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观后感(精选4篇)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心灵奇旅》观后感(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心灵奇旅》观后感【第一篇】
这部电影从一开头我就受到了触动,那个在体制内的音乐老师一直没能实现自己真正的爵士梦想,被迫屈从于社会的压力,去做了一份安稳的中学音乐老师工作。他那一份对生命的渴望和激情,被一次能在爵士酒吧全然投入心流的演奏机会而被彻底激活。就在他活在自己人生当中最高光的时刻时,生命突然戛然而止。对生命的执着,让他不断想返回地球重活一遍。
看到这里时,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因为这多么像日常的我们。当我们每天做着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工作时,心也没有完全投入生命,我们不断想象生活在他处,高光在他时,生活已经不在此时此刻。
此时电影里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登场,对生命完全没有任何渴望的22号灵魂,在心灵学院里他找不到自己的生命火花,不愿意来到地球体验生命,迷茫而且缺乏方向的他,无论他人用尽各种能激发活力和火花的方法,他都不为所动。
电影安排两个人物交错在互相帮助的剧情里,一个迷茫、一个执着,一个渴望、一个冷漠,却在体验生命本源当中找到了最佳的答案,来到地球活一回。
在活一回的生命机遇来到时,两个人物都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曾经的执着的爵士乐手发现生命根本就不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生命的本身就已经是奇迹的本身,活在当下就是生命全部的意义。另外一个迷茫的22号灵魂终于点燃了生命火花,就是紧紧拥抱生命的美好,体验生命的美好。
这个电影让我想到两个点:第1个,牢记你为何而来?很多人都以为人生的全部意义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目标,为了达成某个职业梦想,为了赚到多少钱,为了赢得美好的伴侣,从表面上看,这也是确实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成功背后最有价值的其实是生命本身。
当你活着的时候,你就拥有了体验这所有一切,创造一切的入场券和机会,所以好好的活活在生命的价值当中,珍惜生命,让生命绽放全然的光彩,让自己生命的每一刻都拥有全然的创造力。
另外一个点就是生命不要活在别人给你设定的限制中,当22号灵魂发现自己终于找到生命火花时,却受制于他人对他的负面评价,他执着于他人负面的评价,被负面记忆紧紧困住,沦落为没有激情的灵魂。
无论是谁,无论说了什么,都不是你的生命本身,你自己的感受才是最为真切的,请你真真切切感受生命本身吧。拥抱生命时,别人说什么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你才是自己生命的最终负责者。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生命为何而来,活着就是为了体验生命的美好,给这个世界去献礼,去启发他人觉得生命美好的那个火花,活在自己全然的创造力心流里,这就已经是生命全部的意义。
心灵奇旅观后感【第二篇】
“所谓的火花,不是追求的目标,而是渴望生活的那一刻。”进入影厅,美国迪士尼和皮克斯强强联手的影片,便进入我的眼帘。
灯光亮起,一个约莫30岁的男人,教一群学生乐团演奏,他们从来不好好吹奏,甚至还嘲讽认真投入的孩子。这个男人名叫乔伊·高纳,是一名第七十中学的兼职老师,热爱爵士乐,梦想成为多茜娅二分音符酒吧的四重奏乐手之一。
在同一天,他得到了“铁饭碗”和一份演出的机会,不过在路上,他不慎掉进井里死了……
在恍恍惚惚中,乔伊成为一名即将死去的灵魂,向着生之彼岸,不过乔伊并不想死。他努力地向反向跑去,看着一个个灵魂被吞噬,他被一道紫色的闪电困住,随后掉进了“心灵学院”——一个由五个杰瑞带领培训生前的地方,教他们人格以及寻找“火花”。乔伊本想跟着有地球通行证的小生命一起回到躯壳,可惜被弹回来了。
杰瑞们让他成为生命的导师,带着生命寻回“火花”。可乔伊哪有时间管这些,他只想回到地球,继续演出。在仪式中,他被迫弄混成为伯恩森医生,与一个编号“22”的小生命结伴寻找“火花”。"22"是一个在心灵学院待了数千年,考了426次身体驾驶证的生命,林肯总统、玛丽皇后、苏格拉底、哥白尼等无数名人培训过,也无济于事。
"22"看导师十分不顺眼,乔伊能成功带领这一个生命找到火花吗?他能成功回到身体里继续演出吗?于此同时,计算灵魂总数的戴瑞发现一个灵魂(正是乔伊)丢失了,戴瑞会找到乔伊吗?这就是之后的发展了。
在影片中,有一段令人回味的话,“你活得那么平庸、那么普通,为什么想要继续回到地球呢?是啊,在我们印象中大人物才会想长生不老,可乔伊却执着于爵士乐不放。有人说音乐是乔伊的追求目标,杰瑞却说:“你们这些名人总有目标有理想,为何要活得如此累呢?”
一个披萨边边、一片翅果、一根糖果、一筒毛线,我们在纽约市中游荡,也渐渐懂得了地球通行证,其实就是装着的是对生活进行下去的渴望和动力。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就满足吧,死时不会太遗憾。生之彼岸不是死去的天堂归属,而更多是人休息的地方。
“22”这个数字据说是皮克斯只做的第22部动画哦!
“在你遇见我之前,我从未想过生活过……”一部略带喜感的动画也能如此治愈人心,去电影院你会更有深、更读到的见解。It'sallright,在一首《心灵奇旅》片尾曲JAZZ乐里告别……
心灵奇旅观后感【第三篇】
周末好。在年前看完了《心灵奇旅》之后,顺便写了感想。分享一下。
《心灵奇旅》讲了这么一则故事:主角Joe是一位中学音乐老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在纽约最好的爵士俱乐部演奏。但一个失足把他从纽约街道带到了一个奇幻的地方“生之来处”。在那里,灵魂们获得培训,在前往地球之前将获得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spark”(可以理解成生命的意义)。决心要回到地球生活的Joe认识了一个早熟灵魂“二十二”。二十二一直找不到自己对于人类生活的兴趣。最后二十二借着Joe的身体,体验了生命种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spark”。二十二的“spark”——享受当下。
在电影里,“生之来处”(the Great Before)充满想象力。各类职能角色、画风“毕加索”。其中最喜欢的一个设定,是高度专注做一件事情,就会进入全然忘我境界。身心沉浸于内心体验当中,感受如流水一般,欢快愉悦。相信大家在做项目过程中也有这《阿拉文库·》种体验。电影中画面非常形象的描述了这种感觉。
电影还有一处关于「鱼」故事,我很喜欢。当Joe获得了做梦都想要,在纽约最好爵士俱乐部演奏的机会时,他的想法。我找到了这个电影截图:
这在现实中很常见,无论是选择学校、选择公司,还是买一件梦寐的商品。当拿到你想要的那个“认证”时,可能能力早已匹配到了。觉得也不过尔尔。我在想,这可能是和我们创造的、虚无的名词有关系。比如:知识分子、世界观、架构师和海洋这种名词标签。如果没有这类词,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好。
举个例子:如果你问,如何才能成为「美好生活家」?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如果你问,如何做好一碗炒饭?如何整理好自己的衣物?如何早睡早起?我有自信给一个准确回答。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落到实处:你要做什么?你想怎么做?也许能适度避免这种失落。
然后就说到了电影的核心观点。生活不用一直追寻意义,就在活在当下。体验生活。比如:线头、披萨、落叶。.。.。.
图片说实话,对于这个观点,我理解。但是对于现阶段的我,不是很赞同。说说我的想法。
生活是一趟不可逆的旅程,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所以享受当下没有错。但是,之所以有过程,是因为有终点(或者说目标)。那终点是什么呢?就是你追寻的意义。只有追寻之后,千帆过尽,眼里都是过往。当下的生活,才是生活。就拿一块金牌来说。对于流浪汉,可能是金钱的刻度。对于体操王子李宁,就是峥嵘岁月。所谓“享受”生活,就是利用生活来激发人类善(或者心理愉悦)的一面。
拿爬山举例,在山顶才有美妙风景,山底没有。所以繁华看尽,再谈生活,别是一番风味。年轻人还是不要错把「生存」当「生活」,蹉跎了岁月。我特别赞同「《心灵奇旅》:无论年纪多大,你的奋斗观都可以双标[1]」沈奕斐老师的观点。也许50岁后历经沧桑,再坐下来聊聊享受生活。现阶段,还是需要去经历、感受。
说到生活的意义,在《活出生命的意义》[2]中,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也有具体描写。作者可不是纯理论说说。维克多。弗兰克尔是心理学家。在二战奥斯维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哥哥全部死于毒气室中,仅他和妹妹幸存。67岁学习驾驶飞机,80岁登上阿尔卑斯山。令人震撼的真实经历和学术知识,极具说服力。他这样回答生命的意义:
我觉得没有哪个医生能够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所以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在书中,维克多。弗兰克尔通过他的意义疗法,把人生的意义划分为3种方式,大意是: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获得事业成功;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爱某个人或者某件事;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自我态度的转变(或者我理解的认知转变)。
针对第3种方式,书里有个真实案例:
一名年迈的、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全科医生向作者咨询,他无法接受妻子的死亡(她在两年前去世,他爱她胜过世上的一切)。我怎么才能帮助他呢?我该告诉他些什么?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说别的,而是对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医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怎么样?”“啊,”他说,“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受得了啊!”我马上回答:“你看医生,她免除了这样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当然,代价是你现在还活着,并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没再说话,摇了摇头,悄然离开了我的办公室。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意义(比如牺牲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总结一下我对于生活的理解:
对于体验当下的生活,我理解。但是分阶段;
对于生活的意义。是生命对每个人提出的问题。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生活给出的提问;
认真、努力追寻自己生活的意义。
《心灵奇旅》观后感【第四篇】
近日看了心灵奇旅后,里面有一个情节理解到的讯息是人的下一秒永远不明白会发生什么,所以要认真的生活,也要对自我负职责。另一个情节引发一些思绪,或许人在这世上生活总有很多自我从小养成的思维模式,有的人一生在追求自我的目标而忽略了其他,甚至会有些沉溺在自我的思维与生活模型中了此一生,也有人会因为周遭的声音而觉得这就是自我,从而产生不值得被爱、自我不够好……所以变得自卑,其实突然觉得人活着也是一个在取悦自我的过程,你要让自我喜欢自我,让自我认可自我,你也会更有信心。其实所有你看到的外在的一切,就是你内在的投射。每个人从出生到离世也只走这一遭,尽量更多的去体验生活,见世界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见自我。
不需要想着去改变一个人,一个人的改变必须是他她发自内心的想改变自我,才会有相应的举动与变化。同时去接纳一个人本来的样貌,也接纳自我本来的样貌。
不需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每个人看到你或许都不一样、也都不全面,同时评价你的人她他的思维与认知也不必须就是很有深度的……或许她表达的只是,「如果我是你,我会怎样怎样样」也或许她只是无聊的宣泄。
可是看完影片的两三天一向有个念头挥之不去,人这一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突然家人给我分享了一些想法,她说她看到一段话觉得跟我的状态有点相似,人这一生1。能遇到一个相爱的人,2。能做自我喜欢的事与工作,3。能帮忙别人,其实就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成功。现代的社会渲染的氛围就是有房子有车子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虽然这也是我们在争取的东西,但却不应当是终极的目标,内在的丰盈,心里的喜悦或许比这更重要……(当然面包也是要有的)
突然想想觉得也是,能帮忙别人,就像在给自我积累福报一样,这是付出的喜悦。
影片的最终我接收到的影片传递的信息就是,当一个人只要他她想活着,或许这也是生命的意义。
先自爱而后爱人
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上一篇:别惹蚂蚁观后感(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