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读后感【热选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莫扎特读后感【热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莫扎特读后感【第一篇】
我爱听莫扎特的音乐,尤其喜爱他创作的协奏曲。可以这样说,没有莫扎特,便没有协奏曲;没有协奏曲,便不成其为莫扎特。
最近,我仔细聆听了仰慕已久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大饱耳福之余,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什么是音乐,什么是莫扎特之魂。莫扎特一生中为许多种乐器谱写过协奏曲,每种都有数部,可唯独单簧管协奏曲,他只写过一部,那是在1791年10月初作的。莫扎特1791年12月5日死于伤寒,9月已感染了疾病,他用音色优美而略带惆怅的单簧管吹出了自己对死亡的预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对音乐的无比热爱,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第一乐章是快板,采用奏鸣曲式。呈示部的正主题是一段生机勃勃的旋律,具有典型的莫扎特风格,它展示了一片无限美好的景象,似乎传达着作者在死亡威胁下对生命的无限渴望。乐队齐奏后,引出单簧管吹出的具有歌剧咏叹调风格的旋律,像作者的娓娓自述。在展开部中,我似乎听见单簧管在与乐队对话:
乐队:“沉思的人,能否分担你的忧郁?”
单簧管:“生命,曾是那样的美好,像清澈的泉水从泉眼中冒出,欢快地流淌在美丽的山林间。”
乐队:“这是多么美好!”
单簧管:“它永不停息的奔向前方,却终会有自己的归宿。”
“什么?”
“永恒。生命之路,就像奔涌的流水,最终要进入大海一样,最终也要通向另一个永恒的世界的。”
“别那么深沉忧虑,看开些吧!”
“是啊,我要释然地面对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也要尽我所能地发挥我的生命,让这颗陨落的明星照亮全世界吧!”
的确,莫扎特是颗多么明亮的星,他的陨落、所发出的光不仅在那一刻照亮了世界,也将永远地照耀下去。
第二乐章是3/4拍的柔板,没有乐队做引子,独奏单簧管直接吹出了全协奏曲中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一个乐句,就像秋风萧瑟,枯叶纷落的感觉一样,整个乐章充满了忧伤美。它包含了莫扎特对往事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对现实的无奈。以前听音乐我从不喜欢第二乐章,只因为它们是慢板,但我却唯独十分喜欢这部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因为它是莫扎特灵魂的体现,而我却无法用我低劣的语言描述它所蕴含的丰富哲理,也许,真像哪位哲人说的,音乐是一种语言,一种源于且高于自然语言的情感语言。试图用自然语言去完全的解释音乐,就像用牛顿力学去解释相对论问题一样愚蠢。
第三乐章是非哲理性的,用6/8拍的轻快节拍把聆听者从忧伤中带出,带进一种轻松而释然的气氛,是整个协奏曲在这样一种气氛中结束。这个乐章的旋律典雅、精致,这又是莫扎特的特色,想必他写这一乐章时,定是挥洒自如用不了一个星期。
我聆听着莫扎特的音乐,惊叹他非凡的才华,感叹他那充满苦难而短暂的一生。那我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呢?那就是无论飞多高,无论走多远,都要竭尽全力,发挥我的生命。
莫扎特读后感【第二篇】
如果说,贝多芬经过不懈的努力可以接近上帝的话,那么莫扎特就是头顶着光环陨落人间的天使。
他出身与宫廷乐师家庭,深受长辈们的熏陶,从小对学习音乐就如同婴儿学说话一样自然,有着极高的天赋。六岁时莫扎特还即兴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成功,被称为远近闻名的“神童”。有一次,莫扎特一家接受到了邀请,要到皇帝的宫殿里去演出,孩子们在皇帝和皇后他们的宫廷演奏,只有小莫扎特接受了各种不同的考验:他仅仅只目视着一位宫廷乐师弹奏了一曲难弹的协奏曲,而后又立即一音不差地重奏了出来,他还用一个手指弹出了和平常一样水准的曲子,又用一块布蒙着键盘演奏出了一首优美的乐曲,最后,皇帝都称他为一个小魔术家,皇后也送了他一件镶了宽金边的淡紫色丝绸服装。有一位英国评论家甚至这样称赞莫扎特道:“这个孩子出于本能懂的音乐比许多大教堂教师钻研了一辈子所学的还多。”之后他们又计划了一次旅行演出,开始了在意大利各城的旅行演出,自始自终都是胜利凯旋。在拿波里,他们的演奏甚至让百姓认为莫扎特手上的钻石戒指是有魔法的,让他脱下来重试。长大后,莫扎特意料之中的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宫廷乐师,后来他因为对主教的严厉管束不满而愤然离职,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音乐家艰苦的生涯。
现在你知道莫扎特为什么被称为“神童”了吧!
莫扎特读后感【第三篇】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音乐神童莫扎特》。
这本书讲的是:莫扎特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在3岁的时候,看见姐姐在练钢琴,就放下手中的玩具,跑到姐姐身边认真地聆听。姐姐一曲弹完后,他也要弹,于是,家人就把他抱上琴凳,他果真弹了起来,居然还弹得像模像样的。无论什么曲子,他只要听姐姐弹上几遍,就能记住了,而且弹得和姐姐一样好。
父亲见莫扎特这么喜欢音乐,就想把他培养成一个音乐家。于是,在他4岁的时候,他开始正式学习弹琴了。他常常坐在钢琴前,一练就是一整天。
就在这一年,父亲带着他来到首都维也纳举行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小莫扎特精彩的演奏,轰动了整个维也纳,这时,他才6岁。
7岁时,在巴黎举行的音乐会又轰动了整个巴黎。
后来,父亲带着莫扎特进行了为期10年的欧洲旅行,拜师学艺,举行演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天赋有关,也离不开他的努力。我们也要像小莫扎特一样,通过不断的努力,成为有用的人。
莫扎特读后感【第四篇】
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这个传奇的名字永远烙印在欧洲音乐史上。
其三岁能将大键琴弹奏地出神入化,五岁半小时自学世界名曲,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天赋。他的死,成了神秘的传说。相传当他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却接到了一个神秘的委托:写作安魂曲,莫扎特自以为是地狱使者传来讯息,告诉他死期将至。在心理,生理的双重打击下,《安魂曲》尚未完成竟爆体而亡。从此,莫扎特的死,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传说。悲愤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他的死,只能说是天妒英才,而一代音乐之神逝世后竟连尊严都被践踏。细雨霏霏的日子,莫扎特被送到专安葬穷人的公共墓地草草掩埋,甚至连一块墓碑都没有。音乐之神的死无疑是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损失,他死后,只留下一首首曲子在诗人心中刻上他的名字——音乐之神莫扎特。
不足的是,全书细致地叙述了音乐天才莫扎特的一生,列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将一个完全的,真实的莫扎特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对其中的人物并没有过多的评价,单一叙述为主。但将这厚厚的一本书看完,我久久无法释怀。我曾经认为这本书是枯燥无味的,前几所写的乐理令人心烦,而后,每一章的创作经历、故事、灵感来源都动人心弦。
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是属于莫扎特的奇迹,可即使再绚烂的奇迹,在现实面前,却渺小到微不足道,尘归尘,土归土,许是他的消逝太过匆促,他的早逝使多少音乐热衷者所惋惜。莫扎特是一个传奇,他用生命为世人创下了一部部音乐巨作,甚至于死前的最后一刻,完成了他呕心沥血的巨作——《魔笛》。他的音乐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而属于他的音乐是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无尽的努力使“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这个传奇的名字在18世纪欧洲音乐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是音乐之神,更有人称他为,音乐——上帝。有一种圣洁,叫音乐,有一种神圣,叫莫扎特。
音乐,是通往天堂唯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