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读后感【参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陈情表读后感【参考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陈情表读后感【第一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创造潜能 创新鉴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64-02

作者简介:付泽刚(1977―),四川北川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浙江天台县平桥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应当说这个时代也给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去深刻思考并认真研究如何以自身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令笔者感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促使学生创新鉴赏文学作品的金钥匙,找到了这把金钥匙,利用好这把金钥匙,不仅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更可使教材中的优秀文化充分而有效地熏陶并感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学生创造潜能须依托对文本创造性因素的借鉴

现在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极适应学生的实际,非常有利于教师去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让学生充分而又广泛地受到优秀文化的系统熏染。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克服以往的弊端,仍然“我的地盘我做主”,那就很难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熏陶感染学生的效果。所以,笔者以为我们必须积极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上大做文章。

笔者以为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我们的载体是什么?应当说是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我们的文本内容。譬如我们教学晋初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如果不充分利用文本的创造性因素,就谈不上有效地鉴赏这篇距今近两千年的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与《出师表》《祭十二郎文》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表到朝廷时,晋武帝看后,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当时晋武帝不仅同意李密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这《陈情表》之所以能够感动晋武帝,除去李密的为人外,更为主要的是《陈情表》所陈的情是那样情真意切,所以后人有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所以,在教学《陈情表》时,笔者让学生围绕恳切的言辞去了解作者所写的真情实意,围绕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意去体味作者感人肺腑的侍亲孝顺之心。学习时,笔者努力让学生充分地读,认真解读文本内容,尤其让学生对所陈的情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学生深深地感到:是李密的孝心感动了晋武帝,人人都应孝敬自己的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李密孝顺祖母的真诚使学生悟出了这样的道理,由此,笔者以为只要我们真正意义上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就会迸发出来。

二、挖掘学生创造潜能须依托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现

高中语文教学一般都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但在课堂上却难以实现,究其原因,无他,是因为学生未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因而课堂时间往往在无效的探究过程中被浪费。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有创造潜能的,我们的所有学生都有着潜在的创新能力,只不过是我们教师缺少一双慧眼去发现。我们发现不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因为课堂教学只是老师独霸的舞台,学生永远没有表现的机会。为了使课堂真正成为高中生的学堂,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坚持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极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潜能一般是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交流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有时亦可以通过学生的神情、表现去发现。所以,教师的慧眼之“慧”一定要建立在关注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的基础上。

譬如笔者在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笔者把文本解读的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要想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的话语表达有质量,笔者先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前置性学习。有了充分而又认真的前置性学习,课堂教学时学生的互动异常热烈,尤其是一位平时不太引人注目的学生让笔者深刻认识到了学生人人都有创造潜能的道理。文章的第三段续写作者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有资料说这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盼。而该生的见解是:这一段与其说是对“悲”的进一步的补充,毋宁说是作者对神灵的感谢。在他的心里,小轩的遭火未焚依靠的是神灵的保佑,我现在苦读时也希望神灵能保佑我将来高中。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学生的一番发言在课堂中同样引起到了轰动效应。

三、挖掘学生创造潜能须依托对学生互动创新的激励

高中生已迈入成年人的行列,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没有了小学生的那种“蠢蠢欲动”的热情和劲头了,他们往往懒于举手,也不大善于表达。从表面上看,是他们喜欢坐享其成,而透过表面,笔者以为我们的学生根本不是如此。因为,高考的竞争异常激烈,高考虽然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学生所面对的现实仍是严酷的,如果他们在课堂中流露出或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不就是在让他人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吗?因此学生学会了隐藏,甚至隐藏得很深。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也极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必须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去解决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

如何去除学生的这块心病呢?笔者认为利用课堂教学去激励学生尤为重要。诱导――应当说是我们激励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诱导是让学生高调展示自己创造潜能的酵母。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把握的原则是让课堂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互动探究的主阵地,笔者宁可让学生的探究互动暂且毫无结果,但绝不越俎代庖。在课堂上,当学生有新的发现时,无论是谁,笔者都要给其激励。通过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互动,学生的创造潜能被充分发掘,绽放出了亮丽的奇葩。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语文篇目之所以那样感人,除了作家细腻的笔触外,取材缘于生活和贴近生活亦是十分重要的。比如笔者选取2007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让学生去互动探究。起先学生们并没有感到这篇文章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地方,笔触不太细腻,没有铺陈,没有华彩炫目的辞藻。当笔者让学生思考我们民族所弘扬的诸多美德后再读该文时,许许多多的亮点出来了。学生们深知:这篇文章有“怀想”,农民父亲虽然“小”,但是他的养育之恩比天还“大”、还“亲”。学生通过创造性的互动探究,产生了与作者的强烈共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陈情表读后感【第二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创作原则;现实体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29-02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作家,甘肃省一级签约作家,华夏文化文学创作委员会主席,“1号系列”作家陈玉福,创作了一部电影文学剧本集《人生有几博》,在这部集子里鲜明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但是也同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色彩,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个电影文学剧本集包含了八个电影文学故事:《都市晨曲》、《人生有几搏》、《西部人》、《马莲花》、《都市英雄》、《农民镇长》、《老虎抢亲》和《烧饼》,大部分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题材、风格样式而言,还是比较丰富的。

一、反映现实问题,积极向上的主题表现

陈玉福的剧本创作,基本符合了他的创作原则:坚持为大众读者写作,文艺是为大众服务的;重视作品的精神力量,一部作品让人读了之后能从中吸取一种力量,一种向上的力量;注重作品内容的先进性,告别愚昧落后、龌龊的东西,创作注重与现代化的接轨;作品中要有鲜明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精神作支撑。

他的作品主题使用现实主义文学表现手法,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不仅要求有“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而且要求对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的描写,要充分提示生活的真理;写人,不仅要表现人物“做什么”,而且要表现人物“怎样做”;写生活,不仅要写出“细节的真实”,而且写出本质的真实。现实主义文学要通过感性形象艺术地反映生活,要求“更加莎士比亚化”;反对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却并不反对倾向性,但要求“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一个剧作家要有创作责任感。剧作家的责任体现在哪里呢?不是一个好故事,也不是去反映生活的真实,而是要传达和鼓舞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精神,一种生命的自由是要主张自己的权利,任何人强加在你身上的枷锁都应该被打破。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精神。做人有责任感,做事情才肯负责,这样的人最受欢迎,写字的,写剧本的,你笔下人物的精神状态,你笔下人物的行为方式,透露着你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感情,对生命的责任。剧作家的眼光和责任,此时就会得到展现。你要给予你的观众什么呢?

我比较欣赏陈玉福的这种责任心。《人生有几搏》这个剧本集语言朴实生动、简洁凝练,故事主题弘扬了一股人间正气。剧本中八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对家庭、对社会有强大责任感的形象,在生活工作中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与社会上的不正风气甚至是邪恶之风作坚决的斗争,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信念,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取得了成功和胜利,所以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没有一个悲剧。《都市晨曲》中的迟浩、《人生有几搏》中的余雷、《马莲花》中的马莲花、《都市英雄》中的于波、《农民镇长》汪鸡换等都是这样的人物形象。马莲花这个形体弱小的普通女子,凭着坚强的毅力完成了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烧饼》中凌力这个年轻的农村小学教师以强大的敬业精神,运用个人智慧使一个落后的学生走上了热爱学习的正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唤醒了一个渐渐沉沦的幼小心灵,读后让人感叹喜悦,激起人们对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思考。剧本开头引用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名言:“对于没有才能而不过是顽皮和不守纪律的儿童就拒绝培养教育他们,这仅仅说明教师本身没有才能。”陈玉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乡村教育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本身就往往成为儿童不愿意求学的原因。点明剧本的主旨,观点十分鲜明。西部农村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部所关注的大问题,此剧本写于1995年,时代感很强,作家本身的社会责任感也就体现了出来。

二、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创作不同的文化风情,写实主题中的浪漫特征

陈玉福的剧本内容大部分都是以西部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大量的西部农村的故事。农村题材离不开具体的地域文化风情,无论是改革片还是传统的农村片都必须具有民俗风情依托,才能创作出神采各异的文化风景。

地域风情和特有的生活情态,也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从生活中撷取的生活细节,生动而逼真,让人看了又真切。陈玉福作品的时代感比较强,剧本是在不同的时代里创作的,很好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特征和时代特点。

陈玉福怀着极大的创作热情,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用电影剧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写实主义基础上还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表现。1995年创作的《烧饼》是一部关于农村教育题材的剧本;1995年的《老虎抢亲》是关于农民青年创业和爱情为主题的剧本;1998年的《农民镇长》是农村村官的题材,此题材在现在也是合乎时代特征的;1997年的《马莲花》是农村妇女坚强勇敢的个性代表……对这些题材的开掘有一定的力度和深度,有着比较丰富的素材和精巧的构思,体现出浓烈的生活感和时代感,仔细分析,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是人人都会唱的老调,但是“文章天然成,妙手偶得之”,真正要创作出好剧本,需要妙手。很久以来就流行着一种观点,电影编剧的责任应该就是创作出故事情节,运用人物动作和对话来塑造出丰满立体的性格,至于蒙太奇、拍摄方法、用什么景别来表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等等方面的事情就交给导演来处理吧!表面上看,这还真有点分工合作的道理,但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个所谓的“道理”阻碍了电影编剧整体水平的发展,陈玉福的剧本基本掌握了。

陈玉福把西部农村的各种现实问题清晰地摆放在读者面前,读者在阅读中不由得会产生一种生活的沉重感,但是不久心情就会变得轻松,又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原因何在?那是因为作者有意地使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马莲花》里贫苦村姑马莲花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千里寻夫,一路上受尽了苦难,但由于作者的乐观精神创作原则在起作用,马莲花这个形象没有出现悲剧,而是以胜利告终;关于马莲花出嫁的回族婚礼写得也是很具特色,民族味十足。《农民镇长》汪鸡换甚至带点狡黠的机智和勇敢,把乡村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大而化之,快刀斩乱麻般地解决了,正气上升、浊气下降,在汪鸡换身上又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如《老虎抢亲》这个题材就呈现出现代戏剧性特征,一只真正的活生生的老虎,和普通的村民在一起生活,看果园子,跟在主人的后边那么温顺可亲,从小与人在一起生活,具有了人的思想意识,懂得人类的思想,拥有人类的感情,当主人的未婚妻被有权势的人强行娶走主人痛不欲生时,它竟能作出判断自主地从娶亲路上小轿车里抢走新娘子,背着就往山上主人的果园里跑。老虎抢女人的喜剧性场面一下子展示在读者面前,令读者惊讶、惊喜,超出了真实的生活,但确实是生活的真实,极富传奇的浪漫特色,还有一定的生活趣味,镜头感很强,如看电影一般。

三、网状式的剧本集结构

八个剧本故事之间也互有联系,故事中套故事,以及人物再现法。《农民镇长》《老虎抢亲》中的人物和事件在《都市英雄》中被市委书记程忠作为工作向上级于波书记进行汇报,如汪鸡换、汪强,这两个人物在《都市英雄》中再一次出现:

程忠对于波说:“汪强你肯定知道了,他的老虎出名,他办的企业也很出名,后来被选为副县长,真正走向仕途也就是四五年的事,当过副区长、区纪委书记、区委书记。他说话不多,可部队上带来的作风一直保持了下来,办事利索,从不拖泥带水,且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是个不错的干部。”

“汪鸡换你不了解的话,我给你多介绍一下。”(《人生有几搏》第264页)于是程忠就把汪u换做代镇长大刀阔斧整治镇违章建筑一事给于波详详细细地、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遍。但是在这个剧本的叙述中把汪鸡换说得境界不太高,如“而今是堂堂代镇长,该收拾收拾汪四狗这帮恶霸了,一来为丈母娘出气,二来新官上任总得干出点什么来吧。”

于波:“以这件事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剧本《农民镇长》获得了部级奖……汪鸡换被调为县公安局局长……”

程忠:“对呀!我看这个人可以干市公安局副局长。”……

这样的情节安排给人戏剧性、真实感,读这些剧本好像在读生活,同时也给人以迷离感,这样的安排在这部电影文学剧本中多次出现,构成了陈玉福作品的一个系列,浪漫主义特点尤其鲜明。

四、照应了电影的视听特性,在剧本中创造出感情的节奏

对于一个编剧来说,讲好一个故事固然难,用一种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语气来讲故事就更难。电影剧本不是只要实打实地写出看到的和听到的就行了,那只是初级的认识。因为在一开始你必须改变文学思维的习惯,学会用画面和动作讲故事。但是,渐渐地你会发现电影剧作的灵魂是虚的,那是一曲统一的但又分成乐章的旋律,它有着动人心魄的节奏。他就感觉到写作剧本的时候,最困难的就是节奏。现在我国几乎大多数的编剧们依然只会忙着讲故事情节,而在他们讲述情节的时候依赖的只是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对话。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结构。任何叙事形式的作品都按照自己那门艺术的规律形成一个时空连贯体,或者直线性的,或是时空交错的。

陈情表读后感【第三篇】

一、展示课的“亮点”

(一)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彰显教学功力

本次活动中,一项重大的改革就是要求选手讲“素课”,即课上不允许使用多媒体,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展示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力。面对这一“猝不及防”的规则变化,大多数选手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展示了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一些惯于使用多媒体的教学环节,如导课、作者及背景介绍、课堂训练、拓展延伸等环节,通过语言表述、印发资料和黑板演示等传统的教学手段来代替多媒体大屏幕,课堂教学效果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因为没有“操作机器”的压力,没有声、画、音、像对思维的干扰,教学中教师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学生也可以心无旁骛地阅读思考,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语文课堂显得更加自然纯朴,更加充实丰满。

(二)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较明显的体现

纵观13节展示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抑或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运用,大多数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教师备课的关注点由过去更多地关注自己“如何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注重“学情分析”和“学生活动”设计,教学中教师基本摈弃了 “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代之以 “对话”教学(师生、生生、生本对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已成为多数教师的自觉意识。

2.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昌乐二中等学校的教学经验,以“讲学稿”“导学案”引路,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示课的教学模式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展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新面貌。

3.突显语文的“人文性”。选手们都努力通过诵读、分析、鉴赏等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如:教学《滕王阁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分析作者“由嘉会览胜之喜到登高远望而悲,最后又由悲而转为达”的情感变化;教学《陈情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真心、真意、真情”;教学《咬文嚼字》,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等等。语文课本该具有的丰厚的文化、文学教育内涵以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重视,语文课的“语文味儿”也浓厚了。

(三) 诵读教学备受重视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好传统,然而曾几何时,一些教师丢弃了这一好的语文学习方法,以“满堂灌”和“满堂问”挤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学生对文本读得不熟不顺,感知体悟得不充分,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也会受到影响。本次展示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选手们对诵读的重视,课堂上,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整体读、局部读――“读”占鳌头,形式多样!像《滕王阁序》《陈情表》这类古诗文,选手们更是达成共识:边读边赏,边赏边读,读出气韵,读出意境,读出情感,在诵读中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 教学流程规范有序

文本的理解一般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流程进行。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有利于了解文本全貌;局部细读品味,能更深刻具体地把握文本,多数教师深谙此道,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即“识文体、明中心、理思路、知特色”,再通过品词析句、咀嚼品味等过程进行局部深化,最后再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局把握。教学流程符合认知规律,学生易于把握运用,阅读效果明显。

(五)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新课程更加关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特别强调要摆脱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的死板记忆,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这一新理念,视基础知识教学为“陈旧、落后”,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竞赛课,更是刻意回避语文基础知识。本次展示课虽有一些课“隐去”了知识教学的环节,但大多数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落实 “语文知识”这一重要目标,将知识教学有机融入自己的整体教学设计之中,这一点难能可贵。

(六) 教风严谨、务实

尽管受到展示课形式的限制,执教者很难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充分了解学情,但大多数教师能够紧扣教材、单元及课时重点设计教学,教学严谨、规范。

二、教学中的不足与缺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展示课的每一节课、每个环节都是经过选手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反复“打磨”的,比平时的常态课会“出彩”些,但由于教师在教学思想、文化素养、执教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加之新课程实施不足三年的时间,新课程教学问题较多,所以,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上,很多具体问题也相对集中地表现出来,笔者试列举如下:

(一) 文本解读问题

1.文本解读浅显、片面。

网络技术的先进,信息资讯的发达,使得我们一些教师习惯了依赖教参和网上资料进行备课,缺少了潜心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独立钻研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退化。教师自己走不进文本,就无法引领学生真正“入境”,语文教学追求的“情感交融,智慧共生”的理想境界自然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也影响文本解读的高度、深度及厚度。

《滕王阁序》一文的教学,理解作者 “兴尽悲来”的情感变化是把握全文的关键,细读文本,文中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诗句可见。本文既有面对大自然的广阔无穷,感慨人生的短暂、人类渺小的“人类之悲”,也有不遇圣君明主的“人生之悲”,二者综合起来,对作者情感理解才会更深刻、更丰富,而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不依据文本探究问题,而是先入为主照搬现成结论,只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个角度进行解读,文本分析显得单薄、片面。同样,《陈情表》一文,除了体现作者身世悲苦及报养祖母的真挚之情外,还有旧朝老臣巧妙得体的陈情艺术,因此,教学重点应从“陈什么情”及“如何陈情” (即陈情的艺术性)两个角度来确定,而展示课的多数教师只关注前者,在所谓的“感恩教育”层面大做文章;《咬文嚼字》一文,细心梳理文脉可以明确其主旨:逐渐达到艺术完善是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与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是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是必须下的工夫。而统率全文的则是“思想感情”这个核心和关键因素。明乎此,就会避免文本解读的片面与浅显。

2.驾驭文本能力欠缺。

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教课文的层面上,把课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课文中有什么知识就讲解什么知识,教学实施过程基本是诠释与印证某种预设结论的过程,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发掘文本的独特教学价值的眼力,缺乏 “教为不教”的高远追求。

3.个性化的多元解读缺失。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能力。而我们的一些教师首先是自身缺乏这样的能力,其次是课堂上不给学生充分阅读感悟文本的时间,不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以预设的答案来泯灭学生的智慧火花。应该说,所听的十几节课,很少感受到“教师、学生、文本”对话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碰撞,很少看到因“生成”而产生的课堂精彩,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学目标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教学的关键。倘若教学目标方面出了毛病,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展示课中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的“非语文化”倾向。

如前文所述,《陈情表》一文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大都关注到了文中蕴含的“感恩、孝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一情感目标,而本文体现的“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的陈情艺术”这一特色目标却被多数教师忽略了;前者属于人文性目标,后者属于语文学科的本体性目标,本人认为,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学,学科本体性目标更为重要。

2.教学目标模糊、笼统。

一位教师教学《滕王阁序》,教学目标为:①积累文言知识,并学会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②试着披文入情,从整体上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首先,“目标①”中的“文言知识”和“目标②”中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都是宽泛、笼统的概念;其次,“披文入情”“学会鉴赏”这样的表述没有明确指出通过什么途径、运用怎样的方法。这样虚空、笼统的目标下会有怎样的教学效果呢?可想而知。

3.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一致。

有的课教案写的是一套,实际教的是另一套,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两层皮”。某位教师在《陈情表》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研读文本,鉴赏文中的抒情艺术”,但在教学中却没有一点体现,这样的情况不止一例。

4.教学目标贪多求全。

《陈情表》读后感【第四篇】

《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古代臣子向**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冀?

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71 1910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