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优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第一篇】
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我看了《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给我推荐这个片子,是因为我向他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学习没动力,上大学前许下的诺言也正在秋风中飘零。
在肖申克里,狱警们就想判你一个终身监禁。随便打死人、贪污受贿的现象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可以这样说:肖申克就是地狱。
当你进入了这么一个地方,目睹了一切的罪恶,是否还有勇气去想离开(逃跑)呢?人是可以被环境化的。瑞德在评价布鲁斯的死时说,这周围的高墙,一开始你讨厌他们,但慢慢会习惯、依赖,知道最后无法离开他们。所以在肖申克呆了五十年布鲁斯得到假释的通知后试图杀死希活使自己留下来。
并不是每一个坚持的人都能成功,但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坚持过。就像安迪,他成功了!他始终相信自己能活着出去,他用小槌在厚厚的石墙中打开了通道,他爬过了狭长而肮脏的下水道。当大雨冲刷他身上的污秽,剩下的便是一个解脱、自由的人。
也许逃脱对瑞德来说是不可能的事,用那把小槌子凿一个洞,他认为要用六百年。这不能怪他,那是瑞德对地质不了解。他不知道压力和温度等外界条件对石头的影响。这无所谓,重要的是态度,就是在看似无望的处境中仍抱有“幻想”。没有发生的事情永远都不要去想绝对!只要你还有权利去“幻想”,就不要放弃这种权利。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无论如何,都不要把事情看成必然。生活不是简单地加减乘除,还有随机分布。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第二篇】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励志型影片。影片故事情节很简单,充满了好莱坞的传奇色彩:被诬谋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了很好的朋友。安迪总是沉默寡言并尽可能地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保有的一切。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
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影片中有几句话是非常经典的。
(1)瑞德:监狱是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
(2)安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自己。瑞德:你指什么?安迪:希望。瑞德: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
这无疑是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影片。高大森严的肖申克监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象征,仿佛我们在现实中经常遭遇的一种冷酷的权威的代表。当我们对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我们便开始不断地接受这种权威的训练、锻造和暗示,我们不断地被告诫要完全清除干净自己内心的道路,竭力地、由衷地接受它的教化,从而赢得它的奖赏,以期获得我们做人的一切需求:被尊重并实践自己单纯的梦想。但权威却正不可感知地、潜移默化地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的心脏和呼吸拥有了权威所赋予我们的统一的节奏,而我们自己对此却一无所知。他形象的表达了制度化之下的人是顺从制度失去自我,还是怀有希望找寻自由。
它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让我知道人的一生中所应该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从而珍惜你现在还拥有它的机会。因为我们人类始终是这样:只有失去了,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才又拼命地去争取夺回来,然后又不去珍惜。希望、自由、友谊是我们最基本、最起码的感觉和需要,如果自己不珍惜,那么难道还祈求别人去珍惜和维系吗?
同时安迪的形象也刻画得非常出色。他看上去懦弱,但实际却非常坚强。他不怕毒打,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聪明而有学识,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从没忘记自己是个有尊严的人,从没忘记希望和自由。
瑞德(独白):于是呢,在完工前一天,49年春的公差犯人,在早上十点坐成一堆,喝着冰凉的啤酒。鲨堡历来最狠的狱官请客,这王八蛋还装大方呢。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像在修缮自家屋顶,我们像是造物之主般自在。安迪呢,他窝在阴凉下,脸上挂着奇异微笑,看着我们喝他的酒。你可说,他想拍狱方马屁,或想博取囚犯友谊,但我认为他只想重温自由,即使只一刹那。
他敢于冒险却很细心。当瑞德认为用一把小锤要100年才能打洞逃生的时候,他实际只用了19年就做到了。他有信心和勇气。
说实话,我被这部影片彻底的震撼了,灰色高大的围墙隔开了目光,隔开了一切。漫漫无期的岁月,寂寞无望的日子,精神一点点被磨蚀,灵魂逐渐在扭曲,心灵走向麻木,直到自己已经感觉不到麻木。哀大莫过于心死,所谓的"希望","信念"已然连同他们的肉体一同被禁锢起来。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因为不管拿到的是什么,巧克力永远都是可口的。只有《费加罗的婚礼》响起的那个一刻,所有的犯人被这恍如隔世的声音震撼了——一丝来自俗世的气息带着自由的感觉。哪怕只是刹那的停留,哪怕只如一个飞掠而过的闪光,却似乎唤醒了囚犯心底里一丝尚未完全泯灭的东西。或许这片刻的清醒,刹那的释放,将带来更沉重的压抑,就如揭开伤口上的血痂。
《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50字(二)
最近看了部好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感触颇多。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叫安迪的银行家因被污告杀人,无辜入狱,谋划了二十年成功越狱的故事。肖申克是那所监狱的名字。希望和自由是贯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线索。而正是拥有希望和自由的信念,一个囚犯才有能力有决心实现自我救赎。
安迪作了囚犯后,是否也失去了自由?我想,是没有的。至少他会时不时地召唤自由的降临。在阳台上,阳光尽情散在他和朋友肩头;他让音乐飞遍肖申克,甚至是那最无人问津的角落,告诉每一个不自由之身,听,这就是自由。他用六年撰写了一段自由传奇--那就是他一手复舒的图书馆。在里面每一个不自由的人至少拥有一个读书的自由权。正如影片所说有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翅膀太过耀眼。是的,安迪正是这种鸟。自由便是翅膀,一只永不失翅膀的鸟,怎肯永屈于栏杆之下,毕竟鸟会飞。
安迪用二十年用一把小刀挖出了鸟的翅膀,记得那夜电闪雷鸣。有五十个橄榄球场的长度的下水道又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何况那只是下水道。全身恶臭又如何,人的外在莫不过皮囊一张,何况只是脏了囚衣。正如破茧的蝴蝶,安迪从下水道钻出时,上帝赐于了他渴望以久的翅膀,这双翅膀不再是虚无飘渺的,它真实的如同手脚。喊吧,安迪,叫吧,安迪,让雨水冲走蚩伏于你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恶臭。哭吧,安迪,我想,正如天上的电闪雷鸣,泪和着雨一起殒落。
一个人因有了希望才会想拥有自由。当希望占据一个人的心时,他就会想"我需要自由".毕竟自由有种魅力,它可以去触摸希望。瑞德似乎最明白这点,至少他知道希望在肖申克不是件好东西,会令人发疯。他学会忘记希望,告诉安迪希望不可再妄想。肖申克的铜墙铁壁,足以让一切希望成为笑话。老布,一个假释犯,一个失去希望的自由人。当他寻不到活下去的意义时,他选择了死亡。死亡解脱自己又无碍于他人。生死对自己已毫无意义,对于他人又值什么呢?老布,一个假释犯,一个老头子罢了。相同的命运似乎也要降临到瑞德身上,然而安迪的一封信,几张钞票,填充了瑞德的希望空白。在老布辞世的房间,瑞德提起行李,起程了。为看一看太平洋的海是否蓝得正如他所希望的。
安迪是伟大的,一个人的自救,那是勇者,一个人自救的同时,又实现他人的救赎,那是圣人。芝华塔尼欧某个海岸边,有家小旅馆,旁边有一条旧小艇。上面站着一个人,是安迪。安迪,看,瑞德来了,该出发了。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50字(三)
假期,利用晚间的时间,认认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一遍。这部拍摄在十几年前的美国电影给我的感受远远的超过了我的预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丰富,也更能明白许多非直观性的电影内容。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开始学着去懂得"希望与生活"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融洽在一起的这组关系。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悲剧,一次冤案,一次花费了一生的代价,用去了未来无数可能的机会的莫须有的"救赎".当看到那个知晓真相的年轻罪犯出现,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实际,联想到瑞德说的整个监狱除了他之外都是无罪的类似于玩笑话的时候,我想这实在是一场开的有点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代价最大的一次"救赎"——用时间,用着可能创造无数未知的未来的时间去救赎,去赎罪。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以我个人的阅历,用尽自由与未来为代价,我想,我是承担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银行家,到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囚犯,开始我猜想或许是瑞德说的体制问题,他被诬陷为杀妻,被判处无期。一个前途无限的身份,转眼到了暗无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与瑞德的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一定会是最难承受监狱第一晚的那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看上去体质弱些,更主要的是因为身份的变化太大。然而,瑞德输了,我也输了,输的很彻底。他不仅不是最初的那个,而且似乎他反而成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个,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起初,我是很难知晓他的希望,他的精神来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渐进行,直到结局慢慢到来。
十年,二十年,以我现在的年龄也仅仅是经历过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认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给了一个红章,一个瑞德申请假释驳回的红章。不知道来自何方的勇气,不知道从哪里到来的希望:刻棋子,教"学生",办图书馆,帮忙洗黑钱,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坚持挖出了一条瑞德认为需要六百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压力","时间",这是安迪认为坚持挖的最关键的东西,他也确实如此过。这在影片临近结尾时通过瑞德点出的生存根本,这影响着同一间房内瑞德与布克斯不同归宿的关键,这被安迪说成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的哲理成为了表面的点睛处。
在这部时长达二个小时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当然不止几个,而是特别丰富的。而最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过主要是安迪,瑞德,与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标,理想来讲,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却也都给了我很深的感悟与触动。
很多的时候,我是不怎么爱看电影的,因为我觉得电影让人不像人了。几十年的光阴,在电影里,只是两个多小时而已,每一个十年只是换来了一个红章。我其实是害怕这种生活的。而也正是这两个小时,这些略微的苦难让我都不怎么愿意坚持下去,何况安迪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二十年。没有自由,掩盖着希望,前方仿佛没有多少的盼头,我很难想象这种比贫穷,挫折更深沉的东西。
典狱长对安迪说,读《圣经》能获得救赎,信上帝能获得庇护。然而罪人还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若一定要说他多么伟大,一定要辩称上帝多么万能,倒不如去实实在在感谢一个人,感谢一个真实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这个运输车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带来的那把小锤子,或许故事是需要改写的。正如结尾处安迪迎着闪电用石头砸出那个洞,锤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这么一个洞,一个关于希望的洞罢了。
看完全集,我才开始懂得二十年并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监狱里呆着的时间。以他向州议会申请图书馆资金的毅力,若是他用来辩解自己,或者说用来说明自己的无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没有,他没有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后才慢慢的开始明了:他是为了对妻子赎罪,一次他认为需要的,一场用尽他的青春与未来的对爱的救赎。
在影片中,真正扮演典狱长的不是那个洗黑钱的典狱长,也不是海利。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顿的那颗橡树下面。仅在开篇的时候惊鸿一现的安迪的妻子,其实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赎的对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与未来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迟来的爱,赎的是一世难以再来的情。二十年后,当安迪认为他会结束这种一定空间救赎的时候,他还是要嘱托他的朋友——瑞德,去当年他与妻子欢乐的故地看看。也或许,瑞德在那里才获得的自由才是本应该属于安迪自己要获得的自由。
全集看完,不免有着一些遗憾。尽管安迪一直在救赎,但是最后关头他毕竟还是逃避了。他自己没有勇气守着橡树,没有勇气在当年的家呆着,带着因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发,他也只是选择了去到那个没有"回忆"的太平洋海边。或许有人会说他还是嘱托了瑞德去了啊,但是毕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实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灵魂。最终的救赎也是通过他,通过最后瑞德与安迪的见面才完成的。但是现实呢?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灵魂与肉体分离,做到在心灵深处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够有几个人呢?
在观看影评的时候我才发现,最后安迪与瑞德的相会是制片人加上去的,而不是小说原著中就有的。而恰恰是这加上去的神来之笔,为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环与永恒的魅力。
人的一辈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狱长"肯定是会有的。但是这种来自自己的心底,来自灵魂,来自爱的救赎又会有多少呢?从这个角度能讲,其实安迪是幸福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一部美国电影能引起这么多非美国这个国家,这个种族的人群的共鸣的原因之一吧。毕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个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欢的石头一样:每一颗都不尽相同,每一颗又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赎的不仅是二十年,而其实应该是一种心灵,一种灵魂,一种很难言明却又实实在在的永恒。压力与时间,给安迪的不仅不是枷锁,很大程度上,它们其实正是给了他一种不朽与辉煌。
原本,我是认为生命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没有什么会成为谁的唯一与永恒。但是我错了,我错了太离谱,也错的太天真。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尽我们的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间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电影的最后,当两个在囹圄之中呆了几十年的人拥抱到了一起,当他们还需要去思考"自由"的时候,这个时间点不知道我们是该为他们庆幸还是悲哀……
不管这电影还有什么伟大之处,也不管多少的影评家会如何从所谓的专家的角度如何去品评,我只想说,在这个时刻,我是愿意奉上一束玫瑰的,给安迪,给安迪的妻子,给有爱,能爱与被爱着的一切生命。用对待上帝的虔诚为他们由衷的喝彩。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第三篇】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人生艺术;安迪・杜富雷
改编自美国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史蒂芬・金)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于1994年的9月上映,在次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电影、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剪辑和最佳歌曲等7项大奖的提名,获得了如潮的好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主人公安迪・杜富雷因为法庭的错误审判在自己妻子被人杀害以后送到肖申克监狱被终身监禁看管的故事,电影中的安迪・杜富雷尽管遭受着种种磨难,然而他也坚持不放弃自己生存的机会和自我的尊严,在经过了长达20多年的监狱生活的忍耐后,最终成功逃离了监狱的监管并且一举粉碎了以典狱长为核心的监狱黑势力的团伙。
虽然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已经上映二十多年了,然而时至今日带给观众的还是那种坚守希望,隐忍奋斗的人生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感动和敬佩,其中蕴涵的在逆境中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在死亡面前用机智应对而非惊慌失措的处世哲学还是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启迪。本文将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载体,对电影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生艺术进行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思想。
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所体现的临危不惊和勇抓机遇的人生态度安迪・杜富雷是一位只有30岁的缅因州银行家,因为在自己妻子被杀以后无法提供充足的反驳材料而被宣判终审监禁,送往肖申克监狱进行监管。在安迪・杜富雷被送到肖申克监狱的第一天内,从车上一直到监狱内都是保持沉迷,一言不发。然而电影对于安迪・杜富雷的一个特写镜头还是值得我们品味:安迪・杜富雷高大的身躯,尽管衣服已经褶皱,不过丝毫没有一点慌乱的神情;尽管镜头中的眼神里有着一丝的恐慌的存在,然而并非是那种怯弱逃避的目光,而是通过电影演员的那种紧张眼神传递出了一种淡定。此时的安迪・杜富雷在自己的人生命运被他人改变的那一刹那已经坦然接受了眼前的这个现实,对于这种生活突变的现实更是抱了一种势必要拼尽全力脱身的必胜信念。当电影镜头对安迪・杜富雷要进入监狱仰头看门口的那个破铜的镜头进行特写的时候,观众也会感受镜头带来的那种无尽伤感和无限的压力以及对于人身自由的依恋之情,这些镜头语言其实都是为了安迪・杜富雷以后在肖申克监狱中进行的不懈斗争所做的铺垫,电影导演只是利用观众的下意识萎靡情绪来反思个人的懦弱表现。
安迪・杜富雷在监狱生活的第一月受尽了无数的折磨和侮辱,终于在一次外出修葺房屋做义工的机会中冒着被狱警推下楼致死的危险成功抓住了自己一个安身立命的机会:帮助监狱老大巴郎成功地获得了全部的遗产继承权,从此以后在监狱中再也没有人敢找安迪・杜富雷的麻烦了,就因为这样的机会,安迪・杜富雷的金融才能让他重新获得了信任的机会,并且迅速成为典狱长的私人助理。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得知,只要在困境中清醒地分析自己的优势所在,并且在合适的场合中抓住机遇运用,那么就可以将自己的人生困境进行转变,生活本来不易,这就需要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人去用心体会了,这样生活才可以为自己所用。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为了向观众证明这一个观点,在进行正面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也用一个反面的例子进行佐证:同安迪・杜富雷同一天进入监狱的还有一个人,此人整天哭哭凄凄,忧心忡忡,被狱警巴郎敲破了头,最后惨死在了医务室的手术台上,在第二天的私下谈论中,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名字,原著的作者和导演的这种刻意安排无非是想给观众一个反思的空间和启示。在电影的开始就对人生做出了如此鲜明的对比,这正是这部电影吸引观众的一个地方,借助于人生的突然巨变、巨大落差和人性的对比自然而然地将所有观众都引向了一种人生感慨:在面对人生顺境的时候需要从容的态度,在逆境中更是需要生存的智慧和惊人的勇气。当人在遭遇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时,我们应该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同时也要学会抓住身边的那些机会,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因为上帝只会帮助那些准备自救的人,只有懂得思考自己人生的人才有机会被上帝所眷顾。
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所体现的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所表达的另外一个重要主题思想就是人生贵在坚持不懈。电影主人公安迪・杜富雷在进入监狱以后一直受到了“姐妹花”无休止的骚扰,然而并没有放弃自己坚定的人生信仰;在面对狱警的恐吓威胁的时候,安迪・杜富雷也没有放弃说服的机会;在面对州政府的不断推脱搪塞的时候依然坚持用10年的时间来写信要求拨款;当安迪・杜富雷面对典狱长因为个人利益而杀死狱友汤姆来掩盖事情真相而让自己陷入到终审监禁的人生困境的时候也并没有放弃斗争……安迪・杜富雷所有的这一切努力并没有付之东流,最终也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结局:安迪・杜富雷本人从来没有被他们当做木偶来玩耍过;他成为监狱的报税人;缅因州政府最后也不得不满足安迪・杜富雷的请求给肖申克监狱拨付足够的资金来进行监狱图书馆的建设;狱友汤姆最终也顺利通过了自己的高中结业考试;典狱长最后也因为安迪・杜富雷的成功越狱而被揭发最终饮弹自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紧密事件做到了让观众惊叹安迪的不懈斗争的同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是否已经放弃了太多的梦想和人生目标?在面对人生困境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能够像安迪那样泰然处之,坚持不懈呢?也许这就是同样的生活,是否成功的关键区别也就在于这些因素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无论“姐妹花”对安迪・杜富雷如何进行纠缠,他总是可以在摆脱和他们的纠缠后在下一次的争论中依旧不甘示弱,这都是依靠安迪・杜富雷对于生存自由的向往和不断坚持;在面对典狱长、各种狱警和缅因州政府的百般搪塞推脱的时候还是可以坦然面对,从容淡定,依靠的是对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得来的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梦想实现的一种陶醉;当面对年轻的汤姆考学申请的时候,步入后半生的安迪・杜富雷可以从垃圾堆中捡起被汤姆撕碎的纸张,依靠的是他从自己前半生的生活经历中积累的人生睿智;作为监狱图书馆的馆长,监狱的报税人和典狱长生命的终结者这些名号对于安迪・杜富雷来说都不过是在自己对人生坚持不懈追求过程中的衍生附带品罢了,正是在这不懈追求的过程中,安迪・杜富雷始终带着一种坚韧的毅力和自我陶醉的心态保持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平衡状态。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的安迪・杜富雷坚持不懈的人生追求得到了最终的回报和成功,这告诉我们不管是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中,保持对于人生的追求才是生命意义的存在,我们不仅要学会品尝人生带给我们的幸福味道,更要学会品味人生为我们准备的世态炎凉,只有那些学会品味后者的人才更加懂得生活的艺术,也才会在人生的逆境中像电影主人公安迪・杜富雷那样获得人生的成功,最终决定我们人生命运的权利还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
三、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所体现的注重细节和坚定执行的人生态度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最为吸引观众和激动人心的部分就是观众对于主人公安迪・杜富雷在监狱中那暗无天日的19年的时光是如何度过的种种猜测和幻想。电影中当典狱长撤掉墙上的巨大电影海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墙上有着一个大洞,这时候每个人都会开始想象主人公安迪・杜富雷在这19年的时光中是如何用那一把小小的锄头来敲打这冰冷无情的石墙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一直到这里才给观众揭示了主人公安迪・杜富雷这漫长的19年监狱时光中是如何一步步制定和实施自己的计划的:冒着生命危险取得了狱警的信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引起典狱长的关注,这一点他成功了;帮助典狱长积累大量的资金财富只是为了自己在监狱中可以安身立命,这一点他也做到了;坚持每周给缅因州的政府写两封申请拨款建立图书馆的信件只是为了掩护自己真实身份进行财富的转移和信息的伪造,最后他也成功了;利用监狱图书馆的修葺和建设来转移所有人的注意力来帮自己实施逃跑机会,这一点他也实现了;利用典狱长的粗心大意和生活习惯进行犯罪信息的搜集,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扳倒这个的小人,这一点他做到了;所有的这一切计划和行动只是为了一个目的:离开这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洗掉过去的种种不愉快,重新开始自己的美好生活,这一点在电影的最后得到了证实,主人公安迪・杜富雷也实现了。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最后,观众可以看到安迪・杜富雷和瑞德在阳光沙滩的海边相见了,这时候我们就会开始回忆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意识到这一些都是主人公安迪・杜富雷的一种刻意安排,一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表示对安迪・杜富雷的人生计划和艺术所叹服,这也是在启示我们,当成功在我们看来过于遥不可及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个不同的人生目标和步骤来实施,只要坚持不懈和付诸行动,最后还是会取得成功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杜富雷的实际行动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不得不让我们这些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我们该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艺术呢?
四、结语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生活就是一所监狱,我们都是生活在其中的囚徒、面对像狱警那样的人生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清醒的头脑,坚持不懈的勇气和有计划的人生目标就是我们获取成功的最好办法,这些都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杜富雷的身上得到了最有力的体现,这也正是这部经典影片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参考文献]
[1] 蒋昕臻。知识对自我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一改美国自由主义奋斗之路的暴力模式[J].电影文学,2008(05).
[2] 倪慧。浅谈《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自由和希望主题[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3).
[3] 于开拓,周红玉。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文本细读[J].作家,2009(16).
[4] 江峰。普渡众生的无奈和众生的自我救赎――《肖申克的救赎》解析[J].电影文学,2004(01).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第四篇】
[关键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人性;反思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不仅通过主人公安迪的经历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还通过相应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强烈的人性光辉。这部电影一上映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其在表现形式上也突破了牢狱题材电影类型片的限制,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思想。影片所展现出来的人情冷暖和主人公对希望和自由的信仰与追求,都令人既感动又深受鼓舞,还使人有着相应的反思。时至今日,这部影片给人们带来的心灵震撼和影响依然很大。本文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性主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反思。
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概述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依据史蒂芬・金的长篇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而成的。在这部电影作品中,主人公安迪为了能够获得自由而带着希望经历了19年的监狱生活,有着强烈的人性意识和现实意义。该电影用简单的画面和情节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和感动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银行家安迪,1947年,安迪的妻子和情人在幽会时被枪杀,安迪被指控为杀人凶手,经判决,他含冤入狱,被关押到了肖申克监狱。在监狱中,安迪受到了来自狱警和其他囚犯的辱骂,也引起了囚犯瑞德的注意,他们逐渐成为了好朋友。进入肖申克监狱的安迪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依然坚信希望和追求自由。
安迪不仅利用自己的所学帮助典狱长把他的贪污行为合理化以获得较为松懈的看管,还坚持不懈地给州政府写信,终于得到了在肖申克监狱办图书馆的批准。此外,安迪还通过瑞德从监狱外带进来一幅丽塔・海华丝的海报和一个鹤嘴锄,为自己的自由和希望凿开了一条隧道。当安迪遇到了能够为其洗白冤屈的汤米后,他希望通过公正的渠道来申诉,却遭到典狱长的坚决反对和扼杀。
自此,安迪看清楚了典狱长和以典狱长为代表的一些人的嘴脸,他不再把无谓的希望放在他们身上,而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确保和维护自己的自由。通过19年的努力,海报背后的隧道终于打通了。安迪最终逃了出来,并通过合理的渠道举报揭发了典狱长,使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和下场。同时,安迪的行为也鼓舞了其他狱友,使他们对人生也充满了希望。瑞德获得了假释以后与安迪在墨西哥相遇。
这部影片中,残忍而又冷漠的肖申克监狱使人感到绝望和压抑,也使监狱中的囚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磨掉了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而安迪的到来,给这个原本死气沉沉的监狱带来了一些改变。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善良正义的品质和坚定的意志,不仅让自己成功地获得了自由,也转变了其他狱友的想法,使其看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希望。这也使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充满了人性色彩。
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体现出的人性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虽然没有炫酷的技术和光鲜亮丽的人物,但它通过简洁流畅的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对比将人性进行了充分而深刻的体现。影片不仅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还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等内容将人性主义充分地展现出来。安迪的自我救赎和对希望的坚定、对自由的追求,都充分彰显着人性的光芒。
(一)自我身体上的解救
救赎自己往往需要充分的自我认知、坚定理智的判断和经营。安迪在遭遇终身监禁的判刑后被关押在了肖申克监狱中。面对这样的境况,安迪没有表现出对人生和生活的绝望,也没有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他非常明确地告诉自己“别人不能救赎自己,那就必须自救……”于是,安迪开始通过自己的意志和行动展开了自我救赎。
安迪通过瑞德从外面带进来自己想要的物品:鹤嘴锄、《圣经》、石块、海报和绳子。他白天雕刻石块,给人造成相应的假象,晚上则用锤子在监狱的墙壁上开凿出一条通往外面的通道。安迪在肖申克监狱的生活并不是风平浪静的,他也遭受了相应的侮辱和委屈,如同性狱友的骚扰,监狱管理人员的打骂,甚至是唯一能证明自己清白的证人的死亡。但这些情况并没有让安迪退缩,反而让他更坚定自己救赎自己的道路。经历了19年的时间,安迪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获得了自由,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二)灵魂上的解救
相较于身体上的自由,灵魂上的自由对安迪和监狱的狱友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安迪在将近20年的监狱生活里,从没有放弃对灵魂自由的不懈追求。他不但在监狱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对自由的坚信和追求,还帮助其他狱友重新找回对自由的向往和憧憬,让他们能够对未来生活有更多的希望。
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通过阅读《圣经》和坚定自己的信念,让自己的灵魂一直处于自由之中。同时,安迪还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典狱长进行相应的服务,以此获得较为宽松的管束,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自由提供方便。此外,不论安迪用什么样的方式保证自己的灵魂自由,他都没有丧失自己善良的本质。他利用为典狱长帮忙的机会,将其贪污等证据都搜集到了一起,并在逃出监狱以后将其告发。安迪的坚持自我和对自由的信仰和追求,是其能够得到灵魂救赎的关键。
由于长期待在一个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环境中,监狱中所有犯人的生活作息都必须按照相应的流程进行,还要忍受监狱管理人员的侮辱和打骂。这不仅会使一些犯人在此过程中逐渐丧失对自由的追求,反而会使其逐渐适应这样的生活,使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和度过监狱外的生活。布鲁克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长达50年时间的监狱生活,使他对监狱产生了依赖。相较于外面的生活,他更愿意生活在没有自由、没有人权的监狱中。这使得他在释放之后对正常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恐惧和排斥,还会依照监狱里的生活习惯进行相应的活动,如解小便之前请示别人。最终,他选择用死亡结束自己苦苦等到的自由生活。
安迪在监狱生涯中,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和狱友的灵魂自由做着相应的努力。在修理屋顶时,他通过给狱警洗钱谋划主意使在场的狱友获得了每人两瓶啤酒的待遇。安迪和他的狱友在品味啤酒的短暂时光中也感受到了相应的心灵自由。安迪为了能够使狱友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他用十年的时间向州政府写信,最终获得了在监狱中建立图书馆的准许。安迪帮助狱友识字、学习,给他们讲解知识。这不仅使狱友通过大量的书籍阅读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和相应的知识,也让他们在学习中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此外,安迪用一次被监禁的惩罚为狱友播放了《费加罗的婚礼》。音乐的美妙让狱友们忍不住停下手中的工作而认真聆听。这不仅使其获得了心灵上的享受,还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样,那些使狱友们逐渐走向失望的深渊的压制和束缚一下子烟消云散,灵魂上的自由不仅让其身心愉悦,还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美好的期望和打算。
安迪冒着生命危险为自己和狱友争取着足够的自由,使自己和他人都看到获得救赎的可能性。正是安迪的这种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才使他能够忍受任何的挫折和屈辱,才使其自身获得灵魂自由的同时也使其他狱友得到相应的灵魂救赎。从这一点看来,安迪的所作所为都散发着强烈的人性光芒。电影中,瑞德说“有些鸟儿是不会被关住的……”安迪就是一只不会被关住的鸟,他的精神和心灵也从未被任何外在的制度和障碍所牵制,一直翱翔在自由的天空中。
(三)不灭而坚定的希望
“不管这个社会是多么黑暗与腐败,我们依然要对它虔诚而服从……只有内心不肯屈服,才能出现拯救世界的一点希望。”正是这种不灭的希望一直支撑着安迪追求自我解救的历程。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和希望,安迪对自由的追求可能会逐渐被吞噬,从而走上狱友们的老路。希望不仅是安迪自我解救道路上的航标,也成为该电影传达给观众的带有人性光芒的信念和思想。
安迪面对充满暴力、被人随意侮辱的肖申克监狱的环境和因为一个错误判决而不得不终身监禁的残酷现实,他没有失去对美好事物和美好人生的信仰,也没有放弃自我。安迪既平静地面对着自己的这些遭遇,也坚定着他生活的希望。正是有了这种希望,才使他在长达19年的监狱生涯中都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也使他有资格和有能力向他的室友传达这种希望。
安迪用小小的锄头凿洞的行为,帮助典狱长做假账的行为,都是为其逃离监狱和迎接新生活提供相应服务的,这也在无形之中给了安迪更多的希望和憧憬。同时,安迪向他的狱友们传递着自由生活的美好,使他们能够在监狱生活中重新找回对生活的信仰和希望,为自由的生活不断坚持和努力。其中,安迪为了帮助自己的好朋友瑞德能够在出狱之后重获新生,将一些东西埋在一个地方,这给瑞德出狱后的生活找到了一定的目标和希望,也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和融入更加自由的生活中去。
在监狱生涯中,安迪用自己对希望的信仰让自己在19年中从未间断对自由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也正是其能够获得自由而充满希望和色彩的生活的源泉和重要力量。这份对希望的坚持和信仰使安迪完成自我救赎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其狱友们的救赎,使其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动力和追求自由的信念。这也是安迪身上人性之光的重要体现。
(四)体制化的禁锢
所谓体制化,就是人的一种心理依赖,也可以说,体制化指的是一定体制下人内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依赖,或者说是习惯。然而,体制化的结果并非习惯,而是一种心理依赖,就是心理上无法离开的一种感觉,情感并非习惯,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基础又是习惯。《肖申克的救赎》其实就是反映人类此种独特心理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在于,对于一个事物、人或者环境,最初你会讨厌它,但是时间久了,你会慢慢适应或者习惯它,甚至会从心理层面对该事物产生依赖感。一些学者将对体制的依赖与适应叫做体制化。《肖申克的救赎》最无法让人忍受的,是终日要面对暴虐的狱警、高墙大院以及监狱的黑暗,这就给重刑犯营造出一种彻底的绝望。然而,最为让人回味的一段台词,将监狱中服刑人员的另一面揭露出来,可以说是自我免疫机制的重要范例。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一个绝望者的最终结果有两种,其中一种为自杀,比如诗人;还有一种就是被体制化,由此可以看出,自杀者就是自我心理免疫能力较弱者,这也告诉观影者,我们自身拥有生理免疫机制,而且还拥有心理免疫机制。而这部电影中被体制化的典型代表就是老布鲁克斯,他是被判终身监禁的一名重刑犯,在监狱中待了50年,这位老年犯人为了可以继续留在监狱,试图伤害狱友。而另一位重刑犯瑞德说出布鲁克斯的深层感受:“布鲁克斯已经爱上了这监狱,布鲁克斯在这里生活了50年,此处是他唯一熟知的地方,他在这儿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而且不可缺少。但是在外面他仅仅是一个刚出狱的囚犯。监狱的围墙非常有趣,最初你会恨它们,慢慢地,你就会接受与适应它们。时间长了,你就会依赖它们,爱上它们。”这些犯人依赖着该体制,并迫使自己爱上该体制,而这也正是体制所需,换句话说,体制化就是日久生情。
三、结语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用鼓舞人心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中一些重要的东西:希望、自由和救赎。这部电影不仅使影片中的主人公和其他狱友获得了救赎,也给观众带来了很多的鼓舞和反思,使其从影片中看到主人公即使在生活中面对很多的困境和磨难,但其没有放弃希望,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从而实现了自我救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有着浓厚人性色彩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欧阳咏梅。解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性主题[J].电影文学,2013(16).
[2] 左艳红。探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所体现的人性色彩[J].电影文学,2013(10).
[3] 朱凯,刘剑。制度化与人性的反思――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解读[J].消费导刊,2008(10).
下一篇:伤逝安全教育观后感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