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扬州何园导游图【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实用扬州何园导游图【汇编4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扬州何园导游图【第一篇】

我是扬州何园的"小翰林",今天,我带大家参观何园!

我们现在将要参观的这座园林,位于扬州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77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造于1883年,也就是清光绪九年,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因为建筑手法独特多样,艺术风格上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代表,被誉为中国晚清第一名园。

其实,何园最早不叫何园,而叫寄啸山庄,因为园主人姓何,人们都习惯叫它何园。何氏家族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十分密切: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nai)是同乡加儿女亲家,进退与共;与光绪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气的老师翁同龢(he)以及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何园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暗地里也捎带着经营盐业,拥有巨额财富。何芷舠四十九岁那年,从湖北汉黄德道台任上辞官归隐扬州,投入巨资良材,打造了这座宅园一体、居游合一的大型私家园林。

何园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部分占全园面积的50%。这样的建筑密度,对于园林来说是太大了,但人们置身园中,不但没有拥挤感,反觉得处处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小中见大,层次分明。这种效果,靠的正是造园者在建筑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平中造奇。

何园整体区划上包含住宅、后花园和小花园几大部分,是私家园林的完整形态,它的各个部分既独立成章,又环环相扣、互相渗透,组成一个内外有别、居游两便、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人居空间,中国私家园林的审美需求和实用功能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现、当代一批著名的古建园林专家都对何园备加推崇,称赞它独特的造园手法,是"江南园林中的孤例"。国内影视界也把何园当作拍摄取景的天然基地,《红楼梦》、《青青河边草》、《还珠格格》续集、《上错花轿嫁对郎》、《苍天有泪》等近百部影视剧,都在这里摄取了大量亭园风光的美妙镜头。

通过以上简介,相信大家对何园已经有了初步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道来细细品赏这座中国名园的江南孤例。

历史上何园的正门是开在花园巷的南门,现在作为主要入口的东门,是园林对外开放时兴建的。进门后首先参观的是何家后花园的东园部分。迎面月洞门上镌刻的 "寄啸山庄"门额,是当年园主人亲自题写的园名。"寄啸"两个字,分别取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句子:"依南窗以寄敖,登东皋以舒啸。"表达的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志节情怀。何园主人与陶渊明有着辞官归隐的相似经历,寓意不言自明。

扬州无山,但园林中不可无山,所以扬州园林中常常采用平地叠石的手段来造山,"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东园最壮丽的景观,是右边一座长达60多米的贴壁山,它就象嵌在墙上一样,沿着墙面走向一路攀缘,状若游龙腾蛟,搅动万千气象,把原本封闭压抑的高墙深院,变成了一座抱拥天地自然山川的"城市山林"。东园贴壁山是江南园林中享有盛名的登楼贴壁山,也叫扬派贴壁山。贴壁山的山腰里,藏着一条高低盘旋、曲折迂回的石阶小路,一直通往翰林公子读书楼。通过它,我们可以真切领悟扬州叠石艺术的精髓。

转过玲珑剔透的石屏风,首先敞开山门迎客的是牡丹厅。它的特色和名称,来自东墙歇山顶尖上的一幅砖雕山花。山花题材取自传统的《凤吹牡丹》,乍看上去好像没有新意。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在创意、布局、章法、刀法各方面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整幅作品大拙中见大巧,细密中藏神奇,是一件精品。

牡丹厅周围有牡丹池。牡丹是何园园花,园子里见缝插针广植牡丹、芍药,品种繁多,每年4·18日至5·18日,是一年一度的"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何园"游名园,赏名花"主题游园活动也缤纷开幕,届时一片姹红嫣紫摇曳春光,把何园妆扮成了一个雍容华贵五彩世界。

牡丹厅北的一座厅堂,在构造装饰上比牡丹厅更精致、更华丽,它就是东园建筑群中最具创意的构撰-- 桴海轩,也叫船厅。因为厅的造型像一艘船,厅周围的地上用鹅卵石、瓦片铺成波光粼粼的水面,厅正前方一条方石板甬道像是登船的跳板,厅檐下低低的台阶好比船上的甲板,厅两旁廊柱上悬挂着 "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的楹联,厅西侧廊壁间镶嵌着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苏东坡手书《海市帖》刻石……每一个细节都和船有关,和水有关,造园艺术中的旱园水做法,在这里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不过最有意思还不是船厅的建筑,而是藏在建筑景观背后的故事。这座名为桴海轩的船厅,就是主人身世的象征,它与园主一生的命运和追求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

何家祖籍安徽望江,是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地方,这里的出生的何芷舠从小就和船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名叫"芷舠",含义是一只盛着香草船;二十岁步入仕途,当的是盐官、粮官直到江汉关监督,始终在和形形色色的运输船只、船务打交道……身为江汉关监督,何芷舠在处理洋务的过程中经常被卷进华夷尖锐冲突的旋涡,多次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而努力着。面对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担心长此下去,自己的爱国抱负不得施展,连身家性命也难以保全。再三权衡利弊,他选择了急流勇退,把自己的人生之舟停泊到了绿杨城郭的古运河边上。

船厅为什么又叫桴海轩呢?两千多年前,孔子乘坐着牛车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时说过:"道不行,吾将乘桴桴于海。"意思是说,如果人们都不接受我的主张,我就乘船到海外去。这船厅不正是何芷舠心目中的"桴海轩"么?

让人不能不感叹的是,十八年后,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园主人又作出了一个和当出辞官归隐同样惊人决断:抛弃何园,起锚扬帆,载着全家驰向十里洋场的上海去弄潮。何芷舠这只神奇的小船开走了,一去不复返。却把他的化身桴海轩留守在故家的宅园。向后人讲述着主人的心情和主人的故事。

船厅后面的西北角上这座不起眼的小楼,曾经是何园最风光的建筑。当年何家大公子何声灏在这里三更灯火五更鸡发愤攻读,从江南乡试中脱颖而出之后,又一举闯过会试、殿试、朝考大关,步祖父何俊的后尘,被皇帝钦点翰林,成就了一门祖孙两翰林的巨大荣耀。也给何园留下了一座"翰林公子读书楼"。读书楼里简朴清寒的陈设、威严肃穆的家训和工工整整的试卷、热烈醒目的捷报陈列在一起,相映成趣,对人们讲解着"学而优则仕"的古老真理。读书楼东接贴壁山的嵯峨登道,南临"桴海轩"的万倾涛波,不知是有心设计,还是无意巧合,它的环境景观正是一幅著名的古代治学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文脉的象征。何氏家族从何芷舠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作了大官,也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先后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他们的故事,分别陈列在玉绣楼何氏家族史料陈列馆里。

扬州何园景点导游词【第二篇】

尊敬的何园客人、嘉宾,大家好。花园,是私家园林的华彩乐章,对于前来欣赏何园这部乐章的观众来说,东园只不过是序曲,西园才是高潮。西园是何园精心打造的山水空间。这里层楼幽谷,廊道迂回,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月白风清,鸟语花香,交织成天人合一的立体画卷,来到这里,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幻觉,好像误入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神仙洞府。

从西园看复道回廊是最佳角度,何园复道回廊全长1500米,它腾挪、缠绕于园中建筑之间,复道凌空,内外分流,回廊曲折,高低错落,构成了园林内部的四通八达与回环变化之美,把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复道回廊是何园特色建筑之冠,在江南园林中绝无仅有,它造就了何园独一无二的串楼景观,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建筑专家更把它看作是立交桥的雏形。晴明天气,日出月落,复道两边的透空雕花栏杆交错投影,流光溢彩。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借助这条廊道,人们就可以无忧无虑徜徉园内,悠闲自在流连美景。

神话传说里有海上仙山名叫方壶的记载,扬州园林中喜欢借用这个典故,在园中挖池为海,筑亭当山,虚拟海上伸山的意境。与众不同的是,经据专家考证,西园水心亭壶上春秋同时还是一座水心戏台,主人把戏亭建在水里,在上面演戏拍曲,轻歌曼舞,可以巧妙借助水面与走廊的回声和光影,增强音响与视觉效果。

水池北面是汇胜楼。楼上供来收藏古今典籍、名家字画,楼下蝴蝶厅是主人的宴客场所,厅内墙上装饰有宋苏东坡竹石图、明唐寅花鸟图、清刘墉书法和郑板桥竹石图等木刻壁画。体现了主人的雅好和品位。

池西桂花厅坐落在山石桂树丛中。厅上有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手书 "桂花飘香"匾额,何园一万多平米的园区中有地植、盆栽桂花七八十棵,其中仅百年以上的老桂就有十余株。中秋到何园赏桂、赏月,是扬州二分明月节的重头戏,届时何园夜游,浴桂香,赏明月,啜芳茗,观看水心戏台地方传统曲艺表演,品尝精致可口的维扬风味小吃,尽情感受城市山林的良辰美景,又是别一种风味。

西园建筑景观到桂花厅为止,接下来过渡到山水景观,水池南面这座湖石假山,是何园的制高点,望去悬崖峭壁,奇峰飞谷,呈千丘壑万千之势;山上古树名木,苍翠蓊郁,有拔地参天之姿。古人叠石掇山讲究人性化,所谓"七分主人三分叠",西园湖山的立意布局,俨然就是一幅唐代大诗人王摩诘的诗意图:"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山林深深深几许的幽渺意境,与园主何芷舠避祸归隐,寄啸山水的心境十分切合,不知大家在参观中是否留意,东南两侧楼廊的上下廊壁间各有一排什锦花窗,在此提醒大家,品味花窗和花窗赏景,也是何园的又一特色。花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扮演着极其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如果把成功的园林比作一手好诗,花窗就是它的锦词佳句。何园花窗不但数量多,而且制作精,样式美。它们集中分布在花园与住宅之间的廊壁上,组成一条条优雅别致的花窗带,不但自己成为赏心悦目的景观,而且实现了不同空间相互借景,人们透过花窗,就像在观看一幅幅流动的框画,移步换景,迷离多变,十分赏心悦目。

好,我的讲解到这里介绍。

扬州何园景点导游词【第三篇】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是扬州何园的"小翰林",今天,我带大家参观何园!

我们现在将要参观的这座园林,位于扬州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77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建造于1883年,也就是清光绪九年,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因为建筑手法独特多样,艺术风格上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代表,被誉为中国晚清第一名园。

其实,何园最早不叫何园,而叫寄啸山庄,因为园主人姓何,人们都习惯叫它何园。何氏家族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十分密切: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nai)是同乡加儿女亲家,进退与共;与光绪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气的老师翁同龢(he)以及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何园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暗地里也捎带着经营盐业,拥有巨额财富。何芷舠四十九岁那年,从湖北汉黄德道台任上辞官归隐扬州,投入巨资良材,打造了这座宅园一体、居游合一的大型私家园林。

何园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部分占全园面积的50%。这样的建筑密度,对于园林来说是太大了,但人们置身园中,不但没有拥挤感,反觉得处处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小中见大,层次分明。这种效果,靠的正是造园者在建筑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平中造奇。

何园整体区划上包含住宅、后花园和小花园几大部分,是私家园林的完整形态,它的各个部分既独立成章,又环环相扣、互相渗透,组成一个内外有别、居游两便、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人居空间,中国私家园林的审美需求和实用功能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现、当代一批著名的古建园林专家都对何园备加推崇,称赞它独特的造园手法,是"江南园林中的孤例"。国内影视界也把何园当作拍摄取景的天然基地,《红楼梦》、《青青河边草》、《还珠格格》续集、《上错花轿嫁对郎》、《苍天有泪》等近百部影视剧,都在这里摄取了大量亭园风光的美妙镜头。

通过以上简介,相信大家对何园已经有了初步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道来细细品赏这座中国名园的江南孤例。

扬州何园景点导游词【第四篇】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是扬州何园的"小翰林",今天,我带大家参观何园!

我们现在将要参观的这座园林,位于扬州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77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造于1883年,也就是清光绪九年,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因为建筑手法独特多样,艺术风格上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代表,被誉为中国晚清第一名园。

其实,何园最早不叫何园,而叫寄啸山庄,因为园主人姓何,人们都习惯叫它何园。何氏家族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十分密切: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nai)是同乡加儿女亲家,进退与共;与光绪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气的老师翁同龢(he)以及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何园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暗地里也捎带着经营盐业,拥有巨额财富。何芷舠四十九岁那年,从湖北汉黄德道台任上辞官归隐扬州,投入巨资良材,打造了这座宅园一体、居游合一的大型私家园林。

何园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部分占全园面积的50%。这样的建筑密度,对于园林来说是太大了,但人们置身园中,不但没有拥挤感,反觉得处处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小中见大,层次分明。这种效果,靠的正是造园者在建筑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平中造奇。

何园整体区划上包含住宅、后花园和小花园几大部分,是私家园林的完整形态,它的各个部分既独立成章,又环环相扣、互相渗透,组成一个内外有别、居游两便、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人居空间,中国私家园林的审美需求和实用功能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现、当代一批著名的古建园林专家都对何园备加推崇,称赞它独特的造园手法,是"江南园林中的孤例"。国内影视界也把何园当作拍摄取景的天然基地,《红楼梦》、《青青河边草》、《还珠格格》续集、《上错花轿嫁对郎》、《苍天有泪》等近百部影视剧,都在这里摄取了大量亭园风光的美妙镜头。

通过以上简介,相信大家对何园已经有了初步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道来细细品赏这座中国名园的江南孤例。

历史上何园的正门是开在花园巷的南门,现在作为主要入口的东门,是园林对外开放时兴建的。进门后首先参观的是何家后花园的东园部分。迎面月洞门上镌刻的 "寄啸山庄"门额,是当年园主人亲自题写的园名。"寄啸"两个字,分别取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句子:"依南窗以寄敖,登东皋以舒啸。"表达的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志节情怀。何园主人与陶渊明有着辞官归隐的相似经历,寓意不言自明。

扬州无山,但园林中不可无山,所以扬州园林中常常采用平地叠石的手段来造山,"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东园最壮丽的景观,是右边一座长达60多米的贴壁山,它就象嵌在墙上一样,沿着墙面走向一路攀缘,状若游龙腾蛟,搅动万千气象,把原本封闭压抑的高墙深院,变成了一座抱拥天地自然山川的"城市山林"。东园贴壁山是江南园林中享有盛名的登楼贴壁山,也叫扬派贴壁山。贴壁山的山腰里,藏着一条高低盘旋、曲折迂回的石阶小路,一直通往翰林公子读书楼。通过它,我们可以真切领悟扬州叠石艺术的精髓。

转过玲珑剔透的石屏风,首先敞开山门迎客的是牡丹厅。它的特色和名称,来自东墙歇山顶尖上的一幅砖雕山花。山花题材取自传统的《凤吹牡丹》,乍看上去好像没有新意。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在创意、布局、章法、刀法各方面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整幅作品大拙中见大巧,细密中藏神奇,是一件精品。

牡丹厅周围有牡丹池。牡丹是何园园花,园子里见缝插针广植牡丹、芍药,品种繁多,每年4·18日至5·18日,是一年一度的"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何园"游名园,赏名花"主题游园活动也缤纷开幕,届时一片姹红嫣紫摇曳春光,把何园妆扮成了一个雍容华贵五彩世界。

牡丹厅北的一座厅堂,在构造装饰上比牡丹厅更精致、更华丽,它就是东园建筑群中最具创意的构撰-- 桴海轩,也叫船厅。因为厅的造型像一艘船,厅周围的地上用鹅卵石、瓦片铺成波光粼粼的水面,厅正前方一条方石板甬道像是登船的跳板,厅檐下低低的台阶好比船上的甲板,厅两旁廊柱上悬挂着 "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的楹联,厅西侧廊壁间镶嵌着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苏东坡手书《海市帖》刻石……每一个细节都和船有关,和水有关,造园艺术中的旱园水做法,在这里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不过最有意思还不是船厅的建筑,而是藏在建筑景观背后的故事。这座名为桴海轩的船厅,就是主人身世的象征,它与园主一生的命运和追求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

何家祖籍安徽望江,是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地方,这里的出生的何芷舠从小就和船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名叫"芷舠",含义是一只盛着香草船;二十岁步入仕途,当的是盐官、粮官直到江汉关监督,始终在和形形色色的运输船只、船务打交道……身为江汉关监督,何芷舠在处理洋务的过程中经常被卷进华夷尖锐冲突的旋涡,多次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而努力着。面对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担心长此下去,自己的爱国抱负不得施展,连身家性命也难以保全。再三权衡利弊,他选择了急流勇退,把自己的人生之舟停泊到了绿杨城郭的古运河边上。

船厅为什么又叫桴海轩呢?两千多年前,孔子乘坐着牛车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时说过:"道不行,吾将乘桴桴于海。"意思是说,如果人们都不接受我的主张,我就乘船到海外去。这船厅不正是何芷舠心目中的"桴海轩"么?

让人不能不感叹的是,十八年后,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园主人又作出了一个和当出辞官归隐同样惊人决断:抛弃何园,起锚扬帆,载着全家驰向十里洋场的上海去弄潮。何芷舠这只神奇的小船开走了,一去不复返。却把他的化身桴海轩留守在故家的宅园。向后人讲述着主人的心情和主人的故事。

船厅后面的西北角上这座不起眼的小楼,曾经是何园最风光的建筑。当年何家大公子何声灏在这里三更灯火五更鸡发愤攻读,从江南乡试中脱颖而出之后,又一举闯过会试、殿试、朝考大关,步祖父何俊的后尘,被皇帝钦点翰林,成就了一门祖孙两翰林的巨大荣耀。也给何园留下了一座"翰林公子读书楼"。读书楼里简朴清寒的陈设、威严肃穆的家训和工工整整的试卷、热烈醒目的捷报陈列在一起,相映成趣,对人们讲解着"学而优则仕"的古老真理。读书楼东接贴壁山的嵯峨登道,南临"桴海轩"的万倾涛波,不知是有心设计,还是无意巧合,它的环境景观正是一幅著名的古代治学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文脉的象征。何氏家族从何芷舠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作了大官,也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一米范文·》家的门风。先后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他们的故事,分别陈列在玉绣楼何氏家族史料陈列馆里。

71 41346
");