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作文范例(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外面的世界作文范例(通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外面的世界作文【第一篇】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本是该学科两个重要的概念。1827年歌德从“各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容忍”和“作品具有普遍的全人类意义”两方面提出“世界文学”(德语复合词Weltliteraur)的构想:“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①研究者据此认为文学是不断进化的有机体,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体现了人类文学的伟大进步,论者确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日益临近,相互影响日益深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韦勒克•沃 从中我们看到两种涵义的世界文学:一个着眼于文学发展前景的理论构想;一个立足于划定比较文学的对象和角度。而在国内“世界文学”却没有在学科的理论构建中真正发挥作用,起支配性作用的是“文学关系”说。比如陈惇、刘象愚著《比较文学概论》给比较文学下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定义: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把比较文学界定为对各种“文学关系”的研究,这是中国学派较为一致的观点,而“文学关系”是一个差异性概念,在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国别、民族、文化差异等外部因素是其关注的中心,对它的强调消解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在的同质关系。

由于新学科的诞生,进入核心课的外国文学在大学中文系的地位获得极大改善。“外国文学”在“中国语言文学系”是否具有合法性的问题得以根本解决。但学科合并后,学科内部与比较文学的矛盾却凸现出来。从新学科的命名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能够彼此替代,而应该保留各自本原特性,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整合,以达至文学研究的新境界,但实际情形却不全然如此。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一贯是学科发展的晴雨表,通过互联网,仅就2002年全国有硕士招生资格的50所大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各大学的招生方向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原先没有世界文学专业,在新学科的招生方向中,也没有世界文学方向,而全是中外文学关系的方向。第二类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原先有世界文学专业,在学科合并后,世界文学方向的重要性降低,把重要精力转向中外文学关系的方向。第三类如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在二级学科下,没有设具体方向。这些学校以前有世界文学专业,学科合并后在发展方向上尚不明朗,现有师资以世界文学为主。第四类以上海师大、苏州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他们在招生方向上,有中外文学关系方向,也有世界文学方向,二者并重。新学科在研究方向的设置上,应该是比较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关系、世界文学并重,上海师大一类大学的做法较接近这种理想状态。②在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就是外国文学。它包括外国单一作家、作品本身的研究,包括国别文学的研究,包括区域文学(如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拉美文学等)及总体外国文学的研究,同时,它也包括含有中国的世界范围内全部的文学的研究。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一百多年间,外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实绩,而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只是近20年才形成规模的,在新的学科中,需要有中外文学关系的维度,也需要有纯粹外国文学的维度。从学科的整体发展来看,世界文学无疑是比较文学基础,而比较文学则是世界文学的研究方法,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知识平台与方法论的互补性。世界文学在新学科中不仅要维持它的存在,更要推动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世界文学的意义。不论世界文学作为对象还是角度,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就像聂珍钊在2002外国文学年会所说:外国文学史本身就有比较文学的特点和内涵,外国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课程设置及知识体系的完善

按教育部的部署,从1999年起,师范院校逐步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取代原来的“世界文学”或“外国文学”。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本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方向、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都要进行全面改革。但迄今为止,很多条件不具备的大学和师范院校都还没有开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我们还是按原有的外国文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运作。课程怎样设计,如何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如何改善,这正是我们需要探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教学的要求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按照现有师资和在中国文学教学的基础上,认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课程设置可分这样几个科目实施教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至一战前);东方文学经典选读;20世纪诺贝尔文学选讲。并在这些课程中贯穿中外文学关系比较研究的具体内容。

1、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34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比较文学的各个层面及研究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科际整合研究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比较文学的本质以及研究比较文学的途径和方法,侧重理论的说明,学习和研究比较文学的方法。第二部分讨论比较文学的各种范畴以及不同的流派和文学运动与思潮,兼及个案示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使学生知道怎样以比较的思维阅读世界名著,从事鉴赏和研究。

2、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102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旨在通过选读外国文学名著的重要作品,使学生对世界文学有系统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在现代世界文坛的位置,在对世界文学有认识之余,也可以对比较文学及其研究的趋向作出更全面的沉思。本科目将会通过选读外国文学名著(诗歌、小说、戏剧等)使学生掌握西方文化观念下的重要文学现象、主要作家、作品和评鉴能力。授课时可以刻意引介所选文本背后的文艺思潮、文学运动来培养学生的比较性思维观念。

3、东方文学经典选读(34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旨在重点学习东方文学的经典作品,作为外国文学史课程知识体系的必要补充,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学发展历程中东西方文学的差异化及相互影响。接受中国以外的其他东方文化背景中的作品信息,形成更为广阔的比较文化视野。本科将会通过选读国外东方文学名著诗歌、小说、戏剧等使学生掌握东方文化观念下的重要文学现象、主要作家、作品,提高评鉴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比较性思维观念。

4、20世纪诺贝尔文学选讲(34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旨在重点学习20世纪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作为外国文学史课程知识体系的必要延伸,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学的最新发展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间的继承和反动。接受更接近于我们的生存时代的文学作品精神信息,并对我们现代意识培育和生存观念更新产生直接影响。本科将会通过选读20世纪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诺贝尔文学名著,使学生掌握作为20世纪重要文学现象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并理解主要作家、作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予以启迪。

三、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方法

面对学科合并后的挑战,面对校园的人文精神冷落,面对大学生群体中名著阅读量极小的现实,面对教学内容作品多、地域广、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如何在21世纪的新时代条件下搞好外国文学教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昔日拿着纸页发黄的讲稿“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习惯了的“文学背景——作家简介——作品分析”的讲授模式,必须代之以充满锐意创新精神的全新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1、教学改革新探索及思路

(1)强化人文精神,重视非智力因素。当代教育首先表现为综合素质培养,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这是衡量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格完善和文化学识等方面成长的基本标准。正如启蒙思想家洛克所说:一个只要科学不要人文精神的人,是只有知识没有智慧的人。人文精神是大学教学永恒的主题,外国文学积淀着西方人文精神的深厚内涵,“自立自强自尊”和崇尚个性自由的人文关怀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通。从古希腊以人为本的理念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从卢梭对人性的张扬到雨果、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及其20世纪文学对人性回归的呼吁给我们提供了人格修炼的丰富营养。因此,弘扬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应�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意培养个体意识的健康发展。对于生长在重群体而轻个体的中国文化之中的中国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教学中,要使青年学生通过文化比较认清:西方文化重个体而轻群体的传统的优点和弊端,懂得如何从体现个体自由精神的西方文学中获得可贵的借鉴,同时也认识到西方个体自由传统的实质及其消极因素,以及经过现代诠释后的中国重群体的传统所具有的积极价值。

(2)优化教学内容,实施“精品”教学。外国文学内容十分广阔、流派纷呈、名家灿若星河、佳作汗牛充栋。教学内容选择要根据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标准和学生的实际:一是理清线索,帮助学生获得整体的文学发展观念,这是教学的基础;二是大胆舍弃,压缩重点作品数量,提升作品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在大家中选更具类型代表和艺术价值作家且只选一部作品(具有深度和文化含量)探讨分析。三是注意学术动态、开拓发现视界,讲授自己的科研发现和研究方法。因此,注重创新思维和方法论启迪就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制高点。四是对研究对象资源几近枯竭、研究资料沉积太多的作家作品可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整理,以减轻教学负载量。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切实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就整个外国文学的发展而言,古代是原点,近代是重点,现当代是难点。讲授的重点部分再分出次重点。如希腊神话、人文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其中神话原型、莎士比业、塞万提斯、拜伦、托马斯•哈代、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等,应是重点讲授和学生重点学习、掌握的作家,而像《圣经》、《罗密欧与朱丽叶》、《傲慢与偏见》、《简•爱》、《罪与罚》等这些阅读性较强的作品可视为次重点。而20世纪文学,重点是现代主义文学,现实主义作品为次重点。现代主义文学离我们的时代生活距离远,人们对各种艺术鉴赏还未能拉开时空距离,很多问题少有结论,这是我们教学的难点。教师把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学生深刻领会,能举一反三。略讲部分,教师精心设计“作业与讨论”,督促学生自己来完成。

(3)增加批评方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份量。首先,用文艺理论准确地为作家作品定性定位,作为学生阅读作品前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作家的创作已有了某种标签或是受到某种文学思潮的影响,决定了他的艺术思维和表现视角,只有理解了这些内容作品分析才能落到实处。其次,针对不同的作品选用适当的评鉴方法。譬如用马斯洛人格理论分析《哈姆莱特》,用基督教教义理论分析《巴黎圣母院》,用女性主义理论解构《简•爱》等,尤其是现代主义作品已很难再适应社会历史批评,而必须选用适合于它们的新批评方法。选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个案,用适当的文艺批评方法指导作品分析,不仅教给学生方法,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量和质。再次,增进与外界的交流,增强观念的包容性,兼收并蓄容得下多种不同的声音。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的深入,东西方观念撞击和相互解构,我们走进一个思想与方法多元的世纪,我们不能再以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用中国文艺理论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和问题,应该用外国文艺理论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理解外国文学中难以理解的内涵。引导学生向文艺理论之门迈进,培养他们对文学和文艺理论的兴趣,提高理论素养,这也是大学高年级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4)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整合为外国文学教学打开了新的视界,教学中应该打破学科界限,注意文学与历史、哲学、心理学、宗教、艺术、自然科学等的联系,丰富外国文学课的文化含量。特别注意把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达到拓宽知识领域、强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注意寻找契合点,挖掘品德培育和人格提升的内容,如通过《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加强人生理想教育;通过《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高老头》、《美国悲剧》等强化社会批判意识;通过《荒原》、《等待戈多》等理解现代人的信仰危机;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等等。

2、教学改革的手段与方法

(1)网络资源运用。置身于网� 外国文学教学面对图书资源严重不足和缺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辅助学习和研究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一是到三年级学生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二是数字信息资料全面,使用方便;三是能节省时间;四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大作家及经典作品网络资源非常丰富。面对一部作品选择好话题和角度,学生尽可以各显神通,从不同渠道搜集到大量材料,再经自己整理消化在精心组织的讨论中见仁见智的阐述。其中主要资源库如:专家网页、超星数字图书馆、全国期刊全文数据库(web清华同方)、外国文学论坛以及多种光盘版电子图书资料,甚至直接让网络走进课堂,虽然会浪费一点时间却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所有这些窗口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了便利,只要运用得当使用熟练必然是“别有洞天”。

(2)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人脑”+“电脑”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实现了图文声像兼具的理想模式,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生动活泼的、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得到全面激发,在一种新颖的、多维的思维空间展示进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积极的参与者,真正使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创造型教学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储存器,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采用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如重要场景、精彩片断的音频、视频材料的运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作品人物和主题的作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再像播放一些诗词音乐、配乐诗朗诵会使学生对罗伯特•彭斯和普希金感受得更真切更深刻;CAI课件教学使教学内容密集的知识点予以很好的空间压缩,图表处理与文本的超级链接,更加方便实用而且功能强大;利用多功能教室的现代化摄像监控系统,尝试学生在教师退场的教学情境中,通过精心准备,实施自主组织教学或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评点分析,实现真正的教学互动。当然,手段不是目的,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出发,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灵活地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不能搞成电脑“满堂灌”淡漠了教师激情,眼花缭乱之中使学生应接不暇,失去课堂教学师生间必需的情感陶冶。

外面的世界作文【第二篇】

关键词:和谐世界理念 和谐社会 和平与发展 体系构建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有价值的外交构想既要源于对国际关系现实的认识,又要具备对国际关系的反思。‘’马( P1’.l)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西方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其外交政策结构,权衡“软权力”与“硬权力”的相对重要性。“和谐世界理念”正是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增强中国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试图对’‘和谐世界理念”进行系统研究,着重探讨理论来源,挖掘其时代背景,再思其体系构建。

一、理论溯源 20p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在讲话中,胡锦涛提出r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和谐世界理念率先由中国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源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特质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贯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横摄于各个时代的各务实派思想文化之中,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有生命力的体现形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包容和仁爱的精神以及和为贵的处事哲学等方面。这些内涵无不包含着和谐、和平的理念,在古代就成为国际关系中处理民族及国家间关系的法则。“和合”思想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吸收、融合,也对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全球化加速发展,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议_仁提出“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正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和合”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演化。中国提出这一理念,旨在依此向世界表明,不断发展的中国,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赢的“和合”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其次,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建国初期,由于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把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和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此后,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继续坚持独立自卞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推动自身和世界的发展放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E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和i皆世界”新理念,显示r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政策的鲜明特点。既是对我国传统外交政策继承和升华,义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的进步性、崇高性和创新性。 再次,是中国对战争灾难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 美国总统一肯尼迪曾在1969年评论说:“人类必须避免战争,否则的活战争就会毁灭人类。”肯尼迪的这番话绝不是危言耸听。战争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开始而出现的,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中,出现战争的年数远远超过和平的年数二在核武器时代,一旦爆发核战争,战争的死亡人数将会从每年百万飘升至瘫分钟百万,完全有可能毁灭人类。胡锦涛指出:“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无论对于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都是灾难〔:‑,n正是源于对人类战争灾难以及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深刻反思,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构想,指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反映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寻求发展的愿望,契合了时代主题 第四,是对“

[1] [2] [3] [4]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早在年邓小平就曾指出:“中国革命胜利后,一直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政策。’ Lal c E}ztss}并认为:“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二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川< }uu“人们都讲南北问题很突出,我看这个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我曾多次对一些外国朋友讲,这个问题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一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间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贵任。&#; } s J c czar zs}z}此后,邓小平运用马克澎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站在全球发展的制高点,纵观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幻,根据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准确预测,提出了战争在相当长时期内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将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 当今世界,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理论,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思想,希望通过构建“和谐世界”,使世界各国在和谐的氛围中,加强团结与合作,为建设世界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谋求世界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

外面的世界作文范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2005年9月,向全世界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与新中国建立以来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战略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对新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思想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理念和新的战略目标。这一思想无论是在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中国外交战略思想,还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改善和发展中国对外关系等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外面的世界作文范文精选13篇

一、 “和谐世界”思想的内涵与外延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发表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之后,又在2006年新年贺词中,再度向世界各国人民发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倡议。上述两个讲话集中体现了构建和谐世界思想的主要内容。

1. 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在9•15讲话中肯定了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肯定了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当今时展的主题。但他进而强调指出,在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进程中仍然有着许多障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仍需要世界各国紧密团结,共同努力,“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上述话语明确表明,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倡导构建和谐世界,既是当今时代的需求,也是世界进步的体现,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应该携手合作,排除障碍,共同努力构建和谐世界。

2. 和谐世界的基本特征。第一,各国之间和平共处,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分歧。没有和平,不仅各国的新的建设和发展无法推进,而且人类的安全会受到威胁,以往的人类文明成果也会因战乱而遭到破坏。第二,各国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影响日益加强,因此“各国的发展与全球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更谈不上和谐世界的形成”[1]。第三,世界各种文明和各国的不同发展模式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并在发展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促进各国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第四,各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以国际关系民主化为本质特征的国际大家庭,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 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思路。在9•15讲话中针对当前国际社会的实际状况,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思路。

第一,坚持多边国际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首先,各国应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同各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倡导和支持通过各种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其次,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为指导,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集体安全机制,切实维护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权威,最大限度地发挥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再次,在各国平等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和团结世界各国参加以维护共同安全与和� 通过国际合作消除或解决各种国际冲突,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努力消除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共同应对各种全球安全威胁。

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并没有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甚至拉大了一些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引发了新的国际冲突和地区局势动荡。因此中国主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应以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如“应该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体制,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和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加强全球能源对话和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稳定……;积极促进和保障人权,努力普及全民教育,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1]。同时发达国家应该在全球的发展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和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而发展中国家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有利的国际条件加快发展,实现各国的“共存、共赢”。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当今世界有近200个国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不同文明的差异而形成的多样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也同样是国际社会的客观事实。各个国家应该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各种文明的差异,尊重别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这种多样性或者差异不应� 不同国家和不同文明相互之间应该彼此尊重,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和睦相处,获得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世界。

第四,积极推进联合国改革,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联合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其所规定的各项宗旨和原则,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本质特征,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然而,面对当前的机遇和种种挑战,联合国也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要实现决策民主化,提高联合国的工作效率,使联合国成为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机制和主要途径,更好地发挥其维护和平与国际安全、促进各国合作与社会进步的作用。同时继续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 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和谐发展相辅相成。中国政府早在几年前就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在2007年“新年贺词”中,再次重申:“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中国人民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并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这段话语精辟地揭示了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和谐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在国内就是通过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国际上就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构建和谐世界。其次,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和谐的国际环境,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中国将和世界人民一起携手建设一个和谐世界。再次,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也同样有利于增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因此,倡导和构建和谐世界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 “和谐世界”思想是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与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外交战略思想一脉相承,是对新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前提与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建立后,在对外关系中始终遵守并倡导的、世界各国在发展相互关系时应遵守的一项基本准则。自它被提出以来,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它不但在我国同许多国家签署的条约、公报、声明等外交文件中得到确认,而且在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和一系列国际文献中被广泛引用和重申。和谐世界思想是当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希望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本着和平、发展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去建立理想国际社会的一种发展理念。两者虽不同,但有着必然联系。和谐世界,就是指无论国家大小强弱,各国都能和平共处、互相合作、共同繁荣发展的国际社会。因此,构建和谐世界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就存在着必然逻辑关系。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简单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未来和谐世界中的基本准则,但是近几十年的国际关系实践证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3]9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涵盖了当今各国处理相互关系时应遵守的基本准则的核心内容,科学概括和规定了各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在关于和谐世界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和强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该原则的“平等”、“互利合作”与“和平共处”等核心思想。因此,构建和谐世界必须继续倡导和要求世界各国在处理相互关系中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这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能够使世界各国和谐相处、互利合作、共同繁荣发展的国际机制。

2. 和谐世界思想是和平与发展理论的延伸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基本问题,从而确立了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时代的主题,进而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形成了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为宗旨的中国外交战略。尽管距离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思想已有20余年了,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言,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仍没有完全解决,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首先是在于,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恒久的愿望。这一愿望一方面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自我认识和普遍认同,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历史中一系列以追逐霸权、占有财富为目标的暴力、战争和剥削掠夺,严重阻碍着人类这一愿望的实现。两次世界大战更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从而也使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愿望进一步增强。联合国明确规定,各成员国应“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当前世界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4]546。其次,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各国在各领域内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使谋求和平、促进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利益。因此,当前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已不单纯是人们善良的愿望,而已具有了一个现实的经济和政治基础,真正成为由各种因素和力量促成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是当前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因而是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的和谐世界思想,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愿望,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并且用“和谐世界”概念概括和揭示了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发展的方向和它的理想境界。和谐世界既是各国和平相处的世界,也是各国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国际社会。和谐世界是和平与发展 它不仅是世界和平的实现和各国在和平环境中的发展,而且还意味着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世界和平大环境中的友好相处、互利合作和共同繁荣,乃至在此基础上的各种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因此可以认为,和谐世界思想是和平与发展时论的延伸与发展。

3. 构建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世界文明多样性思想的丰富

当今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自然条件等都不相同;各国的民族、文化、历史、宗教等千差万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也就必然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世界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多样性就不成其为世界。中国历来主张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应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在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的讲话中指出:“大家只有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互相促进,才能创造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世界。”“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4]539中国政府主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这一立场:各国政治上应该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和谐世界思想正是基于关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思想发展而来的。在9•15讲话中再次肯定了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同时他又指出,不同文明之间虽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往的障碍,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可以“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1]。构建和谐世界,而不是构建单一世界,其本身就意味着首先必须尊重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其次是不同文明之间应该互信合作,取长补短,和谐相处。世界多样性是当前世界的客观事实,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着分歧、争端,甚至是严重冲突。这种局面如果不改变,各国的发展将面临严重的障碍,而且人类以往的文明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因此,要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就应该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在和谐世界中,各国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各国倡导包容精神,各种文明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和谐相处,相互沟通,互利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世界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三、 构建和谐世界应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入手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和平、发展、合 另一方面,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局部战争和冲突连续不断,南北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突出。在这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世界应从何入手?我们认为,应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入手。

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对国际关系本质的一种认定。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有不同的本质。国际关系民主化具有下列要素和内容:(1)任何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国际事务由各国共同协商解决,反对少数大国操纵和垄断国际事务。(2)尊重各国和领土完整,各国的事务由各国自己解决,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对于国际争端应采用和平协商方式解决,不得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3)尊重世界各国的多样性,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文明的国家和平共处。(4)各国在求同存异基础上,互利合作、和谐竞争、共同发展。(5)按照世界大多数国家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决重大国际争端问题。认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4]524。这一论断可谓是对国际关系民主化本质和内涵的高度概括。

由此可见,通过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来逐步构建和谐世界,首先是由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同和谐世界具有相似的内涵特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与构建和谐世界就国际关系层面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注重和突出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来达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的。后者则是通过强调和确立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来引导和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最终建立具有国际关系民主化本质特征的和谐世界。其次是由于,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当今人类的许多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几个国家单独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更多国家,甚至是国际社会通过平等协商、互利合作来加以解决。这一认知的形成和行为规则的建立,已为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了良好的国际氛围。再次是由于,构建和谐世界思想仅是一个外交理念,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过程就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其中必然会有各种矛盾和斗争,必须依靠世界各国长期的共同努力。

总之,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逐步构建和谐世界的渐进过程。其中包括三个层面的推进:其一,在道义和舆论层面上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使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逐渐成为各国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其二,在双边或多边外交关系层面中,努力将国际关系民主化理念付诸于具体的外交政策和行动,使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外交行为,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普遍行为。其三,在国际制度领域内实现制度创新,加强有利于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制度建设。当前许多国家都主张或赞同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双边和多边关系中也做出了许多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的举措,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些领域和事情上也存在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明显相悖的行为和问题。因此,加强有利于实现和保障国际关系民主化渐进发展的国际制度建设是十分急需和关键的。当前尤其要加强如下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1)根据联合国规定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当前国际社会的实际,对现有联合国机构和有关方面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2)通过各种区域合作,建立体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精神的新区域合作机制。(3)努力尽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 构建和谐世界思想的重大战略意义

构建和谐世界思想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理念和新的战略目标。这一思想无论是在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中国外交战略思想,还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改善和发展中国对外关系的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战略思想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

中国外交从本质上讲是“和平”外交。这种“和平”外交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和为贵”有着密切关系。新中国建立之后即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根据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论断,在世界范围内以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为外交宗旨,在周边地区倡导“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同时明确宣布自己国家的“和平发展”战略,并且坚持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些政策与主张无一不体现着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

而在今天,和谐世界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国以往“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外交思想,而且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进一步发展了上述外交思想,并明确提出“构建和谐世界”这一国际社会的理想目标和实现的基本途径,从而使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战略有了一个以构建“和谐世界”为目标的、完整的理论与政策体系。因而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最新体现。

2. 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当时两大阵营对抗及中国当时的国际处境有密切的关联。邓小平根据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希望和平和盼望发展的愿望,以及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实际情况,敏锐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是时展的潮流。而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首先,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有利于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合作的国际大环境。倡导构建和谐世界,不仅有利于维护当前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有利于引导国际社会营造和谐的国际大环境。其次,各种全球化发展趋势,使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环境和其他社会领域内大量出现一些国际性和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各个国家、民族本着“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才能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通力合作,协调发展,解决人类面对的各种问题,应对各种挑战。再次,强调“包容”和“合作”精神。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各国都离不开国际合作。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开展国际合作,首先就必须尊重各个国家的和平等权利。倡导构建和谐世界不是将一种政治意识或价值观念强加于世界各国,而是提出一种具有“包容与合作”精神、并能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接受的和谐世界理念,引导各国人民通过合作走向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3. 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有利于中国面向世界,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

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中国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除了全面增强综合国力之外,还必须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培育理性的大国心态和先进成熟的国际政治观念。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与国内和谐社会思想相结合,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大战略的指导思想,有助于世界各国更为完整和正确地认识中国和对待中国;是对“中国”等反华言论的积极回应,为世界各国树立了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代表了世界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共同心声。总之,站在人类发展和世界和平与进步的高度,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大国,对未来世界发展走向的认识和将承担起的历史责任,彰显出中国是一个敢于负责任、并有能力和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大国。

参考文献:?

[1].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9?16.?

[2].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6?01?01.?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外面的世界作文范文精选13篇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World: A New Notion? of Chinese Diplomatic Strategy

SUN Jian?sh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外面的世界作文300字一:外面的世界【第四篇】

以前,我还没有仔细地观察过外面的世界。啊!

外面的世界真美呀!

我远远望去,去看外面的世界,一伸头,我看到了那高而深邃的蓝天,淡而多变的云彩。如果是雨天,我便想伸出小手,让那细腻的雨水打在手上,便觉得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每当那时,我总望着雨水甜甜地笑着……

春天来了,我看见外面的世界变绿了,柳树的叶子好象在风中跳舞。春天是多么的美好啊!

夏天来了,我搬来一个小板凳,静静地坐在窗前,那夏日的微风吹拂着我,让我觉得格外凉爽。

秋天来了,秋雨有时下个不停,路边的黄的、红的、绿的等花伞,仿佛是海洋中的点点花瓣。有趣的是:一些大人或小孩没带雨具,光着头,在雨中走着,眉毛上和头发上有很多银色的雨水滴下来……

冬天来了,你一片片好似精灵的小雪花,有着七巧的图案,比窗花还漂亮。窗外雪地上有着一个个可爱的雪人儿。

啊!

外面的世界真是美丽呀!

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就知道什么才叫美啊!

我爱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作文400字四:外面的世界(400字【第五篇】

带着对外面的世界的无限憧憬,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我终于从合肥来到了上海。

南京路上,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霄。一家家商场、超市、精品屋带给人们时尚的信息,而街头巷角一家家的咖啡厅送给人们的是一份恬静的心情。街上的行人个个面带微笑,匆匆而过,显得是那么快乐。

黄昏将至,天色已晚,外滩上的华灯又亮了起来。闪烁的霓虹灯像火焰,像星星,像宝石,光彩夺目。黄浦江上轮船的汽笛声伴着两岸传来的歌声成为一支和谐的乐曲。在外滩,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方明珠塔了。在夜幕的笼罩下,由三个球体与一根圆柱构成的塔身显得那样优美,塔上的灯火通明,人们的欢歌笑语更是为东方明珠塔增添了几分生机。夜深了,一阵雾霭降了下爱,为银白的塔身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外婆指着东方明珠塔对我说:“这东方明珠塔可是世界第三高塔呢!”我听了外婆的话,站在江边,遥望着这座美丽的塔,不禁为上海的繁华感到惊叹!

经过这次上海之游,使我更加明白了: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

71 33425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