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观后感精编5篇
影片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深刻的人文情怀,展现了信仰与追寻的主题,深刻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思考。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冈仁波齐》观后感精编5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冈仁波齐观后感1
昨晚吃着饺子,顺便打开电脑,看了这部下载了很久存于硬盘中的电影。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副原生态的西藏地区的生活画面,主人公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家里养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边吃边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群坚定的佛教信徒,藏传佛教的文化也深户到每家每户每个藏族人的心里。不知道电影里的东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现实中来拍的,没有去研究这部电影背后的东西,只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观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肤比较粗糙,也很好理解,毕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区,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冻也得冻红了,还有寒风吹着。也正如古话长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藏地区的气候环境养育了这么一群朴素的人。在这里,女人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并不比男人差,都很卖力的为家庭操劳。而无论男女老少,则都透露出一种最原始的朴素,尽管听不懂藏语,只能通过字幕去了解他们在说什么。
冈仁波齐观后感2
《冈仁波齐》上映的时候,我正在看《人类简史》,一边是人类信仰的精神追求,一边是人类发展的群体变迁。
没有好坏的区别,只是想到《人类简史》中的评价,“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信仰就是一种思想模式的极致。而对于信仰的践行,除了有依据的修行,便是朝圣的身姿。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生老病死,佛教将一切的遭遇与离别都解析为因缘的聚合离散,而朝圣,既包含了对过往的忏悔,也融摄了对未来的期许。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只是因为,我们对于生命的敬畏。
然而,我们必须牢记在心里的是,朝圣的重点并非只是去参访圣者的诞生地,或只是去凝视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场所而已。我们前往朝圣,为的是要帮助自己记住佛陀所有的教法,而其精髓就包含在他对于四谛的开示之中。
影片中的朝圣者们,内心既有着狂妄的期许,也有着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且不论藏民这些实践来源于哪里,但如果我们行进在这条路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追求与祈请。
事实上,朝圣的正路途中,最理想的,是要培养智慧、慈爱、悲心、虔敬心和真诚的出离心。所以在你出发前,应该发愿,愿你的朝圣之旅,不管以什么方式,都能不断地靠近佛陀的功德、感受佛陀的恩德,并能因此让你积聚福德、净除染污。
佛法所有修行,都能够帮助我们拥有无上的智慧。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皈依。藉由皈依佛、法、僧,佛教修行的所有基本要件都因而齐备;依赖皈依之道,也确定让我们能够安住于正见和正道之中。
而皈依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我们在修持时所专注的皈依对象,并非只是某种的代表物而已,而是真正地成为佛、法、僧。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因此这种皈依作为朝圣的路途中所必须忆念的功德,会不断地增加我们对于佛法饿信心,也会减少我们对于诸法的执着。
影片中,众人行进与2000公里的山路上,三步一拜地祈求加持,不急求成,也不恼恨障缘,始终保持着最精进的姿态。同样,我们在朝拜的路途中也必须要在心里静默地修持皈依,同时在身体上不懈怠于礼敬。这是对治骄慢非常好的方法。礼敬诸佛,所以将身心的姿态都放低,如此做,是象征你将自己降服于佛、法、僧的庇护下,并且将自己最执着的“我”——你的身、语、意——供养给他们。
我们向往一种宁静,但这种宁静,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获得,当我们的身心五体投地时,叩首前行的画面,我们内心中,才会展现出那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至少说明,我们的内心,有着最质朴的对光明的向往。
只希望,我们每个人在修行的路上,少一些信誓旦旦,在朝圣的一生中,多一些对于三宝的虔诚。
愿我们在风尘仆仆中,能够觑见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
《冈仁波齐》观后感3
简洁的语言交流反衬出内心世界的执着和坦然;没有过多复杂的剧情,但又说出了生活中的百态。里面有西天取经般的磨难,也有欢歌笑语、互相帮扶的画面。也许这就是生活,决定于自己内心的信仰。
下面是个人对电影里朝圣群体特质的理解:
1、群体的整体信仰
这一群人,有老人、有妇孺、有屠夫、有自感罪孽者等,但他们都有着去冈仁波齐朝圣的信念。虽然出发点有些是赎罪、有些是祈福等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为能到那里朝圣而欣然前往,因为那个地方在他们的信仰里面就是神圣的地方。
他们的信仰是那么的根深蒂固,不为外界所动。整个群族从小生下来就接触,并在平日里人们念经、教导的影响下,并在周围雄伟山峰环抱、干净无杂的环境的熏陶下,这种信仰就像精神支柱一样支配着整个身躯。
2、内心的平坦
正是有了深刻的信仰,在面对很多事情,尤其是苦难时就有种不为所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从容。他们不抱怨、不埋怨,坦然接受遇到的困难,自己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去处理度过。
公路上车来车往,但他们一点心思都不会花在车辆的观察比较上;周围的环境有时有气魄的高山,有时有山花的烂漫,有时有清澈的湖水,但是他们都不会驻足欣赏,也许他们看的多了,但此时他们却只是怀有信仰在前行。
3、忍耐,不急不躁
日复一日的磕头前进,磕的头出了包,磕的装备都已磨损,但他们仍旧不急不躁、循序渐进。他们的内心是坚定的、强大的,接受着变化和挑战的同时也接受者重复的每一天,这也体现了强大的忍耐力和平常心。同时,这又一次锤炼了他们秉性,使他们更加的沉着、执着,就和修行一样,每一步都是进步。
4、欣然接受指导
途中遇到一人不客气的指点,教导他们应如何更好的朝拜,他们选择接受和改进。并接受了此人的邀请到家里做客,为报答留宿感激之情,帮助他耕地。
同时,也谈到了现在年轻人种地心急,都把牛累得气喘吁吁。反映出,年轻人接触复杂的社会多了,由于磨炼不够,养成了急躁、浮躁的性格,也正说明了年轻人越来越难以接受前辈的教导和指点,未能传承。
5、理解,坦然面对
车辆被撞后,没有撕心裂肺的责备和讹诈,而是理解对方困难;没有车辆拉货而选择人工拉,拉货的人放下货物后还要回退到出发点重新磕头朝拜前行。他们没有犹豫、没有询问、更没有借口。他们接受他人带来的不幸和苦难,理解对方的处境,从不抱怨。
而反观现在社会,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遭受一些不公就反抗,你指出我的毛病我就反驳你,无论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反正要先毁掉给自己造成麻烦的人等。缺少了相互理解,难以面对挫折,很难用平常心去处理事情。
6、不畏惧困难,向目标前进
山体滑坡他们不怕,并出于本能的保护弱者;有水挡路他们不管,继续朝拜前行;没钱后,不急不慌,集体出去挣钱;即使生老病死,也不悲不泣,并为之荣幸。
他们简单的生活,简洁的语言,没有过多复杂的思想,有些类似于原始的群居生活,也许这才是我们最内心的世界,只是他们生活在了表面。善于隐藏的,把它藏到了内心;思维简单的,就维持在了表面,这也许就是真正的表里如一。朝圣者们很多特质是需要复杂社会里浮躁的我们去借鉴和磨炼的。
总之,我们的生活要和电影里讲的一样,应保持着自己内心坚定的信念,去生活、去走路、去翻山,去对待前方的挫折和幸福,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处理方法。能否接受不幸,能否理解对方,能否放下不开心或仇恨,就看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处的信仰才是处理生活和工作事情的根基。这也教导我们内心的原则要坚持,外部的事情要灵活和释怀。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4
《冈仁波齐》是不多的几部看过了必须要反刍的影片。与其是在写观后感,不如说是在猜谜。影片展现的长跪朝圣就像是迷一样的仪式存在。影片的副标题为灵魂之路,恐怕首先要向现代人发问有灵魂吗?相信灵魂吗? 相信有灵魂和不相信有灵魂的区别是什么?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在相信灵魂的人们面前是什么样子的?反过来,相信灵魂的人们在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面前是什么样子的?
仅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时空密集的场景。服装、交通工具、日常用具都不是单纯地属于某一个单个时代。有羊皮毡房,也有羽绒服拖拉机,有酥油茶油灯,也有塑料桶电灯。这些生活在高原上大山里的人们砍柴放羊,犁地织布,粗茶淡饭,在白雪覆盖的雪山脚下,日子有条不紊地延续着。物质的画面向观众传达出一个明显的信息,穷困落后,是扶贫的对象。坐在舒适的影院观影的观众在电影一开始展现的当地人生活的物质画面面前,是不是产生了一丝优越感?是不是还产生了一丝丝的同情和怜悯?甚至产生了一丝丝要去扶贫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条件的豪情壮志?
他们对神山的信仰是虔诚的,但是影片中的语言则展现其功利的一面。七十二岁的杨培毕生有个夙愿,要去拉萨,去转冈仁波齐。侄子尼玛扎堆决定帮助叔叔圆了这个愿望。芒康村子里有几个人也想去,各有各的祈愿,有的因为同属马要去转个运来,有的因为杀生多了,有的因为家里厄运连连。冈仁波齐在他们眼里是神灵。他们要一路长跪去朝圣,一共1200公里。影片的台词与朝圣者每晚的诵经很不协调。语言在表达灵魂深处的内涵时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影片对长跪朝圣过程的展现等于在考验观者的脑洞大小。
看到第一个长跪时被震撼得眼泪都涌上来了。他们的虔诚重重地敲击着心灵。这是对神灵的虔诚、对大山所代表的神灵的虔诚。这是对灵魂的跪拜。肉体相对灵魂而言变成了无足轻重的载体。肉体匍匐在灵魂之下,如此,跪拜的痛苦与艰辛瞬间就高大上了。他们的行为如同背景的雪山一样,深远,神圣、崇高。
然而,一路的物质景观极其混杂。除了高山衬托出了跪拜者的渺小与虔诚之外。还有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修得笔直的柏油路,这些背景把它们和我们拉得很近很近。近距离看他们,肉体对肉体的关照对方,不禁要问,他们的大脑里面如果输入了我们大脑里存储的信息,他们还会如此这般么?我们的大脑里还能输入他们大脑里那坚定的信念吗?
现代的物质发展已经在挤压着他们的生活,物质贫穷的标签呼唤着现代化的改变,也势必要抽空他们精神存在的空间。然而人类纪的变化却又即将剥夺了他们享受现代物质方便舒适快捷的机会。后现代的危机话语又在提升他们精神追求的意义,直接跳过他们肉体的苦痛与物质的匮乏。密集的跨越时空的物质汇聚凝结了灵魂的不确定性。
影院里的观者手里都握着手机,有的边看边查微信,有的边看边拍照,更有的边看边发朋友圈。灵魂之路长跪朝圣又从虔诚的灵魂的高大上慢慢回落到了卑微的物质苦难历程。
我们需要像山一样的思考,然而当我们的大脑被动或者主动地存储了现代文明知识的时候,我们的肉体已经被知识同化。灵魂与道德于我们已经失落为过眼烟云,或者沦为绑架的借口。于是环保者开车宣传减少碳排放,在天南地北旅游中书写自己保护大自然的丰功伟绩。
人与自然、物质与灵魂依旧是谜一样的难解难分。
阿莱的《尘埃落定》里写了一个去西藏朝圣的土司家的奶娘德钦莫措。只带了给五个庙进献的银元,多一个银元都不带,她说,佛要的是一个穷老婆子的新,而不是一个穷老婆子的钱。没有哪个真心朝拜的人会在路上花钱。原来,路上不乞讨,不四处寻求施舍,那样的朝佛就等于没朝。在尘埃落定里,奶娘不是个受人待见的人。一走就被人们忘记了, 人们以为她会死在路上。相反的是一年零十四天后,奶娘不仅回来了而且让人大吃一惊这一路山高水寒,他一个老婆子不但走过来了,原来弓着的腰也直了,脸上层层跌得的皱纹也少了许多也不再是原来病歪歪的老婆子,而是一个连膛黑红身材高大的妇人了。而遗憾的是,小说中的奶娘现场很不起眼。阿莱说,朝圣只是改变了她的样子,并没有改变她的脾气。
冈仁波齐观后感5
《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说投资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过一个亿。影片震撼心灵的两点:一是美丽的西藏景色,二是纯净的藏民的心灵。
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虔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将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我们。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孩、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几句简单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人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很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孕妇生完小孩,没有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虔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说剧组在拍摄时,遇到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好像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车辆掉在江里边。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东西不一样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 而如果每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去纠结于人生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上一篇:《紫日》观后感(通用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