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思念的日志7篇(2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有关思念的日志7篇(2最新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思念日志【第一篇】

校党委:

我支部某某某同志于1997年12月23日加入党组织,至1998年12月23日预备期满,其本人于1998年11月20日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我支部根据其本人申请,对其预备期内的各方面表现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察,现将考察结果向你们汇报如下:

某某某同志自入党以来,能够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一年来,该同志针对支部大会给他提出的缺点和不足,结合具体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改进。政治理论学习方面:他针对支部大会提出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不足,加强了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一方面,他通过阅读报刊杂志等有效手段,及时了解国内外政治时事,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另一方面,又通过与同学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高。工作方面:他针对支部大会提出的工作上不够大胆的不足,以更大的热情积极投工作中去。在具体工作中,他以抗洪英模为榜样,时刻牢记自己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注意通过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胆量。98年10月份担任校学生处工作助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积极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工作能力和魄力都得了较大的提高;专业学习方面: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注意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结果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并被评为“三好学生”;生活方面:能够和全班同学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努力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某某某同志的不足之处在于:1、理论水平需进一步系统提高;2、时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3、学习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我支部认为:某某某同志经过一年来的培养教育,进一步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完全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具备了一名正式党员的条件。建议近期召开支部大会,对其转正问题进行讨论。

化学系学生一支部

1998年12月20日

关于李丽同志转正问题的支部考察报告

校党委:

我支部李丽同志于1998年1月8日加入党组织,至1999年1月8日预备期满,其本人于1998年12月10日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我支部根据其本人申请,对其预备期内的各方面表现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察,现将考察结果向你们汇报如下:

李丽同志自入党以来,能够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一年来,该同志针对支部大会给她提出的缺点和不足,结合具体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改进。政治理论学习方面:她针对支部大会提出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的不足,在积极组织全班同学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加强自己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她真切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工作方面:她始终以为同学服务为己任,入党以后,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工作更加努力,赢得了同学们对自己的信任,98年6月在洛阳师专被评为“优秀团干”;专业学习方面: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能够始终以极大

的热情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都有较大提高,在洛阳师专获一等奖学金;生活方面:能够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共同提高,能够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和调动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关心他人,集体荣誉感强。

李丽同志的不足之处在于:1、理论水平需进一步系统提高;2、工作中缺乏闯劲,处事不够果断;3、工作中有时不够及时,效率需进一步提高等等。

我支部认为:李丽同志经过一年来的培养教育,进一步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完全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具备了一名正式党员的条件。建议近期召开支部大会,对其转正问题进行讨论。

化学系学生一支部

1998年12月20日

关于xx同志转为正式党员的考察报告

xx同志于x年x月x日,经支部大会讨论表决,被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至今已满一年。

一年当中,xx同志能否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在政治、思想、工作和学习上的进步和提高;参加组织生活、遵守党的纪律、缴纳党费的情况;还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针对入党时提出的缺点,如何克服的,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对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审查情况。

对预备党员能否转正提出意见(经过认真的考察,我们认为 xx 同志已基本具备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条件,现提请支部大会讨论。)

理学院学生一支部

x年x月x日

思念日志【第二篇】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纪念日。各地学校纷纷举行系列活动纪念这个神圣的日子,呈现出红领巾情系“最可爱的人”的动人景象。

这天恰好是星期一,是全国学校统一举行校园升国旗仪式的日子。据了解,各地许多学校把这天的升国旗仪式确定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主题升国旗仪式”。辽宁省丹东市是志愿军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主要出发地,市关工委和教育部门要求全市数百所各级各类学校举行主题升国旗仪式,在校园里奏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辽宁沈阳市是杨根思、、、杨连弟、孙占元等著名志愿军英烈和部分师团级志愿军烈士的安息地。被省委、省政府指定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德育读本《下一代》杂志,出版了第九届全国“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专刊,刊中发表了由人民某部长城校外辅导站撰写的主题讲话和题为“中国红领巾唱给‘最可爱的人’的歌”的集体献词。沈阳市有关部门在少先队“中队”所在的岸英小学,设立了主题升国旗仪式主会场,全市50余名教育工作者观摩,展示了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制作的以“全国百支少先队英雄中队向人民英模暨‘双百’人物致敬”为主题的巨型红领巾,参观了少先队“中队”陈列室,并向坐落在校园的塑像行三鞠躬礼。当天下午,这条横长米(寓意中国少年先锋队1949年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巨型红领巾,又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总纪念碑前庄严展示。这条巨型红领巾今年暑期曾由第九届全国“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营员撑展在朝鲜平壤的朝中“友谊塔”前和开城松岳山志愿军烈士陵园。这次参加撑展巨型红领巾的有战友、“连”原政治指导员钟仁杰和志愿军老战士、原装甲兵副政治委员晏世禄,还有《下一代》杂志社社长王卓、《前进报》社原社长冯荆育等志愿军老战士,雷锋战友杨丰普、郭兴魁以及全市少先队辅导员代表。他们向志愿军英烈献了花。在岸英小学举行的少先队英雄中队友情联谊会上,该校领导介绍了“中队”师生代表今年赴朝参加第25届松涛园国际夏令营和在朝鲜的桧仓郡祭扫烈士墓的情景。大家就纪念烈士牺牲60周年(2010年11月25日)活动实施方案展开热烈讨论,达成广泛共识。大家还认为,今年11月29日是志愿军特级英雄杨根思牺牲60周年纪念日,也恰好是星期一,应当举行纪念性的主题升国旗仪式。中华青少年品德教育基地负责人也专程赴沈阳参加上述活动。

10月25日这天,举行大范围校园主题升国旗仪式的主要地方有:河北省张家口市和邯郸市峰峰矿区、河南省开封市、山东省莱州市等地的学校,故乡韶山学校小学部、故乡的湘潭县乌石镇“希望小学”,江西信丰县“希望学校”,北京市培英小学和陕西延安、河北石家庄和唐山、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江苏扬州和重庆市、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地的学校。在升国旗仪式上,各地少先队员在各自的地理方位,朝着朝鲜的方向为长眠在异国三千里江山的志愿军英烈默哀,并面对着志愿军过鸭绿江的巨型图板庄严宣誓:学志愿军光辉事迹,走志愿军光荣道路,举志愿军英雄旗帜,做志愿军精神传人。据悉,各地学校还邀请志愿军老战士和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作出贡献的老领导参加主题升国旗仪式。各地新闻媒体普遍宣传报道了这项活动。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的日子里,王海、刘玉堤、张积慧等百余名志愿军老英雄老战士还收到了少先队员的致敬信和敬献的红领巾。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南菜园小学少先队“张思德中队”、“中队”在致敬信里说:“我们寄给您的香山红叶,寓意您的晚年像这红彤彤的叶片一样红艳艳,也象征着首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的时节是红叶正红的深秋时节……”。张家口市少先队英雄中队还收到了原部队的志愿军老战士寄来的:“学习志愿军精神,争做志愿军传人”的寄语题词。

(本文由人民某部长城校外辅导站供稿)

思念日志【第三篇】

关键词教学日志 大学英语 反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22-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堂既是推进英语改革的实验基地,同时又是师生互动的精彩舞台。一堂好的英语课凝聚着教师们的心血,又蕴含着学生们的努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共同努力。如何才能让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呢?这与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分不开。关于反思行为,早在古代《孙子兵法》中就有记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战斗中的作战行为极其相似。在作战之前首先要做到对自己和对手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使自己在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大学英语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才能清醒地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缺点。在教学中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教学反思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总结好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可见,教学中的反思行为是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必要保证。众所周知,教师反思教学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记录教学日志。教学日志可以帮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最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二、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溯源及意义

反思,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英国哲学家洛克在他的著作中首次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之为“反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反思”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行为。反思教学最早被称作“反思性实践”,这种反思性的思维概念是1933年由美国的教育家杜威(Dewey)提出来的[1]。随后,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反思行为的研究。英国语言教师教育学家Michael J. Wallace在其专著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 Reflective Approach中首次将反思教学的概念引进了外语教学,并提出了反思性实践模式。该模式提倡教师的反思行为与教学的实践行为相结合[2]。这为后来反思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那么,该如何反思大学英语教学呢?美国夏威夷大学语言学教授理查兹(Jack Croft Richards,1996)认为,反思性语言教学就是教师对每一节课的几十分钟所发生的事情加以注意[3]。在对反思教学的研究中,理查兹将反思行为以教学日记、写教学报告、进行问卷调查与座谈、做课堂教学现场录音录像、听同行讲课等方式进行了划分。但是,不论教师采用哪一种形式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反思,都是一种教师修正其教学行为的方式,是受教师致力提高教学的内在动力驱使的,是教师的内在需要。也就是说,教师的反思行为实际上是教师对于如何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思考及实践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有效地改进自己教学的捷径。教师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过程[4]。其中,较为有效,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反思方法之一就是教学日志。教学日志是教师以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等的一种反思教学方式。它具有操作灵活方便、自由,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同时,教学日志不仅可以由教师独立完成,还允许教师反复进行修改,在今后的教学中又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因此,教学日志是目前比较受大学英语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反思方法。本文试图从反思教学的角度,对如何记录教学日志展开探讨,并提出合理建议。

三、教学日记在大学英语反思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而言,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某一些课堂中,教师会因为学生的积极配合或者良好的课堂气氛等原因而感到特别愉悦,内心充满一种“成就感”。但在某些课堂中,教师又会因为学生课堂中不尽人意的表现或者沉闷的课堂气氛而感到心情压抑,内心充满“挫败感”。也许教师会存在这样的疑惑,同样都是英语课,教师面对的也是同样的学生,为什么教师会有不同的堂感受呢?

思念日志范文【第四篇】

一、引言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而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和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涵义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因此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而教学反思日志作为一种反思策略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Richards和Lockhart(2000)把教学日志和教学报告、调查、问卷、听课等看成是“常用的几种课堂调查方式”,并指出写教学日志有两个好处:一、为日后进行反思而保留教学过程中的显著事件并记录当时的思考;二、写教学日志本身就可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写日志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Wallace(1991)把教学日志与现场笔记、教学过程记录及个人教学报告等一起列为“获取教学行动信息的手段”,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促进了反思性教学”。

在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权威外语教学研究杂志后,笔者发现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日志的研究(王健、杨党玲,2008)、对高中英语教师的反思日志的调查研究(李华,2008),以及对小学教师关于反思日志的认识研究(张彩云、张志祯、申继亮,2006)均已开展,而对职前教师关于反思日志的研究则未有涉及。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职前教师反思日志的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及教师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2000年以来,海南师范大学将英语职前教师的传统教学实习改革为“反思性实践”课程,旨在培养职前教师的“综合性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韩刚、李庆,2008),试图通过一系列基于职前教师个人体验的实践活动以及与其他教师教学的比较,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教学,理解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的不同特点,修正自己对外语教与学的理解,逐渐习惯反思性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实践态度。本研究对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10名职前英语教师的115篇教学反思日志进行了跟踪调查。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在跟踪10名职前英语教师教学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不间断地对他们进行反思指导,并要求他们参加反思交流会并提交反思日志。实习结束后,对他们的反思日志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所收集的教学反思日志,主要记录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职前教师对事件的反思及个人的感受等等。日志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思考性的。职前教师可以描述教学计划的设计及教学实际情况与教学计划是否相符;描述某个单元教学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描述师生双向交际活动进行的情况,学生学习的场景、行为、反应以及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等。职前教师也可以反思哪些教学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哪些活动设计不合理,学生不愿参与或很难参与;反思哪些教学环节有待改进以及如何改进;反思哪些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教师不知所措,无法解决,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等。在反思中,查找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数据与分析

(一)反思意识

被试2005级10名职前教师在实习两个月内共完成115篇教学反思日志,其中最多的一人写了巧篇日志,几乎每位职前教师都通过写日志的方式进行了反思。从日志的篇数来看,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总体很高。而且几乎所有实习中学的指导教师一致认为,职前教师在说课和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如实习小组内成员之间或各小组之间的交互性课堂教学评价)时普遍表现得比在职教师更积极且具有更强的分析能力。虽然职前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在分析教学问题时不一定客观、深人,但他们比在职教师更愿意发现和讨论自己的教学问题,能够提出自己对教学的不同看法,敢于承认自己的专业缺陷,并能更主动地向其他教师学习,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韩刚、王蓉,2008)。可见,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很强。

(二)反思内容

教师反思的内容,一直是反思研究的重点。反思内容是教学反思得以进行的载体,主要指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和假设(申继亮、刘加霞,2004)。国内学者对反思内容进行了划分,吴卫东和骆伯巍(2001)将教师反思指向与不同的教师群体联系起来,即新手型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技能反思,适应型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策略反思,成熟型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反思,专家型教师则进行教育科研反思。张立昌(2002)则将反思内容划分为两类,即教师的理念(或知识)领域和行为(或操作)领域。申继亮和刘加霞(2004)指出,教学反思内容有五个指向:课堂教学指向、学生发展指向、教师发展指向、教育改革指向、人际关系指向。在提交的115篇反思日志中,有43篇主要关注课堂教学指向,约占37%;50篇主要关注教师发展指向,约占43%。可见,职前教师非常关注教学效果和自己专业能力的发展。

43篇关注课堂教学指向的反思日志的内容多样,其中对教学技能的反思有30篇,约占69%,对教学策略内容的反思有10篇,约占23%,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有3篇,约占8%。笔者认为,从职前教师的反思内容来看,他们的反思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随着反思的逐步深人,反思内容也将逐步深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职前教师的反思具有阶段性特征,教学技能、策略、理念构成职前教师反思内容的三大主题,也是三个梯度。同时,笔者发现职前教师往往习惯于从自己已知的常规教学知识出发来讨论教学问题(韩刚、王蓉,2008)。比如谈到“演示”,他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演示的常规策略和形式,在缺乏指导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将这些演示形式与特殊的教学情境(如学生当时的情绪和需求、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等)联系起来。

(三)反思水平

反思的内容决定了反思的水平。VanManen把反思分成了三种水平:技术合理性水平(technicalrationality)、实用行动水平(practicalaction)和批判反思水平(criticalreflection)(转引自辛涛,1998)oLee(2005)把教学反思水平分为三种:描述水平、理性水平和反思水平。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反思水平的划分理论,结合当前职前教师反思水平的实际,本研究将他们的反思水平划分为四种:1)事实性描述水平。职前教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进行回顾,思考哪些教学环节是成功的,哪些教学环节是失败的。他们可能会提出问题,但缺乏相关分析与思考。2)事实性分析水平。职前教师能提出问题,并能从英语新课程教学理念或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方面分析问题,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对事物内在原因的进一步探讨。3)综合性分析水平。职前教师能够对问题或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也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缺乏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4)反思性判断水平。能在理性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法、意见和建议,然后再付诸教学实践中去检验。

从反思的整体情况来看,巧%的职前教师的反思只涉及个人教学中各个不同层面的个别问题或孤立的现象(仅仅罗列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语速过快、课堂指令不清等),缺乏相关分析与深人思考。75%的职前教师不仅能够反思教学现象,而且能够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教学理念,提出教学改进方法,并试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但是他们往往不明白问题的内在原因,不能从自己的行为细节上清楚地解释自己决策失误的复杂原因。可见,大多数职前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已有充分的准备,例如:他们对听力训练课的设计和课堂操作策略都有较好的理解,所设计的听力任务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为合理,对课中提问、反馈以及板书都十分熟悉,课堂指令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也都很自然。职前教师在个人教学观念方面处在正在准备的阶段中,例如:他们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反思中都能清楚地意识到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听力任务的难度,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学生观念。而职前教师在自主发展能力方面缺乏准备,例如:他们往往能发现这堂课不完美是因为听力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出了问题,能意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但没有仔细思考自己在哪些细节出了问题,应怎样与学生互动等。

通过对115篇反思日志的深人分析,笔者发现,其中17个主题经历了多次反思,共涉及54篇反思日志。在这些多次反思的问题中,平均每个问题经历了次反思。通过对反思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多次反思的内容是逐渐深化的。笔者认为,职前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与群体性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群体反思比个体反思更容易持久,群体的讨论较易形成对问题的持续反思;另一方面,持续反思的形成依赖于反思的群体性,即反思的持续需要群体的支持。

10名职前教师在写反思日志前通常都参加了指导教师主持的课后反思会(即指导教师和职前教师一起听课评课)。而这些职前教师在与笔者的访谈中表示,当他们在网上反思日志(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要求职前教师在博客中自己的日志)后,总是希望自己反思的问题成为大家共同讨论的话题,希望倾听别人对问题的看法。而同学们的回复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问题更加深人的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使问题不断深化,这正是群体反思的优势,同时用技术支持的反思更容易做到这一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想得到深人的反思,外部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听课评课、博客中对反思日志的回复都是群体性反思的体现。在群体反思中,获取有效的外部支持需要一定的时间,即反思需要一定时间去深化,这表明对同一问题需要多次深人的反思,在问题首次提出后应沉淀一段时间再给予外部支持。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职前教师反思日志的初步分析,并结合与10名职前教师的访谈,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首先,职前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往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内涵特点。职前教师反思的内容多样,并集中于课堂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这说明他们愿意反思,愿意在教学方面进步,并充分体现了职前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但由于职前教师欠缺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以及对技术性理论知识的依赖,决定了他们技术性反思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韩刚、王蓉,2008)。无论职前教师学习教学的动机多么强烈,反思的态度多么诚恳,都难以直接从“行动中”建构个人知识,难以在课堂中当即发现或调整自己的教学决策,即便在“行动后”进行反思,也难以从自己的行为细节上清楚解释自己决策失误的复杂原因。因此,教师教育者应帮助他们理解常规技术知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含义,丰富并完善职前教师的实践知识,并引导职前教师进行群体性的、多次深人的反思。

其次,职前教师的思维方式决定其反思的深度。由于职前教师具有尽快提高自己教学实践能力的强烈愿望,凡愿意成为教师的职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种种困惑往往使他们比那些已适应常规教学的在职教师具有更强烈的反思动机和自我批判意识,他们实践知识的缺乏似乎并不影响其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发展(韩刚、王蓉,2008)。然而,职前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带有套用性的特点,例如:他们往往十分在意自己某一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教学法教科书上的教学原则,是否实现了教学参考书上描述的教学目标,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意义和影响。他们只是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教学概念来分析和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他们的个人实践体验还不足以使他们理解课堂教学极为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职前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分析时往往不能一针见血的根本原因(韩刚、王蓉,2008)。批判性反思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职前教师在自主发展能力方面缺乏准备。所以教师教育者必须防止他们偏激地从概念出发分析问题或对问题“非此即彼”的判断,防止他们追求快速地解决问题。同时应该强调教学过程和问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步结论:

思念日志范文【第五篇】

一、深度把脉,追寻发展新高度

浣纱小学,一校两区,素以“为学生幸福一生奠基”为办学理念,环境优雅,校园精致,教育教学设施完善。一直以来,学校致力于特色发展,成功完成了珠心算、乒乓球教学这两大特色建设,因成绩突出而被评为浙江省珠心算特色学校、浙江省首批体育特色学校。

在成绩面前,我们陷入了思考:学校虽然特色屡屡凸显,影响逐渐壮大,但就一所学校的生命成长而言,如果将特色发展仅局限于某一个点,并把这些单类特色看似学校的代言,终觉浮躁肤浅。我们认为:学校发展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一种文化力的不断生长,内涵建设的指向应是文化建设,特色内涵的深化应是一个把学校特色提升为学校文化的过程。

那么,在千变万化的学校教育变革大潮中,究竟应该保持哪些永恒的情怀与不变的追求呢?在一个又一个层出不穷的命题、口号声中,我们能否梳理出一条真正致力于学校长足发展、儿童生命成长之路呢?

浣纱小学居西施故里之地,得西施浣纱之名,传承浣纱系列活动,自建校至今,已经累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文化积淀。特别是2010年起,学校开展“西施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并获得诸多成绩:《走近西施》校本课程教材被评为省课外优秀读本,西施文化课程被认定为浙江省精品德育课程,浣纱小学被认定为浙江省级、绍兴市级、诸暨市级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这自然成为了学校内涵特色得以再次发展的契机,由此,源自学校主题文化精髓凝结而成的以“浣纱砺志,和美立人”为精神导向的办学思想自然地生成了,它根植于学校几十年本色发展的特性,符合学校本土文化的一种自然生成,也融合了一代代浣纱人对学校未来长足发展的希冀!

二、多维解读,架构校园文化理念体系

(一)“浣纱砺志,和美立人”的提出

1.关于“浣纱”“和美”

浣纱,这是少女西施的代表性词眼。“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古代文人的妙笔生花,让浣纱充满了浪漫、旖旎的遐想。

再作细解。“浣纱”一词中,“浣”释作洗。这是古代普通民女最纯洁、朴素的劳作方式。古时,诸暨人把一种叫苎麻的草本植物,通过剥茎、沤烂,然后反复地漂腐、晒燥再漂再洗几道复杂的工序,使之变成苎麻布!“浣”便是不断地漂洗苎麻的过程!

正所谓“苎布唯诸暨最精”。“苎布”即为苎麻经“浣”后而得到的成品,又称“纱”。“纱”很美,美在飘逸且灵动,美在洁净至无瑕,美在柔美却坚韧。

和美,亦为西施之美的诠释之词。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美,容貌之美,形体之美,气质之美,绝对无可厚非。但,西施之美,更贵在和谐之美。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看,她对越是功臣,对吴却是祸水。然而,无论是历史的评价,还是小说的杜撰,无论是在越人的眼里,还是在吴人的心中,西施不是阴谋,不是欺骗,不是祸水,而是美的化身,如神般的存在。因为西施美丽的外表,人性中的和善、仁爱、唯美,几千年来,百姓将她视作“出淤泥而不染”的六月荷花,敬称“荷花女神”。“荷”――“和”,在信奉“和”的中国人心目中,“美丽荷花”成了“和美”的象征,西施的人生成了和美人生的最好诠释。

2.关于教育中的浣纱、和美

浣纱,为本校校名。浣纱小学为一所规模大、实力强的示范小学。结合其教育的本质,我们尝试将“浣纱”“和美”以教育的角度再次进行诠释。

*浣纱,是将粗糙、褐黄、沉重的苎麻浣洗成洁白轻柔的纱,这种劳作是实现苎麻蜕变成轻纱的过程。其间,需要十足的耐心、恒心、信心和毅力。我们希望,每位浣纱稚童在校园生活中,经历如同“浣纱”般的不断磨砺,实现每个孩子如纱般灵动品质的形成、坚韧意志的锻造、无瑕精神的成长。这成了浣纱小学每个成员的殷切期盼和虔诚追求。

*和美,费孝通先生曾这样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我们不仅追求自身的美,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美帮助别人形成美的行为,最后天下处处兼美的大美之心。 这恰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当这样的“和美”成为一种教育思想的追求,一种育人理念的坚守,从此,帮助每一位孩子悦纳自我,欣赏他人,热爱生活,坚定信心,这样,每一位浣纱学子定会收获更幸福的美好人生。同时,在这样的坚持中,教师促进了成长,获得了师道尊严;学校收获了硕果,赢得了品牌口碑。

3.关于“浣纱砺志,和美立人”

深挖掘“浣纱”内蕴,再诠释“和美”精神,有助于更好实现浣纱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结合学校自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借助日趋深入的“西施文化校本课程” 研究工作,学校提出“浣纱砺志,和美立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理念架构,希望创建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在积极、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二)浣纱小学文化理念构架

1.办学核心理念定位:浣纱砺志,和美立人

“砺志”一词有“磨砺意志”的意思,指磨炼、锻炼的意思。李渔 《慎鸾交・久要》中有云:“砺志青云,立身廊庙。”指出了必须承受磨砺之苦,方能立身成仁。“和美”有和谐美好之意。《南史》中说:“性和美,有文才。”便是这样的意思。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心中最大的期盼和追求。然而,孩子的成功人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更是经受了中国历代人才培养、发展实践检验的。因而,孩子必得经历成长的痛苦,方能蜕变成龙,羽化成凤。浣纱砺志,就要如“浣纱”必须承受千般“浣”的磨炼,方能成就“纱”般的美。

爱美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追求自身的美,也能赞赏他人的美,更能以自己的美影响他人的美,此为大美。和美,和谐之美,就是这种大美。和美立人,便是以和美理念培养学生,教育学生。

2.办学目标:和美,为幸福一生奠基

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在当今学习化社会之中,小学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倡导和美教育理念,便是希望以和美的教育理念,在儿童今天与明天的幸福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每一个孩子感受和美、体验和美、实践和美、创造和美,从而,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己的幸福一生奠定基础。

3.办学愿景:(传播语)我的眼里你最美

美,怎样的人生最美丽?怎样的人生最幸福?不是你有钱,不是你有权,而是自己再渺小,也有人欣赏;自己再卑微,也有人尊重。这样的人生最美丽,这样的人生最幸福!

为给浣纱的孩子一个美丽人生,幸福人生,请树立一种意识:“我的眼里你最美!”请践行一种行为:“我的眼里你最美!”请唱响一句歌谣:“我的眼里你最美!”

4.校训:今日砺志,明日立人

校训,乃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思想追求,一致明确的目标定位。学校以“浣纱砺志,和美立人”为办学理念,提出了“今日砺志,明日立人”的校训。砺志为今日之事,立人为明日之方向。只有今日经受磨砺,明日自能成就和美幸福人生!

5.校风:砺志立人,至和至美

砺志立人,即积极组织、搭建各式平台,开展磨砺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经受磨砺、磨炼的体验,以此培养和美学生。

至和至美,即努力营造极和谐安顺、极美的文化校园氛围。

优良的校风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文化氛围。它具有很大的同化力、约束力、凝聚力和感染力。“砺志立人,至和至美”八字校风,已成为学校每一位教职工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每位学子虔心向往的成长目标。

6. 学风:砺学砺行,求真求美

“砺学砺行”,包孕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不仅要“知行合一”“学行并举”“理论联系实际”“道德文章俱佳”,而且将“学”与“行”统一于相互砥砺、激励的动态过程之中,着力于励志奋勉、精韧不怠、探研学问、躬身履践、日进有功,以追求一种超迈高远的卓越人生境界。

求真:实事求是。它既是一种科学的治学精神,也是一种优良的工作与生活作风。

求美:蕴含着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丰富的内容。它既是外在的、物质的,也是内在的、精神的。“求美”不仅是人的天性,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求美”与“求真”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7.教风:博学笃志,立德树人

博学笃志,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博学而志向坚定。

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树立德业。树人,把学生培养成人,为之打下成功、成才的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是百年大计,当殚精竭虑,精勤不怠。为师者,当以此为己任。立德树人,合起来理解,便是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

教育有所成,必定是学有所成。作为浣纱小学的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遵循教学规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三、创设平台,实现校园文化理念的内化

笔者认为,对广大教职工、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育群体普及办学思想,并希望得到内化与落实,只喊几句口号、挂几个标语是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办学思想的内化落实必须借助各种平台进行渗透与熏陶。正所谓教育无痕。教人转变一种思想,接受一种理念,重在无痕。为使“和美教育”思想实现内化,我们着重借助于几个重要平台。

首先,借助于课程的规范开展。根据西施文化校本课程属德育、校园文化类课程的特性,全面组织校本课程的实施,并注重课程的细化管理。通过使用《走近西施》校本实验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走近西施”主题实践活动。为使师资及时跟进,请专家来校组织开展多种关于西施文化的专题讲座及报告。在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中,“西施美”形象更扎实地注入人心,由此提炼而成的“和美教育”理念也就更容易被师生接纳、认同了。

其次,借助于环境主题文化的熏陶。对文化的传习,很多时候并不在于教育传授,而在于无痕的熏陶和感染。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种环境、文化的理念,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为此,新学期学校借浣纱初中改造工程之机, 形成以“西施文化”为“眼”的学校主题文化设想,进行学校主题文化环境创建。“浣纱励志,和美立人”这一学校精神、“和美教育为幸福一生奠基”这一办学思想之精髓被镌刻成了金色大字,悬挂于教学楼上。“形美、行美、心美”的学风、“灵动、智慧、和雅、美丽”的教风也被镶嵌在新教学楼墙壁上。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空间,都成为了办学思想落实内化的主阵地。当然,学校的墙报、板贴、展板、展台,以及广播电台、电视网络、专题网站等,各方齐用力,共同宣传“和美”教育,共同为营造和美校园献力。在这般熏陶与感染中,“和美教育”理念无声地走近了浣纱人身边,走进了浣纱人的心里。

最后,借助于各类特色活动的开展。办学思想的内化是复杂的,多维的。这也就说明,直白的宣传和直接的给予,不仅不会有利于思想内化的真正落实,反而会走向被忽略、被抛弃甚至被敌视的尴尬境地。所以,这种思想的内化贵在无形胜有形中。学校自提出“和美教育”的办学理念后,所有开展的各类特色活动均以此为设计基准,所有涉及学校管理、教师工会生活、教师课堂教学、学生特色活动、学生学习生活等内容的都需体现“和美”理念。如结合“和美理念”,在原有的最美办公室评比基础上设计了“和美办公室”评比方案开展评选活动;德育线根据培养学生“行美”品质的要求,在原有的“养成教育指导”系列活动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设计并开展“快乐成长和美少年”系列活动等。“和美”的教育理念在这样一次次的特色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强调和宣传,逐渐深入人心,实现内化。

71 3124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