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读后感【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文心》读后感【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文心》读后感【第一篇】

开篇季羡林的代总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发人深省。文中从知识传承的途径方面强调“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宝库”,以戏谑的笔触回应“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论点。最后季老从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跟化的角度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我想该序冥冥也在暗示着对诵读经典、明经典的鼓励。该书分三辑——经典常谈、诗言志辨、国文漫谈。其中朱自清用平实的笔端对经典进行整理,使得令人望而生畏的经典为现世人所乐于接受。该书的观点认为“经典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特别是经、子,文字学,《说文解字》等书”。第一辑——经典常谈分别讲解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方面的内容,语言平实、旁征博引,足见著者学识之渊博,如周易第2篇中许多成熟的见解援引《易·系辞》《左传》《股古论语》《易传探原》中的观点,对周易的缘起、剖解、发展做了新颖详实的论述。在第二辑中作者分为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分别加以详解,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方面,尤其是诗言志之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从诗歌的创作意图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功用方面阐发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问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其中“赋诗言志”写到:以《左传》和《国语》记载最详,著者在考察了《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子产等人赋诗言志的记载后,认为春秋时人赋诗多事从外交方面考虑的,“诗以言诸侯之志,一国之志,与献诗陈己志不同。”“赋诗却往往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虽然说“诗言志”,但诗人也并非没有“缘情”的自觉。就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作者从毛诗郑笺释兴、兴义溯源、赋赋比兴通释、比兴论诗等诸方面加以阐发,著者学问研究之专之深着实令人叹服。在第三辑过问漫谈中,作者从古文的欣赏、论雅俗共赏、论逼真与如画、论“以文为诗”、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陶诗的深度、什么是宋词精华、王安石《明妃曲》、《唐诗三百首》指导大厦、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厦等方面,以客观存在的国文为教材对关于文学的批评、论争以及文学观的交锋做了概述,同时也呈现了作者本人别致的观点,如在回答什么是宋词的精华的时候,作者先援引严羽、高棅的办法分宋词为初盛中晚四期,全书共选诗一百二十九家,六百九十首,其中近体五百四十八首,占百分之七十九强,开宗明义,以近体为主,就音律而言“宋词精华在此而不在彼”的观点,但随后又提出,若宋词精华专在近体,古体又怎样并加以详细讲解,最后“大方而外,真挚与兴趣也是本书选录的标准”。

可能是水平的问题,纵然著者用语已经很平实,但在看过之后还是觉得有些艰深,因此我在思考几个问题:首先,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国学并非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事实上,许多人对“国学”究竟为何物并不清楚,这样便出现了将《三字经》、《百家姓》等视同国学经典的现象。一些学者以为,只有那些有着深刻思想的典籍,诸如《周易》、《老子》、《庄子》等等才能够得上国学的尊称。尽管争议一直存在,但国学歧视并不仅限于此,它应该是能够得到认同的。在某一个清晨我们在那儿摇头晃脑就是在接受国学的熏陶吗?!或者满口之乎者也就是有学问吗?抑或是我们会些琴棋书画就可以骄傲名自居吗?我认为,无论对于传统还是历史,它只是客观的远去的存在,所谓的复古不过是要达到追求古典的意境与诗意罢了,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不过是辉煌的'记忆罢了,现实生活是我们必须乘胜追击复兴我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作为文化传承的新生代,熟悉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责无旁贷的。其次,研究者必不可少的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勤恳的学习习惯。国学抑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集合结晶,单纯的囿于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是无法解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的,他必须辅以较强的学习和合作能力才能够实现。最后,关于国学的传承性问题。国学首先是古代经典,是传统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产物。因为时间和时代的差异,使得国学与当代有着极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好似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就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先天局限。然而现在许多国学的传授者,为了迎合受众的期待心理,故意以现代的思想去曲解古人并无限地进行引申和阐发,于是国学成了所谓的专家的侃大山的笑谈。我们并不排斥引申和阐发,毕竟一切当下的解读,都难免引申的嫌疑,而且也只有引申才能够在古代与现代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在。我们无法接受的是,现代很多的国学阐释,已经脱离了国学原典,讲者并没有接触原典。他们讲授的和接受的国学思想根本与国学无涉。这样的阐释,尽管风趣,尽管有效,又有何意义?因此当我们在听专家侃侃而谈嬉笑之余,保持虚心的态度试着去接受古人的思想则显得很有必要。

只有将对于国学的向往转为实际的行动我们才能担负起某种传承的责任。引用书中一句话:大家读大家!

《文心》读后感【第二篇】

《文心》是我国著名教育大师夏丏遵和叶圣陶先生合著的一本指导中学生阅读写作的书。这本书采用故事体裁,以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为背景,把方方面面的阅读写作知识融入到故事中,语言通俗易懂,举例形象生动,读起来兴趣盎然,丝毫不觉枯燥。

《文心》一书共有三十二章,每章讲解一个读写的知识点。

第一章 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这一章是讲阅读理解的。作者用鲁迅的《秋夜》为例,告诉读者要想更好地理解1篇文章,就要明白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的关系。要多从作者描写的外部经验(即具体的事物),去感受作者的内部经验(即抽象的心境)。通俗地说,就是要明白作者是怎样寄情于景的,同时也指出阅读者本身要具备一定的人生经验和思考力才能更好地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二章 方块字

这一章是讲“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作者以《秋夜》中的“梦”字和《登泰山记》中的“居”字为例,说明每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词性会发生变化,字的含义也会随之改变,这种情形在文言文中最常见。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加以辨别,否则就很容易把意思弄错。

第三章 题目与内容

这一章是讲解“写”的知识。作者认为,1篇文章有充实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写文章要写自己有亲身感受的事和熟悉的事,而不是取了一个夺人眼球的标题,却胡拼乱凑一堆空洞的内容。

“练习的人,应该知道作文不是遇见了题目,随便花言巧语写几句就算对付过去了的事情,更应该知道在实际应用上,1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确定的,题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于便于称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关系。”

对于最后一句话我不是特别赞同,虽然我自己写作并不是标题党,也赞同内容最重要,但不可否认,给1篇有干货有质量的好文配上一个与内容贴切的好标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1篇好文没有一个好标题,很容易瞬间就会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第四章 一封信

这一章也是关于“写”的,讲的是我们在写作中要慎用转折词。如果1篇文章,承接和转折的地方用错了,很容易导致一整段的意思都被搞糊涂。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弄清楚前后的意思,用上准确的连接词。

第五章 小小的书柜

这一章是指导中学生如何选书的。不过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必照搬书里的推荐,而是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书。值得称赞的是,作者不但在书中教学生读写的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本章就用枚叔教大文整理书橱的故事来告诉中学生,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第六章 知与情与意

本章也是关于写的,作者用抗战宣传标语为例,告诉读者,写作中“知情意”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具体的知识和方法是“知”的范畴,想要表达的感情是“情”的范畴,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意”的范畴。“情”要建立在正确的“知”上,“意”要建立在理智的“情”上,三者之间要紧密配合,写出的文章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第七章 日记

这一章主要在讲写日记的好处。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练笔,还可以为以后写作积累很多有用的素材。

第八章 诗

这1篇讲的是读古诗和新诗的方法,不论是古诗还是新体诗,我们都要注意其时代的特色,对于古诗,不要错误地把古人的想法和做法用于这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对于新体诗,要善于从中去感受当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第九章 文章病院

这一章是讲写作时容易犯的三种错误:

1,用词用语不适当——源于认识词与意的意义不确切,或不曾仔细思量,只顾随笔乱写。

2,意义的缺略和累赘——源于平时惯说那些支离的累赘的话语。

三,意义不连贯,欠照应——源于思想不精密。

看完这章后我对照自己的作文,好像三种错误都有犯过,以后写作时可得注意了,不但写作时要注意思维的缜密性,平时说话也要注意语言的完整和精炼。

第十章 印象

这一章是讲解怎样用印象法写出更有感染力的文章。文中用游记举例“仅仅记叙,结果犹如画一张路程图,如果能把印象写出,却同画一幅风景画了”,指出平板的记叙法和生动的印像法的不同。并告诉读者,要写出有感染力的文章,不是无谓的堆砌一些空洞的形容词,而是要随时随地细心观察,多积累一些真实的印象。文中还用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敕勒歌》举例,这两个例子都能让人很好的理解什么才是好的印象描写。

回顾自己写的文字,少年时代爱用印象的写法,但也是喜欢堆砌一堆华丽的辞� 现在偏爱简洁朴素的文风,但是别人的文字能做到简单生动,自己的却总是苍白无力。看来想要写出有感染力的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非得有长久之功不可,除了多看多学,还得多练多写,其路漫漫呀!

《文心》读后感【第三篇】

刚拿到这本书时,有点惊讶于它的行文结构竟然是小说形式的,通过一个个小场景中人物的思考或者对话,向读者阐发一条条关于写作的经验。如此读下来,二老的笔风给我的感受是既细腻又庄重。

细腻在于,每一章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注重其思考和成长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说教去直白灌输;庄重在于,对于写作涉及的每一个要素主题都有着详尽的阐述和清晰的举例,每一处都透露着老一辈教育家严谨的治学姿态。

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讲很多写作的奇技淫巧,但是读完后才发现,二老其实通篇1直在表达这样的态度:写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情感注入,文字只是表达工具,切忌华而不实,雕琢表面形式。这也给自己敲了一个警钟。

写作很普通,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同吃饭、睡觉一样,都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也可以说就是生活本身;但同时写作也很重要,同吃饭、睡觉一样,离开了就会觉得浑身难受,似乎缺少了某种类似灵魂一样重要的东西。所以说,艺术是源于生活的。

那么作文情感如何获得与丰富?只能靠多读书多体验多思考。你所读过的书就是在收集燃料,你当下的体验就是在制造氧气,你脑海中的思辨就是在摩擦火花,这一刻就能够燃起熊熊大火,也许一部名垂青史的作品就此诞生!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这一切都是属于你的。忠于自己,而不要囿于模板范式,失去了原则的作文必然食之无味。所以说,艺术更是高于生活的。

当然了,写作的基本功也是极其重要的,是需要持续练习的。乐华的父亲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那就是将自己随时的想法用小品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加以整理以供日后查阅与参考,这就是鲜活的作文素材。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这个恰好的背后,别人看不到的却是日日夜夜的积累。

再重申一遍,不要忘记了,写作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其它任何学科也是这样的。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为了整个生活的改进,你要做的,是将所有学科与你的生活融为一体,你觉得呢?

《文心》读后感【第四篇】

《文心》对于培养文学素养,熏陶性情和心灵都有指导意义。说到文学素养,《文心》里面认为没有选择地多读书,不仅无益,否则还可能有害。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对于刚处在启蒙期,需要引导的人来说,选书不慎,确实会导致走偏。书里面开出的书单,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其次,书里面还提倡培养敏感、善于感悟的心。书中的乐华和大文非常热爱学习,而且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感悟,发现读书写作的秘密。譬如:

在《印象》的章节中,乐华和大文通在游山玩水中,体会记叙和描写的区别;

看到河流沿着山脚转着弯往下流的景色,感悟到柳宗元观察的精密(《小石潭记》中的描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他们在枚叔的引导下,从文字中感受“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

书里面提到的触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关于触发,书里面是这么说的。,

“读书贵有断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

觉到与自已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行印证,是触发;

觉到可

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触发贵是自己的新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盏裴,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这里提到的触发,其实可以理解为感悟、灵感。书里面的人受益于枚叔的提点,有许多新的触发。

乐华听公鸡打鸣,天开始破晓,联想到革命者;由衣服的领子和袖子难以清洗,联想到领袖的职责重大。他还经常将自己悟到的东西,随时写在小纸条上。关于他的触发,书里面这么介绍的,

“他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要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革命的功用,从盆裁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

王先生由和尚诵经悟到读书也应该有高低缓急,杜振宇同学从穿衣服要分场合,悟到作文时候语汇要丰富多样,符合语境。类似的触发在书中还有很多。

这种感悟能力让我惊叹,真的是灵心善感。学会观察和思考,能够大大提升自己的感悟力,对于熏陶心灵、塑造性格都有好处。如果从小就培养这样的习惯,对于完善人格、健全心灵都大有裨益。现在的人就缺乏这样静心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

71 3191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