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夹读后感(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兽夹读后感(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字读后感【第一篇】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精彩优美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般一律。正如他在《我与地坛》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活存在差别的,必须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要过于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顺利的成功人士。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而史铁生却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析得那样简单明了。每个活着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铁生却把死亡想得那么简单。文章的第二部分谈到了作者想用徐志摩的诗“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作为自己的墓志铭,这是何其正确啊。人初来这个世界时,有几个人会在意你的到来,然而当你走了又有几个人为你流下悲伤的眼泪呢?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平静地出场然后默然地离场。史铁生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说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经过了这么多的挫折,史铁生不再像《我与地坛》里描述的那样,为自己残缺的躯体而发愁,没办法接受身边发生的一切,而是以一种很平静的心态面对病魔,并为自己的生病冠上了另一种名称“生活体验”,曾经那些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飞烟灭,满腔的爱,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他学会了以乐观的态度诠释自己的命运。然而试想如果换做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恐怕早已痛不欲生了,不可能还以笑脸来迎接这个世界。也许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情愫吧,生活中很多人一旦遇上挫折或灾难感到无可奈何时,情不自禁地把希望寄托于在我们观念上主宰人类的佛主,求神明保佑,然而史铁生在面临接踵而来的灾难,也从不曾像平常人一样,把希望寄托于佛,他觉得怀着满腔的功利之心去拜佛是对佛的不敬,“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
史铁生认为我们应该接受包含苦难的世界,谁也不能摆脱苦难,“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就应该遭受苦难,因为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倘若没有了苦难,信心很容易被福乐蜕变为谋略,终究会与众人同流合污;倘若没有了苦难,信心很可能被光荣腐蚀。后来上帝让撒旦夺走了约伯的儿女和财产,也使其身染恶病,但是信者约伯始终没有怨言,这就是苦难对信心的作用,但是在约伯的思想里涌出了另一种念头“你之所以遭受苦难,料必是你得罪过上帝”,约伯开始觉得委屈,开始埋怨上帝的不公,开始对生活丧失信心。这种埋怨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了,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好几次有人对我说过,也许是我什么时候不留神,说了对佛不够恭敬的话,所以才病而又病”。然而作者领悟到了生活从来就布设了凶险和苦难的,不会因为谁不因谁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只要生活的希望不灭就有机会化解苦难,找到生存的意义。
忏悔意识并非人人都有的,即使有他们也不会轻易说来。然而史铁生的忏悔意识随处可见,自己对母亲的任性和年少轻狂感到悔恨以及对奶奶满满的悔意我们在《我与地坛》和《老海棠树》都深深感受到了。期间出现的事件出来证明的只是那些被打者,而那些打人者却没有出来忏悔,只是把这种事情的发生归咎于当时的历史。对于,作者认为那些主导者过于强调区分“我们”与“他们”而导致出的一场历史悲剧,在那些受害者的内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其实“‘我们’的位置并不在与‘他们’的对立之中,而在与神的对照之时”。
对于死亡后是否存在灵魂之说,作者认为信其者有,不信其者无,这不是正确与错误之分,因为两者皆不能被证实。相信有神论的认为“会有地狱,会有天堂,会有末日审判,总之善恶终归要有个结论”,然而这只是人内心对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约束,对自身的监督,也相当于当今所说的以德治国。相信无神论的当然是“没有什么因果报应,没有地狱,没有天堂,也没有末日审判”,然而这就促使人的恶念的产生,使人的所作所为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作恶者往往会相信无神论,因为“死即是一切的结束,恶行便告轻松”他们便可以无所畏惧地为所欲为。作者认为无神论难以证实是一个好消息,对于那些作恶者有一种精神的监督和良心的审判。
作者认为当“人间戏剧”不能被改变时,众生应当求助于爱,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不是具体的,只是人的一种心愿,唯有用行动表现。在我看来,爱情就是婚姻,因为彼此相爱所以想给对方一种安全感,让他(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知道自己是属于对方的。但是如果彼此并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的,那不可以算是婚姻,简单而言仅仅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而已。我十分赞同作者所说的爱情与性欲没有多大的关联,性欲只是人的生理需求,而刚好也正是爱情的另一种表现而已,正如作者第一次感受到爱的时候只是内心的一种触动而已,并没有想到性欲方面。然而面对爱情有一些人会感到自卑,不能勇敢地把内心的心意说出来,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理想的情人。作者还写到了“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因为有了隔膜和距离所以你就会更加想念对方,作者谈到了他们堂兄弟之间经常打架,而分开了又会想念彼此了,然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想说的呢?对于从小长大的兄弟姐妹和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想分开,而分开的时候想在一起,人就是这样地矛盾。
在《病隙碎笔2》中作者把自己看作别人,用别人的角度来剖析自己。他提出了质疑“除了史铁生我还可以是什么呢”然而终于想明白了“史铁生别人眼中的我,而我并非全是史铁生”。的确,你的名字只是代表着别人眼中的你,而不能使你的全部。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很多习惯只有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才会出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所以别人眼中的你只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至于美化还是丑化只能看你在众人面前的表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为人知的的一面,而非我们在众人面前表现得那样,也许此时在你面前是那样开朗快乐,然而在某市某刻他自己一个人在某个角落里低声哭泣。就像史铁生说的“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人是那样的复杂难懂。
作者在文章里一直强调命运,也显出了其似乎相信命运。在《我与地坛》中写到“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而在又谈到“好在铁之后父母为我选择了生字,当初一定也未经意,现在看看倒像是我屡病不死的保佑”“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写作对于史铁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并非如同他说的由于他的记忆力低下,而是他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洞察力,遭遇的挫折如此多而致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这一切都有利于个人的创作,丰富的想象力让他对身边的事联系在一起,而洞察力则为他添加了很多写作素材,对人生的思考则让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病隙碎笔2》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残疾对一个人主要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就业问题,就业使残疾人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享有工作的权利,使他的内心感到平衡,二是爱情问题,因为身体的残疾,所以残疾人的爱情遭受到世俗的嘲笑,不被世人接受。然而在作者看来残疾人的爱情同健全人一样是那样的高尚纯洁,爱情的存在并不是以性为前提的。“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从这里可以看到作者的不满,同时也可以看到爱情对年轻的史铁生是那么的重要。作者从很多角度论述了残疾人的爱情权利不应该被歧视,更不应该被剥夺。
然而使我感到高兴的是此史铁生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字读后感【第二篇】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优美的散文集《济南的味道》一书,随着作家笔下描写的济南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我对济南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品出了济南的味道。
20xx年10月8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济南的味道》首发式由济南市历下区委、区政府主办,山东省散文学会,历下区委宣传部,历下区作协承办,在历下区文化中心举办。我以历下区作协副主席的身份参加了首发式活动。
《济南的味道》是济南首部以散文形式,全面真实地抒写济南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精神风貌、发展环境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文学作品。散文集由著名作家、济南市历下区政协副主席、区作协主席杨曙明主编,共36万字,由54篇文章组成,同时还邀请到了艺术名家专门为文章配图,文中还有8副精美的照片,每1篇文章都附作者的简介,做到美观性、艺术性、可读性相统一。《济南的味道》中的作者由全国著名作家卞毓方、肖复兴、韩小蕙、红孩、石英、王宗仁、马力、叶兆言、韩石山、张炜、刘玉堂、马瑞芳、原野以及山东省、济南市作家耿立、侯林等54位作家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家中有我熟识的20多位,是我的良师益友。多数作品在《人民日报》《读者》等报刊发表,作品描写了济南的泉、湖、河、城、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从不同的方向、不同角度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泉城。时值十艺节来临之际,该书以其“主题鲜明,导向正确,内容丰富多彩,能够留史存珍”为特色,让生活在泉城的人民更加了解历下,热爱历下,让远来的客人熟悉济南、品鉴济南,让更多的人关注泉城、认识泉城,游历泉城。
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工作之余,在灯光下,我认真阅读了《济南的味道》。我仔细1篇又1篇阅读,我一句一句地阅读,读到精彩或感动的就用铅笔画下来,有的进行折页作标志。我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遍看一边想画面。夜很静,今天游览“四面荷花三面柳”大明湖、“波涛声震大明湖”的趵突泉、明天游览富有灵气的千佛山、仿佛身临其境,令人陶醉。在不知不觉中,大约读了三个星期,,把济南的美景、文化游览一遍。有的美景游览多遍,真是流连忘返。
济南的味道是甘甜的。济南是一座山水城市。历下区有小济南的别称,荟萃了济南的风景名胜。作家杨曙明在《山水历下情》写道。“历山之下多丽水,丽水之源多清泉。天下泉城盛名于泉,历下好似泉城的心脏,泉水好似历下的血脉。”这说明历下在泉城中的重要位置,泉水与历下区密切的关系。历下区到底有多少名泉,著名诗人孔孚写过这样的诗句:若问济南的泉有多少,数一数天上的星星。“历下之泉甲海内,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无名者奚啻百数。”“历下古城乃济南老城,巴掌大的古城内,竟然拥聚了趵突泉群、珍珠泉和黑虎泉群的百多处涌泉,莫说是九州无双,就是世上也为罕见。”他引用史志告诉我们济南无愧为“泉城”的称号。他还向我们描述了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过去喷涌时的情景。“怒起跃突,如三柱鼎力,并势争高,不肯相下”,让我们领略了它“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的胜境。作家谢大光在《济南的泉》中为我们描写了现在月光下趵突泉喷涌时的美景,更让人叫绝。“园子里倒像另一个世界,白日里火焰般耀眼的石榴花只留着星星点点,这园子有很多名堂,沧园,白雪楼,尚志堂……在暗夜中隐隐约约退成了背影,此刻,满园的光彩,满园的生气,都聚拢在三股晶莹的泉水上。只见波光粼粼的泉池中,三朵泉头齐齐涌起尺八高,在空中翻卷成巨大的水轮,落下,涌起,落下,涌起,一刻不停,活像一群小精灵嬉闹着从水下钻出。”趵突泉的喷涌是壮观、美丽的,济南的泉水是清冽、甘醇的。作家陈忠写的《月光里的曲水亭街》,“曲水亭街,是一条完整保留着老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韵味的古街,它是繁华都市里的一处清幽之地。”让我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它的美丽。我想起近日《济南时报》刊登的一副照片,两个在济南上大学外国人,要骑自行车看看济南的老街老巷。他们一定被济南的泉水吸引。“上善若水,山水唯泉。济南的泉水,当得这八个字”这是谢大光由衷发出的感慨。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代诗人刘凤诰着两句诗是咏济南的诗章中最殊胜的诗眼,当年由山东巡抚、大书法家铁保书写刻在条石上,嵌于大明湖边的铁工祠西园门侧。济南风光好,二济南人的自豪感全被此诗说尽。‘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处不是仙境,仙境在何处?河柳湖山,写的是济南,更是大明湖。”这是作家原野在《晨游大明湖》笔下的大明湖,“这是早上五点半,轻纱般的白雾在湖上漂移,好似幕帘,拉开露一方美景,旋即合上,告诉你对美要珍惜。在白雾消散处,荷花宛似仙子坐在圆圈的荷叶降临水面。她们下凡的通道当然是那片柔曼的白雾。人说菩萨打坐就坐在荷花上,实在因为荷花太美,如同一座玲珑宝龛。而露珠凝立荷叶之上,立得滚圆。莲茎高高举起欲开又拢的红莲,让人忍不住想在这里的石桥栏杆上题一句诗:此处有仙境。”我有幸住在大明湖的附近,也看到过此景,但我却写不出来,作家那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驾驭语言的能力,心中流淌的情感都值得我学习。
济南有三大名胜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我在书中品赏了趵突泉、大明湖,让我们在济南作家朱文兴写的《远近高低看舜山》去游览千佛山。“济南的老城在历下区,老城的南门外有千佛山,古称历山,历下因此得名。此山也叫舜山,相传大舜曾耕种于山下。这山虽然海报只有285米,但很有灵气。远看,近看,仰看,俯看,各有各的韵味;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致。”“我也喜欢晴天爬到半山腰,近看千佛山。从北麓进山后,在秦琼拴马的唐槐母子树前留个影,到唐槐亭中吹个野风歇歇脚,沿西侧的盘山道拾级而上,穿过‘齐烟九点’牌坊继续向上,眼前云雾缭绕,山势陡峭,书有‘云径禅美’四字的牌坊的背后,一座姜黄色墙壁的寺庙坐落咋山崖的阴侧。穿过这个牌坊,爬上最后几级台阶,就进入了佛门圣地——兴国禅寺的西门。”但是我更欣赏作家王开岭写的《柳泉人烟》一文中,引用刘鹗写的《老残游记》中的情景:“面对千佛山,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女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正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
我想引用作家王景科写的《千年历下梦》中化用诗人贺敬之的诗句表达我对历下区山水的感受。“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是济南的历山与泉水,云中的佛啊雾中的仙,佛姿仙态泉城的山。”
济南的味道是厚重的。品济南不得不穿越济南的历史和人文。作家农人在《济南的味道》写道。“且不说这座成池的历史长河中如鲍叔牙、闵子骞、扁鹊、曹操、秦琼、曾巩、赵孟睢⑻纭⒈吖薄⒗钆柿⑼跏勒辍⒍”酢⒘躔省⒓鞠哿值纫桓龈雒餍蔷揠⒏媚狭粝碌囊槐什聘弧5ニ抵泄难罚憧梢陨柘胍幌拢绻挥辛诵疗埠屠钋逭照狻安’居士,那么宋词‘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和‘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到底逊色多少呢?如果没有了张养浩,在元曲的体裁中还会另有其人喊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深埋在封建史上历代老百姓心中的绝唱吗?如果没有了老舍,近一百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天平上的砝码会不会轻了许多?这是济南的骄傲,但我更觉得更是济南的乡愁。”作为济南人,我为他们创造的历史自豪,更敬佩为保护这些文化古迹的人做出的努力。作家朱春娃写的《路,一条有故事的路》,写出了泉城路的变迁。它是“一条有故事的路,一条在穿越中书写故事、讲述故事、收藏故事的路。”折射出济南的变化。
在作家赵林云写的《泉城广场:记忆与遐想》,作家王树理写的《在东荷西柳间行走》,作家康桥写的《诗意的建筑东荷西柳》中。我品出了济南当代前进的味道。
品读济南的味道,最不可缺的就是要读懂济南的人。我从作家原野《晨游大明湖》中,作家向晨练的壮汉请教中体会到济南人的热情豪爽。我欣赏作家张继平写的《济南人的性格》。“济南人没有峥嵘的头角也不算时髦风流,但济南人并不平板,济南人有挺直的脊梁,有厚实的腰板,有勤劳的双手,有憨直的笑脸,有智慧的头脑……”作家农人称“可以好不夸张的说,济南的好男人无论走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长成一座‘山东大汉’的丰碑。”“济南的女人真真是有泉水做成的。……就是这泉的乳汁,孕育滋养而成了精精灵灵的济南女人。谁能说出掐一下就能出水的泉城少女比江南的佳人逊色了多少?”这让我想起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济南的味道》让我欣赏了作家的大手笔。在写作顺序上,作家有的用时间顺序、有的用空间顺序、有的用移步换景等,他们都能选择不同的角度,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运用对比、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引用故事、传说、史志,用精美的语言,用一颗真诚的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为我们学好写景文章提供了借鉴、学习的范例。
字读后感【第三篇】
再次捧起《边城》,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顿时觉得天地是大么的开阔,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手中的书好比是一杯清香扑鼻的绿茶,让人顿时忘掉困倦,忘掉烦恼,不由得慢慢品味这湘西的美景和风情。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边城》开篇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我跟随着沈老的脚步,缓缓地走进那个恬淡的小山城。
《边城》描述所及无一不美——景美,人美,情美。
茶峒的自然景色让人心驰神往,沉浸于其中。“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读着读着,仿佛自己身处一条清澈灵动的小溪中,鱼儿在水里畅游,不时吻着我那伸到溪水中的小脚丫。人文景色淳朴得风味十足。看过《边城》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翠翠与傩送二老初次相遇的那个端午日——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一直欢愉到暮色四合,万家灯火才结束。小山城像是一个平日里娴静的小女孩,偶尔被节日的欢乐所感染,变得活泼非常。《边城》里的文字总会拨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淡淡的诗意。边城不是温婉多情的江南小镇,却也有着水乡的神韵,且更添了几分灵气。如果说江南是一幅墨香氤氲的水墨丹青,边城就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色彩淡然的水彩画,有着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的浓淡。
可以说《边城》中尽是美景,这里没有城市的烟尘和喧嚣,有的是青的山,绿的水,处处透着灵气,透着让人神往的气息。置身其中,心旷神怡,恍若漫步于仙境一般。这里的人,勤劳,质朴,善良,诚恳,他们相互协作,相互帮助而不计报酬。他们和都市里的那些猜忌,欺骗,勾心斗角形成鲜明的对比。老船夫成年累月在这溪边摆渡过往行人,却不肯收别人一分报酬,实在推托不过就买些茶叶,草烟之类,带在身边准备随时送给那些在渡途中需要的人。这就是《边城》里第一章为我们描写的景和人。这里是怎样的一方净土呢?简直就是一块未曾受过任何污染的圣地!在哪里才能找到这样的美景和这样纯朴的乡民呢?也许只有在《边城》中才可以找到,显然作者是怀着对湘西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创作了这样的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为我们的心灵增添了一方净土。
《边城》的情节很简单,作者叙述的也很平实,丝毫没有华丽的辞章,也没有大肆的夸张与渲染,故事很平淡,也没有太大的波澜,但就是耐人寻味。我以为作者这样的安排,无意于塑造那些所谓的典型形象,而是通过这一系列人与事,表现出上世纪30年代的湘西风貌。但就这远离市镇桃源般的人间仙境,也正在慢慢被外界所干扰,这平静的湘西边城将会不再平静。于是作者极力表现边城的美,人的质朴,纯洁。因为作者想尽力挽留住边城那与世无争,和谐,纯朴的民风民俗。所以这虚构的边城景致,敦厚民风就成了沈从文理想的社会状态。
书中所描写的那样一个与世无争的边城小镇茶峒,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还有很多人家的吊脚楼,穿城而过的河街,无不深深地吸引我。人们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地过好自己的生活,但又是那么的有原则、行事仗义、没有纷争、没有流言斐短、没有俗世的名利纷扰,人们的心就像是白塔下的溪水澄澈明净。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那样的地方也许只能在梦中了吧。虽然全书讲述的是一个渡船女子翠翠的爱情悲剧,但是读来却让人心里并不感觉绝望,就像是在听一个有着很好听的磁性嗓音的男子在给你娓娓道来,那样的一个故事,那些可敬可爱的人物,那些阴差阳错的感情,读来虽不会跌宕起伏、落差千里,却恍如梦中,那是怎样美丽的地方,虽未花好月圆,却让人读后难以自拔,真希望自己能去那样的地方生活,那样一种恬静的单一,人与人皆坦诚相对,人们并不富裕但是却生活快乐。
作者明丽,清新略带低落的语言风格为小说奠定了悲凉的气氛,预示着故事的结局。一曲悲歌凄婉绵长,刚刚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与憧憬,岂料,竟同时得到大老和二老的爱慕,就在她左右为难之际,大老被淹死了,爷爷过世了,那个她喜欢而且喜欢她还能为她唱歌的二老也一去不返,这一切翠翠该何以面对,又该何去何从?小说的结尾余味犹长:
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那个令翠翠魂牵梦绕的傩送是否还会回来?就留给读者自己猜测吧。这样一个朦胧吃完的结局让人对翠翠这天真纯洁的女孩充满了同情,作者这样的设计,或许就是为了解释悲剧的定义——将最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让看。这样对人内心世界的刺激才会越深。是的,当我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残忍的结局,所以我期望傩送能回来,这样才不会让两人都受煎熬。翠翠,多么好的一个少女,她的心好比是金子做的,为何要让她遭遇这么多不幸?她已经是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了,傩送应该回来,竟然互相都爱着对方,又何必逃避?
沈从文先生为我们塑造的湘西边城是一块圣洁的,不容玷污的理想家园。其间的人毫无功利之心,彼此相处融洽,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的《桃花源记》,这里不仅景色美,人的心灵更美。我想如今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模型大概也应该如这边城一般吧?当然物质文化水平要比30年代的边城进步很多,但有一点我觉着不能变,那就是边城里人们的那种淳朴、敦厚、热情与率真。我们要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力戒功利之心,放弃防备,猜忌,行事平和,待人以诚,这样我们的和谐大家庭才会尽快实现。
从《边城》中走出,心里有些恋恋不舍,这里永远是我们神往的心灵家园。我们的和谐社会也将从中获取养分。为了这明净的山水,为了这理想的家园,让我们要从己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为了和谐社会的到来略尽绵力。和谐社会里我们不远矣!
美景孕育美人。翠翠在风日里养着,皮肤闪耀着健康的黑色光泽;目之所及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得如同水晶。文中对翠翠的描写十分细致,她的绯红的小脸,她的盈泪的眼眸,她的欢快的背影,她的古怪的念头……一个清新得不染半丝俗气的山城女孩,就这样进驻了我的心。天保健壮勇敢,傩送俊朗善良,这优秀的两兄弟竟同时喜欢上了翠翠!我不禁有点担忧:他们兄弟之间会因此决裂吗?然而我错了,小山城里的人美,情更美。
《边城》不仅给我们展示了美丽的景,可爱的人,沈老还用他那多情的笔叙述着一段段高洁的情。喜欢翠翠的兄弟俩为了公平竞争,轮流到山上给翠翠唱歌。天保不幸淹死后,傩送把失去兄长的痛和对翠翠的爱一同埋进心底,离开了小山城——这是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天保大老对翠翠一往情深,而翠翠却喜欢那个能用夜莺般的歌声在梦里带她去摘虎耳草的傩送二老,三人之间是三角恋,却没有棱角,宛如静静流淌着的溪水,温和而柔美——这是兄弟俩与翠翠的爱情。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她对祖父的依赖在文章中随处可见,祖父离开得久了,翠翠就会开始胡思乱想。确实,当你很在乎一个人的时候,他不在你的视线范围内,你便会感到焦虑,甚至会乱想一通。翠翠对祖父正是这样的爱。只要祖父在身边,翠翠的心就会很平静,很踏实。渡船一辈子的祖父在大限将至的前一段日子仍在为翠翠的婚事奔波,只因翠翠是他在这世上唯一放不下的人——这是祖父和翠翠的祖孙情。这些情散落于文章,无处不在,特地去找却找不到。毕竟不同于景和人,情是需要感悟的。
这便是沈老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边城》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总不经意地弥漫着淡淡的伤感,沈老对这片湘西的土地爱得如此深沉,他把浓浓的乡土情怀倾注于笔端,再一点点地从笔尖泻下,自然流淌的情感,感染了每一个阅读《边城》的人。”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会想,为何取名《边城》?是因为它太”遥远“了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是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座”边城“,那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不是我们正在追求的吗?即使不可骤得,我们心中依然会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这么一座边城,那不妨借《边城》洗涤身上满布的尘嚣,寻找我们心中的一片桃源,耕耘那一片净土。
字读后感【第四篇】
读完《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给了我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就如同在渺无天际的大海中找到了明灯,它让我对自身从事的职业和自我发展的方向,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定位,让我明白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将要从事一生的教育事业。
书中,用八个篇章为我们阐述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作者管建刚校长在文章的撰写中,可谓用心良苦,他将自己多年的教育感悟和盘托出,既有生动鲜活、原汁原味的教育轶事,又有意蕴丰赡、高度升华的教育思想,文章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光芒,流淌着对青年教师的殷切期盼。
一、尽职尽责是为人师表的“第一要务”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是事业,教师的工作是个良心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承担好育人责任,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像一个人没有了家庭责任感,这个家庭就不会幸福;一个人对工作没有了责任感,他的人生就注定不会取得应有的成就一样。一个教师要想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就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时时刻刻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责任”。
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任,就是要学习。对自己有责任感,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学不可以已”。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人的身体的发育有年龄限制,人的精神发育却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到哪个年龄,精神就停止成长的事。教师应该走了一辈子精神发育的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抛在后面,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称为“老古董”。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读书,是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知识更新这么快,如果不学习或不善于学习就会被淘汰。当课堂上我们对学生口里说出来的新名词一无所知时,当我们不小心把知识讲错了又要更正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好小学也并非易事,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既要系统地学习教育专著又要广泛地涉猎,我们既要做“专家”又要做“杂家”,所谓“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正是这个道理。书读多了,眼界开阔了,文化底蕴深厚了,你在课堂上就会游刃有余,你的教育之路也会随之宽广起来。
其次,要对学生负责任,就是要博爱。最近,“最美的女教师”张丽莉的名字已经传遍全国,她成为了影响一代教师的楷模。张丽莉老师在关键时刻舍生忘死救学生的壮举是一种正义的冲动,形成于长年累月的行为习惯,源于她内心深处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当然,现实中我们可能并不会有像张丽莉老师那样舍身救人的机会,但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她的精神、她对学生的博爱。如何爱学生呢?“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是书中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章节,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我们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不动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我对学生们微笑,学生们也对我会心的微笑。这样以来,课堂氛围轻松了,课还是这么上,作业还是这么布置,但是教育效益却提高了。
二、探索创新是专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加快专业成长是一个伴随教师职业终生的课题。一个真正的教师,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着极强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要求,并且,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才会产生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一是要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我们不做没有思想的教书匠。那思想从何而来?我认为思想是智慧的结晶,抑或说是智慧的积淀,而智慧的生成源于思考,所以你要想跳出教书匠的圈子,就必须学会反思,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不要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堆积如山的作业上,不要把高耗低效地重复强说成责任心强的表现。我们要时刻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课堂是否有改进的空间?作业怎样布置能够更加合理?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习快乐吗?他们做我的学生感到幸福吗?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出错?当你脑子里冒出这样一个个问号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迈步向前了,能走多远取决于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在管建刚老师看来,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它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使人把观点的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这个过程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二是要做一个勇于探索的教师。教育实践是教师成长的沃土,是教师施展教育才华、汇集教育智慧的战场。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本学期,学校提出了“学生自主管理的”的课题,对我来说,又迎来了自我成长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牢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我们班是最棒的班级,在班里,我是班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出了班,我就叫某某班,出了学校,我就叫某某学校,时刻记着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责任。这一点,每天中午都讲,强化学生集体荣誉感。其次,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班级管理,要淡化我管管别人的意识,强化我为班级服务意识。见到废纸杂物主动捡起,桌凳乱了主动摆齐,主动承担擦黑板擦玻璃等事务,见到班里不文明现象主动提醒……总之,做班级主人,操心班里的事。最后,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懂得欣赏别人。比如:每天在记事本上写两句话,今天我做了哪些不该做的事和明天我要做什么?或者今天哪个地方进步了和明天我要做什么?夸一夸自己的同桌,同组的同学,物品承包做得好的同学……从中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三、积极上进是自我成长的“第一状态”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以说就代表了他这个人。”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就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无为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有着不愿虚度此生、想要获得人生价值体现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仰的。如何做一名积极上进的教师。
首先,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有位青年教师教两个班级,教下来发现,一个班学得快乐却扎实,一个班学得热闹却浮躁,原因在哪里呢?原来前一个班,班风比较沉稳,内敛,这位青年教师的教风比较活泼,于是学生激活了,学得开心有效。另一个班的班风比较活跃,再加老师又很开朗,整个课上热闹成一团,学生忘了自己是学生,必要的尊重老师,尊重课堂,尊重纪律,全丢了,热闹成浮躁,学习怎么可能扎实?教师应该是善变的,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班风,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总之,教师面对的第一天的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是新的,都处在发展变化中,因此,教师要想“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想“以一当十当百”,不仅不可能,而且会使自己陷入机械重复的困境,陷入没有灵气的平庸里。
其次,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比如备课,照着别人的抄一抄;比如上课,从来是一个模子,一个路子,没过上三招,学生都知道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比如教育学生,从来是采取最直接的、不经大脑思考的法子,至于这样做有没有成效,有怎样的成效,又会有怎样的负面效应,是从来不去思考的。如此做教师,怎么会有“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时常听到“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时代呼唤。而在这个时代之声的呼唤的背后,我相信,一定蕴藏着一场风雨,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应该为这呼唤后面的暴风雨做好积极的准备。
第三,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要让学生有个性,教师必须有个性。我认为,教师的个性首先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上,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不是一般的交往,而是存在着教育教学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在我看来,教师存在的特征,首先是教育性,这种教育性无处不在,只不过是“显”与“隐”之分,有效与无效之分,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之分,但它确实存在,不管你是否承认它,注意它。一个教师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质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每一个教育教学的活动,都尽可能地策划出自己的个性的影子,让学生感觉新鲜,感觉这个老师身上有许多的意想不到的,许多的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这种教育个性是充满活力的,是张扬着一种智慧的,一个老师,就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
最后,我以管校长的一段话结束。“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向着不做教师匠的目标进军吧!
下一篇:《藤野先生》读后感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