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的故事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学无止境的故事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无止境的故事范文1

随着气温的下降,严寒的冬季已经来临了,由于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是火灾事故、交通事故和人身伤害事故的多发季节,为了确保学校的安全与稳定,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努力创造使师生满意的安全环境。今天,我就加强学校冬季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1、各班主任及各办公室、专用教室、微机房、实验室、图书室、食堂等负责人,要对相关室、场所的用电、用气、化学品等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要及时整改,不留盲区。

2、冬季雨、雪、雾天气多,人体关节的灵活性较差,反应也相对缓慢,在上、下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步行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道路靠右边行走;骑自行车走慢车道,不走机动车道;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马路时要减速慢行,注意观察交通信号灯,做到红灯停、绿灯行;步行、骑车要集中注意力,不追逐、不在路上玩耍,骑车不带人;特别要注意,不要乘坐无营运证的出租车及无牌照和车况较差的车辆。

3、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各类流感的预防工作,搞好个人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4、进入冬季,河流、路面等常有结冰的情况发生,同学们在上、下学的路途中更要注意安全,防止因路滑而发生事故;不要在冰上行走玩耍,不能抱侥幸心理或者因好奇而冒险;如遇结冰天气,不要用水拖地;上、下楼梯、去食堂用餐、户外活动等要慢步行走,不要奔跑,恶劣天气随时会在我们的身边出现,请大家要有应对的经验和心理准备。

5、进行体育锻炼、课外活动时,活动量要适度,活动后如果出汗多,应把汗水及时擦干,防止因汗水蒸发吸热而感冒。

6、冬季是火灾易发季节,希望同学们更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不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入校园;节日期间,严禁在没有家长的监护下擅自燃放烟花、爆竹;注意用电、用气安全,使用取暖器时,不要将易燃物品放置在旁边;对不用的电器设备、燃气设备要关闭电源和气源,预防火灾事故和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

7、最近学校添置了很多设备并完善了很多的设施,校园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美化和绿化,这就需要全体师生共同维护,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倍加爱惜,要建立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意识。但这段时间,一些违纪和破坏公物现象的出现暴露出我们当中极少数同学的素质低下,希望全体同学积极行动起来,用正义的行动来监督、感化和帮助他们,同时希望这部分同学管好自己的手,为日后的成人奠定基矗

学无止境的故事范文2

问曰:据《小止观》息相而论,颇似道家之胎息,未知论胎息之最详者出于何书?

答曰:论胎息之最详者,莫如《抱朴子》之《内篇》八曰,初以授人,皆从浅始,有志不怠,勤劳可知,方乃告其要耳。故行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鼻中引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而鸿毛不动为候了。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夫行当以生之时,勿以死之时也。故曰仙人服六,此之谓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至日中六时为生,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死之时,行无益也。善用者,嘘水水为之逆流数步,嘘火火为之灭,嘘虎狼虎狼伏而不得动起,嘘蛇虺蛇虺蟠而不能去。若他人为兵刃所伤,嘘之血即止;闻有为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遥为嘘祝我之手,男嘘我左,女嘘我右,而彼人虽在百里之外,即时皆愈矣。又中恶急疾,但吞三九之,亦登时差也。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静以修其道耳。又行大要,不欲多食有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强难闭、又禁恚怒,多恚怒则乱,既不得益,或令人发咳,故鲜有能为者也。

问曰:禅定有得而复失者,何故?

答曰: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卷五曰,失定有二种,一从外缘失,谓得定时不善用心,内外方便,中途违犯,则退失禅定。复次,若行者当得定时,或向人说,或现定相,令他知觉,或卒有事缘相坏,如是等种种外事,于中不觉不识,障法既生,则便失定。若能将护,本得不失,障不得生,故名为得。二者约内论得失者,有六种法,能失禅定,一希望心,二疑心,三惊怖,四大喜,五重爱,六忧悔。未得禅有一,谓希望心;入禅有四,谓疑、怖、喜、爱;出禅多有忧悔,此则能破定心令退失。皆通论此六,皆得在未入住出中,俱有此六法,能退失定。若能离此六法,即易得定,以不失故名得也。

问曰:前数章所论静坐功夫,由初层至末层,试以最简要之语复述之。

答曰:学静坐者第一层功夫,须要实行第二章之基础法;第二层功夫,须要系心于两眉间或两目间,久之能获奇效,此层功夫名曰系缘止及制心止;第三层功夫,名曰体真止,即将前层之系缘止及制心止扫荡之,而归于一切处无心,即无念也,即解脱也,即二性空也,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也。

问曰:何谓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

答曰:《释禅波罗蜜》卷三之上曰,今略出三意,一系缘止,二制心止,三体真止,所以通言止者,止名制止,亦名止息。心起制之,不令流动,故名制;专心定志,息诸乱想,故名止。今言系缘止者,系心鼻柱、脐间等处,不令驰荡,故名系缘止;制心止者,心若觉观,即制令不起,故名制心止;体真止者,体诸法空,息诸妄虑,故名体真止。又曰,以深破浅者,为破缘外之散心,故立系缘止。制心止者,即破系缘止,心非色法,岂可系在鼻、膈等处,若欲静之,但当息诸攀缘,故令制心守一。体真止者,即破前制心止,心无形相,性不可得,云何可制?了心非心,不起忘念,无止之止,止无所止,乃名为止,有止之止,由依妄想,不名为止。此则以深破浅,反本还源,故立三止。又曰,若了知颠倒所计之法,一切悉皆虚诳,犹如梦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毕竟空寂,犹如虚空。若行者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者,无取无舍,无依无倚,无住无著。若心无取舍依倚住著,则一切妄想颠倒,生死业行,悉皆止息,无为无欲,无念无行,无造无作,无示无说,无诤无竞,泯然清净,如大涅磐,是名真止。此则止无所止,无止之止,名体真止。

问曰:修禅是至体真止已为止境,又宜兼修别种学问乎?

答曰:宜兼修净土宗以为归宿。宋・永明智觉禅师作《四料拣》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问曰:何谓四料拣?

答曰:此临济宗之教相也。四者指有禅无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有净土、无禅无净土四句而言。此法出于夺人不夺境等四句。《人天眼目》卷上曰,料者,材料也。拣者,择取也。案:拣一作简。

问曰:永明禅师《四料拣》虽仅十六句,余不能明白了解,请详释之。

答曰:普陀法雨寺有印光法师者,严净毗尼,精通十二部经,专心于净业,著有《净土决疑论》,亦用问答体,解释永明禅师《四料拣》甚详,节录如下。《净土决疑论》曰:汝还知永明《四料拣》所示禅净有无、利害得失乎?夫永明乃弥陀化身,岂肯贻人罪薮,谤正,疑误众生,断灭佛种乎?彼曰,永明料简,语涉支离,不足为法。何以言之?彼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若如所说,则今之禅者,类多皆看念佛的是谁,又有住念佛堂,长年念佛者,彼皆现世能为人师,来生即成佛祖乎?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简,为不足法。余曰,汝何囫囵吞枣,不尝滋味之若是也。夫永明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先须认准如何是禅,如何是净,如何是有,如何是无,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吾数十年来,见禅讲诸师所说,皆与汝言无少殊异,见地若是,宜其禅与净土日见衰残也。问,何名禅净,及与有无,请垂明诲。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倍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沈沦者,实繁有徒矣。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已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未断见思,往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非但不知禅净,兼亦不知文义,孤负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断后世行人一条出苦捷径,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所谓错认定盘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彼曰,禅净有无,略知旨趣,四偈玄文,请详训释。余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难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世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馀,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示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郡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即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馀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皆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我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 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学无止境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学校;实验安全;预防;监督;处理;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4

2006年四川某校化学气相实验室由于实验员操作不当导致氢气瓶发生爆炸,造成一名教师死亡,一名学生重伤,一名学生轻伤。2008年3月,南京某校实验楼发生大火,大火燃烧两个小时,近30个房间被烧毁,其中就有近10间是实验室,实验室内老教授精心研究多年的学术资料付之一炬、实验设备全部被烧毁。2008年11月7日上午,云南某校微生物实验室内发生爆炸,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博士研究生被炸成重伤,面部伤口深达骨头,左手手掌严重损伤,只留下一个大拇指……纵观这些事故的原因,无外乎是师生安全意识淡薄,不遵守安全守则和操作规程所致。所以,学校实验安全问题是历任校领导、教职工、甚至公安部门非常重视的一个大问题,而此问题在中职学校尤为突出。因为中职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学生做大量实验,这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大量的实验,在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给学校、家庭、社会甚至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机会,尤其是化学类实验,其本身就存在高危险性。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迫使他们以更高的警惕性、更强的责任心投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去,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实验室工作者,应把实验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要做好此项工作,本人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预防工作,远离安全事故隐患。

做好预防工作,排除安全隐患是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重中之重,而这项工作又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首先,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实验操作规程,以及每次实验的操作要点、步骤、注意事项等。再者,要收好管好各种试剂、仪器,特别是化学类实验所用到的有毒有害试剂,如果管理不到位,流入到社会上后果不堪设想。例如:有毒有害试剂(溴、苯、四氯化碳等)、腐蚀性较强的试剂(浓硫酸、浓硝酸等)应该做到专人专柜管理,用多少取多少,杜绝由于乱摆乱放,使学生及其它无关人员随手拿到。社会上经常发生浓硫酸伤人事件,造成多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给多少个家庭带来无尽的伤痛?对于易燃易爆试剂(大多是有机物)要做到放置于安全条件下(温度、湿度、压力等)的安全环境中。如金属钠、钾应存放于与空气隔绝的密闭容器中的煤油中,远离火源、水源。苯、四氯化碳、醚类等试剂应密封后存于通风、防火、避光的条件下保存等等。对于精密仪器,做好防尘、防潮湿、防腐蚀工作。而玻璃仪器是易碎品,最易伤到人,摆放应根据操作台的大小、按安全的方式、顺序摆放。每个实验室还应配备灭火设备,例如根据不同火源配备不同类型的灭火器(干粉、泡沫)、砂袋等。另外还需准备一个卫生小药箱,用来处理小面积的意外伤口。实验室的水龙头、电源开关用完即关好,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习惯。其次,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从思想上要让学生懂得安全的重要性,并结合各类实验的特点教给学生防火、防毒、防意外伤害的基本知识,以讲故事的方式,谈教训,谈心得。努力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除了做好安全教育外,在行为上也要对他们采取一定的约束措施,学生进入实验室时,禁止穿拖鞋,带入食物,长头发拢好扎好,衣服衣扣扣好;禁止穿大摆衣裙,禁止袒胸露背,禁止把实验仪器当玩具、禁止在实验室里打闹……。从最细小的工作做起,使学生们高兴进实验室,平安出实验室。

二、严格监督检查,责任落实到个人。

前面的预防工作做好后,就万事大吉了吗?不是的!我认为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做到“谁主管,谁负责。”校长是全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管理。实验室主任是全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贯彻和执行人,专门负责实验室的实验安全管理。实验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是这项安全工作的最终执行人,负责做好各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假若领导不重视、不支持、不监督,工作就无法开展起来,下面的工作人员也会敷衍了事,瞒天过海,最终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到那时再追究责任为时已晚。所以,领导首先要重视这项工作,除建立安全事故责任制外,还要建立追究责任制。将责任层层落实,分级签定安全责任状,层层负责,层层落实,做到事事有人管,目标明确,杜绝管理漏洞。领导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安全工作做得好的人员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做的不好或不到位的人员必须严肃批评教育,追查责任到个人,查到谁处理谁,决不姑息,奖罚分明,这样才能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学生实验过程中,由于人数众多,人员密集,更是要小心又小心,教师和实验员要轮流巡回观察,不放过每个细节,随时纠正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每一项不正确操作,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言传身教。

三、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

学无止境的故事范文4

一、指导思想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控制和处置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规范和强化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系统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目标,以预防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为重点,逐步完善工业园区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处置及善后工作机制,建立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系统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和统一协调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工业园区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控制和处置行为,具体包括:

(一)工业园区内企业生产过程中因人为或不可抗力(含自然原因、社会原因)造成的废气、废水、固废(包括危险废物)、尾矿库、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

(二)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

(三)工业园区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故。

(四)工业园区内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五)其它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

三、组织机构

(一)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责

工矿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孙成宁同志任组长,副主任陈继平、张洪瑚任副组长。园区内各企业为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应急领导小组设应急现场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置实际需要,可下设若干应急小组。

主要职责是:

(1)宣传学习上级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上级领导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的指示精神。

(2)负责受理园区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报告,调查事故原因、污染源性质及发展过程,随时掌握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情报信息和事态变化情况,作出应急处置措施反应。

(3)向县政府报告园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及其处理情况。

(4)负责工业园区与周边村、组之间;园区内厂际之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协调工作。

(5)负责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工作进展情况,信息联络、传达、报送、新闻等工作。

(6)负责协调和解决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员、设备、车辆、物资等。

(7)积极协调组织园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的现场监察、监测及处理。

(8)应急处置的其他工作。

(二)技术专家组及职责

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报(商)请市、县环保局污染控制科(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队等相关人员组成技术专家组,对应急事故现场调查、取证,对污染物的现场快速定性分析,对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认定,为应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职责是:

(1)及时进入现场,根据危害程度及范围、地形、气象等情况,提出科学的应急处置措施及建议。

(2)尽快弄清污染事故种类、性质,污染物数量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围等第一手资料,及时提出人员撤离、隔离和警戒工作的范围及处置方案。

(3)实施污染跟踪监测,直至污染事故处理完毕、污染警报解除,及时将处理过程、情况和数据报指挥部。

(4)按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程度认定事故等级,提出环境恢复、生态修复建议措施。

(5)应急处理的其它任务。

四、基本原则

(一)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机制,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及时控制。

(二)按照“先控制、后处理“的原则,迅速查明事件原因,果断提出处置措施,防止污染扩大,尽量减小污染范围。

(三)以事实为依据,重视证据、重视技术手段,防止主观臆断。

(四)制定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处置人员及周围群众的人身安全。

(五)明确自身职责,妥善协调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关系。

五、处置程序

(一)迅速报告

接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报告后,值班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对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经认定后及时向县政府和县环境保护局报告。

(二)快速出击

接到指令后,应急现场指挥部率各应急小组携带环境应急专用设备,明确途中联络方法,灵活果断地处置开进途中情况,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事发现场或应急区域。

(三)现场控制

应急处置小组到达现场后,应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现场、划定紧急隔离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制定紧急处置措施,切断污染源,隔离污染区,防止污染物扩散。

(四)现场调查

应急处置小组应迅速展开现场调查、取证工作,查明事件原因、影响程度等;并负责与环保、安监、公安、消防等单位协调,共同进行现场勘验工作。

(五)现场报告

各应急小组将现场调查情况、应急监测数据和现场处置情况,及时报告应急现场指挥部。

应急现场指挥部按6小时速报、12小时初报、24小时确报的要求,负责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动态情况。

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件影响范围、程度,决定是否增设有关专家、人员、设备、物资前往现场增援。

(六)污染处置

各应急小组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迅速联合当地乡(镇)政府和环境监察人员对事故周围环境(居民住宅区、农田保护区、水流域、地形)和人员反应作初步调查,并参考专家意见,向应急现场指挥部提出污染处置方案。

六、后勤保障

(一)通信保障

(1)应急启动时的通信保障。应急通知下达与接收以有线通信为主,利用办公电话,实现应急信息快速传输。在外应急人员的联络以移动电话等无线通信为主,确保应急通知快速下达。

(2)开进中的通信保障。以无线通信为主。应急指令的下达与接收,事故现场应急信息的通报与反馈,主要利用移动通讯。

(3)处置中的通信保障。采取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以无线通信为主。指挥部(或应急办)可利用现场临时架设开通有线电话指挥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实现上情下达;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移动电话,辅以运动通信,实现信息交流。

(二)运输保障

运输的确认和调度由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平时应急车辆须保证100公里以上的行车用油。开进中根据实际情况由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交通等勤务保障。

(三)其他保障

(1)医疗保障。应急过程中如出现人员中毒或受伤,就近送至医院救治或及时与医疗单位联系,组织现场救治,也可送至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院、医疗单位救治。应急终止后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转院或继续治疗。

(2)生活保障。由应急领导小组拟定具体计划统一组织实施。

七、领导小组:

组长:(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管委会副主任)

(管委会副主任)

成员:(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成员单位:园区内各企业负责人为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人。

八、应急电话:

工矿区管理委员会

县环境保护局

县公安局

学无止境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陆九渊; 心学; 周易; 易简

Zhouyi and LU Jiu-yuan’s theory of the heart-mind

Abstract: LU Jiu-yuan interprets Yi by his heart-mind theory to seek classic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ning up of his heart-mind theoretical system. Aspects of ontology, moral cultivation training and realm of thought embraced in his heart-mind theor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is views on Zhouyi. His wisdom reflected in the heart-mind theory also enriched the cultural treasure of the Yi learning.

Key words: LU Jiu-yuan; heart-mind theory; Zhouyi; simplicity of Yi

陆九渊虽自称其学乃读《孟子》而自得之,但《周易》在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展开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其心学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中,陆九渊都充分发挥了其“六经注我”的心学阐释原则和方法,为其学术思想寻找理论依据,他的心学智慧也反过来丰富了《易》学的文化宝藏,对后人认识《周易》的文化内涵,以及包括《周易》在内的传统经典阐释学都不无启发意义。

一、道塞宇宙,本心即理

陆九渊学问的理论来源无疑应首推《孟子》,不仅是他自己宣称因读《孟子》而得之,就是当时的人和后来的心学大师王阳明都承认这一点( 据《语录》载,某尝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之。”(《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五)王阳明在《象山先生全集叙》中也说:“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象山先生全集》卷首))。他的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的理论都是对《孟子》学说的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在陆九渊首先顿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由此初步确立其心学理论逻辑的过程中,《周易》的天地人一体的宇宙观,即天道人道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他后来也常常用《周易》的这种思维模式来论证其本心思想的普遍性:

塞宇宙一理耳。上古圣人先觉此理,故其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于是有辞、有变、有象、有占,以觉斯民。后世圣人,虽累千百载,其所知所觉不容有异。曰“若合符节”,曰“其揆一也”,非真知此理者,不能为此言也。[1](卷十五《与吴斗南》)

此引《系辞下传》对八卦来源的解说文字,说明《易》之理就是宇宙之理,圣人先觉此理,觉者,心也,故宇宙之理就是圣人之心,下面又结合孟子的存心理论进一步论证本心即理:

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孟子曰:“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又曰:“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故《易大传》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1](卷一《与赵监》)

此引《说卦》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2](卷九,第326页)从道塞宇宙,天地人皆秉此理的角度论证人皆具有仁义之心,此心乃天所予,心即理也。他又强调说:

是理充塞宇宙。天地顺此而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顺此而动,故刑罚清而民服。[1](卷十《与黄永年》)

此是引《豫》卦《彖》文来解释“此理”乃天地人共同遵循的普遍和最高准则。那么人如何才能顺此理而动,达到心即理的与天地同其大的境界呢?象山从《乾·文言》“闲邪存其诚”和孟子的“存心”理论提出了以心为主宰的心学主旨: 

《易》曰:“闲邪存其诚。”孟子曰:“存其心。”某旧亦尝以“存”名斋。孟子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又曰:“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只“存”一字,自可使人明得此理。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1](卷一《与曾宅之》)

由此他进一步强调此心此理的唯一性: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又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如是则为仁,反是则为不仁。仁即此心也,此理也。[1](卷一《与曾宅之》)

然后,他又以《坤》卦六二《文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来解释《坤》卦六二的爻辞,结合孟子的良知良能思想,论证此理就是人的本心:

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故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1](卷一《与曾宅之》)

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四端之心,也是天所予我者: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1](卷十一《与李宰》)

因此,认识此理,不须外求,只要存心,养心即可,因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1](卷十四)此理充塞宇宙,也就是此心充塞宇宙,所以“宇宙内事乃已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卷三十六《年谱》)

这样的学术自然是“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2](卷七《系辞上传》,第259页)所以陆九渊称自己的心学是“易简”之学。他又据孟学理论逻辑提出了存心、先立乎其大的“易简”工夫理论:

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发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孟子曰:“先立乎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人惟不立乎大者,故为小者所夺,以叛乎此理,而与天地不相似。[1](卷十一《与朱济道》)

这是以人心解释《易》理,更是以《易》为经典依据来确立其心学理论。

二、三陈九德,易简工夫

鹅湖之会,陆九渊正式将自己与朱熹不同的学问称为易简之学,其诗说: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1](卷二十五《鹅湖和教授兄韵》)

认为自己的学术是易简工夫,朱熹的理论支离。他后来解释说:

后世言《易》者以为《易》道至幽至深,学者皆不敢轻言。然圣人赞《易》则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1](卷一《与曾宅之》)

这是引《系辞上传》中的话论证说明易简概念及思想来自《周易》。他也以此教学生:

临川一学者初见,问曰:“每日如何观书?”学者曰:“守规矩。”欢然问曰:“如何守规矩?”学者曰:“伊川《易传》、胡氏《春秋》、上蔡《论语》、范氏《唐鉴》。”忽呵之曰:“陋说!”良久复问曰:“何者为规?”又顷问曰:“何者为矩?”学者但唯唯。次日复来,方对学者诵“《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一章,毕,乃言曰:“《乾·文言》云‘大哉乾元’,《坤·文言》云‘至哉坤元’,圣人赞《易》,却只是个简易字道了。”遍目学者曰:“又却不是道难知也。”又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顾学者曰:“这方唤作规矩,公昨日来道甚规矩。” [1](卷三十四《语录》上)

《易系》上下篇,总是赞《易》。只将赞《易》看,便自分明。凡吾论世事皆如此,必要挈其总要去处。[1](卷三十四《语录》上)

对于象山的易简工夫,后世学者每每单从其先立乎其大,发明本心的孟学理论逻辑来研究思考,又只注意他教杨简等弟子时所采用的类似禅宗的顿悟方式,于是总感到不可捉摸。其实在象山,顿悟本心固然是根本,但为学的工夫也不可少,否则这悟出的本心又如何与佛禅相区别。实际上,象山屡屡在与学者、弟子的通信和当面教诲中用《易》理来阐说为学的工夫和方法,此在《语录》和书信中有大量记载,全面系统总结一下,就可以看出其易简工夫还是有章可循的。

《系辞下传》的“三陈九卦”古今解者意见不一,在鹅湖之会时,他就借论卦序的机会来阐述自己的心学思想,也由此阐发了易简工夫的过程:

邹斌俊父录云:“朱吕二公话及九卦之序,先生因亹亹言之。大略谓:‘《复》是本心复处,如何列在第三卦,而先之以《履》与《谦》?盖《履》之为卦,上天下泽,人生斯世,须先辨得俯仰乎天地而有此一身,以达于所履。其所履有得有失,又系于谦与不谦之分。谦则精神浑收聚于内,不谦则精神浑流散于外。惟能辨得吾一身所以在天地间举错动作之由,而敛藏其精神,使之在内而不在外,则此心斯可得而复矣。次之以常固,又次之以《损》、《益》,又次之以《困》。盖本心既复,谨始克终,曾不少废,以得其常,而至于坚固。私欲日以消磨而为损,天理日以澄莹而为益,虽涉危蹈险,所遭多至于困,而此心卓然不动。然后于道有得,左右逄其原,如凿井取泉,处处皆足。盖至于此则顺理而行,无纤毫透漏,如巽风之散,无往不入,虽密房奥室,有一缝一罅,即能入之矣。’二公大服。”[1](卷三十六《年谱》)

象山此段议论,正是用《易》卦之义来阐说其心学思想,其对卦序排列原因的阐释,正是以其心学思想为根据的,是典型的六经注我。从中隐约可以看出他心学修养的工夫段落。《履》、《谦》、《复》三卦为一段落,《恒》、《损》、《益》、《困》四卦为第二阶段,《井》、《巽》二卦为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正是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动静如一、过化存神的心性修养三部曲。关于此问题,《语录》有详细的解释:

 是故“《履》,德之基也”,《杂卦》曰:“《履》,不处也。”不处者,行也。上天下泽,尊卑之义,礼之本也。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皆本诸此常行之道。“《履》,德之基”,谓以行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德何由而积?“《谦》,德之柄也”,有而不居为谦,谦者,不盈也,盈则其德丧矣。常执不盈之心,则德乃日积,故曰德之柄。既能谦然后能复,复者阳复,为复善之义。人性本善,其不善者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他适矣,故曰“《复》,德之本也”。知复则内外合矣。然而不常,则其德不固,所谓虽得之,必失之,故曰“《恒》,德之固也”。君子之修德,必去其害德者,则德日进矣,故曰“《损》,德之修也”。善日积则宽裕,故曰“《益》,德之裕也”。不临患难难处之地,未足以见其德,故曰“《困》,德之辨也”。井以养人利物为事,君子之德亦犹是也,故曰“《井》,德之地也”。夫然可以有为,有为者,常顺时制宜。不顺时制宜者,一方一曲之士,非盛德之事也。顺时制宜,非随俗合污,如禹稷颜子是已,故曰“《巽》,德之制也”。[1](卷三十四《语录》上)

他认为九卦的顺序,正是人进德修业所必经历的过程,是复人善心的过程,《履》、《谦》、《复》指先立本心,《恒》、《损》、《益》、《困》指发扬本心,扩充本心,《井》、《巽》则指已达到心与宇宙同其大的境界,所以只要依心而行,则动静皆合道。他释“《履》,德之基”,强调“以行为德之基”,是其以尊德性为本,重视践履的心学理论的体现。其对《恒》、《损》、《益》、《困》四卦的阐释,也突出了涵养本心的工夫。其讲《井》卦,则突出“井以养人利物为事,君子之德亦犹是也”,表明其心学的外王事业,体现了陆九渊心学的实践特色。《系辞下传》的“三陈九卦”只是对《易》道的一个方面的解释,但经陆九渊的心学阐释,已包含内圣外王的圣贤工夫,因此他十分重视《易》义,认为:

《易》道既著,则使君子身修而天下治矣。[1](卷三十四《语录》上)

他于是特别强调《系辞下传》对这九卦的排列,认为:

九卦之列,君子修身之要,其序如此,缺一不可也,故详复赞之。[1](卷三十四《语录》上)

象山由此详细阐说了其易简心学的工夫理论。

三、艮背行庭,无我无物

象山以其超凡的心灵智慧创立了特色鲜明的心学体系,但又往往给人某种神秘色彩,以致被朱熹误解为是“昭昭灵灵”的禅学(朱熹每每说陆九渊之学是禅,如《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载:“子静寻常与吾人说话,会避得个‘禅’字。及与其徒,却只说禅。”吴仁父说及陆氏之学。曰:“只是禅。初间犹自以吾儒之说盖覆,如今一向说得炽,不复遮护了。”“盖谓其本是禅学,却以吾儒说话摭掩。”“为学若不靠实,便如释老谈空,又却不如他说得索性。”)。这其实与象山自少年时就对《周易》的学习有关。《易》本为卜筮之书,难免神秘色彩,后世的哲学阐释虽以理性淡化了其卜筮倾向,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本身就难免主观心理体验的成分。陆学是高度心灵化的智慧之学,陆九渊心学的创立既得力于对《易》理的体会,他也以之来阐说其心学的心灵境界。尤其是对《艮》卦之旨,陆九渊特别注重。他甚至将《艮》卦的卦义“止”作为学道之法,读《易》之法: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学不知止,而谓其能虑能得,吾不信也。人不自知其为私意私说,而反致疑于知学之士者,亦其势然也。人诚知止,即有定论,静安虑得,乃必然之势,非可强致之也。此集义所生与义袭而取之者之所由辨,由仁义行与行仁义者之所由分,而曾子子夏之勇,孟子告子之不动心,所以背而驰者也。《书》曰:“钦厥止。”不知所止,岂能钦厥止哉?又曰:“安汝止。”不钦厥止,岂能安汝止哉?汝初信问读《易》之法,诚知所止,则其于往训如归吾家而入吾门矣。[1](卷一《与邓文范》)

之所以对《艮》卦如此青睐,是由于《艮》卦卦义可以帮助阐明其心学的人生境界。年轻时他就因对伊川《易传》解《艮》卦的不满而悟“无我、无物”的“艮背行庭”之旨:

复斋看伊川《易传》解“艮其背”,问某:“伊川说得如何?”某云:“说得鹘突。”遂命某说,某云:“‘艮其背,不获其身’,无我;‘行其庭,不见其人’,无物。”[1](卷三十四《语录》上)

他后来每以此评论一些理论问题,如: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是为不识艮背行庭之旨。[1](卷三十四《语录》上)

并以此为传道教人的密旨,据《语录》载:

傅子渊请教,乞简省一语。答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1](卷三十四《语录》上)

先生于门人,最属意者唯傅子渊。初子渊请教先生,有艮背、行庭、无我、无物之说。后子渊谓:“某旧登南轩、晦翁之门,为二说所碍,十年不可先生之说。及分教衡阳三年,乃始信。”[1](卷三十四《语录》上)

“艮背行庭,无我无物”,既是象山的工夫,也是由此充实和达到的心学人生境界。艮背行庭之旨就是要通过克去己私,存养“大体”,满心而发,达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天地一体境界。在此境界中,“宇宙内事乃已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1](卷三十六《年谱》)这种境界,陆九渊在一份《易》卷中有详细的阐发:

涤人之妄,则复乎天者自尔微;尽己之心,则交乎物者无或累。蓍卦之德,六爻之义,圣人所以复乎天交乎物者,何其至耶。以此洗心,则人为之妄涤之而无余。人妄既涤,天理自全,退藏于密微之地,复乎天而已。由是而吉凶之患与民同之,而已之心无不尽。心既尽,则事物之交,来以神知,往以知藏,复何累之有哉?[1](卷二十九《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这是对《系辞》中“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一句话的阐释。陆九渊认为卦之德和六爻之义在于去人欲、复天理,如此才能使本心发扬广大,与宇宙万物为一,就不会使心为外物所沽没,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尽心上》,第301页)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就会“来以神知,往以知藏”。

这种境界,已将天人、物我、心理、道事打成一片。所以“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就成为其心学的重要观点,《语录》开头第一句就是: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先生常言之。[1](卷三十四《语录》上)

他也常以此来教育弟子: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向尝以智愚、贤不肖、过不及之说布复,想洞然无疑于此矣。《诗》称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康衢之歌尧亦不过如此。《论语》之称舜禹曰:“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人能知与焉之过,无识知之病,则此心烱然,此理坦然,物各付物,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矣。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不然,则作好作恶之私,偏党反侧之患,虽贤者智者有所未免,中固未易执,和固未易致也。[1](卷一《与赵监》)

无我无物,大化流行,物各付物,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这是世间应当的合理和谐状态,陆九渊认为《诗经》描绘的文王和《论语》所说的舜禹之时就是如此。在这大道流行的时代,此心此理,与天地上下同流,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事无非道,道即在事中,因此到达此种境界,就是“道外无事,事外无道”的心体流行、与天地合其德的内圣外王一贯的境界,也是陆九渊最终提倡的建皇极,致中和的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

四、太极皇极,大中之道

陆九渊也以“理”解《易》,其理是皇极大道,大中之理,与朱熹以太极为本体不动的天理不同。如在程文《黄裳元吉黄离元吉》中,他以中道解释《坤》卦六五和《离》卦六二爻辞,以“黄裳”为“守中而居下”,“黄离”为“所丽得中位”,两卦之时位虽异,但皆以守中为美德,所以“元吉”。他说:

用中者虽异其时,获吉者皆极其大。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黄,中色也。《坤》中在五,而有黄裳之义。裳,下裳也,黄裳者,守中而居下也。在上者患不能居下,能守中而居下,安得而不大吉哉?《离》中在二,而有黄离之义。离,丽也,黄离者,所丽得中正也。附丽者患不得中正,如所丽之中正,安往而不大吉哉?位有二五之殊,辞有裳离之异,其居下附丽,虽因时而不同,而其为大吉,则一而已。非中之为德,畴克尔哉?

《坤》之六五曰黄裳元吉,《离》之六二曰黄离元吉,尝谓中之为道大矣,世尝玩于其说而莫之省也。夫以尧舜禹三圣人相授受而同出于一辞,则道宜莫大于此矣,而不过曰“允执厥中”。故子思之书反复乎大中之说,丁宁乎时中之论。[1](卷二十九《黄裳元吉黄离元吉》)

他认为此“中道”即《尚书·大禹谟》所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中”,乃尧、舜、禹三圣相传之法,也即《中庸》所说的“大中”和“时中”之道。他在同朱熹辩论无极太极时,又以《周书·洪范》中的“皇极”解释太极之理,认为这就是宇宙根本原理,也是人类社会的大中之道。他说:

极字亦如此,太极、皇极,乃是实字,所指之实,岂容有二。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岂容以字义拘之乎?中即至理,何尝不兼至义?《大学》《文言》皆言知至,所谓至者,即此理也,语读易者曰能知太极,即是知至;语读《洪范》者曰能知皇极,即是知至;夫岂不可?盖同指此理,则曰极、曰中、曰至,其实一也。[1](卷二《与朱元晦》二)

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岂可言无?若以为无,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矣。杨朱未遽无君,而孟子以为无君,墨翟未遽无父,而孟子以为无父,此其所以为知言也。极亦此理也,中亦此理也,五居九畴之中而曰皇极,岂非以其中而命之乎?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而《诗》言“立我烝民,莫匪尔极”,岂非以其中命之乎?《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理至矣,外此岂更复有太极哉?[1](卷二《与朱元晦》二)

在《荆门军上元设厅讲义》讲解《尚书》的“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时,他又以《周易》的“太极”解释“皇极”:

皇,大也;极,中也。《洪范》九畴,五居其中,故谓之极。是极之大,充塞宇宙,天地以此而位,万物以此而育。[1](卷二十三)

皇极也就是人之本心,圣天子建皇极,首先就要发明本心,“若能保有是心,即为保极”,皇极大道,正是陆九渊心学的外王之所在。陆九渊通过对《易》太极的解释,阐发了其心学的理论指向,正是为赵宋王朝、实即为人类社会指明一条通向秩序井然、上下和谐的大中之道,也阐明了其心学理论的外王之所在,为其心学通向社会现实寻到了落脚点。这也充分体现了陆九渊“异经同旨”〖ZW(〗在《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这份程文中,陆九渊正式提出了“异经同旨”的观点:尝观箕子为武王陈《洪范》,其七稽疑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盖与《易》言圣人所以成天地之能者异经同旨。(《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九))的心学解经原则。

总之,陆九渊本着“心解《易》经”和“异经同旨”的心学原则,通过对《周易》的研读、发挥,为其心学理论大厦奠定了经典基础。他对《易》经哲理的心学阐发,直接影响了杨简,《慈湖易传》以己解《易》的方法和原则正是对其的片面和极端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M].四部丛刊本。

71 18025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