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日记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大丈夫日记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大丈夫日记范文1
记者见到孙红时,她的脸色很憔悴。“在10年的婚姻中,我们没有夫妻之实,只徒有其名。”孙红这样形容自己不幸的婚姻。孙红回忆说,她是在一所大学自考期间认识现在的丈夫陈亮(化名)的。陈亮那时正攻读研究生,虽然不太爱说话,但他的踏实和沉稳深深吸引了她。
陈亮毕业后来到北京,在一家科研单位工作。很快,孙红也来到北京,但没有找到工作。两人在1999年领取了结婚证,同住在陈亮的单位宿舍里。孙红说,新婚第一个晚上,丈夫让她把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睡,却没有与她发生夫妻关系,这让她很惊讶。此后的一年里,丈夫都是和她这样睡的。丈夫没有向她说明为何不愿与她发生性关系。后来,丈夫单位分了一个大点的宿舍,有一间客厅和一间卧室。丈夫提出要分房睡,结果每天晚上丈夫在卧室休息,她却只得睡在客厅里。她不知道丈夫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她,但她始终对丈夫抱有希望。
同样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陈亮从来不带她回老家见他的父母。每年春节,陈亮都独自一人回家。孙红说,丈夫经常为家中一些小事骂她,甚至有几次还对她动了手。她在家里得不到丈夫最起码的尊重,辱骂之声难以入耳。
2004年,因丈夫对自己动手,孙红搬了出去,同时提出离婚,但陈亮不同意。孙红询问丈夫为何不与她过正常的夫妻生活,陈亮只是说,“我对你的感情没到那个程度”,但承诺搬进购买的新房后带她回老家见他的父母,与她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于是,孙红搬回了家。
2008年年初,孙红住进了盼望已久的新房,但是两人依旧过着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孙红的愿望落空了。同年5月,陈亮的父母要来新房看儿子,“可陈亮却让我到外面住酒店,等其父母走了再回来。”孙红说,她所住的酒店对面就是自己的家,她每晚都能看见家里的灯光和丈夫与其父母团聚的身影,她彻底绝望了。
孙红决定要与丈夫离婚。北大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的张荆律师和李莹律师援助此案,她们帮孙红递交离婚诉状。孙红说,丈夫不尽性义务,侵犯了她的同居权、生育权,使她变成了高龄未育女性。她除了要求离婚,还要求丈夫给予赔偿。
记者与陈亮取得联系。陈亮告诉记者,他不知道妻子已经自己要求离婚。对于孙红所称的10年无性婚姻,陈亮表示:“这是我们夫妻的事,没必要和外人说。”随后,记者追问:“10年的婚姻,你和孙红的感情怎么样呢?”陈亮对此拒绝回答。当记者接着追问关于孙红提到的丈夫不让她见公公婆婆的事,陈亮直接挂断了电话。
律师说法:配偶权的核心是性权利
大丈夫日记2
论文摘要:李清照的诗歌题材广泛,爱憎分明,风格豪迈道劲,颇有大丈夫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将详细论述李清照的诗歌风格,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其诗词风格的相互影响。
文翰寓品格,诗章见性灵。李清照是一位真正用心、用情写作的诗人。她的诗作虽大多散佚,现在能收集到的不过十余首,但却皆属上乘之作。李清照诗歌的思想境界较词深广,内容题材也广泛得多,不再拘泥于儿女之情,而是充斥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雄浑沉郁的家国之思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一、豪迈飘逸的诗歌风格
李清照的诗歌风格豪迈遒劲,奇气横溢,颇有大丈夫气概,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想象丰富,语意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李清照的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而诗则大都是洗净儿女气的慷慨之音,整体风格与词不同。
《乌江》(也作《夏日绝句》)是李清照的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全诗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时要顶天立地做人中豪杰,死后也做鬼中英雄。全诗气魄宏大,感情深沉,用项羽的不肯南渡对比偷安~隅的南宋君臣,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假若人们是初读此诗,谁又能相信这会是出自一位经常咏叹“绿肥红瘦”、“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弱女子之手。《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此诗通过赞美嵇康,严厉地抨击了那些卖国求荣、厚颜无耻地依附伪政权的士大夫,笔力强劲,震撼人心。《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诗是绍兴五年李清照在金华时所作。气象宏伟,感喟深沉。作者面对胜迹发出兴亡之叹,和一般的题咏诗不同,她把大好河山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以雄峻的笔势,极写了八咏楼的江河横流、旷野无边的景色,气魄卜分宏大。而一个“愁”字又把读者的心思从眼前壮丽的景色带到现实中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如此大好河山竞忍心拱手让与敌人,不禁使人万分愤慨。这几首诗中的雄浑豪迈之气已超越一般男子之所作,其气魄之大,见解之深,思虑之广,已足可俯视巾帼、不让须眉了。
善于使事用典是宋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李清照也不例外。为了表达她的爱国情感,她偏爱在诗中援引英雄人物的事迹,如《乌江》中的项羽,《咏史》中的嵇康,志在恢复山河的王导与坚决主战的刘琨(“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李清照在诗歌中善于用典来表达情感或透彻说理。她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中用典二十多处,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均多借用典故,或明用,或暗用,或正用,或反用。表情贴切,含义深刻。如她为了说明对敌人不可轻信,连举二例“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上半句用了春秋时楚人欲于盟会中袭晋,把甲穿于衣中,使晋人不备的典故,下半句则化用了唐贞元三年,侍中浑城与吐蕃相尚结赞盟于平凉,为吐蕃军所劫事。还有为了劝说二使臣广泛使用当地人才,说道:“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用袁虎、孟尝君事来说明人才的重要性,用典十分贴切、得当。
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李清照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她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营造诗境,抒发感想。如《上枢密韩肖胄诗》的第二首七律,便通篇都是作者的想象。“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作者想象宋朝使臣出使金国,经过昔日的国都,必将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反映出北方人民迫切希望恢复国土的心情。《晓梦》:“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这是一首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歌。诗人描绘出梦中的理想境界,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柬地生活,正当诗人沉浸在这一美好世界之中时,梦忽然醒了,看看周围的现实世界,不禁叹道:“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嗟叹之人又何止清照一人,天地悠悠,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理想的难以实现而怆然涕下,现实和理想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成为人类永恒的悲叹!
二、李清照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清照作为一位久居深闺的贵妇,一介女流竟然能够“做诗以诋士大夫”,其诗作豪迈刚健,奇气横溢,有大丈夫气概,其政治见解也独树一帜,观点新颖深刻,这在当时女诗人中是极少见的,而形成这种诗歌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原因。其父李格非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王氏也爱好文学,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的文学造诣日益精深。清照l8岁时嫁给赵明诚,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婚后,清照一直协助丈夫收集金石书画,并跟随丈夫仕宦,到过很多地方视野也较一般闺阁贵妇开阔。家庭环境的开明与文学气氛的浓厚给李清照的才华以极大的肯定与保护,在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李清照虽不是唯一的特例,但却是其中最突出的。她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思想深刻、新颖能发人深省。如她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一语道破安史之乱形成的根本原因,即唐玄宗的“酒肉堆中不知老”,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比张耒“玉环妖血无人扫”的红颜祸水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其次是其独特的性格特点。李清照的身上充满着一种自信的张力,她对自己的才华十分自信甚至自负。“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学语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分得知字》)。作者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肯定更希望能够在国难当头之时,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封建时代,作为一个女子,是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的,因此她只能感叹“学诗谩有惊人句”。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事实上她一直是活跃地、积极地关注时事,关心朝廷的一举一动,因此才有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才有了《上枢密韩肖胄诗》。李清照性格的又一特点就是刚烈。因为她的刚烈,她可以大胆反抗封建家长,上诗讽刺她的公公赵挺之,这在封建社会简直是大逆不道的。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为卷入党争,被革职流放,清照曾上诗给她的公公赵挺之,请求他救助自己的父亲,诗中有“何况人间父子情”这样感人的诗句,但却未能打动赵挺之。而当赵挺之节节高升之时,李清照再次上书,这次却是对这位热衷权势的公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诗中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可谓大胆之极了。清照的刚烈使她对一味妥协求和的南宋朝廷十分不满,写下了一系列充满爱国豪情与深沉无奈的诗句。
第三,是社会原因。北宋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的阴影、亡国的威胁始终笼罩着宋朝廷和黎民百姓.尤其是靖康之难后,江河日下的局势与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山都使诗人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满腔的爱国热情与对朝廷的失望都是诗人急于要宣泄出来的,因此,在她的诗中便不可避免地出现此类内容。为了避难,清照不得不远离家乡,不断流亡。赵明诚去世后,她孤身一人,流离漂泊,亡国之恨,乡关之思,身世之感都化作一腔悲歌,慷慨激昂地唱出邪浓得化不开的“愁”与“怨”。
三、李清照诗词风格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在李清照的创作中其诗作的整体风格与其词作差异较大。她在诗与词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自我。如果说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比黄花瘦”、“欲语泪先流”的哀婉女子,那么在她的诗中则充斥着一个激昂豪迈、悼国怀乡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一婉约,一豪放;一细致,一雄浑;一是诗人独抒性灵的心情日记,一为作者参政议政的豪迈文章。如此截然不同却又奇异地融合于一个弱女子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一,宋人心目中诗词的不同地位。诗是“载道”、“言志”的工具,而词是“诗馀”,是“小道”,是游戏之作。“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有较多的政治功用,是一种严肃的文体。而词由于兴起于民间,且是教坊歌姬舞伎弹唱所制,所以流于“艳科”,且由于词的特殊形式更便于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李清照的心目中,她是严格区分诗词的功用的,她可以用诗来表达她的政治理想、社会抱负,但她在词中却沉浸在心灵的各种情绪之中,独自品味内心的点点滴滴与离愁别恨。
第二,李清照个人的词学主张。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高的要求,以便“协律”、“可歌”。由于对词有了多方面的限制,也就缩小了词所能表达的题材范围,可以说,李清照是有意让词成为她抒发情感、伤春悲秋的载体的。
李清照的诗词虽然风格不同,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影响。整体风格为婉约的词作中也不乏气象雄浑之作,而其诗作中也有婉秀灵动的作品,这可以看成是两种风格的渗透。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意境宏大,想象丰富,气势豪迈与易安的其他词不同,倒有些像苏辛派的词作。而其“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化用庄子的《逍遥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飘逸豪放,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有些共通之处:这一点在她的诗中也有所体现,好用想象与联想,充满浪漫主义的飘逸气质也是其诗的特色之一。在易安的其他词中也有不少风格豪迈的词句,如“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临江仙》)、“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等。而李清照的诗作也不尽是雄浑豪迈之语,如她的《春残》、《偶成》二诗:“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昔时。”可谓整篇皆是情语,与词的风格别无二致。
大丈夫日记3
从表面看来,李娟的确很幸福。撇开房子汽车不谈,她的丈夫身为一家大商场的副总,花团锦簇风光无限,却依然对她忠心耿耿,从没闹出过什么绯闻让她烦恼;每逢她过生日,丈夫总要系上围裙亲自下厨,做两只她爱吃的小菜。就凭这一点,别人想不羡慕她,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她的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毛毛雨,而是她自己亲手打造的。没有她的努力,丈夫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其余的当然更无从谈起。每每想到这一点,她就觉得很骄傲。
可是,一场飞来横祸把一切都改变了。
那天深夜,警方突然打来电话,说她的丈夫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
她失魂落魄地赶到医院,发现情况远比她想象的更严重。丈夫过马路时被一辆中巴拦腰撞倒,当场死亡。
接下来的日子乱纷纷的,就像是一场噩梦。等到开完追悼会,面对着从丈夫办公室拿来的一箱遗物,她才恍然明白,自己已是一个寡妇。
在追悼会上,眼泪本已哭干,但此时此刻,她忽然又泪如泉涌。
和眼泪同时涌出来的,还有一个暧昧的疑团。
她记得丈夫离家前,声称是去外地为一位朋友祝寿,但他遭遇车祸的地点却在本市。显然他撒了谎,为什么?
她打开箱子,开始整理丈夫的遗物,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结果翻来翻去,翻出了一本日记。
李娟怀着一丝窥秘的冲动翻开本子,扉页上一行字赫然竟是她写的:送给未来的大诗人。
她想起来了,这是好多年以前,他的一组抒情诗在报上发表时,自己送给他的礼物。
不过,那句题辞实际上只是调侃而已。她是个很现实的人,知道靠写诗是挣不来房子汽车的。因此,当丈夫走火入魔,准备将写诗作为毕生事业的时候,她坚决反对,两人为此还激烈地争吵过。
后来,丈夫总算听话,放弃了当诗人的幻想,但内心是很勉强很委屈的。他把这种勉强和委屈,明明白白地写进了日记里。
这还不算,令李娟震惊的是,他甚至想到了离婚!
他写道:“真正的诗人都是注定要接受磨难的,像我这样的人,也许结婚本身就是个错误。”
幸好当时李娟正怀着身孕,看在即将出生的孩子份上,他才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李娟想想真有些后怕,婚姻差点破裂,自己竟然还蒙在鼓里!
另一方面,写诗对他竟有那么重要,可以置家庭和前途于不顾吗?李娟觉得不可思议。
时间是治疗创伤的良药。从日记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学会了面对现实,宣泄性的文字已很少出现,笔下记叙的,大多是人际关系方面的琐事,以及对这些事情的分析。
他是个细心而聪明的人,分析得头头是道,连自诩为“人际关系专家”的李娟都不能不佩服。
但分析是一回事,积极参与则是另一回事。他骨子里仍放不下“诗人”的架子,不愿轻易低下高傲的头,因此业绩再好,却总是得不到上司的青睐。
后来,总算有了一个机会。那年公司财务经理即将退休,不少人在暗中摩拳擦掌,虎视眈眈 。当时商委主任刚好死了老婆,李娟积极牵线搭桥,替王主任介绍对象,最多时一星期看了两个,最后终于成功了。王主任没忘了她这个媒人,正是凭王主任一句话,她的丈夫才能战胜其他竞争者,当上财务经理;以后又步步高升,登上了公司副总的宝座。
为了照顾丈夫的自尊心,李娟把这件事作为秘密深藏了起来。她万万没料到,竟然由此引起了丈夫的误会。
他在日记中写着,“今晚她又出去了,两个星期里,这已是第三次。说是替朋友介绍对象,谁知道是真是假!她是个很功利的人,也许她对我已经失去耐心了吧?”
丈夫毕竟有修养有城府,大吵大闹不是他的风格。他从未把心中的怀疑流露出来,仍然和以前一样待她。但也决不会无动于衷。李娟估计,他报复的手段,多半是替自己找一个情妇。现在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她一页一页翻过去,终于看到了期待中的文字。
那个女人叫作玮,好像是在一次饭局上认识的。他花了整整一页篇幅,描写玮如何漂亮如何温柔,把他那点文才发挥得淋漓尽致,仿佛他知道有一天会让李娟看到,故意在那儿气她。
这件风花雪月的事发生在一年以前。李娟拼命回忆,却想不起丈夫在那段时间里有何异样。能在两个女人之间左右逢源,丈夫想必费了不少心机。
不过,他内心好像并不快乐。
他与那寻花问柳者不同,他骨子里还是个正派人,因而常常受到良心的责备。此外,工作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竞争激烈,商场效益下滑,老总的脾气变得更坏了。有一次,他被老总叫去,骂了整整半个小时。
尽管这件事在日记里只是一笔带过,没有任何评论,但李娟想象得出丈夫当时的心情。
以后,日记里渐渐出现了对健康的担忧。他已经不堪重负,患上了高血压和神经衰弱,没精力再应付玮,遂决定跟她分手。看来出事的那天晚上,他和玮是最后一次见面。
至此,日记也翻到了最后一页。
大丈夫日记范文4
14年前,在新蔡县,盛秀芝和张学冉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14年中,相熟的人谈起他们,话语里充满同情和惋惜;而如今,每天傍晚,当人们看到他们夫妻相依散步的情景,心中更多的是深深的感动……
会走的“植物人”
1994年5月8日――盛秀芝对那个阴沉沉的日子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一大早,她刚起床,就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嫂子,快,张书记被人打伤了,在县二医院!”是丈夫同事的声音,盛秀芝顾不得叫醒熟睡中的两个儿子,急忙骑自行车赶到医院。
原来,5月7日深夜,新蔡县公安局一位副局长到韩集镇执行公务时遭到不明真相群众的围攻,身为韩集镇党委副书记的张学冉闻讯赶到。混乱之中,有人举起一把铁锹就朝一位干警打来,张学冉大喝一声,用身体挡住那名警察,自己却被铁锹结结实实砸中头部……
经诊断,张学冉头部粉碎性骨折,颅内大量出血,大脑左侧严重塌陷受损。医生告诉盛秀芝,病人随时都有可能死亡,如果做开颅手术,大概有百分之一的生存希望,但即使保住生命,恐怕也会成为“植物人”,而且手术风险很大。
医生的话让盛秀芝一阵晕眩,她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她才36岁,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没有至亲的丈夫;两个儿子年纪还小,一个完整的家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孩子不能没有父亲……她发疯般地大喊:“做,要做,我签字!只要学冉还活着,怎么样我都愿意!”
县医院展开全力抢救,三天后,张学冉睁开双眼――他活下来了。可是,正如医生所言,他的意识完全丧失,不会吃饭、说话,不认人,也不会动,只能每天躺在床上瞪视着天花板,成了名副其实的“植物人”。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几乎把盛秀芝击倒,她和丈夫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还不到四年,实在不愿意相信,一家人美好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却要就此结束。
三个月后,盛秀芝把两个孩子托付给母亲照料,带着张学冉去北京天坛医院做补颅手术。
当时,医院给不会吃饭的张学冉插胃管注入流食,盛秀芝觉得这样下去丈夫太痛苦了,就拔掉插管,自己用注射器一点儿一点儿给丈夫喂饭。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几个月过去,张学冉的嘴开始对食物有了反应。医生惊喜地告诉盛秀芝,病人的吞咽功能正在恢复。与此同时,由于担心丈夫的双腿长时间不活动会成为一双“废腿”,盛秀芝一直坚持给丈夫做按摩,渐渐的,张学冉可以被搀扶着下地走路了。
丈夫身体的好转让盛秀芝兴奋不已,但她随即就沮丧地发现,丈夫虽然身体逐步康复,智力却像个襁褓中的婴儿:不会说话,不知饥饱冷热,不认识任何人。医生告诉她,张学冉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个会走动的“植物人”。由于脑部受伤严重,他活下来已是万幸,醒来更是奇迹,要想恢复成正常人基本不可能。
此时的盛秀芝,为了给丈夫看病,已经倾尽所有。为保证丈夫的营养需要,她自己每天只吃两顿饭,而且大多是丈夫的剩饭。这个会走动的“植物人”丈夫,给盛秀芝的生活带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饭要哄着一口一口喂,走路要寸步不离牵着手,夜里醒来会自己下床到处走动……为了防止丈夫夜里走丢,盛秀芝每晚都抱着丈夫的脚睡觉。
日子过得越来越苦,倔强的盛秀芝却说什么也不肯放弃,还是坚持和不会说话的丈夫“聊天”,希望能恢复他的语言能力和智力。在她心目中,曾是军人的丈夫,意志力一直都那样顽强,她觉得,虽然他看上去什么都不知道,但他心底里,一定也不想放弃……
苦苦支撑
张学冉受伤那年,大儿子张家绮12岁,读初中一年级,小儿子张家祥上小学三年级。带着丈夫从医院回到家,一家四口人的生活问题像座山一样压在盛秀芝肩上。一边是需要加强营养的丈夫,一边是需要学费的孩子,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个家,一点儿都不为过。
1997年,张家绮高中毕业了。这个懂事的孩子早把妈妈的艰辛看在心里,和妈妈商量着要去当兵。盛秀芝知道,这样一来家里的经济负担会大大减轻,但事关孩子的前程,她犹豫了很久。那年的11月5日,是张家绮从军离家的日子。盛秀芝早早起来给儿子下了碗方便面,把仅有的几个鸡蛋拿出来煮好,放在儿子的挎包里,又将50元钱偷偷塞进儿子的口袋。张家绮不要妈妈送,临出门时,回头对她说:“妈,你放心,我在部队上会好好的。爸会好起来的,等我回来,就能帮你了。”看着儿子远去的身影,盛秀芝再也忍不住,关上房门放声大哭。
二儿子张家祥年龄还小,难免有嘴馋的时候。一次,为了要一根冰棒,他挨了妈妈的打。事后,盛秀芝抱着儿子哭了一场,边哭边说:“你今天看妈妈手里还有两块钱,可这两块钱是咱家一天的饭菜钱。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你还小,可能会觉得委屈,但是等你长大了,妈妈一个人也能供你上大学的时候,你就什么都明白了!”那一刻,张家祥好像一下子就长大懂事了,抱着妈妈说:“以后我再也不乱花钱了,我要好好读书,上高中,上大学。”
几年时间过去,张学冉的身体已经可以行动如常,但智力和记忆力并无好转,几年里只学会了说一个“好”字。尽管只一个字,还是让盛秀芝兴奋了好几天,这说明丈夫能听懂她的话,能与她交流。她在心里暗暗发誓,就算十年不吃肉不添一丝半线,也一定要让丈夫恢复到比较正常的状态。
为了弥补没能供大儿子读大学的缺憾,也为了便于丈夫康复治疗,2000年9月,盛秀芝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已考上县一高的小儿子转到驻马店高中上学,自己带上丈夫到驻马店市区,一边打工挣钱,一边照顾丈夫和儿子的生活。
她租了间简陋的房子,准备去做不需要本钱又见钱快的搬运工。为了挣钱与陪护丈夫两不误,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会丈夫骑自行车,然后自己买了一辆旧三轮车,到建材市场去给人搬运货物。每天送货时,她拉着五六百斤的货物,让丈夫骑自行车跟在自己后面,又怕丈夫走失,要时不时回头看着丈夫。地板砖、水泥、装饰板,一趟趟装上搬下,肩上磨出的血水与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衫。在累得腰酸腿疼,头晕耳鸣时,还要惦记着丈夫是不是跟在自己身边……而当她忙碌一天下来,挣得二三十元报酬时,所有的劳累都不算什么了,因为供儿子读书、给丈夫治病又有了指望。
这时候的盛秀芝,已经把丈夫当儿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料。让人绝望的是,尽管她在医生指导下费尽心力试图恢复张学冉的记忆,但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学冉的情况依旧没有起色。盛秀芝觉得自己快支撑不下去了,在亲友的劝说下,她想到了离婚。可是,牵着张学冉的手徘徊在法院门口,看着像孩子一样跟随着她的丈夫,想起当年的美好生活,盛秀芝泪流满面,没有勇气走进去。
她想到了死,也许死了就能解脱了。她对丈夫说:“学冉啊,我撑不下去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张学冉还是没有反应。
用爱唤醒记忆
盛秀芝想到,要是自己死了,丈夫肯定也没法好好活下去。为了让两个儿子记着父母的模样,她把当年和张学冉的结婚照放大,挂在房间里。谁知,此前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反应的张学冉,却盯着照片久久发呆。盛秀芝试着把照片取下来,遭到张学冉用力阻拦。如同电光火石一般,她突然看到一线希望――丈夫在潜意识里对这份爱情还有印象,也许使他恢复记忆的关键点就在这里。
盛秀芝决定活下去,她要重拾当初美好的爱恋,和丈夫重走一次爱情路。
1977年,盛秀芝和张学冉一见钟情,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1980年结婚后,两人长期两地分居,张学冉每周都给盛秀芝写信。这些饱含深情与牵挂的书信,盛秀芝一直保存着,它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如今,她拿出珍藏了二十多年的整整一小箱两地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整理了一遍,开始每天给丈夫读信。
他们从第一封信开始读起,盛秀芝自己也沉浸在对美好岁月的回忆中,活下去的愿望更坚定了几分。盛秀芝重新留起大辫子,天气好的时候就挽着丈夫走在乡间小路上――两人恋爱时,经常在这样的小路上散步。时间在反复读情书、反复模拟和描述当年的恋爱故事中缓缓流逝,张学冉渐渐有了反应,盛秀芝每读一句,他就“嗯”一声,慢慢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语言交流了。
2001年3月14日清晨,盛秀芝忙着做饭,张学冉不声不响地出了门,等盛秀芝转回身寻找,发现丈夫已经没了踪影。她焦急万分,联系老家的亲友,大家找遍了全市九县一区及周边城市。十几天过去,盛秀芝的体重由原来的60公斤下降到50公斤,亲友们劝她:“秀芝呀,快20天了,他那个情况,吃的也不知道要一口,又记不起任何事……孩子没爹,可不能再没娘啊!”盛秀芝不吭声,只是咬紧了牙,一遍一遍在驻马店的大街小巷里搜寻。4月3日上午,终于传来好消息:正阳县慎水乡的3名村民报信到新蔡县,说他们村收留了流浪到那里的张学冉。
在报信人家里,蓬头垢面的张学冉看到盛秀芝,“哇”的一声哭了。盛秀芝替丈夫抹了把眼泪,自己也已经泪流满面:“别哭别哭,我们一起回家。”张学冉连连点头:“好,好……”
这次失散让盛秀芝更加意识到丈夫对自己有多重要,而张学冉也似乎明白了盛秀芝是自己最重要的人――他的记忆开始一点儿一点儿恢复了。当张学冉终于“记”起家里的人,第一次喊出“盛秀芝”三个字时,盛秀芝失声痛哭。
那之后的一年里,张学冉各方面都恢复很快,但智力水平依然低下。盛秀芝接受有关专家的建议,开始教丈夫汉语拼音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四十多岁的丈夫对这种“小儿科”的益智教育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快就能认简单的字,会背简单的儿歌了。有一天,盛秀芝看见背着书包上学的小朋友,突发奇想:也许接受正规教育,丈夫的进步会更快一些。她跑遍全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家幼儿园出于爱心,愿意免费接纳张学冉这位47岁的“大朋友”。
得知幼儿园来了个脑子有毛病的“大朋友”,家长集体抗议。幼儿园园长张瑞华顶着压力对盛秀芝说:“秀芝呀,你这么多年不容易。我们也想为你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把学冉放在这里,你就放心吧!”
日子如流水般逝去。张学冉会认路了,遇见熟悉的人会主动打招呼。他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会背几十首唐诗。最难得的是,他知道心疼人了,经常帮盛秀芝做家务。2005年7月,张学冉幼儿园“毕业”,盛秀芝张罗着为丈夫找小学,但这次张学冉不干了,有点儿羞涩地说:“我不去上学了,一把年纪的人每天和一群小朋友在一起读书写字,不好意思。”
盛秀芝笑着,眼睛悄悄湿润了。
爱情回来了
她开始在家辅导丈夫学习小学课程。为了继续强化丈夫的记忆力,她找来一本电话号码簿,要求他每天背电话号码。为了开阔丈夫的视野,她经常有意识地带他到人多的地方散步或者逛街,让他熟悉环境,刺激他的记忆。
有一次在街上,张学冉突然觉得迎面走来的一个人非常面熟,可就是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可这人没看见他们,匆匆走了过去。自此,张学冉非常烦躁,不愿再到人多的地方去。在咨询了医生以后,盛秀芝同一些张学冉已经重新认识的战友、同事联系,大家为了张学冉,经常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地聊天,张学冉身处其中,情绪慢慢好了起来。那之后,盛秀芝尽可能多地带张学冉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走走,和一些老同事见面。时间一久,慢慢的,张学冉能自己回忆起一些人和事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张学冉不仅背完了一本电话号码簿,还学完了小学全部课程,接着开始了初中文化课程的学习。现在的张学冉每天早晨6点30分起床,沿县城大街跑步锻炼,风雨无阻。跑完步回家,就帮助妻子准备早餐,上午学习,午休后读书看报。傍晚时分,他和妻子一起去散步……2007年9月,医院用一些资料对张学冉进行了简单测试,测试表明,张学冉虽然知识不足,但智力已恢复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如今,张学冉已经会对妻子表达自己的感激了,他用“伟大”来形容妻子这些年来为他做的一切。而盛秀芝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是我丈夫,只要他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生活就是完整的……”
大丈夫日记5
人真是会变的啊。记忆中的我,曾自欺过,腼腆过,自卑过,消极过,甚至崩溃过。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戏剧性。如是今,朵朵蔷薇也花黯。
肠已断,泪难收。那些逝去了的,只能停留在过去了。我明白,人应该往前看。无论是大丈夫还是小女子。无论是西汉年间,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应该活在自己的回忆里面。现实会教会你我生存。究竟是命,还是人定胜天,一切都靠我们的思想来决定。我们有权力也有责任,让自己的人生多出几帘幽梦。
我想过了。其实,人生中多些失意也是蛮好的。这样,生活才不会过于单调。“倚窗静听风雨声,风云含笑尘世情”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生于这个年代,我们本该庆幸。虽说没有古时候那些风流人士的一度渲染,也没有过多意境的墨风熏陶。幸运的是,我们有古人想都不敢想的飞机,足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的电脑,太多的高科技,还可以自由的发表内心的正确想法……蛮好的。世间本没有双全法。倘若我们学会知足,一定会更快乐。肠断也该适度,少许。呵呵。
往事成霜,无话可讲。翻日记,看照片,依恋如昔。却不能活在过去。柳下独垂息。寄往昔一曲,不问时过境迁。转身离开,至此心灰意冷无挂念。抖掉心灰的字眼,但愿我也能,从容地迎接明天。
上一篇:员工转正发言稿(样稿)精彩5篇
下一篇:放风筝的日记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