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故事(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同居故事(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同居故事【第一篇】

在西方,同居关系是一种半承诺的、严肃的两性关系。因为在某些国家的某些州,或者某些省份,同居关系有些等同于事实婚姻,两人一旦分手,也可以向法庭申请分割共同财产(尤其是共同居住的房子),申请配偶赡养费等等。

所以我们在中国的时候总认为西方人在这方面十分随便,同居十分普遍,其实这是个误区。在西方,一般有点财产,尤其是有房产的人是不会随便跟人同居的,一旦两个人决定搬到一起共同生活,即是把对方看成以后的生活伴侣了,是十分严肃的一种两性关系。不像国内的一些对西方文化一知半解的年轻人,认识几周就可能搬到一起,一言不合掐起来了再利索地搬走,视两性关系为儿戏。

话说F也是离婚男,与前妻有一个女儿,跟前妻一起居住,F男有探视权。A女搬进去的一个周末,F男去前妻处探视女儿,A女留在家里并未随行。到了晚上该回来的时间F男没有回来,夜里11点电话回来告诉A女说,女儿生病了,需要他留下来照顾。

A女说不可以这样。F男因为要照顾孩子,挂了她的电话。之后A女隔15分钟打一次电话,F男不接。A女哭,再打,一直到下半夜1点,F男接了,说别再打了,有话回家说。F男回到家解释,说孩子生病了才留在那里。A女质问,是不是你每次去你女儿都生病,医生又查不出病因?

她的意思当然是孩子装病。这样说一个11岁的孩子,F男当然不高兴,两人争吵起来。A女气性大,当晚居然发高烧39度,水米不进,喝水都会往外喷吐。F男束手无策,茫然失策。

读到这里,我读不下去了。我觉得A女真的很过分。作为有过一次婚姻经历的人,用这么非理性的态度来处理这样的家庭问题,实在是很幼稚的做法。而且从这段描写中,我看到了这样两个词――自虐,自残。当时我回贴说,你这种“作”劲儿确实只能降伏中国男人,遇老外就掰了。人生路很长,有问题理性解决更好。

当时这位女作者(也即A女)很生气,质问我,你凭什么说我遇到个老外就掰了?

好像是印证我的话一样,这场争论过去没多久,另外一个女性作者的自传故事在那个海外网站上引起了更激烈的反响。这位作者我们姑且称为B女。B女是陪读身份在美国打工,也是两地分居之后夫妻离婚。B女英语不好,在餐馆打工的时候遇到一个现役军官上校先生。几度交往之后也是两个人同居并且很快谈婚论嫁。上校对B女非常好,几乎是百依百顺。买婚戒的时候让B女在一只贵的和一只便宜的当中挑选自己喜欢的,B女为了给上校省钱,也为了表示自己不是拜金女,挑了便宜的。

当时上校一再问,你确定要这只?B女回答,确定。但是晚上开庆祝派对之前,B女向上校提出给远在中国的父母一笔钱作为彩礼,这笔钱刚好差不多相当于两只戒指的差价。B女觉得,自己挑了便宜的戒指,给上校省了钱,把省下来的钱给自己的父母作为彩礼很合理。

但是上校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必须给未来的岳父岳母一笔钱。两个人为了这事儿不欢而散。当晚派对的时候,B女猛灌酒,大约也存着借酒浇愁的意思,喝得酩酊大醉,醒来时发现上校对她不管不顾,独自在另外一个房间睡了。酗酒,说到底也是一种自虐自残的非理性行为。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国男和外男对于这种非理性的自虐自残行为的不同反应――F男是国男,他面对A女的这种过分反应是束手无策,茫然失策。上校是外男,他面对B女的醉酒行为是避而远之,冷漠厌恶。

A女质问我,你怎么知道如果是老外会跟我掰?我的回答很简单,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二十多岁的时候读爱情故事,看到某个男孩或者女孩为了爱人用刀割自己的手腕,我会觉得,这个人爱对方爱得发狂,爱得发疯,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可是今天我加入了“对家暴说不”群组,读到一些论述施虐性人格的专业文章,我才明白,自虐和自残,都是人格不健全的体现。

一个对自己的身体生命乃至人格缺乏尊重的人,怎么可能去尊重别人的身体生命乃至人格?我觉得我们的教育缺乏尊严教育。我们的意识形态的很多形式,充满了自虐与虐人的镜头,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比如电影电视剧里,妻子生气了,老公会轻轻地自拍耳光来哄妻子开心;比如某些人自觉做错了什么事,请求对方的原谅,会有下跪,痛苦流涕等镜头;比如哪些弱势群体遭受困难了,有好心人捐助,电视镜头对着他们,要他们说一些莫名其妙感激涕零的话。

各种各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夫妻之间为什么不能有尊严地进行理性的对话沟通?为什么不能让即使是犯错的人有尊严地承认错误并改正?受助者为什么不能有尊严地受助,古人不是还要提倡“不受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在A女的故事中,因为是同居之后第一次发生这种状况,她完全可以跟F男进行理性的沟通――如果再遇到这种突发状况,自己希望对方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把一切都摊到桌面上来。

在B女的故事中,我们大多数读者都看到了这是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婚礼和婚纱的钱是由女方负担,婚戒和蜜月的费用由男方负担。前不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嫁女轰动一时,令华人有女儿的人家着实地感叹一番,纷纷表示自己从现在开始要攒嫁女钱。

B女是个打餐馆工的中国女孩,上校也知道不可能让她出婚礼钱,所以包办了一切。这笔礼金要得合理不合理且不去说,即使西方有女方出婚礼钱的风俗,但是双方如果能够良性沟通,B女让上校理解中国有男方给女方一笔聘礼的钱的风俗,他未必不肯照办。因为我知道很多外嫁的例子,沟通良好的,洋女婿很乐意尊重妻子的风俗,包括跟岳父母同住孝顺老人等等。

要知道,西方人没有给父母养老钱的风俗,很多洋女婿跟中国女人结婚后,遵从了这个风俗。可惜B女没有这么做,她用了一种醉酒自虐的方式,企图令对方心痛。A女的伴侣是个国男,她成功地让F男心痛了。可惜上校不是中国人,白天不懂夜的黑,他不明白这个女人在搞什么名堂,冷漠地避开了她。

在西方,酗酒吸毒是不可触摸的恶习,染上这些毛病的人是没有自控能力的人。而他们认为,每个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别人需要为你自己的失控负责。

用自残自虐的方式来绑架自己所爱的人,以此让他们屈服于自己的意志和要求,这是一种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在这样两性模式下,矛盾被掩盖了,而不是被解决了。当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许终有一天会以一种井喷的形式来个大爆发。

同居故事【第二篇】

作为目前国内首部以空姐为创作主题的电影作品,《恋爱前规则》以新颖的故事题材、轻松诙谐的表现形式向观众展现出一部神秘空姐的都市爱情喜剧。电影讲述了创意精英陆飞与空姐冉静的纯爱生活。鬼马精灵的空姐冉静误打误撞被木讷宅男陆飞“捡”回家,两人荒诞离奇地开始了共同居住的生活。萍水相逢的两个人,生活中忍俊不禁的小摩擦不断,伴随着两人定制的一条条令人啼笑皆非的规则,甜蜜的故事也接踵而来,故事的最后,不恋爱主义者陆飞打破心魔,两人发现了深藏在彼此心中的真爱。

探班花絮

《恋爱前规则》的唯一一场室外戏在北京某小区的38层楼高的天台拍摄。剧组顶着38度的烈日,从下午两点一直拍到天黑,王珞丹笑称自己的脚都被晒成了“猪蹄”,而导演与摄影师也化身为“蜘蛛人”,大家精益求精希望给观众呈现一部唯美的爱情电影。记者探班片场,捕捉到了一些有趣的花絮。

花絮1

电梯停运,陈柏霖爬38层楼梯上天台

当天的场景是设在一栋38层高的楼顶天台上,在剧组人员将摄影机等设备都搬运到楼顶,其他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准备好时,大楼突然停电了,电梯无法运行,导致陈柏霖只得爬楼梯上天台。38层楼的楼梯,陈柏霖却爬得不亦乐乎,最后爬到楼顶时已是汗流浃背,不过他却一点不介意,笑称多亏自己平时注意锻炼,关键时刻还能派上用场。

花絮2

王珞丹顶烈日暴晒,对自己很严格

当日,王珞丹一身飘逸的白裙,顶着38度的高温,在烈日下还得摆出很轻松、惬意的表情,在导演都通过的情况下,还总提出“导演,再来一遍”的要求。

花絮3

王珞丹不怕导演,称导演很温柔

当记者问及王珞丹拍这场戏辛不辛苦时,她说一点都不辛苦,还笑着告诉记者,因为导演蒋钦民很有涵养,从来都不发脾气,有时候实在忍不住时,也只说一句“我要生气了”,接着却一点生气的迹象都没有,还是依然的和蔼。与这样的导演合作,难怪演员会如此放松。

花絮4

导演要求严格,一个“微笑”拍33条

拍摄过程,导演要求严格,演员NG是常事,可是为了精益求精,导演要求王珞丹的一个微笑镜头拍了33条,那就确实不是一般的严格了。导演蒋钦民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

花絮5

陈柏霖调侃自己不会耍帅,不适合拍偶像剧

拍摄间隙,记者对陈柏霖做了简短访问,银幕上帅气的大男生,私底下却有点羞涩。记者问他这次饰演的角色为什么留有胡子,与以往的形象不太一样,不像是在演偶像剧,陈柏霖笑着说,自己平时也是很随性,不会刻意去打扮,而且偶像剧中的男演员都很会耍帅,自己却不会耍帅,所以还是不太适合演偶像剧。这次的宅男角色。比较符合自己平时的样子,比较生活化。

与蒋钦民面对面

在华语电影导演中,喜欢拍情感类电影,同时又能拍得恰如其分的人真的屈指可数,陈可辛、关锦鹏和李安算是这其中的“稀有品种”,然而真正痴迷于解读情感。并且希望做到极致的,却是另有其人,那就是中国第一位在日本获得电影硕士学位的青年导演――蒋钦民。

这位夹在第五代和第六代之间的“海归派”蒋钦民导演,同时拥有着第五代的文化厚重感和第六代的前卫意识,不同之处在于他既不像第五代那样热衷于表现中国那种悲凉和愚昧的“民族化”,也不像第六代那样总是把眼光放在纪录式的边缘题材,这个留着小胡子、外表憨厚的男人更喜欢用细腻的手法来展现大时代中人们的真实情感。蒋钦民说:“在国外,我看到的一些中国影片让人很难接受,它们总是在表现中国愚昧落后的一面。我一直在想,我们中国的电影到底要向世人传达些什么?”

这个问题在他的《天上的恋人》中找到了答案,影片里没有农村片惯有的愚昧氛围,取而代之的是镜头中满溢的浪漫和美丽,从头到尾透出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这部电影在日本大获好评,并被观众美誉为“最唯美的爱情故事”。 《恋爱前规则》,是蒋钦民自编自导首次尝试拍摄的爱情喜剧。这部影片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爱情故事。导演蒋钦民说:“这次我们要展示的不是爱得死去活来,不是恩恩爱爱,而是展示了一个爱情如何产生的过程,就是一部给年轻人看的爱情教科书。有的时候爱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段如何产生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我们把它放入了一个喜剧的形式下,在喜剧中阐述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会引发出观众心中那份对爱情最纯真的渴望。” “恋爱前规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不恋爱主义的宅男和一个被男人包围的空姐之间的同居故事。因同居而产生爱情的电影不在少数,从《一夜风流》到《同居密友》再到《分手》,然而与之前这些注重于表现男女之间的“性别之战”的同居电影不同,《恋爱前规则》则将重点放在展现爱情在慢慢发酵时产生的化学反应。那种男女之间逐渐产生的巨大张力则是影片的与众不同之处。

而另一个与众不同则是――完全封闭的拍摄环境。如何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内展现一个爱情故事,还不能使影片显得单调重复。对此,蒋钦民自信地说:“在这样一个非常封闭的空间里面,我们可以拓展想象力,巧妙地借这个单一空间,一步步地来设计和发酵出他们的爱情过程。这个空间没有打乱和挡住我们的手脚,反而让我们更加细腻,更加集中地去进行创作。”

同居故事【第三篇】

在<<伤逝>>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乐的颜色,尤其使我不快乐的事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幸而探出来了,也还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导火线便是两家的小油鸡,但又何必硬不告诉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会看书,会和涓生探讨一些书本知识,她会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的口号,这在当时是很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这说明当时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去接受新东西的。可与涓生同居后的子君变得沉默了,虽然刚同居时他们是幸福的,他们会在一起谈同居前的点滴,但时间久了,加上生活的紧迫,他们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大了。有时他们会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对涓生重复说着他们以前的故事,说得次数多了,以致于涓生对子君所说的故事都能够背了,也听得烦了。涓生此后宁愿呆在寒冷的图书馆也不愿早早地回去面对子君。子君一直活在了过去,活在了记忆力里,她找不到现在属于自己的自我。

与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后的子君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呢?我认为如果一个女性只会为家庭任劳任怨,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她的这种家庭主妇的角色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家庭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社会每天都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妇那么小的范围内,你就会失去很多与外界联系的机会,这样会使自己孤陋寡闻。如果把一颗心死死地拴在家庭这一根绳上,把神经死死地绷紧来看住自己的家庭,那么你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变得小气起来。此外,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你不可以乱发脾气,不可以说出来,只能闷在心里。一个好的发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说话,做脸色。但这样的行为,在丈夫看来你是多么的不善解人意,不体贴。在以前,很多人认为,妇女就应该呆在家里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抛头露面,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就是自己的一切,一切都应该依附丈夫听从丈夫。妇女们从来都是被定义被思考的。

当子君与涓生的生活泥已经走到尽头的时候,子君没有想过要去改变自己,改变涓生,而是过着像一潭死水一样的生活。子君当初为了与涓生同居,她与家里断绝了关系,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时被人指指点点,但子君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便毅然于涓生同居了。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行为是违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从子君果断与涓生同居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子君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但到后来,当她与涓生之间已经不存在爱时,她却缺少了给婚姻开死亡证的勇气,最终选择了郁郁而终,子君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重头再来。

我认为,无论在什么什么时候,女性都应该自己解放自己,积极地建设自己的心灵,不要用别人的眼光来衡量自己,把自己从身体中解放出来,抛弃妨碍自己进步的观念,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角色中都应该与男性共同创造价值。

同居故事【第四篇】

一个名叫辛苑的读者来信讲述了他的故事,信中说:

我母亲由于包办婚姻的不幸福,大半生经常和父亲打架,加上封建思想束缚,变得越来越不相信任何人。母亲认为生活的不如意都是父亲一手造成的,因此三年前和父亲分居,一年前和父亲离婚。实际上,生活的困境不是个人起决定作用的,但母亲始终转不过弯来,并且可能由于离婚前家里一直由父亲理财,认为离婚时的财产分割父亲一直欺骗她!为此而反复起诉父亲。姐姐和哥哥劝解她,她反而认为他们与父亲合伙欺负她。为了阻止她的不停地起诉,去年春天,两个哥哥把母亲的700元钱偷偷拿走了,他们以为没有钱了,母亲就不会再去起诉了。可这更加激化了矛盾。母亲现在不仅告父亲,也告两个哥哥,并且矛盾已经演化成了仇恨,尤其见到父亲就会发狂地哭喊和谩骂。离婚后,房子归母亲住,她却总是提出一些让哥哥姐姐无法达到的要求,比如要数额较多的钱。因为哥哥姐姐不可能完全满足母亲的要求和利益,母亲就经常骂他们,并给在外地工作的我写信,说他们虐待她,让我回去“主持公道”。发展到现在,无论哥哥他们为母亲做什么,她都认为对她有害,不相信他们,也不相信别人,每天早早关门,封闭自己,不与外界沟通。另外,母亲身上还表现出其他一些症状,比如多疑,总是怀疑别人偷了他的东西,还有幻听,一个人在家就能听见我或别人和她说话。但是,母亲不认为自己有病。母亲如上的症状是不是精神病的状态?

我在家中排行最小,父母吃了不少苦供我读完大学,在外地参加工作五年了。母亲一直要求我回到家乡离她近一点,好照顾她。可是,我在这里五年了,有一定基础了,不可能回去。退一步说,如果回去就失去了现在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也就更没有能力照顾她了。我想把母亲接来我这里。可是,一来她不答应,再有我也担心她过来真如她所说的,找我们领导非要把我调回。因为她不清楚“打工”的概念,还认为和以前国营单位的性质一样,可以调动。所以,接母亲到我这里来的计划只能从长计议。最让我感到麻烦的是,我不知现在怎样给她寄生活费。因为哥哥姐姐说,我寄给母亲的钱一分也不动,还是向他们索要生活费用。所以,与其寄钱给母亲,不如寄钱给他们。另外,我想哥哥姐姐可能还担心母亲攒钱再告他们。这样,我上个月就把钱寄给了大哥。没想到他却用这笔钱到外面打工了。如果我这个月把钱寄给二哥,谁又能保证二哥不会把钱另作他用?如果那样,到时真的没人照顾母亲了。再说,母亲一旦知道我把钱寄给二哥,非要和我闹翻天不可!因为,母亲一直认为“偷钱”的事二哥是主谋,拒绝二哥的帮助。可是,如果再直接给母亲寄钱,万一再拿钱去告状,可真要出大麻烦!再有,春节回家我给母亲租了一个较好的房子,但她不接受,认为不是自己的,自己有房。无奈把房子又退了。可如果冬天哥哥不回来帮她烧炉子,她该怎么办?请您指点迷津,我究竟能为母亲做些什么?编辑/张玉春

第十期心理故事

《老年非婚同居,心路怎样平安走过》

心理咨询师马志国解读

单身老人为什么要选择非婚同居呢?

从外界心理因素说,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规避经济纠纷。老人再婚后面临许多经济方面的问题,比如赡养责任、财产分割等问题都会造成纠纷。于是,一些老人害怕再婚后经济纠纷更为激烈,对双方造成伤害太多,只好选择非婚同居。二是为了避免亲子冲突。有的子女由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或者传统观念地影响,对老人再婚持反对态度,不允许外人进入自己的家庭。不少老人因顾及子女的态度,只好不再考虑登记结婚。三是因为社会态度宽容。人们对老人非婚同居越来越宽容,给老人创造了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据有关部门对老年非婚同居进行的一次网上调查显示,%的人表示赞成,%的人表示不关心,只有%的人表示反对。

从自身心理因素说,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心理原因。

一是缓冲心理。有的老人希望通过非婚同居彼此深入了解,看看双方生活方式性格习惯等是否大体适应,以便相互磨合,有个心理缓冲。二是草率心理。有些单身老人渴盼老来有个伴,又怕再婚后引发经济纠纷,就抱着合则聚、怨则散的心态选择了非婚同居。三是交易心理。有少数非婚同居出于一种交易心态,一方主要是为了满足性的需要而同居,另一方选择同居是为了利益的需要,图存款,图住房,图对方能照顾自己等。四是无奈心理。有的老人有较强的再婚意向,却受到强烈的外界阻挠,于是为实现再婚的愿望,就“先斩后奏”造成木已成舟的事实,或以同居表示对抗。五是盲目心理。少数老人同居是盲目追风,或是不懂法律盲目同居。有些盲目同居行为源于性心理警戒线薄弱而且放松,认为是“过来”的人,对男女之事不再感到神秘。

那么,老年非婚同居怎样才能平安走过呢?

首先是老人要智慧应对。

一是做好心理准备。老人千万不能光顾了非婚同居的“快乐”,必须想到非婚同居可能的“痛苦”,对非婚同居的种种不利,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主动采取积极措施。二是增进相互了解。充分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以及不良嗜好,善待对方对过去的留恋之情,善待对方的子女。三是淡化自我动机。同居或再婚就是找个合适的老伴过日子,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把对方当提款机,当饭票。四是做好子女工作。不要瞒着子女,要增进与子女的交流,要做好他们的工作,让子女有充分心理准备。五是争取社会支持。和自己的亲友沟通,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还要了解清楚对方的子女和主要社会关系,力争尽快得到对方子女和亲友的认同。六是事先理清账目。同居前把双方的房产等进行法律公证,与双方子女做好协商,或事先立好遗嘱。七是争取正式结婚。如想与对方长相厮守,还是尽快去民政局领取结婚证,早日告别非婚同居。

其次是子女要正确对待。

71 587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