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观后感(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1

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

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冈仁波齐观后感2

何为信仰?是在生病难受的时候,祈求菩萨的保佑,是在庙会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过《冈仁波齐》之前,我从未想过信仰的力量会如此之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思考。

电影一开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乡村生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利益冲突,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人情味和一帮虔诚的信徒,能去朝圣,是他们一辈子的愿望。如果你年轻的时候没有去过,那么可能这一辈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仅仅是克服各种险情的发生,更是对于自己身体的挑战。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们在以后的日子更会一往无前,一直开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会去干坏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会变得顽固。

为了能够去朝圣,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外在的东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众生幸福。这也是我真正通过电影知道了朝圣在我国藏族地区又称为磕长头。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不得不说,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说,信仰的力量真伟大。这要是换做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个周就不能继续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说过用石头搭一个塔,能把最上边的石头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许愿,并且愿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说这东西叫做玛尼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有机会我自己也尝试搭一个,然后许一个大大的愿望,希望大傻子永远健康开心,嗯,我会帮你许愿的。

在朝圣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种险情的发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积水,更有可能发生车祸。但是当遇到各种险情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比朝圣更神圣的事情。

但是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中间穿过拉萨的时候,他们和游人的对比,让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达到了最高,那种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种没有游人的匆忙,试问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在五彩缤纷世界里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静如水,我想应该很少很少吧!因为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朝圣。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冈仁波齐》观后感3

今天在得到上看了好几篇文章,觉得写的特别好,在此分享给大家:《槽边往事》中的《另一种人生的答案》(这篇文章中作者强推《路边野花》这部电影,回来一定要看),《开始写作吧》,《捍卫你的审美》。我只试听了5节,等我先把免费的课程看完,再下决心购买。还有我想买的专栏有《万维钢》《薛兆丰的经济学基础课程》,这三个系列加一起都600了,真贵,但我觉得很值。

今天我还看了《冈仁波齐》。

这部电影节奏很缓慢,是一部纪录片,记录西藏那边的普通人朝圣的事情,真实还原了当地人的对信仰的执着与追求。

我的心情变化是从兴致低沉,到充满兴趣,再到倾佩,再到羡慕,再到反思,再到冲动,再到期待,再到冲动,然后再回归冷静。这个过程是真实的,也是可感的,我羡慕他们那种真实的对生命的触摸,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以及天然的相处模式。他们不需要太多华丽的东西,来回走动的都是清澈的双眸,与虔诚的心境,这一点让我反观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感到有些诧异甚至于惊恐,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一直在这粘稠的时间里度过这一天一天没有真正去拥抱自己生活拥抱自己生命,拥抱这个世界的好多角落,好多的风景的日子,顺势就会产生想要不顾一切狂奔向美丽的冲动。可当我回到现实,离开影片本身,我渐渐发现,冲动不能带我离开这里,只会让我漫无目的的游走,大脑神奇的只给你留下幻想,和看似轻松的探索,实际上都需要有过程,都需要慢慢成长。

《冈仁波齐》观后感4

无法准确界定这部电影的类型,却受着"口碑"电影传播效应和从众心理驱使,去观看《冈仁波齐》的。

张扬导演一直固守自己文艺片的情结,不轻易出手,也不算是一位高产电影导演。每出手一部之前,都会让自己沉寂上好多年。这部介于文艺片和纪录片之间,不像是有完整固定电影剧本的电影,能拍出来,而且能上院线,一上映就能赚回这么好的口碑,张扬导演已经可以欣慰了,于此同时,所有热衷于文艺片和纪录片创作和制作的电影工作者们,也足以疗伤了。

我用"信仰与敬畏"来评点影片,也是缘于对这部影片和这位导演的一种由衷敬畏之情。

张扬一直就是一位探索性导演,对这部影片也不例外。全片看似没有什么明显的创作痕迹,也故意丢弃了导演从前追求过的前卫电影手法,就像在机械的跟拍一群虔诚的朝圣者,记录他们一路的平凡而艰辛,朴素而崇高,壮美而真实的朝拜过程。

全片只有音效,没有音乐,只有原始的对白,没有精心设计的台词。看腻了充斥在电影中的矫揉造作,意乱情迷,难得有一部可以以一种平静至极的心态和审美角度来观看这样一部另类的影片,也能预示出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开始往多元化,纯粹化方向演变和分流。

在一部电影中"去"戏剧矛盾和冲突,是件很冒险的事。而在这部影片中,张扬用全纪实手法完胜的做到了。他用他看似没有手法的手法,引领着大批观众,而且多半还是年轻观众,在他们的艺术理念尚未成熟,消费观念极度漂移的精神发育期,推出这部纯粹"消费藏民信仰"的非典型类型电影,这又是在冒险中的冒险。

全片中,导演不仅表现出自身的文化自信,还让观众折服他在如此繁荣和萧条瞬息万变,风云莫测的电影激战中,屏住呼吸,气沉丹田,跟随着那11位虔诚,脱俗,近于愚昧的普通藏民一道,去追逐对"刚仁波齐"的信仰,去膜拜布达拉宫的神灵。

所有观众,带着自身的观影体验,尾随着影片中的这支朝圣队伍一同经历了一场从未有过的心灵朝圣。那一声脆似一声,又重重敲击在观众心中最脆弱部分的"手板"声,那一条蜿蜒几千公里,滴满这群藏民汗水和泪水的高原盘山公路。那一路类似原始部落和游牧民族的风餐露宿,那一桩桩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生生死死的旅途磨难。都消解在这群只有唯一生命信仰的藏民的汗水中,消解在他们每天必读的"诵经"里。

途中遇上再大的艰难,再苦的磨难,再重的打击,每到夜晚,一群人挤进帐篷,围在暖暖的炉火旁,随着领头人的那句"我们诵经吧",他们会让自己全然沉静在经书里,将尘世中的一切吵杂关闭在心门之外。

这是他们的一段单调而漫长的"苦旅",更是他们不顾一切的一场神圣朝拜。他们的快乐,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单纯的不能再单纯。一弯清泉,一壶暖茶,一片风景,一个呼噜,就足以支撑他们迈向"冈仁波齐"的每一步去用身体丈量。

这就是信仰和敬畏,这也是纯粹的力量。

最壮丽的风景,往往会藏在人们望尘莫及的地方。最纯粹本身又会具有一种原生的震撼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这些生活在"钢铁丛林"里的城市人,也只能从张扬的这部纪实艺术作品中,追忆到这种信仰和敬畏,善良与纯粹的力量。

《冈仁波齐》观后感5

天去看了“冈仁波齐”这部电影,淘宝的评分算是相对客观的,它称得上这个评分。

用一个词来评价观影的感受:沉闷,如果多加几个字那就是:非常沉闷。影片讲述的是西藏芒康一个农村,一位老人为了实现前往拉萨和冈仁波齐神山朝圣的心愿,决定年后前往。村里人听说此事后,几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加入这次朝圣之旅。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直接,就是单纯的朝圣。至于路途中发生的生孩子、撞车、拉萨打工的插曲,如同几滴雨水滴入大海,激不起半点涟漪。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无情节、无背景音乐、甚至是无主角的三无电影。总共十二个人去朝圣,但是从始至终能让我知道个人背景的不超过一半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扎扎。这个小女孩儿磕长头的姿势并不标准,但是出现在一群大人的朝圣之旅中,本身就让我生起一份敬意。加上他在影片中单纯的表现和纯洁的眼神,让我印象更加深刻。我在想,在扎扎这个年纪,她本身可能并不清楚朝圣到底有什么意义,他能够理解的可能就是大人们要去朝圣,而朝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她也希望能够做这样的好事,所以她要去。朝圣之路很艰苦,扎扎能有这样的毅力,让我这位成年人充满敬意。这部电影沉闷另外的原因是很多的场景无对白,即使有也是简单的几句话,激不起观众任何的兴奋点。而且,这种无对白的镜头经常持续好几秒,让人更觉闷得慌。整个观影过程中,看到观众有反应的一段就是在睡觉时,讲其中一位兔子眼的几句话,观众给予轻微的笑声回报。最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他们最后在冈仁波齐绕山的时候,突然结束,这个结尾结的观众很错愕。在忍受了前面一个多小沉闷的场景后,观众的心好不容易随他们来到了冈仁波齐,而故事却在此戛然而止。就像是一个单身几十年的单身狗,向世界宣告我有女朋友了,但却不告诉大家她是谁。观众经历了前面漫长的铺垫后,终于有点观影状态,对后面的故事正有所期待,这时突然从中被叫醒:喂喂,已经结束了。这种感觉,有些不爽。不知道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

但这部半纪录片似的电影这么沉闷和单调,在近期变形金刚、异变等国际大片集中地档期中独领风骚取得最高评分,肯定有它自己的价值所在。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东西,肯定是能够与之产生共鸣的东西。人与人就是这样,情侣之间能够相互吸引和认可不仅仅是因为异性,还是因为两人之间能够产生共鸣。这部电影也是,既然能有这么高的评分,虽然在情节上打观众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在心灵上却成功产生了共鸣。相信看这部电影的人都是有情怀的。我们都知道西藏是很神圣的,因为那里佛教盛行,五千米的海拔被称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而且藏民的信仰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在当下大家都谈信仰缺失的年代,藏民虔诚的信仰显得神秘而且让人敬佩。所以,从我的观点来看,很多人看这部电影,一部分原因就是冲着信仰去的。这并不是说要塑造个人的信仰,而是希望能让自己与信仰更近,好让自己感觉自己也是有追求的。这并不是件可悲的事,反而觉得挺好,因为毕竟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信仰还是件被关注,值得被追求的一件事,也正因此这部电影能和观众产生共鸣。另外一个产生共鸣的原因是我想是很多去过西藏的人看到沿途风景,就会想起自己曾经的故事。这部电影的朝圣之旅就是一条观众沿着318国道的回忆之旅。坐在我旁边的一家三口,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他们以前去过西藏。当镜头转到某一个路碑、某一条河、某一座山、某一个湖的时候,他们就点出这不是那什么山什么湖,我们当初怎样怎样。所以我一部电影看下来,收获了两个故事,这也是意外的收货,也更勾起我对西藏的向往。

一部电影如果仅仅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就可以被评得上这么高分,显然有些低估观众的眼光。之所以称它为半纪录片似的电影,是因为它对藏区的展示很真实。影片开始展示的`藏区生活,朝圣途中遇到的好客的藏民,以及直接展现的藏区农村的落后景象,与我从书中和视频中看到的,以及想象的基本上一致,让我这个没去过西藏的人都感到很真实。此外,影片对318国道沿线藏区美景的展示也是不遗余力。枯黄的草木、湛蓝的天空和白云、大片的油菜花田、清澈的湖水以及洁白的雪山,给人视觉上的体验足以勾起人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

这些多方面的因素让这部电影虽然沉闷却仍能得到广泛好评,导演应该也为此欣慰。虽然沉闷这个词仍然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深印象,但是它真实反应的景象让我涨的见识、藏民虔诚朝圣的信仰以及沿途美景带来的视觉体验仍然让我感到满足,所以这是一部好片,值得推荐。

71 67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