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实用艾青诗选读后感(精选4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600字]实用艾青诗选读后感(精选4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艾青诗选》读后感模板600字【第一篇】
吹号者,比起那些打仗的士兵更辛苦。从艾青的诗中:
“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他轻捷地绑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他看着那些发出困乏的鼾声的同伴,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
看出他们是被黎明最早惊醒的人。天还在黑暗之中,他们就用浸濡着血迹的铜号吹响带着新希望的黎明。
他没有任何怨言,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神圣的事。他看着山,呼吸新鲜空气,便吹响了铜号,可是谁又能知道在这响亮的号声背后却是吹号者的痛苦。
“当他用自己的呼吸摩擦了号角的铜皮使号角发出声响的时候,常常有细到看不见的血丝,随着号声飞出来……”
艾青也是一位不惜生命的吹号者,他不惧痛苦和劳累,为当时社会的新希望奋斗着,吹号者的脸常常是苍黄的,刚开始我觉得有些夸张,可在后面的阅读中慢慢认为这是对于他们而言在正常不过了。他们在那些蜷卧在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的困倦的人群里,在那些穿着灰布衣服的污秽的人群里,最先惊醒。
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他吹着最热烈的号声,激励着热血奋战的战士。在最后的一颗子弹穿过他的胸膛时,他缓缓的躺下了,却没有人发现。
在这首诗里,他为我们在中国历史的广场上塑立了一个吹号者和浸濡着血迹的铜号的形象,让我们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听到那曾经唤醒了一个民族并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也展现了艾青的爱国情怀。
艾青的诗歌让人荡气回肠。
艾青诗选读后感【第二篇】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人,他是中国现代诗代表诗人之一,他的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以深沉、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真实的反映了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中,“紫兰人林子与林子之间,由清灰的山坡、绿的草原”作者运用了三个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在我心中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诗人还异常注意动与静的结合,一下子就让整首诗活了起来,仿佛整个画面出此刻了我的眼前,我好像进入了诗人意境中。在《我爱这片土地》中,艾青以鸟的形象自我比喻,用饱含活力的诗句传达出鸟儿对自我土地的痴情,说明艾青有一颗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浸润着作者的心血和最深刻的期望,代表着他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中进行的对世界和国家的思考,从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感到昂扬向上的《给太阳》,再到饱含深情的《煤的对话》都果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期望自我能为祖国尽一份力,反映出诗人期望警醒世人,期望让周围所有人团结起来为祖国献力的愿望。
艾青的诗歌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在感情风格上深沉而忧郁,具有紧密结合现实的、富有战斗精神的特点,描述了许多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虽然当今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依然要居安思危,永远像艾青一样坚持一颗为祖国奉献的心。
艾青诗选读后感【第三篇】
有些事情是不可动摇和改变的,譬如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譬如在心中始终保留着某些敬仰的人或身边亲友的位置,譬如对一部优秀作品的基本评判……无论历经世事沧桑,无论岁月无情漂洗,坚若磐石。
读艾青的诗集让我有一种灵魂找到归宿的感觉,就像在黑暗中徘徊时,降临的那一缕曙光,照亮了整个前方。
艾青的诗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更喜欢乐观豁达一些的诗韵,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和诗人特有的精神修养,从中提炼出的诗人忧国忧民的大自我情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答案只有一个——祖国的明天。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为祖国的未来忧思。我难以想象诗人心中超负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艾青博大的胸怀;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它们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和阳光!
你是冰与雪的化身,没有对你强烈的爱,闻不到你的芳香!
读艾青诗选有感1100字【第四篇】
吴非
艾青所做的诗篇,色彩使用的颇有意味。明亮黑暗交舞着变,但在这明暗的变化中还藏着关于中国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
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人民的生活,还是原始的安宁快乐。有诗作《当黎明穿上白衣》: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乳白的云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画中的生活朴实而宁静,一切都能安抚人心中任何躁动的情绪。明亮的色调,温和的配色,诗中流露全部的惬意,对美好生活的享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艾青诗中的画面总是描绘的灰暗,就像阴霾笼罩着天空。但是艾青的诗绘成的图画总是会有一抹明亮的色彩。在诗《街》中,艾青这样写道:成队的黑翼遮满这小城的上空,/一阵轰响给这小城以痛苦的痉挛;/敌人撒下的毒火毁灭了街——/半个城市留下一片荒凉……/看:房子被揭去了屋盖,/墙和墙失去了联络,/井被塞满了瓦砾,/屋柱被烧成了焦炭。
乌黑、灰暗是这段诗的主色调。小城遭受战争的侵害,暗色调给人以十分压抑的感受。脑海里的画面尽是被空袭后的小城,一片死寂、墙屋倒塌、余火慢慢吞噬着小城的最后一丝血肉。
艾青笔锋一转:“她在另一条街上走过,那么愉快的向我招呼……—头发剪短了,绑了裹腿,她已穿上草绿色的军装了!”年轻的女孩穿着草绿色的军装从火光中,从废墟中走来,她的军装照亮了整幅画面,给人带来活力、带来希望和对和平的渴望。灰暗的战争烟云终会被草绿的年轻活力拨开。
灰暗的颜色总是象征着与明亮所相反的东西。“木板房也能被柴烟熏成焦茶色了。晚上,一个人从小巷出来,黑暗里,松烛的火花,煊红了他诚朴的脸。”想象的画面,一个人从无尽的黑暗中走出。黑暗来源于他国的侵略,而黑暗笼罩的正是我们的祖国。这一抹火花照亮了这个人的脸颊,画面上,这一片火红,无疑是整幅画面上最显眼的色彩。这一抹色彩给苦难阴暗中走出来的人们希望。
建国以后,苦难的中国终于回到了最初的安宁与平和,在《年轻的母亲》中,艾青写道:这婴儿实在可爱/粉红脸像玫瑰花/那四枝又短又胖/嘴里还没有长牙/注视着这新的生命/她脸上有骄傲的光/用粗壮的臂膀抱着/柔软的吻印在脸上
粉红的婴儿,母爱的光辉,一切都安谧、纯洁、神圣。这些温暖的色彩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又回到了最初生活的宁静美好。
艾青的诗以色彩的变化,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四五十年代国情的变化,时间的变迁,引领色彩的变化,此乃艾青诗中色彩的意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