫大的意义。

二、一点来自自身实践的体会:感知语言、分析内容、领悟技巧

我是一名诗歌爱好者。大学时是校诗社社长,毕业后参与组织跨地区民间诗社——绍兴龙山诗社,在公开报刊发表诗歌和诗评近80篇(首)。平时常阅读和写作诗歌,从自身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诗歌,必须做到能够感知语言、分析内容、领悟技巧。如果没有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没有对内容深层次的把握能力,没有对技巧独到之处的领悟能力,就不能使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那么,怎样尽快有效地指导对诗歌只有粗浅认识的学生,使他们有个比较实用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呢?我从文本阅读的角度,站在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尺度上,在课堂教学中按“读熟/感知——读懂/分析——读透/领悟”三个步骤指导学生学习诗歌,务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也能够按此模式自学诗歌。

读熟——感知诗歌的格律和分行。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⑹。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讲究对偶,学生容易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但很多学生有误解,认为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是没有这方面要求的,更有学生对诗歌格律的认识是模糊的。为了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多的认识,我结合课本有关内容,介绍了世界诗歌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格律诗转到自由体,外国20世纪前的许多诗歌是格律形式出现的,如雪莱、拜伦、普希金的诗歌大量的是格律诗。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介绍了停顿、押韵和分行的常识,帮助学生朗读和理解诗歌。

要朗读好诗歌,除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还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这是因为作者流沙河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好的译诗也会注意到语种的区别,尽可能把格律的形式翻译出来。“以顿代步” ⑺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以语义为单位的自然节奏的停顿代替外国格律诗的“音步”)。《致恰达耶夫》原诗每一行分三个音步,译者戈宝权处理为每行三个停顿,加强译诗的节奏感,略举几例: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通过朗读的比较学生发现,句内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比按词语节奏停顿要好,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

关于押韵,我着重让学生整体读诗的基础上理解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不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体会出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致恰达耶夫》中押亡、样、芒等字的“ang”韵,显得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未来必胜的信念。这些韵脚都很好地为思想感情服务。

不少学生认为诗歌一句一行,对如何处理分行没有什么要求。为了避免误解,我以《大堰河》中的一句为例: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这里分行一是合乎每行内部的停顿(每行顿三次),二是合乎感情节奏(两行安排为一行,读起来太拗口,影响抒情速度)。这样,学生强化诗歌朗读获得朗读技巧的同时,也体会了诗歌的感情节奏,很好地为分析内容和领悟技巧作准备。

读懂——分析诗歌的情感突破口。

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受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这就是“灵感”。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事物,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正如瓦雷里所说:“一个意外的事件、一个外界的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一张脸、一个‘题目’、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人的诗情。”⑻

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的写作情感状态密切相关。郭沫若写《女神》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感情、个人激愤,便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找到了喷火口。”⑼如果不是一次被捕,一场大雪,艾青的《大堰河》恐怕会是另一番味道,而兰波的名诗《元音》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穿裤子的云》,完全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意象。作者找到了突破口,强烈的感情才找到一个泄口,喷涌而出,才写成诗歌。

突破口不仅成为倾泻感情的源头,还有深化思维延伸情感的作用。因为诗人最初的思考毕竟还较粗糙表浅、不够成熟,随着突破口的发现,情感在不停地流泻中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开拓出新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⑽。如果阅读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理顺突破口与诗歌情感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有助于对诗歌文本的读解。普希金正是因为对恰达耶夫写作,而恰氏又是对普希金的自由思想有着深刻影响的人,理解这一点,学生可以更深入体会其诗对自由的感情流向:幻灭——期待——号召——展望。艾青正是因为雪,想到了大堰河的凄凉身世,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

我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把握情感突破口和诗歌蕴涵的整体情感的关系,采用“抓突破口——理感情流程——析思想情感”这一主线组织课堂结构。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已能够独立分析。如舒婷的《致橡树》,先抓突破口,是借用木棉对橡树的倾诉,其实质是女性对男性的倾诉,然后指导学生再阅读全诗认识,发现其情感流程是由反到正,其情感内容是女性对爱情渴求平等的观点。

读透——领悟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

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才华的诗人都在不断创新,于是出现了内容和技法上新颖别致的文本。可以说,诗歌是最具有创新意识、最需要创新意识的文体。当然,内容上的创新比较容易接受,但技法上的创新则不好把握。不少学生接触过诗歌,常常有这种困惑:读了诗歌,也有点感动,可就是不知道这份感动是怎么来的。尤其是接触到像威廉斯(美国意象派诗人)、西川(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作品,简直就找不到阅读的法门。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向学生讲授诗歌艺术表达技巧的问题。

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只是为技巧而技巧,为艺术而艺术,是不适当的。诗歌技巧归根到底是为更好地表情达意的。我们现行教材(如老教材第三册诗歌单元),说到抒情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抒胸臆,一是借景(物、境)抒情。这给我启发:分门别类也许可以说是最好的指导方法。从诗歌表情达意的角度,我粗浅地把上两种方法归纳为一重语言形式一重语言效果,并且和中学有关的修辞方法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如下,使学生可以具体操作:

直抒胸臆:呼告、排比、反复、对偶(重语言形式)

借景(物、境)抒情:比喻、拟人、暗示、象征、对比、省略、变形、反讽(重语言效果)

如《大堰河》排比、反复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具有美感,读来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段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开展。《致橡树》比喻、象征、对比、排比的运用,使语言整齐的同时也突出了借物抒情的效果。对现代派诗歌中暗示、变形、反讽等难度较大的技巧,学生虽无运用的必要,但了解一点,对阅读诗歌不无益处,我就借海子的一句诗“起风了/太阳的音乐 太阳的马”进行了分析例示,强调现代派诗歌的体验性、独异性和综合性更强,指出此句诗采用了省略、比喻、拟人、暗示等技巧,如把“风吹起来有声音、有速度”这个道理省略去了,而这声音是太阳吹奏的,风在天空运动好像马儿奔跑……学生感到分析现当代诗歌既有难度又有思路可循。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技巧是从诗人自己的经验中领悟出来、创造出来的,如艾青本来是一个画家,在《大堰河》中就凭借画家的眼光观察事物,体现在诗歌中就善于运用色彩、善于捕捉瞬间的动态,对这种出自自身经验的技巧,如果学用一致,将给学生莫大的收益。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能力,结合自己对现当代诗歌的感知、分析和领悟,我还编写了一组短诗赏析,投稿后有几则在山西《语文报(高中版)》发表。下面再胪举刚写的一例。

鹰·雪·牧人

[中国]昌耀

鹰,鼓着铅色的风

从冰山的峰顶起飞,

寒冷

自翼鼓上抖落。

在灰白的雾霭下

飞鹰消失,

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

横身探出马刀,

品尝了

初雪的滋味。

1956、11、23

[赏析]

昌耀(1936——1999),青海诗人,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韩作荣先生称作“诗人中的诗人”。本诗是他的早期诗作。

诗人善于写作中国大西北的粗犷剽悍的人文景观。本诗思维触觉敏锐,捕捉到能够象征这种人文景观的几个意象,“鹰·雪·牧人”,展示辽阔空旷的活动背景。本诗还善于在动态中把握意象的特征,鹰飞、裸臂牧人横身探出马刀,增加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伴有较实的人情味。全诗用冷色为主,铅色的风,白的雪,灰白的雾霭,白闪闪的马刀,但凛冽中自有生命充沛的豪气,反衬出豪壮雄浑的西部气质。昌耀认为真正的好诗“不可能靠纯粹的技巧取得”,“能使灵魂震撼的,还必须是灵魂的力,其获得的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灵肉的体察”。昌耀的艺术观可以作为本诗的最好诠释。

三、一句被事实证明的鼓励:“你可以写出好诗!”

对中学生要不要写诗这个问题,许多教师肯定会回答:到现在为止,高考一次也没有考过诗歌写作。言外之意是,学生不必要写诗。当然这样并不能说明中学生不可以写诗。真实情况是:许多语文教师本身对诗歌理解不深,既没有阅读经验,也没有写作实践,从而使诗歌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导致学生在诗歌阅读写作上“营养不良”的状况。

许多作家是从爱好诗歌逐步走向文学的殿堂的,还有许多作家在作品中援引诗歌。如我敬佩的作品充满人文关怀的山东作家张炜、我省《东海》杂志编辑王彪……有中学生时代就在《语文报》发表诗作、如今活跃的“70年代作家”邱华栋、小海、朱文……张炜小说中的不少诗歌是他根据小说情景亲自创作的。尤其是我正在阅读的陀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中,发现有大量的前代诗歌被他引用,无论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⑾诗歌增加了作品的情调,推动情节的发展,挖掘出了人物的内在品性。诗歌还潜移默化中在提炼语言的简洁、营造场景的氛围方面起了作用。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写诗益处不小。经过教学实践,我还发现:如果指导得法,中学生可以写出好诗!

我分“揣摩——挖掘——联想——修改”四步进行模仿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先根据情况选用一些便于分析、可以模仿的诗歌印发给每一位学生,以扩大阅读量,加深对课本诗歌内容和技巧的感知,多方提供可以揣摩的范本,再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大家写诗,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这时教师如果自己对学过的诗歌进行仿作,对学生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如《大堰河》一诗,我就针对排比这一手法进行模仿,写了《乡村景物》。该诗表达的感情是对乡村的怀念,因为“我”是从乡村出生成长的;感情突破口是题目,即具体的情景描绘;模仿的对象是《大堰河》的排比手段。并且把自己模仿过程告诉大家,让同学们体会:一揣摩原诗(《大堰河》)内容(暂略去)技巧(排比),二挖掘自身丰富的经验(乡村生活)中找动情点即感情突破口(乡村景物),三抓住感情突破口进行联想和想象(有关乡村的具体景物以及活动),四修改使诗歌内容集中情感强烈。

乡村景物

边建松

假如我能忘掉乡村景物

也将忘掉躲在阴影里看守樱桃树鲜红簇密果子的孩子

也将忘掉盛开白花的香檀树下拔香艾草的孩子

也将忘掉攀爬潮湿短墙在粗糙阔叶间摘无花果的孩子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2

博览、阅读、思考与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观点中所提倡的,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氛围下做到语言的积累与感悟的培养,为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阅读教学能够在学习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热爱生活、生命与祖国,而且其语感、交际能力、语言积累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而写作则是检验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交流与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文字,这种表述是具有创造性的,该过程中学生对自我和社会都会有新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教师需要注重课内外的结合,这样学生不仅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学习语文,还能在课外时间学习语文的魅力,而且不只是教师单纯的讲解授课。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手抄报等都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课内外注重读写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与教学原则相符合,也能做到循序渐进的写作。课外学习调动学生的兴趣,而通过课内外读写结合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很多写作与阅读方面的技巧,快速提高其读写能力,并提高其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素养。

2.中学语文教学中促进课内外读写结合的措施

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中学语文教材的很多内容不仅词句十分优美,语句也很精彩,学生对于课文的首尾以及过渡内容、全文结构等都要仔细观察,并可以进行借鉴、模仿,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写作素材可以取自教材内容,有很多相应的积累方法,主题归类法在其中是比较常用的。当学习完一册书之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全面的感知并梳理教材,并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为依据进行分类。例如《夏感》中,作者充分表达了浓郁、紧张而热烈的夏天,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一些词语和段落,并将这些丰富的素材运用到写作之中。还有在《济南的春天》中,有许多拟人修辞的运用,生动的描写了济南的冬天。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对拟人手法有充分的了解,将行为动作和思想感情赋予要描写的事物,将其作为人描述,使事物变得自然而亲切,人情味更加浓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其创作拟人句,熟练掌握后能够运用在写作之中,提高写作能力。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威中学语文教学注重课内外读写结合

注重写作技巧的学习在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写作的一些技巧,而教材就是学习的最好例子,学生通过模仿和借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写作能力。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取得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主要是由于教材编排通常会影响到多数的教师。现阶段使用的大部分教材的编排出使用的读写方法较为传统,最后面的单元才编排了作文教学,写作的学习要到每单元的学习完成后才能进行。如果要将这种传统破除,需要有效整合写作和阅读,在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句式、结构和意境等课文内容为依据,学习写作技巧。另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模仿文中的写作技巧,对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领悟,体会其表达的思想,在使用时能更加轻松自如,使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有效提高,有效的结合写作和阅读。

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就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引导学生认真听讲、捕捉重点、训练语感,为达到目标可以开展相关的训练活动,例如观看电影写心得、听故事写感受等;为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促进其交流能力时,也可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演讲、趣闻介绍等;为了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养成看书习惯时,可以采用让学生统计课外书籍的方式,记录并分类自己曾经阅读的书籍,而且该方法可以提高其动笔能力,以便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在日常过程中可以坚持写一些见闻趣事。心得、影评和日记等,使其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时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其学习效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注重课外学习如今,各个中学不断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师应要求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对周围的事故进行随时观察,使自己的见闻与经历能有意识的增加,可以适当说出自己的见解,积累写作素材,包括美词佳句、精彩段落、叙事方法与描法等,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学生经常做一些随笔,练习句、段的写法,将写作水平提高。另外,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习兴趣,可以开展课外活动,例如课外阅读、日记、调研影视录像观后感等,锻炼自身写作能力。

3.结语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3

一、多读多写专题训练活动提出背景

读写活动的开展是在对当前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当前,初中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作文能力有待提高,这些方面因素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1.学生课外阅读严重不足。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很难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课外时间更多的是被习题训练、考核补课等所占据,难以拥有充分的自主支配时间,也就无从谈起充分的课外阅读。

2.学生创作能力较为滞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时感到无从下笔,文笔枯涩是经常出现的现象。许多教师在学生作前指导方面缺乏有力措施,生动形象性不足,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在创作过程中感到无从下手。

3.学生阅读分析存在短板。阅读分析能力是学生开展有效阅读和积累的重要基础,许多初中生没有全面掌握阅读技巧,在阅读中无法全面地把握作品特点、写作特色,其写作技巧也无法迁移到自身的写作活动之中。

二、将读写活动融入作文教学工作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读写活动,要将其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构成立体化的教学与活动形式,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

1.设置专门的读写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专门的读写课程,教师可以结合校本课程设置的便利条件,在教学活动中开设读写课程。笔者将每天下午上课前二十分钟设置成读写训练课,每周一进行阅读写作技巧训练,周二到周五分别进行阅读积累、场景特写训练,旨在将读写训练活动纳入规范化轨道,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提供组织保障。

2.开辟专门的读写阵地。为了配合读写活动的开展,笔者针对学生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薄弱环节开辟了读写阵地,首先,在班级黑板设置了读写专栏,向学生介绍优美语段、写作技巧,以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积累和写作技巧渗透。笔者在班级还开设了优秀习作园地等,学生优秀的作文或是进步较大的作文都在园地公布,定期更换,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对读写活动的兴趣。笔者还在班级组织开展了读写小报编辑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定期编辑读写小报,从而既可以收编学生的优秀作品,又可以将读写活动的学习经验总结出来,还可以介绍一些优美的语段、文学知识等,为读写活动的顺利开展拓展空间。

3.组织专门的读写指导。在读写训练活动中,笔者侧重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读写指导,一方面是侧重于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要求:每学期不得少于8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并且阅读的重点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以提高效率,笔者结合阅读指导课对学生进行了阅读方式、阅读效率方面的技巧指点,正确选用浏览、阅读、详读、精读等不同的方式,同时善于将遇到的优美语段摘记下来,将精美作品提纲提炼出来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课外阅读对积累文学底蕴、提炼写作技巧方面的功能。另一方面,笔者还强化对学生的作文写作技巧指导,定期选择优秀的下水文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文章的写作特色,并开展同类型文章的提纲撰写,从而将分析中所掌握的技巧要点迅速得以运用,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4.强化专门的读写训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加大训练的量,除了对学生进行阅读量的规定之外,在摘记与写作训练方面也提出了明显要求,在现有作文训练篇目的基础上,每周增加一次专题训练习作、两次细节描写创作,从而进行巩固训练,并及时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掌握习作技巧。除此之外,笔者还定期组织各种展览竞赛活动,发挥以赛促学的功能,如举办读书笔记展览,将优秀的读书笔记展示在大家面前,让学生观摩学习,借鉴摘记的好方法,提高自身读书笔记的运用效率。笔者还组织命题作文竞赛、口头小作文竞赛、读后感竞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实现在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中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

5.开展专门的读写拓展。作为课堂的有效延伸,笔者在建立相应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将读写训练活动向课外延伸,与文学社团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课内外相结合、协调推进。笔者以班级建立的文学社团为载体,吸纳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开展写作研究活动,在社团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基础,又将其细化为拔高性和基础性两种形式的活动,在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细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活动的成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开展读写训练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实现乐学、会学、善学的目标,其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文学底蕴得到积累。在读写活动中,笔者对学生强化课外阅读的要求,不仅增加阅读量,而且给予他们更多的阅读技巧,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高效的阅读之中,学生拓宽了眼界,积累了知识与文学底蕴,为作文能力的提升奠定了扎实基础,达到了厚积薄发的效果。

2.学生作文兴趣不断提升。和枯燥的阅读分析作前指导相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写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枯燥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和充满活力的教学中开展读写训练,学习阅读写作技巧并加大训练量,吸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作文创作的兴趣。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4

一、依托故事,在启迪中渗透写作技巧

习作技巧本身就是一种理性思维,如果再配置以生硬枯燥的方式,学生在内心意识深处就会衍发出较强的抵制情绪,造成适得其反的恶果。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过程中,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可以将习作技巧的传授融入其中,就可以轻松地化解教学难点,强化教学效益。

例如在一次习作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在观察中关注细节的重要性,为全班同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医院的教授强调关注细节要胆大心细,并将自己的一根手指放入装满尿液的瓶子中,后将手指放入嘴中。随后,众多的实习生忍受着呕吐的模样仿照教授做了一遍。但教授告诉他们:“我放入瓶子时是中指,而放入口中的是食指。”

由这个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要学会从细节入手,关注人物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细微的表现。正是故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将观察的标准和要求巧妙地融合其中,将习作技巧自然渗透其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二、民主对话,在交谈中渗透写作技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相应的话题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习作教学同样也不例外。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交谈高手,利用交谈帮助学生搜寻素材,拓展认知积累;通过交谈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多渠道感知习作要求;通过交谈传授习作技巧,提升习作能力。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勇在教学自创习作《书包里的秘密》时,就采用交谈的方式由学生的生活逐步推向习作内容,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吴老师先从书包的作用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书包在学习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对书包的感性认知;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从书包中的试卷、玩具等不同的事物以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曾经承载着不想为别人所知的秘密……如此一来,当初还认为书“书包中的秘密”无话可写的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从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书包中罗列了众多的写作素材。

学生之所以畏惧作文,主要原因就是不会进行素材的选择。而在这一案例中,吴老师始终以温和的语气,如一位促膝好友与学生进行交谈,逐步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材料选择的技巧巧妙地融合其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益。

三、读写结合,在体悟中渗透写作技巧

习作技巧的渗透不仅仅是习作教学的任务,还应该成为阅读教学无法回避的话题。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回避对内容的繁琐分析,而要将更多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的写作策略上来,从而借助教材文本的范例感受作者写作技巧地运用。

阅读与写作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两大支柱性产物,彼此之间相互照应,彼此交融,是有机结合的整体。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将两者断裂进行,阅读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写作,而习作教学也会学生提供了阅读的理性策略,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在读中体悟写作的技巧,在读中促动学生写作的训练,才能真正发挥教材范例的价值,促进学生写作技法的真正掌握。

四、实践训练,在历练中渗透写作技巧

语文教学中我们利用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教给了学生很多的写作技巧,诸如细节的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点题的方法、开头结尾的策略等等。此时学生形成的都是一种知识,在面对具体的习作内容时,无法将这种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仍旧无从动笔,这样的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习作1时,习作要求描写一处风景,这篇习作旨在训练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在描写过程中要突出景物的特点。此时,教师以一名同学带来的风景图片为例,引导学生尝试按照不同的顺序进行描写,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四周,并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思考选择最佳的顺序,让学生在经历思考与辨析中形成选择顺序的意识和能力。而在突出景物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整体观察进行特点定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突出展现景物的特点,并学会将自己观察体会形成的感受融入其中,从而将景物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后感写作方法和技巧5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 分析研究

作文教学难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有些教师将阅读与写作活动人为地割裂开来,没有在相互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导致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笔者立足语文教学实际,将阅读与写作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本简要论述。

一、立足课堂阅读分析,教给学生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范文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示范,教师在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应当以典范的文章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方面的渗透与指导,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实现知识性目标,还要在引领学生分析研究的同时,加强范文写作技巧的指导,如让学生学习教材是怎样进行布局谋篇的,怎样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领悟其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写作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写作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置探究题、让学生汇报交流等方式,要求学生说一说在阅读分析之后的体会和收获。可以通过交流发言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教材写作技巧的感悟,以说一说的方式增强学习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巩固写作技巧。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中有一些艺术留白,或是结尾留下悬念,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契机,要求学生进行续写补充,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教师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之后,安排学生仿写同类型文章,以达到学习写作技巧的目标。

二、结合课外自主阅读,积累深厚的文学底蕴

抓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课内接触的文学作品数量有限,无法形成深厚的文学底蕴,因此,教师应当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以弥补文学积累匮乏的问题。

(一)指导制订阅读计划。课外自主阅读是学生增加文学积累、积淀文学底蕴的重要途径,而高中生在校时间少、学习节奏快,难以系统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每学期的阅读量制订阅读计划,将阅读活动安排到每一个月、每一周,循序渐进,以此促进阅读活动的正常和有效开展。

(二)给予阅读技巧辅导。在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对其进行阅读技巧辅导,指导学生怎样科学地运用浏览、略读、详读、研读等不同的方式对相关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以达到花费最少时间获取最大收获的目的。

(三)发挥读书笔记作用。在开展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与形式,让学生将成果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借助于读书笔记让学生将阅读中感悟深刻的精美语段摘录下来,对优秀的文章进行提纲式摘要,并附上自己的阅读体会点评,对文章的间架结构、写作技法进行初步提炼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写作奠定基础,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三、借助范文研究载体,开展作前指导

提高作前指导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是提升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与传统作文指导的枯燥、单调相比,教师应当通过下水作文的体验,不断提升作文教学的生动性,以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选好范文载体。在作文指导中所用的范文俗称下水作文,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前结合所教作文的类型特点要求,写作的质量较好的示范文章,以此在课堂进行分析引导,旨在抛砖引玉。有些时候,教师也可以选取满足教学需求的名家名篇作为范文,为作前指导提供良好载体。

(二)指导分析研究。教师在作前指导中可以借助于范文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对其开展认真的阅读与分析,将课内阅读教学中所掌握的分析要点运用起来,对文章进行全面的研究,把握文章的特点,提炼文章的写作技巧,加深对同一类型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通常,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思考题、指导小组分析讨论,让学生多角度分析范文,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文章写作技巧的感悟理解,为自身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学习借鉴运用。在对范文进行阅读分析和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这一类型的文章写作具有哪些技巧要点,以及自己怎样开展写作活动。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开始设计写作提纲,并将写作提纲在小组里面汇报交流,相互点评、补充和完善,为作文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改革评改模式,增强学生写作感知

作文评改环节通常会被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所忽略,其实这是一个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环节,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大胆创新,改革评改模式,增强学生的写作感知。

(一)开展阅读式互改。课后评改也是体现阅读技巧和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让学生互换作文进行阅读式互改,在深入阅读其他学生文章的基础上,按照字词、结构、手法、主题的顺序,对这一文章进行分析评定,将阅读技巧发挥出来。在评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借鉴他人写作经验,有助于自身写作能力提升。

(二)开展体验式点评。教师在每一次的自主评改中,应当有意识地选取一到两篇文章作为当众评改示范的内容,通过指导阅读体验的方式分析文章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评改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写作技法的提高。

(三)开展交流式互动。在完成评改的各个流程之后,教师还应当要求批改者与作者之间进行讨论交流,针对文章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侧重于指出文章有待改进之处,通过互动方式提高评改成效。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意义,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仝建军。浅议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转变[J].考试周刊,2008(02).

[2]李晓霞。对作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做法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3).

71 1864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