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英语作文优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网购英语作文优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网上购物英语作文【第一篇】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初接触英语时,会因为新鲜、好奇保持短时间的兴趣。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学习难度的增加,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会逐渐增加,这也是英语学习两级分化严重的原因。只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才能高效并保持长久的兴趣。初中学生喜动不喜静,喜欢直观感受而不喜欢理性的思考,多媒体技术恰好是制造动感、直观展示的最佳工具,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声音或视频制作成课件,作为课程导入,为学生创造真实自然的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

比如,在“Where is the post office?”这一课学习“How to give the way?”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模拟人们生活中的问路情境:一个路人向一位警察问路。向学生展示此类句型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尤其是反复运用指路的短语、句型等,让学生在动态的演示中和反复的视觉、听觉的刺激之下,直观感受学习内容,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刚才的展示,分小组自由问答,将英语的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借助多媒体优化英语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学习枯燥无味。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讲解、学生记忆,这种机械的学习方式,不但不利于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还在逐渐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在单词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色彩、动感、声音等特点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设置读音,让学生模仿、跟读,紧接着出现单词和表示单词含义的事物和动作,帮助学生记忆。

在学习语法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相应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What should I do?”的教学中,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画面:一个孩子牙痛、两个孩子争吵、衣服、被子等。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What should l do?”“What's wrong with him?”“What should he do?”“What could he do?”画面和动画效果再配上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很快掌握了“could”和“should”的用法。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制作动画、卡通模拟情景或实际录制,把平面的、陌生的英文通过活生生的生活情境演示出来,变成生活片段、文艺小品或者是某些影视作品的片段,让学生在画面、声音以及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刺激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结合多媒体画面,以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或者解释课文内容,实现学习的深入。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便利性,将丰富的课外阅读文章引进到课内学习中,实现课内外阅读的链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教学内容。

3 借助多媒体技术跨越时空,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新编英语课本富有时代气息和时尚元素,许多学习内容都紧跟时代潮流,如发电子邮件、网购等。但是,许多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并没有接触过课本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让学生明白这些事情的原委并不容易,即使教师讲解得再明白,学生也是迷迷糊糊的感觉。如果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这些新事物、新现象,学生便能得到直观的感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促使学生的学习跨越时空,也有利于学生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比如,经常会遇到与网上购物有关的英语作文。作为一个从未进行过网购,甚至不了解网购流程的人,很难去写出1篇有自己观点的文章。但是,教师又不可能要求学生都必须进行一次这样的社会实践。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演示网上购物的整个流程,让学生对网购有个总体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此类命题作文的表达。

另外,很大一部分农村学生并没有吃过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西餐,对其中涉及的食物也是一无所知,仅仅靠从电视广告中看到的一些零碎信息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播放这些食物的照片,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识、了解,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局限,变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巩固学习成果。

4 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

目前,我国各地尤其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严重,许多农村中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资料相对缺乏,教学理念落后。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国家各级骨干教师培训,但是作用不明显,大批教师还处于传统的“教书匠”阶段,这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而多媒体技术则为广大教师借用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了技术手段。这里所指的优质教学资源,既指网络上的一些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跟课练习、名师讲课视频等,也包括各个学校优秀教师的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堂检测题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上网查阅各地的优质教学设计,借鉴他人的教学创意和教学环节,甚至可以在教学中选取某些教学片断,实现超越自身水平的授课活动。也可以让本备课组的优秀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本课的预设、设想课堂生成等,做到超越自身水平的授课。这样可以缩短教师的成长历程,帮助教师快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在教师熟练运用、合理整合的基础之上体现出来的。如果教师过分迷信多媒体的功能,整节课都是机器在活动、在展示,侵占了学生的阵地,剥夺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也忽略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那就会变成一味地图热闹、懒省事,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出现喧宾夺主的不良局面。教师更不能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因为名师的教案是针对他们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等编写的,未必适应自己的学生。教师要参照名师的教案资源,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和调整,以追求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要适时、适当、适合,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网上购物英语作文【第二篇】

一、创设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词汇学习

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说,“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2]一位德国学者说过这样一个比喻,把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汤中,你会在享用美味佳肴的同时,不知不觉把盐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3]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运用“三动六步”的程序进行操作(示例图如下)[4]。课堂教学从“激情、入境”到“探究、深化”再过渡到“内化、运用”,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启动阶段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境界;互动阶段让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和互动的教与学关系的生成;能动阶段将知识转化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阶段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让学生有步骤、有次序地展开对词汇的接纳与吸收。

如重教版教材高二英语Book5, Unit3 Internet Shopping一课的教学,因为学生们对网上购物非常熟悉,所以在设定的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三动六步”渐进地掌握相关词汇。

1.启动阶段,激发学习动机

一上课,笔者就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引出购物的方式、内容等话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随后,笔者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其他教师的视频,视频里教师们主要谈论他们网上购物的体验。身边熟悉的教师的视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学生们热情高涨,激动地投入讨论中。

2.互动阶段,在情境中拓展词汇

首先,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网上购物经历,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用到大量已知的单词,如online shop、convenient、account、parcel、purchase等。当然,学生也会遇到许多不知道的单词,如rating、Internet review、exemption from postage、online dispute、refund等,这就由笔者巧妙地引出来,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所有学生都参与互动:同桌间模拟真实场景,一个充当顾客,另一个充当服务人员,用上课堂上提到的词汇。这样一来,学生就把新旧词汇进行了实际运用。

3.能动阶段,多种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首先,笔者提供1篇有关网上购物的文章,要求学生从刚才学到的词汇中选择合适的进行填空。完成课文的学习后,将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学生运用课文和拓展的词汇就网上购物的利弊进行辩论。正反双方唇枪舌剑,争论得不亦乐乎,将课堂推到了高潮。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完成1篇关于网上购物的作文,进一步巩固、加深和使用学到的词汇。

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笔者发现,课堂上学生热情极高,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在互动中轻松掌握并运用了这一主题的相关词汇,记忆深刻,同时其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有效引导。

二、联系生活经验,开展项目学习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活的教育”,二是“用生活来教育”,三是“为生活而教育”。[5]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教学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或一个组成部分。为此,教师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使学生在现实的课堂生活中获得乐趣。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让学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笔者以雾霾问题作为切入点,设计了有关环境问题的项目学习:

1.了解现实问题。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笔者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纪录片,学生在感到震撼的同时,也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产生了掌握相关词汇的迫切欲望。

2.讨论形成方案。将学生分为10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制订相关方案,方案内容包括了解雾霾的严重性、成因、解决措施以及对应的英语词汇。

3.执行实施方案。为了执行所制订的方案,每一个小组、每一名成员都绞尽脑汁,翻阅字典,上网查询,咨询老师,实地考察,忙得不亦乐乎。当一个个不知道、不熟悉的词汇如manufacturing process、enact more strict laws、harmful emissions等被发现、被解决的时候,学生们欢呼雀跃,为自己的努力喝彩。

4.呈现结果。在考察了雾霾的严重性、找到成因和解决措施以及相关英语表达后,学生们要设计制作有关环保方面的海报,并进行全班评比。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学生们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有的设计出精美的版面,有的画出令人过目不忘的图画,有的用隽秀的文字表达本组的观点。当一幅幅精美的海报完成后,学生们由衷地为自己的作品喝彩,同时在相互学习借鉴中又收获了更多词汇。最后,笔者把海报张贴在校园公告栏里,供全校师生观摩,这些海报赢得了师生们的高度赞誉。这不仅使其他学生受到感染、获得知识,更是大大地激发了海报制作者们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入词汇的学习中。

教师要用明亮的双眸观察世界,用智慧的头脑思考世界,才能开阔视野,引领学生。只有以丰富的知识积累做后盾,讲课时才能信手拈来、授课有针对性,与学生们的生活接轨,激发学生求知、自主学习的欲望。

三、展开联想,促进新旧知识的关联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记忆的秘诀就是根据我们想记住的各种资料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联想,而这些联想就成了各种资料的钓钩,万一资料沉没脑海,我们就可以通过联想这样的钓钩将资料钓出来。”[6]联想记忆单词就是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由此及彼、由点到面,通过词与词之间的上下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等帮助学生建构词汇网络,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联想,让新的词汇不断融入旧的网络,有助于记忆的同时,也加深对词义的理解。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可以积少成多、厚积薄发。

1.词根联想

英语单词数量虽然庞大,但构成单词的元素―词根、前缀、后缀等却是有限的。常见的词根有300多个,常见的前缀、后缀有100多个。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基本构件,从一个词根发散到众多新单词,便能轻松扩大词汇量。如表示“非/不”的前缀un-/in-/im-/non-/dis-,表示“人”的后缀-er/-or/-ist,表示“状态”的后缀-ment/-tion/-ness,表示“再、又”的前缀-re等。

许多“貌”相近、“意”相远的单词,因其“貌”近,常常被“指鹿为马”。其实这些词有许多都是同“根”生的“兄弟姐妹”。因此我们把一些“貌”相近的词依“貌”分组,再结合构词法分析其“根”,配以语句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辨其“貌”,知其“意”。如express、impress、depress、compress,“貌”同处“press”,前缀不同,ex-表示“外面、出”,ex+press则表示“把……压出”,引为“表示、表明”;im-表示“内、里面”,im+press则表示“压入”,乃“铭刻、给留下深刻印象”;de-表示“向下”,de+press则表示“使压下”,就是“使沮丧”;com-表示“共同、一起”,com+press就是“压在一起”,即为“压缩”。

2.词意联想

一些词形相近的英语单词放在一起记忆,往往既有趣又容易记住。如,brain(大脑),drain(排水),brain drain就是“大脑流失”,即“人才外流”;jelly(果冻),jolly(快乐的),果冻发给小朋友时,你就会很快乐;local(地方的),vocal(声音的、使用嗓音的),这不是一方水土,一方乡音吗?

3.发散联想

用“词汇树”的方式可以扩大词汇量。如重教版高一英语Book1, Unit1 Favorite Teachers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踊跃谈论各科任老师的特征,笔者设计了上面的图案,将新旧知识和谐融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在轻松的氛围中扩大了词汇量。

词汇教学策略是影响词汇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对词汇学习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创设情景,可以营造真实的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在交往互动中理解、消化、吸收词汇;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把枯燥的词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能够让学生轻松地习得词汇、自如地交流运用;运用联想法,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拓展学生词汇量,提高猜词能力;此外,完形填空、辩论、写作、制作海报、日常交流等多种形式可以呈现、评估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Wilkins,Davi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MIT Press,1972:111.

[2][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1,85.

[4]张广州。创设真实情境 提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26.

[5]崔红。试论生活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6]王瑞敏。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J].安徽文学,2006(10).

网上购物英语作文【第三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 汉译英 思维模式 负迁移

Abstract: Negative transfer refers to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one’s native language on h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odes of thinking, when reflected into their languages, leads to the differences both in languages and language usages. English majors, being EFL students, cannot avoid 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ng. This thesis is intended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s well as common mistak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done by English majors, and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transfer on English major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n hope to find some measures to limit or reduc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Key Words: English majors as EFL student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modes of thinking negative transfer

一、引言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当这种影响表现为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当影响是消极的则为负迁移或干扰(negative transfer)。显然,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生困难。对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费尔克和卡斯珀(Feaerch &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起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在本文语境下,这种语间迁移的过程即是英语专业学生激发其已有的汉语知识去学习英语的过程。

汉英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语言本身的特点上,而且还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学生的汉英互译过程具有双语特征。以英语为第二语言(EFL)的学生在将中文文本转化成英文文本的过程中,始终都离不开母语的参与,同时也要收到母语的干扰。

二、汉英民族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在语言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在民族思维模式上也必然有所区别。国内不少学者早对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做了分析总结。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模式方面,这是其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和来源。他说:“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comprehensive),而西方则是分析的(analytical)”。陈淑能也曾提出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思维是语言的工具。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可见思维对语言有着决定性作用,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中得到了反映。汉英民族思维差异在语言方面的体现:

1.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词语使用方面的体现。

汉语民族的形象思维使得汉语偏重用直观、动态的动词,而英美民族的抽象思维则使英语倾向于使用抽象名词和代词而少用动词,即:汉语的动词优势与英语的名词优势。如:

油漆未干!Wet Paint!

谨致问候!My best regards!

他走路去纽约。He went to New York on foot.

2.思维方式差异在句子上的表现。

(1) “形合”与“意合”。英语思维重逻辑、分析,汉语思维重悟性、直觉,这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式结构上的最大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parataxis)而汉语重意合 (hypotaxis)。英语重形合指句子有完整的结构形式和较强的逻辑关系;汉语重意合指汉语句子主要是通过语义的搭配和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以达意为主,而不滞于形。因此,汉语句子意连形不连,英语句子则以形表意连意。汉语句子的“意合”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尤为突出,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元代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的前面几句,它们全部由名词简单地排列而成,没有任何连接词。同样的例子可见于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汉语的意合特征还表现在句子的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在词的形式、顺序上均无固定要求。试看例证:

八个人坐一桌 ―― 一桌坐八个人。

我们想死你了――你想死我们了。

这两句中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很随意,可自由调换而不影响意义的传达。

与汉语的“意合”相对照,英语的“形合”要求句子的各个成分要由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起来,注意各成分的连接和规则的制约。中国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有时写出来的英语句子缺乏连接。试看下列两句中,英语比汉语多用的词:

Let's go home as it is late.(已经晚了,我们回去吧。)

This new law bans industries from discharging chemical suspected of causing cancer or birth defects into water supplies. (这项新的法案禁止各工业部门向水源中排放被怀疑致癌和引起先天缺陷的化学物质。)

(2)主语主、客观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为宇宙主体”,采取主体思维方式,因此,汉语句子习惯以人为主语。西方人则强调“物为我主”,采取客体思维方式,因此英语句子常以物或抽象观念为主语。同样一句话,汉语用表示人或生物的词作主语,而英语则可能用非生物的词作主语,这就是翻译上所谓的“人称”与“物称”。例如:中文“我们要努力学习才能取得成功。”在英文中常表达为: It takes efforts to succeed.

(3)主动态与被动态的问题。汉语民族由于主体意识强,导致汉语多主动态句子,少被动态句子,有不少具有被动的概念可用主动形式来表达。而英语句法讲究语法,注重分析,被动态句子较汉语多。例如:

妈妈正忙着呢:衣服在洗,饭在煮,菜在烧。

正确的译文应是:Mom was busy. The clothes was being washed. Meal was being cooked.

(4)语序的问题。汉语民族习惯于整体思维,在表达时间、地理位置、介绍人物身份等时,常常先整体后局部,以从大到小顺序排列。而具有解析式(抽象)思维的英美民族则是相反的排列。例如:

But Bruce Ames,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had plans to liven the proceedings. 这句话对应的中文译文为:

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系系主任布鲁斯・爱姆兹却计划使会议开得更有生气。

3.思维方式差异在篇章上的表现。

⑴“直线型”与“螺旋型”。汉英文章的结构都有讲究,如何组织存在着思维差异。美国学者卡普兰(Kaplan)曾对英语和东方语言(包括汉语)学习者写的英语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篇章的组织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他认为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linear),即:直载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汉语学生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进入主题。

⑵“客观”与“主观”。总体说来,汉语民族在遣词造句上更带有主观性和感彩,而英语为母语的人则显得更为客观和求实一些。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行文上爱用比喻性语言,讲究形象的比喻、华丽的词藻和感彩浓烈的表达,认为这样才有文采和美感。英语为母语的人却称这样的文章滥用修饰语,有些矫揉造作(unnatural)、华而不实(ornate and flowery),甚至令人发笑。这正是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汉英文体上的不同。试看这样一句话:

良好的自行车刹车无疑是你必要的帮手、理想的助理和忠实的仆人。(A bicycle brake will undoubtedly be your necessary helper, reasonable advisor and honored servant.)

这句话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来不知所云、滑稽好笑。他们不会这样来形容自行车的刹车,而是趋向于更为客观、具体、简单明了的描述。如:

A bicycle brake in good condition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and may even save your life.

三、语间负迁移对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的影响

正如文章开篇所提到的,语间负迁移指母语对第二语习得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本文中指汉语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汉译英学习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1.词语用法的错误。

⑴因认识角度和使用形象不同造成错误。在学习汉译英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对汉英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不甚了解,经常用汉语思维,导致用词错误。例如:“红茶”(black tea)被译成“red tea”, “黑眼珠”(dark brown eye)被译成“black eye ”。 在汉译英过程中,不少学生经常先在脑海里用汉语构思,然后将构思好的汉语腹稿译成英语。这种机械的对应思考方法,往往造成严重的用词错误。例如:在翻译“吸烟有害身体”(Excessive smoking will injure your health.)时,学生将身体简单译为“body”,而汉语原文中“身体”有两重意思,一是指“躯体”,二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该句表达的意思显然是指“身体状况”,但由于受汉语影响,而误用了“body”,所以应将“body” 改为“health”。再比如:在表达“下岗工人”这一说法时,有的学生写出了“off-duty workers”;而off-duty指的是“下班”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正确说法应该用“laid-off workers”。同样,“锅碗瓢盆” 抽象概括为“cooking utensils”,而不应按字面逐一翻译。

另外,由于汉英语言使用的形象不同,两个民族的思维习惯不同也造成了许多语言错误。例如:

“我那点三脚猫的本领。”(I am Jack-of-all-trades)被译为: I am a cat with three feet.

“他的关系很硬。”(He knows someone in power who can speak for him and back him up in time of need.)被译为:His relation is strong.

“他再次向我致谢,感谢我带他四处游览,我说不必客气。”(He thanked me again for my showing him round the city, and I told him that was my pleasure.) 被译为:He thanked me again for my showing him round the city, but I said that he need not be so polite.

⑵因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的错误。汉英两个民族有时对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角度、思路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表达方式不同也造成了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错误。

①词形错误。汉语的名词词形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别。因此对应在英文中会出现主谓不一致、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的错误。汉语中,主谓间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问题。因此,谓语部分不需要因为主语而做数的调整。由于汉语习惯的影响,学生会译出这样的句子:

“没有多大挑战性的工作令人枯燥乏味。”(Jobs that have too little challenge create boredom.): Job without any challenge create boredom.

汉语动词无时态之分,只是采用一些副词或助词来表示时态,而英语的时态却相对复杂得多。因此,出现时态使用混乱现象。有的学生在该用过去时态动词时,却用了现在时态,特别是在复合句中常出现时态不一致的现象。例如:

“但1999年的网上购物调查结果表明,68%的男性网民光顾过网上商店,43% 的男性网民在网上购过物。”(But in 1999, the survey on shopping online showed that 68% of the male had toured the shops online and 43% of them had made purchases on line.): But in 1999, the survey on shopping online showed that 68% of the male have toured the shops online and 43% of them have made purchases on line. 该句由于主句中使用了一般过去时,宾语从句因为事实发生在先,所以应将时态往前推,用过去完成时。

②词性错误。有时学生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常造成句子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用词错误。汉语中时间、地点名词可作主语,但英语中它们多作状语。例如:

“世界上没有完人。”(No one is perfect.)误译为:The world doesn’t have perfect persons.

“哪儿没窗?没地方(没窗)。” (Windows are everywhere. 或者There is no place without a window. )误译为:“Where hasn’t a window?”“Nowhere.”

“我们学习很忙。”(We are busy in our studies.) 误译为:Our study is busy.

汉语中主语省略句比较多,在英语中却成了无主破碎句(missing-subject fragment)。对于“下雨了”这样的汉语无主句英语必须加上一个逻辑主语(如it)。

③虚词错误。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有时,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在使用虚词时常用错。例如:

我们所接触的环境对形成我们的个性起着关键的作用。(The environment we are exposed t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our personalities)常被学生译为:The environment we are expose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our personalities.

④误解词义导致错误。汉英两种语言中,均有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是导致这类错误发生的原因。例如:

“这个年青人爱穿一件白夹克。”(The young man

always wears a white jacket.)被译为:The young man always puts on a white jacket. 以及“食盐和糖在热水中都能溶化。”(Both salt and sugar are easy to dissolve in hot water.)被译为 Both salt and sugar are easy to melt in hot water. 就属于这种错误。在例句①中put on 虽有“穿”的意思,但该动词词组仅表示穿的动作,不表示穿的状态,该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穿着”,而不是“穿上”,应改为wears a white jacket。在例句②中,melt常指物体经过加热后熔化或者指易溶物质受热溶化,不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melt应改为dissolve。

⑤指代不明。英文中代词同它所指代的先行词之间关系要明确无误,否则句子的连贯性就会受到破坏,句子的含义就会模糊不清,甚至引起误解。如:

“雇主已经开始意识到当他们在为持有文凭的人

付额外的酬金时,他们只是为一张空证书付钱。” (Employers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at when they pay extra for someone with a diploma, they are paying for an empty credential)就不能译为Employers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at when they pay extra for those with diplomas, they are paying for empty credentials. 在该译文中,第二个they可以指主语employers,也可以指those without diplomas,指代不明确。

2.句法方面

⑴时空观念问题。英语动词的时体范畴极为丰富。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态均受制于时空,在句子结构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则、次序,而且要求形式一致;而汉语语言形式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建构句式,要求并不严格。例如:“她死了至今已有三年了。”这句话中“死了”与“三年”不产生时空矛盾问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将之表达为:“She died for three years to the day.”但按英语的时空观,“死”是瞬时动词,而“三年”是一段时间,二者难以协调。正确的表达应是“It has been three years to the day since she died.”

⑵汉语动词连用和英语名词化的问题。汉语的具体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差异导致语言中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不同。思维的抽象性导致了英语的名词化(nominalization)倾向,构成了以静态为主的语言特色,并进而产生了介词优势,使英语显得虚、静和抽象;汉语多用动词,所以显得实、动和具体。现代汉语句法特点之一是“动词连用”,即:汉语的―个句子里可按序排列出现多个动词。例如:

这些工作提供了各种任务,给人自由,能反馈他们的工作业绩。(The jobs offer a variety of tasks, and feedback on how well they are doing. 这里汉语用动词,英语用名词。)被译为:The jobs offer various tasks, provide freedom and can reflect their performance 就不太符合英语习惯。

再比如:在表达“这本书太难了,我看不懂”(The book is totally beyond/above me.)时,学生通常会写出“This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⑶连接词的问题。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英语思维重视形式逻辑与汉语思维重视辨证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换言之,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多样的;而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多数情况下疏于语法,句间讲究意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性的。在英语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if,because,although,while等明确表达出来。中国学生在汉译英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往往不注意句间衔接,给人跳跃和不流畅感。例如:

“公司独自承担这一失败风险。但若正确地制定了策略和计划,自行车生意做成,当然也会收获成功换来的经济回报。”(Companies alone bear the risk of failure and,of course, reap the economic success if they have made strategies and plans correctly and their bicycle venture succeeds.)常被误译为:Companies alone bear the risk of failure, of course, they will gain economic rewards if they made right strategies and plans to succeed in bicycle business.

⑷句式主、客观倾向问题。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他们对主体与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汉语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思维模式。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汉语里,采用有生命的人或物作主语总是占绝对优势。受此影响,中国学生在汉译英时,沿用汉语的思维,极少采用非生命指称主语,学生译文中常常出现“I think”,“we must”, “someone says”,“you should”,“let’s” 等主观倾向明显的表达,少用 “It can be argued that”,“It is estimated that” 等句型结构。例如:

“让我们来举一个正在考虑生产和销售自行车的

公司的例子。”(Take a case of a firm that is considering the manufacture and sale of bicycles.)常被译为:Let’s take a case of a firm that is considering the manufacture and sale of bicycles.

再比如:“我们可以直接从地热能中获取能源。”(Energy can be directly got from the heat in the earth.)被译为:We can get energy directly from the heat in the earth.

⑸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问题。形合的英语是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ce)的语言,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指人或事物,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担任;而汉语是主题突出(topic-prominence)的语言,句子的主语则大不相同,它们可以各种形式出现。除人或事物外,地点、时间、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主语。在词性方面,除名词、名词词组和代词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作主语。如:“天空万里无云”就是典型的主题句。按照汉语思维,“天空”是主题,后面是评论主题如何。受此影响,学生往往把汉语的主题当成是英语的主语,译出“The sky has no clouds.”这样的句子来。其实,在英语中这句话的主语是“万里无云”,天空只能作地点状语或用形式主语it来代替。因此,我们可以说“It’s cloudless”,或者“There is no cloud in the sky”。再比如,“吃食堂”(dine in the canteen),硬译为:“eat the canteen”就不妥。对于这类用语,需要先辨清其真正逻辑关系再化为适当的英语对应语。“晒太阳”(sunbathe)译为:shine the sun,“讲卫生”(keep … clean)译为:speak of sanitation都属于这类问题。

⑹同词重复(reiteration of the same word)。英语是富于形态变化的标记语言(inflectional language),而汉语是缺少形态变化的无标记语言(non-inflexional language)。然而,在篇幅较长的语段里,英语可以暂时放松形式上的限制,借用意合“同义替代”的手法;而汉语为了保证意念中心不转移,倒倾向于用形合“同词重复”手段,或者干脆省掉第三人称代词。上述差异造成中国学生汉译英中同一个名词的大量单调重复,因而缺少英语句子和句以下语言单位应有的灵活多变的特性(variety)。

“研究表明,男性网民网上购物者比例从1997年的31%上升到43%,而女性网上购物者则从1997年的20%上升到28%。”(Studie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the male netizens’ purchase online has risen from 31% to 43% since 1997 while that of the female ones is 20% to 28%.)就不太适合译为:Studie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the male netizens’ purchase online has risen from 31% to 43% since 1997 while percentage of the male netizens’ purchase online has risen from 20% to 28%.

四、克服汉译英中中式英文的对策

汉英两种语言的写作风格在思维方式、篇章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结合英语教学的实践,分析学生在汉译英中存在的汉式作文模式现象,我们认为学生只有熟悉并掌握西方思维模式,在用英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维转换,才能写出地道的英语译文来,对于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根据各种负迁移的现象,探索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汉语语言心理影响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对词汇方面的负迁移,应帮助学生了解汉英词汇的各种不对应现象,防止学习过程中的汉英词汇的简单对应;对于句法规则方面的负迁移,在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语法知识后,应及时地转入英语句法规则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英语句型造句。具体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卡普兰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使用不同的书面语模式,这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所致。郭纯洁、刘芳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英语输出过程进行研究后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输出时所进行的推理大多是由于母语承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授内容对汉英思维方式的不同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汉英思维的差异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其跨文化的意识,培养其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以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

2.重视语篇教学。翻译教学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密不可分。首先,通过有目的的阅读训练并详加分析,使学生了解汉英思维模式的不同特点。在阅读中不失时机地引入语篇知识将对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方式组织思想、建构文章框架的能力。

3.把语法教学同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语法而忽视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仅是机械地学到了词汇和语法条文,对所学的语言却缺乏感觉和认识,对汉、英语言各自的思维特点所导致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更无从了解,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普遍不足。语法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罗列英语的语法现象和条文上,应该对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相互比较,使学生明确两种语言的差别所在,从而了解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并在汉译英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转换。总之,影响学生汉译英的因素有很多,但如果重视汉英思维差异,找到相应的对策,并对学生英语写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就能收到好的成效。

学生在用英文进行翻译时,始终都离不开母语的参与。中国学生英语翻译中的很多失误就是由于汉语思维的干扰造成的。因此,中国学生要译出好的英语译文,一方面应了解英美文化,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注意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熟知英语写作规律,学会运用英语思维组织材料,从而减少文章的汉式英语。

[本论文为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度校基项目研究课题论文。]

参考文献:

[1]Feaerch&Kasper Strategies of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1993.

[2]Kaplan, R. 1966.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3]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郭纯洁、刘 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现代外语》,1997。

[6]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重订本),商务印书馆,1980。

[8]申小龙:《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网上购物英语作文【第四篇】

[关键词]写作训练;话题;体裁;技巧;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42-02

1近年中考英语作文特点

纵观这几年江苏十三市中考试题中的书面表达,尽管形式不一,话题各有不同,可仔细梳理分析后就会发现中考作文既求新求异(如文字说明、背景材料、图表解读等),又有稳中求变的特点:

两大话题的交替出现

一是永恒话题。所谓永恒话题是指那些不以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而变化的话题。这类话题一般都是一些宏观的话题,没有明显的时代印痕。例:南通市“家乡的变化”用家乡过去的环境与现在的环境做比较讲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扬州市“我美丽的家乡”、宿迁市“I love my hometown"都围绕“家乡”设定话题。

另一类是热点话题。即近几年或某一年特殊的社会现象,媒体报道或公众普遍谈论的话题,如以互联网、网上购物、上海世博会、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

几种体裁的变换

初中阶段常用的问题,如书信、日记、通知、记叙文、留言条、告示、值日报告等。只有让学生正确地掌握各种体裁的文章格式并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才能写出高分作文。

2中考英语写作训练值得关注的要点

我们都知道,1篇英语作文的“得分点”主要体现于格式是否正确,时态和语态是否正确,前后是否呼应,句子结构和搭配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恰当、顺畅而符合习惯等方面。为此,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英语教师不妨提醒学生反复读一读“提示”,认真看一看“要点”,告诫学生文章写好后要仔细检查,点滴小错不能忽视。

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情况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字迹整洁清楚 之所以将这一点置于训练的首位,是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端正地书写,不太注重大小写和符号。客观地讲,在中考的阅卷现场,阅卷老师不可能用很多的时间、很精细的方式去审读每1篇作文,此时,1篇文章给人的总体印象便显得尤为重。要一字迹不清楚很可能就会被“莫名其妙”地扣去分数,而且会进一步影响阅卷老师的评价情绪。深谙阅卷老师的心理,最大限度地满足阅卷老师的期待,力争给他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必须从书写训练开始1

能正确运用词组句型

中考的书面表达不是简单的汉译英,也不是简单的可以任意发挥的文学推砌,而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和材料约束的。这便要求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信息,迅速理解和筛选信息并积极调动所学的词组、句型来表达信息。1篇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又由词组、基本句型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好词组和基本句型,再配上合适的时态就是1篇文章了。因此,考试得分的要素就是那些关键词、句型。“Easier said tllan done'’,要想把作文写好,在中考中得高分,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多背诵好文章、好句子以及谚语俗语,特别是记住一些精彩的句型,长此以往,考试时就可以轻松写出满意的文章了。 合理运用“时态”、“人称”和“数”保持一致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时态有八种,1篇文章通常不会只用一种时态,如南通市的“家乡的变化”需要用一般过去时与一般现在时穿插使用,稍有不慎,学生就会在“时态”、“人称”和“数”上乱用一气,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书,尽可能多地运用英语思维,尽可能实在地培养英语语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应用时运用自如。 尽量有路标词 路标词又称衔接词,它们就像灯塔为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穿指引方向一样,能突出文章的层次感和逻辑感。1篇文章若没有路标词便会杂乱无章,给人凌乱而没有条理,如同记流水帐的感觉一般,所以路标词或衔接词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觑。文章中常见的路标词有:first 0f all,besides,at last;on one hand,on tlle otller hand;in a word,what is more,what is worse等。

避免中国式的英语

英语学习者要特别注重积累有关英语使用国家的背景知识及资料,多读外国人写的文章,如能经常浏览原版英语小说,会对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母语为非英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将母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直接转移到英语表达当中,“价格便宜”会被译成“the price is cheap'’;“人口多”被翻译成“the population is much”等;“这件事小菜一碟”被翻译成“This is a smaⅡdish”,出现这样的错误,其原因不外乎中文式的思维。初学者往往受母语根深蒂固的影响,说出这样的ch—inglish——不地道、带中国腔的英语。

制造语言的闪光点

网上购物英语作文【第五篇】

关键词: 概念图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 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是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中的薄弱项目,也是教学难点。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写作规范,更要教授他们写作技巧尤其是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大学生英语四级写作水平现状分析

根据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四级阶段的一般要求是:“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各类英语测试,以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学生还不能达到上述写作的一般要求,调查问卷中影响学生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依次是词汇量、语法、写作技巧和汉语思维。写作难点依次是文字通顺,连贯性强;重点突出,文章逻辑性强,文章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榱私饩錾鲜鑫侍猓笔者尝试在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中引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成果――概念图,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是首次尝试。(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检索。)

二、概念图简介

概念图(Concept Map)又称为概念构图。198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把概念图定义为: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实用工具,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内,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从而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概念图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图形组织器(Graphic Organizer),图形组织器能够通过特定的图示来隐含某种特定的思维结构关系,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使用和加工信息的认知支持框架,即一种图形组织器通常就代表着一类思维模式或者认知方法。借助认知工具,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产生意义构建,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概念图的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策略

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关联,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提取出关键概念、一般概念、概念及具体概念,确定不同层级的概念及各级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文章布局,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概念图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四级写作水平。

(一)运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写作内容空洞,文章重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缺乏写作技巧,书写中式英语,这些都与英语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有关。下面以2002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Student Use of Computers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1.采用“对比矩阵”这一图形组织器简单对比某校大学生使用计算机惊人的时间变化。(见图一)

2.采用“鱼骨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显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见图二)

3.采用“流程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显示现在大学生在使用计算机中遇到的问题。(见图三)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首先对所给图表进行描述,通过时间对比发现:五年内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增加了10倍。究其原因,首先是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领域普遍使用计算机。其次是熟练使用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备能力。最后是计算机购买价格的逐步降低,大学生的经济能力能够承受,更为大学生长期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条件。作者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最后指出一周使用20小时进行娱乐消遣,时间过长会影响学习成绩,本末倒置,大学生要引以为戒。

这种可视化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及反复套用,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同时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减轻学生写作时的焦虑,减少写作时间,提高写作效率。

(二)运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部分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之一是不习惯英语的“直线型”思维模式,感到无从着手,不知道如何布局谋篇。教师可以教学生借助概念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将文章整体结构和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下面以2011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Online Shopping为例,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写出个性化作文。

构思一:采用“对比矩阵”这一图形组织器对比表达网上购物与实体店购物的优势和劣势(网上购物节省很多时间,减少不少开支,但是信任度降低;实体店购物花费很多时间,开支有所增加,可是信任度却提高。),然后通过两种购物方式比较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规范网购的规章制度,使人们尽情享受网购的方便和愉快。(见下表)

构思二:采用“鱼骨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来突出时尚的网上购物的好处,显示构成其优势的四个主要原因:节省很多时间;减少不少开支;享受网购的愉快及方便。最后强调作者的观点:规范网购的规章制度,使人们尽情享受网购的方便和愉快。(见图四)

通过概念图这一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框架,再对概念进行排序,确定层级关系中,深刻把握了文章内容之间的深层结构,从而使文章中心思想明确,层次分明,语意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三)教师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后访谈了解到,100%的大学生对概念图一无所知或者不熟悉,因此要求学生绘制概念图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协作绘制概念图。学生熟练绘图后才能使概念图这一可视化思维工具为自己所用,在英语写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师生一起确定所选概念,注意提醒学生不要使用句子,注意规范语法,讲究大小写。

2.师生一起给概念排序,确定层级关系,理清文章脉络。

3.师生一起确定连接词,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表达清楚,这是学生绘制概念图的难点也是重点。

在学生基本学会绘制概念图以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给概念图空缺填空(在标准概念图中留下一些空白的概念或者空白的连接词),检验学生对概念的产生、内涵和外延的熟悉程度。也可以要求学生认真读图,进行改错(在标准的概念图中把几个正确的概念或者连接词换成错误的概念或者连接词)来检测学生对写作材料的记忆、理解和准确把握程度。通过上述训练使学生熟悉绘制概念图,借助概念图进行图式思维,开阔写作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促进理解和记忆。

四、结语

通过写作课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借助概念图学生写作时可以快速构思,预先确定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材料,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和逻辑性,写作思维更加开阔,重点突出,逻辑严密,文字更加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同时写作的兴趣有所提高,写作效率有所提升,自我效能感有所增强。概念图作为知识和思维的可视化工具,使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写作中有图可循,在拓展写作思路中具有重要作用,ζ渌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王泳,容梅。概念图教学实训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8.

[2]刁振梅。汉语负迁移对高职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

[3]唐小波。基于AIDA模式的英文求职信写作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4]阳艳萍。高职学生英语作文语言错误分析[J].广西教育,2013(10).

[5]陈思宇,黄甫全,曾文婕。新兴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的三大类型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6]齐登红,孙丰果。教改新阶段文体分析与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整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3).

[7]赵兴龙,王冰洁,张俊。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五个假设[J].中国电化教育,2011(4).

71 1706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