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精神读后感(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团队精神读后感(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团队精神读后感【第一篇】

关 键 词 团队阅读;教师专业成长;专业共同体

作者简介 朱宇,江苏省高邮市天山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把专业阅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然而,我们看到,大多数教师的专业阅读一般只关注实用需求,其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借鉴管理方法、寻找教学支持的便利上。从学校层面来说,更是缺少将个体阅读与队伍建设进行有机整合的顶层设计,忽略了对专业阅读范畴、意义、路径的长远规划。所以,教师的专业阅读,更多地呈现出零散、孤立、随意的状态,制约着专业阅读效能的发挥。

怎样整合个体与团队的共同需求,让更多的教师汇聚到专业阅读的旗帜下,一同“寻找精神的伊甸园”,加速专业成长的步伐?近几年来,我们着力打造专业阅读共同体的学习系统,以自愿为前提,以分享为核心,以开放、整体的思维寻找有效阅读的方式,交流吸纳彼此的阅读结果,以团队背景下的阅读与实践,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内容:从“事例”到“关系”的聚焦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每一个生命个体就像一棵树,有着与生俱来的自我生长的愿望和动力。团队的共同阅读可以更好地激发这种愿望并为之提供所需的养料,例如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的关注,对他人的接纳、理解等等。

专业阅读材料的价值,不仅在其描述的事例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教学思想、育人理念。团队的专业阅读因为各成员对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教师从关注案例、故事所展现的事实,转向透过表面看到材料背后的思想观念。例如,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从形式上看,该书采用了小说体的形式,例如在第五卷中详细描述了爱弥儿和苏菲相识、相恋、结婚的过程,看似与一般的言情小说没什么区别。通过阅读和交流,所有成员都能够透过诗化的优美语言、形象化的事例,感受到字里行间面向青年娓娓道来的教育观、生活观。有些教师还把《爱弥儿》与卢梭的《忏悔录》等著作结合起来阅读,更让其他成员充分领略了作品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教育理念。

一部成功的教育著作,其中的教育观念并不是狭隘的,透过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其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例如《叶圣陶教育演讲》一书,汇集了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来的三十多篇演讲,虽然其中大多数是有关语文教学的,但很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教师都能够在自己的学科中为文章所讲述的道理找到注脚。

现在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师生经常被“规定”,总有人告诉我们一个标准答案,久而久之,我们的专业阅读便也奔着答案而去。实际上,文章只是一个事例,它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才是无限的、广阔的。在团队的专业阅读实践中,我们强调通过研读和透析,将事例还原到“关系”层面。

一是与环境的关系。任何一种教育都不能脱离环境单独存在,在专业阅读中必须关注具体事例当中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任何一部作品中的一个事例,都是建立在周围环境基础上的。把握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就能够懂得什么是规律和规则,就能够客观面对环境,融入并乐在其中,映射到日常教育行为之中的规范意识、规划能力就能够慢慢生成。

二是与他人的关系。教师的专业阅读,有书为伴,更要有读书人为伴。团队的共同阅读,不但能找到书中的知己,还能够找到书外的知己。书籍的浸润会让个体感悟到自己与他人的关联和界限,进而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位同伴,寻找一种平衡和共赢。

三是与自我的关系。许多教师都说:阅读的积淀让自己能分清他人的意见和自我认可的差异,这就是一个人在阅读中不停地探索自我、了解自我之后产生的自信和能量。团队阅读不会迷失自我,相反,更能够学会接纳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尊、自信、自爱。

关注事例的阅读,可能是现实的、理智的,基于关系的阅读,才是最有力量、最具渗透性的。因此,专业阅读共同体的构建,意味着每一个成员都要读一些书,做一些事,找到一些任务,发展一些角色,在真实的、复杂的、有机的关系中,探索自己、挑战自己,最终成就最好的自己。

二、路径:从“他向”到“我向”的转变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学生在课上听老师讲解,理解有困难,如果在课后给他单独讲解,他往往能很快理解。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单独辅导时,有着课堂集中讲解所缺少的询问、交流、探讨等互动方式,这时的师生双方就是一对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强调成员之间积极的合作与平等的对话,这对于专业阅读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刘铁芳教授说:教育是人与人面对面的精神传递,这是千百年来教育文化的精髓。我们认为,阅读也是如此,需要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往。

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的出口大多在短信、电话、网络,而不在纸上,不在笔下。在共同体活动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不交流,不研讨,很难读出文章的真谛。最终决定阅读质量的,不是你读了多少本书,记住了多少案例,学会了多少方法技巧,而是你形成了什么样的学习心态和阅读心理。

我们首先对本区域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和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然后依照不同学科特点,组建了若干个教师团队,聘请有一定理论素养、热爱读书的教师担任组织者。在以专业阅读为中心的共同体当中,教师们敞开心扉,交流、对话、研讨,大大提升了专业理解能力。

在共同体运行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感觉到,如果阅读只是阅读本身,不能回归自我,不能将阅读化作重建自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永远只能停留在物质层面,对教师精神世界的改变用处不大。所以,我们提出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的读书主张,推动每一位成员在丰富多彩的成果表达方式中扎下成长的根。

例如,定期组织读书成果交流会,每一位成员从“阅读给自已教育理念上带来的变化”和“阅读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启发”两方面谈了自已的感受,骨干教师还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体会,介绍了如何利用阅读、写作来促进自身成长的做法,给了老师们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刚开始,几乎所有教师都是通过倾听别人的说法、做法,与自己原先的想法、做法进行比对,仅此而已。后来,随着阅读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倾听发现自我的不足,思考着怎么改变自我,从对别人的倾听中寻找到自我发展的动力。在这样的团队氛围中,教师从验证式的倾听进化为拓展式、重建式的倾听,在交流中不仅理解了阅读书籍,也理解了阅读职业、阅读教师、阅读学生、阅读生活的内涵。

我们还编辑了本校教师专业阅读案例集,精选教师精彩的阅读心得,使教师由被动的读者转变成阅读工程的建构者。由此,我们深深体会到,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面对自己的方式。向书本、他人学习固然可贵,但只是一种“他向”的学习,并不能到达自己的内心深处。只有从“他向”返归自我,才能够实现自我反思与重构。

三、意义:从“利己”到“利人”的超越

有人说:阅读这件事,是先利己而后利人的。对于教师来说,阅读,既丰盈了自己的生命,又润泽了孩子的生命。

刚开始,我们组织共同体成员教师陈述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大多数教师囿于实例层面,不会用系统化、理性化的方法表达经验,因缺少思辨而“行之不远”。到后来,很多教师能够把碎片化的、点状的东西提炼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化的形式,再将普遍的原理运用到一个个特殊场景之中,拥有了把理论与实践对接的能力和智慧。这其中,阅读起到了让经验实现超越的桥梁作用。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师的阅读起点低,缺少经典的浸润与洗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阅读的发展价值,我们借助阅读共同体这个草根化的组织,引导教师转变单纯的功利性阅读取向,多做涵养性的专业阅读。实践证明,专业阅读不仅让教师提升了技能,更重要的是阅读团队成员的相互影响,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心变得“柔软起来”,言行中处处表达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正如《用心灵赢得心灵》《窗边的小豆豆》等作品中描绘的那样,我们学校许多教师学会了“儿童思维”,把学生好心做的坏事定义为“可爱的缺点”,用童心理解童心,善于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是智慧之处。

确切地说,学生的成长是教育的一切归结点,教师个人提升素养的目的,不是单纯在自身的发展需要方面,更大程度上还要影响到我们的学生。

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阅读不是“为读而读”,专业阅读的成效要渗透到常态的课堂教学当中,因阅读积淀的专业素养要转化成教学“生产力”。为此,我们开展了专业阅读与有效课堂教学关联性的实证研究,让每一位参与阅读共同体建设的教师在一种自然、自觉、自我、自由的团队文化氛围中,自觉地将阅读的成效渗透到常态的课堂教学当中。

例如,在团队读书交流会上,数学团队聚焦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感知、表象、抽象、变式、迁移,这些关于儿童数学学习心理的术语,每一位成员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大家都深刻体会到,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学生,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基于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语文团队围绕课例,探讨词语教学的途径,词语教学的规律,词语教学的真味。这些活动,不仅使老师们享受到了优秀案例的丰富营养,更让老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活状态和生活世界。

用李政涛教授的话来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们既教书育人,也教书育己,实现从面向他人的教育和朝向自我的教育的双向转化。从《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中,我们惊叹于窦老师每一个课例都会有补充教材,除了穿插在课堂中的,课后她还会根据课文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可以想见,这些课外读物的推荐,一定是建立在教师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教师素养的基础是专业阅读,教师素养的核心是为了学生。

在教师阅读实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阅读。与视听素材相比,所有的文字和语言都是抽象的,孩子们必须将它们在脑子里转化成形象。长此以往,孩子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逐渐丰富起来。

团队精神读后感【第二篇】

本着学生需要、学校特色的原则开发校本课程,注重人性发展,是“CHENG”文化团队建设的检测砝码。

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注重课程的个性与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尤其是注重受教育者的人性发展。因此,我们开发了一系列课程。

一、全员课程

北环中学的生源外来务工子弟占到百分之四十多,在与学生的交流、家访中我们发现学生回家基本没有阅读习惯,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深深知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际上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能使学生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完美人格,净化心灵,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开发了“我与十万分钟有个约会”的阅读课程。

学校为每个教室增设了书柜,由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开设班级书单,并根据书单购置图书。班级书柜加上每班学生每学期自主捐赠书籍和图书馆流通书籍,每个班级书柜的图书达到至少两百册。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带领孩子组建阅读小队、进行阅读推荐、读书交流,有的班级还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看着班级教室前方的计时牌不断翻动,孩子们达到一级级目标的喜悦激发着他们的阅读热情,阅读就在这一过程中渗入孩子的生活。

今年我们为七八年级的语文综合学习课程特设了专职教师,根据七八年级学生特点选择不同切入点,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开展。

孩子以阅读为纽带,通过相互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促使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最终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和整合,进而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而这样的文化氛围才真正意义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维,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特需课程

“文心雕龙・流光e彩”学生社团被评为江苏省十佳学生社团活动,是唯一的获奖中学社团,同时被常州市宣传部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功奖。在这一基础上,为了对文学创作有着强烈爱好孩子的发展,我们建立了“悦读阅美”club。社团以校本课程为依托,由学生自主申报,师生双向选择确立课程成员。每周一次的课程成为社团成员们最期待的时间,因为在这个课程里,孩子们能走出校园去采风,还能参加丰富多彩的竞赛、沙龙,写下的文字会变成铅字登载在《常州教育报》上,还能聆听专家的悉心教导……

三、凌云课程

培养当代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履行责任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才能,这是时代的呼唤与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开设了培养学生领导力的凌云课程。中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与要求。这也是中学生成长的特点与实际需求。凌云课程首先采取“精英培养”“典型示范”等方式,然后逐步面向全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在活动设计、组织、参与、总结等方面独立完成。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悟社会,从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和体会,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参加“凌云课程”,结识了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各位“精英们”,我们在合作中互相建议、互相帮助、互相进步。在二十几节课中,我们建立了两支小分队,交流讨论并展示了团队文化,使得课程一开始就凝聚了大家的向心力;在介绍环中的课程中,我们脱稿讲解、拍视频,在进一步了解环中文化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制作视频等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英语微视频的制作,英语口语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升;在课本剧的编排中,大家团结一致、训练有素,对待自己的戏份十分珍惜。

“凌云课程”就像一个小型的俱乐部,大家有针对性地分配任务、完成任务,并且彼此互相勉励支持。一个个方案在激烈的讨论声中得出,落实的时候我始终坚信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每次都尽力做到最好,结果有时如愿以偿,有时却不尽如人意,我们总能及时在总结中分析得与失,并期待下次更加完美的作品。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在暗暗竞争,我想这样的形式模拟了工作的某种场合,因此无论是对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做事方法上,都有很多正面的训练。(单烨感言)

这一系列课程为学生的分层发展提供了可能:全员课程以培养阅读习惯为目标,为热爱写作的孩子提供特殊课程,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可能;凌云课程为学生中的领军人物提供精英培养,达到典型带动群体的良好效果。

团队精神读后感【第三篇】

一、文化自觉,让学校有“文化味儿”

2010年8月,王书友来到三里河小学任校长。当时,这是一所“硬件先进”的学校:三里河办事处党工委投资近5000万元,兴建的“楼宇壮观、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学校;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新校:三里河是胶州文明的发源地,三里河文化源远流长,有着4000多年的文明史。校园里有古莒国之都,有古介国之影,有古胶州八景之一的介亭春树。同时也是一所“软件很软”的新校:由四所城乡接合部的薄弱学校合并而来,学生流失严重,教师素质急需提高。

面对这样一所学校,他陷入了深思:工作的切入点在哪里?早就闻听三里河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三里河人应该了解家乡文化,因为只有家乡的,才是世界的。于是,开始了“寻根之旅”。先上网搜集,看到的是对三里河文化的粗略介绍,没有形成文化体系。当时他就想:教育其实就是文化的传承,我应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责任和有义务传承文化,传递文明,给学校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王书友又专门拜访了研究胶州文化的学者郑有光、石业华,充分挖掘三里河文化的精神价值。同时,他还与教育专家、家长、师生进行了深入座谈,随着调研的深入,办学思路日渐明朗:依托三里河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坚持文化立校,全力打造“思河之源、聚合之力、成和之美”的3HE教育文化品牌。因取“河、合、和”三个字的谐音,故概括为3HE。其中,思河之源是办学文化根基,聚合之力是办学策略,成和之美是办学目标和追求。

为深入推进“思河之源、聚合之力、成和之美”的“3HE”教育文化品牌的研究,学校成立了三里河文化少儿研究院,筹建了三里河文化展馆,开辟了“胶州大白菜”实践基地,开发了“风物三里河”学校课程,形成了以三里河文化为轴线的课程体系。并据此提炼出了“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师生和家长共同设计了“源源、合合、美美”吉祥物,撰写了校赋,并以此衍生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宗旨、管理策略、校风校训,制定发展规划和办学章程,完成了学校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王书友以三里河精神为基点,以三里河水相为文脉,创意了学校的环境文化。步入校园,无论站在哪个地方,眼前总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心生“眼中有丘壑,美在心中流”之感。“十景十二园”园园景不同,景景韵相通;“三路一城”各有风采,“五吧八廊”各有千秋……校园里到处涌动着文化气息,如同置身于一个具有大河印记的文化馆。

走进教室,室内环境布置清新、优雅,墙壁文化区、图书阅览区、植物养植区……区区有特色。班主任结合实际情况,征集学生、任课教师及家长的意见,创建班级品牌,每个班级设计班徽,制定班训,形成班风,确立班级口号、班歌和班级目标。如陈密芝老师的“书香班”,其班级座右铭是“以读书为美,让王书友们因读书而改变”;班训是“知书达理,以仁为美”……班级品牌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让学生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现在全校有“礼仪班”“冰心班”“凤翰班”等33个特色班级,形成了“班班有特色,生生显个性”的文化景观。

办公室里注重精神文化的打造与提炼,用精神文化引领人、感召人。四校合一,摆在王书友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凝心聚力,实现教师的华丽转身。他至今清楚地记得与教师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四个学校的教师很明显地分成了四个方阵,界限分明地分校而坐。合校的半年多时间后,教师谈起话来还是不自觉地说:“王书友们七里河小学的教师如何,你们付家村小学的如何,他们南关小学和北三里河小学的如何。”教师还没有完全融入三里河小学这个新的大家庭中。如果长此以往,校将不校。这可怎么办?必须想办法让教师的心融在一起,情牵在一起。因为他深知“水水相连江浩荡,峰峰相牵山巍峨,师师合作校兴旺”。于是,围绕“聚合之力”的文化轴线,他与教师一起研讨制订了“和谐团队自主管理”实施方案,全体教职工分成“幸福团队、阳光团队、梦想团队”等6个团队,把原来4个学校的教师均衡地分配到了各个团队中。每个团队设计了团徽,确立了团队目标,明确了团队精神,实施“团队的事情自己负责、创造的荣耀共同分享”的管理办法。学校开展的每项活动都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评价,每个学期末举行“王书友讲团队温馨故事”演讲比赛,并根据一学期工作成效,表彰奖励先进团队。经过六年的努力,一种“人人思考工作,人人融入团队”的氛围在校内蔚然成风。王书友深切体会到文化“感召人、改变人、发展人”的魅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二、文化自觉,让学校有“书香气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基于此,王书友想方设法让师生有书读、好读书、读好书,成就学校的书香气质。

团队精神读后感【第四篇】

今年全县“爱国守法感恩团结”群众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州委十届五次全会、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及十八界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加力、减繁、乘效、除弊”的工作原则,围绕建设“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和谐幸福新”这一核心任务,全面深入扎实推进群众宣传教育工作,为实现县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抓好群众宣传教育工作

(一)开展中央、省、州、县全会精神宣讲活动。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州委十届五次全会、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开展学习贯彻活动。要坚持紧密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要做到将全会精神讲全、讲透、讲实,要让全会精神入脑入心。二是结合“走基层”活动开展群众在农牧民群众、中小学、寺庙僧侣中开展全会精神宣讲。合理安排组建宣讲小分队,深入到乡间村头、街道社区、学习、寺庙,通过主题宣讲、典型宣讲等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用农牧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广泛开展全会精神宣讲活动。将送文化下乡活动与科技、卫生、法律下乡有机结合,继续发挥其寓教于乐、宣传教育、改善风气、触动思想的作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今年是我县实施“法治”创建活动的起始之年,我局要围绕“依法治县”这一工作目标,创新方法、完善管理,切实开展好法制宣传活动。发放一批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藏汉双语宣传教育读本,并依托广播电视、手机报、报刊杂志、互联网、短信平台、公交移动电视、户外电子显示屏等媒体平台开展动态法制宣传教育。同时要组织法律服务小分队,深入全县各行政村,开展法律宣传活动,要重点宣传实施“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原则目标、主要任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要深入宣传党的十以及中央、省、州、县主要领导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讲话和论述精神。

(三)深入开展“爱国守法感恩团结”群众宣传教育活动。今年是“爱国守法感恩团结”群众宣传教育活动加力深化年,我局将群众宣传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要将民族团结教育倡导文明新风纳入群众宣传教育活动、内容,通过主题宣讲、典型宣传、“1+n”宣讲、“一月一读报日”等活动,在广大农牧民群众、中小学生、寺庙僧尼中广泛开展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友爱、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荣辱感,营造出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良好氛围。

(四)做好群众宣传教育读本的编印发放工作。组织好《“爱国守法感恩团结”群众宣传教育活动指南》发放的同时,要切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积极编发一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实用性强的群众宣传教育读本分发到干部职工手中,指导他们开展群众宣传教育活动。

二、抓好群众宣传队伍建设。

建好一支干部职工宣传员队伍,坚持宣讲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宣讲志愿者队伍建设相结合,主动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建立完善宣传员队伍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宣讲辅导员和志愿者在群众宣传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三、夯实群众宣传教育基础。

一是结合“走基层”开展群众工作加强对村支部的指导和管理,明确支部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村级活动室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以党的法律法规、惠民政策、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宣传教育活动,帮组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二是要增强对群众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要进一步加强对开展群众宣传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将“为什么开展和如何开展好群众宣传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三是完善考核。按照《“爱国守法感恩团结”群众宣传教育活动标准》内容,定期对群众宣传教育活动进行考核。

四、工作要求

71 579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