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1

开学第一课,标志着新的成长征途的开启,这堂课上学到的东西将为新学年奠定精神基调,为学子们注入精神力量。看了2023年《开学第一课》我决定从这一课开始,做更好的自己。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聚焦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采取多地、多主题实景课堂全新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国家公园、文化地标,全景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在节目中,最让我触动的是考古学家高星的讲解,通过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讲述人类起源、演化历史,追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些深入的历史考证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今天的我们,生于华夏,作为一名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当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为明天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沉睡的心灵苏醒吧,源远流长的古文明,需要我们传递,让我们携起手来,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种理想,收获希望,让这个五千年文明历史古国,日月同辉,地久天长。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2

9月1日晚8点,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2023年《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聚焦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采取多地、多主题实景课堂全新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国家公园、文化地标。

大田是什么?无人插秧机是怎么作业的?农田里的生态循环是怎么样的?看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的实景课堂的新农人故事就知道!他们用实际行动鼓舞广大青少年博学笃行,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今年在节目中有两名江苏人熟悉的身影,他们是82岁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农技专家赵亚夫和80后返乡创业“新农人”魏巧。

魏巧是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姚桥镇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身为土壤学硕士的魏巧和农学博士的丈夫,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来到家乡2万多亩的农田上,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数字化农田种植的探索者。6年过去,他们探索出一条数字化引领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

正是受到赵亚夫的影响,在父亲的劝说下,魏巧选择回乡成为“新农人”。

赵亚夫先生64年扎根农村一线,2001年退休后,赵亚夫带领戴庄村创新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殷实的全国文明村。30多年来,他带领的亚夫团队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

不收一分钱,帮你富起来,这谁敢信?但是64年扎根农村一线的赵亚夫就是这么做的。农民不相信他的话,他就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退休后,他带领戴庄村探索出生物多样性农业的发展道路,让人类和大自然因为生态农业成为生命共同体。

“魏巧是80后,我也是‘80后’,我82周岁,还有我们的小朋友。将来我们的小朋友都是冲刺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只要我们能够肯吃苦、肯坚持,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农业搞好,早早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赵亚夫说。

赵亚夫先生还介绍,现在正和农民一起探索一条新的绿色发展之路——生物多样性农业。最后,还勉励同学“只要肯吃苦、肯坚持,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农业搞好,早早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是啊,耕读教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观看完节目,我深切感受到了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重要使命,体会到了科技农田的力量,懂得了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3

假期已经结束了,又到了新学期的开始,2023年的《开学第一课》教育传片也随着我们的开学到来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

我们的文化曾以文字的形式,铸刻于青铜,誊录于丝帛,书写于简牍之上,它们也曾以水墨丹青绘制的画作留存于世,它们生动地记录下了古人的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我们跟随浙江大学的金晓明老师一同在光影里进行了一场“千年画中游”。金老师用南宋时期的大画家马远的《蹴鞠图》向我们讲述了蹴鞠由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到了宋代迅速发展起来。

接着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了了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宋代人的生活细节的表现,虽然距离我们已经过去了1000年,但是画中那栩栩如生的画面,还是吸引着我们把它放大来细细的品味。里面有左手拿着餐盒右手拿着筷子身上穿着围裙的“外卖小哥”;让我没想到的是,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租车”服务,要是路途比较遥远的话,还能选择牛车。

我们如今强生的国力与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我们有机会见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让原本难以公开展览的一些古话珍品直接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今天我们走进了“绘画大系”,看到了一幅幅令人赞不绝口的画作,得以接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这节开学第一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了中国发展之快,也同时让我知道了我们要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我无悔身在中国,同时也为有这样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4

假期结束了,我们也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始。2023年9月1号晚上八点,我准时收看了《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主题。

节目首先通过介绍我国的三大文化工程:国家版本馆,《儒藏》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发展,我们在历史中找到复兴的答案,在文化隗宝中找到强国的意义。这三个工程,让我们深入了解到古人的文化与智慧,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烟火生活。

其中让我印象作深刻的是中国国家版本馆,他是古今中外所有藏有中华文明印迹的资源,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古籍。国宝“何尊”已有三千多年

的历史,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里面讲到当时因为差点被当成废品卖掉,还好我们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及时的发现,国宝“何尊”才躲过一劫被留下来。

《儒藏》“藏”是读(zang还是cang)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倾听《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教授,为同学们回顾讲述了世代流传的典籍背后的故事。自古以来,我们中国都是非常重视文献,整理和编纂,这些传承都离不开历代有志之士对文脉的守护,正是因为在不同时代,有着一批这样的读书人,他们孜孜以求才有了这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他还提到了汤一介老先生,是《儒藏》工程的发起者和主持人,汤一介用八个字“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这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绝不逃避,遇到责任勇于担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更应该传承中华文明的智慧,开创美好未来。

通过观看开学第一课,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性。这堂课,我们从中学习,也更加自信,强国复兴有我,我将为之努力奋斗 !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5

又是一年开学季,又到一年九月时。每一年的9月1号都是广大莘莘学子开学的日子,每年到了这一天,中央电视台都会在开学季当晚黄金时间播出《开学第一课》,也因为有了这个节目,让我们开学也多了一份国家层面上的仪式感,所以每年开学第一天,全国各地的同学们收看《开学第一课》也成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今年节目的嘉宾可谓是遍布各个行当,有北大副校长《儒藏》中心主任王博,有80后“新农人”代表魏巧,有北部战区空军某部飞行员张威,有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指令长景海鹏……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过去,有他们;现在,有我们;未来,有你们。”这是今年开学第一课的嘉宾之一,空军飞行员张威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新学期第一天,正在太空出差的神十六航天员还为全国中小学生送上独特的开学礼物,分别是“上进心、好奇心、初心”。他们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有不断探索的进取心、求知若渴的好奇心和坚如磐石的初心,鼓励我们树立志向,投身到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中。

朱杨柱说,在高三时他想过,如果上不了天,那么他就来研究上天的东西。在高考填志愿时,他唯一的志愿就是国防科技大学的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但是翱翔天际的追求和梦想在他心里一直没有磨灭。“现在我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航天员,在我们中国空间站里遥望美丽的地球。”朱杨柱说,永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的人生就一定会有收获。

桂海潮表示,他要送给大家的礼物是一颗好奇心。“20年前,正在上高二的我从校园广播里听到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心中点燃了对航天的兴趣。此后的20年里,我从一名学生成为一名高校老师,又幸运地成为一名航天员。”“正是对太空的好奇心指引着我选择并坚持,希望同学们勇于探索,奔向自己心中的梦想。”他说。

景海鹏说,为了实现第一次飞天梦想,他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25年前,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庄严宣誓,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我想这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他表示,如今,中国空间站已经全面建成,进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在轨要开展诸多领域的大规模科学实验和试验。在未来,我国还将实现载人登月,在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足迹。我国还将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还要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等等。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下一个实现梦想的就是你们自己了。”景海鹏说。

同学们,新学期来了,让我们一起为梦想扬帆,为祖国远航,一起拥抱灿烂的星辰大海。强国复兴有我!

71 21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