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考的作文范例初中推选(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面对中考的作文范例初中推选(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面临中考1

10年前的12月11日,中国在经过了一场“黑发人熬成白发人”式的谈判后,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事实证明,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入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成就举世瞩目。1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GDP在2001年还仅有1万多亿美元,但在2009年即冲高到5万亿美元,2010年即超过6万亿美元(中国2010年GDP为万亿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计算合6万亿美元)。10年之间,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1年,中国全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只有5096亿美元,到2005年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在2009年,中国成功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据中国商务部预估,今年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达到万亿美元,10年内翻了五倍。中国已被视为是和美国并列的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火车”之一。

现在的中国确非10年前的中国,但现在的中国仍和10年前一样,宏观经济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中国能否在自由贸易受到多方约束的情形下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在转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都将是考量未来10年发展的重要指针。而这些问题无一不是“牵一发而全身动”。

目前,中国很多工业品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然而,与中国贸易总额与顺差显著增长同样引人注意的是贸易摩擦的剧增:1980~1989年,中国遭反倾销投诉64起,仅占世界反倾销案总数1388起的%;而到了2005~2009年,中国遭反倾销投诉338起,占世界反倾销案总数974起的%。

同样,针对中国开打的“汇率战”也在近期愈演愈烈。美国通过国会立法及多边场合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的硝烟还未散去,随着美联储在去年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贬值叠加“输入性通胀”正在向中国逼近。

目前,虽然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但仍然面临着冷热双重考验。一方面,发达国家普遍增长乏力,部分国家因为受到债务危机打击前景堪忧;另一方面,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增长相对强劲,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预测,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速都将放缓,尤其是欧元区依然在债务危机中苦苦挣扎。去年,希腊和爱尔兰已在这场危机中倒下。今年,危机仍有可能继续蔓延到葡萄牙和西班牙,并掀起新一波的市场动荡,这给欧元区乃至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全球知名信息分析机构IHS发出警告说,欧元区国家今年将有可能被迫走向债务重组。

发展中国家也并非高枕无忧,经济过热的风险正在上升,通胀压力日益抬头。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接连攀升,由于受澳大利亚洪灾等因素影响,全球农产品价格近期已经升至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时的水平。防通胀、保民生成为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这个问题对经济过热的中国而言表现得尤其突出。

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调整中,中国凭借着经济实力的上升,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但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中国经济如何从数据“崛起”演变成真正的“大国崛起”?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继续前行?

中国入世不可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正在走向纵深,但要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我们当前的经济决策、意识形态、政治架构、社会治理等都面临全新考验。我们认为,入世十年之际,中国经济上需要结构调整,政治治理需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还要有以普世价值展开的社会建设,从而实现又一轮入世,否则中国经济畸形难调、社会矛盾丛生,均难改观。

同时,我们应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进市场多元化,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

面对中考的作文范文初中2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听过许许多多鼓励我,激励我上进的话,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我妈妈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给了我不少帮助。这句话帮助我成功通过了舞蹈考级。

那是一个寒假,当老师告诉我们考级的舞蹈,我们都欲哭无泪——那个舞蹈的难度非常大,尤其里面还有许多技巧动作,非常难跳。回到家我就跟妈妈“诉苦”,妈妈正在听广播,也没答理我。我一直在边上等她,希望听到妈妈说句“那好吧,不要考了!“可是我听到的却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妈妈说:世上没有什么难事,只要你愿意用心去做,你就一定能成功。我决定努力尝试一次。

当寒假过去一半时,我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已经能熟练地将整套操跳好了。因为这是团体健美操考级,需要变换队形和做一些要几人配合的动作。这些对我们来说不难,难的是那些高难度肢节动作。例如前叉下去抱住前腿翻滚、空翻等。我们又得做好整套动作又得这些动作与这套操和谐,这大大加大了难度。我们一遍一遍地练习,在这寒冷的冬天,即便我们穿着短袖也仍是满头大汗。途中我几次想放弃,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充满了魔力,一直鼓励着我不要放弃。最终,我们顺利通过了考核。

从考场出来,阳光明媚,凉爽的清风抚摸我的脸颊,我的心里如花儿绽放一样的美丽。我觉得我的努力是值得的!

感谢妈妈在我成长中说的那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面临中考3

关键词:城镇化;困境与出路;湘西自治州

一、前言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城镇化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具大的发展潜力。湘西州具有山地多,平地少、地势陡峭等自然特色导致其城镇化率一直低于湖南省其他地区。湘西州城镇化水平在2013年为%。湘西州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全省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在对湘西州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机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湘西州城镇化水平的对策,以更好的促进湘西州的发展。

二、湘西自治州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是随着现代化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湘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人们与外界的交流由此像河堤打开了闸门。人们接受到了大城市的文化洗礼,经济上的悬殊给湘西州人们巨大的震撼。湘西州的城镇化既是社会发展规律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朴实的湘西人们勤奋的必然结果。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同时城镇化发展也处于关键时期。湘西自治州作为国家的重点扶植对象,在这一重要时期更应抓住机遇,促进发展。这样既有利于湘西州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缓解“城市病”和“农村病”的现实需要

自出现民工潮以来,湘西州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于沿海等各大城市,既为这些劳务输入地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同时也给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导致“城市病”和“农村病”现象严重。从城市来看,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适当补充,但城市能够接受和安置的外来人口是有一定限度的。首先,使城市交通压力明显增大;第二,抬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给工薪阶层更大经济压力。其次,城区环境压力凸现。从农村来看:首先,某些入城农民工出现心态失衡而犯罪,由于现实和自身期望相差太大。其次,农民工情感困惑是突出的社会问题;三是未婚男女情感婚姻的后顾之忧;四是留守子女监护缺位等等。而中小城市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既有利于将部分流入大城市的农民拉回原籍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在拉动当地人们就近就业的同时,也缓解了因农民工流入异乡而带来的情感问题。

(三)解决农村“造血功能”的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然而,中国“三农”问题的长期存在,关键原因在于“输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通过分析得出湘西自治州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湘西自治州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阻碍了湘西州农业现代化大生产。湘西州多山地,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发达,形成机械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二是湘西州农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现有的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湘西州城镇化可以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成为启动湘西州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问题的“切入点”。湘西州应灵活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盘活农村经济。这是实现湘西州长期以来由“被输血”到“造血”的质变过程。

三、湘西自治州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全省“四化两型”建设的大背景下,湘西州充分发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在近几年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通过查阅近几年湘西州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做出了如下的比率图:

湘西州2008年―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图: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湘西州产业结构正逐步优化,第一产业比率逐年降低;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严重:一是工业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从工业发展水平看,湘西州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整体偏低,初级产品多,传统产品多,高科技含量产品少。二是企业筹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手段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约束较大。三是企业缺乏发展活力,普遍存在观念和管理落后的状况,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湘西州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查阅湖南省统计公报得出以下比率图:

从以上折线图可以看出:湘西州城镇化水平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一直低于湖南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为此湘西州应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国家扶贫政策,实事求是的发展当地的经济,从而赶上全省的平均发展水平。

(二)民主意识有所增强,但政治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湘西州人们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显著增强。而相对封闭的湘西州仍存在严重的问题。首先,立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立法项目征集渠道广泛,征集手段不多,民众参与意识不强。其次,监督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惧官症”尚为消除,因此,监督过程存在重程序而轻实质的现象。第三,完全自主的处理重大事项的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出台了湘西州决定重大事项的各种规定,包括对重大事项的范围、程序、表决方式、违规行为的处罚等做出了规定,但在现实实际操作中运用很少。第四,代表服务力度不够。代表制度和形式需要不断创新完善,代表的作用有待充分发挥。

(三)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配套仍相对滞后

2014年年末,湘西自治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125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3公里,国道413公里,省道2259公里,县道1752公里,乡道7844公里。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州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了万辆。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出,湘西州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是单一而不够快速的运输方式不利于交通发展。首先,单一的公路交通方式不便于湘西州农场品打入全国市场;其次,湘西州巨大的市场也无法打开;第三,以“神秘”而著称的旅游产业无法形成旅游产业链而使旅游业缺乏生机。

四、解决湘西自治州城镇化进程中问题的对策

(一)发展特色产业,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第一,做大做强品牌产业,加大品牌产业的宣传力度。政府首先应在政策方针方面加强引导,制定符合湘西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计划;第二,产业有“一乡一品”逐步过渡到“数县一业”。由于湘西自治州地势复杂,自然条件差异大,所以要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区的特色种植不同的农产品。而利用高科技可以改善受自然条件限制的现状。第三,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有民族特色。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湘西州,因为交通不便而相对封闭,文化底蕴厚重以及纯朴的民风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优化湘西州的产业结构。

(二)推行普法教育,优化法制环境

第一,政府积极引导人们知法、守法,使人们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建立免费的法律咨询招待所,为普通民众学法提供方便。第二,创新监督渠道及方式。建立“阳光政府”,自愿让民众监督,提高民众的主人翁意识。第三,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让政府的政策以民众的声音为导航,从而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注重长远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一句流传于民间的谚语,充分体现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湘西州要改变贫困的现状,首先必须改变落后的基础实施。湘西州的贫困受众多因素所致,然而,基础设施的完备将会为湘西州的发展打开一个突破口。由于自然环境脆弱,湘西州的交通不便便成为“先天不足”,而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无法得以充分利用,也无法进一步优化湘西州的产业结构。为此,国家应加大对湘西州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湘西州人民“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现状。

五、结语

湘西州的贫困既有其历史的根源又有现实的原因,而贫困问题的解决仅靠国家单一的扶贫模式,这种“输血”的方式始终未能改变湘西州贫穷落后的局面。城镇化是增强农村“造血”功能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湘西州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认为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阻碍湘西州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高水平人才的缺乏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因此,必须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只有这样,湘西州地区才能早日脱贫致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和谐发展。(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热点问题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8―168.

[2] 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4―73.

[3]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会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11.

[4] 宋文彬。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及其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1.

[5] 吴业苗。农村城镇化、农民居住集中化与农民非农化[J].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0,7.

面对中考的作文范文初中4

有时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是他的文明程度而是他的教养有无,一个人的教养彰显了一个人的内涵,教养是从小培养的,也是伴其一生的,教养刻在骨子里,流露在言谈中。

有人问什么是教养,教养就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文雅,做事风格矜持,大喜大悲淡定。教养又是以礼待人,以孝待亲,以德服人。

当我们和他人沟通的时候,我们的言谈举止要文雅,谈吐间流露出淡淡文艺风范。听到他人的恶意讽刺,一点要从容应对,淡定解决,找到他的突破点,一语攻破,回怼时又不失风雅。遇到一些令我们震惊的事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大喊大叫,在心里默默高兴,否则损失大雅,一定要保持淡定的心情,才会显得我们很有教养。

无论我们与他人沟通,还是和他人相处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学会讲礼貌,见到他人要问好,交流中不得出言不逊,要以礼待人。认真听他人讲话,认真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得与他人开有关他人缺陷的玩笑。与他人沟通谨遵这些,我们的教养才能流露出来,才会提高自己的风度。当我们对待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孝顺。为他们按按摩,洗洗脚等等,和他们谈心事,营造出一种家的温馨氛围。无论他们是赞扬我们还批评我们一定要虚心接受,并始终对他们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当我们和他人发生争执时,我们不要出口成脏,以德服人,用自己的教养感化他们。

教养是刻在骨子里的,流露在表面的,是一个人精神的内涵,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保障。有教养的人,才会一生有幸。

面临中考5

关键词:中国红歌会;挑战;可持续发展;出路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3-024-3

中国红歌会通过六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从电视品牌到江西品牌,从江西品牌到中国品牌,再到中华民族品牌“三级跳”,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江西电视台的标志性节目,成为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非商业标杆,也成为了江西乃至中国的一张有着精神内涵的“红色名片”。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看到中国红歌会一连串耀眼的头衔和光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商业运作的电视选秀节目,中国红歌会在诸多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也难免后天的失调。

中国红歌会从来都是带着挑战与困境前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辩证地认识中国红歌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有助于推进中国红歌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在矛盾的斗争与统一中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1 红歌界定和褪变的挑战

应该说,先有红歌后有红歌会;但什么样的歌曲才算是红歌?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许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例如有研究者认为:广义的红歌是指共产国际成立以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形成的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歌曲,狭义的红歌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所形成创作的具有革命精神的歌曲。也有认为:红歌不单单是指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歌曲,还应该包括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广为传唱的积极健康,能彰显民族精神的优秀歌曲,也应该包括从世界各国流传到我国并具有广泛影响、主题向上的歌曲。等等

目前相对普遍的定义是:红歌,是指红色革命歌曲,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国革命经典歌曲。

从上可以归纳出两点:一、不同时期红歌的定义不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红歌;二、同一时期红歌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红歌的界定对红歌会的定位意义重大,对红歌会未来发展路线的明确和修正具有深远的导向功能,对红歌会的崇高性质的保持、纯化和防褪变具有纲领性作用。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翻阅、比较与研讨,提出中国红歌会所倡导的“红歌”定义如下:

“红歌”是指“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国内产生或吸收国外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浓郁民族精神和广泛社会教育功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歌曲”。

该定义的重点在于:(1)确定时间段为三大历史时期。我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革命斗争创建的,因此红歌以三大历史时期为时间界限;但红歌本身既可以是期间国内产生的,也可以是吸收国外同时期或更早时期(如共产国际)产生的歌曲;(2)“鲜明时代特色”包含了各个时期的革命精神。(3)“浓郁民族精神”外延了红歌的民族性、爱国性及其程度。(4)“广泛社会教育功能”突出了人民群众广为传唱的特点并明确了红歌的社会功能。(5)“积极健康向上的歌曲”则对红歌的积极性质给予了明确。

2 政治性和娱乐性的挑战

中国红歌会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娱乐不仅可以颠覆传统,也可以坚守和弘扬传统,但二者的平衡微妙而相互矛盾。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中国红歌会既要通过群众参与的形式构建信仰,又要用歌声唤回渐渐消退的革命精神,校正社会文化心态,其所承载的政治意义远远超越了红歌会作为一个选秀娱乐节目所应承载的社会责任。在这个商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中国红歌会是一个红色文化节目,但首先必须是一个娱乐节目。因此,保证娱乐性、提高收视率是保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甚至生存能力的前提;但一味追求娱乐性,失去政治上的教育引导功能,又必将失去节目特色和赖以生存的根本,最终流于普通的娱乐选秀节目,在结束短暂的节目周期后消失于银屏。

3 草根性和专业性的挑战

草根性和专业化是另一对共生的矛盾体。失去草根性就失去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参与,失去了节目创建初大众化的本意,变成了“红歌专业选拔赛”;过于注重草根性又将影响节目水准,失去可看性和艺术感染力,变成文化公园角落里群众自发聚集的赛歌活动。但草根性和专业化又不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体,很多忠实的“红米饭”们已经意识到并开始讨论过度专业化的问题,部分学者也开始关注草根性与专业化的平衡关系,为确保最大众化的覆盖度和影响力,又确保节目的专业水准和娱乐性,江西卫视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修改赛制,在节目的前期和中期确保了广泛的草根性和大众化,同时保证在节目后期小比例激烈角逐中凸现选手的专业化修养,提升红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草根性和专业化较好地平衡。虽则,江西卫视在处理草根性和专业化的做法仍具争议,但在斗争的过程中实现矛盾的统一是唯一的出路。在处理二者平衡的具体操作中,需要把握的原则是,浓重的草根性只会增加节目的影响力与共鸣,但过度专业化势必伤及中国红歌会的根本。

4 纯净性和商业化的挑战

商业化是指以生产某种产品为手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而商业运作是指专门从事产品交换的赢利性活动;营销是商业运作的主要形式。商业化和政治上的纯净性没有本质的矛盾,商业化和崇高、积极、爱国也不是天生的宿敌,许多国外的资本企业在主要从事牟利的同时,也承担起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爱国责任,但是商业化和商业运作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以中国红歌会为例,纯粹的商业化将使其放弃崇高的社会教育功能,转而庸俗取乐,一味谋求收视率,实现利益最大化。

5 受众单一性和多样性的挑战

中国红歌会的受众群中既有50、60、70后,也有80、90后的年轻人,更有大批爱听红歌的儿童,但由此得出受众多样性的结论是牵强的,也是过于乐观的。在娱乐行业,吸引是一方面,留住是另一方面;1%是客观存在,60%是另一种形式的客观存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缺乏深入了解的喜欢是浮浅层面上的喜欢,是难以持久的喜欢。整体而言,中国红歌会的稳定受众群体相对单一,且偏向于大龄化的趋向,如不能提早预防,真正形成受众在年龄结构上形成梯次,将势必造成红歌会受众的断代;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红歌会将由此很有可能不是褪变成单纯的娱乐秀而被市场淘汰,就是办成老年人节目而无疾而终。

6 同类型节目对中国红歌会的挑战

自2004年内地兴起选秀节目以来,先后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选秀节目林林总总,如:《快乐男声》、《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舞林大会》、《花儿朵朵》、《星光大道》等,均具广泛的影响力和卖点,都有自己稳定的收视群体和商业运作团队;我国的选秀电视节目就如一条琳琅满目的美食街,在不用担心价格的宽松环境中,中国红歌会这个传统美食店要想吸引所有顾客的驻留是不现实的,要稳定地吸引一大批回头客也是难上加难。

7 中国红歌会生命周期困境

江西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红歌会“掌门人”李建国曾表态:“中国红歌会是一个长线产品,可能2019年还在做,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节目。”正式对中国红歌会的生命期作了一个预测,即希望中国红歌会能办满14年,到2019年甚至更远。这是一种建立在“可能”和目前中国红歌会“鼎盛”时期自信基础上的豪言壮语。诚然,红歌的生命是永久的,然而“中国红歌会”作为一个电视类选秀节目是有其生命周期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红歌会也可以打造成为江西乃至我国的“美国偶像”,它也可以存在10年,14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关键是正视困难和矛盾,预先分析好红歌会受众的特点,研究、寻找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中国红歌会可能的转型;继续走弘扬红色文化和时代主旋律路线,继续走规范化的商业运作路线,继续走大众化、草根化路线;打造受众梯队,融入青年群体,整合红色资源,融入红色资源,使中国红歌会的积极影响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影响长远。

参考文献

1 闫玉清。“红歌”为什么这样红?[J].求是,2008(20).

2 谢克,杨群。试析中国红歌会成功的社会心理原因[J].声屏世界,2008(8).

3 张凤莲。唱红歌与和谐社会建设[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2).

4 王志奇,谭颖琳。传承红色精神弘扬先进文化[J].声屏世界,2008(2).

5 李云洁。红歌的美育功能、美学特质及其时代意义[J].理论视点,2007(12).

6 张胜良。论“中国红歌会”的兴起[J].作家杂志, 2008(1).

7 李琴。消费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 2010(6):39-43.

8 周四选。合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08,7.

9 徐贵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多维内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10 黄贤文,论《中国红歌会》的时代意义。 党史文苑(学术版),2009.

11 李海波。“中国红歌会”传播效果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3).

12 胡晓军,李韵,刘健婷。“中国红歌会”点燃红色激情[J].党建,2009(2).

71 13346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