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读后感(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荒原狼》读后感(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荒原狼读后感1

读完荒原狼有几天的时间了,当时读完特别无语,什么呀,这结局昏慌的快赶上《1984》了,好歹人《1984》还算有个能够理解的结局,这,什么呀!去网上找评论,看了这本书的背景和别人对于这本书的分析,将将有些明白,这几天再看了看荣格的心理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之前看到赫尔米娜出现之后,二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变化,就觉得赫尔米娜这人根本不存在,只是哈里自己的幻想而已。其实现在看来,整本书中的人物大部分都不存在,整本书是黑塞的独白,则全书的角色都是黑塞人格中的一部分,是其完整人格的分解。以分析心理学的原型来看,荒原狼、哈里本身代表阴影,玛利亚是阿尼姆,莫扎特和歌德则是智者的形象。

而赫尔米娜则是哈里的对立面,两个人同时都深感自己的缺陷,都深感对方是自己的补充。当对立面出现的时候,如果能够和谐共处,则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但又谈何容易,所以玉石俱焚,哈里从一开始、一直、到最后,注定会杀死赫尔米娜,作为其最终结局。

这几个人分别代表着人格中相互冲突、相互补充的成分,但其不是独立的,其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黑塞本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内心巨大的不稳定。其原因也在小说中反映出来。哈里作为一战后的反战知识分子,其对于战争的反对与周围的人的思想格格不入,这对其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其不为社会所接受的理念使其丧失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感官对于其心理造成的扰乱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哈里一度精神崩溃的边缘。

我们回来说哈里杀死赫尔米娜而后在莫扎特的引导下思想得到重生,开始决定重新投入生活,我确总不这么想。从出版人序中看出,哈里离开了那座城市,若是去到新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是否会像刚来这座城市时一样。历史总是在绕圈,我又回到了那个很悲观的路径选择理论。就像《改变》里面说的那样,如果没有第二序改变,单在本系统内是无法发生质的改变的,就像贵族士族阶级无法拯救东汉命运一样。哈里的命运不过是总在不断的循环。

赫尔米娜的死似乎从她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这个故事的结局,扯远一点,这似乎也是美学上固定的模式。“美人之死”似乎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崇高、最为凄美的画面。所以莎士比亚、所以各个狗血电视剧都会以美人之死为结局。死亡作为一个生理上的消亡也伴随着其精神的消亡。

最大的收获还是发现了荣格心理学,我这孤陋寡闻的,又有研究的兴趣了。

荒原狼读后感2

人性究竟有几个侧面?如何应对内在的矛盾体之间激烈的冲突?理智与情感,冷漠与热情,抽离旁观与全身心投入这种种灵魂的极端究竟要怎样调和才能坦然的自处而不必忍受心灵的煎熬呢?

赫尔曼·黑塞正是在《荒原狼》这部自传体小说中,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写照来向我们逐层剖析问题的内核。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虽然远去了战争的阴影,生活在一个包容、丰富的社会环境下,但随着经济、科学的高速发展伴之以精神文化硕果的缓慢稳进,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仍愈发激化。

我们想保持本真赤诚,却不得不在职场上圆滑世故;我们渴望静下来享受心灵的交流,却不得不面对网络时代海量袭来的庞杂信息;我们想秉持精神、信仰、理想的追求,却不得不接受以金钱、名誉、地位作为衡量标准的普世价值观。

小说主人公最后在魔剧院的畅游中,顿悟到了一条出路——反复去体会生存的痛苦,将这场人生游戏玩得更好些,“总有一天会学会笑”!

《荒原狼》读后感3

今天的午休,睡的非常深沉,深沉到迟迟无法醒来,醒来了又不知身在何处。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我是谁?我在哪?这两个问题其实并不好笑。渐渐从那种虚无中清醒过来,于是我又是我了,现在又是现在了,然而又突然变得怅然若失了。还是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人生,我不能是别人,经历过的不会重新经历,要面对的还要必须面对。

刚刚读完黑塞的荒原狼,最后的几十页读的很急,一心想要一口气看出个究竟,然而看得越急仿佛越看不明白,似乎有一根看不清的线在眼前飘着,迎着风一把没有抓到,却又在另一边闪现。

一个人的体内到底有多少个灵魂,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永恒在哪里,精神与现实矛盾吗,智慧的追求会比欲望的满足更神圣吗,人身上的动物性可鄙吗,人与人是不同的吗,会有多不同,完全被理解可能吗,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虚幻呢。

这本书反复问着无尽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很难回答或者没有答案,就像你体内存在的一匹荒原狼,游走在文明边缘,不常出现,但却偶尔提醒着你,你其实不是你,不是别人看起来的那个样子,不是别人要你成为的那个样子,不是你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也不是你自己以为的那个样子。

71 2045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