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鸦片战争心得体会范文和感想 关于鸦片战争电影的观后感(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电影鸦片战争心得体会范文和感想 关于鸦片战争电影的观后感(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鸦片战争观后感1

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鸦片战争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这件震惊中外的历史故事。

英国人为了侵略中国,所以把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当时中国很落后思想很愚昧不知道英国人真正目的是为了侵略中国。

鸦片是一种慢性毒药,人吸食后浑身无力,而且容易上隐,更别提打仗了,皇帝看到英国人的真正目的之后,就派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利用自己智慧和当地人的团结一心把洋鬼子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跑,这一胜仗体现了中国人是不可欺负的。

《鸦片战争》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为什么洋鬼子不往别的国家输送鸦片呢?那是因为当时中国很落后,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好好学习,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观看电影鸦片战争观后感2

顺着__年的最后一天,__年元月元日的阳光更好了。阳光明媚,晴空碧天。淡兰色的天空没有半点丝云,金灿灿的太阳普照大地,遍暖人心。一群人在若冰的领导下,带领着车队从临海城区出发,开向二十一世纪第一缕曙光照向大陆的中国—浙江—临海括苍山顶。

20__年元月元日6时42分54秒,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照向括苍山顶主峰米筛浪时,等待着沐浴世纪曙光的人们早已热血沸腾,人们为了沐浴千年曙光,不顾山高路远,不怕风霜严寒,露营夜宿。括苍山主峰米浪海拔高1382。4米,为浙东、浙南第一高峰。山上建有全国“四大风电场”之一,相对海拔高度居世界各风电场之首,括苍山风电场总装机33台,总容量19。8MW,然自景观颇为壮观。

车队在盘山公路上行进,汽车每盘上一个转盘,都会有与众不同的感觉,山下,农田作业区因稻谷早已收割,春草尚未长成,花木尚在冬眠,只能看到在山下桃园里的点点点红的花苞。山脚,茂密的竹林,遮蔽着公路通道,黄土底下竹根盘根错节孕育着春季的茂笋。汽车驶入括苍林区时,感到一种回归自然,还我世界的感受,林区以杉木为多,层层叠叠,熬霜斗雪。到达括苍山顶时,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组,错落有序,硕大的风叶在东海岸的来风驱动下,迎风舞动,呼呼作响。

车队到山顶后,群员们走出车门,群主若冰稍作安排,所有群员跟随着“多来米”扛着的“朋友汇聚”红旗走向米筛浪。山上的阳光还是那么的娇人,山上的微风有点儿刺骨,山涧还存有雪水残冰。按理说,冬季的高山颠峰,是冰冷的世界,是让人刺骨颤牙的地方。可是,团队的人们,没有感到冷,感到的是群友们的热情和团队的精神。

米筛浪,是的浙东、浙南第一高峰,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春季是旅游的绝好季节。“朋友汇聚”在冬季就给朋友们踏好了线路,踩熟了亮点。朋友们,春天即将来临,旅游的春天到来了,来括苍山旅游吧!到米筛浪看举世瞩目的风电场。

关于鸦片战争的观后感作文800字3

从谢晋电影《鸦片战争》中,可窥见对外关系史的若干基本矛盾。虽然该电影并不是对历史完全忠实的反映,但其逻辑非常清晰,剧情完整流畅,足以让我们认识这些基本矛盾。

矛盾一:斗争与妥协

明朝以来,中国人形成了对外关系中坚持不妥协的“政治正确”。明末,明政府面对满人入侵,坚决不肯割地,结果王朝迅速灭亡。鸦片战争中,一方面是林则徐等人坚持的武力斗争路线,一方面是琦善主张的妥协投降路线。我们的史书总是赞扬林则徐、批评琦善,把琦善骂成卖国贼。但换一方面想,清廷两次同英国开战,可曾获得什么好处?如果第一次战后,就按琦善的意思,同英国人结束战争,那赔偿款就会是600万,而不是后来南京条约规定的2100万。妥协一定是错的吗?主张妥协的人一定就是“投降派”、“汉奸”吗(何况琦善还不是汉人)?这令人深思。

电影将琦善塑造成一个忠诚有头脑的人(但对外国的情况很不了解),并在最后通过他的自白,说了“遗臭万年”的话,反映了所有持此类意见之人的共同看法。

矛盾二:重义与重利

鸦片是英国本国所禁之物,英国人明知鸦片毒品,祸害人间,但英国还将鸦片大量输出到中国,并以“不是政府行为”相摚塞。这当然是站不住脚的;世界上的犯罪行为大多不是政府行为,政府难道不管?政府本来就是为禁绝犯罪、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

但是英国政府为鸦片贩子出头、发动侵略战争,完全违反人类道德,却为英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支持英国继续成为世界霸主。从那以后近百年间,英国成为在华获取利益最多的国家,英人大获其利。可见,以“普世价值”、“道德”、“意识形态”为基础的重义外交,与注重实利的外交方针,人们并不总是按孟亚圣的观点行事的。

矛盾三:攘外与安内

清政府面对外敌,不敢大力发动民众、武装民团抵抗;林则徐面对贪官,没有按证据一味将其清除,搞肃贪,而是放了他们一马,以用其诚。前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安内未必能攘外,后一个事实却告诉我们,安内是攘外的前提。可见,攘外与安内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鸦片战争》没有落入传统史观的窠臼,也就是一味强调斗争、强调道义、强调“发动群众”,而是将这些矛盾比较客观和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因而得以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

71 408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