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作文范例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绝活作文范例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绝活作文【第一篇】

25日晚,妈妈带我来到天龙娱乐宫,观看来自中国特技绝活艺术团的身怀绝技的演员,为庆祝重庆乌江电力集团成立十周年而演出的精彩节目。

首先,女主持人一曲优美而抒情的《山路十八弯》,表达了中国特技绝活艺术团的演员对乌电员工和黔江人民的祝福;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令观众赞叹不已;川剧绝活《变脸》的精彩亮相赢得满场喝彩;一把普通的木工锯也能弹奏《西班牙女郎》、《北国之春》等美妙绝伦的音乐;一把特制的扬琴能模拟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演奏……

绝活作文范文(6篇)

一位阿姨扮成小丑,蹦蹦跳跳地跑出� 最让人胆战心惊的是吃刀片,阿姨在两位观众的监督下,连续吞下了六块锋利无比的刀片,又吞下了细长的线;然后,用线将刀片一块一块地拉出来,虽然观众为之捏了一把冷汗,但却是有惊无险。

精彩互动的特技绝活表演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我的心却意犹未尽。

绝活作文【第二篇】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焦虑;抑郁;医疗服务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32-01

WHO提出妇女健康的目标是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促进健康。围绝经期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区的重点人群。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妇女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围绝经期的年龄有提前倾向,并且伴有情感障碍。为了解乌鲁木齐市中老年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以及精神障碍的发生情况,从而进一步完善围绝经期保健措施, 对城区若干围绝经期妇女进行了抽样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七个社区40~60岁妇女459名, 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回收有效答卷433份,有效率为%。

调查方法及判断标准

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被调查对象的一般状况、月经情况及婚育史、生活习惯、慢性病情况等。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均以标准分≥50作为判定焦虑和抑郁表现阳性的标准[1]。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列联表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一般人口资料

有3%的女性未受过教育,具有高中以及高中水平教育程度的女性达到%。在月经状况中,有%的女性处于正常水平,有%的女性的月经不规律,%的女性有绝经迹象。

SDS与SAS调查结果

SDS调查结果, SDS总标准分≥50分者190例(%),SDS总分为±。 SAS调查结果,SAS总标准分≥50分者198例(%),SAS总分为±。

不同社会人口因素对汉族围绝经期女性SDS评分的影响

汉族围绝经期女性出现抑郁表现在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经状况、工作压力、自我实现压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研究表明:婚姻状况(以未婚为参照,其他婚姻状况者更易出现抑郁表现)、月经状况(以正常作为参照,不规律与绝经人群易出现抑郁表现)、工作压力与自我实现越大,越容易出现抑郁表现。文化程度表现为负相关,呈现文化程度越高越不易出现抑郁表现的趋势。如表1。

不同社会人口因素对汉族围绝经期女性SAS评分的影响

维族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焦虑表现的发生在月经状况、社交情况、社会生活压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研究表明:月经状况月经状况(以正常作为参照,不规律与绝经人群易出现焦虑表现)、越不善于社会交往,社会生活压力越大,越容易出现焦虑表现。如表2。

3 讨论

围绝经期是女性在生命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段特殊时期,在此期间女性卵巢功能逐渐减退直至消失,发生在生理上重要的生物化学转化的同时,心理上也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甚至是情绪障碍。心境障碍起病可受体内激素水平改变与心理社会应激综合的影响,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年长容易发生躯体性疾病[2]。其中以抑郁与焦虑表现为主,围绝经期抑郁症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生活和躯体状况。围绝经期妇女的精神改变中还可出现焦虑的症状,部分已经达到了焦虑的诊断标准[3]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围绝经期妇女是一特定心理危机人群[4]。广东李国荣等[5]在受教育程度与女性更年期情绪障碍关系的研究中进一步证明,学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焦虑症状是一种情绪障碍,多由于身体不适或负性生活事件(如离婚、丧偶、亲人病故、退休等) 诱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无论在正常人群还是在特殊人群(如更年期妇女) 中,都是十分常见的[6]。

乌鲁木齐市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女性的社会角色逐渐丰富与突出,对于文化程度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日趋增高。同时社会生活压力就会增加。由于大部分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对于自身生理的改变认识不足,产生心理恐慌和自卑情绪,同时欠缺正确的心理疏导从而容易产生情绪障碍。由此可知,围绝经期妇女的精神障碍与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建议社区服务着手,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加强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正确疏导有情绪障碍者,早发现,早治疗。努力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5-39

[2] 郝伟精神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0—102.

[3] 黄芳 更年期妇女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1):63

[4] 何志晖, 张晓薇, 麦小玲, 等。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12): 935-937.

绝活作文【第三篇】

我是一只小小鱼,

我有绝活吐泡泡。

不用买,泡泡水,

一样吹的圆又大。

我是一只小小鸟,

我有绝活大声唱。

不用拿,麦克风,

一样唱的很响亮。

我是一只小小猫,

我有绝活捉耗子。

不用放,捕鼠器,

一样把鼠捉精光。

每个人都有绝活,

没事不防show一show,

绝活作文【第四篇】

关键词王小波 早期小说 叙事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107-03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起步的早期,文学尤其是小说承担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认知职责,竭力反映刚刚过去的“”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创伤和人生苦难,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坛的主流,《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高山下的花环》等通过题材、主题和人物紧扣时代脉搏而声名大噪,但很少有作家留意到文学技巧在写作中的位置,至多认为技巧不过是一种外表的修饰和润色。事实上对小说创作而言,艺术手段尤其是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倘若作家无视不同的叙述方式在整合形象体系方面迥然不同的艺术功能,那么,这些叙事方式所包含的‘变化’终将为传统小说艺术所同化,从而作为一种调剂或技术性处理手段附属于他们的庞大队伍之中。”①王小波的早期小说尽管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前期,但已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叙事模式的选择与应用,显示了作家在小说文体上的一种艺术自觉。

分析《绿水毛怪》《战福》《地久天长》等王小波早期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叙事模式,即“失望――希望――绝望”模式,尽管各个小说文本风格不同,内容各异,但是这个模式几乎概括了小说全部的情节发展趋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进入王小波早期精神世界的隐秘通道。具体而言,“失望”指主人公往往面对外部世界的强大压力而感到怨恨和不满,但无力改变现实世界的生存体验;“希望”意味着生活现状的突然失衡,出现新的积极因素,能够使主人公摆脱当下的生存困境获得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使人物充满了幻想和憧憬;“绝望”指理想的生活信念或目标被摧毁,主人公又退回到原先的生活秩序,只是精神受到重创而变得更加消极和深沉,具有悲凉和绝望之感。之所以指出并分析王小波的“失望――希望――绝望”模式,目的不仅限于了解这些小说的叙事形态,从中更可以看出这一叙事形态所蕴含的对艺术和对人生的基本观念,这些思想内涵在王小波此后的杂文和小说代表作《时代三部曲》中被继续深化,是贯穿王小波创作生命始终的主要精神内容。下面我们将从王小波早期小说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叙事模式的分析研究。

《绿毛水怪》作为王小波的处女作显示了较为复杂的叙事结构。但是它的“失望――希望――绝望”模式是非常明显的。在叙事功能上整部小说分为两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中,陈辉和妖妖因为特殊的天赋被老师和学校视为眼中钉,一直郁郁不得志――失望;两人一起读书,得到了极大的乐趣,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奇妙和快乐――希望;“”开始后,妖妖下乡插队溺死,“我”则重新回到孤独的生活――绝望。在这个具有一定写实性的故事中,王小波基本上表达的是一种对枯燥生活的反抗情绪,而在第二层次中则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我”到山东老家插队而“地方闭塞得很,人也很无知”,使我觉得“生活空虚透了”――失望;“我”意外碰上变为绿毛水怪的妖妖,她给我描述的神奇而又美丽的海底世界令我激动不已,“我”渴望服药之后也变成一名海怪――希望;“我”回来后高烧不退,被当作精神病人看管起来而无法赴约,最终没能加入绿毛水怪的行列,继续忍受空虚的生活――绝望。

《战福》讲述的是一个由人变狗的悲惨故事。战福辛辛苦苦盖起来的新房被哥嫂霸占,一气之下变得厌恶劳动、游手好闲――失望;小苏出现,战福在幻想中得到爱情并和小苏结婚――希望;这一切都被供销社其他

《这是真的》和《战福》一样也是人物变形的故事,但两篇小说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战福》把侧重点放在战福变为黑狗前的生活经历,揭露了战福由人变为狗的悲剧成因,而《这是真的》则把小说的重点放在文教助理员由人变驴的过程及变成驴子之后的遭遇上,有酣畅淋漓的讽刺意味。但是它的“失望――希望――绝望”模式也是非常明显的。文教助理员老赵仗着手中的权力,横征暴敛,胡作非为,广大教师和民众敢怒不敢言――失望;老赵变为驴后,终日劳作,苦不堪言,大家因此扬眉吐气――希望;原来一切只不过是南柯一梦,老赵还是现实中的文教助理员,而且比以前更加暴虐。在其他小说中,都是主人公对现实抱有失望之感,渴望另外一个理想的世界,最终由于理想的破灭而产生绝望之感,而《这是真的》不同之处在于,主人公老赵是反面人物,是造成现实不堪忍受的罪魁祸首,他变为驴子成为大快人心的“理想”,而最终他醒过来,人物和读者都意识到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梦幻,这时候产生绝望之情是在其他次要人物心理上的。

《地久天长》是王小波所有早期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在收入《黑铁时代――王小波早期小说及未竟稿集》之前唯一公开发表的小说。艾晓明曾经评价道:“对超乎性别的精神之爱的歌咏,还有单纯的叙述风格,这些都好像是向刚刚过去不久的青年时代的致意,浪漫诗情的致意”。②可以说,《地久天长》是一部典型的知青小说文本,在小说结构布局和叙述方式上都十分只稚嫩,也很严格地体现了王小波早期小说的叙事模式:“我”、大许和邢红作为知青到云南插队,生活十分枯燥,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指导员蛮不讲理,肆意下乡知青――失望;“我”、大许和邢红三人产生亲密的友谊,一起劳动、游乐和承受批斗,期望“三人永远在一起生活”――希望;邢红得了脑瘤,在北京医治无效去世,“我”和大许各奔东西――绝望。

由此可见,“失望――希望――绝望”的叙事模式在王小波早期小说中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叙事范型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提到模式,一般人总是将其理解为隐匿于现象组织后面的一种格局,一种框架,或者一种普遍遵从的规范,但是,之所以指出并探讨作家的叙事模式,并非指责作家依照某种固定的艺术模式成批地“生产”小说,而是力图说明作家的审美情感方式并非独一无二,在某种相对固定的叙事套路背后,蕴涵着作家深沉的艺术认知和审美经验。事实上,小说结构模式的艺术处理和审美情感模式功能密切相关:“小说结构并不意味着生活秩序确定如此,而是意味着审美情感按照这种秩序关照了生活。我们甚至可以在审美情感活动的意义上对小说结构的过程加以重述:在纷纷攘攘的现实世界中,审美情感发现了某些现象所包蕴的特定意蕴。审美情感将这些现象置于视野中考察,并且在这种意蕴的带动下重新关注现实。于是如同破译了生活中的一种密码,一连串与这种意蕴相关的形象联翩而至,逐渐聚合为形象体系。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小说结构正是作家的审美观照在叙述过程中的一种现实展开。”③事实上,“失望――希望――绝望”的叙事模式的选择并不断强化,正是其内心审美意识的烛照和外化形式。王小波之所以在小说中一再采用“失望――希望――绝望”的叙事模式,使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王小波的经历异常复杂、坎坷。少年时代的王小波像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身上流淌着理想主义的热血,为了建设崭新的社会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光辉理想,甚至放弃了较为舒适的干校锻炼而自愿远赴云南边疆,希望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练一颗红心”,战天斗地。然而崇高火热的理想和触目惊心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小波们想象中的革命、奋斗等天真的信条被残酷的生活击得粉碎。大量匪夷所思、荒谬绝伦的事件纷至沓来,强烈地冲击着王小波敏感的神经。严峻的生活体验使王小波真正走出了被长期灌输的浪漫化的革命想象,在不堪承受的苦难面前开始对生活的真谛展开痛苦的思索。回顾自己的插队经历,王小波和梁晓声、张承志等作家不同,在他心底涌起的不是崇高与悲壮,激情与自豪,而是一种自始至终受愚弄的感情,一种油然而生的“行货感”。这一切给作为“觉醒者”的王小波带来强烈的精神痛苦,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深深的焦灼之情。所以,在小说中王小波一再选择“失望――希望――绝望”的叙事模式,作为作家组织情节的“隐性基因”,对个体在特殊政治时代艰难的处境和体验进行生动的展示和描绘。

很多评论者都把王小波定义为一位理想主义者,其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但同时他又是一位深沉的悲观主义者,从早期小说开始,即反映了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与悲凉。《绿毛水怪》《战福》《这是真的》《地久天长》这批小说,虽然构思未必圆熟,但已充分显示了王小波在20世纪70年代残酷现实面前思想意识深处的痛苦和无奈:人活在世界上,应该充满理想诗意的栖居,但理想总被外部世界的强力破坏或摧毁,诗意的世界似乎永远无法抵达。这种绝望之情在《猫》中更是达到了极致。在“猫”眼中,世界仅仅包括“一条窄窄的通道,两边是万丈深渊,而两端是万丈悬崖”,除了坐以待毙之外,无法可施。显然这也是王小波眼中的现实世界。这种绝望情绪也在其以后的创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创作,无论是人世还是人情,都抱以低调的悲观的态度”④。

对小说创作而言,作家采用一定的结构模式最终是为了表达一定的创作意图,处于其中心的是作者全部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蕴藉,问题是这种体验的丰富性使它具有不同的表现途径,同样也制约着小说叙事文本的构成。选择何种合适的叙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文本是否具有丰富的解读可能。70年代的王小波在创作上非常娴熟地运用“失望――希望――绝望”的叙事模式,借以表现个人对那个年代的独特认识和体悟,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预示着作家在艺术创新上的某种“困境”。好在进入八九十年代的王小波并没有裹足不前,在创作中以相当的勇气打破了情节模式的窠臼,沿着内心活动的次序组织各种形象片段,返照人物的情感过程和意识波动,以崭新的方式揭开了内心世界的广阔图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说叙事技巧的从容跨越。

注 释

①③南帆。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M].北京:三联书店,1987:3、23~24

②④艾晓明、李银河编。艾晓明:《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318

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71 31948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